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非魏晋人所伪作 一文,其文列举的实例几乎都只停留在少数几个特例之上,基本上可以说不足为 据,“例不十不破 的道理恐怕马先生不会不知,所以说其批驳的可信度实在是 微乎其微。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主张列子非伪书的作者,必须把语言学 家所举的那些证据驳倒,才有可能证明他们见解是正确的。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人 这样去做。 他也对学者们提出了要求“希望学术界对列子这部书继续采取 审慎的态度,不要把它当作先秦的书用。 2 当然,除了国内学者的研究外,欧美学者对列子的真伪也有所涉及。大 体来说,较早时期的汉学者见解多倾向于列子为汉代以前的著作,即说其并 非伪作。如早期法国的马伯乐( h e n r im a s p e r o ) 、瑞典的高本汉( b e r n h a r d k a r l g e r n ) 、英国的魏雷( a r t h u rw a l e y ) 。美籍德国学者劳费尔( b e r t h o l dl a u f e r ) 也对列子存疑,但他只是笼统地说此书不会早于汉代。2 0 世纪5 0 年代后, 美国的顾立雅( h e r r l e eg c r e e l ) 在其论文中也曾认为列子大部分是作于公 元后初期佛教哲学与道家哲学正交互影响的时代。美国的卜德( d e r kb o d d e ) 则在 1 9 5 9 年的论文( 列子) 与鸠中指出,依据说符篇所记正旦放鸠故事最早 只能追溯到后汉,是公元1 _ 2 世纪的产物,从而推测列子本节当作于此时 略后,也可能晚至3 4 世纪。加拿大的蒲立本、荷兰的许理和等人都对列子 一书谈过自己的看法,文章主要是从佛教哲学思想、列子的年代与构成等方 面进行考证其有作伪的迹象。日本学者武内义雄作列子冤词( 见其先秦经 籍考) 曾逐条批驳马叙伦之说,但也未引起多大反响。3 1 主伪派的代表性观点可参见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辨伪文字辑略。主真派代表性观点可参见严灵峰 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 9 9 4 年版) 及马达列子真伪考辨( 北京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单篇论文,主伪派有季羡林列子与佛典( 载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 , 陈连庆列子与佛经的冈袭关系( 载社会科学战线,1 9 8 1 年第l 期) ;主真派有岑仲勉列子非晋人 伪作( 收入两周文吏论丛,中华书局,2 0 0 4 年) 及许抗生列子考辨( 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等。以下论述,涉及诸家之说,引文俱出自上述书籍与论文,小另出注。 2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4 1 2 ,1 2 一1 3 页 3 张永言:从词汇史看( 列子) 的撰写年代,汉语史学报第六辑,2 0 0 6 。1 2 3 硕士学位论文 1 2 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1 2 1 写作目的 近些年来,专书词汇和语法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根据何乐士先生的调查, 在专书研究中,实词、虚词的研究比例严重失调,实词研究的文章太少。对列 子一书的词汇语法研究也有此缺憾。前贤时俊虽然对列子一书从汉语史角 度做了一些考察,但笔者以为,论证还是不够全面,表现在:第一,所举证的词 语有限,杨伯峻( 1 9 5 7 ) 1 讨论了五个词语,葛瑞汉( 1 9 6 1 ) 2 讨论了九个词( 其 中“都”在杨文中已论及) ,刘禾( 1 9 8 0 ) 3 讨论了五个词( 其中“吾 、“弗 葛 文已论及) ,马振亚( 1 9 9 5 ) 4 讨论了三个词;张永言( 2 0 0 6 ) 5 先生讨论了二十一 个词;第二,除张永言先生外,其他人基本上讨论的是虚词和少量实词;第三, 基本上是论证一些词语或用法非先秦所有,确指魏晋时代的例证过少;第四,基 本上没有涉及句法和构词方式的问题。为此笔者打算从中古词汇语法特点的角度 进行进一步探讨列子的伪书实质,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列子一 书的辨伪工作深入下去。 1 2 2 写作方法 据程水金、冯一鸣先生研究,近人考辨列子的真伪方法不外乎三种:一 是文献比勘对读法;二是文化背景考察法;三是列子书录证误法。6 对于第一种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局限性的在前文已有涉及,在此不赘述。 关于文化背景考察法则是以列子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包括史实背景、思 想背景为依据的考辨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易于先入为主,同者视同,异者视异, 从而使考辨各执一词,无法得出有效而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对“火浣布”的时 代性考辨问题,考辨者主要是争论其反映佛教教义还是道家思想的问题,以及列 子是魏晋颓废思想的产物还是战国时代荒淫思想的产物问题。伪书论者认为列 子汤问所记“火浣布”影射魏文帝曹丕,故其成书于曹魏之后。主真者则认 为魏文帝曹丕不信“火浣布 ,正史未载,不足为证。对于列子反映了佛教 教义还是道家思想,伪书论者认为列子吸收了佛教教义,并以老庄思想与佛 教学说相比附,因而今传列子在整体上反映的是佛教教义,而佛教传入于两 汉之际,故其应为伪书。主真者认为列子反映的是道家思想,不是佛教思想。 而且在晋魏颓废思想与战国荒淫思想之间,真伪论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皆 言之成理,却又无法调和。 