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高中阶段“按能力分班”教学的教育社会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i - 高中阶段“按能力分班”教学高中阶段“按能力分班”教学 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姓名:张品茹 指导教师:陈振中教授 专业:教育学原理 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年级:2005 级 摘要摘要 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社会学界也有不少争议。高 中阶段已经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分班是允许的。随着高中阶段招生面的不断扩大,学生 主体的认识差异性越来越大,呈现出多层次性,面对这种形势,采用何种的教学组织形式, 寻找选拔教育与普及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对国内外分班(层)教学 整体关照的基础上,对当前按能力分班教学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进行了反思。 本研究立足于能力分班教学这一教育现实问题,采取个案分析与理论阐述相结合的方 法,通过对 e 中学“按能力分班”的实例的讨论分析,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就能力 分班教学策略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首先要对桂林市高中校群体进行调 查,通过询问的方式搞清楚实行能力分班教学策略的学校数量、性质,他们所采用的能力 分班标准和分班类型等基本情况。然后,通过个别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从真实而自然 的学校生活情境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收集、整理了 e 中学 05 级理科实验班以及该年级近 三年的期末全市统考的检测成绩(高三年级笔者采取的是开学考试的一次成绩) ,计算了 大量的数据,提出调查数据报告,并实际询问学生的感受和想法,藉以评估实施能力分班 教学之成效。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实地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阶段。在实地调查阶段, 主要是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和家长对于能力分班教学活动的感受和看法; 在理论分析阶段, 主要是对现场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也就是采用质与量并重的研究方法,质的方 面是以观察、访谈等手段做描述和分析;量的方面以学生的考试作报告分析。整个研究以 定性研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 本研究的思路是,理论阐述、个案分析,对 e 中学实施能力分班的深层解读,反思 e 中学实施能力分班后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不追求理论的创建,重点是对能力分班教学实践 进行反思。本文主要反思有三方面:一是按能力分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 正确把握教育赋予分数的正真内涵,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对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 根据现有研究,至今对于按能力分班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 论。但分班(层)教学发展到现在,人们对它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是否应该分班(层) ,分 班(层)是好是坏这些表面问题,而拓展到应如何分班(层) ,怎样分班(层)才能更公 平。通过对 e 中学按能力分班实例的讨论,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教育公平理念的弊端,并认 - ii - 识到应该肯定发展的教育公平理念。同时,从教育资源分配上,尤其是教育公平出发,首 先肯定了“因材施教”所引导的分班教学的意义。又揭示了“精英班”配“精英师”这一 教学资源配置不平等的事实。这种现象和做法不仅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而且 挫伤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则会削弱学校整体教育合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公 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得到充分发展。要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要实现资源、 机会的公正分配,同时要关注个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结果的实质平等。笔者 认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反思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学校教学管理 的科学性。其实不管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只是一种“外壳” ,都不是要害所在。解 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真诚的关爱去对待 每一个学生,形成博爱包容的思想。 本论文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以及社会分层理论 对e中学按能力分班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关注从中所体现出的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提出应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使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促进每个 学生潜力的发展,促成教育高效率的实现。 关键词:关键词: 高中教育 能力分班 教育机会均等 - iii - a study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the teaching divided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senior high school abstract dividing up class is still a arguable questions in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even in the sociology field as well .the period of the senior school , it doesnt belongs to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o dividing up class is permitted. with expanding the range of the senior school ,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whol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different views than before .such as variety levels , facing this situation , which teaching method organization we should take ? seeking for the best connection has became an urgent thing to us. the theme is based on dividing up class in teaching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whole care on teaching .focus on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n dividing up class in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abilities. this research bases on a realistic problem that is to divide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adopt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individual cases analysis and theory elaboration together. the issue of reality and validity is researched from the sense of value and practice operation by means of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cases. first of all, investigator intends to survey some senior school students. to take some inquiry way to know the quantity,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standard and the types of the dividing up class. then through individual interview, practical testing methods and so on i can get the firsthand data from the school. i have collected and made up the final exam score of the class experiment grade 2005 in recent 3 years. i have calculated a great deal of data, refer to the survey report and ask for students themselves feelings and ideas. only in this way, you can evaluate the result of dividing classes in ability. the process of the survey wa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one is practical research, and the other one is theory analysis. during the period of practical research, the focus is to deeply know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ents feeling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activity of dividing up class in teaching method. - iv -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heory analysi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get different kinds of data in theory analysis on the spot. that is