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台州市城乡发展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硕i :学位论文 f 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乡差距也 在不断扣大,并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 问题。这与我围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政策体制是分不开 的。为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研究便非常 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台州市为目标地域,从城乡发展体系的概念、 内涵等理论分析入手,总结分析台州市城乡发展状态及其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基 础条件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构建台州市城乡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思想、基 本目标和具体措施,并特别指出在此之中政策体制改革的重要地位。 本文拟分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提出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框架、思路和创新等。 第二章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综述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本次研究搭 建理论和实践的平台。 第三章是根据前面相关研究综述对城乡发展体系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城乡发 展体系的概念、内涵以及与城市化的关系等。 第四章开始对本次研究的目标地域一台州进行实例研究,从分析台州构建 城乡发展体系的基础条件入手。 第五章提出了构建台州市城乡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思想、基本目标和具体措 施。 关键词城乡发展体系城乡关系台州市 浙江大学颈l :_ ! 位论文竹州市城乡发艟体系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t l it h es w i r la n dv i o l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e c o n o m ya n dr a p i d a d v a n c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t h ed i s p a r i t yi n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o fo u rc o u n t r y ,w h i c hi s b e i n gw i d e n e d a n dh a sb e e nm u c h l a r g e rc o r 印a r e dw i t ht h ea v e r a g el e v e lo f t h ew o r l d , b e c o m e sa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i nc u r r e n tr e g i o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o u rc o u n t r y t h i sd i s p a r i t y i sc o n s i d e r e db e i n gr e l a t e dt ot h ep r e s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g eo fo u rc o u n t ya n dt h e l o n g - t e r mp o l i c ys y s t e mw h i c hs e p a r a t e s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 i th a s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 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s y s t e mo f u r b a n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 c o o r d i n a t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i nu r b a na n d r u r a la r e a sa n d p r o m o t i n g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r e g i o n t h i sp a p e r t a k e st a i z h o uc i t y , 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m a k e s a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n c e p ta n di t sc o n t e n t so f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 ,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u r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a t e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a n dt h eb a s i so f 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o ft a i z h o u ,t h e np r o b e si n t ot h eo v e r a l l s t r a t e g i ct h i n k i n g , t h er o u t eo ft h e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c o n c r e t ec o n t e n t so f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 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o ft a i z h o u , e s p e c i a l l yp o i n t s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t h e 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r e f o r m i ni t t h