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所有制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发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 r 5 7 7 4 2 8 摘要 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木论文旨在探讨中国所有制结构 变迁的合理性与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 开放以 来,非国有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取得 了巨大的增长,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所有制结构的优化, 非国有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必然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中国经 济转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造就了部分非国有经济发展 的非市场途径,即很多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在来自 于国有经济的效益的转移, 对此, 必须要客观分析,并且认清非国有经济现在与将来发展的正确途径;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与国有经济的发展作比较,政府的制度供 给存在很多不足诸如宏观政策、市场环境,同时当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自 身也存在 许多不足,如自 身产权、产业结构等方面;因此,必须要全面认识非国有经济增长 的来源,完善非国有经济的制度供给,引导非国有经济健康发展。 木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 1 ) 本论文将一般生产函数和一种随机边界生产函数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 数形式以 及受限转移对数函数形式用于中国经济运行技术效率的估计,同时也分析 了所有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效率的影响。 ( 2 ) 本论文指出了非国 有经济发展的非市场原因,因此, 在促进非国有经济进 一步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限制这些非市场因素。 关键词:非国有经济运行效率制度供给 4 - 之下 冬 乡、 勿 全 文 公 布 等 师向意 ab s t r a c t t h e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 o w n e r s h i p s y s t e m h a s b e e n a n i m p o r t a n t i s s u e i n c h i n a s e c o n o mi c r e f o r m.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h a s t w o o b j e c t i v e s : o n e i s t o f i n d w h e t h e r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t h e o w n e r s h i p s t r u c t u r e t r a n s f o r m ; t h e o t h e r i s t o f in d t h e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a y o f n o n - s t a t e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s o f t h i s p a p e r in c l u d e d ar e: f ir s t l y , s i n c e c h in a s c a n 如 n g o u t t h e o p e n p o l i c y ,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t h e n o n - s t a t e d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i n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y h a s b e c o m e b i g g e r a n d b i g g e r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c h i n a s e c o n o m y h a s 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e t h e s i s h a s o n e c o n c l u s i o n : w i t h t h e o p t i m i z i n g o f t h e o w n e r s h i p s t r u c t u r e , i n 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 t h e r e i s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b e t w e e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a n d c h i n a s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 s e c o n d l y ,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e c o n o m i c r e f o r m , b e c a u s e t h e r e i s n o e n o u g h p e r f e c t i o n i n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s y s t e m , s o s o m e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c o r p o r a t io n w h o s e i n c o m e c o m e f r o m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h a v e d e v e l o p e d t h r o u g h n o n - m a r k e t w a y . t h i r d l y ,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r e i s s o m e u n f a i r p o li c y .