to say, tak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combine with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the factor of quality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by observing, interviewing means etc. the factor of quantity is to make some reports by checking students exam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attached to the fixed quantity research. the thread of the research is to define theory, to analyze case and to deeply think of the system of the dividing up class in the e school. as well as to reflect the resul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research doesnt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establishmen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research is to talk about the dividing up class in teaching. the main reversal thought of the article included three factors. firstly, the teaching methods inquire move higher level teachers than before. secondly, you should know what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score is? lastly, you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weak groups and give them some compensabl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as for the dividing up class in teaching, whether it is good or bad? they havent been drawn a united conclusion so far. but when the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developing till now. peoples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 has totally beyond those superficial problems, such as, weather it is good or bad? and how to divide class is more reasonabl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samples of dividing up class in ability in the e middle school. we knew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realized that we should ensure the thought of the developing educational fair. meanwhile, from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ssignment point of view, especially consider the point of the educational fair. first of all, i positively ensured the significance in teaching method of individ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has attacked the present unfair thing that top students prepared top teachers in the class.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action is not only bad for training student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ir team spirits, but also it will bruise part of teachers enthusiasm about work, as time went on it will impair the whole strength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we should treat fairly every person who was given sufficient chance of development. authentic equality in education should be portrayed by not only dividing fairly up resource and opportunity, also concentration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at is the case, we can find out - v - genuine equality in education achievement. as far as the writer concerned, they can be called true equality in education dividing up the legitimate resource according to reality and purposefu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that we should think about valuable orient of teaching in the school in reverse and scientific supervision of the school from request for quality education. actually, in spite of any other teaching system of organization, it is not serious problem but one kind of “shell”. the operative work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is that our educator should change our education theory and system. the teachers need treat our students sincerely and glowingly and have an opinion of expand affection and generosity. the article from the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on social science come on to the education point of view on social science come on to the phenomenon dividing up class according to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middle school using functionalism of social study, conflict theory along with social lever theory. and concentrate on fair problem embodi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via concrete analysis and research, we encourage purposeful education, concentrate on weak group, promot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every student and facilitate realization in education efficiency. the 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education; dividing classes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ability; equal opportunity for educ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张品茹 日期: 2008 年 4 月 5 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 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张品茹 日期: 2008 年 4 月 5 日 导 师签名: 陈振中 日期: 2008 年 4 月 10 日 1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全面发展教育是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和提倡的指导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们 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进入 21 世纪,我们全面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它要求教育工作者 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他 们的学习差距逐步拉大,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 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势必造成“优生”严重吃不饱, “差生”吃 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一刀切”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 培养。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有的高中校尝试分层教学,有的正在探索学分制管理,而有 的则实施能力分班教学。 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且这一点日渐被人们意识并逐渐 强化,竞争激烈的高考和被人诟病的应试教育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脚。当教育在社会分层过 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教育公平问题也随之成为人们和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对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的研究,源自于教育社会学家对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钱明辉, 2004) 。教育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学校教育的问题既是学校自身的问题,也是教育系统的 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不论教育系统是转移文化的工具,或是激发流动与变迁的工具, 这完全要依赖能否接近教育资源,及能取得机会的多少而定。