第三种,列子书录证误法,是指出今传刘向列子书录中的疑误之处, 1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 0 0 7 ,3 2 3 3 4 8 页 2 a c g r a h a m :“t h ed a t e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o fl i e h t z y y ,”a m ( n s ) ,v 0 1 8 ,p t 2 ,1 9 6 1 ,p p 1 3 9 9 8 3 刘禾:从语言的运用看列了) 是伪书的补证,东北师大学报,1 9 8 0 3 4 马振亚:从词的运用一卜揭,j : 伪书的真面目,吉林人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5 6 5 张永言:从词汇史看( 列了) 的撰写年代,汉语史学报第六辑,2 0 0 6 1 2 6 程水金冯一鸣:( 列子) 考辨述评与( 列子 伪书新证,中国哲学史。2 0 0 7 2 4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从而证明伪造列子是托刘向之言以掩饰作伪真面目。这种方法应该说触及了 列子真伪的要害,但是,书录伪未必能证全书伪,书录真也未必能证 全书真。所以,要考辨列子更需要从正文入手做全面分析。 鉴于以上各种辨伪方法的缺陷,本文仍然遵从杨伯峻先生开创的研究方法, 即根据汉语史发展,从语言背景考察列子的成书年代。1 辨伪过程主要从列 子的词汇和语法角度出发,其中词汇的考辨是主要部分。词汇考辨就是离析列 子当中先秦以后的新兴词汇,也就是指先秦未见( 或罕见) 而在中古时期出现 较为频繁的一些词。在考察这些新兴词汇时,首先采用排除法,主要调查先秦的 一些典籍,诸如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左传、庄子、管子、 苟子、韩非子、战国策、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凡是在这 些典籍中出现的词汇就排除在新兴词汇之外,新兴的电子语料库为本文的调查提 供了便利条件。其次是采用旁证法,主要查检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 凡是列子中的词语在“二典”中未见有更早的用例、同时在排除法中又能得 到证实的词汇就视之为新兴词汇。虽说“二典注重词汇溯源,举例以时代最早 为原则,然而由于书海浩瀚,难免出现失漏,所以凡是“二典 晚收或未收的, 都引例以补证。第三是采取比较法,蒋礼鸿先生说:“研究古代语言,我以为应 该从纵横两方面做起,所谓横的方面是研究一代的语言,所谓纵的方面,就 是联系起各个时代语言来看它们的继承、发展和异同”。2 本文基于此,通过比较 全面、真实、系统地分析出列子一书中词汇在先秦未出现的意义和用法,并 揭示词汇新旧意义的演变,从而揭示列子作伪的性质。 本文对语料的搜集、调查,主要是以电子语料库为参考,辅以原材料的比对。 过去要调查语言资料要花很大的气力靠手工劳动去搜集第一手语料,费时费力, 且容易出错漏。为了得到一个可靠的数据或例证要花大量的时间,结果还不一定 准确,严重束缚了研究者的手脚,影响了研究效率。语料库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 率和准确率。当然,电脑不能代替人脑,在研究过程当中,笔者争取能与原文比 对鉴别,有选择有目的地使用恰当的语料。 笔者对有关列子研究方面的文章在力求穷尽阅读之后,力争取人之长, 竭尽所能致力于有所创新。首先,在结构上,对所发掘的作伪词汇进行分类,从 复音词演化规律上揭示作伪词汇发展的规律;其次,在前辈考察过而阐述不彻底 的词汇上,进一步从深层挖掘,以揭示一些语法深层次的演化特征;再次,过去 从汉语史角度对列子的研究侧重虚词,对实词分析较少,本文以对实词的分 1 张永言先生所撰写的从词汇史看 与东汉佛经词语比较研究,巴蜀出版社,2 0 0 2 3 9 硕士学位论文 一章对上古和中古的称数法有一个初步全面的探讨,其中“数字活用”类分为“数 字单用 、“成套的数字 、“二数连称 ,我们这里探讨的四字格式就属于“二数 连称 中较有固定性质的一类。周法高称之为“二组数字连为四字成语 。 这种词汇形式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可归为朱德熙先生所称的“并立式复合词”, 朱先生说这类结构与联合结构性质不同,主要表现在:一并立式复合词限于两 项,不能扩展;二并立式复合词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不一定 一致;三并立式复合词的每一项的意义不是实指而是比况性的,整个结构的意 义不是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机械的总和。当然,这是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严格总 结,如果从历时层面看,情况就不完全相同,因为这种格式本身有个发展的过程。 四字格词语在西汉之前的上古汉语中类似的结构已出现,但例证不多。周法 高先生在中国古代语法( 称代篇) 中仅举出战国策中的“五合六聚。其 实战国时期已有“千x 万x 这一组合形式产生。如: ( 1 ) 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田子方) ( 2 ) 干言万说,卒赏谓何? ( 鹃冠子世兵) 汉代开始类似的格式渐增,如周法高先生举的汉书贾谊传中的“千变 万化和东方朔传中的“千门万户等,应该说“千x 万x ”在汉代就比较 通行了。如史记梁孝王世家有“千乘万骑 、“千秋万岁 、“千秋万世 , 淮南子诠言训中有“于变万轸。东汉的中本起经和修行本起经 中有“千岁万年 、“千乘万骑 等。可以说汉代的“千x 万x ”是对前代用法的 继承和发展,中古时期“千x 万x 组合继续增长。如南史陈庆之传有“千 兵万马 ;吴均行路难诗有“千门万户 。总之,“千变万化”是汉代词汇化 的产物,先秦只有“千x 万x 的雏形。列子的作伪者只不过是借用此外衣 掩盖了词语的运用鲜明的时代性特点而已。1 2 4 先秦孤例现象 在给新词定位过程中,笔者发现列子一书中出现了大量早期的个别孤例 问题:这种词语在较早的时候往往只是偶尔见到一两个,此后的上百年才在文献 中重新出现,中间隔着很大一段空白带。 汪维辉先生曾说过:“对待早期孤例宜持谨慎态度,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 下,最好不要轻易怀疑例子的真实性,有些暂时解释不了的问题可先存疑。因为 传世的先秦载籍数量有限,这些有限的文献反映当时口语的程度究竟如何还是一 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献中没见到用例未必就意味着口语中不存在这个词, 而文献中偶尔一见的例子也恰恰是透露了口语的真实性。