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h e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 t h e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h a s o b t a i n e d l e s s s y s t e m s u p p l y , s u c h a s m a c r o p o l i c y a n d m a r k e t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t h e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i t s e l f f a c e d w i t h m u c h l i m i t a t i o n s u c h a s p r o p e r t y r i g h t s . f o u r t h ly , t h e r e f o r e , w e m u s t f u l l y r e c o g n i z e t h e r e a s o n s o f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 p e r f e c t i t s s y s t e m s u p p ly a n d l e a d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n e w f i n d in g s i n m y t h e s i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 f i r s t l y , t h i s p a p e r e s t im a t e s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c h i n a s e c o n o m y f u n c t i o n w i t h c o b b - d o u g l a s f u n c t i o n a n d a v e r a g e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t h e a f f e c t i o n o f o w n e r s h i p s tr u c t u r e r e f o r m a t i o n o n c h i n a s e c o n o m y e f f i c i e n c y . s e c o n d l y , 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n o n -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w i l l b e d e v e l o p e d g r e a t l y . n o n - m a r k e t r e a s o n o f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f a c t o r s mu s t b e r e s t r i c t e d w h i l e n o n - s t a t e - o wn e d k e y w o r d s : n o n - s t a t e - o w n e d e c o n o m y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o p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s u p p l y 1 导论 1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二十年来,在世界经济领域内发生的经济休制变革,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 高本国经济效率。在这方面,不同经济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 式。比如,原计划经济国家推行私有化改革,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有 经济实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而中国则首先以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要内容,并 没有对国有经济进行大力度的私有化改革。这些不同的改革路径最终都有一个相似 的结果,即以私有经济比例上升为特征的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 虽然最终各国的所有 制结构并不相同) 。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有制经济比重之所以上升,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于私有经济比国有经济更富有效率。正因为如此,众多国家的经济改革演变成简 单的私有化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 比如,诸多的社会 职能,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等等) ,国有经济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因此, 在改革的实 践过程中,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实际上是各种结构比例的优化选择过程,而这一优 化选择过程必须服从于选择的目 标,那就是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上。 