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云南省宣威市地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辜灰 日期:v 疗净么月肜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 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 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每次 吼叩年月办日 导师签名:虚攻 日期:口7 年多月缈日 云南省宣威市地名研究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硕士生:孙希艳 指导教师:庄初升( 教授) 摘要 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的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以地名录为依据,以统计学为基础,结 合田野调察成果和其他文献材料,把地名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并运用语言学、民 族学、历史学、地图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对宣威的区域地名进行系统的描写和综合分析 研究。通过建立宣威地名数据库,对宣威地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试图阐明地名和 文化的关系。全文着重分析地名的社会文化属性,归纳地名的命取方式,探讨地名的发 展演变规律和引起地名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从地名与社会文化心理、与历代的经济活动、 与历代的边疆政策、与民族及移民等方面的关系揭示宣威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 本文的研究挖掘了蕴藏于宣威地名下丰富的制度文化、军事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 历史等,有助于宣威更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为发 展宣威社会经济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地名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为 宣威地名标准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云南省;宣威市;地名 t o p o n y m y o f x u a n w e i ,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m a j o r :l i n g u i s t i c sa n d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 n a m e :s u nx i y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z h u a n gc h u s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c a t a l o g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 a n db a s e do nt h es t a t i s t i c ,t h i sp a p e r , w h i c ht a k e s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o fx u a n w e ii n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a sas t u d ys u b j e c t , m a k e s as y s t e m a t i c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a ni n t e g r a t i v es t u d yo ft h en a m e s a n di tt a k e sf i e l d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a n do t h e rd o c u m e n t sa s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m a t e r i a l s ,c o m b i n e st h er e g i o n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w i t ht h ec u l t u r a ld e m e n t s ,a n da p p l i e sm a n ys u b j e c t sk n o w l e d g e ,s u c ha sl i n g u i s t i c s , e t h n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 t o p o g r a p h i c a l ,e t c a l s o ,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s t a t e 、a n a l y z e a n dg e n e r a l i z e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b ye s t a b l i s h i n gad a t ab a s eo ft h en a m e s m o r e o v e r , i te m p h a s i z e st o i l l u m i n a t et h es o c i e t yc u l t u r a ln a t u r eb yt oi n d u c ed i f f e r e n tw a y sh o wp e o p