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试析浐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沪灞流域是关中地区乃至整个陕西全境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 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肇始,五十余年的田野工作,发现了大量 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 目前,学术界就文明起源问题讨论得非常激烈。近年来,以分析新石器时代聚落演 变规律来探讨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方法比较流行。沪灞流域聚落遗址相关工作起步较早、 研究较深,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深入,特别是陶器分期框架的基本建立为遗址 期别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的编撰为分析遗址内涵提供 了资料基础,此外,笔者有幸参加了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沪灞流域地理 环境认识较为全面、对部分遗址的内涵特征把握较为清晰,这为本文分析的开展提供了 比较直观的一手资料。 本文拟照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期的时间序列,尝试对各阶段聚落的时空分 布以及相互关系作以初步分析,以期究明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 a b s t r a c t c h a n b ar i v e rb a s i n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r e g i o ni ng u a n z h o n ga r e ae v e ni n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w h e r et h en e o l i t h i cs e t t l e m e n ts i t e sd i s t r i b u t e d s i n c et h eb a n p os i t ee x p l o r e di nt h e f i f t yy e a r so f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t h ef i e l dw o r ki nh a l fac e n t u r yh a df o u n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 t h e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t ot h el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p e r i o ds e t t l e m e n ts i t e s r e c e n t l y ,t h ea c a d e m i cd i s c u s s i o nf o c u so nt h eo r i g i n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c u r r e n ty e a r s ,i n o r d e rt or e s e a r c h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p r o c e s so fs o c i e t y ,t h ew a y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 n e o l i t h i cs e t t l e m e n t sb e c a m em o r ea n dm o r ep o p u l a r t h er e l a t e dw o r ki nc h a n b ar i v e rb a s i n s t a r t e de a r l i e ra n dr e s e a r c h e dd e e p e r u n t i l ln o w ,t h e o r ya n dr e s e a r c hh a dd e v e l o p e di nd e p t h i np a r t i c u l a r ,t h eb a s i cf r a m e w o r ko fp o t t e r y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p r o v i d e da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t og e t t h es i t e sa g e ,a t l a s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i ns h a a n x if a s c i c l e ”p r o v i d e dt h eb a s i s i n f o r m a t i o nt oa n a l y z e i na d d i t i o n ,t ob eh o n o rt ot a k ep a r ti nt h et h i r dn a t i o n a ls u r v e yo f 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i nx i a n ,ih a v et h ec l e a r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s o m e s i t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c h a n b ar i v e rb a s i n ,w h i c hc a r r i e do u tt h ei m p o r t a n ta n a l y s i s a c c o r d i n gt oy a n g s h a ot h ee a r l y ,y a n g s h a ot h el a t ea n dl o n g s h a np e r i o do ft i m es e r i e s ,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p a t i a la n dt e m p o r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s