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顾况一个颇有神秘色彩、传奇性质、鲜明特色的人物,唐代最具个性的诗人 之一,也是大历、贞元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重要诗人。顾况一生历经六朝,个性 豪放不羁,思想深受儒道佛综合影响,以才气作诗,气势开张,语言独特,在大 历、贞元诗坛上显得与众不同。实际上他以其卓越的创新意识,大胆的创作勇气, 诙谐滑稽的风格,已自开门户,独领风骚,屹立于中唐诗坛。但一些文学史中, 很少安排顾况在中唐诗坛占一席地位,这并不公平,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 其诗文整体风貌与艺术成就的关注有限。本文将分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学术界研究现状和成果,探索此次选题的意义及其价值。 第二章,从顾况的生平时代和个性化的多彩人生入手,勾勒出顾况人生的大 致轨迹并突出他的个性特征。 第三章,总结顾况的文学观,对顾况诗文思想内容进行全面归纳,并在文本 基础上就顾况诗歌艺术特色进行重点阐述。 第四章,对顾况力图摆脱庸俗的独创气魄及其诗歌中流露出盛唐气象之余韵 加以重点分析,探讨顾况诗文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综合以上诸方面的分析研究,希望对顾况其人及多方面的诗文创作才能、不 拘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对后世复杂的影响有更全面、深入而又系统的把握。 关键词:顾况;诗文;独创性 o n “c r a z ys c h o l a r g u k u a n ga n dh i sa r t i c l e s a b s t r a c t a sam y s t e r i o u s ,l e g e n d a r ya n db r i l l i a n tp o e t ,g u k u a n gi so n eo ft h em o s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o e t si n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p o e t s i nd a l ia n dz h e n y u a nt i m e s h el i v e dt h r o u g hl i uc h a o 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w a s v i g o r o u s a n du n r e s t r a i n e d ;h i st h o u g h tw a s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 , a n db u d d h i s m h i sp o e m sw h i c hi sw r i t t e nb yu n i q u ew o r d s ,a r ea l lo ft a l e n t ,a n di s 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i nt h ep o e t r yw o r l do fd a l ia n dz h e n y u a n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w i t ht h e h e l po fh i se x c e l l e n tc r e a t i v i t y , b r a v ec o u r a g eo fc r e a t i o n ,h u m o u r o u ss t y l e ,h eh a s o p e n e dan e wb r a n c h ,a n dh e l da nu n s h a k a b l ep o s i t i o ni nt h em i d - t a np o e t r yw o r l d b u ti ns o m el i t e r a lh i s t o r i e s ,g u k u a n gi ss e l d o mm e n t i o n e d ,w h i c hi sq u i t eu n f a i r s i n c e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 l i t t l ea t t e n t i o nh a sb e e np a i dt og u k u a n g ss t y l eo ft h ew h o l e p o e ma n dh i s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p a r t s : c h a p t e ri ,a n a l y s i s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o ng u k u a n g a n de x p l o r i n gt h em e a n i n ga n dv a l u eo fs e l e c t e ds u b j e c t c h a p t e ri i ,s t a r tw i t ht h eh i st i m e sa n dc o l o r f u ll i f e ,o u t l i n et h e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g u k u a n ga n dh i g h l i g h t i n g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 c h a p t e ri i i ,s u m m a r i z et h el i t e r a t u r ev i e wo fg u k u a n g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i n d u c t t h et h o u g h to fg u k u n g sp o e m s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s t a t u so fg u k u a n g sp o e m s w i t haf o c u so nt h ea r t s c h a p t e ri v ,a n a l y s i sg u k u a n