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述评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陈 向 明 关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学术界素有“定 量” (quantitative)和 “定性” (qualitative)之争。 本文无意加入这种论争 , 而只想对国外日益兴 起的新型的 “定性研究方法”作一点简单的介绍 和评论。 因为从弄清楚这个论争的历史背景和 实际意义入手或许会对论争更有助益。 定性研究方法于本世纪初发源于人类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民俗学等学科 , 在其发展早期 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 辨 , 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 以后实证主义占主导的半个多世纪里 , 曾长期 受到冷落。 本世纪 70年代以来 , 社会科学家们 越来越意识到定量方法的局限性 , 开始重新对 定性的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 , 并寻找两者之间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的结合点。社会科学研究的 实践表明 , 定量的方法可以在宏观层面上进行 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政策预测 , 但不利于在自 然情境下对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 动态的描 述和分析。 定量研究者从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 入手 , 很难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 构(特别是当被研究者的看法和研究者不一致 时 ) , 也很难对研究者自己不熟悉的现象进行调 查。此外 , 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 象简单地数量化、 凝固化 , 而且忽略研究者以及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 影响。 近 20年来 , 在对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 的定量研究提出质疑的同时 , 定性研究自身逐 步发展壮大起来。 定性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和认 识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 讨 , 并逐步发展出一套操作方法和检测手段。与 本世纪初相比 , 学术界关于定性研究的认识在 概念、 术语、 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 , 这种新型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国外社会科 学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 成为对定量 研究、 哲学思辨等其他研究方式的一种有力的 挑战、 补充和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界近年来在对自己的研究方 法进行反思时大多只看到定量研究比中国传统 的 “定性研究” 更为 “客观” 的一面 , 而没有意 识到它的弊端 (当然 , 我并不认为定量研究目前 在中国已经像在西方那样过于泛滥。恰恰相反 , 定量研究在中国刚刚兴起 , 还需要更多地运用 和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界对国外社会科学研究 方法的发展轨迹也不甚了解。因此 , 本文拟就近 年来国外关于定性研究方法方面的新理论、 新 进展作一简单述评。 一、 有关 “定性研究” 的定义 英文中“ qualitative research”在中国大陆被 译为 “定性研究” , 在台湾、 香港地区及新加坡 被译为 “质的研究”。 如果望文生义的话 , 此类 研究似乎是对社会现象 “性” “质” 的研究 , 而 与此不同的另一种方法 “定量研究” 或 “量的研 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好像是将重点放在事 物的量化表现上。 有的学者还将这两种研究概 括为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 , 定量是定性的精确 化”。 实际上 ,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只是从不 同的角度 , 在不同的层面 , 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 事物的 “质” 进行研究。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手 段不同 , 它们有可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 “质” 的 不同侧面上。 定性研究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 的互动关系中 , 通过深入、 细致、 长期的体验、 调查和分析对事物获得一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 识 ; 而定量研究则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 进行测量和计算 , 并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 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的把握。因此 , 那种认为两 93 陈波等编著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1989年版 , 第 122页。 种研究方法截然对立的看法是值得推敲的。 实际上 , 我所说的 “质” 指的是 “性质”、 “ 本 质 ”, 在 英 文 中 翻 译 成 “ nature” 比 “ quality ” 更贴切。然而 , 由于 “ quality ” 一词既 指 “质量” 又指 “性质”, 历史上人们为了使 用一个对仗词来区分这种研究与 “ QU ANTI- TATIV E research” 的不同 , 便采纳了它的形容 词方式 “QUALITATIVE research”。 其实 , 将 研究方法分为 “定量的” 和 “定性的” 主要是为 了表述上的方便。而在实际操作时 ,如果我们想 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 , 往往需 要根据该事物的特性同时使用各种不同的方 法。事实上 , 社会科学研究者目前使用的方法十 分丰富 , 可以将其组合序列用一个两头开放的 连续体来表示: 一头是严密控制的在实验室条 件下进行的量化研究 , 另一头是在自然环境下 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所从事的体验性研究。 