2 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但我们认为:列子中集中出现大量的孤例词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否多少也透 李如龙等:词汇学理论与胁用( 三) ,商务印书馆,2 0 0 6 ,9 2 一1 0 5 页 2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4 0 8 - - 4 0 9 页 4 0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视了该书的作伪实质呢? 以下是该书中的先秦孤例词: 1 【鹗】“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训者。( 列子黄帝) 鸟名,雕属,性凶猛,头颈后腹部白色,嘴短脚长,趾具锐爪,栖水边,捕 鱼为食,俗称鱼鹰。该词先秦仅见于山海经:“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 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自首。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鹗:“鹗,雕类 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雄雌相得,鸷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 翱翔水上捕鱼食,江表入呼为鱼鹰,亦啖蛇。诗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即此。 我们可假设“鹗 一词产生于先秦,但使用罕见,此词在汉代起大量出 现于各种文献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实使人置疑其产生于先秦的可能性。例: ( 1 ) 臣闻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汉书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列传) ( 2 ) 雕鹗竞于贪婪兮,我修洁以益荣。( 后汉书张衡列传) ( 3 ) 自张氏颓基,德风绝而莫扇;吕数将终,枭鹗以之翻翔。( 晋书姚兴载记 上) ( 4 ) 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 文选卷十九) ( 5 ) 熊罴不校捷于狐狸,金鹗不兢击于小鹞。 ( 抱朴子外篇) ( 6 ) 或垂绳钩弋、鹗爪、龙牙,上下数重,所在皆得。( 齐民要术种桑、柘) , 2 【孀】“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盎l 。 ( 列子汤问) 其义为“夫亡守寡 该词仅见于尸子:“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蜕不见” 尸子一书据后世学者考证,并非先秦时期所作,而是后世所撰,故不足为据。 此外,未见于同时期其它文献,而汉代至中古多见于普通文献,先秦该词的同义 词一般用“寡”。如: ( 1 )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诗小雅鸿雁) ( 2 ) 于是乎有鳏寡孤疾,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 国语鲁语下) 按:汉代至中古时期沿用了“寡 ,但“孀”也渐多见。例: ( 1 ) 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淮南子惰务训) ( 2 ) 茕厘为之擗搡,孀老为之呜咽,王子拂缨而倾耳,六马嘘天而仰秣。( 晋书夏 侯湛潘岳张载列传) ( 3 ) 昔匹妇含怨,山憔北鄙,孀妻哀恸,台倾东国。( 宋书孝武帝本纪) ( 4 ) 况吾生离死别,多历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陈书徐陵列传) ( 5 ) 彦深三岁,傅便孀居,家人欲以改,自誓以死。( 北齐书辛术元文遥赵彦 深列传) ( 6 ) 去乡万里,固非孀妇所济。( 南史列传第十五) ( 7 ) 自孀居以后,唯时或归宁,至亲族之家,绝不来往。 ( 北史列女列传) 3 【襁褓】“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 ( 列 子天瑞) 办作“襁葆、“强葆 、“襁褓”。说文解字衣部:“襁,负儿衣也。 说 4 1 硕士学位论文 文无褓字,糸部,“褓,小儿衣也。”段玉裁:“古襁褓字,从糸,不从衣,浅 人不得其解,而增襁篆于此。假令许有此字,当与稀篆为类。 诗小雅斯干: “载衣之裼 唐陆德明释文:“齐人名小儿被为稀。”汉语大词典:背负婴 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亦泛指婴儿包,借指婴幼儿。先秦文献仅见于 孔子家语:“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五矣,是三乐也。” 吕氏春秋:“不谷免衣襁褓而齿於诸侯。”汉代及中古时期文献多见,据此 可知,先秦“襁 多说“稀 或“裼 ,笔者认为“襁褓 的组合出现于先秦以 后的可能性较大。例: ( 1 )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史记鲁周世家) ( 2 ) 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汉书宣帝纪) ( 3 ) 是时帝在襁褓,褚太后临朝,如明穆太后故事。( 晋书五行志中) ( 4 ) 陛下春秋已长,未有储体,皇子襁褓,至有夭失。( 魏书崔光列传) ( 5 ) 始自襁褓,至于传位,隔以正人,闭其善道。( 北齐书后主幼主帝纪) ( 6 ) 其所生母流漂交州,道愍尚在襁褓。( 南史孝义列传) 4 【童儿】尧喜问日:谁教尔为此言? 童儿日:我闻之大夫。一( 列子仲 尼) 义为“儿童 先秦文献仅见于孔子家语观周第一:“昔童儿有屈其一脚, 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日: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朋汉代以 后文献多见。例: ( 1 ) 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炫耀。( 汉书东方朔列传) ( 2 ) 傍有童儿,亲日:“儿何不捕之? ( 后汉书卓茂鲁恭魏霸刘宽列传) ( 3 ) 岁星降为贵臣,荧惑降为童儿,歌谣嬉戏。( 晋书天文志) ( 4 ) 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 梁书范云沈约列传) ( 5 ) 众皆争为死,童儿女子亦乘屋攘袂,投砖石以御周军。