g sc o u r a g et og e tr i do fv u l g a r i t ya n dt h ea f t e r t a s t e o fm i d d l et a n gf r o mh i sp o e m s ,e x p l o r eh i sp o e m sv a l u ea n dm e a n i n gi nl i t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s u m m a r i z ea b o v ea n a l y s i so na l la s p e c t s ,i ti sh o p e dt h a tg u k u a n g st a l e n to f c r e a t i n gl i t e r a t u r e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t h ec o m p l e x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c a n b em o r ed e e p l y , t h o r o u g h l y , a n d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u n d e r s t o o d k e yw o r d s :g u k u a n g ;p o e ma n da r t i c l e ;o r i g i n a l i t y i l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j 俊红 争。跽年玉其扣b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躲j 象孔 导师签名:墨在床 日期:泸档月p 日 日期:腑朔护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及其价值 顾况是唐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之一,也是大历、贞元时期具有独特风格的重要 诗人,然而在灿烂辉煌的唐代诗歌史上,他往往不太被注意。顾况的时代稍后于 李白、杜甫,又略前于韩愈、自居易,这恰恰是唐代诗坛相对沉寂的时代,客观 上为顾况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年寿之高,经历朝代之多,也是唐代著名诗人中 所罕见的。他有着独特的人生阅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思想深受儒道佛综合影 响,加上从吴楚民歌中汲取的营养,铸就了他颇具个性色彩的文品和文风。他诗 词、文赋、小说、书画等多种文学艺术均有涉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有 人说他上承杜甫,下启白居易、李贺;有人说他是盛唐与中唐两座高峰的中介。 对于他,我们有太多的谜团,有太多的好奇,太多的不解,然一些文学史中,甚 少安排顾况在中唐诗坛占一席地位,这并不公平,而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其 思想人格、诗文整体风貌与艺术成就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通过顾况所处时代及对其诗文创作研究,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全面考察。从他诗文理论的构建,题材内容的取向、艺术造诣等方面加 以阐述,给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客观的表述和评价。以期让人们充分认识顾况 其人以及多方面的诗文创作才能、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和对后世复杂的影响。让 我们透过他的诗句,穿越时空的隧道,拂去历史的尘埃,尽量还原一个本来面目 的诗人吧。 第二节研究现状分析 近百年来,学界对顾况关注得并不够,2 0 世纪上半叶没有一篇关于顾况的 专题论文,8 0 年代以前,只有顾易生的顾况和他的诗一篇论文;8 0 年代以 后,人们对顾况的关注才逐渐多了起来,然而,除了出版了两部新整理的顾况诗 集,较有分量的论文也并不多,下面主要是从生平、作品研究和作品整理等方面 对之作简要的介绍。 顾易生顾况和他的诗 j 复旦大学学报,1 9 6 0 ,第l 期 1 试论“狂生”顾况及其诗文 生平研究: 关于顾况生平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首次 对顾况生平行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中对顾况生卒年的几种旧说进行考 辩,作者认为根据现有文字材料,只能大致推算其生活的年代即其生当在唐玄宗 开元年间,其卒当在宪宗元和年前后;对于顾况的籍贯,文章在对苏州、吴兴、 海盐三种说法进行辨析后认为顾况应为苏州人;文章还考知,顾况于至德二载 ( 7 5 7 ) 登进士第,于大历七八年问,在滁州;所谓白居易到长安谒见顾况以及 顾况“长安居大不易 的誉语,只不过是一种故事的传说,而不能看成实有其事。 对顾况的生卒年、在滁州与去饶州及其归隐后的居处等,赵昌平在关于顾 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及稍后唐才子传校笺顾况中 提出不同看法,其中他通过对顾况之子顾非熊生年的考证,推知顾况约生于开元 十五年;至于卒年,作者认为同治元年所翻刻及民国三十二年所刻双峰堂本的顾 华阳集序云顾况“以寿九十四年卒”是正确的,从而定其卒年于元和十五年后。 还认为顾况大历七八年不在滁州而在永嘉,其经滁州当在贞元九年或十年时。另 外9 0 年代又出现胡正武的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固对顾况的“求知新亭监 的时间、地点进行考证。后来又在顾况浙东行踪考略 一文中重点考证了至 德二年( 7 5 7 ) 中进士之后在浙东一带的行踪和任职情况。 诗歌研究: 6 0 年代以前,人们大多是在文学史、诗歌史和有关的唐诗研究论著中涉及 到顾况的生平和诗歌成就,所论多比较简略。 顾易生顾况和他的诗是2 0 世纪最早一篇对顾况诗歌成就进行系统分析的 文章。