在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方式 , 且整个连 续体仍在不断地往横向和纵向同时扩展与变 化。 那么 , 究竟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目前社 会科学界对“定性研究”尚无明确、 公认的定义。 近十几年来 , 国外有关定性研究的理论论述和 方法指导方面的书籍与日俱增 , 但是几乎没有 人对这个方法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中国社会科 学界目前对 “定性研究” 的理解一般比较宽泛 , 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的研究(包括个人的思考和 对政策的解释与阐发 )均纳入定性的范畴。为了 便于讨论 , 我在一些著名学者有关论述的基础 上归纳出如下一个初步的界定 , 即: “定性研究 方法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下 ,使用实地体验、开放 型访谈、 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 文献分析、 个 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 的研究 ; 其分析方式以归纳法为主 ,研究者在当 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 , 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 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 , 然后在 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 , 通过证伪法和相关 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 研究者本人 是主要的研究工具 , 其个人背景及其与被研究 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 以考虑 ; 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不可或缺 的部分 , 必须详细加以记载和报道。” 二、 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 ,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社会 科学研究的理论渊源 ,即实证主义 (positivism)、 解释主义 (interpretivism)、 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实证主义理论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在 主客体的关系上 ,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客 观存在 , 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 , 不以知识、 理 论为中介; 主体和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 , 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套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 的认识。在对客体的认识上 , 实证主义认为社会 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 , 一切概念必 须还原为直接的经验内容 , 理论的真理性必须 由经验来验证。理论与实践、 价值与事实是相互 独立的实体 , 不能相互渗透。实证主义遵循自然 科学的思路 , 认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 在逻辑因果关系 , 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 些关系 , 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的 94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 6期 参见 Eric Bredo 2. Corrine Glesne 3.Martyn Hammersley 4.Sharan B.Merriam,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a qualitative approach, Jossey-Bass Publications:S. F. 1991; 5.Robert S. Weiss, Learning from Strangers: the art and method of qualitative interviewstudies,NewYork:The Free Press, U SA, 1994. 见 新英汉词典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 版, 第 1082页。 论证。定量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其基本过程 是: 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 的各种变量 , 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 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 , 从而验证研究者预 定的假设。这种方法的重要前提是: 研究对象不 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 事物本身具有内在 固定的、 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 ; 事物的量化维度 可以用来计算事物的 “质”。 因此 , 定量研究不 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 而对操作工具 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这种方法运用于 社会科学研究的典型例子包括对各种相关因素 的分析 , 如贫穷与家庭人口数量的关系、年龄与 离婚率的关系、 性别与职业的关系等等。 解释主义发源于象征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和现象学 (phenomenology)。与 实证主义相反 , 解释主义认为价值和理论中立 的事实是不存在的 , 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 事物的性质 ( “What you make of it depends on how you make it”)。 