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内容提要 在中国书法史上,嘉兴地区历来人才辈出。尤其是近现代时期,更是产生了诸如沈曾 植、胡小石、张宗祥、胡士莹、陆维钊,王蘧常,钱君訇、蒲华、赵冷月、徐邦达等书法大 家,出现了一种书法家群体现象。这一群体以自身鲜明的特色,与嘉兴的区域文化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这一现象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各种因素综合所致,既有历史的渊源,也有现 实的客观条件 本文以地域文化意识的引入,文化地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借鉴入手,从整体 出发,对这一书法家群体的特点、成就、影响、成因等做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在近现代大的 背景框架下,在文化地理学的观照下,密切结合嘉兴地区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反观这一 书法家群体的特点及成因,探索这两者与嘉兴大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作简要的介绍,对已 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短的评述以及对研究要点和研究方法等予以介绍。第二章特点探析,以 群体研究为立足点,观照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特征,于纷繁复杂的个性中找出共性, 主要对风格多样,个性迥异;文化修炼,人格修养;家教良好,墙外飘香;桃李天下,泽被 后世等四个特点予以较详尽的阐述。第三章成因述评,密切结合嘉兴的地方实际,以文化地 理学观照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这一群体的成因,或者说,是在嘉兴地域文化的大环境的视野 下,以近现代为框架,审视这一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发达是坚强的后盾、文化积淀是丰沃的 土壤、深邃的素养是有力的保障同里的相互提携是催化剂、“海派书风”予以重要的影响 等五个部分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为近现代书法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完整的补充。 关键词:文化地理学群体学养嘉兴籍 2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 r ea al o to ff a m o u s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i nt h er e g i o no f j i a x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e a r l yp h a s e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c a r t o g r a p h y , t h e r ei sac o m m u n i t yo f 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w h i c hi n c l u d i n gp uh u a ,s h e nz e n g z k ,h ux i a c s h i ,z h a n gz o n g x i a n g , h us h i y i n g , l uw e i z h a o ,w a n gq u e h a n g , q i a nj u n t a o ,z h a nl e n g y u e ,x ub a n g d a ,e r e t h ec u l t u r eo ft h e j i a x i n gr e g i o nh a sg r e a tj n 恻o i l t h eu n p a r a l l e l e df e a t u r e so f t h i sc o m m u n i t y s p e a k i n gi ns p a d e s , t h i sc o m m u n i t yi sd e f i n i t e l yn o th a p p e n sb yc h a n c e i th a st i g h tr e l a t i o n sw i t hm a n yf a c t o r sn o t o n l y h i s t o r i c a l f a c t o r b u t a l s o t h e p r a c t i c a le v e n t s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l y , t h i st h e s i s i sb a s i c a l l y4t e x t u r a lr e s e a r c h i tm a k e $ r e f e r e n c e st ot h e a c a d e m i co u t p u t si nc h i n a 孤do v e a s a n dt a k e saw d ep e r s p e c t i v et oi n c l u d er e l e v a mm a t e r i a l s o nt h eh i s t o r y , p o l i t i c s e d u c a t i o n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 r e p u b l i c a nc h i n a b yi n e a n so f e x p l o r i n ga n d m a k i n gi n - & p t ha n a l y s i so f t h er e s e a r c hm a t e r i a l s ,d e e p e ri n s i g h ti n t oa n dm o p l 妇e v a l u a t i o n o f t b e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c a l l i g r a p h ya r ee x p e c t e d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m a k e sr e f e r e n c e st ot h er e g i o nc u l t u r a la c a d e m i co u t p u t s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 g e o g r a p h yt h e o r y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s o c i o l o g ya n ds oo n t h em a j o ri s s u e s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 a l ea sf o l l o w s :m a k i n gi n - d e p