( 北齐书文襄六王 列传) 5 【骨骸】“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 列子天瑞) 义为“形体 先秦仅见于文子:“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 汉代及后 世多见。例: ( 1 )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 淮南子精神训) ( 2 ) 死者之骨骸非生者之形骸耶? ( 弘明集卷九) ( 3 ) 或头面肉,身露骨骸。( 隋译经佛本行集经) ( 4 ) 劫夺人财物,离散失骨骸( 东晋译经佛说灌顶梵天神策经卷十) ( 5 ) 明日进见鬼所嗷人骨骸狼藉,心怖而悔退。( 梁译经经律异相卷四十三) 6 【才艺】“万物滋殖,才艺多方。 ( 列子周穆王) 亦作“才孰”,义为“才能”。先秦文献见于孔子家语:“冉求,字子有, 仲尼之族,有才艺,以政事著名。孔丛子儒服:“称其武勇才艺,不称其诈 4 2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也。”汉代以后文献使用广泛。例: ( 1 ) 表德行以厉风俗,核才艺以叙官宜。(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 2 )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 3 ) 综有才艺,善隶书,为太子中舍人,与舅范晔谋反,伏诛。( 宋书庾悦王 诞谢景仁袁湛褚叔度列传) ( 4 ) 笃志好学,尤善书记,以才艺闻。( 陈书文学列传) ( 5 ) 梁武帝喜其才艺,遂以弟鄱阳王恢之女妻之。( 周书王褒庾信列传) 7 【进趋】“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列子说符) 亦作“进趣或“进趁 这里为“追求、求取义。先秦仅见于邓析子无 厚篇:“故明君择人,不可不审;士之进趋,亦不可不详。 先秦其它文献未见, 东汉始用,魏晋南北朝颇多见。例: ( 1 ) 安贫乐道,恬于进趋,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后汉书韦彪传) ( 2 ) 进趋尤有不达者焉,稼穑犹有不收者焉,商贩或有不利者焉,用兵或有无功者 焉。( 抱朴子内篇) ( 3 ) 自是积二十余年,位秩隆重,而进趋之心更复不息。( 魏书郭祚张彝列传 卷六四) ( 4 ) 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后汉书张咕王龚种嚣陈球列传) ( 5 ) 或驰竞进趣而公私并损,或肆暴奸虐而动造不轨。( 弘明集卷六) 按:胡适说:“邓析的书都散失了,如今所传的邓析子乃是后人假造的。 不管怎么说,此书的真实性确难定度,所以该孤例也不足以说明“进趋”产生于 先秦。 8 【往还】“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 列子黄帝) 其义为“往返、来回 ,先秦仅见于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集洲渚 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厥兮往还。汉代未见,中古多见。例: ( 1 ) 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 三国志吴志虞陆张 骆陆吾朱传) ( 2 ) 天子日:“往还几时? 对日:“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 一年足矣。 ( 晋书高祖宣帝纪) ( 3 ) 如其不尔,无为空劳往还。( 宋书臧质鲁爽沈攸之列传) ( 4 ) 山图于新林立墅舍,晨夜往还。( 南齐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列传) ( 5 ) 崖映川而晃朗,水腾光而倏烁;积霜霰之往还,鼓波涛之前却。( 梁书张 缅列传) ( 6 ) 万古陈往还,百代劳起伏。( 文选卷二七) 9 【广厦】“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筚辂,若文轩之饰。( 列子力命) 指“高大的房屋 ,亦作“广夏 。先秦罕见,中古多见。先秦时期仅有两例: ( 1 ) 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 黄帝内 4 3 硕士学位论文 经素问) ( 2 ) 息阳城兮广夏,衰色罔兮中怠。( 楚辞九怀卷十五) 汉以后例证: ( 1 ) 天子居广厦之下,帷帐之内,旃茵之上。 ( 韩诗外传卷五) ( 2 ) 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 ( 晋书列传第五十 三) ( 3 ) 是故处则深宫广厦,行则万骑千乘。( 魏书穆崇列传) ( 4 ) 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 三国志魏志王卫二刘傅传) ( 5 ) 每入官府,虽广夏华堂,闺罔重邃,舍居之则尘埃满积。( 梁书周舍徐勉 列传) ( 6 ) 太武大怒,黜为广夏门卒。寻复为侍中,与尚书李顺使凉州。( 北史列传 第十三) 1 0 【歧路】“杨子日: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日: 多歧路。( 列 子说符) 亦作“岐路 ,其义为“从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先秦文献仅见于吴 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今劳万姓拥于歧路,将何德化以报国人? ”汉代始多见。 例: ( 1 ) 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 后汉书崔驷列传) ( 2 ) 伯仁诸贤,扼腕歧路,至止尚浅,凡百茫然。( 晋书宗室列传) ( 3 ) 歧路令人迷,未远胜不还。( 宋书乐志) ( 4 )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 颜氏家训风操) ( 5 ) 岐路东西,或以呜悒。( 南齐书王融谢胱列传) ( 6 ) 然至道虽一岐路生迷。九十六种俱号为道。 ( 弘明集卷八) 1 1 【草根】“其名食其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 义。( 列子周穆王) 该词先秦文献仅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译解痈疽:“坐陵翘草根各一升, 以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 汉以后多见。