i s p a p e r 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 1a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t h i s c h a p t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s g e n e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m e a n i n g ,f r a m e w o r k , r o u t e s 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e t c c h a p t e r2 t h i sc h a p t e ri st h es u r v e yo f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a n dp r a c t i c e b a s e do n s u m m a r i z i n g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i sf i e l db yf o r e i g ns c h o l a r sa n dt h e i rc h i n e s ep a r t n e r s ,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 p r a c t i c a lp l a t f o r m o f t h e p a p e r i sp u tu p c h a p t e r3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w h i c hi sm a d ei nc h a p t e r2 ,t h i s c h a p t e rc a r r i e so n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y s i s ,t h ec o n c e p t ,t h ei n t e n s i o n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 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r ed i s c u s s e dh e r e c h a p t e r4 a sar e a l e x a m p l e ,t h i sc h a p t e rb e g i n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ft a i z h o uc i t y b a s i cc o n d i t i o n st os t r u c t u r et h e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 a r ea n a l y z e d c h a p t e r5 a sac o n c l u s i o no ft h i sp a p e r , t h eo v e r a l ls t r a t e g i ct h i n k i n g ,t h ea i m a n d t h ec o n c r e t em e a s u r e so f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u r b a n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o f t a i z h o ua r e p r o v i d e d k e y w o r d su r b a n - 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 u r b a n - r u r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t a i z h o uc i t y t i f t 州市城乡获胜体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 1 1 研究的背景 ( 1 ) 实施城市化战略中对城市化理论认识的误解和实践的误区 城市化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_ h j 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城市化发展 的- 个重要特征和问题就是城市化不足,即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市化 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1 1 国城市化滞后带来系列的问题:导致产业结构调整 困难,市场扩展能力弱;限制了乡镇企业素质的提高,从而限制了整个产业素质的 提高;限制了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过程;不利于我国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限制了人的现代化进程:不利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不利于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问题。1 9 9 7 年以来,中共t - 央和 国务院多次颁布了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政策,对于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及膳住给予了越 来越宽松的条件,引导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i 六大上更加明确 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 市化道路,再次把城市化问题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步步确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有了很大进步。据统计, 1 9 7 8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 7 9 ,1 9 9 0 年为2 6 4 1 ,1 9 9 5 年为2 9 0 4 ,1 9 9 9 年为3 0 9 ,到2 0 0 1 年增长到了3 7 6 6 【4 7 】。不可否认我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 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对城市化理论认识的误解和实践的误区。 例如把城市化简单地当作城镇建设、片面追求景观城市化,或者把城市化简单地当 作行政区划调整、在各地规划r i ;盲曰追求大规模,重建设轻改革、城市空间扩展以 外延为丰、产业人u 与城市集聚度不足导致环境污染曰趋严重等等,都误解了城市 化的本质。