t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o fc a l l i g r a p h e r s a n a l y z i n gn l e 缸 c o m m o nf e a t u r e s ,c l a r i f y i n gh i s t 埘c a lr e c o r d sa n di n v 黯f i g a t i n g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t h ef a m i l y , l i f e a n dc i r c l e s o f f r i e n d s ,f i g u n n g o u t t h es t y l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 i r c a l l i g r a p h y ,a n a j y z m g t h e m e a n i n g a n dd e r v a t i o no f t h e i rc o n c e p to f c a l l i g r a p h y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 i rt h e o r e t i c a lw o r k , m a k i n g o v e r v i e wo f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 i rs c h o o lt h o n g ht h es t u d yo f t h e i rc o n t n l o u f i o u st o c a l l i g r a p h y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r o l ep l a y e db yt h e i rs t u d e n t s a l s om a k i n gi n -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o f t h e c a u 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c 踟砌m i t y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 s c o m b i n gt h et w ot o g e t h e rt od i s c u s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o m m u n i t ya n dt h e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so f t h er e g i o no f j i a x i n g i t i st h ea i mo ft h i st h e s i st h a t , a n -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t h ea n m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e a r l y p h a s e o f m o d e m 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c a n b e b e t t e r r e v e a l e d k e yw o r d s :c u l t u n lg e o g r a p h yc o m m u n i t yj i s x i n gk n o w l e d g e 3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 一) 。文化地理学”的支撑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与价值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空问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 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 创造,从而研究这些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问规律。- 它主要采用环境决定论,文化传播理论、文化生态学理论等文化理论,并将研究的基本 单位文化特质( c u l t u r a u a i b ) 分为三类:生计文化生产、生活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而任何一种表达式的文化其产生与发展都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学依 据。2 书法作为精神文化的其中一种,自然也不能例外。它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着严格的时空限 制性和规定性,折射着地域环境与社会文化的交映的光辉。书法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的 主观努力的结果,地域因素显然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一个地域书法风格的形成除了受 自然环境的影响之外,人文环境的影响亦必不可少。若是离开了地理环境是无法解释它的区 域特色的3 ,而若是没有了社会文化环境,书法即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这不仅是因为书法作 为一种艺术文化本身需要从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养分,需要与其他形式的文化相融相眭, 同时也是因为书法家个人的成长也须臾离不了文化环境的影响。 对此,美国文化学者莱斯利怀特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出生于某种边际文化中并且 成长起来:在那里生活困苦靠碰运气吃饭;在那里最可珍视的是敏锐的目光与心动敏捷的 告密者;在那里开怀痛饮与拼命打斗是男子汉的美德;在那里四对男女伴着小提琴的尖叫声 跳四步舞是艺术的最高形式,那么他不可能获得作为一位诗人、作曲家、雕塑家、哲学家或 科学家的名望。他可能具有超常的天赋才能,在猎捕狗熊、套捉小公牛和邀请女人跳舞方面 胜过旁人。但天才的桂冠决不会授予这些领域中的强者然而如果一个人诞生于这样一个文 化环境中其中充满着丰富而活跃的音乐、绘画、科学或哲学传统的气息那么,只要有优 异的天赋才智,他就能变为一位天才;或只要稍强于中等才智,他就能很轻易地成为一位杰 出人物。”4 在怀特看来人是不能离开文化环境以实现价值理想的,虽然怀特将文化环境看 作人的造诣的决定性因素,这未免有些忽略主观能动作用的缺陷,但他指出文化环境的差别 却可以为人们进行生存选择提供某种参照系。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与此存相同观点的黑格尔认为:“文学艺术表现的完整中心是人,人要在现实客观 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 我们进行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正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些 大家们生存的。