例: ( 1 ) 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 释名释用器) ( 2 ) 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 ( 汉书五行志) ( 3 ) 芰实荇花,所在皆罄,草根木叶,为之凋残。( 南史贼臣列传) ( 4 ) 树顶鸣风飙,草根积霜露。( 文选卷二十二) 按:说文:“茇,草根也。”而且先秦一般不直称“草根”,据笔者 对大量先秦文献考察,“根 先秦时期多单用,所以说,“草根”一词还是出现 在中古的可能性更大。 1 2 【家业】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 ( 列 子天瑞)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其义为“家传的事业或学业 、“家产 。先秦仅见于韩非子五蠹:“以其耕 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该词汉代使用颇多,中古流行。例: ( 1 ) 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汉书杨胡朱梅云列传) ( 2 ) 子安世,亦传家业,为长乐、未央厩令。( 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 列传) ( 3 ) 光少习家业,明练刑理。( 晋书魏舒李意刘实高光列传) ( 4 ) 少慕家业,悖于孝行。( 晋诸公别传) ( 5 ) 少守家业,立屋于庐山顶,丧亲后,便不复还家。( 宋书隐逸列传) 1 3 【生病】“心恫体烦,内热生病矣。( 列子杨朱) 其义为“患病、得病 ,先秦文献仅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译解根结:“膈 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汉代开始用广泛。 例: ( 1 ) 皆为误学,故生灾异不绝,天甚疾之,得乱生病焉,阴阳战斗而不止也。( 太 平经六极六竞孝顺忠诀) ( 2 ) 亡者不可复追,生病之徒宜加疗救。( 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 3 ) 中心惨怛,生病造热。( 文选卷十三) 该词较文的说法为“患病 也仅见于中古时期文献。例: ( 1 ) 初,琦年九岁时,患病五六日,因不能言。( 广异记王琦) ( 2 ) 齐松滋令兰陵萧献明,母患病积年。( 南北朝杂记萧献明) 而先秦“生病 一般称“有疾”。例如: ( 1 ) 魏王之年长矣,今有疾,公不如归太子以德之。( 战国策魏策) ( 2 )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韩非子喻老) ( 3 ) 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孟子梁惠王下) ( 4 ) 晋将为会以讨邾、莒,晋侯有疾,乃止。( 左传襄公十四年) 1 4 【得病】“季梁得病,七日大渐。( 列子杨朱) 其义“生病、患病 ,先秦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译解五变:“一时遇风, 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汉代开始多用,例: ( 1 ) 齐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王乃逃儿侯之馆,遂得病而死,故见祥而为不可, 祥反为祸。( 新序杂事第四) ( 2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伤寒论上篇) ( 3 ) 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三国志魏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 4 ) 女不乐行,其父母逼强,不得已而去,寻得病亡。( 晋书五行志) ( 5 ) 汉献帝建安中,南阳贾偶,字文合,得病而亡。( 搜神记卷十五) 按:据有些先贤时俊考证黄帝内经有些内容出于秦汉六朝人之手,若属 实的话,自无需考证,即便不是如此,先秦个别实例也不足以支撑该词产生于先 秦的观点。 4 5 硕士学位论文 1 5 【放意】“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 列子杨朱) 其义为“纵情、恣意”,该词先秦文献仅见于文子自然:“至于神和, 游于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变”汉代始多用,后世多见。例: ( 1 ) 而我放意自恣,浮湛俗间。( 汉书游侠列传) ( 2 ) 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 颜氏家训文章第九) ( 3 ) 愚人作行,为身招患,快心放意,后致重殃。( 三国时期佛就孛经抄) ( 4 ) 火相巧于放意为相。不除火想为味。( 梁译经解脱道论卷五) ( 5 ) 所以者何? 身自放意,意弱不强。( 西晋译经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 1 6 【养身】“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 ( 列 子黄帝) 其义为“保养身体,先秦仅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译解全命全形论:“一 日治神,二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汉代始多见。例: ( 1 ) 故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忝之。( 韩诗外传卷一) ( 2 ) 养身者以练神为宝,安国者以积贤为道。( 后汉书李固杜乔列传) ( 3 ) 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 抱朴子内 篇) ( 4 )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文选卷五三) 按:先秦多见“养生 之说,即“保养生命,维持生命 之义。