e t t l e m e n t si nt h ev a r i o u ss t a g e s ,w i t hav i e wt os t u d yt h er u l eo fn e o l i t h i cs e t t l e m e n t s e v o l u t i o ni nc h a n b ar i v e rb a s i n k e yw o r d s :c h a n b ar i v e rb a s i n n e o l i t h i ca g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s e t t l e m e n t s 插表目录 表一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参数统计表一 插图目录 2 8 图一沪灞流域位置示意图一1 图二古刘遗址采集陶片标本一 图三塔山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图四赵家湾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图五卢家崖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图六 咀头、马狮坡、高山庙村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图七 图八 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一 沪灞流域仰韶早期典型陶器群一一 一1o 11 1 2 1 4 1 8 2 1 图九沪灞流域仰韶中期典型陶器群一一一一一一2 1 图一。 沪灞流域仰韶晚期典型陶器群 2 2 图一一沪灞流域龙山时期典型陶器群一一一一一二一一2 3 图一二沪灞流域仰韶前期遗址分布图一 图一三仰韶f j i 期半坡聚落平面图一一一 图一四半坡f 6 、f 1 0 、f 1 1 平剖面关系图 图一五半坡f 1 平剖面图 图一六半坡f 2 1 平剖面图 图一七半坡f 3 平剖面图一一 图一八半坡f 1 3 平剖面图 3 4 3 5 3 6 图一九半坡聚落仰韶前期袋状狄坑平剖面图一 图二。沪灞流域仰韶后期遗址分布图 图二一 图二二 南殿遗址出土彩陶一 嘴头遗址房址的地基加工一 图二三泄湖t 7 f 2 平剖面图 4 0 图二四半坡遗址仰韶后期袋状灰坑平剖面图 图二五沪灞流域龙山时期遗址分布图一 图二六泄湖遗址出土窑洞式房址平剖面图 4 9 4 9 一5 1 5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砷年易月c 7 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 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 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 = c 巴 思。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群v 易 秒7 年6 其,) 日 w | 匕 学一”学位论女 11 环境特征 第一章绪论 产灞流域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西安城之东南方,南扼汉水之阳,东制河南盆地 是关中通往东、南交通必经之地,办是重要的文化交融碰撞之所。( 图一) , , 。浦0 7 一 i。 。q 。 爨 诋 图一泸灞流域位置示意图 包括泸灞流域在内的关中地区足黄7 可支流渭河下游的冲积平原,海拔一般处在 3 2 5 8 0 0 米问,平均约5 0 0 米,系地堑式构造,东西长约3 0 0 公里,南北宽窄不一,尔 部最宽达1 0 0 公里西部是窄处仅2 0 公里,西安附近约7 5 公里,面积约3 4 万平方公 罩。因处函谷关和大敞关之间,古称“关中”,又因其介丁秦岭山脉和北山山脉( 老龙 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 之间,称“四塞之地”、“陆海枢纽”,历来为兵家天险。 关中地区十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固”的地 方,汉书4 0 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芙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 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自曲周起,先后有1 3 个工朝在此建都,作为中 华文明的璀珲中心先后历时1 1 0 0 余年,更早及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关中地区作为仰韶 文化的中心区域,是为中华文明的晕要发源地之一。 泸灞流域恃于关中平原东南部,北以渭河为界、西至少陵原东侧,南抵秦岭北麓、 蕤 。殛鞴 ,:灞 懿 麓 第一章绪论 东控骊山西南,地势南高北低,域内河流众多、地貌多样、植被丰茂、气候温和、环境 优越。 水文资源丰富是该流域自然环境的突出特点,域内囊括灞河、泸河及其支流库峪河、 汤峪河、岱峪河、辋峪河、清河等主要河流。 灞河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北坡,古称滋水,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 八水之一。全长9 2 6 公里,流域面积2 5 7 7 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泸河、辋峪河、清河。 沪河系渭河一级支流,也是灞沪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终南山东部北坡,于西安 市东郊注入灞河,向北流入渭河,全长7 0 公里。亦为绕长安八水之一,主要有岱峪河、 汤峪河、库峪河等河流汇入。 黄土堆积丰厚、台塬众多是沪灞流域最主要的地貌特征,集中体现在沪灞中游地区。 关中平原形成后,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其中,第四纪松 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 0 0 0 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黄土 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称之为“原”,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 破碎,此类割裂形成的较小台塬,亦称之为原。