l en a m e dt h ep l a c e s , a n dt os u r v e yh o wt h en a m e sd e v e l o p e da n dt h er e a s o nw h y n l e yc h a n g e d a tl a s t ,b ym e a n so f e l a b o r a t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a n d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s o c i a l c u l t u r e ,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a n d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i nc h i n e s ed y n a s t i e s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 sa n dp e o p l e s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a n di m m i g r a t i o n , 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a n dt h e f r o n t i e rp o l i c y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i e s ,t h i st h e s i sr e v e a l st h ec u l t u r a li n t e n s i o no f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n a m e t h i sp a p e rd r e d g e su pt h er i c hc u l t u r e so fs y s t e m 、m i l i t a r y 、r e g i o na n dn a t i o n a lh i s t o r y , w h i c hc o n t a i ni n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s i t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w i l lc o n t r i b u t et oe s t a b l i s h i n ga h a r m o n i o u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p e o p l e s ,t oa c c e l e r a t i n gt h e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x u a n w e ic i t yb yw a yo fm a k i n gt h em o s to fi t s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a d v a n t a g e s g r a p h i c a ln a m e ,b y 目录 摘要0 000 0 0 000 000 i a b s t r a c t 0 00 i i 目录 插图索引 绪论 1 宣威市概况1 2 研究现状5 3 本文的研究价值5 4 本文的研究方法6 第一章宣威地名的统计分析 1 宣威地名的命取方式8 2 宣威地名的命名规律及特点2 0 第二章宣威地名的文化内涵 1 历史演变与地名积累2 2 2 地域文化的指向标3 0 3 三百六十行的历史档案3 3 第三章宣威地名的发展演变及标准化 1 宣威地名的发展演变3 6 2 宣威地名的标准化3 8 语”一”41 i v 考文献4 2 谢4 5 录:云南省宣威市地名录4 6 插图索引 图1 :云南省宣威市政区图1 图2 :雍乾后汉夷杂处大概图2 9 图3 :民国以来汉回夷苗焚分布之图3 0 1 宣威市概况 1 1 地理概貌 绪论 图1 云南省宣威市政区图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部偏北的边境,属县级市。东与贵州省盘县毗邻,南与富源县、 公里,距昆明市2 0 4 公罩。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 河南1 鳓一,市 县罩靖妣公 垦水吆辑 , 托镇戥距溅制横榕馘歇黔 川 西 。 剐东铴 与,。 晚 副 9 篡一 嘎眵毛瞒北罩 邪 叭磁 研 方 栏 舛 旧 制呱 加 彬 拶 碱县伊陕黻艏积 会经,舱耥引 壤坐 9 接理距县地纵鬈姗 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东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 6 8 米,最低点清水河与木冬 河交汇处的腊龙岔河,海拔9 2 0 米,相对高差l9 4 8 米。横亘市境的山脉属乌蒙山 系,分两支穿境而过。西部和中北部为乌蒙山的中列山系,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岭 脊海拔一般在23 0 0 一24 0 0 米。除黎山少数地段相对高差较大外,多数地段具有较 齐的山峰线和较平缓的山顶面,属地形坡度小( 1 5 - 2 5 度) ,相对高差不大( 2 0 0 - 3 0 0 米) 的浅切割山地。这一岭脊构成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地分水岭。东部为乌 蒙山东列山系,海拔一般在2 5 0 0 米以上,最高峰2 8 6 8 米,岭脊高程变化稍大,相 对高差5 0 0 - 7 0 0 米,多属中切割山地,山体大部分由碳酸盐岩构成,下部陡峭, 坡度3 0 - - 3 5 度。两列山岭之间是一块略向东南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较多的 小盆地,俗称坝子。东山以东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受北盘江上 游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栏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峡谷,山体坡度 大,而山顶较平缓,分布有一些断陷湖盆和溶蚀湖盆,俗称海子。