2 0 多年后,王启兴发表了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 认为顾况的诗 歌不仅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而且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貌, 是盛唐后期、中唐前期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稍后邓红梅的顾况诗歌新论一 文,论述更深入、更全面,文章认为顾况的一生,同时受到j 下统儒家、天师道、 傅璇琮唐代诗人从考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7 9 4 0 8 页 赵尸l s p 关十顾况生,卜的几个问题谦j 傅璇琮先生商榷 j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 9 8 4 ,第1 期 傅璇琮唐才了传校笺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6 3 3 6 5 4 页 胡正武顾况任新亭j 随时地新考 j 台州师专学报,1 9 9 6 ,第1 期 胡正武顾况浙东行踪考略 j 台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第1 期 王启兴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 j 文学遗产,1 9 8 5 ,第3 期 邓红梅顾况诗歌新论 j 苏州大学学报,1 9 8 8 。第3 期 2 第一章绪论 禅宗思想的影响,它们交互作用不仅造就了他的人品,而且渗透了他的诗风。另 外赵昌平的“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指出,顾况乃是“吴中诗派”的代表人 物,对中唐诗风有深远的影响,他兴象风骨并重,故能得盛唐人风蕴;另外“法 变气老 由老成而开法变之渐。总之,复鲍、谢元嘉体奇险深曲,排姿纵之古而 与杜甫诗风相通,革十才子格调赢弱、窘于驰骋之弊而执韩、孟奇变之先鞭。 葛晓音论天宝至大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从杜甫到岑参等诗人创奇求变 的共同倾向谈起圆对顾况诗歌艺术也有新的看法。她认为顾况主要是从人世间 的沧桑着眼,以普通的生活经验揣度神仙眼中的世变。这就将杜甫善于以现实生 活体验输入神话幻想的特点和独孤及诗人强烈的人生如寄之感结合在一起,直接 启发了李贺的奇思。顾况正是随着天宝以来诗坛上复古的潮流,综合了杜甫和天 宝大历诗坛上其他诗人追求奇变的创作经验,才成为盛唐与中唐两大诗歌高潮的 中介。 之后周明秀在顾况:在李白与李贺之间一文中指出,顾况是中唐前期 出色的抒情诗人,他的思想性格、作品风格和诗歌的主要内容均与李白、李贺有 相同和相通处。在李白与李贺之间,顾况起到了诗风传承的中介作用。柏秀娟在 谈顾况与佛教的因缘及其诗歌创作中对他在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佛教的“虚 空”思想进行阐述,显示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厚感情。 文章研究: 与学界对顾况的诗歌研究相比,对其散文的研究几乎可以说是空白,郭预衡 中国散文史( 中) 其中部分文字论及顾况散文,认为顾况虽然在文学史上以 诗著称,不以文名,但他著有文论,行文颇有特点,“在安史之乱后、朝政改 革f j 这个时期里,有一定的代表性”。戴伟华、柏秀娟超越与回归从 、 到 论述了顾况的仙游记、莽墟赋在某种意义 上说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期望的历史回归,表现了作者社会关怀的 广阔性,顾况是对张篱游仙窟的超越和向陶渊明的回归。最近发表的陈耀东、 赵尸i 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 j 中国社会科学,1 9 8 4 年第4 期 葛晓旨论灭宝令人历间诗歌艺术的渐变 j 义学史第_ 二辑,中国古代文学史论,北京:北京人学:l ;版, 1 9 9 5 ,9 7 1 1 7 页 周明秀顾况:在李白与李贺之间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2 年第1 期 柏秀娟谈顾况与佛教的因缘及其诗歌创作 j 龙岩师专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戴伟华,柏秀娟超越与回归从桃花源记、游仙窟到仙游记 j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3 夏之卷 3 试论“狂生”顾况及j e 诗文 陈思群承先启后探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一文,对顾况诗文理论的构 建,题材内容的取向、探索、造诣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其重点依然在诗而不 在文,但论及文章的部分却颇有见地,如认为顾况的高祖受命造唐赋是一篇 具有纲领性性质的鸿篇巨制,它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平乱之后渴望唐室中兴的 一种思潮。 作品整理: 8 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两个顾况诗集的新整理本,赵昌平编顾况诗集四 卷附补遗。全一册,1 9 8 3 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属百花洲文库第三辑, 此书以全唐诗为底本,参考各本校订,并作简明校记。今人王启兴、张虹顾 况诗注,全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4 年6 月第一版,属该社所编的唐诗小 集系列。 另外,万曼的唐集叙录华阳集中对顾况集的版本流传情况作了简要的 介绍;傅璇琮的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中也述及顾况集的传刻情况。顾易生 顾况与顾况集也对顾况集的版本进行了若干说明,为后世顾况的研究奠定了 基础。 陈耀东,陈思群承先启后探新求奇一颐况诗文纵横谈 j 嘉兴学院学报,2 0 0 6 ,第1 8 卷第2 期 4 第二章顾况的生,p 时代与多彩人生 第二章顾况的生平时代与多彩人生 第一节所处时代与诗风 由于年代久远,生平文献多遗缺,顾况的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可以确定的是 顾况的时代( 7 2 5 7q 1 5 7 ) 稍后于李白( 7 0 l 一7 6 2 ) 、杜甫( 7 1 2 7 7 0 ) ,又略 前于韩愈( 7 6 8 q 2 4 ) 、自居易( 7 7 2 8 4 6 ) ,他一生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顺宗、宪宗六朝,享年至少9 0 岁,这使得他恰好生活在李、杜、韩、白 诸人的中间,也可以说是居于盛唐转入中唐之际,大唐王朝由盛渐衰的转折期。 