研究者自身处于某一科 学范式 (paradigm) 之中 , 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其 思维方式、 表述语言和解释原则必然 (也必须 ) 符合该领域基本的、 约定俗成的规范。否则 , 便 不可能对研究对象进行任何意义上的阐释 , 更 不可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此外 ,解释主义流派还 认为研究者个人的生活经历、 价值取向和思想 观点对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者本人对 被研究现象的看法和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研究问题的提出、 理论框架的设计、 材料的选择 和分析以及对结果的阐释。 解释主义不承认主 体和客体的截然分离 , 认为主客体的关系是一 个互为主体、 相互渗透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认 识实际上是主体在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 的重新建构。因此 , 解释主义者特别强调研究者 深入到研究现场 , 在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下和被 研究者一起生活工作 , 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 倾听他们的心声; 同时对自己所使用的方法进 行深刻的反省 , 注意自己和被研究者的关系对 研究的影响; 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对被研究者的 意义解释系统进行建构和再现。 批评理论植根于黑格尔的辩证哲学、 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 论 , 因本世纪 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兴起而闻 名于世。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具 有某些利益动机 , 所谓的 “知识”、 “事实”、 “真 理”都受到某种价值观或理论的制约。而由于价 值体系、 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等原 因 ,人们对这些潜在的制约没有意识 , 或者受到 某种 “虚假意识” (false consciousness) 的控制。 和解释主义一样 , 批评理论也不认可主体和客 体的分离。但是 , 批评理论认为 , 主体在和客体 的互动关系中不仅仅只是了解和认识客体。 由 于主客体双方都有可能受到社会不公正意识形 态的压抑 , 研究应该是一个主客体共同演化成 长、 摆脱虚假意识、 达到知识领悟的过程。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和进步 , 从而对研究 对象乃至自身获得更真切的理解。因此 , 研究者 不仅仅只是尊重被研究者的意见 , 而且应该让 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 , 为双方自身的解放 乃至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批评理论认为 , 实 证主义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当成“事实”而加以 接受 , 排除了思维的批评性和否定性 , 实际上起 着维护现实的消极作用; 而解释主义虽然强调 了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 , 却没有意识到研究对 现实的批判和唤醒被研究者的作用。 批评理论 认为 ,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是像实证主义那样依 赖于外部的原因 , 也不是像解释主义那样求助于 内部的理由, 而是对事物本身的阐释性领悟。至于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一种领悟, 目前批评理论尚未 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和方案。 综上所述 , 实证主义、 解释主义和批评理论 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分歧: 在知者 (knower) 和 被知者 (the known) 的关系上 , 实证主义认为 两者是截然分开的 , 后者被动地接受前者的认 知 ; 解释主义认为两者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关系 , 后者在和前者的积极互动中被重新构建; 批评 95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参见马克斯 霍克海默 德 著 , 李小兵等 译 批判理论, 重庆出版社 1989年版; 陈 振明著法兰克福学派和科学技术哲学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见 Nelson Goodman, W ays of Worldmak- ing,Indianapolis:Hackett Press,U SA, 1978; 转引自Eric Bredo 解释主义认为研究者应该是一名 “学习 者” , 其任务是向当事人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批 评理论则认为研究者应该是社会变革的 “倡导 者” , 对社会进行批判才是其真正使命。 从各自 存在的弱点来看 , 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中对科 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崇拜引入社会科学 , 将事 物绝对客观化、 经验化、 逻辑化 ; 解释主义假设 人们的行为有其内在联系 , 对自己行为的动机 和意义都十分清楚 而这种对当事人意义解 释的过分尊重势必导致相对主义; 批评理论立 足于对理想境地的追求 , 无法对其自身的正确 性加以验证 , 而且很难处理诸如知识的权利和 合法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批评理论在知识 的绝对化方面和实证主义有相似之处; 而在互 为主体和相对主义方面又和解释主义不谋而 合。 目前国外正在兴起的定性研究一般基于解 释主义的理论 , 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 查研究 , 再现当事人的视角以及他们看待世界 和描述世界的方式 , 找到对他们来说具有意义 的 “本土概念” (native concepts) , 然后在这一 基础之上建立 “扎根理论” ( grounded theory), 即: 从研究者自己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中构建理 论。定性研究以描述和解释为主 ,而不是将重 点放在验证假设、 提出政策性建议和预测上。这 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 60年代末以前社会 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反 动。