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坝 l j 学位论 义 摘要 竹子是我国自然界中极其平常的一种植物,而历代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它,中国的老 百姓也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 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j x l 貌和道德规范,并逐渐形成了竹子文化。正是由于竹子 这种虚心有节,不媚不谄、坚韧挺拔的特性,常被人誉以“君子”之称,并把这种“君子” 品行作为修身养性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 竹子文化是我国博大精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独特的精神内涵,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论理道德,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国文人思想 有着重要影响,这种现象在宋元文人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代文人墨卿为何对竹子如此钟情、偏爱,甚至以竹自喻,常以竹子的特征比喻人的 高尚品格? 竹子文化为何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的审美情趣和中国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竹子 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只有在对民族传统文化 深入领会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实质,才能有所创新 和发展。目前国内涉及竹子文化和对我国竹画艺术研究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大都是对单幅 作品,或某一作者的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在竹子文化对我国审美情趣影响方面的论述不 够系统,以及在竹子文化对我国古代文人思想和文人画影响方面的研究更为缺乏。 本文通过对竹文化的历史渊源,文人墨竹画的诞生及发展过程,宋元文人思想、文人 画现状及风格的剖析,采用对部分绘画作品及相关理论的解析、比较等方法,给竹文化对 宋元文人思想和文人画的深远影响,勾画出一较清晰的轮廓。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开始对竹文化进行相关研究。首先以北宋集政治家、书法家、诗 人、画家于一身的文同专攻墨竹为线索,从文同的生平、竹子情结、墨竹艺术成就等方面, 论述了竹文化对宋代文人思想及文人画的积极作用。然后,从竹文化的历史渊源、墨竹画 的诞生及其发展两方面,相互验证出竹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一部分的博大精 深,及其对我国传统审美观念和人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从宋元时代背景、文人思 想现状文人画风格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竹文化对宋元文人思想和文入画的深 远影响。以文同、苏轼、赵孟烦、“元四家”中的吴镇、倪瓒、王蒙几位代表画家的艺 术经历和墨竹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为事实依据,分别验证了竹文化对宋元文人思想、文人 画这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论证了竹文化对宋元文人画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这一观点。 关健词:竹文化墨竹文人画 审美趣味世俗化 宋元文人思想宋元墨竹画风格 平淡求真隐逸 l ! i ! 学位论文 ab s t r a c t t h eb a m b o oi si no u rc o u n t r yn a t u r et h ee x t r e m e l yo r d i n a r yo n ek i n do fp l a n t , b u ta l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w r i t e rl i t e r a t ii sd e e p l yi nl o v ea l li ni t ,c h i n a sc o m m o np e o p l ea l s oh a dt h ei n d i s s o l u b l eb o n dw i t hi t 。t h e w o r k i n gp e o p l e i nt h el o n g t e r mw o r k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e v e n t ,s u b l i m a t e db a m b o o sb i o l o g i c a ls h a p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u m m a r yo n ek i n do fp e r s o n h o o d 。ss p i r i t u a lo u t l o o ka n dt h em o r a lr u l e ,a n dh a sf o r m e dt h e b a m b o oc u l t u r eg r a d u a ll y i sp r e c i s e l yb e c a u s eb a m b o ot h i sk i n dh a st h ef e s t i v a lm o d e s t l y ,d o e sn o tf l a t t e rt h e f l a t t e r y , t h et e n a c i o u st a l la n ds t r a i g h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t e nb yt h ep e r s o nr e p u t a t i o nb y t h eg e n t l e m a n t h e n a m e ,a n d “t h eg e n t l e m a n t h ec o n d u c