周围世界”,更好地认识这一群体与嘉兴特定的区域文化环境之间的千丝万 缕的联系了解这卷小轿流水、粉墙黛瓦的诗情画意,这块重文轻商、名家代出的人文之邦, 1 周尚意、孔翔、朱垃编著:文化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7 月第一版,第1 页 2 目前国内也有将文化地理学作为 文地理学的分支课程来开设的通常这种分支课程所用的文化概念是 狭义的文化,它更侧重于精神文化或。高稚文化”的空间特点和空阐过程为了方便论述。本论文拟采用 这种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本文随后所出现的文化,若无特别说明,均特指“精神文化4 关于自然环境对书接艺术的巨大影响书法地理学的首创者吴慧平老师已经在书法景观的文化地理浅 释,一文中予以了较详尽的论述,他指出。地域背景差异的直接髟响。导致了书_ | 去风格鹊不同差异代表 阴柔之美的南派书法难以表达出北方草原曲辽阔苍蒡气氛,同时,代表阳刚之美的北派书法也滩以适合“小 桥流水”似的诗情画意”在此,本文不再赘述。 美】幕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 山东人民出版杜1 9 8 8 年版,第2 0 9 页 4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这片物产丰富、富足安逸的江南粮仓,何以书写了近现代中国书法史上如此浓墨重彩的篇章, 何以催生出这一篇为壮观的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小环境与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以 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为人的素质教育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 = ) 。传统与创新。的启迪 嘉兴地处浙北,东邻上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湖州,西南界杭州,北通江苏吴江,枕江 滨海,土沃物丰,交通便利,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这里风光旖旎,古迹众多, 梵宇钟楼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小溪碧潭镶嵌于峰峦幽谷之中;这里更是人文毓秀之地,历 代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述宏富绵延,名士大家代出不穷。 自古以来r 嘉兴书坛代不乏人自西晋海盐陆机所书的平复帖横空出世,成为我国 现存最早的书法珍宝以来。这片美丽的土地似乎就从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任王朝更迭, 而书法大师却一个接一个,。香火”不绝。自南北朝至元代,见于史载的书法家有顾野王、 顾况、张九成、张少良、娄机,赵孟坚、吴镇等。明清以降,有书法出入智永、赵盂粮的海 日楼主项元汴;神追王羲之、欧阳询,以书法雅言嘉惠后世的项穆;擅小楷,书法秀逸, 得董其昌笔意的查升宗、陈万言;清史列传赞誉“法南富( 米芾) ,草隶独出冠时”的张 廷济;以及i 可时代的其他名家海盐吴东发、张燕昌,平湖朱为弼,秀水乐闲、朱熊,及阮元 称其为。金石僧”的海盐白马庙僧达受,嘉兴栖真观道士赵莲( 号玉井道人,擅花木竹石和 山水,通诗书篆刻) ,时称“八予”尤其近现代,嘉兴的书法篆刻艺术取得长足发展,名家 辈出。驰誉海内外。沈曾植师法六朝碑版,参以章革气势,为一代章草宗师对其书法成就, 曾熙评日:“余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张宗祥书法学李北海, 兼融汉魏等碑,秀挺洒脱一气呵成。胡小石早年获教于李梅庵,沈曾植、吴昌硬,对甲骨 钟鼎、秦汉碑版,历代名家行楷无不临习篆隶俱工,晚年笔力愈健,以碑体方笔作二王书。 直追米芾“捌”字诀王蘧常为沈曾植入室弟子,其书法艺术成就主要在章草,将沈曾植古 奥奇谲的书风化为静穆古雅的境界。日本书法 杂志赞誉。古有王蓑之,今有王蘧常0 陆维钊。精书法,甲骨、金文、楷、行、草等无所不能,篆刻深得秦汉遗韵,以。蜾扁”书 名世。僮得注意的是,在由陈振濂先生主编的大学书法教材集成近现代书法史 ( 天 津古籍出版杜) 一书中,重点研究了十五位书家,其中嘉兴籍的就占了四位。蒲华、沈曾植、 李叔同、胡小石、张宗祥,胡士莹、陆维钊、丰子恺、王蘧常、钱君匀,赵冷月、徐邦达等 一颗颗耀眼的明星的升起,形成了特有的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现象,书写了中国近现代书法 史卷的重要篇章。 在嘉兴这块不大的土地上,竟有那么多大师推波助澜逐浪斗潮,摘下一项项书法艺术的 桂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无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还 是就一直困扰着当代书坛的对于传统的继承问题而言。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纵观这些大师 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令书法家都认识到但却不能真正畅快地逾越的障碍:传统 与创新l 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许多人也许不屑一听。但是,正是这个障碍的不断的被超越, 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座座丰碑在蓝色的苍穹中巍然屹立 也许,谈论褚遂良、赵盂援等古代大师在书法的传统继承和创新上如何用功,未免有些 隔靴搔痒。毕竟,那个时代太遥远了,无论是学书条件、坐姿、执笔方法还是对书法的认识 和参与意识,美学观、人生观、乃至时代特点等等都与现代社会相距太远。基于这样的出发 点,截取离我们较近的近、现代书法史上嘉兴的一些书法大家的成功经验加以剖析缕陈,似 乎更有助于我们对于书学的认识。 ( 三) 塑造地方文化形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一、发挥地方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 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给人类创造了新的机会,而且给社会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 击。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世界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趋同特点越来越明 显,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变得日渐模糊,文化的地方特色似乎越来越不清晰。这使人们 产生了文化危机感以及对新文化( 包括新地域文化) 的认同和归属需要。 