军阀混战、宦官专权、吐蕃侵扰、内忧外患,整个社会处在尖锐的矛盾和不断的 动荡之中。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诗人,是不幸的,但他们更大的不幸是曾生长 在那个开元盛世,盛世不仅使他们真切地感受过富庶与和平的美妙,也使他们在 这衰世与盛世的分明而强烈的对比中,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今不如昔。在凄凉 里感伤,在无奈中感慨的心理定势之中形成了一种消极色彩颇浓的心态,而这种 心态不是几个人独有的,也不是只存在他们人生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所有大历 诗人的一生。 李杜去世之后,唐代诗坛也和唐代社会一样,都是处于变与不变的转折期。 李白和杜甫,刚好生活在开元、天宝由极盛转至极衰的分水岭,他们以其天纵之 才,适逢其会地用诗歌唱出了时代的兴亡,从而将唐代的诗歌推进到一个新的境 界。然而随着李杜的去世,当时的唐代诗坛,可谓继起无人。与李杜约同时、曾 为杜甫所赞赏、代表着箧中集这样一个诗派的诗歌理论家元结,其文学主张 道达情性,要把诗歌作为救世济俗的工具,反对专注形式而忽视内容,他的诗歌, 也和他的散文一样,完全摒弃辞藻,不尚韵味。然而此种诗风在李杜诗歌光芒的 照耀下,并不曾对当代诗坛产生大的影响。元结之后,大历十才子登场,他们因 缘际会,相互吹捧唱和,走红诗坛。可惜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极度失望,他们再无 盛唐之音的蓬勃热情和豪迈气概,积极入世的欲念被消极隐遁的思想所取代,在 他们的诗歌中“盛唐之音的观念、气概、情调全都黯淡了、褪色了、低沉了,为 一种疲倦、衰顿、苍老而又冷淡的风貌所取代 。这也客观上为顾况在中唐的 蒋寅大历诗风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 9 9 2 ,5 0 页 5 试论“狂生”顾况及其诗文 崛起奠定了基础,他以其超人的智慧,无比的魄力,博览综合的识见,加上从吴 楚民歌中汲取的营养,冲破时代的消极和感伤、凄凉和哀怨,在大历、贞元诗坛 上掀起一股新风,推动了中唐时代的诗歌演变,可以说顾况是一位富有独创性和 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大 多文学史中甚少安排顾况在中唐诗坛占一席之地,这并不公平,值得我们更多关 注。 一、为学生涯 第二节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顾况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志尚疏逸,近于方外”,为官时以“客鸟”自命, “傲毁超列”;退隐时黄冠道服,炯炯独立。其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在7 2 5 至 8 1 5 之间,多无确据。江苏海盐人,字逋翁,晚年自号“华阳真逸”。顾况早年 居所在望仙乡云阳里,幼年于句容县茅山读书。据弘治句容县志载:“望仙 乡在县志东北四十里十九都,二十都,地近茅山,晋丹阳人陶弘景学道徒来,人 皆瞻仰,故名。有一十里三十四村”。茅山也叫句曲山,地肺山,冈山、己山, 道教称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三小洞天,是晋代杨羲、许谧、许羽、葛 洪、陶弘景等著名道士修炼过的地方,堪称道教圣地。“抱朴峰即大茅峰北相连 一峰,有葛洪炼丹处 。顾况曾于茅山的一所道观内读书并写有题元阳观读 书房赠李范。而且这时期的他还从其叔父虎邱僧七觉学佛经,“山中塔庙,叔父 有攻况受经于叔父,根钝智短,曾不得乎少分”固。有着道教文化传统的居 处和读书之所,顾况从小就处身于道教色彩浓厚的环境之中,加之对佛教经典的 研习,这些无疑会对他的思想方面、宗教涵养、文学创作有所熏陶。少时的顾况 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气,唐代诗人张继在送顾况泗上觐叔父中云:“吴乡 岁贡足嘉宾,后进之中见此人。”字罩行间爱才怜才之情溢于言表。 二、仕途之路 由于安史之乱爆发,进士科的考试不能在长安j 下常举行,至德二载( 7 5 7 ) 李萌太平广记顾况卷2 0 2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3 1 8 页 ( 明) 程义撰弘治句容县忐卷一 m 上海:上海古籍i l ;版社,1 9 8 1 ,1 3 页 同上,卷四,2 页 见全唐文卷5 3 0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3 7 7 页 见全唐诗卷2 4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 6 第二二章顾况的生平时代与多彩人生 以礼部侍郎李希言为江东采访使,在江南设考,顾况就是在这次进士科考试中及 第的。唐才子传卷三“顾况小传”载“至德二年,天子幸蜀,江东侍郎李希 言下进士。”顾况在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中也提到:“天宝木,安禄山 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帝命乃祖掌乎春宫,介圭建侯,统江表四十余 郡,雷行蛰动,时况摇笔获登龙门”。顾况很得意地把自己进士及第称为是 “登龙门”,可见他对“入仕的向往与期望。科举的成功,为他参与国家政治 生活,以实现其人生理想和抱负提供了可能,也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顾况的事迹不可详考。至德三年春( 7 5 8 ) ,顾况写有 送顾情出使新罗的送从兄使新罗诗,从诗里并不能看出此时他的身份与踪 迹。从前人考得的史实来看,顾氏与东南诗人集团关系的建立当在这一时期。大 历四、五年间( 7 6 9 - 7 7 0 ) ,皎然、陆羽在湖州组织诗会联句,顾况也参与其中, 全唐诗有顾氏的送昼公联句固。 大历六年( 7 7 1 ) ,顾况在永嘉任江南盐铁使署属官直至大历九年( 7 7 4 ) ,这 一时期,顾氏与任江西观察判官的李泌、柳浑为“人外之交 。旧唐书李泌传 有记载:“初,泌流放江南,与柳浑、顾况为人外之交”固。这两位都是诙谐放达 之士,李泌还好谈“神仙鬼道”,应该说,与他们交游极大地影响了顾氏性格的 形成,或者说,这种交游本身就是顾氏与这二人性情相投契的结果。此后,顾况 入幕成为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镇海军史韩混的节度判官。