渭河以北,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平原、和 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分布有五丈原、 细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大原。 沪灞流域主要有灞水东北的风凉原、沪灞之间的白鹿原、沪水之西的少陵原,此外, 灞渭之间的铜人原,渭水与泸灞之间的龙首原,少陵原以北的鸿固原、凤栖原、乐游原 等小型台塬也是沪灞流域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1 风凉原,位于灞河北岸,以骊山为中心向东、西、南伸出,呈扇面状,地势较为平 缓,其上灞水小支流分布似叶脉繁多。 白鹿原,东起灞西、西抵沪东,南北长约2 5 公里,东西宽6 1 0 公罩,塬面平整开 阔,平均海拔高于6 0 0 米,高出河面逾2 0 0 米,上有鲸鱼沟水系勾曲流经,东坡多窄小 台地,西、北坡地势平缓开阔。 少陵原,位于泸河与滴、皂之间,南北长约1 8 公里,海拔4 7 0 - , - 6 3 0 米,塬顶开阔 平整,高出两侧河面8 0 1 5 0 米,东坡台地广布,呈阶梯状上升,上有诸多沪水小支流 流经。 铜人原、龙首原、鸿固原、风栖原、乐游原均长约数公里,宽约数百米,高出两侧 可参见史念海先生: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6 3 年。书中注引有“胡渭禹贡锥指中辑录关 中各地的原,凡5 6 处”之说。 2 西北人学硕j :学位论文 平地1 眦0 米。 多水多塬的环境地貌,为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包括沪灞流域在内的关中地区古属雍州。禹贡曾说,雍州“原隰底绩”,原即河 旁高平的黄土台地,隰为原下水上的湿地。据文献记载,周人的生活与“原隰”密不可 分,如诗经三百篇中有不少提及,大雅公刘还说“度其原隰”。信南山篇 则说得更为贴切,开篇即云“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昀昀原隰,曾孙田之”,一语道破 了原隰在古人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古资料也表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繁衍生息 亦与原隰息息相关。 当然,沪灞两河流域的地理范围是更为广泛的,还包括上游的秦岭山地和下游的渭 河阶滩地,为行文方便,将泸灞上游的秦岭浅山地带称为i 区、中游的台塬地带称为i i 区、下游的渭河南岸阶滩地称为i i i 区。i 区岩石裸露、黄土堆积薄,i i 区黄土堆积厚、 沟谷平原地带植被良好,i i i 区毗邻渭河,黄土含沙量大,易受河涝侵害。 沪灞流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j x l 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 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 3 3 。c ,无霜期2 2 4 天,最大冻土深度2 0 厘米,全年日照时间 2 2 3 0 小时,年平均降雨量6 5 0 毫米。 水文资源丰富、地貌地形适宜、气候条件温和,为泸灞流域定居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1 2 已往工作概述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首次发现并确认十里铺史前遗址至今,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 的发现与研究已逾八十载。依据田野工作和理论研究的进展,大致可将沪灞流域新石器 时代聚落考古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1 9 2 3 年春,瑞典学者安特生试图探索中亚安诺遗址彩陶与仰韶彩陶的关系而远赴甘 青地区进行调查,在西安稍作停留,期间,于城东六公里处的十旱铺调查过一个不久前 由其助手张某发现的史前遗址,安氏认为该遗址与河南的发现相似,同属仰韶文化。1 这 是 产灞流域乃至整个陕西全境首次发现并被认定文化性质和年代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 存。 1 a 陈星灿:中罔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 b 陕两省考古研究院事前考古研究部:陕两史前考古的发现l j 研究,考古与文物2 0 0 8 年第6 期。 第一章绪论 1 9 3 3 年,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主任徐炳昶先生率常惠、张嘉懿、何士 骥诸君在陕西渭水流域展开大规模的调查活动,目的虽在调查周秦民族的早期文化,但 也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徐先生一行在西安东十里的米家崖,发现了石、 骨器等史前遗物,并绘有该地详细的地形图。1 该阶段为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田野工作之肇始期,虽无明确与聚落考古相关的 学术目的或研究方向,但在客观上,为该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打开第一扇 门,相应地,也为该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分析透进第一丝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遗址重要性之外,绘制米家崖遗址详细地形图之举,反映出调查 者对遗址地貌及周边地形的注意甚或重视。这是与当时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的,我们知 道,安特生本人是地质学家,他的许多重要发掘又是在地质古生物学家如袁复礼、师月 斯基的协助下完成的,对地质地貌的考察,特别是每个遗址周围地形的测量往往占去他 们大量的时间,而在河南、甘青等地的发掘与调查,安特生对遗址地形地貌尤为重视, 甚至总结他在甘青地区的发现时,从地形地貌的角度出发,把遗址和墓葬分成五种类型 并分别考察了遗址或墓葬所在地的地质地貌和文化遗存的关系。后来,李济先生在山西、 河南的田野工作也十分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关注和分析。2 徐炳昶先生将此优良传统和有 益做法推广至陕西地区。似可推知,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之始,就幸运地落在 了关注遗址地形地貌、分析人类文化和周边环境的良好氛围内,为该流域新石器时代聚 落演变研究,特别是研究史前人地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百废俱兴,考古工作自不例外,尤其f f l 野考古工作更是首 当其冲。