符号人类学派的理论提醒我们,地方文化认同需要认同“符号”,这种认同的符号就被 称为地方文化形象地方文化形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地方文化形象设计是 地方管理中的新领域,电好的文化形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无形财富,因此,以成功的地 方文化形象设计发挥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并以此增强地方民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能更好 地激发民众的创造力,促进地方招商引资、吸引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从 而实现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二、有效实现文化交流的需求 每一个特殊属性才组成这个世界的多元化的一极。这便是当代文化交流中经常涉及的地 域意识问题。后殖民文化的著名理论家阿里夫德里克在后革命氛围一书里这样说道: “地域问题不是一笔历史或地理遗产,而应看作一项工程,用来创造和建构进行政治思考及 知识生产的新语境。” 进入2 l 世纪,互联网和卫星传输构成了国际交流的公共空间的语境,想象的、梦幻的 与真实的之间的距离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近在咫尺。但,不要以为“地球村”的改变可以 把人们挤到同一个广场举行同一个问题的演讲。恰恰相反,对话渠道的畅通和人们从同一平 台上起步的“对话”,将需要每一个对话者都必须“有话可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取决于 这样两个前提,即生命感受的不可复制性和地域性价值的历史资源;二者的融合所形成的每 个地域的文化要素是我们创造当代文化价值的“母语”;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形象是我们充 分参与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通行证” 正因如此,抓住这些具有不可复制性和充分地域差异的文化要素,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 特征,树立积极的地方文化形象,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正日益成为各个地方的自觉行动。 嘉兴自古就是人文之邦,文风昌盛,在近现代书法史上,更是名人代出,群星荟萃,出 现了别具特色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这足以书写嘉兴地方文化形象的重要篇章,“造 文化强市”,游刃于当代文化交流的嘉兴人手中又多了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标签” 然而,目前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书法,以群体为单位,以近现代为框架,审视近 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专著,据笔者粗知,尚未得见。这对于近现代书法史而言,不无遗 憾。 本文即试图通过论述和探讨,力求填补这一空白 ( 一) 对成果的回顾 第二节研究的回顾与检视 一、书法史:硕果累累的植物园 这样一个经过无数前辈开垦并已硕果累累的主流性学术领域,任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前人的真知灼见、醒世恒言一如“二十四桥明月夜”,亘古弥新。仅以前人对近现代嘉 兴籍书法家个案的研究为例,成果不胜枚举。他们或宏观或微观的探视阐述,为本文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和材料搜索的线索。这些成果主要表现在: 6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1 、注意从文化角度梳理书法家个体的学书之路,并肯定了中国书法的内蕴是传统文化, 书法乃积学而致,是生命人格的显现。如没有丰富的学养,没有奔涌的诗情,胸无点墨而附 庸风雅,文化根基浅薄而贪走捷径,甚至把书法视为某种廉价的“文明装潢”或江湖场上的 高雅跳板,虽然也许可以博得浮名一时,但终究是先天不足,缺乏书家的智能特质舍此而 要追寻书法艺术的妙谛,无异于缘木求鱼 这对于在世界艺术大融合中坚持中国书法的自身独立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2 、对书法艺术的理论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有从创作,欣赏和批评的角度, 也有从哲学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论出发,将逻辑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引 入书法研究的视野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 、随着书法理论研究的深入,物证和文献考证更趋完善,挖掘出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 史料,提出了新的观点,出现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书法家个人的年谱修 订上对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的个案研究成果较丰富,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 的第一手资料有关见解开辟了个案研究的各种渠道,使后人有迹可寻 4 、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专著更趋完善,有些虽未直接提到近现代的书法,却为 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精确的背景资料,且此种论文往往提供了详尽的书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 不可缺少的成果。 二、文化地理学:从“走”到“跑”的跨越 文化地理学最早出现于2 0 世纪初叶,目前它是国外主流地理学系,尤其是欧美大学地 理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文化地理学的理论支持。然而,它被引入 中国内地却仅为二十年的时间,目前也仅是作为内地一些重点大学的地理系教学计划中的选 修课程。