如孟子梁惠 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1 7 【骨立】“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 ( 列 子仲尼) 该词用来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该词先秦文献仅见于孔子家语冠颂: “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 不过汉代以后的文献 多见。例: ( 1 ) 服竟,赢脊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 后汉书列传第十六) ( 2 ) 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晋书列传第十九) ( 3 ) 久不堪而还家,黑瘦而骨立,不似人。( 抱朴子内篇) ( 4 ) 居丧尽礼,哀毁骨立,士友以此称之。( 陈书萧济陆琼顾野王傅绊列传) ( 5 ) 琛哀毁积年,骨立而已,未堪讲授。 ( 南史列传第五十- - ) 按:后世学者大多认为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王肃所作,其不满于当时 经学大师郑玄对孔子的论述而假托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家书而作的,故作伪 的可能性极大,因而孔子家语中的例证不足为据。且主谓关系的复音词应最 早见于东汉,先秦未产生此构词形式。 1 8 【舍然】“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天瑞) “舍”同“释 ,亦即“释然”,义为“疑虑隔阂顿消”。据文献考证,“释然 使用频率较高,先秦仅见于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其何故也? 而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汉代使用,中古多见。例: ( 1 ) 此皆所受其道德,非以嗜欲取舍然也。( 贾谊新书官人) ( 2 ) 若能朝天子,使君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 晋书列传第十九) ( 3 ) 以奸吏犯罪,每多逃遁,因眚乃出,并皆释然。( 魏书源贺列传) ( 4 ) 高纬及王公以下,若释然归顺,咸许自新。( 周书武帝纪) ( 5 ) 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世说新语言语) 马叙伦先生在列子伪书考中论及:“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 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 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 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 1 由此可见部分词语与先秦某文献中词不谋而合的现 象,不排除抄袭前人之书的嫌疑,但孔子家语大多学者认为是三国王肃所作; 黄帝内经传世文献并非原貌,它的内容不是成于一时或出于一人之手,而是 经过多次编纂,有所增删,今本素问、灵枢两部分为唐代所编定。所以说 多数孤例( 本文是指在列子和先秦极个别文献中出现的词例) 是可以确定其 为中古产生的词语,少数虽在先秦有例,但为数罕见,又大量集中于列子一 书中,不得不让人觉得其有很大的作伪嫌疑。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以后或许会有 更多的出土文献或典籍又可证明有些词语产生于先秦,但至少从现在的传世文献 和部分出土文献可以证明大多不应当为先秦词汇,这正表明了该书的伪书实质。 1 杨伯峻撰:列子集释附录,中华书局,2 0 0 7 ,3 0 5 页 4 7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从中古新兴句法现象看列子伪书实质 3 1 第三人称代词“其”的特殊用法 代词“其 在先秦两汉时期以充任定语为常,少量作偏正化主谓词组的主语。 1 偶尔也作兼语,但不作独立句的主宾语。到了中古时期,“其”充任主宾语的用 法是语法发展的一大显著特点。列子中出现较多此类用法: ( 一) 作主语 ( 1 )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说符篇) ( 2 ) 其在少壮,则血气飘溢,欲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 天瑞篇) ( 3 ) 其言日: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同上) 2 ( 4 ) 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 黄帝篇) ( 二) 作动词宾语 ( 1 ) 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 天瑞篇) ( 2 ) 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天瑞篇) ( 3 ) 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却雍必不得其死焉。( 说符篇) 各篇中古出现的新兴语法现象具体情况如下表:3 票 主语宾语 其他用法 淤 天瑞篇 733 0 黄帝篇 1 205 9 周穆王篇 3o5 1 仲尼篇 1 313 3 汤问篇 407 4 力命篇 712 6 杨朱篇 6o4 5 说符篇 528 4 合计 5 77 4 0 2 1 张世禄语言学论文:学林出版社,1 9 8 4 年1 0 月第1 版 2 列子中“言曰”是动词i 划义连用,例如:屏左右而与之言日:“昔老聃之徂两也”( 周穆王篇) ; 侠客相与言日:“虞氏富乐之 = 】久矣”( 说符篇) 3 本表的主语包括作独立句主语、小 i j 主语,如:“吾知其可与言,果然”( 天瑞篇) ;作宾语不包括介词 宾语;其他用法包括作定语、副词等。 4 8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从此表可以看出,在列子中,作主语的第三人称“其 已经较多使用,作宾 语的情况也日趋完善,而且,这两种用法在列子各篇中分布均衡,基本涉及 了每一篇。 