进入九十年代,西方产权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我国众多 经济学家为产权理论对所有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解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也出 现了对于产权理论在中国的适用问题提出质疑的众多观点。其背 景是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的以私有化产权改革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即 “ 休克疗法”所 导致的这些国家几乎都面临了工业产出的严重滑坡,尤其是在其改革的头儿年。相 比之下, 作为经济转型大国的中国在并没有对国有企业采取大规模私有化的前提下, 通过对非国有企业的高速发展保持了产出的平稳增长,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产出 水平在经过消胀之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其中非国有企业的增长尤为突出。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呈明显的下 降趋势,表现为国有企业亏损面扩大和亏损程度加重。虽然政府推出了诸多改革措 施的推出和实施, 但是国有经济的运行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进。 对丁这个现象, 支持产权理论的经济学观点认为国有经济的唯 一 出路就是彻底的产权改革,甚至就 是 “ 私有化是唯一出路” 。 以上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 现在我们不能给一 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有几个事实是 清楚的,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到现在为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体制外的改革即非 国有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国有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 来说,处于效率比较低下的状态中,当然其中部分国有企业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本文的目的是在众多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巾找出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 题是解释二十多年的改革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效率,进而回答一个问题,当前我 国对于国有企业已经进行过的改革到底对国有企业的效率产生了什么影响,是不是 可以因此作出一个选择,从一个国家的运行效率出发,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要加大 比重,还是是和国有企业齐头并进。第二个问题是我国当前的所有制结构调整中, 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比较具有很强的效率优势,这表现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快于国 有经济。这里有一个问题是,是不是还存在这一些与所有制木身效率特征无关的的 原因来解释中国转型中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以及部分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的事实;有 没有存在国有企业事实上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加重国有企业的效率的低下程度;非 国有企业有没有对非国有经济造成侵蚀, 从而部分非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一些水分。 这些都是这篇文章中试图论述的一些问题。 1 . 2 1 . 2 . 1 文献综述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效率 在二十世纪的 3 04 0年代出现了对所有制结构的种种争议,争论从公有经济的 比 例开始扩展到了 更为宽广的领域, 诸如,资本主义与 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体 内计划的地位等。后来,由于国有经济在世界范围出现的经营失败事件逐渐增多 ( w o r l d b a n k , 1 9 9 5 ) , 加之所有 权和合 约理论的 发展, 使人们开始对私有产权制度产 生出了日 益浓厚的兴趣 ( a u d e r s h l e i f e r , 1 9 9 8 年) 。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兴趣,具体说有三个原因: 其一,因为以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内 含的效率机制 不同。 著 名的 格诺 斯曼 一哈 特 一摩尔理 论( g r o s s m a n a n d h a r t 1 9 9 6 , m o o r e , 1 9 9 0 ) 认 为,财产所有权赋予所有者在无法形成合约或不可合约条件下的控制与讨价还价权 力,其结果是,所有权能强化所有者进行降低财产使用成本 ( 提高效率)的投入激 励,因为财产的所有者对这样的投入具有收益索取权。在国有企业中,一方面企业 的任何效率改进行动需要获得政府的认可,另一面,效率改进后的收益又与行为者 无关,这必然导致提高资产运行效率的激励低下。上述这一些理论的诞生和发生作 用是很多的 “ 产权私有化是赋予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认识 ( 刘芍佳,李骥, 1 9 9 8 年) 形成的背景。 其二,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公有经济目 标的假设客观 上 不成立。