ta c h i e v e m e n tc u l t i v a t e st h em i n dt h i sk i n dg r o w st h es o u lw i t ht h el i f e 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 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i si no u rc o u n t r yb r o a da n dp r o f o u n d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l i t sr i c hu n i q u ee n e r g e t i cc o n n o t a t i o n ,i sa f f e c t i n gc h i n e s e s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t h el o g i cm o r a l s p r o f o u n d l y , h a st h em a t e r i a le f f e c tt oc h i n a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w r i t e r t h o u g h tt h a tt h i sk i n do fp h e n o m e n o nd i s p l a y so b v i o u s l yi nas o n gy u a np a i n t i n g w h ya r e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w r i t e rm e x i c om i n i s t e r ss od e e p l yi nl o v et ot h eb a m b o o ,a r ep a r t i a l ,e v e n f r o me x p l a i n sb yt h eb a m b o o ,o f t e nb yb a m b o o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a l o g yp e r s o n sn o b l e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 w h y i s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a f f e c t i n go u rc o u n t r y se s t h e t i ca p p e a la n dc h i n e s e sl i f ev a l u eo r i e n t a t i o np r o f o u n d l y ? 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h a sw h a ti n f lu e n c et oo u rc o u n t r y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 t h i si st h et o p i cw h i c hn e e d su st o p o n d e re a r n e s t l y , o n l yt h e n ,i nc o m p r e h e n d si nt h o r o u g h l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t ot h e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 c u l t u r ea n dg r a s p s ,c a nb e t t e ri n h e r i ti nt h e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t h ee s s e n c ea n dt h ee s s e n c e ,c a nh a v e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p r e s e n td o m e s t i ci n v o l v e s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a n di sv e r yr i c ht oo u r c o u n t r yb a m b o op i c t u r ea r tr e s e a r c h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i st om o s t l yt h es i n g l ew i d t hw o r k ,o rs o m ea u t h o r sw o r k c a r r i e so nt h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r e s e a r c h ,i n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o u rc o u n t r ye s t h e t i ca p p e a li n f l u e n c ea s p e c t s e l a b o r a t i o ni n s u f f i c i e n ts y s t e m ,a sw e lla sa n c i e n tt i m e st h ew r i t e rt h o u g h ta n dt h ep a i n t i n gi n f l u e n c ea s p e c t s r e s e a r c hw a sm o r ed e f i c i e n ti n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o u rc o u n t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t h r o u g ht o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 s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t h ew r i t e rb l a c kb a m b o op i c t u r e sb i r t ha n d t h e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c