“尝从韩晋公于江南为 判官,骤成其磊落大绩”( 皇甫浞顾况诗集序) ,韩混本人擅长绘画,唐朝名 画录列为妙品上八人,云其“雅爱丹青,调高格逸 ,是艺术门内的行家里 手。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裴枢、陆长源、戴嵩、韦渠牟等艺术界的一时之秀。此 番交游对于顾况开拓其艺术生涯,当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贞元三年( 7 8 7 ) 春,韩混卒于长安,顾况失去依靠,归里赋闲。几个月之 后,他的友人柳浑入朝为相,顾况被征为校书郎。旧唐书顾况传载:“柳浑 辅政,以校书郎征。复遇李泌继入,自谓已知秉枢要,当得达官,久之方迁著作 郎。况心不乐,求归于吴,而班列群官,成有侮玩之目,皆嫉恶之” 。但在 朝中一些著名文人的眼里,却视顾为同俦。顾况与刘太真、柳浑、崔汉衡、陈蓬 见令唐文卷5 2 9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3 7 0 页 见全店诗卷7 9 4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 后晋) 刘晌i f i 庸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3 6 2 3 页 ( 唐) 朱景玄唐朝名i 田| 录 m 成都:四川美术“j 版社,1 9 8 5 ,1 8 页 ( 后晋) 刘昀旧唐书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3 6 2 5 页 试论“狂生”颐况及j 诗文 州、藏用上人等集会于顾宅,“赋六言诗以纪会”,第二天,天下文人翕然相和, 举国传览,轰动一时。此一事件有史可证:“前相国宜城伯( 柳浑) 、夏官卿、博 陵公( 崔汉衡) 、陈蓬州、藏用上人贤顾君而访之,鄙夫与焉。乃赋六言诗 以纪会。既明日,属文之士翕然而和之,八音铿其盈耳,环堵烂而溢目,举国传 览,以为盛观”。可以看出,在当时士林之中,顾氏之名望与影响。只是,他 向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 ,这在以本份与职守为藉口的“班列群官 的心 里,可能增添更多的会是嫉恨。 顾况认识到以自己的桀骜不驯的个性,必难自全,只是因为友人柳浑、李泌 位高权重,才会姑免于一时。果然李泌卒不久,即被贬为饶州司户,海鸥咏 一诗表明顾况对自己的处境是非常清醒的:“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月风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若何? ”于贞元五年( 7 8 9 ) 四月出长安赴任。顾 况入仕廊庙得力于朋从的提携,诗名的传扬仰赖同侪辈的相和传唱,友情在他的 心灵世界占据着非同寻常的份量。考察与顾况同时代的大历十力子,他们亦企望 以自己的诗才赢得人们的垂青:那就是钱起、卢纶、韩翊等大历十才子诗人,他 们的作品较多地呈献当时的达官贵人。显然,这是一种颇具倾斜度的交往,这种 交往无疑会让献媚者失去人格的份量。顾况则是“一生胆肝向人尽”,他的珍视 友情重在心灵的互动、义气的投合,是一种肝胆相照的君子之交。旧唐书李 泌传载李泌本人“放旷敏辩,好大言,自出入中禁,累为权幸忌嫉”。从这些 文字里,我们似乎能看到顾况的影子。由此可见,顾氏论交,最大程度上是同气 相求,是人以群分。在被贬饶州的r 子里,顾况一面忍受着谪居的苦闷,面又 享受着冲淡生活的和平与欣然。但更多的,他还把求取人世功名的希冀,分付于 朋友的记挂与眷顾之中。贞元八年( 7 9 2 ) 春,他有寄秘书包监诗云:“一别 长安路几千,遥知旧只主人怜。贾生只是三年谪,独自无才已四年。”包估当然 知晓“于越城边枫叶高,楚人书里寄离骚 之意是希望自己出手施援,但不幸他 旬月余便下世了,顾况复出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三、弃官归隐 仕途失意和希望破灭之后,贞元九年( 7 9 3 ) 秋弃官,取道彭蠡湖回归故里。 至此,诗人了断他人间事功的幻想,寻求精神寄托,投身洞天福地之中去了。于 刘太真顾著作宣平罩赋诗序见全唐文卷3 9 5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皇甫浞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 见全唐文 卷6 8 6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8 第二章顾况的生,f 时代j 多彩人生 是他回到茅山接受道篆,脱离尘网,返归自然,结束了长期萦绕于心头的出世与 入世的矛盾。韦夏卿的送顾况归茅山和綦毋诚同韦夏卿送顾况归茅山都 证明顾况已真j 下的求仙入道。诗人隐居期间,亦常往来予故里与淮南之间,其文 湖洲刺史厅壁记、嘉兴监记等即写于这一时期。后来传说他“遂全家去, 隐茅山,炼金拜斗。或云,得长生诀仙去矣。也有说他“全家隐茅山, 竟莫知其所止。其子非熊及第归庆,既莫知况宁否,亦隐于旧山。或闻有所遇长 生之秘术也” 。“后吴中皆言况得道解化去” 。从而给他最后的生命蒙上了一 层神秘的面纱! 第三节超脱的个性 蒋寅先生指出:“大历诗人有个普遍的倾向,就是共性突出而个性平淡”。 换句话说,大历诗人的生活是比较低调的,甚至是平庸的。而深受道教和禅宗思 想的影响顾况,个性诙谐,狂放不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旧唐书顾况 传言其“能为歌诗,性诙谐,虽王公之贵与之交者,必戏侮之 早在大历时代 就与被流放江南的放达之士李泌、柳浑“为人外之交,吟咏自适”( 见旧唐书 李泌传) 。贞元五年,当柳浑举欲荐他入朝为校书郎时,他竞以“此身还是 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 顾况答柳相公) 狂诞诗句相辞。虽然对于这个 为人艳羡的清望之职始辞终受,但他却依旧我行我素、“不能慕顺”;终因嘲消 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国史补卷中云“吴人顾况,词句清绝,杂之以诙 谐,尤多轻薄” 。唐才子传卷三亦言“性诙谐,不修检操”数年以后, 顾况彻底脱离官场,入茅山为道士,寿近期颐。由此可见,顾况确是一个桀骜不 驯的“狂生”( 顾况曾多次如此自称) ,一个无功无名的奇士。 此外,顾况超脱狂放的个性也与吴中地区的文化性格和地方传统的关系,生 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多倾向飘逸、灵动。情感细腻而思维 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促使人们感觉敏锐、启迪 遐思,更可以滋润人的灵性。