境内河流以老官 营梁子、分水岭、公鸡山岭脊为界,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干流有西南的小 江属长江水系,北、东北的可渡河及南、东南的革香河属珠江水系。 宣威属于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3 3 。,冬无严 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 中,干湿分明,年变率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差异大。 宣威市由榕城镇、来宾镇、倘塘镇、田坝镇、板桥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 镇、靖外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绿 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共2 4 个乡镇组 成,榕城镇为宣威市治所。 1 2 历史沿革 宣威市名源于宣威关,据宣威县志稿记载:明洪武十四年( 公元1 3 8 1 年) , 征南大将军傅友德由曲来沾,指挥讨伐乌撒之兵,设宣威关于此,意为宣布朝廷威 德,以资镇慑。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 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武帝 建元六年( 公元1 3 5 年) ,设郁邬县,即为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 今 贵州威宁、水城) 。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 今曲靖) 。唐代,大理国置 宣威市人民政府门户嘲站:w w w x w g o v c r 2 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 1 2 7 6 ) 立云南 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 今沾益) 、罗山( 今 富源) 、石梁( 今宣威东北部) 三县,州治石堡山西( 后迁今宣威河东营) 。明洪 武十五年( 1 3 8 2 ) ,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 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同年,于土府腹地( 今宣威城) 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 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同时,设沾益( 今宣威城) 、倘塘、可渡三站,并 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鸟撒卫管辖,隶 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明天启二年( 1 6 2 2 ) ,乌撒土官安效良攻 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翌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 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清顺治十六年( 1 6 5 9 ) ,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 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 1 7 2 6 ) ,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 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其领地从永安铺以北至可渡河以南地区新置宣威 州,隶属曲靖府,奠定了今宣威市的基础。民国二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 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 9 5 4 年 6 月3 0 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19 5 9 年1 1 月3 0 日, 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 9 9 4 年2 月1 8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 改设宣威市( 县级市) 。 1 3 民族背景 2 0 0 5 年人口普查显示,宣威总人口为1 3 0 3 4 万人,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布依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8 5 9 万人,占总 人口的6 6 5 ,其中彝族人数最多。 彝族先民在历史上曾是宣威地区的主要居民,但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对宣威彝族的发 展变迁史做专门的研究。宣威所处的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彝族先民的 个重要居住区。彝族的先民被称为“乌蛮 ,源于两汉时期西南夷中的昆明、叟等部 , 晋时已经作为一个主要族群活跃于云贵高原。唐朝时,南诏立国,王室即为“乌蛮 中共宣威市委党史研究室宣威市志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9 :5 1 7 凌纯生唐代的乌蛮与白蛮考 j 人类学集刊,1 9 3 8 ,( 1 ) 3 属。其中的磨弥敛就在今曲靖、沾益、宣威一带。