沪河、灞河流域有幸较早地经考古工作者系统调查,从此,揭开了该流域新石 器时代聚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 1 9 5 3 年9 月至1 0 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队沿沣河、皂河、沪河中游调 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 0 处。3 是为沪河流域第一次规模性、科学性、学术性的考古调 查活动。 1 9 5 4 年秋,半坡遗址的发掘,在我国考古史绘上罩程碑式的一笔。该遗址是中国首 次大面积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发掘成果在确定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仰韶 1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另外,有学者认为米家崖遗址即为安 特生在卜罩铺发现并确认的史前遗址,本文从此说,不作单独统计。 2 锯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7 年。 3 安志敏: 一九五三年我困考古的新发现,考古通讯1 9 5 5 年第l 期。 4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半坡类型的同时,还首次揭示出该时期以环壕为主要特征的聚落布局,为研究黄河 流域原始氏族社会的内涵和性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发掘者除分 析遗址自身的聚落布局( 也即聚落个体形态研究) 及其反映的社会状况外,还特别关注 同一流域内同时期遗址的分布情况并试图探讨其原因( 也即聚落相互关系研究) ,这种 认识成为日后系统调查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初衷,或可称之为聚落相互关系研究 的滥觞思潮。同时,中国考古学对同一遗址中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进行分期研究,对同 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序列研究也是在半坡开始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大量遗存,特别 是出土陶器,为日后沪灞流域乃至整个陕西地区仰韶文化的分期提供了最早的出土资 料,也为流域内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研究作好了分期铺垫。 1 9 5 7 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了进一步了解沪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的面貌 和配合半坡遗址的发掘,对沪灞两河沿岸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共发现史前遗址3 4 处,还复查了已有的米家崖遗址。1 这是我国考古学史上第二次将沪、灞两河作为同一 流域来做的专门性考古调查,与当时想急切探究聚落相互关系的思潮是分不丌的。 五十年代的科学发掘和系统调查,基本确立了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个体数量 和分布规律,形成了一些初步“概念”:3 5 处遗址都位于靠近河流的台地上,而且以中 下游的分布最为密集;儿两河交汇处,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遗址存在;灞河沿岸的遗址, 都分布在广阔平坦的东岸,而地势起伏不平,高崖深壑的西岸则一个都没有。调查者认 为,大概是因为当时人们为了更有利于获得生活资源和防御敌害侵袭而对地理环境的选 择结果。半坡2 则对上述概念进一步深化,认为灞河沿岸的遗址揭示出,仰韶时 期人类居住地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环境之理,并详细说明,在4 0 公里长的灞 河沿岸,发现1 0 处仰韶遗址,均分布于灞河东岸,且大部分在支流和主流汇合的地方, 并提出解释,是因为灞河西岸是坡度较大的坡地,东岸却有适于居住地发育较好的阶地。 还注意到两河交汇处必有遗址、河流两岸遗址对称分布、遗址面积及文化层厚度等问题, 并尝试以社会组织、聚落繁衰等原因来解释,这是学术界对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 布规律作出的第一次总结并加以分析。以上概述看似繁杂,但脉络清晰、紧扣主题,体 现了聚落考古从聚落个体形态一聚落相互关系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过程,因此, 笔者倾向于以五十年代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调查研究作为我国聚落考古 学开始成熟的标志。 1 张彦煌:沪灞两河沿岸的古文化遗址,考古1 9 6 1 年第l l 期。 2 中1 i 1 4 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两安半坡博物馆:两安半坡一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1 9 6 3 年。 以下有关半坡遗址的考古资料均出白该报告,f i 再另行注;i j 。 5 第一章绪论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该阶段沪灞流域发现的大量遗址,学者们对古遗址的分布规律 展丌了较多讨论,如: 安志敏先生著文谈到古人对住地的选择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靠近水源、适于生 产、交通方便、背风向阳。1 史念海先生进一步指出史前时期人们的居地选择是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的结果,并 随生产力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特别是河流的变动而迁移改动。2 上述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后来关于遗址分布规律的认识。 该阶段的系统调查与科学发掘,带有明显的学术目的性,是为沪灞流域聚落考古的 发展期,至此,流域内遗址数量基本确定,聚落考古思想业已诞生且很快被付诸实践, 相应地,得出了一些史前聚落的基本分布规律。惜于当时较为系统和基本完整的新石器 文化发展序列尚未建立,对于遗址文化期别的认识较为模糊,详细探讨聚落的演变轨迹 缺少本质基础而显得举步维艰。