e s s ,s o n gy u a nt h e w r i t e r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p a i n t i n g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s t y l ea n a l y s i s , u s e st op a r t i a lm e t h o d sa n ds oo np i c t o r i a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a n a l y s i s ,c o m p a r i s o n ,f o rt h e b a m b o ot h ec u l t u r et os o n gy u a nt h ew r i t e rt h o u g h ta n dt h ep a i n t i n g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o u t l i n e sac l e a r o u t li n e r e g a r d i n gt h i ss u b j e c t ,w es t a r tt o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c o n d u c tt h e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f i r s tt a k et h e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c o l l e c t i o ns t a t e s m a n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 t h ep o e t ,t h ep a i n t e rs t u d i e st h eb l a c kb a m b o oi n b o d y sw e nt o n g a st h ec l u e ,f r o ma r t i c l ew i t ha s p e c t sa n ds oo nb i o g r a p h y , b a m b o oc o m p l e x ,b l a c kb a m b o o a r ta c h i e v e m e n t ,e l a b o r a t e d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w r i t e rt h o u g h ta n dt h ep a i n t i n gp o s i t i v e i i 顺i :学位论文 r o l e t h e n ,f r o m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 s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t h eb l a c kb a m b o op i c t u r e 。sb i r t ha n dd e v e l o p st w o a s p e c t s ,c o n f i r m s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t a k ei nm u t u a l l yo u rc o u n t r yn a t i o n a lt r a d i t i o nc u l t u r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o f b r o a da n dp r o f o u n d ,a n do u rc o u n t r yt r a d i t i o ne s t h e t i ci d e aa n dt h ep e r s o nv a l u e si n f l u e n c es u b t l yi n f l u e n c e f i n a l l yi nf o u n d a t i o nw h i c hf r o mt h es o n gy u a n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 ,a s p e c t sa n ds oo nw r i t e rt h o u g h t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p a i n t i n gs t y l ea n a l y z e s ,f u r t h e rd e t e r m i n e s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s o n gy u a nt h ew r i t e rt h o u g h ta n d t h ep a i n t i n g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t a k ew e nt o n g ,s us h i ,z h a om e n gf u ,“y u a nf o u r w uz h e n ,n iz a n ,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a n gm e n gs e v e r a lp a i n t e r sa r t i s t i c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b l a c kb a m b o o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sf o r m i n g p r o c e s sa st h ef a c tb a s i s ,h a sc o n f i r m e d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s e p a r a t e l yt os o n gy u a nt h ew r i t e r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 p a i n t i n gt h e s et w oa s p e c ti n f l u e n c e ,t h u sp r o v e dt h eb a m b o oc u l t u r et oh a v ei m p o r t a n ta n