尽管如此,在这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问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却从最初的沿着国外的 研究轨迹亦步亦趋,到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充分了解国外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 展自己的学科,实现了从“走”到“跑”的跨越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 1 、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宏观走向微观 以一定区域为对象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著述在我国的出现相对较早,1 9 8 1 年,三联书店 香港分店出版了台湾学者陈正祥所著中国文化地理一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文化地 理学的研究区域从起初的全国性范围逐渐细致化,过渡到省,县及更小领域,内容更为充实 具体 2 、专题性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 对文化现象中的某一问题作专题研究,这是深化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需要到目前为止, 专题性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著述不多,但涉及面不断推广,从最初仅有的方言地理研究逐渐扩 展到古村落与民居、人才地理、饮食地理等多个方向,呈现多元的趋势6 仅以硕博论文库里的相关论文为例。台湾方面,如陈乃臣;清末民初的教育思想 (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 研究所,民国5 9 年) ,其中第一编。清末民初的主要教育思潮”,第二编。礴末民初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一; 廖新田:清代碑学书法研究) ( 雷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民国6 9 年) 简月娟:清代民初书法理论 之研究 ( 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民国7 4 年) 等。大陆方面,如郑工:演讲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 化( 1 8 7 5 - - - 1 9 7 6 ) ) ( 中国艺术研究院,2 0 0 0 年) ;崔树强;宋、清两代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 (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1 年) 等 如周振鹤等人作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 胡兆量等人的我国的武将地理分布初探) 、当前我国文武人 才的地理分布与南北差异) ;邵仲良的中国农村的传统建筑一民居的文化地理 和中国浙江民间建筑 一房屋与文化) ;刘沛林的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等 7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 二) 对不足的检视 虽然目前对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的研究在前辈和同代学者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其中亟待填补的空白点和亟待完善的研究领域还较多,尤其缺乏立足于这一群体的 宏观视野下的研究,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正需要学术界通过努力把它推进一大步。这 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 ,目前有关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这一群体研究的专著,据笔者粗知。尚未得见相关 的个案研究的成果虽多有可见,其中不乏考证详尽观点鲜明的论文,但内容多局限于对书家 生平,学书经历、风格发展脉络等的简单记述,其中不乏只是评骘书迹和追述轶事的札记随 笔之类,研究成果略显零散,理论深度不够,尚未形成体系。并且,部分文章或印证史实不 确,或论述不够深入,或贬谪失当。这对于近现代书法史而言,不无遗憾。 2 、从哲学、文艺学的角度来观照中国书法,尤其是将西方文艺理论生硬嫁接在中国书 法中,部分研究脱离中国书法作品本身与中国书法史的实际,显得大而空,难以对中国书法 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继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3 、目前,专题性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专著虽可见,但可惜的是,他们对于地域的理解, 注意力似乎过分集中在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条件上,而对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则 相对忽视,这就可能流于机械和肤浅,不易说明地域对文化影响的那些复杂、深刻的方面。 自然条件对人和文化当然有重大的意义,尤其在初民时代。但是,地域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 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 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 等;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 另外,近些年新出现的书法地理学,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分支,对此的研究尚局限于对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简单阐述等方面作为书法研究领域的全新课题,尚处于形而上的理 论完善阶段,还未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的书法研究中去。据笔者粗知,借鉴此理论探视某 一地区的书家群体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 由此可见,对于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这一群体,现有的研究是不够的。本文则尝试着在 以下几方面取得一些突破:一,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从整体出发,对这一书法家群体的特 点、成就、影响等作较全面的概括和分析;二、将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书法家群体的 研究中,密切结合嘉兴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站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反观这一书法家 群体的特点及成因,探索两者与大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书法 学的研究内容,填补目前我国艺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部分空白,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弘 扬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 一) 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研究的方法与要点 一,主要运用史料考证法,挖掘史科,务求翔实准确 在文后的“参考书目”一节中,笔者罗列了部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一 些近现代历史、教育和文学的资料,而这部分资料在如今的嘉兴籍书法家研究中尚未被利用 我们如能利用这些尚未利用之著述。