城市化既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和非城市型景观向城市型景观 转化的地域推进过程,更是产业结构转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 传播的过程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和消费水、r 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乡村人口城市化和城 市现代化的统t 。可见实施城市化战略叫1 的偏差和误区集l 体现在重形式、轻功能 行州市城乡发j f 毫体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的城镇建设,以及重生产要素集聚、轻视农村人口集聚,重有形城市化、轻无形城 市化,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方面没有显示出应有的作h j 。如何处理好城市化进程 与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 2 ) 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9 0 年代以来,我国 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经济领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成为 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经济,1 1 的二、三产业增加值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 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 i 一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表卜1 ) 。 表1 一l 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 9 9 11 0 02 4 54 2 13 3 4 1 9 9 21 0 02 1 84 3 93 4 3 1 9 9 31 0 01 9 94 7 43 2 7 1 9 9 41 0 02 0 24 7 93 1 9 1 9 9 51 0 02 0 54 8 83 0 7 1 9 9 6l o o2 0 44 9 53 0 1 1 9 9 7l o o1 9 15 03 0 9 1 9 9 81 0 01 8 64 9 33 2 1 1 9 9 91 0 01 7 64 9 43 3 2 0 0 01 0 01 6 45 0 23 3 4 2 0 0 11 0 01 5 25 1 13 3 6 注:以上资料来自2 0 0 2 中国统计年鉴。 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差距的拉大成为又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从城乡收入、恩 格尔系数差以及消费水平的城乡统计数据对比小( 表1 - 2 ,表1 3 ) ,可以看到城市 与农村居民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这从个侧面反应了我国城乡差距的水平。值得 注意的是,口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是1 5 ,而我国2 0 0 2 年城乡收入 比已经达到3 1 1 ,超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并日我国农民的收入还要州于生产性 投入,农民很少能获得城市j 苦民那样的社会福利补贴,所以实际收入比可能更大。 如此悬殊的城乡差距使得城乡协调发展体系的研究更具迫切性。 表卜2l 国城乡培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农村膳民家庭人均 城镇占j 比家庭人均农村居民城镇居民 年份纯收入( 绝对数) 可支配收入( 绝对城乡收入家庭恩格家庭恩格城乡恩格 数)比 尔系数尔系数尔系数差 ( 元) ( 元)( )( ) 1 9 9 17 0 8 ,61 7 0 0 624 0 5 7 65 3 838 1 9 9 27 8 4 02 0 2 6 62 5 8 5 7 65 2 94 7 1 9 9 39 2 1 62 5 7 7428 05 8l5 0l8 0 1 9 9 41 2 2 1 o3 4 9 6228 65 8 94 9 99 o _ 1 9 9 51 5 7 7 7 4 2 8 3027 l5 8 64 9 98 7 1 9 9 61 9 2 6 i 4 8 3 8 ,92 5j5 6 34 867 7 1 9 9 72 0 9 0 15 1 6 0 32 4 7 5 5 14 6 48 7 1 9 9 82 1 6 2 o5 4 2 5 12 5 l5 3 44 458 9 1 9 9 92 2 1 0 _ 35 8 5 4 02 6 55 2 64 i 91 07 2 0 0 02 2 5 3 46 2 8 0 02 7 94 9 13 929 9 2 0 0 12 3 6 6 46 8 5 9 62 9 04 7 73 7 99 8 2 0 0 22 4 7 67 7 0 33 1 l4 6 23 7 78 5 表1 3r i t 国城乡苦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 1 9 8 5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 1 9 9 51 9 9 61 9 9 71 9 9 81 9 9 92 0 0 02 0 0 1 水平 全国 ( 绝对数) 4 3 78 0 38 9 61 0 7 01 3 3 l1 7 4 62 2 3 62 6 4 12 8 3 4 2 9 7 23 1 3 8 3 3 9 73 6 l l ( 元) 农村 ( 绝对数) 3 4 75 7 16 2 l7 1 88 5 51 1 1 81 4 3 41 7 6 81 8 7 61 8 9 51 9 2 7 ( 元) 城镇 ( 绝对数) 8 0 21 6 8 61 9 2 52 3 5 63 0 2 73 8 9 l4 8 7 45 4 3 0 5 7 9 66 2 1 76 7 9 6 ( 元) 城乡比 233 o3 13 33 53 53 43l3l3335 注:以l 资料来自2 0 0 2 中国统讨年鉴。 ( 3 ) 城乡一体化理论及其规划实践的需求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城乡关系的处理成为当前小国 发展面临的个关键性问题。为此,2 0 0 3 年1 0 月,党的i 。八崩三中全会特别提出 r 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首条即为“统筹城乡发展”。为协调城乡关系、统筹城 乡发腱,很多专家学者开始进行城乡。体化的到! 论研究及规划实践,认为只有树立 台州市城乡发碰体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城乡体化发展理念,才能摆脱城市繁荣而农村衰落的窘境。然而,由于城乡。体 化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专家学者对于我国当前是否适合实施城乡体化战略以 及在实旌城乡体化战略- i 如何确定、把握其重点内容还存在很多异议。冈此,构 建个合理、完善的地方城乡协调发展体系为进,步推进城市化质和量的提高铺 平道路是当前的形势所需。 