d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 t h i sv i e w p o i n tt oas o n gy u a np a i n t i n g k e y w o r d s :b a m b o o c u l t u r eb l a c kb a m b o op a i n t i n g s o n gy u a nw r i t e rt h o u g h t s o n gy u a nb l a c kb a m b o op i c t u r es t y l e e s t h e t i ci n t e r e s t s e c u l a r i z a t i o n s t r i v e sf o rl i g h t l yr e a l l y h i d d e nl e i s u r e l y l l l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口论文从文同画竹看竹文化 对宋元文人画的影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士口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 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己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砂处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从文同画竹看竹文化对宋元文入画的影响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 博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口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 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匙 日期: 导师签名:篇哥 隰 从文同画竹看竹文化对宋元文人画的影响 引言 不同文化或文化不同支脉间的融合和影响,属意识形态范畴,必须通过一定的现象反 映出来。 1 考虑对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关于竹了文化和宋元文人画j x l 格间关系的讨论。在意 识形态、文化现象研究部分,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为了对竹子文化和墨竹文人 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文以北宋文同画墨竹为线索和导入点,对我国竹文化、墨竹文人 画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作了一定回顾和分析。竹文化之所以能对宋元文人思想、宋 元文人画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在宋元文人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是分不丌的。文章通过对宋元文人思想的状态及较前代而发生的明显变化;对宋元文入画 ( 重点是墨竹文人画) 的兴起、发展到极盛过程的比较、剖析,分别从宋元文人思想意识、 审美趣味、处世态度、人生价值取向,以及宋元文人画风格等方面,对竹文化的影响进行 了分析研究。 一、文同生平及画竹艺术成就 1 、文同生平 文同( 1 0 1 8 1 0 7 9 年) ,字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又称锦江道人。樟州永泰 ( 今四川盐亭东北六十里) 郭兴乡郭兴里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年( 公元1 0 7 9 年) 。文同 一生正处于北宋王朝由强盛走向衰退,内忧外患同益严重的时期。他是北宋著名诗人、书 法家、画家,有丹渊集四十卷传世,苏轼称其诗、词、书、画为四绝。 文同是汉景帝时蜀郡郡守文翁的后代。据记载,文翁在蜀郡任郡守时,由于当地交通 避塞,思想文化比较落后,于是在成都修筑起学宫,广收学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思 想的进步,文氏祖先以兴教化而闻名故里,蜀人一直以石室名其家,因此人们常称文同为 “石室先生”。 2 文同从小受家庭熏陶,年少时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华,他精读儒家典籍, “昼悉力家 事,夕常读书达旦 ,文同在二十岁左右就已经“博通经史诸子,无所不究”,就连当时 的大文豪文彦博,对他也大加欣赏,并把他的文章拿到“府学”去示范,博得了学士们的称 赞。文同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胸怀建功立业大志。宋仁宗皇祜元年( 公元1 0 4 9 年) 文同 中进士,这年他三十二岁。第二年他到邛州( 今四川邛崃县) 任“军事判官 。后又任蒲 江( 今四川蒲江县北) 与大邑( 今大邑) 政事。致和元年( 公元1 0 5 4 年) 再调靖难军节度判官, 在邰州( 今陕西郐县) 任职四年左右。到嘉祜四年( 公元1 0 5 9 年) 被“召试馆职判尚书职“兼 编校史馆书芨”进京。 对京城的官职,文同并不太感兴趣,入朝不久他就多次要求辞去馆职,回故乡任职, 后终于因为父亲去世,他彳得以回到四川老家。宋英宗治平二年( 公元1 0 6 5 年) 赴汉州( 今 四川广汉) 任通判,摄守邛州,后又知普州( 今四川安岳县) 。后又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 直到宋神宗熙宁三年( 公元1 0 7 0 年) 再次入朝任”太常礼院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职务”。 从文同进京任职以来的十年中,由于他的多次辞官要求和父母相继去世,他有六年时 间是在故乡度过的,长期的故乡生活,一方面使他与广大群众产生了浓厚感情,另一方面 对他的生活态度和艺术修养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同步入仕途后,宋统治者内部侈靡腐败, 各种矛盾同益突出,朝中大臣纷纷提出挽救宋王朝统治危机的政治主张,如宰相文彦博的 “省兵政策,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改革新政等。