这一语法现象未见于先秦典籍,下面以孟子中的代词“其 用法为例, “其 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作第三人称代词,“其 字略等于观代汉语“他( 们) 的 、“她( 们) 的、“它( 们) 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王力认为( 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 册3 5 3 、3 5 4 页)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 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的:“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 “之 字,即“名词十之式。这种情况“其 字只能是定语,而不是主语。许嘉 璐主编古代汉语上册1 6 6 页,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合编古代汉语3 1 4 页同为此说。王力认为“其字作主语只能是中古以后, 偶然有人用之,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 ( 见王本3 5 4 页) 。而郭锡良等人则具 体指出此用法是魏晋以后的事,并断言始终没有被普遍使用( 见郭本3 1 5 页) 。 二是作一般指示代词与特指代词,关于“其 字的指示代词定性,在王力体 系中未涉及,更未谈其语法结构成分。而在郭锡良、李玲璞本及郭锡良等五人所 编另本中,又将“其”一概判定为特定的指示代词,即“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 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其只能作定语。 ( 见郭李本第6 3 2 页) 唯有 许嘉璐系统则把“其 分为一般的指示代词和特指的指示代词两种。他说:“其 除了一般的指代作用外,常常表示受它修饰的名词所标示的人或事物是适当 的、或有一定范围的,略相当于那、那种、那样或那适当的、那相 当的。 并在句中充当定语( 见许本第1 6 9 页) 。总之,其中的“其 作定语是 无疑义的。 具体情况见下表:1 定语兼语介宾短语副词连词助词 4 8 9 次2 3 次 2 7 次 1 5 次1 6 次1 6 次 占8 3 4 占3 9 占4 6 占2 6 占2 7 3 占2 7 3 通过上面两表的数据统计的比较可见,先秦“其”的用法确如王力先生等人的观 点,以充当定语、介词宾语、兼语为主。 根据语法渐变性的特点,我们认为在列子中的“其出现这么多与先秦 1 上文有关列子中“其”的列表中“其他用法”包括了作定语、兼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副词等用法, 列子中未见助词用法。 4 9 硕士学位论文 典籍语法现象相悖的情况是不正常的,可见列子作伪之迹象昭然若揭。 3 2 动量补语的出现 柳士镇先生认为,先秦时期已产生了数量补语,这一时期数词一般放在动词 或动词短语后,如左传宣公十五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但直至两 汉,所用量词大抵为名量词。汉末魏晋时动量词兴起后,又出现动量补语,这一 时期较为常见。1 唐钰明( 1 9 9 0 ) 指出:先秦动量表示法以“数+ 动 式为主, 但从西周金文开始已有“动+ 数 式的萌芽。秦汉以后“动+ 数式越来越占优 势,在此基础上直至两汉,终于出现了“动+ 数+ 量 式,但所用的量词大抵为 名量词。汉末魏晋时期动量词兴起后,又出现了动量补语,并且成为常见的语法 现象。列子中就出现了这一有悖于时代特点的语法现象。 【击之三下】“遇黑卵之子,击之三下,如投虚。 ( 列子汤问) 其中“三下为动量补语无疑,类似的用法只能在中古文献中见到。如: ( 1 ) 斫刺不入,打之如皮囊,以铁锤锻其头数十下乃死。( 抱朴子内篇) ( 2 ) 阉竖王飞禽斫之数十下,马容陈仲华就斩首送台。( 南史陈宗室诸王列传) ( 3 ) 文宣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复昏扰。( 北齐书废 帝纪) ( 4 ) 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搏。( 三国志吴志王楼贺韦华传) ( 5 )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3 3 复句中新兴关联词的使用 复句是表达复杂思维的有效手段,春秋以前,复句中分句的关系较为含混、 笼统,关联词使用较少,春秋末期始,关联词的使用日趋增多,发展到魏晋六朝, 关联词多复音化,且常配合使用。2 列子中部分复旬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 一) 假设复句中的新兴关联词 【设令】“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 列子仲尼) 上古复句中的分旬之间的关系有的用意合法来表示,不必用连词来联 结;有的则用形合法来表示,即用一定的连词来联结。春秋战国时期以至两 汉,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复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产生了不少 形合的复句。上古假设复句通常用“如”、“若 、“苟 、“令 、“使”、“尚 、 “讵”、“则”等词来连结。且都置于整句句首。如: ( 1 ) 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 战国策燕策) ( 2 )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论语阳货) 1 柳十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3 1 7 页 2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2 ,3 4 0 页 5 0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 3 ) 令使不往,吾其憾矣。( 左传定公六年) 上古假设复句中的双音节连词共发现下列形式:“若其、其或、如使、若其、 若苟、苟使、苟或、且如、且使、假令、向令、向使、有如、如令、假使、如或、 当使 。例: ( 1 )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 2 ) 若其未有,君亦图之。( 左传昭公五年) ( 3 ) 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 韩非子入主) 由此可见,先秦仅出现了用“设 或“令刀单用表示假设关系,并未见“设 令一词使用的情况,进入汉代后才出现了“设令 表假设关系这一关联词,中 古多见。例: ( 1 ) 设令时命不成,死国埋名,犹可以不惭于先帝。