1 1 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 ) 理论意义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框架 城市化问题直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关于城市化的论著更是汗牛允栋。但由 于其涉及面广、联系的社会经济等冈素多,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 冈而使得它在学术领域常究常新,作为个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始终膨于前沿地位。 以往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要么从城市发展为主的角度进行。要么从农村发展为主的 角度。而实际上,城市化进程涉及城市与乡村两种空问的相互消长,是城市与乡村 共同发展与相互演变的过程,要整体把握城市化发展的脉络,就必须从城市乡 村这两者的双向互动关系来研究。特别是当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 展的最根本指导原则,而城市化初期发展过程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巨大分化过程,其 r i l 必然会引起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不平等。因此,考虑如何让城市化发展不以牺 牲或尽可能少牺牲乡村的发展为代价,寻找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切合点,即城市 化进程r l ,的城乡关系研究,就成为城市化理论研究c p 的新课题。本文正是在城乡关 系的宏观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质和量的提高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框架,并 提出近期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与突破口在于政策体制上的改革。 ( 2 ) 现实意义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创造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跨越 式发展 我同长期的、特有的城乡分割的政策体制造就了特殊的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 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两大独立而对立的利益团体,相互之间的矛盾摩擦造成了城市化 的滞后。政府对于城市的空间偏好使得很多政策对于乡村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造 成了我同城乡收入比高出全球平均水平两倍的严重后果。 而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普遍走的是条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与 台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工业化并进的经典城市化道路。当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后,大 城市的城市病日益显露,由于人们对宽裕活动空间、新鲜空气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追 求以及交通、信息的发达,就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 由于其早先没有考虑到城乡关系的处理问题。 我国是发展i f 国家,可以根据以上发展趋势的判断,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构建 合理、完善的城乡发展体系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区域发展,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 交通、通讯等技术,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一i 可能出现的常规性和特殊性问题。冈此, 口前在城市化水平较低阶段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根本口的不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城乡 差别,而是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创造新型工业化、 城市化道路和现代社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次研究将针对台州城乡发展状态 做详尽、透彻的区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台州城乡发展体系的战略思想、 基本思路和具体内容等,直接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1 2 研究的框架及思路 1 2 1 研究的框架 本次研究的框架如图卜1 所示。 1 2 2 研究的思路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提出本次研究的背景、意义、框架、思路 和创新等。第二章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综述,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为本次研 究搭建理论和实践的平台。第三章是在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城乡发展体系进 行理论分析,探讨城乡发展体系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等。第四章开始 针对本次研究的口标地域一台州进行实例研究,从分析台州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 基础条件入手,在本文的最后章提出构建台州市城乡发展体系的总体战略思想、 基本口标和具体措施。 弁卅市城乡发胜体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城乡 理沦 1 3 研究的创新 图l - 1 研究框架 1 31 角度上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演进规律 城市化的推进与城乡关系的演进在时间序列上存在一个一对应的关系,这在 本文第三章有更加详尽的阐述。本次研究正是希望从这利。一。对应的关系r 扣找到区 域发展及城乡关系发展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探索如何构建个地域的城乡发展 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推进城市化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以及从协调城乡关 系的角度研究城市化的推进,都是本次研究较具创新的思路。 