但是,科学发掘半坡遗址,为同后明晰遗址年代、聚落 形态等问题做好了铺挚。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六十余年的田野工作,特别是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工作,至今,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 遗址数量成倍增加,以地图集3 为准,已达7 0 处,为研究该流域聚落的演变规律提供 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蓝田泄湖遗址的发掘,还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依据。 1 9 8 6 年春至1 9 8 8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泄湖遗址进行系统发掘,出土 了仰韶至龙山时期丰富的文化遗迹和遗物,发现了除老官台文化外关中地区完整的史前 地层叠压关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分期标准,包括半坡类型遗存( 仰韶早期 前段) 一史家类型遗存( 仰韶早期后段) 一庙底沟类型遗存( 仰韶中期) 一西王村类型 遗存( 仰韶晚期) 一庙底沟二期类型遗存( 龙山早期) 一客省庄二期类型遗存( 龙山晚 期) ,这与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分期模式相同。4 为研究沪灞流域史前聚落分布所依据的 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泄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地层明确的出土器物,基本上构架完成了沪灞流域除前仰 1 安志敏:古代遗迹的调查线索,考古通讯1 9 5 6 年第l 期。 2 史念海:石器时代人们的居地及e 聚落分布,人文杂志1 9 5 9 年第3 期,又载河山集,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 9 6 3 年。 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两分册,两安地图j l 版礼,1 9 9 8 年。以下均以此简称。 4 中国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六队:陕西蓝川泄湖遗址,考古学报1 9 9 1 年第4 期。以下有关泄湖遗址的考 古资料均出臼该报告,不冉另行注出。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韶时期外目前己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使上一阶段的遗留问题迎刃而解,为进一步 判断遗址期别提供了详实的参考依据。 此外,老牛坡遗址的文化内涵虽然以商代遗存为主,但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 庙底沟类型遗存以及龙山时期的遗迹遗物时代特征明显,也是必须参考的重要资料。1 综上简述,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虽调查较早、发现较多,基础性较强,但 因由诸多原因,遗址科学发掘少、系统资料乏也为研究带来了诸多不便之处。正如严文 明先生指出,“通过考古调查来了解一定区域一定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及相互联系的状 况,进而探讨它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的工作,可以追溯n - 十世纪五十年代渭水流域仰韶 文化的调查,尤其是对西安附近渭水支流泸河和灞河流域的调查做得较为详细。 同时, 严先生还指出其不足,称“惜当时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所以工作比较 粗疏,用那样的资料研究聚落的演变轨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较难做到”,这正是当 前研究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掣肘之困。2 1 3 目前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沪灞流域聚落遗址的系统调查开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小流 域聚落考古调查之先河,为研究该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面貌、聚落分布演变等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2 0 0 4 年,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蓝田县文管所,对沪灞流域蓝阳县境内新石器 时代遗址的分布进行全面考察,择其典型遗址,在传统考古调查、勘查的基础上,结合 磁测技术,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比对研究,试掘了嘴头遗址,并在灞河上游的玉山镇前程 村发现了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调查的初衷,源于对沪灞流域在关 中平原与丹江流域乃至江汉平原文化因素的交流碰撞中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而调查目 的就在于研究泸灞流域与毗邻的丹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间的关系,进而研究上述两区 域乃至关中平原和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各自特征及其相 互影响。3 这次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将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提升 到新的层次,由先前的聚落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到聚落群甚或文化圈相互关系的研究范 畴,标志着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考古研究的全面成熟。 1 刘十莪:老牛坡,陕两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以下有关老牛坡遗址的考古资料均i j j 自该报告,小再另行注出。 