( 汉书翟方进列传) ( 2 ) 及到官,设令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攻劫者为上,伤人偷 盗者次之,带丧服而不事家业为下。( 后汉书虞诩傅燮盖勋臧洪列传) ( 3 ) 设令列船津要,坚城据险,横行之计,其殆难捷。( 三国志魏志王卫二 刘傅传) ( 4 ) 设令昌父将前母之子来入中国尚在者,当从出母之服。( 晋书礼志卷二 十) ( 5 ) 设令见我,又将呼为天神地祗异类之人,岂谓我为学之所致哉? ( 抱朴子内 篇) ( 6 ) 设令无雨,蓬蒿簇亦良。( 齐民要术种桑) ( = ) 并列复句的新兴关联词 【并】“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 列子天瑞) 先秦时期表并列关系一般不用连词而用排比的方式构成。杨伯峻按:“并歌 并进犹言且歌且进 。1 此处“并 连接两个动词,前后位置可以互换,但不影响 语义的表达。为并列连词无疑。据徐朝红研究,“并后汉时期连接的成分都是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且主要是与佛教有关的术语,体现了产生之初并列连词 “并 的语法特征,但到了中古后期,“并”不仅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 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以及形容词;2 向熹先生认为“并 作并列连词产 生于宋以后;3 郭齐认为“谨慎一点,把并作为并列连词用,产生的时代暂 定为西晋较为妥当 ;4 席嘉认为并列连词“并”产生于六朝;5 柳士镇先生认为“并 东汉时期虚化为进层连词。词诠:“并,连词,且也。6 先贤时俊虽未就此达 1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 0 0 7 ,2 4 页 2 徐朝红:语言研究第四期,2 0 0 7 1 2 3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 f :版社,1 9 9 3 4 3 7 页 4 郭齐: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汉语史研究集刊,2 0 0 0 5 席嘉:近代汉语连词研究,武汉大学博l j 论文,2 0 0 6 6 柳上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人学出版社,1 9 9 2 ,2 5 l 页 5 l 硕士学位论文 成绝对一致,但我们认为把“并 做连词这一用法暂定为中古以后是可以的。如: ( 1 ) 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 后汉书吕布传) ( 2 ) 辄为办百万资,并为造立居宇。( 世说新语栖逸) ( 3 ) 便遣使吊祭,并加显谥。( 宋书氐古月传) 【随随】“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列子汤问篇) “随原为副词,“随即 之义,先秦未见作为连词情况,后语法化为连词。主 要用于连接谓语部分,表示一个动作随着一个动作,而且那是反复进行的。和“一 边一边 、“一面一面”那样表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意义略有不同。 1 中古以后多见此紧缩复句。例: ( 1 ) 复次若人能知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嗔恚。( 大智度初品中摩诃埋释论第 九卷五陈译经) ( 2 ) 问熏习随生随灭恶法。( 摄大乘论释卷第三大正新修藏经后秦译经) ( 3 ) 随有随无且归去,拟求丰足是何年。( 自居易诗早朝思退居) 1 太田辰夫:中国与历史文法( 蒋绍愚,徐昌华译) ,北京大学:j i 版社,2 0 0 3 ,2 9 1 页 5 2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 非贾氏所作,中国语文,1 9 8 9 年第2 期 5 4 从词汇语法角度考辨列子伪书实质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j、 1 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c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2 胡敕瑞:( 论衡) 与东汉佛经词语比较研究 m 成都:巴蜀出版社,2 0 0 2 3 许慎:说文解字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5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6 杨伯峻:列子集释 m f l l 京:中华书局,2 0 0 7 7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蒋绍愚徐昌华译) 【m 】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 0 0 3 8 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水处理要求
- 职场说话技巧课件
- 课件模板整套感动
- 儿童道具创意课件
- 消费信用经济课件
- 幼儿运动课程培训
- 输液室学习课件
- 提高记忆方法课件
- 工伤安全培训课件
- 中医肾病护理培训
- 中国饮食发展史课件
- 淋巴瘤健康教育课件
- 国家基层肥胖症综合管理技术指南(2025)解读课件
- 2025-2026学年冀人版(2024)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教材目录 )
- 2025年河北大学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P179)
-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第4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科学用电 第1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课件
- 物理实验安全培训
- 普通鱼缸买卖协议书
- T/CECS 10360-2024活毒污水处理装置
- 体重管理相关试题及答案
- 2026届高职单招考试大纲英语词汇(音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