与此同时 , 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里 , 行动 研究 (action research)也比较普遍。此类研究运 用批评理论的观点 ,着眼于社会变革 ,积极征得 被研究者的参与 , 提出双方都认可的改革意见 和对策。不过 , 即使是从事这种研究的人们也越 来越意识到了解和理解当事人观点的重要性 , 也提倡在作评价和提建议之前首先对事情的 “真相” 获得一个全面中肯的认识。 三、 定性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 确定研究现象、 陈述研究目的、 提出研究问题、 了解研究背景、 构建概念框架、 抽样、 收集材料、 分析材料、 作 出结论、 建立理论、 检验效度、 讨论推广度和道 德问题、 撰写研究报告等。虽然这些步骤在形式 上和定量研究有相似之处 , 但其运行顺序、 包含 的内容以及操作手段却很不相同。 由于定性研 究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渐进的过程 , 以上这些 环节在实际操作时不是相互孤立、 依次进行的。 它们之间彼此重叠、 互相渗透、 循环反复 , 因每 一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 定性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丰富多样的。 一般 来说 , 确定研究现象时要注意限定研究范围和 定义重要概念。研究的目的应尽可能明确 , 具有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应该 清楚 , 有针对性 , 应是研究界尚有疑问、 研究者 确实希望探讨的问题。 由于定性研究强调了解 和理解 “当事人” 的 “文化本位” 意义 , 而不是 研究者的 “文化客位” 意义, 因此 , 定性研究 所选择的问题还必须是对被研究者具有实际意 义 ,并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但与定量研究不同 的是 , 定性研究的问题可以随研究情境或研究 结果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定性研究必须了解的背景知识包括三方面 的内容: 1. 有关该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 ,如学术 界所作的有关研究、 已有的解释性理论和资料、 仍需要添补的漏洞以及本研究课题在这一领域 所处的位置; 2. 有关该研究问题的社会、 经济、 文化、家庭和个人背景; 3. 研究者本人对该研究 问题的个人经历、 了解和看法。与其他的研究方 法相比 , 定性研究特别强调对以上第三类研究 背景的了解和反思。 定性研究者在明确了研究的现象、 目的和 96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 6期 “文化本位” (emic) 这一概念是和 “文化客 位” (etic) 相对而提出的。在社会科学研究 中, “ emic ” 和 “ etic” 分别指的是研究者和 被研究者的角度和观点。定性研究强调要尊 重被研究者的观点 , 从他们的角度, 用他们 看世界的方式了解他们眼中的现实。 见 Anselm Strauss 2. 方法型记录 ,记下访谈者自己 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访谈的作用;3. 内省型记录 , 记下访谈者个人因素对访谈的影 响 , 如性别、 年龄、 职业、 相貌、 衣着、 言谈举 止、 态度等。 访谈时间和地点的确定应该以被访者方便 为主要原则。在访谈前 , 访谈者应该向被访者介 绍研究课题 , 并和被访者就访谈次数、 时间长短 及保密原则达成协议。如果被访者同意 , 最好将 谈话内容录音。 由于定性研究强调使用被研究 者自己的语言对有关意义进行分析和再现 , 录 音可以帮助研究者日后分析材料和撰写报告。 此外 , 录音还可以使研究者将全部注意力放到 被访者身上 , 使被访者感到自己所说的内容十 分重要 , 愿意开放自己 , 和访谈者进行更深层次 的交流。 但在某些情况下 , 录音也会产生负作 用。如果良好的访谈关系尚未建立起来 , 被访者 感到不安全 , 录音有可能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 , 甚至选择隐瞒那些今后有可能对他们带来不利 后果的信息。在被访者不同意录音的情况下 , 访 谈者可以在访谈中和访谈后尽可能记录下访谈 内容 , 特别是被访者使用的原话。访谈过后 , 访 谈者应尽早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 并撰写 备忘录。备忘录可分成: 1. 描述型 , 报告访谈结 果 ; 2. 解释型 , 对结果作出初步的解释;3. 理 论型 , 建立最低层次理论; 4. 方法型 , 讨论访谈 时使用的方法及其对研究过程的影响。 观察一般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两种。 在 参与型观察中 ,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 作 ,在密切的相互接触中观察他们的言行。这样 做的长处是: 研究的情境比较自然 , 研究者可以 深入到被研究者的文化内部 , 更深刻地了解他 们行为的意义。 但这样做对研究者的要求比较 97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又称 “理论型抽样” ( theo retical sampling )。 见 Michael Quinn Patton, Qualitative Eval- 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 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USA, 1990. 高: 研究者不得不同时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研究 者又是参与者 , 这就很难保持研究所必需的心 理和空间距离。在非参与型观察中 ,观察者置身 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 , 作为旁观者了解事件的 动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观察者还可以使用 录像机进行录像。 非参与型观察的长处是研究 者可以有一定的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 “客 观” 的观察 , 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其弱点 是很难对研究现象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 也不能 像参与性观察那样遇到疑问时可以随时向被研 究者发问。有时还因观察距离较远 ,观察者看不 到或听不清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影响信息的收 集。 实物分析 (document analysis) 包括对所有 可以收集到的有关文字、 图片、 音像和实物等材 料的分析。