由改革引起的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斗 争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此时的文同受明哲保身观念的影响,对党派之争抱着回避的 态度。他曾这样警示自己:“圣贤术内好潜心,邪佞党中休入手”。圆然而事实没有文同意 料的那么简单。每一次改革和变法,朝廷内部各派别之间、大臣之间,都会议论纷纷,各 执己见,致使党争四起。当时在朝中为官的文同,想完全避丌党派之争是不现实的。如对 王安石变法,文同一方面积极赞同和支持,另一方面作为王安石变法对立面的文彦博、司 马光和苏轼又是文同的师长、好友、和亲戚,他们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激进派与 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文同无法身居其外。 由于官场的明争暗斗、世态炎凉,文同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实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 盾冲突中,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养性之道,把庄子、陶渊明作为知音,虽身居官 场,却追求田园之乐,“入世既深,出世又远 是对文同一生的最好写照。 要求离京任职,面对偏僻而又艰苦的环境,文同能自得其乐,对人民的疾苦,他非常 关心。如他在陵州任职期限间,当地迷信盛行,有人借机骗取群众的钱财。文同发现后, 进行了严厉打击,并将其诈骗的钱财充公。针对当地盗窃严重,居民“暮即阖户”不敢夜 行的现象,文同派人明察暗访,并把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严加惩罚。对此群众非常满意。 他在洋州任职期间,也作过大量关心群众的事。洋州当地人以产茶为主要收入,而洋州地 处山区,交通闭塞,致使山民为了运茶,只能用肩挑,有的长期往返几百里。对此文同曾 上奏朝廷,反映情况。又如该地用原地产的茶叶换取其他生活用品,食盐是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而推行“榷法”后,民间食盐归官府专卖,由于交通困难,官盐往往不能及时供应, 致使当地居民经常吃不到盐。文同对此也多次提过建议,要求当局因地制宜,采取相关措 施,后来终于解决了当地居民吃盐的问题。 3 除经济上关心民间疾苦外,文同对文化教育事业也非常重视。他在兴元任职期间,发 现当地不太重视文化教育,当地从没出过一名进士。于是他兴办学府,一方面向朝廷争求 教师,一方面促使当地子弟入学。并亲自去督促检查,终于使不重视教育的现象得到扭转。 。范百禄撰丈同基志铭。 圆( ( 遣兴效乐天诗。 2 4 无论是为官期i 、日j ,还是隐居田园,文同都追求“道”法自然,在自然之道的指引下, 文同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清静敦和的精神世界。文同称竹为“墨君”,居住的地方必须种竹, 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墨君堂”、“竹坞”等。他借竹子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文同 和苏轼一起共同丌创了以枯木竹石为题材的“文人画 风格,使文人墨竹画逐渐成为独立 画科,并同臻发展起来。文同擅长篆、隶、行、草各种书法,传世绘画作品有墨竹图轴、 墨竹单页等,文同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鸟画。诗文有丹渊集四十卷问世,苏轼称他 “诗、文、书、画”为“四绝”。 元丰元年( 公元1 0 7 8 年) 文同又被召往京师任职。可他仍然不习惯京城生活,又要求离 京任职。于当年十月奉命去湖州( 今浙江吴江) 任太守,在赴任途中,于元丰二年正月二十 一同病死在陈州( 今淮阳县) 驿馆罩,终年六十一岁。嘲人们为怀念他,称他为“文湖州”, 其墨竹画派随称“湖州竹派”。 文同的竹子情结 面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文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上难以实现的 理想和受到的打击在思想上进行弥补,他把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养性之道的同时,对 老庄“道 的思想也进行了不懈追求。文同把庄子、陶渊明当作知音,陶渊明那种“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令他十分向往。在文馆为官时,文同曾作读陶渊明集来 表达他的精神追求:“吏人已散门阑静,公事才体耳目清。窗下好风无俗客,寄头遗集有 先生。 在文同的精神世界里摆脱了官场的争斗和人世间的尔愚我诈,给自己开拓出一个清静 幽深的美妙境地。 文同一生追求的“道取法自然,他处世态度顺应自然,他的诗、文、书、画、也都 始终追求自然真趣。相传文同练习草书十年的时间,也没有学会古人用笔之法,后来看见 道上二蛇相斗,受到启发,后终形成落笔如风,清韵雅逸,劲爽道畅,端庄森严的书风。 苏轼曾这样称赞他的飞白书:“飞万物之态也,霏霏乎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 卷旗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近而不隘也。”大自然中竹子虚心亮节,中通外直, 坚忍不拔的自然特征成为文同表达其不屈不挠,旷达亮节内心世界的最好载体。文同一生 爱竹,种竹、赏竹、绘竹,把竹子作为人品高洁的象征、作为自我心声的表现。他曾这样 称赞竹子:“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儿术。”“竹如我,我如竹。可见文同对竹子的钟情 向往之至! 文同在洋州( 陕西洋县) 任知州期间,发现该县西北山谷中满是高大的贫笃竹,欣喜 若狂,便在赞笃竹谷中建造披云亭,他常常在亭罩观赏贫笃竹,对竹子的生理结构和生长 。( 丹渊集卷九。 苏轼文与可飞白赞 习性有了深刻理解,尤其竹子那种孥韧不拔、高风亮节的精神给他极大的精神鼓励。文同 曾多次选取弯曲盘根的纡竹作为描绘对象,纡竹的生长环境和遭遇j f 与他郁闷心情和坎坷 仕途经历相契合,文同借纡竹的凌然高节抒发心声。 文同一生最为高兴的时间是在洋:j j i 罢官后,隐居f f l 园期i 、日j 。在墨君常罩,他对竹子又 进行了更为透彻的研究,对自然之竹和竹之本性有了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同把人生的感悟 倾注于墨竹之中,大自然中竹子的朝夕变化更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内心情感与墨君形象 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他笔下的墨君形象已成为自身的写照。 