则或可为本研究提供有力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颖 的观点。 8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当然,我们绝对不可以舍本逐末,而是要首先利用各位嘉兴籍书法家的书作、年谱,嘉 兴地区的文史资料和其它一些已被公认为重要评论的书法史著述和论文但如果我们能同时 注重其它史料的挖掘和深入剖析,为艺术史所用,则或许能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新颖 的视角和宏观的视野。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因此,要 研究近现代书法人物,我们须扩大视野,在充分占有书法类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同时利用当 时的报刊、笔记和著作,旁涉历史,政治,教育和文学类史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以期在 史实基础上,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把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推向深处。 二、比较法的运用 英国牛津大学哥德曼教授在其欧洲地理( 1 9 6 2 ) 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 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 观念、政治模式的强烈信仰,有时是三者的结合。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基础,每一个 社会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 近几年来国际史坛出现了世界史( g l o b a lh i s t o r y ) 的研究方法,其中“比较”是这种研 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近现代嘉兴籍各位书法家书体成就的比较,以及嘉兴地 区与周边地区的人文历史景象的比较,对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作较全面的探索。 兰、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核实、补充个别材料,笔者以实地考察法为辅,选取嘉兴籍书法家中的一部分人,对 其故居、墓地、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对其故地的看护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录音采 访,并查阅各纪念馆所收藏的部分文史资料。 ( 二) 研究的要点 本文以地域文化意识的引入,文化地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理论的借鉴入手,从整体 出发,对这一书法家群体的特点、成就、影响、成因等做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在近现代大的 背景框架下,在文化地理学的观照下,密切结合嘉兴地区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反观这一 书法家群体的特点及成因,探索这两者与嘉兴大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作简要的介绍,对已 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短的评述以及对研究要点和研究方法等予以介绍。第二部分,以群体研 究为立足点,观照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特征,于纷繁复杂的个性中找出共性,主要对 风格多样,个性迥异;文化修炼,人格修养;家教良好,墙外飘香;桃李天下,泽被后世等 四个特点予以较详尽的阐述。第三章成因述评,以文化地理学观照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这一 群体的成因,或者说,是在地域文化的大环境的视野下,以近现代为框架,审视这群体。 主要分为经济发达是坚强的后盾、文化积淀是丰沃的土壤、深邃的素养是有力的保障、同里 的相互提携是催化剂、。海派书风”予以重要的影响等五个部分。 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为近现代书法史研究提供尽可能完整的补充。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鉴于目前对民国书法史、现代书法史和近代书法史的界限尚 有争议,而笔者认为,界定书法家的时代属性,应当符合历史科学的研究准则,一要根据其 生卒年月t 二要注重其艺术成就形成的具体时期,两者缺一不可。 鉴于此,本文拟参考陈振濂先生在大学书法教材集成近现代书法史( 天津古籍出 版社) 中,关于近现代上下限的界定即近代史它的上限为清末民初,确切地说是1 9 世纪 末2 0 世纪初,即1 9 0 0 年前后,近代史的下限则到1 9 4 9 年。而现代史是指1 9 4 9 - - 1 9 7 9 这3 0 9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年。故尔,构成了一个。近现代”的概念,即指1 9 0 0 前后一1 9 4 9 一1 9 7 9 这三个时间点所构 成的历史形态 同时,由于近现代史上,嘉兴境内人才迁徙情况十分频繁。例如,存在着“籍贯嘉兴, 居住并活动于外地”、“外籍人士,但主要活动于嘉兴”等情况,再加上曾有不少书法名家在 嘉兴作长期或短暂的逗留,这些都给嘉兴地区书法家群体的界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考虑再 三,笔者拟单以“嘉兴籍”为这一群体界定的标准,而其它的情况则不纳入本文的范畴。 i o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藉书法家群体研究 第二章特点探析 第一节风格多样。个性”迥异 细观人数众多,灿若繁星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他们中无论是精研翰墨、渊源 有自的书坛耆宿,还是并未太多留意书法技艺的磨练,不专攻书法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 其书法作品风格迥异,趣味多元。乡里、师生间的提携交往,切磋指点,这种亲密互动并未 造成书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趋同局面。即使是师徒之间,门生也能于寻理导源间,另辟 蹊径,不学面貌只学精神,跳出乃师的藩篱。