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文献 ,也可以是 现时记录 , 如古代流传下来的刀枪火炮、当代年 轻人挂在墙上的美人头像、 艺术家的书信札记、 学生的成绩单和作业等。一般来说 ,实物分析比 较适合历史研究 , 也可以用来对访谈和观察所 获得的材料加以补充和验证。事实上 , 访谈、 观 察和实物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 相关检验。例如 , 研究者可以利用观察结果和实 物检验被研究者在访谈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 实 , 也可以在访谈时询问被访者对观察内容或 实物的意义解释。 原始材料收集上来以后 , 需要对其进行分 类、 归档和编码。 传统的做法以手工操作为主 , 将材料写在卡片上 ,标以代码 ,然后分门别类放 入档案袋。目前 ,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 很多计算 机软件已被用来处理定性研究的原始材料 , 大 大加快了分析过程。当然 , 设定分析框架、 类 别和代码的工作仍旧需要由人来做。 定性研究 的材料分析一般采用归纳法 , 从原始材料逐步 抽象到概念。其具体做法丰富多样 ,常用的有类 别分析和叙述分析。 类别分析是将具有相同属 性的材料归入同一类别 , 材料的属性可以从事 物的要素、 结构、 功能、 原因等各个层面进行分 类。 类别可以组成树枝形主从属结构或网状连 接性结构。 “扎根理论” 提倡将类别分析分成三 个阶段: 开放式分析、 轴心式分析和选择式分 析。 开放式分析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 , 尽量排除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 , 将所有 的材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属性分类。 轴心式分 析着重于发现和建立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 , 包 括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 语义关系等。选择式分 析是在类别中找到一个可以统领所有类别的类 别 , 将所有的研究结果统一在这个类别的范围 之内。这种分阶段分析的方法比较适合建立“扎 根理论”。 其他分析方法的阶段性不是如此分 明 , 也不强调一定要将所有的材料都纳入一个 分析框架。事实上 , 这种做法有可能将一些无法 分类、 但对回答研究问题十分重要的材料排除 于结果之外。 近年来定性研究材料分析中兴起 的叙述法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叙述法将材料放 置于自然情境之中 , 生动逼真地对事件和人物 进行描述和分析。 叙述结构可以采纳前因后果 排列、 时间流动序列、 时空回溯、 圆周反复等方 式。叙述形式包括轮廓勾勒、 片段呈现、 个案分 析等。叙述型和类别型分析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前者可以为后者补充血肉 , 后者可以帮前者分 清层次和结构。 定性研究的分析过程是一个开 放式结构 , 如果初步建立的分析框架、 类别、 甚 至所研究的问题不符合收集到的原始材料 , 研 究者可以随时进行修改。 为研究结果作结论时应该注意材料之间的 异同 , 避免为了使结论看上去完整精确而牺牲 材料的丰富复杂性。结论应符合材料的真实 , 而 不是为了满足研究者的需求 , 如验证某一外在 理论或个人的某种定见。如上所述 , 定性研究在 理论建树方面强调建立 “扎根理论” , 即: 在原 始材料的基础上发展理论。 如果前人建立的有 关理论可以用来深化对研究结果的理解 , 可以 借助于既存理论 ; 如果这些理论和本研究的结 果不符 , 研究者则应该尊重自己的发现 , 真实地 再现被研究者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 建立理论 时 , 研究者也可以借助个人的经验和直觉 , 不 过 , 因此而下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原始材料的基 础之上 , 不能凭空杜撰。 最后 , 撰写研究报告时应该考虑读者对象、 书写风格、 叙述角度、 人称以及研究者在报告中 的位置。 有关研究报告是使用第三人称还是第 98 中国社会科学 1996年第 6期 见RenataTesch,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Types 2. 坦诚的故 事 , 介绍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所 作的反省和思考 , 再现访谈情境和对话片段; 3. 印象的故事 , 详细描写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和当 事人的反应与表情动态 ; 4. 批判的故事 ,从社会 文化大环境对研究结果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探 讨; 5. 规范的故事 ,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理论 或研究者自己的某种观念。 报告可以将类别 表述和叙述体结合起来 , 类别中穿插有小段故 事或事例 , 叙述结构按类别层次排列。此外 , 研 究报告还应该讨论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 义 , 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 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 方向。 四、 定性研究的检测手段 有关定性研究的效度 (validity)、信度 ( relia- bility)、 推广度 (generalizability)和伦理道德等 问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很多争议。 由于定性研 究不是像定量研究那样采用随机抽样 , 而且没 有事先设定的、 可以量化的检测指标 ,人们往往 对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可重复性和适用性表 示怀疑。近年来 , 定性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做了很 多理论探讨工作 , 并提供了一些有利于思考和 操作的方法与手段。 1. 定性研究中的效度问题 有关定性研究的效度问题是目前社会科学 界辩论的焦点之一。 有的学者认为在定性研究 中可以使用 “效度” 这一概念 , 但不能沿用定量 研究的定义和分类。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 个概念不适合定性研究 , 主张用其他的词语来 代替 , 如 “真实性” 和 “可靠性”。 还有一些 学者认为不论是 “效度” 还是其他类似的概念 , 都不适合定性研究 , 因为这类概念以事物是独 立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 认为研究者可以识别并 验证其客观真实性。 而定性研究者认为 “客 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 , 它在与主体的互 动关系中相互影响。 