1 3 2 方法上z o p p 方法在构建城乡发展体系中的运用 z o p p 是德语“z i c l o r i e n t i e r t ep r o j e k tp l a n u n g ”的缩写,li 文意思是“口标导向 的项口规划”。 2 1 该方法的核心思想之是从分析核心问题的阁果关系入手建立切实 弁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 第一章绪论 可行的口标,此方法的分析部分可以分为参与者分析、问题分析和口标分析三个步 骤。本次研究主要运h j 了后两个步骤的思想、方法,分析台州城乡发展i 存在的问 题及构建台州城乡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 问题分析( p r o b l e m a n a l y s i s ) 包括确定核心问题和创造问题树。首先写出核心 问题并分析核心问题的原冈和结果,将核心问题的直接原因平行放在核心问题下面 直接结果放在核心问题上面。同样,进,步分析次级问题的原因和结果,构成多层 次冈果链当基本信息已经用于建立解释所研究问题的主要冈果网络时,问题分析 可以结束。口标分析( 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 ) 是从上到下将消极状态的问题改述成积极 状态的口标按照措施结果的关系排列,构造口标树。必要时可以增减相关t 3 标,以便达到更高层次的口标或删除不必要的口标。 1 3 3 内容上突出了城乡一体的政策体制研究 城乡发展体系的构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其大致划分为政策体制、空间、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和环境四块,并以政策体制改革为首要的核心内 容进行阐述。如前所述,口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特 殊的城乡分隔的政策体制造成的。冈此,笔者认为打破城乡壁垒、为区域发展创造 良好的体制政策环境是政府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首要任务。而在资源配置等其它方 面,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卉州市城乡发艉体系研究 第:章曰f 究件述 第二章研究评述 城乡发展体系是个区域发展系统,涉及到区域发展t i - 各个环节的箨种闻素, 其小最重要的便是城乡关系的协调和重组。口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城乡关系 发展规律的研究很多,在城乡关系发展的终极状态和口标方面基本达成致那就 是城乡互助共荣的“城乡。+ 体化”发展,城乡体化的规划实践作为实现这个口标 的重要手段,其研究也火热起来。三者关系如图2 - 1 所示。但是,由于我国城乡。 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经济、社会发展也还处于较低水平,专家学者对于 我国当前是否适合实施城乡。体化战略以及如何实施城乡体化战略还存在很多异 议。然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悬殊、且仍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的已经成为我 国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乡关系的协调和重组任务很重。于是旨在协调 城乡关系、促进区域发展的区域城乡发展体系的构建,便成为向终极e l 标迈进的,1 t 问手段而产生了。 匝亘 图2 - l 理论关系图 冈此,城乡发展体系的研究离不开对城乡关系、城乡体化理论及规划实践的 研究。本章以城乡关系、城乡体化理论及规划实践为关键词,回顾和总结国内外 相关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 2 ,1 城乡关系研究评述 2 1 1 关于城乡关系的发展阶段 国内学者对城乡关系演变过程的阶段划分有很多种,其r fr 较有代表性的是苏俏 云的三阶段划分、谢文蕙等的四阶段划分和石忆邵的六阶段划分。 ( i ) 三段分:城乡低水平统。、共融发展;城乡隔离、两极化发展;城 乡- 体化、协调发展。 3 】 仔州市城乡发胜体系研究 第:章研究许述 ( 2 ) 四段分:城乡分离,相对封闭;城乡对立差距拉大:差距缩小, 城乡融合;城乡体化 | 】 ( 3 ) 六段分: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市统治和剥削乡村城乡对 立:城市辐射乡村;城市反哺乡村乡村对城市产生逆向辐射;城乡互助共 荣与融合。 5 1 可以看出以上几种划分只是具体细致程度的差别,对城乡关系演变的总体过程 和发展趋势判断是致的。冈此对地方城乡关系的研究首先要对其发展阶段做客 观判断,然后再根据具体时期的要求确立发展口标和发展对策。 2 1 2 城乡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国内城乡关系发展阶段的判断基本达成致,那 就是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城乡对立,城市从统治、剥削乡村逐渐向辐射乡村发展。 冈此,当前我国城乡关系研究主要集r i i 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所谓“三农”问题以 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生态平衡和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不 同学科的侧重点是不样的。 经济学主要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方面,认为现代经济1 l i 农业和工 业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是- 种客观要求闳此应统布局城乡经济,使得城乡生产 力优化分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6 1 1 7 1 社会学主要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认为应打破城乡壁垒研究如何逐步实现 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 f s j 生态、环境学主要从建立城乡生态良性平衡系统的角度,认为城乡互为环境, 冈此应研究如何使得城乡区域生态群落及生产、生活活动空间合理分布,并建立优 雅的城乡人居环境。 9 1 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则主要从城市化及空间的角度出发,研究城乡空间融 合的基础、动力和模式等,建立各具特色而紧凑有序的城乡卒问。m 】 政府人员则多从政策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研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为 推进城乡和平共处、优势互补创造优良的政策体制环境的一系列制度革新思路n 台州市城乡发胜体系研究第:章研究评述 2 1 3 城乡一体化理论 关于城乡关系处理的研究,个最为流行的提法就是“城乡体化”。城乡,体 化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已经存在。