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被一次 次的分层,先是不同学历层次的分流,继而是学校分化,再者是校内分化,即出现的分班 现象,最后才是教师具体的实施。其实这是一种不平等的现象,这也是社会资源,进而是 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 我国公办高中学校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杨东平,2005) 。 重点学校制度最不合理之处,是把本应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为三六九等,国家的教育资 源优先向被列为重点学校倾斜,及国家纳税人的钱举办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 i作 为等级制学校制度的产物,学校自身也在生产和制造等级。学生在“择校”之后又要“择 班” ,不断地被筛选、分类,区别施教。依据能力或成绩将学生分类,如实验班或普通班, 慢班或快班,重点班或非重点班。这种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是较普遍存在的,且相 当隐蔽。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恰恰是对社会分层的 留守或超越的动机使校内分班现象成为必然。从笔者个人的学习经历来说,对分班现象也 有过切身的体会。有时候的分班仅仅通过一次的考试成绩而人为的将一部分学生标上“强 者”或“弱者” 、 “精英”或“没有培养前途”的标签。一次考试考不好,就有可能从“强 势”变为“弱势” ,而这些“弱势”们的无奈、愤怒、抗争与沉默至今让人耿耿于怀,而 这也是笔者关注校内分班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研究的意义及本文新意 二、研究的意义及本文新意 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因此也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欧美的许多 2 研究发现,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 社会分层更多的反映在不同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机会上, 家庭社会背景和文化资本的阶层差异影响着孩子在专业选择、学业成绩、升学机会、地位 升迁等方面。后来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现实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在相当 程度上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但从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还为数不 多。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历史性,展示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任何社会现象都应存 在不同的声音,而研究者的目的是尽量去发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去探讨声音之后隐藏的含 义。笔者渴望通过对高中校分快慢班这个生活事件引起的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试图通过 与管理者、教师、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听听他们的认识和态度, 看看他们的认识与研究者的认识是否相同,探讨其原因。此外,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 程度上能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了解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他们所折射出的问题能使 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得以比较清晰的现象,有助于管理者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以找到适当 的解决办法。因此,本研究不仅对深入理解能力分班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效性有一 定的意义,也可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思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办学的价值取向,为高中校的 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提出建议,努力寻求改进学校工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 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和思考之后认为,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经济水平不仅影响着其 子女入学机会的公平,也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子女在教育过程中所接受教育的公平。但 是人们往往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事实上过程的公平更能体现深层次的公平。对 于中学中普遍存在的分班教学现象,就可以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分析研 究。国家一直强调各个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 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笔者所调研的高中校一直在强调,为了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 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做到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 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按能力分层次教学” 。但是真正实施 的效果如何,学校、家长、学生的反映又怎么样呢?笔者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 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分班现象所体现出的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进行研究,使更多的人关注 弱势群体,对于促进每个学生潜力的发展,促成教育高效率的实现,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新意在于:一是从教育公平的微观层面教育过程公平入手。分析分班现象 的社会成因。二是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社会分层对分班影响的研究,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 提出应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促成教育高效率的实现。 三、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三、研究的方法与设计 教育社会学的主旨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发现那些被社会现实所掩盖的东西” 。高 中校分设快慢班,其真正实施的效果如何?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的反映又怎么样呢? 这些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将通过笔者的实证研究一一找到答案,我将对这些问题做出我自 3 己的诠释,触发对教育的反思。我将以桂林市 e 中学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对高中校分快 慢班这个生活事件引起的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试图通过与管理者、教师、学生面对面地 接触和交流,来折射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探索能力分班制在学校中运用的路径和方法。 (一)关于研究方法 (一)关于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研究高中阶段按能力分班教学的相关内容,关注在学生个体或学生群体身上 发生的一些特殊、具体、偶然性的对话和故事。如果采用一种价值过于中立的语言风格去 描述、阐释这些看似琐碎的内容,相信人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于是,认真的选择一种适 合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论文的行文风格、研究的目标、文章的框架结构等 等。自然而然的,质的研究方法进入了研究者的眼帘。 19 世纪以后,人们对于科学和客观的追求使得量的研究方法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田野工作调查方法,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 工具,在自然环境下采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性和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和个 案调查等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材料和形成理 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 2000:12)这种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 意义和对事物的看法、感受,这种方法强调研究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 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分为实地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阶段。在实地调查阶段,主要是 深入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能力分班教学活动的感受和看法;在理论分析阶段,主要 是对现场获得的各种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也就是采用质与量并重的研究方法,质的方面是 以观察、访谈等手段做描述和分析;量的方面以问卷调查作报告分析。整个研究以定性研 究为主,以定量研究为辅。 (二)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条件和自身的能力考量,笔者走访了桂林市的 e 中学。桂林市 e 中学是省 级重点中学和广西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地处桂林市七星区的东面,位于桂磨八车道 黄金旅游通道旁,距市中心约 5 公里。 此外,笔者还对 e 中学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访谈。在本文的叙述过程中如果对 多个青少年学生进行访谈,用的都是化名,老师则是用不同的大写英文字母来代表不同的 老师个体, “我”则代表笔者本人。 