文同的画竹风格及其影响 中国绘画中的墨竹画历史悠久,早在唐、五代时就有了墨竹画家画竹的记载。但历来 研究墨竹或墨竹画时,都首先提到文同,大都把文同视为文人墨竹画的始祖。 文同虽然不是画墨竹的最早创始人,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自创新格、最大限度地 发挥了墨的作用,而且创造性地写出了竹子的神韵和性格,并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 后人这样评价文同的墨竹艺术成就:“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同升空,爝火俱熄,黄钟一 振,瓦釜失声矣! ”。 文同的墨竹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誉。如图画见闻志中这样描述:“文同善画墨竹, 富潇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 。宣和画谱中这样评价:“与 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颖异而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此哉! ”。李衍 墨竹谱中这样写道:“文湖州挺天纵之彳+ ,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 6 苏轼曾这样评价文同的墨竹:“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难怪后人认为“墨 竹一派,文石室为初祖 了! 7 文同并不是一位专职画家,然而他的墨竹画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与他的个人 修养、道德情操和对绘画艺术的独到见解密不可分的。 文同不仅是一位造诣深厚的画家,在艺术创作方法上的独到见解,对当时和后世也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与苏东坡的艺术见解非常一致。文同在与苏轼探讨写墨竹方法时有这 样的一段对话:“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蚨,以至于剑拨十寻者,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故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 见其所谷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圆这段 对话,可以说概括了文同的艺术指导思想,他强调主客观的高度统一。画家必须在深入观 察并掌握客观物象的基础上,大胆取舍,同时融入作者的思想感受和理解,借助自然之竹 这个载体,抽象概括地塑造出心中的艺术形象“成竹”,即“成竹于胸”,然后爿+ 能“振 笔直遂”。“他特别强调画家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反对冷冰冰的、支离破碎地去摹拟对象。” 李衙竹谱译录。 苏轼文与可贫竺谷偃竹记。 4 s ! 充分体现了“美学思想的主要部分是关于体现艺术美的艺术形象创造问题”的理论,这 一美学原则对后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文同在强调“胸有成竹”的同时,并不是轻视客观对象而一味追求随意涂抹。相反他 是很重视“写真的。据说他在洋州任职期i 日j ,广载竹木,深入细致地观察竹子的生长规 律和“檀栾之姿”,认真钻研竹子的神情意念,这对刻画竹子的各种特性,有很大帮助。 9 在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文同一生中始终以自然之竹为师,他有“胸中渭川千亩”的豪 迈气势,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竹子的各种姿念。 文同笔下的墨竹,竹叶附枝善于选取潇洒生动的姿态,所谓“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 疑风可动,不笋而成也。而力求突出气势,苏轼题文同墨竹:“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 之势。”,米芾画史中对文同画竹法这样描述:“画竹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自 与可始。”。以墨的浓淡来显示竹叶的正反面。这种以“淡墨挥扫”来代替勾勒填彩的水 墨画法,至文同又发展到新的时代水平。文同的成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墨”的作用, 创造性地写出了竹的性格与神韵,而分枝撇叶,都采用了书法行草的笔法。对文同的用笔, 黄庭坚叙述了他的看法。在为“湖州三百年,笔与前哲配。 一句作注时说:“诗言与 可追配柳诚悬于三百年也”。在黄庭坚看来,文同画竹的笔法可以与比他早三百年的柳公 权相媲美。他以柳公权书法的铁划银钩之笔法来写竹,所作之竹不迎合世俗的口味,而深 得幽人雅士的欣赏。黄庭峰作为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与许多画家都有深交,有着资深 的鉴赏力,面对文同的墨竹画卷,黄庭坚大加赞赏,足见文同的墨竹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 力。这种画法与当时院派工整、妍丽的画风形成截然的对比。 文同着力写竹,与他对竹子的狂热喜爱有密切关系。他不但爱在居住的地方种植竹子, 而且还给住所取名为“墨君掌”,“竹坞” 可一同无君”之意。在文同的诗文中,颂竹、 、“霜筠亭”、“此君庵”等等,大有“不 咏竹的非常多,他简直就把竹子当作品德的 象征,将竹子“人格化了。文同常把竹子比作自己:“竹如我,我如竹”,借竹子来抒发 内心情感。他在纡竹记中,记述了他在陵州期间给纡竹写生的情形。所称谓的“纡竹”, 指一枝生长得纡回弯曲的竹子。由于这枝竹子成长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 “为重 岩所轧”) ,不能得到f 常的生长,最终长成了形态异常的纡竹。当它被文同发现时,已 是“峰疆偃蹇,宛戳附地“虽经”扶起而支持之,也已无法补救了。对于这样一枝“不 得其地,以完其生”“不能奋迅条达,以尽其性 的纡竹,文同产生无限同情。进而发出 由衷的赞美:“观其抱节也,刚洁而隆高;其布叶也,瘦瘠而修长。是所谓战风同傲冰霜、 凌突四时,磨轹万草之奇植也。”