在西力市场经 济国家,政治家们通常转让公有利益给一定社会阶层,以获得政治支持,这个过程 或者以迫使国有企业雇用过多人员,或通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来实现,这个 目 的性极强的公共财富转移过程引起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这是国有财产制低效率 的 第二个原因( s h le i f e r a n d v i s h n y , 1 9 9 4 :b e n n e d s e n , 1 9 9 8 ) 0 其三,政治家个人利益最大化引致腐败行为发生。腐败发生在两个力 一 面,一个 方面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公共资源进行贿赂,造成公共财产流失,另方面发生 在公有经济的私有化过程中。政治家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强力干预公有财产转让对象 的 确定、 公有财产的 价值估算和定价以 及转让过程中合约协议的 产生 a n d r e i , s h l e i f e r , 1 9 9 8 ) 等, 这些过程都会直接引 起公有制经济的 低效率。 在中国,所有制结构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不同所有制企业 间的效率差别:同一所有制性质企业 ( 比如国有企业)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效率变 动:所有制结构与效率关系的具体化分析。 郑京海和刘小玄应用d a t a e n v e l o p m e n t 方法分析了中国1 9 8 61 9 9 0 年间所有制 结构与效率的贡献,指出:乡镇企业的技术效率在研究期间远高于国有企业,同时 乡镇企业的效率也高于城市集体企业。三者之间,最富效率的是乡镇企业,效率最 低的是国 有企业 ( j i n h a i z h e n g 而所有制结构的改变主要是影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2 )在 中国经济中, 当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人员超过 5 3 % 时, 经济会进入规模经济增长的 良性增长状态。 在分析所有制结构效率过程中,另一重要的方面也值得重视,即国有经济本身 效率的变动趋势,也就是说,在经过多年的改革之后,通过国有经济内部一系列经 济关系的调整,是否给国有经济带来了效率,这不仅可以研究国有经济本身的效率 问 题, 而且还是对改革措施效果的客观评价。 孔翔, r o r b e r t e .ma r d s 与万广华( 1 9 9 9 年)对国有经济进行行业研究,将建材、化工、机械、纺织作为研究对象,得出, 1 9 9 41 9 9 8年ip l ,建材行业平均技术效率水平 ( t e )为 0 .6 8 7 ,化工行业为 0 .4 1 5 , 机械行业为。 .4 3 7 、纺织行业0 . 7 5 7 。就全要素生产率 ( t p )而言,国有经济的4 个 行业1 9 9 41 9 9 8 年间的 平均增长率均为负值。 郭克莎 ( 1 9 9 8年)从更长 时段考察不同所有制的效率演变,得出了国有工业资 本生产率增长度自1 9 8 6 年始连续下降, 在整个 1 9 8 11 9 9 7 年间平均下降 1 .8 %, 而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在波动中下降,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因此逐年降低。 企业层次 ( a t f i r m l e v e l )上的研究同样支持这样的结论。y i p i n g h u a n g f i s c h e r a n d g e l b , 1 9 9 1 ;n e w b e r y , l 9 9 1 ) 。 但是, 如果将政治上的可能性 ( 如迅速而彻底的产权改革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考 虑在内, 正如d e w a t r i p o n t 和r o l a n d ( 1 9 9 2 ) 以 及r o l a n d ( 1 9 9 3 ) 所分析的 那 样, 渐进而 有步骤的的转型方式确使改革易于开始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让原木难以推进的改 革被逐渐接受。 例如,企业的重构会导致对职工的解雇甚至是部分亏损企业的破产, 这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到职工的抵制,但是通过先发展私有部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会,失业率的_ l 几 升就能够得到控制,职工的抵制就不会那么激烈,企业的改革措施 就会易于实施。 ( 1 )产权主导的所有制改革 k a t z和 o w e n ( 1 9 9 3 ) 研究了 产权改革主导的所有制改革, 在他们的模型中, 经济改革由政府通过产权改革速度加以控制,并体现了政府最大化特定转型时期内 的产出这一目 标。国有企业在产权改革之后会提高其产出效率,同时也向社会释放 定的冗员,新兴的私有部门的发展则会逐渐吸纳来自于原国有企业的这部分失业 人员。政府面临两方面的约束:第一,存量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比例不能超出一个 卜 限。第二,作为个终端条件,在转型期末社会的显性失业率不能高于某 一 特定水 平。不难发现, 在k a t z等人的分析中, 社会失业率己经被作为经济转型的成本加以 考虑,虽然它只是以约束条件的形式出现在模型中。在上 述分析框架之下,他们得 出在转型之初就对国有企业实行迅速的私有化并不是政府的最优选择。 a g h i o n和 b l a n c h a r d ( 1 9 9 4 ) 分 析了 经济转型中 的失 业对企业改 革与私有部门 发 展的影响, 其中失业率对私有部门发展的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作用都被加以考虑。 在 a g h i o n和 b l a n c h a r d的 模型中 失业率上升的 消极作用正是由 失 业保障金 通过税 收作用于私有部门的。这样,失业率就通过两种机制作用于私有部门。当失业率水 平较低时,失业率使私有部门工资降低从而利润提高的效应占主导作用。在后一效 应占主导作用时,过高的失业率就会使私有部门税收负担过重,最终破坏了私有部 门的自 我积累,导致经济转型的失败。 ( 2 )非产权改革主导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c h a d h a与 c o r i c e l l i ( 1 9 9 7 ) 同 样研究了 失 业保障造成的 财政负 担对经济转型的 影响,在他们的模型中经济的转型是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 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属于我们所定义的非产权主导的经济转型。其中,国有企业 由工会控制,工会的目 标是在零利润条件下最大化全体职工的工资与失业净效用之 差。相比之 卜 ,私有部门的就业与工资决定完全在利润最大化目 标之下做出,服从 效率工资机制,并且私有部门有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生产 函数中是一个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 那么根据 c h a d h a与 c o r i c e l l i 的模型,只要失业保障金造成的财政负担不是太 高,国有部门的就业份额 ( 或就业数量)就会持续下降,而私有部门的就业份额则 是不断增加, 并且这种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直到国有部门的就业下降为零之后才停止。 这种结果的产生源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目 标或工资机制的不同以及私有部门独有的人 力资本积累。 b u r d a ( 1 9 9 3 ) 从劳动力匹配的角度分析了改革的 特征。 在考察国 有企业裁员 对经 济转型的影响是,b r u d a直接将失业率引入到社会福利函数之内。经济转型中资源 由国有部门向私有部门的流动机制被描述为一个劳动力供需匹配的过程。由于在特 定的匹配率下,劳动力实际供需匹配的数量是以失业大军的存在来驱动的,而非国 有部门的产出效率又相对更高,因此不难想象在 b u r d a模型中最优失业路径是失业 率先骤然上升而后在私有部门的吸纳过程中逐渐下降,也就是说经济转型之初的所 有制结构调整显现出国有部门迅速收缩的过程,需要由国有部门的大量裁员为私有 部门的快速成长提供动力。 ( 3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所有制结构调整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在产权改革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发生的, 直到进入九十年代产权 改革的力度才有所增加。从所有制结构变动这一 视角对经济转型方式提出理论假说 的研究已经逐渐增多。 哈勒根和张军 ( 1 9 9 6 ) 构造了一个关于价格双轨制的“ 主导部门一边界竞争” 的 模型来考察改革起点、计划产出随实践的削减速度和国有部门受补贴程度等因素对 转型经济产出总量与结构 ( 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的产出份额)的影响。在他们的 模型中, 产出总量与结构的变动由 政府对国有部门计划产出和补贴量的削减而引发, 其间国有部门作为主导厂商选择 “ 计划外”的产出水平,而作为竞争性边界的非国 有部门则根据市场价格确定产量。最终转型经济的产出总量与结构则可以通过模拟 而得出,其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可以被描述为国有部门产出水平随计划产出的削 减而下降,但是转型初期总产出水平的下降并不剧烈,这是因为非国有部门的产出 在增加,并且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补贴是逐渐下 降而非突然取消的,这使得国有部门 产出的下降并不像在前苏联经济转型模式中那么明显。 樊纲( 2 0 0 3 ) 从动态分析的角度指出了体制转轨的根本问题就是非国有经济比重 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转变。此结论是建立在他们对非国有经济的增长率 高于国有经济的增长率这一 “ 基本假定”之下的。在这一假定之 卜 ,为了支撑经济 的增长和为国有经济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成为体制转轨的首要 问题。对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的强调是与国外学者对前 苏联、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的。 平新乔 ( 2 0 0 0 ) 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是由于国有企业的目 标从纯粹的社会fi m 利最大化向部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转移后引发非国 有企业地进入而导致的,最终国 有经济的比重将趋于一个大于零的均衡值。这样就内生的对所有制结构的转变进行 了分析。但平新乔将国有企业的目 标转变归因于政府对企业的“ 放权让利” ,显然这 只是从模型外寻找原因,没有从模型本身内在一致的解释国有企业的日 标函数为什 么会发生变化,应当在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张维迎等人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地方分权化来解释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 张维迎、 栗树和,1 9 9 8 ; l i e t a 1 . 2 0 0 0 ) 。 他们认为二十世纪8 0 年代的的 地方分权化使地方政 府成为其管辖区公有经济的真正剩余索取者和控制者,同时也导致了地区间的竞争, 由于公有经济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最 大化日标的驱使下 为了对企业经理形成有效的激励以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要向经理 让渡对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就导致了民营化的出现。对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这 一解释反映了张维迎提出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因其委托代理链过长缺乏有效监督而相 对低下这样一个思想。 1 . 