“吴中多豪士”( 吴融祝风三十二韵) 像贺知章、 傅璇踪主编唐才了传校笺 斟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6 3 9 页 上定保店摭言卷八入道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7 7 页 李绰尚书敝实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7 页 蒋寅大历诗风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 9 9 2 ( 唐) 李肇国史补 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3 4 页 9 试论“狂生”顾况及其诗文 张旭等江南文士性情上都有清狂豪迈奔放洒脱之风,因此在这片灵动的土地上也 塑造了顾况无拘无束与自由向上的个性。 顾况是个爱开玩笑的人物,唐人笔记中记载的几件轶事也很能显示他的超脱 不拘小节的个性特色。如云溪友议:“贺秘监,顾著作,吴越人也。朝英慕其 机捷,竞嘲之,乃谓南金复生中土也。每在班行,不妄言笑。贺知章日:级镂银 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吴儿。顾况和日:镂银 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 。可见机 警善辩,顾况并不逊色于贺知章。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又载:“顾况著作披 道服在茅山,有一秀才吟诗日:驻马上山阿,久思不得。”顾日:何不道风 来屎气多。秀才云:贤莫无礼。顾日:是况。其人惭惕而退”罾。如此字 眼想必不是谁都敢入诗的,也足以显示他的放诞和诙谐。太平广记卷二0 二引 尚书故实云:“顾况志尚疏逸,近于方外。有时宰曾招致,将一好官命之, 况以诗答之日:四海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此身还似笼中鹤,东望沧 溟叫数声。”( 此诗自文苑英华以下各本都题作答柳相公) ,尽管对这次 征召他是始却终就,但诗中那狂傲不驯的形象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此看来在 幽闲鼓吹所载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一段轶闻:“乐天初举,名未 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日: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 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这段 他调侃自居易的故事也是相当符合他个性。 清代学者查世礼在重刻顾华阳集序: 逋翁相传隐茅山,后尸解仙去,其仙者耶? 著阴阳不测之论,心折 西竺之教,说三藏十二部如桶底,脱深于佛者耶? 仙佛不得而知,观其 气度之磊落,诗笔之骏发踔厉,语必惊人,正孔门中狂者,故自称狂生。 由此可见称之为“孑l i 3 之狂者”,倒真是恰如其分了。 因此蒋寅先生也说他“天生就是这么个狂生,所以平居嘲戏杂出,在朝 竟至像李白那样谑浪赤墀青琐贤,令人侧目扼腕” 。 ( 唐) 范摅云溪友议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6 7 页 ( 宋) 孙光宪著,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5 9 页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上册【m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3 8 2 页 i o 第三章顾况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 第三章顾况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独立的文学观 由于顾况身经六朝,年寿之高,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他可以很清楚地体会 到弥漫在诗坛的某些演变,从李白、杜甫到元结、大历十才子,从而令他有时间 去探索在诗歌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偏差,然后想办法加以改善。这也就 刚好为顾况的诗歌开辟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诗歌绝不能做到像元结那样的过分质 朴,质朴的过于干枯;当然也不可能像大历十才子们那样的柔软无骨,衰弱无气。 顾况就是这一时期少有的能够对现实,有较清醒、较透彻认识的诗人,他明确提 出自己的文学主张,主要散见于文论和悲歌六首之小序。以文论中 “以文顾行,行顾文,文行相顾”为理论核心。而悲歌六首之小序则最能反 映其诗歌理念。 情思发动,圣贤所不免也。故师乙陈其宜,延陵审其音,理乱之所 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遂作歌以悲之。 在此序中,诗人在表达被普遍尊崇的儒家诗教观之后,结文以“岂徒文采之 丽耶”说明诗人本意并非为反对文采,而是说作诗在讲究文采之外,还要有助于 诗教。 首先,他认为诗歌是“情思发动,圣贤所不免也”。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真 情实感。只有“文行相顾”才能写出“情思最切”的作品,他还根据儒家的传统 思想提出“文”的内容,认为“孝、敬、忠、信,仁、义、智、勇、教、惠、让, 皆文也”( 文论) 。 其次,他主张文艺应该效法自然,反映人生,“郁郁平文哉,法天、理地、 象入者也”( 文论) ,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还强调“行与文 的关系,认为“名 之为文,其实行也。文顾行,行顾文,文行相顾,谓之君子之文。”即作家的社 会实践和生活态度,应该与作品中表现的内容相一致。 再次,他继承传统崇奉儒家诗教“风雅”、“兴寄”和“美刺”的教化作用, 认为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 。主张 试论“狂生”顾况及其诗文 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暴露社会各种弊端。特别是战乱之后,国破家残,生灵涂炭, 朝政昏暗,或揭露讽刺,或怨奢愍农,或恤民疾苦,或哀怜陋俗。