南沼后期至大理,“乌蛮 各部先 分化混融,其中的“磨弥部 由磨弥敛演变而来,活动在今宣威、沾益一带 ,属于“滇 三十七部 。 元朝时,彝族先民主要被称为“罗罗 。元灭大理国后,在大理统治的基础上,首 在重要的地区依势力的大小,设立万户、千户、百户,委任彝族首领进行统治。赛典 瞻思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便改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更定名字, 始建立起土司制度。元十三年( 1 2 7 6 年) ,在现宣威地区设沾益州,属曲靖路。并在 靖等彝区设置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宣威在其管辖范围内。可以说,直至元代,宣威 区的主要居民还是彝族。 宣威地区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自明朝开始逐渐被打破,与汉族的民族交流、 合开始大规模展开。明朝政府在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开始对西南地区推行“土流 治 制度。其中宣威地区所隶属的曲靖府以及云南府等六府就只设内地流官,而所属 州县大多是土流并设,互相参治。明朝政府还在土流参治的地区实行与内地一样的赋 制度,这就不同程度打破了这些土司地区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利于其封建地主经 的发展,为汉族人民向这些地区的迁徙以及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明中央政 在土司辖区设立军事卫所,派进大量的汉族军屯和民屯户。随着他们对土司地区的开 ,矿场工人、手工业者和商人也随之大量进入这些地区。这样一来,不但削弱了土官 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相应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保障了汉族的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定居和繁衍,促进了夷汉文化的交流及民族融合。在以上背景下, 威地区也迁入了大批汉族,以彝族为主体的民族分布格局开始被打破。在清朝,雍正、 隆两朝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中央政府在现宣威地区设宣威州,隶曲靖府, 派内地流官管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对宣威地区的改土归流完成后, 随着交通的逐渐发达和各项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随着民族 融合的加剧,汉族亦逐渐成为宣威地区的主要居民,而历史上曾是这一地区主要民族的 彝族则退居第二,成为宣威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此外,宣威还有部分苗族、回族 及布依族人口。 1 4 语言环境 段玉明大理国史 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 0 0 3 :2 4 3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彝族简史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7 :9 5 王文光,龙晓燕,陈斌中国西南民族关系史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4 0 2 4 宣威境内主要通行汉语西南官话,彝语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已接近消失。云南、贵 州、四川三省虽同属西南官话区,语言上相同点很多,但彼此之间还是或多或少存在着 某些差别。宣威话受贵州、四川两省影响较大,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具有某些鲜明的特点, 如音系比较简单,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大部分归阳平,但也有少数方言入声自成 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非常丰富,地名作为专有名词就是其中的一类特色词, 如大皮坡、板壁岩等。彝语及其他民族语言虽然已经退出了日常交际,但在地名中却留 下了大量的“底层,即民族语地名。这些民族语地名为我们研究民族分布和民族迁徙提 供了大量确凿的证据。 2 研究现状 云南省明清时期修志之多享誉全国,为地名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地名 研究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少数学者在从事地名研究 工作。云南地处边疆,民族情况复杂,行政区划和地名变动十分频繁,地名研究工作遇 到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政府对地名工作的重视,许多地区完成了地名普查工作和编写地 名志,关于民族语地名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吴光范 的云南地名探源提供了有关云南地名的信息和知识,作者把大量零星、分散的材料 加以整理,形成有机结合的地名信息资料。光凡的奇特有趣的云南地名介绍了云南 各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译写、注释等问题。苍铭的民族迁徙与云南地名论述了民族交 流和民族迁徙在地名中的反映。所有这些成果都为宣威地名的研究开启了思路,奠定了 基础。 尽管许多学者对地名的渊源、演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始终局限于对个体地 名或某一类地名的研究,而对某一区域内地名群体的产生、演变、分布的一般规律的探 讨还不够,运用地名的研究成果去揭示某些自然、社会的现象也很少涉及。 