3 本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在回顾有关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现有文献作出评述的同时,本文将对现有所有制 结构的调整和非国有经济的的发展作出全面的分析,从非国有经济对我国经济运行 几 效率的影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原因以及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前景进行了论述。 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本 文第二部分建立了经济计量模型进行了分析,本论文将一般生产函数和一种随机边 界生产函数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以及受限转移对数函数形式用于中国经 济运行技术效率的估计,由此通过分析从1 9 5 2 -2 0 0 1 年的相关数据得出以下几个结 沦:( 一 ) “ 外延式增长”是 1 9 5 2 -2 0 0 1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二)非 国有经济比 例增加对经济运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 三) , 对于一个资本稀缺的 国家或地区, 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来提高人们绝对的生活水平应是一种有效的方 法。 非国有经济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其在体制上的灵活性和优势是分不开的,这也应 该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在中国进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体制改革的滞后性和不 完善性却给了非国有经济对国有经济进行侵蚀极大的方便,值得指出的是今天相当 多的非国有经济的资产就来自 于对于国有资产 卜 的静态侵蚀和动态占有。对于这个 问题,本文第三部分建立了几个模型来说明,包括 “ 搭便车” 、 “ 寻租”模型、 “ 内部 互助”模型,建立这几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非国有经济发展中的非市场因素, 必须要完善体制促进非国有经济的正常健康的发展。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当前非国 有经济的发展中所得到的制度供给却和其在国民经济的的地位及其不相称,包括市 场条件、宏观调控机制。与此同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本身不仅存在着包括产业组织 和结构调整问题,同时也存着自身产权不完善和发展成本需控制的问题。木文第四 部分对于这个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要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政府一方面要增 加制度供给,同时要做好对非国有经济的调控。 2 非国有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2 . 1 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变化 2 . 1 . 1 生产函数的选择 为了 便于生产函 数的比 较, 本文应用柯布一 道格拉斯 ( c o b b - d o u g l a s ) 和有限 转移生产函数( r e s t r i c t e d t r a n s i t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 两种函数形式。 在研究方 法部分所讨论的模型基础上可将本文的实证分析函数形式确立为: ( 1 )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 l n ( y ) = a , + a , l n k + a , l n l + a , t ( 2 )有限转移对数生产函数 l n ( y ) = a , + a , l n k+ a 2 l n l + a , t + a a t l n k+ a s t l n l + a t z 两种函数形式均分别用于一般生产函数和生产可能性边界函数的估计。函数变量的 定义为: y :中国经济总产出, 用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数据来自 于 中 国统计年鉴( 2 0 0 2 ) ,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 1 9 5 2 -1 9 9 5 ) ) 等,并用 1 9 9 0 年的不变价格进行换算, 2 0 0 1 年的g d p 数据根据该年g d p 增长率和物价上涨 指数进行估算。 k : 整个经济的资本使用总量。 资本使用量的获得较产出数据困难的多, 这不仅 是因为资本的总量中包括各种类型,如直接用于经济活动的“ 直接资本” ,间接构成 生产能力的“ 间接资木” ,按资本使用过程中的特点又有固定资本与 流动资本;还因 为对于时间系列的数据而言,资本的价格不断变化,必须采用一定方法使不同的资 本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运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 中国统计年鉴 卜 的有关数据进 行估计。 l :劳动投入量。 这里的劳动投入量为整个经济的劳动投入总量,并且为实际投 入的劳动总量。由于劳动者个体之间存在着素质的差异, 在实际的经济活动过程中, 相同素质的劳动力又具有不同的劳动强度,因此在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劳动效率的差 异,一个理想的劳动投入量数据必须将这些差异考虑在内。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 很难确定劳动者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本文以社会劳动者的人数作为相应各年中国 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劳动投入量口 t :时间趋势, 单位为年, 用来代表技术进步 ( 技术进步变量) 。 