从而形成了这一群体风格上力避时风各展风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本身构成了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一 大特点。这自然得益于杭嘉湖地区文化的丰富和深厚,此外,笔者认为,这种不拘一格的特 点,更得益于书家们矢志不移地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新”,在广袤的传统文化土壤中 广收博取,汲取营养,并自觉地以自娱、自审、自证的方式,将个体的精神世界融入创作, 从而彰显个性确切地说,表现为。中和”的继承、复古的。创新”两大特征 ( 一) 关于。复古与。反传统”的纷争 翻开五千年中国美术史的历史长卷,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艺术的发展历程,概括地说, 就是“经验的积累”与“新技巧的应用”两大主题而历代的群贤众俊,面对历史的舞台上 数不尽的观念与形式的轮番上演,更迭交替,他们的关于。传统”与。求变”的。新旧”之 争,在历史的长廊里也不绝于耳 1 1 世纪的苏轼援借佛教的四相说( 生,住,异、灭) 论证传统艺术的发展轨迹,认为 成功的更新无不依赖于恰如其分地复兴古代的风格。粱启超更是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进一 步指出佛教四相说在。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 对四相说的信仰导致了每一次书风的创新都需从传统经典范本中寻根导源并予以恰如 其分地复兴。这是复古主义者的学说主旨。渊源已久的复古主义者注重仿古范本中格与法的 重要性,而反传统主义者则强调自我实现与个人风格的发现。五世纪末,二王的书风已普遍 为人们所效仿。书法家张融( 活动于4 7 9 - 5 0 1 ) 却声称:。非恨臣无二法,亦恨二王无臣法”, 不同反响。几百年来张融的自矜成为反传统主义者蔑视权威的口号 到了明代“新旧”之争硝烟四起当复古主义迷漫各处时,反复古主义思潮也水涨船 高。比如李贽却主张唯有“童心。才是“真心”。与读书识理义毫不相关。照此说法,倘若 童心显现,真正的文艺自然会表现出毫无虚伪的自我,无须去模仿古代风格9 晚明的激进 分子更是抨击模仿是。荒谬”,一味自吹自擂怪诞与奇僻的内容,而那些东西在传统主义者 眼里,又是另一种荒谬,是禅宗中的“野狐禅”。 历史似乎总有着惊人的相似当代,一段时间内,。传统”在书法界被视为一头怪物, 霉烂变质的老古董,有些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与之相对应的。创新”则被抬高到无以复加的 地步。顶礼膜拜,似乎一个完全不懂书法为何物的人只要凭着。创新”的勇气,便可一夜之 间成为。书法家”在理论上,由此传统书法与“现代书法”成为了两大阵营,公婆相争, 莫衷一是。对传统顶礼膜拜以至书家自我精神“出走”或日“不在场”,所谓的艺术的。空 心化”是书坛的一大通病;人人追求个性,寻求最大程度的。自我”的满足,但个性的声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卷二,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第一版,第4 7 4 - 5 1 9 页 鬃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重印,第2 页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第一版,第3 4 9 - 3 5 1 页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研究 在历史的广场上却总是没了回音,这也是一个窘境何去何从? 继承与创新,传统与个性, 似乎成了一个绕不过的悖论。 虽然总有人企图一篇文章一锤定音,也总有人旁征博引仍无法力压群贤,但是,一些问 题却因此越辨越明。 笔者认为,传统与创新从来都是一对孪生兄弟,偏执于任何一方都无法修成书法艺术的 成果。“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形变则风格出,不变便成书奴,成为千篇一律的。台阁体”、 。馆阁体”;然而若交了其本性,就像风筝断了线、生物体被解了肢,书法艺术之生命也就 无从谈起了古人所谓的“云书”、“风书”、“龙书”、“蛇书”、牛书、羊书等,孙过庭斥之 为“云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都因失去了书法的神韵而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 就解释了十一世纪最伟大的古代风格“模仿者”米芾为什么又是一位卓越的个人主义者:因 为米芾典型地兼收并蓄各种风格,也广泛地批评了他竭力效仿的各个古代范本,宣称自己已 经。一洗二王恶习”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书法的刨新求变。必须是采取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办法,“中 和”各家所处,在共性中发展个性,在继承中实现创新中国的书法艺术这棵参天大树,无 论如何蓬勃生长,枝叶繁茂,永远也脱离不了传统这庞大的根系,但是书法传统只是发展 的根源,如不能在此基础上萌芽、抽枝、开花、结果、再生新意,那么其书法艺术便只能在 传统中逐渐消解,无法获得新的生机与生命,整个书法艺术是如此,个体书家的书法也一样 引用“青出于蓝而盛于蓝”的比喻是恰当的,。中和”的继承与复古的。创新”“毛之不存, 皮将焉附”? ( 二) 关于。中和。的继承与复古的。创新” 尽管书法的“传统”与“反传统”的“新旧”之争绵延千年,屡次硝烟四起。但是,近 现代嘉兴籍的书法大家们,面对“继承”与。创新”这一亘古千年的看似矛盾的问题,却交 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他们中无论是精研翰墨、渊源有自的书坛耆宿,亦或余技书法而成就卓著的学界泰斗, 都矢志不移地坚持将。中和为贵”“求变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他们也“复古”,强调回归古 代典范以开辟出未来审美的水平,只是这种。复古”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继而内化为自身 东西,中和各家所长的。复古”他们也。宅新”,强调“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只是这样 的“创新”,绝非无头之源,而是以一种隐喻或者一个出发点的意义来使用那些古代的经典 范本他们的“变”有传统经典的内容,也有个性飞扬的影子,由此,这些书家们其书风趣 味多样,绝无雷同,一派百家争鸣、竟妍斗丽的景象 其实,。中和”与。求变”二点在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中渊源有自。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思 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它的“中和为美”即从阴阳对立统一观衍生而出,是中庸所提出 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这种“中和”,也绝不是一成不变。历代有创造 性的书家宗师不断在打破旧的。