2 严文明:( 垣曲锰地聚落考古研究) 序,中国文物撤2 0 0 7 年1 0 月3 日。 3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蓝田县文管所调查试掘资料。 7 第一章绪论 2 0 0 7 年以来,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丌展得如火如荼,沪灞流域新石器时 代遗址的专题调查应运而生。以聚落考古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全面的调查方法,辅以 高科技手段,在认真复查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还新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信息提 取全面、遗址内涵丰富、基础资料翔实,可作严先生称述所惜之匙,是为当前研究沪灞 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与演变之突破口。 倘把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看作发轫与开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已历 八十余载,“时空框架”的初步建立,使研究重点和思维重心逐渐由“器物本位”转向 “聚落本位”,要求以聚落考古的方法和思想来指导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同时,也为进 一步认识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分期进而研究和分析各文化期聚落的分布、演 变提供了理论参考。 本文旨在依据已有的调查和发掘资料,探讨沪灞流域史前时期的选址、分布、变迁 等特点,为将来研究该区域的聚落演变轨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乃至文明起源等问题 打好基础。 目前,学术界就文明起源问题讨论得非常激烈,就已知研究成果,以聚落为研究单 位来探讨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方法较为流行,前辈学者已经对河南洹河流域1 、山东日照 地区2 、湖北天门石家河流域3 、内蒙古赤峰半枝箭河流域4 、河南洛阳盆地5 、陕西周原 七星河流域6 、甘肃礼县西汉水流域7 等地区展开专题考古调查,更有学者对黄河中上游 地区8 、长江中下游地区9 、郑洛地区1 0 、伊洛河流域1 1 、垣曲盆地1 2 等区域的新石器时代 聚落演变轨迹做出有益推断,并以此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社会复杂化进而导致文明 起源和产生的过程。更有研究者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探讨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 和社会状况1 3 ,用g i s 技术对临汾盆地、洛阳盆地、洹河流域、七星河与美阳河流域的 聚落考古资料详细分析,进而探讨中原地区文明形成之初的人地关系特征,揭示不同时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河南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 3 期。 2 中美两城联合考古队:山东f 1 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 0 0 2 年第5 期。 3 北京入学考古系等:杠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编南方民族考古1 9 9 7 年第4 期。 4 赤峰考古队:内蒙古半支箭:7 f i 中游先秦时期遗址。科学j i :版社,2 0 0 2 年。 5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t 作队:河南洛阳盆地2 0 0 1 4 0 0 3 年考古调查简报,考古2 0 0 4 年第5 期。 6 崩原考古队:陕两削原七星河流域2 0 0 2 年考古调盘报告,考古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两汉水卜游考古调盘报告,文物h j 版社,2 0 0 7 年。 8 周星:黄i i j 中卜游新石器时代的住宅形式与聚落形态,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 三秦版礼1 9 8 7 年。 9 张弛: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1 9 9 6 年9 月。 赵备青:郑洛地区新杠器时代聚落的演变,北京火学f i 版社,2 0 0 1 年。 陈星灿等:中困文1 1 j 】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_ 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考古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川野考古部:垭曲衙地聚落考古研究科学出版i | i = ,2 0 0 7 年。 ”张虎勤等: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工程数学学报2 0 0 7 年1 0 月第2 4 卷第5 期。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期古代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探究特点区域中的古代人类社会适应和改造自然 的能力。1 关中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集中区域,同时,也是文明的发祥和起源地, 可是,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通过考古调查来了解一定区域一定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及 相互联系的状况,进而探讨它所反映的社会状况的工作,比较滞后,而今,系统调查获 取的详实资料,使该项工作再次提上日程,踏上新的阶段,目前,理论和物质基础较为 充实和完整,该项工作则更显得迫在眉睫,大有呼之欲出之势。 1 刘建国:( ( g 1 s 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中困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7 年5 月。 