研究者对事物的理解不是 简单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 , 而是主体与客体在 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重新相互建构 (recon- 99 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 见Harry F.Wolcott,“On Seeking and RejectingValidity in Qualitativ e Re- search” in Elliot W. Eisner 2.Jerome Kirk 3. Frederick Erickson, “ The Meaning of Validity in Qualitativ e Re- search”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arch 1989. 定性研究报告可以有很多写法 ,依据研究的 对象、 问题、 目的、 方法、 过程、 理论及研 究者本人的风格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笔者 在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年第 1期上发表的文章 “王小刚为什 么不上学了? 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 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例子。 见 J. Van Maanen, Tales of the Field: On Writing Ethnography , Chicago:Univ ersity of Chicago Press, U SA, 1988. struction)。在这一过程中 ,主体逐步获得对客体 此时此地的理解。 从事定性研究的人真正感兴 趣的并不是定量研究所指的 “客观现实” 的 “真 实性” 本身 , 而是被研究者眼中所看到的 “真 实”、 他们看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及研究者和被 研究者的互动关系对理解被研究者眼中的 “真 实” 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学术界对定性研究中是否应该使用和 如何使用 “效度” 这一概念有不同的意见 , 绝大 多数定性研究者仍旧沿用 “效度”这一词语来讨 论定性研究的真实性问题。当然 ,定性研究所使 用的 “效度” 这一词语不论是在概念定义、 分类 方法还是使用范畴上都和定量研究不一样。 定 性研究所使用的 “效度” 指的是一种关系 , 是研 究结果和研究的其他部分 (包括研究者、研究的 问题、 目的、 对象、 方法和情境 )之间的一致性。 当我们说某一研究结果是 “真实可靠的” 时候 , 我们不是将这一结果与某一个可以辨认的、 外 在的客观存在相比较(事实上这一存在并不存 在 ) , 而是指对这个结果的表述 “真实” 地反映 了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某一研究人员为了达到某 一特定目的而确立某一研究问题并选择与其相 适应的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研究这一活动。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 , 定性研究的效度所表达的关 系是相对的 ,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有效性”。当 我们说某一表述是 “有效的” 时 , 并不是说这一 表述是对该研究现象唯一正确的表述 , 而只是 表明这一表述比其他表述更为合理。 定性研究中的 “效度”概念是用来评价研究 者对研究结果的表述 , 而不是像定量研究那样 对研究方法进行评估。 定量研究假设研究对象 是一个客观的实体 , 只要研究者遵循 “正确的” 方法和操作程序就可以保证获得可靠的数据和 研究结果。 而定性研究者认为 , “效度不是一个 商品 , 可以用方法买到效度就好像是品质、 性格和质量 , 只能在与一定的目的和环境的关 系之中加以测查。”“效度”不能按照某种严格 的、 预定的程序生产出来 , 它是研究人员力争达 到的一种目标 , 一种境界。而这种目标和境界的 实现取决于当时、 当地和当事人之间的具体关 系 , 没有绝对、 统一的标准可循。当我们说某一 研究结果的效度比较高时 , 我们不仅仅指该研 究使用的方法比较有效 , 而且指对研究结果的 表述再现了该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 方面、 层次 和环节之间的平衡与一致性。 对效度进行分类的方法目前有很多种。 哈佛大学教授J.Maxwell依据自己 “文化本 位”的分类法, 将定性研究中有可能出现的效 度问题分成五种类型: 描述型 (descriptive), 解 释型 (interpretive) , 理论型 ( theoretical), 推广 型 (generalizability) 和评价型 (evaluative)。 描 述型效度指的是对外在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 准确度 (这一概念也适用于定量研究 )。 对这种 效度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客观条件的限制 , 如空 间距离影响对信息的收集 ; 研究者在收集和分 析资料时有意无意地省略掉某些对研究结果至 关重要的信息 ; 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等。解释型效度只适用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作伙伴展会活动合同协议
- 搭配评课稿课件
- 行业精英必 备的应急小组面试题库
- 2025易损商品买卖合同模板
- 口腔护理专家面试必 备:护士牙医面试题及答案详解
- 迎新会面试题目及答案:求职路上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 传统文化与现代春节活动融合面试题
- IT行业招聘面试:软件开发、网络工程师岗位面试题库
- 销售经理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会计行业面试实战经验:常见面试题及答案
- 工程款保障措施
- 2025年一建《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重点题)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32∕T 2452-2013 刺参浮筏吊养技术规范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 乡村天然气管道铺设合同
- 项目验收表模板
- 航天科技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非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试题及答案
- FAE现场应用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