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是质的研究方法中开放性访谈的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就是采 用定性和定量并重的研究方法。文献的收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方面的文献,包括 与研究相关的社会学、教育学和教育社会学等理论书籍及学术论文。对分班现象所涉及到 的社会分层和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梳理,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 础。另一部分是国家统计局颁布的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资料。进而,对获得的资料进行 分析,并辅以数据和图表。同时,对资料的分析,又帮助笔者发现那些隐含在资料中的规 律,并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因此,对资料的分析也是本文的重 4 要方法。 另外还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基本方法是集资料法、座谈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于 一体的综合调查法。笔者对能力分班教学内容的相关制度和管理文献进行分析,以判断组 织在相关方面的价值追求及对师生行为产生的作用。并且抽取不同类别的师生代表进行座 谈,以了解教师群体在某方面的共有的行为规范和指导思想。在访谈中笔者确定有典型意 义的个人就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交谈,由于采取单独的形式,便于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问 题的看法。具体方法是:通过实地的观察,与一些县城和乡下的中学学生、老师和相关学 校负责人进行交流,看看他们对分班现象有什么看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家长 进行访谈,看看他们的思考。最后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访谈,对所搜集到的各种资 料进行整理后,要归纳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解读。 (三)分析维度 (三)分析维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得出不同的按能力分班的分析维度。 从学校成员这个角度看,按能力分班有这些不同成员对此的看法和感受以及对他们的影 响,学校成员可分为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等。从教学的主体这个角度看,分班教学主要 对学生和教师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方面,涉及教育民主、学习成就、学 习态度、标签效应等;对教师的影响方面,涉及教师期望、教学管理策略及行为、教师专 业成长等。 5 第一章第一章 分班教学的理论、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分班教学的理论、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校内分班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校内分班 从现有的文献发现,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对于分班教学都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 hollifield(1987)提到用 tracking 来定义:tracking“班级间的能力分级” ,指的是学校 按照学生的能力,将程度将近的学生分入同一个班级中。自“文革”以后由于受片面追求 升学率的影响,人们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也仅仅局限于成绩、能力上。许多地区都分出重点 学校,而后又在校内分成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所谓“重点班”就是在一个学 校内以年级为单位,从不同班把文化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编成一个或几个班,集中骨干教 师授课。 笔者认为分班现象即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 分班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机会不均等的表现, 这种表现相当隐蔽。 正确运用好“因材施教”这个古老的教育公平命题所导引的分班教学的意义,根据实际情 况分配资源,实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促成教育高效率的实现。 (二)能力分班教学 (二)能力分班教学 hollifield(1987)提到用 tracking 来定义:tracking“班级间的能力分级” ,指的是 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将程度将近的学生分入同一个班级中。所有使得学生与所在班级的 成绩水平基本上是同质的策略被 slavin(1991)称为是班级间能力分组。 我国有学者(黄志成, 1992)提出,能力分班是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的教学” ;还有学者(林 应喜等,1990;邻墉锉,1989;周忠诚、王艇锉,1995)指出,能力分班是假设学生在学习 起点上、在一般能力和各种特殊才能上均有很大差异,为适应这种差异,依据学生的能力 倾向,施以相应的教学的调适性措施,减少同一班级内学生间的差异程度。叶琳(2004)指 出, 能力分班是一种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总体看来, 班级授课仍然是能力分班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在个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适应性教 学,强调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 ,以使每个学生在个性方面都能得以较好 发展为目标。中外学者普遍认为能力分班教学是在处理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学生个体差异问 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力分班教学,即按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实际的层次 (指智力条件和非智力条件)水平分成不同的班,针对学生的实际层次提出不同的培养目 标。 本研究所指的分班教学,不是常态分班,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中文理分班,而是高 中校根据学生的一般能力的水平 (通常是以纸笔考试得来的综合学业成绩)进行分班,即 按学生的学习程度编班,将考试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入同一个班级中,使得学生与所在班级 的成绩水平基本上是同质的一种班级编制方式。即平时各校所称的实验班、平行班。实验 班和平行班的教学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实验班和平行班相比在 6 教学进度上要快些,在教学深度上要难些,除此以外,教育教学无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 (三)社会分层 (三)社会分层 分层(stratification)本来是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 的不同层面。后来,社会学家发现,社会也存在着差别、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 团之间如同地质结构一样,也存在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这个概念就被社会学家借用 来分析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就造成了人们资源占有、生活方式以及价值 观念上的不同,形成了高低有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一旦这种社会不平等加以制度化,便 出现了社会分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分班现象就是社会分层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在 受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表现。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分层较为一致的概念简单的 表述为,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成员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高低不等的层次。社会分层的实质 是各种相对稀缺的有价值社会资源以及获取这些资源的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 异,它体现了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对社会的运行将产生重大影响。在社会分 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 架,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 论框架内发展。 (四)教育过程的公平 (四)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它既是起点公平的延续,又是结果公平的必 要前提。教育过程公平,是指在起点公平的实现中,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 护教育公平。衡量标准可以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对 于教育过程公平的内涵,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 个人。表现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客观因素,是指资源投入的公平。包括人和物两个 方面。主观因素,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 以平等对待。这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等微观的人际互动方式表现出来。分班现 象即体现了教育过程不平等中的起点不平等。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因材施教 “按能力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 。 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善于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宋代的朱熹把孔子 的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便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因材施教”的 “材” ,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已有基础,包括他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因素。 “因材施教”的 内涵是:第一,承认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性格和志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教育者必须 从受教育者的已有基础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创造条件,让“高材者”得到充 分发展,同时积极帮助“低材者”顺利提高。