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8 0 年代末期,由于传 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隔离发展,城市化滞后、现代化受阻、农村贫凼化等 多种矛盾_ 现,城乡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很多学者将城乡体化发展理念作 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农村共同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有效途径。 ( 1 ) 国外学者研究 最早涉及城乡。体化发展理念的规划理论是霍华德的“田同城市”1 1 1 1 这主要 是针对当时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状况提出的。他说“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 相应的缺点,而城市一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冈此他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同建 设- 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人口,城市之间是永久性保护绿地。“田同城 市”实质上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体。这种分散发展的规划思想至今影响着城市规划 界。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站在城市发展的立场上也指出了城市、乡村及其有机结 合的同等重要性,希望通过分散权利建造更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个更大的区 域统一体,并以现有城市为主体,把这利t “区域统体”的发展引向许多社区,使 得区域整体发展。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避免特大城市的困扰。 在个世纪的发展过程t j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巾国家,都有城乡融合逼 近的趋势,虽然在具体的动力结构与融合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发达国家的逆城 市化现象,发展叫1 国家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以及我国乡村城市化、小城 镇蓬勃兴起的现象,都是这。趋势的具体体现。因此,城乡。体化理念在理论和实 践上都日趋成熟。国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有:8 0 年代”1 t 期加拿大学者麦吉( t g m c g e e ) 提出_ rd e s a k o t a 理论旧( 在印尼语r hd e s a 是村庄,k o t a 是城市) ,该理论向 传统西方国家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单城市化模式提出了挑战,其对城乡之问的相互 作十j 和双向交流的论述为洲许多国家的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麦克道格拉斯 ( m i k ed o u g l a s s ) 通过埘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认为传统的城市极化效应可以带来城 市的繁荣,但相伴随的是农村的老龄化、区域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贫凼f i 4 】;而 采取城乡体化( r u r a lu r b a ni n t e g r a t i o n ) t5 1 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嘲络 竹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第:章研究评述 系统可以促迸区域城乡经济共同增长。这种设想是种内生的经济发展战略设想, 口的是通过建立网络构架克服城乡分离,激活区域经济,给小城镇和乡村带来共同的 利益。斯卡利特爱泼斯坦( ts c a r l e t te p s t e i n ) 与戴维杰泽夫( d a v i dj e z e p h ) 从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背景入手【1 6 】认为它们大多沿袭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采取“城市偏向”( u r b a nb i a s ) 的政策,忽视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其结果城市基础设 施趋于紧张,城市贫民窟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等城市病出现,所以他们提出个三维城 乡合作模型,包括乡村增长区域( r u r a lg r o w t h a r e a s ) 、乡村增长l l 心( r u r a l g r o w c e n t e r s ) 、城市i m 心( u r b a nc e n t e r s ) ,通过城乡之间的合作可以解决乡村与城 市共同的贫凼问题。毕雪纳南达巴拉查( b h i s h n an a n d ab a j r a c h a r y a ) 提出通 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为城乡体化发展提供基础,进而促 进乡村发展7 】。总的说来大多国外学者把小城镇( t o w n 或r u r a lg r o wc e n t e r s ) 作 为城乡经济增长的连接点,大城市通过产业转移,为小城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 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大城市问题;同时随着小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可以冲破基 础设施建设的“门槛”,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前来就业;农村人口的减少使得 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以农业为基础的非农产业就会得到发展,解决农村贫凼 问题,带来城乡共同发展。 ( 2 ) 国内学者研究内容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方面进行的:一是理论系统研究,把 城乡体化作为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研究它的日标、战略、特征、动力机 制等方面的内容【2 2 】;二是领域研究,从经济、人口、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等领 域研究城乡- + 体化的战略要点f 2 3 】 2 4 1 ;三是区域发展实例研究,将城乡体化的发展 理念运用到具体的个区域内,这种区域性实践在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与东南沿海 一带发展较好【2 6 】,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典型【2 7 】。 ( 3 ) 内涵的把握 口前,关于对城乡体化的内涵理解,学术界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从发展阶段来看,城乡,1 体化是生产力较为发达、城市化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的区域发展口标与模式选择。 城乡体化既是个理想口标,更是。一个长期的地区经济持续优化的过程, 弁州市城乡发艟体系研究第:章研究评述 是城乡关系的终极口标,是。定地域范同内城乡社会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 统演变的顶极状态。 从动力机制上来看城乡体化是利双向演进既不是“城乡。样化”,把 所有的农村都变成城镇也不是推行“城镇乡村化”而是推进城乡之问的联合、协 作与交流,是城市与乡村相互取长补短的双向促动过程。 从城乡体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来看,城乡体化是城市化进。步发展的必然 趋势,两者并不矛盾。城乡。体化是把城市和乡村放在统的大系统i h 进行生产 要素的重新配置,达到最优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其问并不排除城市化的进展,“实 行城乡r 体化并非否定人口城市化或乡村城市化。事实上它是以城乡融为体的方 式去改良、协调、发展这两种城市化的方式”【2 8 ,所以认为城乡。体化与城市化道 路相违背有失偏颇。 城乡体化的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 纵览以上观点,关于城乡,。体化概念的总结,我认为同济大学石忆邵教授的提 法比较全面、准确。他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 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写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f 5 】 2 2 我国城乡一体化实践研究 我国的城乡。1 体化实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思 想的对城市地区或者更大区域进行的战略研究;另类是城乡体化规划。 22 1 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 我同苏南地区在1 9 8 3 年最先使用城乡体化这+ 概念,当时是出于这样的个 发展背景:乡镇工业发展超过农业产值:城乡之问的科技、文化、社会交往日益频 繁: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差距往日益缩小;实行“市管县”的行政管理 体制。随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等经济发展相对超前的地区也开始了对- i i 心 城市与周边乡村地区的发展通盘考虑的城乡体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1 9 9 0 年前 后,城乡体化研究开始向城乡边缘区推进。9 0 年代一i ,后期,我崮的城乡体化规 靠, 市城乡款艉体系研巍第:章日 究评述 划实践迈向了更犬的区域范用内,包括原先有过蝗研究基础的东搿沿海城市在内 其它的肉黼城市翻j 京渊巾”、寮璃嘲、成都辫l # 秘、石家鼗辨l 、武汉5 l 等露开始了 赫轮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同时,研究的对象f :i 标也由个城市扩大到”个更 大的区域,如珠巍三角洲、长瀛r i t 游瑰隧f 3 6 l 、豳川盆地等f ”。 综飘我国城乡俸化战蜷研究的发展浚变,其疆标地城的范嗣不断向宏观和微 观推进,研究的内容也从单的缀济层面向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胺面发展,且侧 熬杰逐多转蠢褒遴城乡秘调发震豹软巧境建设,戳及更女h l 雯蓑可持续的发展缀则( 见 淡2 一1 ) 。 裘2 - 1 城乡俸纯战臻磺究发震演变 对比点早期探索当前研究 口标地城全国备地,且从单一城市向跨行政区的 苏南等乡镇工业发达地区 范嗣经济区以及城市的浆“。城区迈进 内容深魔和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层蕊的发展 以经济战略研究为主 广瘦莽系磷究,更加详尽 f i侧重点经济体化软环境建设 更鸯f l 髂现久文鹣章孛窝公平瓣褒念,羧爵 思想理念以效率为重 持续为发展原则 2 2 2 城乡一体纯规划研究 鹜蘸,灞江省的黧装级市鳃溢埝、义乌、蘩由,遮缀枣蠡垒华、嘉兴率走遽 行了一些城乡体化规划尝试。城乡一体化规划不在法定的规划体系范围内,没有 格式及内容上的蕊定,这些尝试蘩本上基于城镇体系规巅的内容稻架下展开。与城 镇访系规划相比,日前的城乡+ 体化规划具有以f 特点: 以对城乡1 体化的内涵剖析为规划的理论基础。 将乡 缎入耀划藏疑,魏划空翅覆箍整个城赢与乡树。 规划内容从以城镇体系三大结构为主转向城乡发展的支持系统( 交道、水利 等区葳蘩韬设藏窝公共缀务设藏) ,磬更麴关注髂稳、致蘩、裂爱簿躲孳瓤。 胤划的核心忍想是要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实现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弁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第:章研究砰述 规划用地布局对农田保护区、永久性开发空问、生态敏感区用地有明确的规 定性。 城乡。体化规划在法定规划体系一i i 的地位、作川不明确实施操作性不强。 2 3 小结 城乡关系的晟终发展阶段是城乡互助共荣的城乡,体化发展。关于城乡体化 的内涵理解,有以下共识:城乡体化是生产力较为发达、城市化发展处于较高 水平的区域发展口标与模式选择。城乡。体化既是个理想口标,更是。个长期 的地区经济持续优化的过程。城乡- 体化是种双向演进。城乡。体化是城市 化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并不矛盾。城乡体化的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 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的口标地域范围不断向宏观和微观推进,研究的内容也从 单的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态、文化等多层面发展,且侧重点逐步转向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的发展原则。 城乡体化的规划实践基本上基于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框架展开,但与城镇 体系规划相比,在理论基础、规划范同和内容以及规划的核心思想和用地布局上有 所不同。口前的城乡体化规划没有法律保障,但背负着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 关系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政府及规划人员的重视。 