本文的时间段从 1 9 5 2 -2 0 0 1 年,因此,1 9 5 2 年被定义为t = 1 , . . . . . . ,2 0 0 1 年被定义为t =5 0 a t . l n k表示技术与资本的互作,数值上等于时间与资本投入量自 然对数值的乘 积,具有资本因技术进步而改进其质量的经济学涵义,即对经济过程中体现性的表 4 f o t . l n l表示技术与劳动要素的互作, 数值上等于时间与劳动投入量自 然对数值 的乘积。表征经济活动过程中发生在劳动要素上的体现性技术进步,即劳动力因技 术进步而获得的质量改进。 t . t 技术进步因素自身的互作, 数值 卜 等于时间的平方, 表示不同时期经济活动 过程中技术层次的提升,即技术进步过程的 “ 学习效应, 。 a 1 , a 2 , a 3 , a 4 , a 5 , a rc 等 分 别为 常 数 和 相 应 变量的 参数 2 . 1 . 2 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 在生产函数的参数估计过程中, o l s ( o r d i n a r y l e s t s q u a r e ) 用于拟合一般生产 函数,而m l ( m a x i m u m l i k e l i h o o d ) 用于拟合生产可能性边界函 数。 其结果为下表 表中的入 和。 2 被定义为: 6= 。 + q , z , 、 一 6 2 /a 这里, 口 为 误差 项标准差, j和6 , 分别为半正 态分布变量 u 的 标准差和服从于 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v 的标准差。 生产函数1 和2 为 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形式, 这一函 数形式不能分析现性技术 进步( 或称 偏向 性技术进步, b i as e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 也就是说, c o b b - d o u g l a s 函数形式只能识别中性技术变化。在此情形下选用函数 3 和函数 4分析偏向性技术 进步。 在最优函数的选择过程中,函数 3的估计参数估计值未达显著水平,并且资本 的参数为负,这说明函数 3不符合中国的经济现实及其内在规律。在函数4的参数 估计结果中,技术进步及技术进步与资本互作的回收系数均为负且不显著,这说明 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为负。技术进步与资本互作项的值参数具有两重含义;其一, 过去的多年间,资本的质量的下降;其二,技术进步推进的资木质量改进不利于经 济增长。这两种含义中的任何一种显然均与现实不符。这两个原因加上技术层次提 升对产出 ( g d p ) 的相当小的 作用( 系数为0 .0 0 0 9 5 2 , 未达显著水平) 。 可见,函数4 同 样也非本文的最佳函数形式。由这一过程看来,生产函数的最佳函数形式为柯布一 道格拉斯形式即函数1 和函数2 0 表2 . 1 生产函数参数估计 回归变量 函数 1 一般生产函数 函数 2 可能性边界函数 函数 3 一股生产函数 函数4 可能性边界函数 常数项( 0 . 1 4 1 ) ( 0 .0 7 4 ) - 1 . 4 2 8 ( - 0 . 5 4 ) 2 . 2 7 ( 0 . 2 5 7 ) - 2 . 01 3 ( - 0 . 3 7 1 ) k0 . 5 6 2 * * * ( 4 . 1 9 1 ) 0 . 5 5 8 * * * ( 3 . 7 8 ) - 0 . 2 5 5 ( - 0 .9 1 5 ) 0 . 5 7 6 * * * ( 2 . 5 4 4 ) l0 . 2 3 9 * ( 1 . 6 4 7 ) 。 . 2 9 0 * * * ( 2 . 4 5 5 ) 0 . 6 9 2 ( 0 . 6 8 5 ) 0 . 3 2 6 * ( 1 . 7 9 ) t 0 . 0 2 4 3 * ( 1 .9 0 8 ) 0 . 0 1 9 8 ( 1 . 8 7 ) 0 21 9 ( 0 .5 7 2 ) - 0 . 0 0 1 6 5 ( - 1 .0 4 ) k 0 . 0 0 9 2 2 ( 1 . 0 4 8 ) - 0 . 0 01 6 5 ( - 1 .0 4 ) t l - 0 . 2 2 6 ( - 0 . 5 3 1 ) t 2 0 . 0 0 0 9 5 2 ( 0 . 6 2 ) 入 1 . 1 6 7 ( 0 .9 7 5 )2 .58(0.80) 0 . 3 7 1 * * * ( 3 . 6 1 ) 0 .4 5 8 * * * ( 2 . 9 7 3 ) 观察值4 84 84 8 4 8 r z0 . 9 2 6 0 . 91 9 0 . 91 3 f 检验值1 7 4 29 5 . 8 1 0 % 水平上显著。 函 数1 和函 数2 的c o b b -d o u g l a s 函 数形式能 较 好地描 述中国的 经济 现象。回 归结果表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都显著地影响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低,其中函 数2 得出的资本产出弹性为0 .5 5 8 , 在 1 %水平上显著, 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 . 2 9 , 同样达到 1 %的显著水平, 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为0 .0 1 9 8 , 达到 1 0 %的显著水平, 在 资木、劳动和科技二者之间,资本产出弹性最大,劳动的产出弹性次之,技术进步 的产出弹性最小。这说明中国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的增减对 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反应敏感度从强到弱,依次排列,从而进一步表 明,资本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资木约束的释放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 定着中国经济的产出增长速度。这在1 9 7 8 年后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证明,以引进 外资为重要内容的开放举措增大了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本投入量,由此推动着 中国g d p的高速增长。