9 第二章第三次伞困文物普查新收获 第二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收获 2 0 0 8 年8 l o 月,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集中在西安市长安区开展,期间, 对区内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展开专题调查,在详细复查原有8 处遗址的基础上,新 发现史f j 遗址4 处,采集陶片丰富、标本器形明确。 2 1 新发现遗址及初步认识 1 古刘遗址 位于沪河东岸、白鹿原向西凸出的平整台塬上,背塬面水,地势开阔,遗址遭破坏 严重,调查时,仅见数百平方米遗迹分布,但暴露狄坑两处,体量较大,剖面均呈桶状, 灰坑内填土疏松,含灰量大,其中一座灰坑开口距地表深约3 米、坑深1 2 米、宽约2 米,内填大量灰土,土质致密,包含较多陶片和烧土块。另外,遗址断壁上还发现疑似 墓葬的遗迹单位两处,竖穴土坑,填土紧密、似经砸实,两单位相距较近,其中一座内 夹杂数块碎陶片,另一座底部残留人骨数块。 遗址地表几乎不见陶片等遗物散落,遗迹单位内暴露的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 中素面最多,另外有少量的素面和篮纹狄陶,器形主要为罐、钵。( 图二) 驴一是歹 4 1 喇叭口瓶2 敞口盆3 敛口缶奉4 、5 短折沿敛口罐 图二古刘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2 塔山遗址 位于沪河与库峪河交汇处的八里原之最北端塬面上,地势高耸、三面临空,仅东南 l o 口 。 9 留 两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部与平整塬面相连,面积约3 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散布较多的零碎陶片,红灰参半,多为素面,有少量绳纹和附加堆纹。( 图 三) 舒一口汐一一 留一日 气一一皂一目 1 敛口螽本2 短折沿敛口罐3 敛口瓮4 喇叭v i 瓶5 直口筒形罐 图三塔山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3 将军庙村遗址 位于沪河东岸、白鹿原西侧的缓坡地带。遗址面积约5 5 万平方米,土坎断面上可 见连续分布的文化层,距今地表深约0 5 0 8 米,厚l 2 米,土质较为疏松,土色褐, 夹杂陶片、料姜石、田螺壳等。暴露的遗迹现象主要为灰坑,选取具代表性的灰坑两处, 编号为h 1 、h 2 h 1 ,剖面锅底状,开口距地表约1 米,口部宽约1 8 米,土质疏松i 土色为狄黑色, 其中央杂大量陶片、石块、螺壳等。 h 2 ,剖面亦呈锅底状,开口距地表约1 5 米,口宽约3 1 米,土质疏松,土色为狄 黑色,其中夹杂大量陶片、螺壳等。 遗址地表可见央砂红陶、泥质红陶、彩陶等零碎陶片。 4 上堡子遗址 位于少陵原塬面之上,两条小河沟在此相交形成黄土台地。面积约1 2 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约0 6 1 5 米,土质疏松,土色浅灰,包含有少量红陶或灰陶片、兽骨等。地 表之下即有灰坑开口,未见其它遗迹,堆积最深处达4 米。 h 1 ,位于遗址西部,开口距地表约1 3 米,剖面袋状,口部宽1 2 、底部宽2 3 米, 深1 1 米。填土疏松,夹杂有大量红烧土颗粒。 第二二章第三次拿围文物普查新收获 h 2 ,位于遗址西部;丌口距地表身1 5 米,剖面锅底状,口宽1 9 、深1 4 米。填土 较为疏松,土色灰褐,夹杂大量陶片。 遗址地表陶片俯拾即是,以泥质红陶为主,次之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纹饰以细 绳纹为主,还有交错绳纹、弦纹、戳刺纹等;彩陶数量较少;器型有盆、罐、钵、缸、 瓮等。 上述四处史前遗址,为本次普查之新发现,时代明确、堆积丰厚,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遗址的聚落分布中还有超出原来认知的分布规律者,进一步扩展了传统认识,为本 文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2 复查结果及初步认识 1 赵家湾遗址 位于少陵原东麓、沪河西岸的缓坡地带,依地势呈西高东低斜坡状分布,南北长约 5 0 0 、东西宽约3 0 0 米,面积约1 5 万平方米,遗址东、西两侧暴露文化层,堆积厚约1 5 4 米,土质疏松,土色浅灰,包含有大量红陶或灰陶片。调查时,在遗址断崖上发现灰坑 4 座: 1 彩陶缶奉2 斜沿绳纹罐 图四赵家湾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h 1 :暴露于遗址东侧断崖上,开口距地表约1 米,剖面筒状,宽1 8 、深1 1 米, 填土色深灰、质松软,包含大量红陶片、红烧土块。 h 2 :被h 1 打破,开口距地表约1 米,剖面亦筒状,宽0 8 、深0 9 米。填土色深 褐、质疏松,夹杂少量陶片。 h 3 :位于遗址西南部断崖上,开口距地表约2 米,剖面袋状,口部宽l 米,底部宽 1 2 m 北j 、学碰l 学论z 18 米,可见深度15 米。填土色深荻、质疏松,央杂大量红陶片。 h 4 :位于遗址西侧边缘断崖1 - ,jr 口距地表o5 米,剖面锅底状口部宽】7 、深 07 6 米。填土色深扶、质疏松。 陶片为主要遗物,以泥质红陶和央砂褐陶为大宗,办有较多的泥质扶陶以及少量的 夹砂红陶。可辨器形有笳、罐、缸、瓮等。纹饰以绳纹居多,还有较多的素面、篮纹等。 ( 罔四) 2 卢家崖遗址 位于少陵原东麓、泸河两岸的缓坡地带,南北长约3 5 0 、东西宽约2 0 0 术,面积约 7 月平方米,遗址东、北两侧局部暴露文化层,堆积厚约o8 2 米,土质疏松,土色浅 灰,包古有大量红、灰陶片。调查发现扳坑1 座: h 1 :位于遗址尔南侧,剖面筒状,宽27 、深o8 米。填上色深扶、质松软,包台 大量红陶片。 调查时,遗址地表散落人量碎陶片,以红陶为绝大多数,纹饰多为索面,兼有黑彩 和绳纹。可辨器形有瓶、盆、罐、钵。( 图血) 诸蹶万 龇 蕊。j 矽 、立否7 7 l p 1 葫芦瓶2 彩陶缶 _ 3 宽斜沿绳纹馘4 宽沿盆5 、6 短折沿敛口罐 图五卢家崖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3 咀头遗址 位于沪河与库峪河间小原八里原东麓,下临沪河,地势平缓,呈西北东南 方向依河岸地势分布,南北长约1 2 0 0 米,东西宽约6 0 0 米面积7 0 余万平片米。遗址 多处暴露连续的文化层,厚约15 55 米土质疏松,土色灰黑,其中兴杂大量陶片、 螺壳、红烧土块等。土坎断面上暴露灰坑多处,选取典型两处,编号h 1 、h 2 : 参、8 _ j j n u 弋。,。一 口_ 令 啄 第一二章第三次伞国义物普盘新收获 h 1 剖面呈锅底状,开口距地表约1 1 米,口部宽约1 8 米,可见深度为1 4 米,土 质疏松,土色灰黑,夹杂陶片与红烧土块。 