显然,从这样一枝生势促蹙的纡竹身上,文同联想到 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才能禀赋无法施展。因此文同常以纡竹入画,采用倒 垂折景式构图,借纡竹的凌然高节抒发心声,唱咏述志。扭曲之竹,充满着清新俊逸之美 的奋然勃挺之气。文同独妙的运思、运笔、运墨,一笔一笔生动的“墨君形象,即有自然 黄庭坚山谷诗集注。 文同纡竹记。 原形特征,又蕴减着作并人格象征,体现了他身处逆境而小退缩屈服的豪迈气度和旷大亮 节的风韵。 现存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臧。 绢本,长1 3 16 厘米、宽1 0 5 4 厘米。此 幅惭倒垂竹一枝,折枝取景,主枝自卉 至左呈“s ”形,屈强劲挺,翠蛟翔舞。 这种构图样式足文同典型的代表口l 格, 自占以爿乏很多学习文同的墨竹绘画作 品都足以此图式 f 现。画巾竹竿粗壮, 竹节圆浑,竹叶繁茂。行笔以中锋为主, 顺畅自然、法度严谨。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竹时井然有序,文同运用墨色的 浓演变化柬表现竹叶的翻转向背使得 面嘶虚实相问,疏密有致,达到了层次 丰富,l 趣盎然的效果。纵观全图可见 笔笔贯气,自竿至枝冉到叶,顾盼照应, 浑然一体,充分体现出集诗人、书法家、 画家于一身的文同苦于运思、精于运 笔,善于运翠的高超艺术表现能力。这 二个特点使文同笔下景竹与黄荃、崔白以及宫廷画家们所绘之竹肯着明显区别,显示出了 文同独特的作品b 【格和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文同在墨竹方面不仪有创作实践,而且有理论主张,创造出了独其格的画风, 宣 和画谱评价文d :“善画墨竹,知名于时。”当时学习文同画法的就有很多。在文同生 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个画派的社会影响力,他自己也曾经有过“吾墨竹一派”的提法。当时 的苏轼等人都学爿他的画法、以后的追随者更多,中国画坛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 同的墨竹l f n 法小仅发展了宋代墨竹文人画兴盛的画风,使得墨竹文人画在宋代成为独立画 科,影响r 历代相传至今。 二、竹子文化的历史渊源 1 、竹子文化概述 竹子是我国自然羿中极其平常的种植物,然而我田人民历柬都对它情有独钟。竹子 在中同人的心日中馨征着虚心、高节、峰贞等品格选与古人先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情操相契台,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审荧趣味相吻台。因而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竹,的 接触和实践活动中,把竹子的自然特征和其折射出的精神风貌升华成了一种做人处世的标 准,继而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 2 、竹子与中国文化 目前全世界所发现的竹子大约有1 0 0 属,1 0 0 0 多种,而我国就有3 7 属大约5 0 0 种。我国 不仅竹子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是世界上培育和使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用竹子做的实物,可见早在7 0 0 0 年前的原 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和竹子产生了密切关系。1 9 5 4 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 址中,在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竹”子的象形符号。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 符号和有关“竹”的文字:足以证明在距今6 0 0 0 年前就有了“竹 的汉字。今天我们使用 “竹 部的汉字更多,我国辞海( 1 9 7 9 年版) 中收录竹部文字2 0 9 个,历代各类字典 收集的更为可观。 古代人们用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如“竹简 ,写在竹简上的书称为“竹书”,写在 “竹筒”上的信叫“竹报”等。竹简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诸如尚书、 礼记、论语等。 文房四宝之一竹笔( 毛笔) 的发明在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一页,在考古出土的一些 文物上都可看出用毛笔书写、绘画的朱墨字迹。在9 世纪我国已经开始用竹子造纸,比欧 洲早了1 0 0 0 年时间,明代开工天物中有确切记载。 竹简、竹笔、竹纸的出现,对保存和记录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 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竹子与人民生活 竹子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用途深入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早 在原始社会,人类由穴居到地面房居的过程中,就广泛使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 在江苏省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中,就发现了竹子的建筑材料。直到今天,竹 楼仍是竹乡人民居住的主要房舍。竹子在我国衣饰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秦汉时期,人 们就知道用竹子制布,用竹子做成帽子、鞋子、雨伞等等。在饮食方面,竹子极大地丰富 了我国的饮食文化。周礼天官醢人中就有“落菹雁醢 、“笋菹鱼醢 的记载。这 罩的“落? 和“笋 都是指竹笋,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竹笋的食用方法非常多, 有几百种之上。竹子还可用来酿酒、清香甘甜,深受人们喜爱。竹子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在中国古老的医学典籍中均有用竹治病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竹子治病 有着详细的论述。