目前,学术界关于宣威地名的研究很少,对宣威地名的形成规律及地名反映出来的 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本文试图做一个“解刨麻雀”式的尝试,对宣威 地名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3 本文的研究价值 5 3 1 学术价值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表示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而运用的语言文字,属于 言词汇中专有名词的范畴。任何一个地名都有一定的指位义( 通常是专名指位) 、指类 ( 通常是通名指类) 和构词方式。不论其结构如何复杂,在使用时地名都被当作一个 定的整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 l r p a m e r ) 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 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 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 本文通过建立宣威地名数据库对宣威地名进 整理、统计、归纳,阐明地名和文化的关系。着重分析宣威地名的社会文化属性,归 地名的命取方式,探讨地名发展演变的规律和引起地名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从地名与 会文化心理、地名与历代的经济活动、地名与民族、地名与移民、地名与历代的边疆 策等方面揭示地名的文化内涵。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宣威的地域文化,并为宣 地名的规范化提供参考意见。 3 2 现实意义 宣威有入滇门户之称,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早期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一,其地名具有独特之处。到目前为止有关宣威地名的研究只限于某些著作中的只言 语,尚没有专门的论著对宣威地名进行整体的论述。本文以宣威地名为研究对象,试 重现宣威移民开发、民族交流、民族融合的历史画卷,有助于发掘丰富的地域文化, 立更为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宣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4 1 语言分析法 本人主要借助历史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从地名 词的方音特征、构词方式、修辞特点,以及地名词的系统和层次等方面分析和研究宣威 地名。 4 2 数据统计法 本文通过建立宣威地名数据库的方式,运用a c c e s s 数据库、e x c e l 等软件对宣威地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3 :1 3 4 6 名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将宣威地名中的通名用字、同名地名、同类地名以及其他有 相同特征的地名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所占百分比,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需 要指出的是,在建立地名数据库的时候我们经常面临着地名用字规范化问题的困扰。 4 3 比较研究法 主要运用于地名的演变和规范化方面的研究,其中既有历时的纵向比较,即结合历 史地名进行研究;又有共时的横向研究,即结合同时期的宣威其他地名进行研究,分析 异同,发现地名本质,从而探寻地名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 4 4 文献解读法 主要通过对云南省宣威县地名志以及其他历史典籍中关于宣威地名的记载,探 寻相关地名的渊源、命名理据及演变规律等。 4 5 地名群法 在某一地域内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名群体,组成这种地名群体的有关地名,大致具有 相近的形成年代、相同的成因、相似的结构和相关的内在联系。群体地名较之个体地名 具有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包含更为丰富的地理、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民族、社会 诸方面内容,反映更深层次的有关地名命名、演变、分布和迁移的规律。 7 第一章宣威地名的统计分析 1 宣威地名的命取方式 1 1 宣威地名的通名 云南省宣威县地名志共收录宣威地名4 9 2 4 条。根据统计,宣威地名分汉语地 名和少数民族语地名两类:其中汉语地名4 0 9 3 条,彝语地名8 2 9 条,布依语地名2 条。 下面分别论述各类地名的通名。 1 1 1 宣威地名的汉语地名通名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凡类: a 行政区划通名:市( 宣威市) 、镇、乡、村委会、村、组等。 b 聚住地通名:村、寨( 官寨、新寨、上寨) 、街( 建设街、南门街、十字街) 、场 ( 马场、龙场、羊场、鸡场) 、营( 旧营、水西营、河东营、朱家营) 、屯( 小耿屯、刘 官屯、钱屯、徐屯) 、堡( 旧堡、李家堡、新天堡) 、坪( 邱家坪子、大坪子、增坪、梨 树坪) 、脑( 大脑包、吴家脑包、营脑包) 、所( 白所、左所) 、坡( 彭家坡、窑坡、大坡 上) 、湾( 大湾子、徐家湾、朱家湾) 、弯、路( 十字路、偏相路) 、巷( 岳家巷、黉学巷) 等十多类。 c 泊然地理实体通名:河、江、湖、池、井、湾、冲、海子、坝、铺、塘、凹、坟、 潭、泉、田、箐、沟、洞、林、树、山、峰、梁子、岩、脑、坪、坡、坎、关、松棵、 垭口、口子、包包等。 对于上述一些比较富有地域性特征的通名,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解释,如: 堡:在宣威话里“堡 和“铺”同音。明朝驿传制度规定每十里设一铺,如:【新天 堡】村,山区。地处明朝驿道,每十里设一铺,此为新增设铺,名新添铺,后写为“新 天堡”。又如:【旧堡】村,半山区。地处古驿道上,明朝十里设一铺,从倘塘向南至此 十里设铺称旧铺,后演变为旧堡;堡,也有堡垒的意思,如:【李家堡】村,半山区。