因此他反对那 些片面追求文辞华丽的浮艳诗风,批评那些咏风弄月,没有实际内容的无病呻吟 之作。而另一方面又提出“废文则废天”,诗又应当讲求文采,作者“白云依山, 飞鸟不碍”,发乎至情,极乎天籁,这样才能达到立意皆新,情思最切的艺术境 界,这就是所谓的文采与神韵并重,理趣与气骨合一。 此外他还深受皎然文学观念的影响,皎然很重视“真”于情性、“风流”、“自 然”,就是说为文要本于性情,自然流露,要自成一种浪漫风流的气质。顾况在 其文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中云:“朱君能以烟霞风景,补缀藻秀,符于自然 若有人衣薜荔而隐女萝,立意皆新,可创离声乐友之什,情思最切”。其中也 以“自然”、“情”、“真”为尚,与皎然的观点很投合。皎然在诗式中还刻意 强调了“变”,“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日复,不滞日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 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也。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 ( 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条) 既然不能泥古,则“思”通之道则在于出新, 这与顾氏“立意皆新”( 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 ,“所裁新诗,婉而有意”( 送 张呜谦道越序) 可谓语近意同。皇甫浞在顾况诗集序( 见全唐文卷6 8 6 ) 中所说的“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也是指顾氏在诗歌作品中表现出了自身 在出新求变方面所作的努力。 皎然之“奇”趣,及以“俗”为j 下的观念,在顾况的实践中得了很好的印证。 从意象的设置到想象的展开,顾况总能出“奇”制胜,以至诗僧贯休连连以“不 可说,不可说 发出啧啧之音。顾况以“化俗为奇”的方法创作的诗篇更是佳作 迭出,像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李供奉弹箜篌歌、乌啼曲等诗都是运用 民间俗语,又能俗中见奇的典范。 顾诗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有着自己和为自己所认同的诗歌理论的支撑是无疑 的,这一点,我们从对顾氏自己的理论观点和创作规律,以及同时代与他有着密 切往来的诗僧皎然的诗歌理论的分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当然顾况的文学思想中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由于过分强调诗歌要发挥“理 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的社会政治作用,这样就使统治者也可以利用它来推行 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巩固其统治服务。同时,过分强调诗歌的政治内容,必然 见全唐文 卷5 2 8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7 3 6 页 1 2 第三章顾况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 会最终导致颠倒诗歌创作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就顾况所讲的“文”就内容而言, 封建伦理道德的色彩也十分浓厚。另外,文论中顾况把建安、正始文学与吟 咏风月之作相提并论,也是片面的。在批评诗歌“岂徒文采之丽”时也有忽视诗 歌艺术美和审美功能的倾向。 总体而言,他的诗歌理论可以说是从杜甫发展到自居易之间的重要桥梁之 一,对于“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和创作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这些理论 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在反映现实、改造现实进入了更为自觉的阶段。这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其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对其后自居易“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为 事而作 诗歌创作和理论以及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也都有影响。 第二节顾况诗文创作概貌 顾况原有诗三十卷今存诗四卷( 据全唐诗所收,计2 3 9 首,联句l ,断 句7 则) ,文三卷( 据全唐文卷5 2 8 5 3 0 ,计3 9 篇) 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 泛,有强烈的主体性、创新性和戏谑色彩,艺术上有意识的不落俗套,追求创新, 以“骏发踔厉”( 皇甫浞顾况诗集序) 的形象光耀唐诗之林。 顾况是活跃在大历、贞元诗坛上的诗人,而大历时期,是唐代经安史之乱后 个低沉、萧条的时期。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朝气与蓬勃。这一时 期诗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异于盛唐诗人,严羽所谓“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晚唐分明别是- - n 言语”,正说明了大历诗风的变异。在这样“一个从恶梦中 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圆,大多数诗人在 现实面前彷徨、徘徊,甚至逃避,能够走出迷惘,直面现实的诗人寥寥无几,顾 况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有心系国难、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作,有 讽时刺世之作,也有济世报国的篇章,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音乐诗、山 水诗和感怀诗等,从不同角度加以反映社会生活,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可以说,在大历、贞元诗坛上,顾况的诗歌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社会意义来看,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以下从几个方面略作探讨。 