除此之外,竹子在交通、军事、音乐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用竹 制成筒车灌溉农f 日;用竹制成竹车、竹船、竹桥等用作交通;用竹制成弓箭、抛石机、竹 7 管火炮和竹筒火箭用于军事等等。 根据史料记载,仅竹制生活用品,汉代有6 0 余种,晋代有1 0 0 余种,唐宋时期接近2 0 0 种,明清时多达2 5 0 余种。 竹子与中国文人思想 劳动人民不仅充分运用竹子的物质功利性,而且同竹子在长期的物我相亲的过程中赋 予竹子以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操。把由竹子的挺拔凌云、刚直有节、坚贞不阿的自然特质 折射出的一不媚权贵、格守淡泊、高洁j 下直等精神风貌上升为论理道德范畴,并把这种精 神作为人格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人们把“梅、竹、松称作“岁寒三友”, 把“梅、兰、竹、菊 称为“四君子”,足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对竹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远离世间儿尘,归隐田园,游离 于竹林之中,以丝竹为伴,或赏竹绘竹,或咏竹赋竹,借竹言志,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超 几脱俗的精神境界。晋代以阮籍、稽康为首的“竹林七贤”;唐代李白、孔巢父等人“竹 溪六逸”寄兴竹林,人的本性回归天然,追求一种罔园式的生活,东晋高士王微之令人在 其寄居住的地方种植修竹、并说“不可一同无君也! ”陶渊明曾描绘出“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的美景。宋代诗人书画家文同曾用“竹如我,我如竹 来比喻自己对竹子的 喜爱。苏轼对竹子的评价也非常高,他认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罾清代画竹名家关板桥在题画诗中,关于竹子的就有几百首,他在竹石 上曾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峰挺,任尔东西南北风。 通过这道诗表达了郑板桥不畏逆境,坚强不屈的品质。 士人君子喜爱竹子,以竹子自喻,寄情竹林,并不完全是为了逃避现实,而为了寻找 一种精神寄托。回归自然后,他们抛弃了作为社会人的重重压力和责任,而且去体验作为 一个自然人的自由和本质,他们在社会中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以及不能实现的理想在精神 世界中进行弥补。他们借助竹子这个载体,凭借竹子形象和君子品格来达到精神的愉悦、 心理的平衡。 由于竹子自身的特质,人们将它人格化了,并赋予了它一种精神风貌,一种象征,继 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寓义深远的竹文化。这种竹子文明使人去品味人生、顿悟人生,反映 了华夏儿女的优质品格和传统美德,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墨竹文人画的诞生及发展 8 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画均以其优秀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 著称于世。“梅、兰、竹、菊”是花鸟画当中的重要题材,这一传统题材被称为“四君子”, 是坚贞高洁的象征,为历代画家所喜爱。他们或借画言其志,或寄笔墨抒其情,虽描写的 题材较单纯,而画面却意境深邃,饶有情趣,加上题诗,形象更见充实,布局更臻完善。 由于这一题材在艺术上讲神妙、重笔趣、求气韵,堪称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精华。 1 、墨竹文人画的起源 在中国传统竹画中,主要有两种绘画方式:一种为勾勒设色竹子,属花鸟画,另一种 为墨竹画,这种画法以墨竹为主,偶尔也点缀一些朱竹。四君子画中的墨竹画,是典型的 文入画。 关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固定的说法。从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画竹 歌中“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可以看出在白居易以前就已经有竹画了。 但没有具体作品流传下来,所以没有办法验证是不是墨竹画,关于墨竹画的起源,就有以 下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唐朝画家吴道子。有吴道子画竹“不施丹,青心极形似的描写, 吴道子的画作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主要是送子天王图等人物画,并没有关于墨竹画的 作品,但我们也相信象吴道子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卓有成就的画家一定能够画一手绝好的 竹子。 - z 另一种说法是墨竹画源于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传说王维曾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招文科笔试题目及答案
- 小学语音考试题目及答案
- 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方案执行落地标准化模板
- 健康办公环保家具采购合同
- 建筑公司工程结算审计合同
- 家政服务合同按月结算
- 我的老师800字左右初中作文14篇
- 早期创业培训课件
- 写景作文厦门夜景500字13篇
- 音乐基础知识巩固:小学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 安顺康闽果食品有限公司年产240吨年糕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安全生产基本知识(乡镇办人员)培训课件
- 银行安全保卫工作会议记录
- 西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 学校宿舍楼建筑装饰工程招标控制价编制技术经济分析
- 玩具厂作业指导书(含管理制度、规程)
- 高考688个高频词汇 word版
- 常用量具使用(培训课件ppt)
- 氟化工艺课件
- 社会调查与统计第四章抽样
- 2022年云南师范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