第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社会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既有一个基本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又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要求培养 不同类型的人才。 教育者既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统一要求, 又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不同才能。 7 “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 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也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 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 (二)社会分层理论 (二)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之所以走向分层化,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内的商品和劳动服务的不公平分配。学校 教育过程中的社会分层现象即分班现象,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这是社会资源,进而 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分层(stratification)本来是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 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后来,社会学家发现,社会也存在着差别、不平等,人 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如同地质结构一样,也存在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这个概 念就被社会学家借用来分析社会结构。 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即社 会之所以存在阶层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利益群体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不同,包括经济 资源、知识资源或职业资源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部分的占有某种资源并利用已有的资源来 获取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也就是说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是多元的。 马克思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分层的基本标准,其他一切分层源于经济,由经济因决 定。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分层的形态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分层的依 据是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因而首先是阶级的产生,然后才是社会分层,即社会分层是 一种阶级的分层。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分析人们社会地位的高 低时,对社会分层采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种标准,即根据人们占有财富、社会声望和权 力的多少来划分社会层次。韦伯认为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标准之间有时是相互联系,甚 至是相互重叠的,但是在理论上它们之间是严格分开的,任何一项标准都可以独立的作为 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标准。这样的划分标准已经为大多数人士接受。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c bourdieu)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引进了“资本”的概念, 提出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四种概念,并将各种资本占有的状况作 为影响人们地位的主要因素。 在当前我国学者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时,社会分层标准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也是争 议最多的一个问题。以韦伯为代表的多元社会分层标准在社会分层研究中历来占主导地 位,我国有学者认为,多元社会分层适用于社会稳定时期,对现阶段的社会分层,采用多 元的社会分层标准比较合适。也有人提出社会分层的标准是人们与社会性资源关系方面的 社会差别和不平等,以收入、政治权利、职业声望和教育程度作为指标。总之,根据国内 外相关研究,当代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阶级划分、按收入或财富划 分、按权力划分、按知识和技能划分等几种划分方式。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三)教育公平理论 在本文中,笔者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教育公平,在社会学中公平主要表现为机 8 会均等,所以将“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视为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现代教育公 平理论中,美国科尔曼和瑞典胡森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都是以“教育机会均等”这 一概念来论述教育公平的。 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为四种涵义: (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庭是 生产单位,并承担社会福利和教育的职责。教育面前机会均等,在当时绝不是一个目标。 (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 公款资助的教育。 (3)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着眼于建立能够为所有儿童提供同 样机会的教育系统,也就是说,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够不受限制地根据机会均等原 则受到教育。 (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 均等。 ii但是科尔曼指出:教育机会均等, “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 iii 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1972) ;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可以有三层涵义:第一,个 体起点平等,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第二,中介性阶段的平等, 主要指以各种不同但都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个人,不论其人种和社会出身情况。 第三,个体的最终目标的平等,即学业成就上的平等。胡森认为,教育平等不仅指各校的 入学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而且效能也是相当的,从而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 上的差别得以消除。为此,真正的平等应该使每个儿童都有相同的机会得到不同方式的对 待,在教学上必须区别对待。 iv 从两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机会均等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不仅仅局限于所有人都 有入学的机会,己经发展到追求教育过程和结果均等这一高度。近年来,国内理论界也从 不同侧面和角度展开了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的基础和阶梯。从教育社会 学角度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将“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视为可以互换使用的概念, 或将“教育公平”限定于“教育机会均等”上。目前,在我国普遍将教育起点公平、教育 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标准。教育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郴州市汝城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南宁马山县公安局第一次招聘警务辅助人员6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州市长乐生态环境局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年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泸州市蜀润建材有限公司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市汽车运输集团招聘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芜湖市鸠江区招聘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拟聘用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贵州黔东南州榕江县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省施秉县杉木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福州城投供应链集团社会招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烈士陵园介绍课件
- 通信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全员安全职责
- CGF生长因子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 渣土运输日常管理制度
- 【课件】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第3课时+反比例关系)+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JG/T 225-2007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
- 贴牌委托协议书
- 百万英镑课件
- 村级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透析导管患者的护理查房
- 胎盘早剥护理常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