严羽沧浪诗话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1 3 9 页 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前言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3 ,3 页 1 3 试论“狂生”顾况及j 诗文 一、针砭时弊、关怀民瘼 盛唐诗人敢于大胆直率地抨击时政的弊端,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予以揭 露,以警示统治者。高适在燕歌行中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入帐下犹歌舞” 这样沉重的笔调揭露了下层士卒和将军间苦乐悬殊的生活,对将帅的耽于美色予 以嘲讽;李白的“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身( 古风第三十四) 对天宝间杨国 忠分道捕捉壮丁送云南从事侵略的罪行,作了大胆的揭露;杜甫也对这一时期唐 玄宗穷兵默武,无辜断送士卒生命予以直接的抨击,发出了“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 的慨叹。但在大历诗歌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当时 社会的疮痰和统治者的荒淫,诗人们大都退身以求自保,甚至如十才子们多唱和 应制、歌颂升平之作,真正能站出来对社会现实进行大胆抨击与揭露的诗人屈指 可数。 面对安史之乱后,昔日的天朝盛邦国势日整、战祸频仍,国无宁岁、民无宁 日的局面,顾况却并未像同时代的大多数诗人一样逃避现实,在顾况作品中,有 一些以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为基础,抒发对世态炎凉、仕途艰险的无限感慨,激愤 深沉。诗人对“糠秕当世道”( 严公钓台作) 的黑暗现实,十分不满,对当权 者不辨“何者为泥何者玉”( 送行歌) 的昏庸腐朽,更是异常愤懑。“鲜于仲通 正当年,章仇兼琼在蜀川。约束蜀儿采马鞭,蜀儿采鞭不敢眠。横截斜飞飞鸟边, 绳桥夜上层崖颠。 ( 露青竹枝歌) 诗所写百姓穷困痛苦的生活情景如在眼前, 统治阶级腐败残酷的面目也暴露无遗。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 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 公子行是乐府旧题,“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红肌拂拂酒 光狞,当街背拉金吾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入扶踏金阶月”。这首诗以时问 顺序为线索,集中了公子在一天内吃喝玩乐等典型细节,刻画出一个轻薄儿的典 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王孙公子的荒淫豪奢。又如宿昭应“武帝祈灵太乙坛, 新丰树色绕千官 ,行路难三首之三“秦皇汉武道不脱,汝独何入学神仙? 等,对当时统治集团迷信神仙,祈求长生之风,加以讽刺;江村乱后“江村同 暮寻遗老,江水东流横浩浩。竹里闲窗不见人,门前旧路生青草。 临海所居三 首之一“此是昔年征战处,曾经永日绝人行”,都以短小的篇幅,反映战乱后 农村的荒凉破败,很有特色。 1 4 第三章顾况的文学观及其文学创作 大历诗人中,特别是大历十才子,他们的诗歌常囿于个人狭窄的空间,往往 停留在个人的痛苦失意上去感慨身世、叹贫嗟悲,很少主动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 民的疾苦,实际上,顾况倒是一位真正关心民瘼的有心人,否则,他根据诗经 的讽谕精神创作的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这类诗,又如何能够写的出来? 虽冠以“上古”但讽刺的矛头实指当时。这组诗在形式上模仿诗经,词句古 奥艰涩,有复古倾向,但就其继承风雅传统,同情人民苦难,揭露社会弊端而言, 是值得肯定的,对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诗派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直接反映现实的 囝一章:囝,哀闽也。 囝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社区老年食堂运营与管理综合服务合同
- 2025年智能化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及配套工程合同
- 2025年新型绿色包装材料供应链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公立医院食材冷链物流供应合同
- 护师中医试题及答案
- 公路养护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鼻炎中医试题及解答案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策略深度分析报告
- 2025年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模式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TEE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安全解决方案
- CJ/T 526-2018软土固化剂
- 劳工及人权管理制度
- 2025年高考英语专项复习:读后续写(原卷版)
- 2025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
- 排水沟劳务协议书
- 合伙开传媒公司协议书
- 洋河品牌代理协议书
- 2025-2030年中国激光美容仪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及赛事管理合同
- 电梯维保人员入职安全培训课件
- 管理的四个要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