h 2 剖面亦呈锅底状,开口距地表约0 4 米,口部宽约2 6 米,深约1 8 米,其中夹 杂大量陶片、螺壳与红烧土块。 遗址地表散见零碎陶片,红灰参半,纹饰以素面和绳纹为主。另据1 9 5 7 、1 9 8 8 年 调查,还采集到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彩陶片。( 图六) 召一喇一譬猡 庐 q c 7 2 哪:2j ;c 。 胃一画 1 4 咀头遗址5 、6 马狮坡遗址7 9 高山庙村遗址 1 、5 彩陶盆2 、9 短折沿敛口罐3 器錾4 直口筒形罐6 、8 敛口缶本7 折沿罐 图六咀头、马狮坡、高山庙村遗址采集陶片标本 4 高山庙村遗址 位于少陵原东麓、库峪河与干河之间的黄土台地上,地势丌阔平坦,面积约1 4 万 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多为l 米左右。遗址断坎上暴露有灰坑、窑址。 窑址位于遗址东南部,似为窑室部分,挖于生土之中,自下而上有内收趋势,可见 高度o 5 8 米,宽1 6 5 米。窑壁为质地坚硬的烧土层,外红内青,窑室内填灰土。另据 村民反映,在建房挖地基时,曾发现有灰坑,内有陶片、石斧等物。调查发现,遗址地 表散落陶片丰富,以央砂狄陶为主,夹砂红陶、泥质灰陶、泥质红陶较少。纹饰有绳纹、 线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罐、钵等。( 图六) 5 北佛沟遗址 位于库峪河西岸、少陵原东侧的缓坡地带,地势高亢。库峪河与干河在此交汇,并 1 4 两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形成黄土台地,遗址即坐落其上,面积约1 5 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1 5 2 米,灰度较重, 其中包含较多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遗址断崖暴露灰坑多处: h 1 ,位于遗址东南角,开口于耕土层之下,剖面筒状,直径2 2 0 、深2 3 5 米,填 土灰褐色,夹杂红烧土颗粒,包含物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石块等。 h 2 ,位于遗址中部偏东,剖面袋状,口径0 7 0 、底径1 4 0 米,深2 1 5 米。 遗址地表散落陶片,包括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可辨器形 有盆、罐、钵、瓮等。 6 孙家岩遗址 位于沪河西岸、少陵原东侧的缓坡地带。面积约2 5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 5 2 6 米,遗迹现象暴露有灰坑、墓葬。 h 1 ,剖面袋状,底部宽2 9 米,填土浅灰,土质疏松,因断崖过高,无法测口部宽 度。 m 1 ,竖穴土坑墓葬,暴露人骨( 位置太高,无法测量) 。 陶片散见于遗址地表,以红陶居多,夹砂、泥质均有,还有少量泥质灰陶。纹饰以 绳纹为主,器形有钵、罐、盆、瓮等。 7 马狮坡遗址 位于少陵原东麓缓坡地带,库峪河与其支流在此交汇,遗址依台原地势狭长分布, 据地图集,遗址面积近3 0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 2 米。调查时,未见明确的文化层 和遗迹现象暴露,但地表可见零碎陶片,多为泥质和央砂红、狄者,纹饰有绳纹、弦纹、 方格纹,彩陶饰红色条带纹。( 图六) 8 沈家村遗址 位于少陵原东侧缓坡地带,库峪河与其支流交汇处的黄土高地上,地势南北狭长。 据地图集,遗址面积约8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 3 米,暴露灰坑多处。本次调查时, 虽未见明确的文化层和遗迹现象暴露,但在遗址范围内发现数片零碎陶片,均系红陶、 多饰绳纹。 通过详细复查,对原有遗址的内涵特征有了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是为分析沪灞 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分布和演变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我们还注意到,由于毗邻西安 市区,基本建设、农地征用、精耕细作等因素对遗址造成的破坏显而易见。具体而言, 距上次大规模文物普查仅仅二十年,原来登记在册、堆积丰富的马狮坡、沈家村两处遗 址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甚或是毁灭性的,虽然仅有两处,但这个数字却达到长安区原有 1 5 第二章第三次伞国文物普查新收获 新石器时代遗址总数的四分之一,我们在亟待找寻经济发展与文化遗存共同发展之和谐 道路的同时,似乎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泸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 演变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甚或显得迫在眉睫。 1 6 两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章各遗址内涵特征分析 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分布密集,据不完全统计,共约7 5 处( 图七) 。其中, 地图集登记在册者7 0 处,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者4 处,其它发现试 掘者1 处。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已经j 下式发掘、试掘或经全面勘查的遗址称为“典型遗 址”:将已经在三普中详细系统调查称为“三普遗址”:将地图集中还未经三普勘查 的遗址称为“已往调查遗址”,下面,就上述三类遗址依次分析。 3 1 典型遗址分析 沪灞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虽多,但经科学发掘、试掘者或详细勘查者相对很少, 仅7 处,分别为:半坡遗址、泄湖遗址、老牛坡遗址、南殿遗址、米家崖遗址、嘴头遗 址、野村遗址。这一特性,客观上阻碍了对遗址性质特别是聚落年代等方面的把握和认 知。庆幸的是,上述七处遗址,半坡遗址和泄湖遗址以及老牛坡遗址经科学系统发掘, 揭露面积较大,特别是泄湖遗址,在原有认谚 的基础上,发掘出沪灞流域乃至整个关中 地区除老官台文化以来,非常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加之南殿遗址、嘴头遗址、 野村遗址的详细勘查和试掘,还有2 0 0 4 年米家崖遗址的规模性发掘,成为分析其它遗 址特征特别是时代特征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