中和”,寻找体现自己个性风格的书法语言,建立新的“中 和”,这就是“易”,就是“自强不息”、“推陈出新” 坦率地说,“中和”与“求变”二点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身在中国书法领 域就是主流,而近现代嘉兴籍书法家群体的作品则正体现了这一主流。这似乎本不足以构成 特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态度上,面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亘 古千年的喋喋不休的讨论,为何嘉兴籍书家们却能不为所动,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和”的继 承,“复古”的创新这一态度,从传统文化思想根性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在。主流”的队伍 中,而绝无各择一端的偏执者? 为何这样的争辩席卷全国,到处。吹皱一池春水”,而到了 1 2 文化地理学观照下的近现代嘉兴籍书 去家群体研究 嘉兴,书家们却能依然“心如止水”? 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管尔东西南北风”的现象本 身,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对此,本文将在第三章的“成因述评”中,提出笔者一些粗陋的 看法,以求正于方家。 ( 三) 。中和”的继承复古的。刨新”的表现 具体而言,这种“中和为贵,求变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风探析 近现代嘉兴书法史上,涉猎广泛,融于一冶,会通求变的书家代不乏人限于篇幅,本 文拟仅选择沈曾植、王蘧常师徒二人为证。他 f - - 人前者是提出。冶新旧思想于一炉”,走 “碑帖互参,渊源正变”书路的集大成者,后者是“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 的精神”被誉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的章草大师。晟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深领先生 的“求变”要旨。面对先生在书法领域业已取得的丰功伟绩,只学精神不学面貌,积淀传统, 广收博取的同时,并没有沿着先生的业已开辟的大道亦步亦趋,而是另辟蹊径,跳出乃师的 藩篱,发展了别具风格的王氏章草体。他f l j - - 人作为。中和求变”,继承与创新的成功范例, 当属名副其实。 被人们称作晚清大儒的国学大师沈曾植( 1 8 5 0 - - 1 9 2 2 )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 同时也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大师其书法历程,也正是。碑帖互参,渊源正变”的 历程,是“融冶一炉、以古为变”的历程。在他的书学道路上,“继承”与“创新”从来都 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须臾不离。 篓岳楼笔谈云:“早岁欲仿山谷,故心与手忤,往往怒张横决,不能得势,中拟太 傅,渐有入出。”可见沈曾植所临习的都是传统帖学的名家名作:钟繇、欧阳询、黄山谷、 米芾。沈曾植每自写一跋,都努力把临帖的东西及时表现出来,尽管有时还显得十分吃力。 但这种对于传统名帖的既虔诚又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对于尽快掌握名帖的基本特点和及时 将个人风格因素与传统糅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区别于般习书人 “死临”的“意临”,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博学渊通的大懦才能做到不失根本。可以这样说, 沈曾植在接受传统的同时就已经冲动着创新的巨大欲望,而这种欲望又时时被极为虔诚的临 习所压抑,从而不断得到更新、充实和完善。 这样的“意临”观贯穿于沈曾植的一生以史为观。沈曾植是十分重视。复古”的。在 他给门生谢凤孙的信中曾指出:“吾尝以阁下善学古人为不可及。今忽e l :以临古为大病, 此说何耶? 来屏有使转而无点画,即是转亦淡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如何? 米元章 终身不离临摹,楮公亦然,上至庾亮、谢安石,亦有拟法。鄙人临纸,一字无来历,便觉机 陧不安也” 晚清整个社会都在求变求新以自强。在他的菡阁琐谈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话:。陈 寿卿言:有李斯而古篆亡,有中郎而古隶亡,有右军而书法亡。此语正与明人文亡于韩, 诗亡于杜,书亡于颜同。”沈曾植自觉变法的信号明确无误。根据寐叟题跋分析,1 9 1 1 年起,沈曾植以其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开始了筚路蓝缕的独自探索,在独尊北碑的时局里, 他提出“世无以北集压南集者,独可以北刻压南刻乎? 。的主张,以包容、兼骸的姿态反对 执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计划处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2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贵阳学院人才引进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招募就业见习单位及招聘见习人员66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河北石家庄协和医学中等专业学校公开招聘教师20名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福建漳州市医院临时聘用人员(第二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江西南昌市劳动保障事务代理中心招聘外包人员1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龙岩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5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湖北恩施州巴东县信陵镇人民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广西百色市平果市民政局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肝囊肿的护理查房
- 公司厂房出租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物联网金融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年锑矿合作协议书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汇编
- 工程带班合同协议
- 电动工具智能制造工艺-全面剖析
- 介入导管室手术交接流程
- 人教版劳动教育六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小米智能家居》课件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