竹州市城乡发腱体系研究第三章城乡发胜体系的概念及内涵理解 第三章城乡发展体系的概念及内涵理解 3 1 基本概念 城乡发展体系是个包括城市及其周同的乡村地域范嗣在内的区域发展系统, 是城乡。体化发展的系统。它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个整体来考虑解决区域发展1 i - 面 临的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我国口前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是整个社会经济 的巨大分化过程,必然会引起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不平等。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 则,考虑如何让城市化发展不以牺牲或尽可能少牺牲乡村的发展为代价,寻找城市 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切合点,是构建城乡发展体系的1 3 标。构建合理而完善的城乡发 展体系是为进步推进城市化质量提高的个有效手段。 3 2 内涵把握 3 2 1 城乡发展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 城乡发展体系是。个多层次系统,其小+ 个地级市的城乡发展体系涉及的主要 层次包括:市域范围内市区和周围县( 县级市) 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市区范罔内 r i ,心城区和近郊区及远郊乡镇构成的发展体系县域范围内县城和其它乡镇构成的 城乡发展体系,以及各个级别的市、镇与周围乡村构成的城乡发展体系等( 图3 1 ) 。 城乡发展体系1 1 1 “城”与“乡”的概念是相对的,“乡”不定指是乡村景观地域。 前述市区范围内- i ,心城区和远郊乡镇构成的发展体系f f l ,叫1 心城区为“城”,远郊乡 镇即为“乡”。 图3 1多层次的城乡关系 台: i l 市城乡发胜体系研究第三章城乡发胜体系的概念及内涵理解 3 2 2 城乡发展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城乡结构关系持续优化的系统形成过程。 城乡关系的优化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而逐步形成、 逐步完善的过程。城乡关系优化的最终口标是“城乡互助共荣与融合”,要实现这个 口标,就必须把构建合理、完善而富有活力的城乡发展体系做为,个长期战略,使 城乡之间以网络化、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体系为支撑,实现其在经济 上和空问上的整体协调和健康发展。 3 2 3 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双向的,即城乡相互取长补短、双向促进的发展过程。 从内部来讲,城乡发展体系r l - 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上而 下的城市功能现代化;二是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两种动力机制推 动的城市化是分阶段进行的;而在一l t 国,由于政策体制等闲素的影响,两种过程同 时进行。 城市功能现代化建设注重城市的- i t 心功能建设,即通过现代工业, - 心、商贸物 流i i i 心、金融叫i 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币1 - 功能的培育建设,增强城市的r l ,心作用。 城市现代化建设将成为城市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t h i i , 城市功能日益加强,吸 引、辐射能力日益扩大,以及交通条件的提升而带来的r h b 可达性增强,使得城市 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同扩大、城市文明向周闱区域渗透辐射,将对区域内乡村的发展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州。 乡村城市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为启动,使得乡村地区改变原来 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局面,并以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带动乡村地域的就业结构、人 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乡村地 域i i ,的传统型农村社区逐步向现代城市型社区转变的过程。乡村城市化应充分运用 信息时代便捷的信息交流并善于利用农村富足的劳力和资源,以培植地方特色经 济为主要手段,推进人口集i i ,和产业集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3 24 现阶段发展的核心是城市,应加强市场导向,形成以城带乡,以乡补城 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的发展格局。 城乡发展体系涉及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类型,要达到城乡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2023年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综合题)
- 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标准解读
- 水利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 2026届天津市河西区新华圣功学校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周口沈丘县联考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6届福建省师范大泉州附属中学九上化学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脑梗护理个案分享案例
- 2026届广东汕尾甲子镇瀛江学校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行政秘书入职工作总结
- 2第二章-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膝关节穿刺术课件
- 洁净室区甲醛熏蒸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 (高清版)JTG D81-2017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 2024年成都温江兴蓉西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2024年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提高新生儿动脉采血穿刺率品管圈
- 家庭食品安全常识教育
- 管井井点降水记录
- 污水钢筋混凝土管施工方案
- 中医学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