技术进步较小但产出弹性显著,表明对中国经济而言,技术 进步已成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技术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仍没有能 成为 一 个主要贡献者,其较低的产出弹性表明:中国技术进步机制与经济增长 速度 关联度较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仍呈相对分离状态。在函数 1与函数 2之间,资 本、 劳动与技术二个变量具有相近的回归系数, r 2 - 0 . 9 3 , 说明函 数选取的变量能较 好地解释中国g d p的变化, 较大的f 检验值和高度显著水平也说明函数形式对中国 经济现实较高的适合度 2 . 1 . 3 中国经济运行效率的估计 对劳动的价格和资本价格的综合数值计量具有较大的困难。首先,由于两种要 素在整个经济领域的质量差异、地区差异、劳动效率差异等,在生产要素市场发育 不完善时,难以找到适当的数量指标。其次,统计资料中没有包含要素价格数据的 统计。因 此本文难以 进行市场配置效率( a l l o c a t i v e e f f c i e n c y ) 的 估计, 这里的 经济运 行 效率实际 上是指 经济 运行的 技术效率 ( t e c h n i c a l e f f c i e n c y ) . 根据研究方法部分所讨论的估计的方法,技术效率估计的过程,就是针对点 今 扭 又 估 计 标 准 正 态 密 度 函 数 坟 . ) 和 标 准 正 态 分 布 函 数 f ( ) 的 值 , 其 中 or 妞 一 习-一- - - - , ,- 一一 、- - 、 。 : 、 一 、 rr + u ,r , a = q l / 6 , 然 后 用 函 数2 即 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 函 数 的 估 计 结 果 , 通 过 卜 式估计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 。 厂 。 。、 厂 厂 6 6、厂f ( ) e ;. - a- 、 c 1 c x p i i 二e x p l 一i . 二 之 币 下一丈 一 一 二 二 i l u * 十 ” r, j jl、口 夕l 一 从.) q k i 一 叼少 表2 . 2 中国经济1 9 5 2 - 2 0 0 1 年运行效率 年份技术效率年份技术效率年份技术效率 1 9 5 20 . 7 8 1 9 6 90 . 7 61 9 8 60 . 8 2 1 9 5 30 . 7 91 9 7 00 . 7 61 9 8 70 名1 1 9 5 40 . 7 81 9 7 10 . 7 61 9 8 80 . 8 2 1 9 5 50 . 7 71 9 7 20 . 7 61 9 8 90 . 8 0 1 9 5 60 . 7 81 9 7 30 . 7 61 9 9 00 . 7 9 1 9 5 70 . 7 51 9 7 40 . 7 51 9 9 10 . 8 2 1 9 5 80 . 7 51 9 7 50 . 7 51 9 9 20 . 8 2 1 9 5 90 . 7 31 9 7 60 . 7 41 9 9 30 . 8 4 1 9 6 00 . 7 41 9 7 70 . 7 41 9 9 40 . 8 3 1 9 610 . 7 81 9 7 80 . 7 31 9 9 50 . 8 2 1 9 6 20 . 7 71 9 7 90 . 7 51 9 9 60 . 8 2 1 9 6 30 . 7 61 9 8 00 . 7 51 9 9 70 . 81 1 9 6 40 . 7 71 9 810 . 7 51 9 9 80 . 8 3 1 9 6 50 . 7 71 9 8 20 . 7 61 9 9 90 . 8 4 1 9 6 60 . 7 71 9 8 30 . 8 12 0 0 0 0 . 8 4 1 9 6 70 . 7 71 9 8 40 . 7 92 0 010 . 8 5 1 9 6 80 . 7 71 9 8 50 . 8 2 具体结果如表2 .2 所示。中国 整个经济运行的技术效率在 1 9 5 2 -1 9 7 9 年期间没 有获得明显的改进, 各年的技术效率都在7 0 0%7 9 %之间,1 9 8 0 年以后, 情况有了变 化,经济运行比1 9 5 2 - - 1 9 7 9 年更为有效。 表2 . 3 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的技术效率比 较 时期平均效率时期平均效率 1 9 5 2 -1 9 5 90 . 7 6 6 1 9 9 0 - 2 0 0 10 . 8 2 6 1 9 6 0 - - 1 9 6 90 . 7 6 5 1 9 5 2 -1 9 7 70 . 7 6 2 1 9 7 0 - - 1 9 7 90 . 7 5 01 9 7 8 - - 2 0 0 1 0 . 8 0 8 1 9 8 0 1 9 8 90 . 7 9 3 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平均技术效率较开放前的平均技术效率约高 6个 百分点, 这显然与经济改革有关。 1 9 8 01 9 8 9 年与1 9 9 02 0 0 1 年两个时间段的平均技 术效率的差异( 1 9 9 0 - - 2 0 0 1 年间的值高出前一时期3 个百分点) 表明, 改革进程的 推进 对整个经济的 技术效率提高 具有正效 应。 在所考察的 整个时期( 1 9 5 22 0 0 1 年 ) ,以 1 9 7 01 9 7 9 年的 平均技术效率最低( 0 . 7 5 ) , 其次是1 9 6 01 9 6 9 年( 0 .7 6 5 ) 4整个经济的 运行效率在1 9 5 21 9 7 9 年间下降,这显然与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有关。 2 . 1 .4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找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各个时期侮种因 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从中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 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过程实际上 就是分离多种因素的经济增长效应过程。根据方法论部分提出的理论框架,可以将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三个:物质要素投入量 ( 如劳动、资本)的增加,技术进 步和体制改革 ( 引起效率改进) 。 根据这一理论框架,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