清 初李姓先辈因辱安土司被逐,逃此定居,后筑城为堡,故名。在宣威地名里带“堡”字 8 的地名共有1 0 处。 坪:一般指地势较平整的地方,如大坪子、大坪地、大梨树坪、高家坪子、白草坪、 五里坪等。其中,光“大坪子 这一地名整个宣威就有2 7 处之多。 脑:指圆形的山包,有的写成“垴”。一般组成“脑包 、“脑子刀来充当地名通名, 如:大脑包、大营脑包、桂家脑包、凤头脑子、大黑脑子等。在宣威地名中,带有“脑 包 的地名有5 0 处,带有“脑子的地名是1 l 处。 湾和弯:在宣威地名里这两个通名所表示的地形地势是相同的,所不同是所指之地 是否有水。在宣威地名里,“湾 有8 l 处,“弯”有1 8 处。 冲:山谷间的平地,如秧田冲、胡家冲、小冲头等。 海子:地势低洼有水的地名,这类地名主要出现在山区半山区,而在河谷和坝区且 少见。如【海子】( 村,山区) ,位于新天堡北面,地处地势低洼有水的地方,故取名海 子;【陈家海子】( 村,山区) ,位于水塘铺东面,陈姓居住,村前低凹积水成烂泥海子, 故名。在宣威地名里,带有“海子的地名有7 1 处。 铺:在宣威地名里,带有“铺 的地名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历代驿传制度留下 的地名,如:【来宾铺】( 村,坝区) ,明清时为川滇古驿道旁,设有铺称来兵铺,后雅化 为来宾铺。【十里铺】( 村,坝区) ,距县城十华里,原为川滇古驿道所经地,设有铺,故 称十里铺。【永安铺】( 村,山区) ,清雍正年间,清政府改土归流,希望永久安宁,此地 当驿道旁,设有铺,故名。另一类是属于建筑设施地名铺子、店铺,如【小铺子】( 村, 山区) ,位于永安铺西南。地处交通要道,早年曾有人在此开设铺子,故名。 箐:竹木丛生的山谷,如:陆家箐、二道箐、大竹箐等。据统计,这类地名在宣威 地名里有1 5 8 处之多。这类地名是在西南地区比较常见,而在祖国其他地方却不多见。 梁子:山梁,这类地名是云贵高原山区比较常见的地名,如:王家梁子、吃水梁子、 梁子上、大梁子等,总共有1 7 8 处。 松棵:松树林,如张家松棵、小松棵、松棵头等。 1 1 2 宣威地名的彝语地名通名 彝族是宣威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曾是宣威地区的主要民族, 在其聚居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彝语地名。有些地方,现在已经改由汉族或其他民族居 住,但仍用彝语地名,这是因为历史上的彝民虽然迁走了,但地名却留了下来。彝语地 名汉译时常有音义讹变现象,特别是由于方言差异和用字不当而造成译音不准、译意不 9 的情况常有发生,往往出现一义多译、一音多字、一字多意、一音多意等情况,其在 语地名通名上的反映更为明显。宣威彝语地名的通名主要有以下一些: y i :即迤、以、依、雨等,意为水。如:【迤黑】村,属格宜镇,山区。原音迤吁, 是如呼是送,含义是送水吃的地方。如:【以西拉】村,属海岱镇,高寒山区。彝语 “以 是水,“西是树,“拉 是深,含义是深谷中有水有树的地方。又如述迤、大 依、棵落雨等。 b a i :臣p 摆、白等,意为山。如:【白戛】村,属宝山镇,山区。彝语“白 是山,“戛 上边,含义是山上边的村。又如马摆河、白罗卡、迤白村等 d i :且p 迭、底、地、得等,意为平坝。如:【迭那】村,属得禄乡,山区。彝语“迭 坪子,“那 指深黑,含义是深黑的小平坝。又如迭母、庆底、落木底、地木科、得基、 禄等。 h e :即黑、海、嘿等,意为海子。如:【黑泥黑】村,属板桥镇,半山区。彝语的含 为过去有个小海子的地方。又如嘿树夸、嘿着箐、海白冲、海那等。 l u :即路、禄、碌、罗、鲁、乐等,意为石。 其他的通名还有: 腊、拉、勒、德、老、古等,意为山谷、山箐。 基,意为山垭口。 发、法,意为岩子。 卡、着,意为村。 鲁、龙、昔,意为树。 他、拖,意为松树。 菠萝、菠罗,意为栎树。 尼,意为柳树。 罗、乐、鲁、诺、倮、拉等,意为虎,彝族自称。 尼、宜,意为牛。 米、迷,意为田地。 都、鲁、龙等,意为龙潭。 1 2 宣威地名的专名 7 根据笔者的统计,宣威的彝语地名在译写、解释方面存在的译音不准、译意不妥、 l o 用字不当的问题比较多,彝语地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有待迸一步提高。因此,对宣威 地名专名的分析主要针对汉语地名部分,彝语地名的专名暂不涉及。 根据地名的一般命名方法,宣威地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2 1 描述性地名 在宣威地名中,这类叙述或描写一定地域范围的地理特征的地名是最常见的。这种 地名很直观地反映了当地的地貌或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物产资源等特征。 据统计,宣威地名中有这类地名约2 3 9 2 处。 1 2 1 1 指示地理位置 有的地名是指明地理实体方位的,一般在地名中带有方位词,常见的有东、西、南、 北、前、后、边、头、口等,如: 【东山】村,属倘塘镇,山区。地处倘塘东面的山坡上,故称东山。 【西村】村,属热水镇,半山区。地处关营西面,故名。 【南头】片村,属靖外乡,地处靖外的南面,故名南头。 【北头】村,属榕城镇,坝区。村处刘官屯片村北部,故名。 【箐门前】村,属普立乡,山区。村后是大山箐,故得名箐门前。 【后坪子】村,属文兴乡,高寒山区。村处马龙窝后面的一个坪子里,故名。 【鱼塘边】村,属双河乡,山区。过去在村旁建过一个小鱼塘,故名。 【大地头】村,属东山镇,山区。村前有一较平整的大地,故名。 【紧风口】村,属落水镇,高寒山区。村处赤峰顶侧山垭口旁,地势高,风大而急, 故名紧风口。 又如包包上、坡脚下、城脚、田尾巴、山背后等,据统计,宣威地名中有表示方位 的地名约5 5 4 处。 有的地名前后也加了方位词,但方位词却并不表示地理位置,没有实际意义,不能 仅从字面意思来分析,还要结合其他的得名原因来考察。如: 【头道河】村,属杨柳乡,山区。地处古驿道上,从可渡向南经过的第一条小河, 故名。 【头台坡】村,属龙场镇,山区。从山麓到山顶有两片台地较平整,此处为第一台, 故名。 有的地名表明地域的距离和面积,地名中常用数字来体现,如: 【五里坪】片村,属龙场镇。龙场至龙山间横亘一山,山上有五里长平坦大路,故 五里坪。 【七里店】村,属倘塘镇,山区。地处古驿道,距倘塘7 华里,过去曾在此开设马 ,故名。 t - - 九七】居民区,属得禄乡。1 9 3 8 年修川滇公路,在此地公里牌为2 9 7 公里,故 名。 【十八亩】村,属倘塘镇,河谷。清道光时,倘塘西南山上筑有营垒,营旁有1 8 亩 田,后人迁居于此,称十八亩。 【三丘田】村,属东山镇,山区。前人在此定居时,开了三丘田,故名。 据统计,宣威地名中共有这类地名1 5 处。 有的地名用编排一定的序列来表示相互间的方位关系。方位词、数字、十二生肖等 都可以用来排列序列,如: 【上村】村,属落水镇,半山区。地处上海子片村上部,故名。 【中村】村,属落水镇,半山区。地处上海子片村中部,故名。 【下村】村,属落水镇,半山区。地处上海子片村下部,故名。 【下寨】村,属双河乡,半山区。地处上寨下方得名。 【上寨】村,属双河乡,半山区。原与下寨同为一村,后分开,此村居上得名。 【头台坡】村,属龙场镇,山区。从山麓到山顶有两片台地较平整,此处为第一台, 故名。 【二台坡】村,属田坝镇,山区。村居半山坡,从革香河到此村有二台坪子,村居 第二台,故名。 又如头道箐、二台地、三道水等。 【猪场】村,属田坝镇,河谷。地处全镇中心,过去按十二属相逢猪日赶街,故名。 【鼠场】村,属海岱镇,河谷。清朝时,按十二属相逢鼠日在此赶场,故名。 【牛场】地片,属田坝镇,民国时按属相逢牛天赶集,故名。 【马街】片村,属靖外乡,过去按十二属相马天在此赶街,故名马街子,简称马街。 “生肖+ 场”这类地名在云南比较复杂,有的属于十二生肖地名,有的则不然,有可 能是得名于交易物,表示当地曾为某种动物的交易市场,并不表示集期。有的很有可能 表示当地曾为放牧地,也不表示集期。如: 1 2 【老猪场】村,属宝山镇,高寒山区。据传,过去这里有一个小街子,以买、卖猪 为主要交易,故名。 【牛场坡】地片,属海岱镇,地呈缓坡,为农户放牛草场,故名。 生肖地名是云南及与云南接壤的黔西地区所特有的地名,在云南省宣威县地名志 中,有用十二生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羊、猴、鸡、猪来命名的地名,缺少 以蛇、狗命名的地名。但是,笔者在调查时发现,以蛇、猴、狗命名的地名也曾存在过, 只是随着集市贸易另移他处,再加上这些地方本来就没有居民定居,因此这类地名也就 慢慢地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1 2 1 2 描述地貌或自然景观 这类地名中较多的是有关地形和自然物的描述。宣威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 的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非常复杂,在地质运动,石灰岩溶岩以及 地表水的长期风化剥蚀下,形成了以山地为主体,山峰、河谷、箐沟、台地、坝子 错落有致的复杂地貌。宣威较多的地名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本地地貌和自然景观。 宣威地处山区的特点决定了大量描写地形的地名的存在。如在宣威地名里所有 带“脑包、“丫口 、“坪子”、“湾、“凹 、“梁子 、“坡 这些通名的地名,大多 直观地描写所指的地形特点。此外,这类地名还会加上人们的想象和好恶在里面, 如: 【凤凰山】山,属西泽乡。山形似鸟,美称凤凰山。 【宝山】村,宝山镇驻地,半山区。村东北有一圆形山丘,南北两侧各有一长 形山岗,旧称“二龙抢宝”,故名宝山。 【悼钱岩】山,属文兴乡,此山东面有一石岩,状似悼钱( 迷信品) ,故名。 据统计,宣威地名中有描写地形和地物的地名1 2 1 2 处。其中,光带有“脑包 、“坪 子”、“箐”的地名就有2 0 0 处之多。 土壤和水文的特点也常常是地名命名的依据。宣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境内 有多条河流和众多的暗河、龙潭,并且具有河流季节变化大,易涨易涸,河床落差大, 谷深流急的特点,以此为依据的地名描述多从凉热、清浊、深浅、急缓等角度着手。在 高原气候和水溶岩的作用下,土壤的风化层分布广,种类多,以此为依据的地名描述多 从色泽等角度着手。如: 【可渡】村,为杨柳乡驻地,河谷。村临可渡河南岸,为古驿道要塞,早年水势汹 1 3 涌,“非舟楫可渡”,故名。 【围仗】片村,属杨柳乡。县志稿载:此地“围帐河襟其北,高规槽、天生洞之水 带于东南西三面,包围如帐,姑日围帐”,后写为围仗。 【沙落河】位于靖外乡南部。上游从靖外夹带泥沙泻入赤水河,至此河道平缓,泥 沉积而称落沙河。 【冷水沟】位于靖外乡东南部。常年有箐沟水,山高沟水清冷而得名。 【响水河】村,属倘塘镇,半山区。村旁有一条小河,水从岩间流下,因落差大, 发出响声,故名。 【赤水河】村,属靖外乡,半山区。村居河旁,雨季,河水从马街、靖外夹带泥沙 泻入,水呈红色,故名赤水河。 【白沙坡】村,属靖外乡,山区。村处山坡上,土层含白沙,故名。 【红山】村,属来宾镇半山区。村居涩红土壤的山上,故名。 【黄土坡】村,属阿都乡,山区。村处山坡,土质黄色,故名。 又如黄皮坡、黄泥地、黄石脑包、红岩、红坡、红梁子、红土沟、白泥井、白沙梁 子、白岩、老黑山、黑石岩、黑泥沟、银灰山、滴水、叠水箐、滥泥沟、浑水塘、落水 洞、绿荫塘、黄河、清水、深沟、臭水脑包、干沟等。据统计,宣威地名中共有这类地 名2 8 9 处。 气候和景色也是描述自然景观的内容。宣威属于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度高原季 风气候,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立体层次明显,地域差异显著。因而,有 以当地气候或天气变化命名的地名。如: 【雷打山】山,位于海岱镇。荒山,山高,传说过去曾糟雷击倒一堵岩石,故名。 【黑雾垭口】山口,宣威至盘县公路由此通过。山高林密,秋冬多云雾笼罩,故名。 【山冒云】山,位于靖外乡东南部。山高气温低,雾气似从山顶冒出,故名。 但这类地名在宣威地名中比较少见,共有8 处。 1 2 1 3 说明自然资源 宣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植被覆盖率4 2 3 ,森林覆盖率2 7 1 。 野生动物兽类、禽类、鱼类不下百种。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锰、钴、铅、锌、硫 磺、石棉等,是云南省重要煤炭产地之一。石灰石、黄砂、粘土等建筑原材料储量 也很丰富。水资源总量2 4 万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9 8 万千瓦。这些自然资源 1 4 在宣威地名中也有所反映。反映植物资源的如: 【檀子林】村,属格宜镇,山区。过去此地檀子树( 青冈栎) 较多,故名。这里需 要说明的是,橙子树的“檀 ( j i f i n g ) 现代汉语词典无字,康熙字典有解。有些地 方写成江子林、江子树,宣威地名中以这种植物命名的地名共有1 0 处。 【花椒冲】村,属来宾镇,半山区。村处盘龙河旁一山冲口,过去花椒树很多,故 名。别名花冲门前。 【桂花箐】村,属务德镇,山区。明清时孙、张二姓迁此,住地两旁沟边长满桂花 树,故名。 据统计,宣威地名中共有反映植物资源的地名8 3 处。 反映动物资源的如: 【野猪沟】村,属羊场镇,半山区。据传,明朝时,此地森林茂密,野猪很多,故 名。 【花鱼洞】村,属热水镇,半山区。村前有个龙潭,潭内有红、黄、白色的鱼,故 名花鱼洞。此外在双河乡、倘塘镇也有叫花鱼洞的地名。 【老虎箐】山,位于田坝镇。荒山,传说早年箐林茂密,常有老虎出没,故名。 【猴子地】村,属杨柳乡,山区。据传,早年此地林中有猴子出没,取名猴子地。 1 9 3 0 年始有人住。 【雁塘】村,属来宾镇,坝区。村前水田低洼,冬季蓄水,大雁南来时常群聚于此 觅食,故名。 【喜鹊窝】村,属龙场镇,山区。早年村旁小山上树林茂密,成群喜鹊垒窝树上栖 息,故名。 据统计,宣威地名中带有动物名或与动物有关的地名共2 3 处。 反映矿产资源的如: 【锈头坡】山,位于榕城镇,海拔2 1 7 0 米,幼松覆盖。地下有铁矿石,流出的水 带有黄锈,故名。 【小龙宝山】村,属倘塘镇,山区。清时,江西、湖广人曾在此办过铜厂,基于地 下有矿藏,取名小龙宝山。与此相对的还有【大龙宝山】得名原因相同。 【铜矿箐】村,属西泽乡,山区。村后山沟箐林茂密,早年在此开采过铜矿,故名。 【盐水】村,属东山镇,河谷。早年,此地的水有咸味,曾熬过盐,故名。此外还 1 5 盐井、盐塘等地名。 【煤炭山】山,位于板桥镇,海拔2 0 6 1 米,土山,产土煤。过去曾开采供民用, 名。 但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影响,早期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认识不足,技术落后,矿产资源 没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此类地名在宣威地名中很少。 1 2 2 记叙性地名 记叙性地名基本是反映人文地理特征的地名词。宣威地处滇、黔交界处,是入滇咽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特征较多地体现在地名中,大约有1 7 1 8 处。记叙性 名一般分三类:叙述文化景观的;记录人物族姓的;记载史实和传说的。 1 2 2 1 叙述文化景观的地名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依据各种人工建筑、设施而 名的地名都属于文化景观地名,如以房、桥、井、窑、厂等命名的地名。在宣威地名 ,这类地名共有2 3 5 处。 【楼房】村,属榕城镇,半山区。清末马连陛作乱,烧毁民房,后新建房屋较高大, 为二、三层,故名。 【高桥村】村,属榕城镇,坝区。村东东大河上有2 0 0 多年前建有一桥,桥身距水 较高,故名。 【吊井】村,属乐丰乡,山区。此地缺水,村民均挖深井蓄雨水,用吊桶取水饮用, 故名。 【坛罐窑】村,属杨柳乡,山区。早年这里建窑烧坛罐,故名。 【碗厂】村,属杨柳乡,高寒山区。过去这里曾烧过碗,故名。 也有体现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地名,这类地名一般带有祭、庙、祠堂、碑等 字眼。祭山、祭水、求雨等迷信活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如: 【山王庙】村,属双河乡,高寒山区。解放前在此盖过一座小庙,取名山王庙,故 名。 【祭羊山】山,位于龙场镇,海拔2 3 7 2 米。旧时,干旱年村民在山上杀羊祭龙求雨, 故名。 【祭山树】山,位于龙场镇,海拔2 4 0 4 米。山上有一大树,过去村民在此祭奠山神, 故名。 1 6 【龙洞】山洞,位于来宾镇。石灰岩溶洞,地下有泉水涌出。旧时人们到洞前祭龙 求雨,故名龙洞。 宣威地名中共有这类地名3 5 处,又如祭牛山、祭白龙、祭树、龙王庙、小庙山、龙 树、龙井、龙山等。这类地名大多都跟祭龙求雨有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威农业 生产的环境。 有反映商业活动上的地名,这主要体现在含有“街、场、店”等字眼的地名上。如: 【店子上】村,属格宜镇,高寒山区。过去,此地是川滇盐商路经之地,设有宿店, 故名。 【老猪场】村,属宝山镇,高寒山区。据传,过去这里有一个小街子,以买、卖猪 为主要交易,故名。 【前吉】村,属双河乡,山区。过去曾在此地铸过铜钱,得名钱局。后写为前吉。 又如以十二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硬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考核试卷
- 环保工程固废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考核试卷
- 《S活动训练教程》课件
- 豆类批发商市场渠道管理优化与效率提升研究考核试卷
- 大学语文《醉翁亭记》课件
- 石材加工中的D打印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2019-2025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之消防设备中级技能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 猫猫萌宠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健康领域发展指南
- 同学聚会活动策划方案
- Q∕SY 13123-2017 物资仓储技术规范
- 合肥市不动产登记申请审批表-版本
- 防洪度汛检查表
- 手术通知单模板
- 招商合同范本4篇-合同范本
- 《西方音乐史》课件伯辽兹
- 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会计学专业
- 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 液压缸常见故障类型及维修或排除方法
- 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体育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
- 数控车床四刀位免抬刀塔装调工艺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