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tdlte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pdf_第1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tdlte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pdf_第2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tdlte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pdf_第3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tdlte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pdf_第4页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论文)tdlte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 或创新性)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上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 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 日期:理l 立:三! ! 兰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邮电入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 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t 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邮电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j j 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一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持。非保密论文 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本人签名: f 7 翩虢叩哆_ 对 导师签名:纽:兰:。:。 日期:塑b 多! ! 兰 日期:丝! 旦:主:! 墨 、_ 北京邮电大学硕i :学位论文摘要 t d -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及测试集开发 摘要 随着t d s c d m a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t d s c d m a 的长期演进技术 t d l t e 早已提上日程。为适应l t e 标准和产业发展的需要,3 g p p 在l t e 终 端一致性测试标准设立之初,就确立了开发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的标准t t c n 代码的计划。考虑在3 g 中已经体现出的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及t t c n 测试集 开发工作量巨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可能成为l t e 商业应用瓶颈的风险, 全球运营商组织将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制定及t t c n 测试集开发作为重点 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 本课题研究工作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实习期间完成,课题内容 挂靠两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可看作两个重大 专项t d l t et t c n 测试规范研究和t d l t et t c n 测试集开发协议分 支的纵向承接。本课题主要通过对t d l t e 空中接口的协议架构以及分层协议 功能相关的3 g p p 核心规范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的研究,设计t d l t e 不同场景 下的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并向3 g p p 输出会议提案,讨论通过后作为国际标准 体现在3 g p p 标准t s 3 6 5 2 3 中。结合3 g p p 讨论通过的会议提案,以保证t d l t e 终端的一致性和互联互通性为目的,利用测试用例开发语言t t c n 一3 开发相应 的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代码。 论文首先概述了3 g p pl t e 的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对整个测试项目 开发的理论基础做了详尽的论述,并简要说明了整个项目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成 果。然后着重对课题的主体,即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的方法 以及测试用例自然语言设计方案进行了讨论,并以作者提交3 g p p 的测试用例 的三篇会议文稿为例,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细致分析了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案 和流程。最后又细致介绍了本课题的第二项任务,将测试用例自然语言通过 t t c n 3 语言实现测试用例代码的开发工作,并以作者已验证通过的两个测试 用例为例,针对开发语言、开发工具特性以及代码开发的相关技巧做了全面的 分析。 关键词:t d l t e ,t t c n 3 ,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测试用例开发 ! ! 室堕! ! 叁兰硕上学位论文 摘要 北京邮电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d l t et e r m i n a lp r o t o c o lc o n f o r m a n c e t e s t i n gs t a n d a r d r e s e a r c ha n dt e s tc a s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bs t r a c t a st d s c d m a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n t i n u e st om a t u r e t d l t e t e c h n o l o g yw h i c hw o u l db et h el o n g t e r me v o l u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o f t d s c d m ah a dp u to nt h ea g e n d a t oa d a p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d l t ei n d u s t r ya n ds t a n d a r d s ,3 g p pl t et e r m i n a li nn e e d ,a tt h e b e g i n n i n go f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s t a n d a r d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r m i n a l 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t t c nc o d e p l a n i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3 gt e r m i n a lh a sr e f l e c t e dt h eh u g ew o r k l o a da n dl o n g c y c l ea b o u t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t t c nc o d e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yb e ar i s ko fc o m m e r c i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l 1 e b o t t l e n e c k s ,g l o b a l o p e r a t o r sp u t t h el t et e r m i n a l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a n d t t c nc o d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so n eo ft h et h r e em a j o rp r o b l e m st ob es o l v e d t h i sp r o je c th a sb e e nr e s e a r c h e dd u r i n gt h ei n t e m s h i pi nc a t ro f m i i t t h i sr e s e a r c ht o p i cr e l a t e dt ot h en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m a j o rp r o j e c t so f h e wg e n e r a t i o no fb r o a d b a n dw i r e l e s sm o b i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c o u l db et r e a t e da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e p r o j e c t s ”t d i j et t c nt e s ts t a n d a r dr e s e a r c h ”a n d t d i j et e r m i n a l 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t t c nc o d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s u b j e c tm a i n l yt h r o u g h t h et d l t ea i ri n t e r f a c ep r o t o c 0 1f r a m e w o r ka n ds t r a t i f i e d p r o t o c o l f u n c t i o ns t a n d a r d sr e s e a r c hh a dd e s i g n e dt d l t ep r o t o c o lc o n f o r m a n c e t e s tc a s e su n d e rd i f f e r e n ts c e n ea n ds u b m i t t e dt o3 g p pw h i c ha sa n i n t e m a t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p r e s e n t e di n3 g p pt s3 5 5 2 3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3 g p pt e s ts t a n d a r d sa n dt oe n s u r et h ec o n f o r m a n c eo ft h et d l t e t e r m i n a li n 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u s i n gt h et e s tc a s e sd e v e l o pl a n g u a g et t c n 一3 t oi m p l e m e n t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d - l t et e r m i n a lp r o t o c o lc o n f o r m a n c e t e s tc a s e sc o d e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 l ys u m m a r i z e dt h e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p r o g r e s so f3 g p p l t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e o r yf o u n d a t i o ni nd e t a i la n dt h ep r o j e c t 广皤 北京邮电人学硕i :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 sa n dr e s e a r c hi nb r i e f a n dt h e nf o c u s e so nt h em a i n t o p i c ,h a dd i s c u s s e dt h et d l t et e r m i n a lp r o t o c o l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 i n g s t a n d a r dr e s e a r c h i n gm e t h o d s f r o mt h et w o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 l o n g i t u d i n a la n dt r a n s v e r s ec a r e f u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e s tc a s e s d e s i g na n d p r o c e s s ,t h et h r e ep r o p o s a l ss u b m i t t e dt o3g p pb yt h ea u t h o r t h es e c o n d t a s ki st r a n s f o r m i n gt h en a t u r a ll a n g u a g et e s tc a s et ot t c n 3c o d e f i n a l l y , t h r o u g ht h ea u t h o rc o m p l e t e dt w ot e s tc a s e s ,m a k e sat h o r o u g h 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 s ,d e v e l o pl a n g u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o o l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k e y w o r d s :t d - l t e ,t t c n - 3 ,p r o t o c o lc o n f o r m a n c et e s t ,s t a n d a r d r e s e a r c h ,t e s tc a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k 、 t | 北京邮哇三人学硕i :学位论文目录 摘要。 目录 a b s t r a c t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l 1 1 1 课题研究相关背景1 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2 1 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3 1 3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5 第二章t d l t e 终端测试技术研发基础 2 1 2 2 2 - 3 2 4 第 3 1 3 2 3 3 3 4 3 5 t d l t e 移动通信技术7 2 1 1 网络架构7 2 1 2 关键技术9 t d l t e 空中接口协议l o 2 2 1 协议框架l o 2 2 2 数据链路层1 2 2 2 3r r c 层。l6 2 2 4n a s 层1 8 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l9 本章小结一2 2 三章t i )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 弓l 言:! :; 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研究2 3 3 2 1 协议一致性测试内容2 3 3 2 2 协议一致性测试环境2 4 测试用例设计分析2 8 3 3 1测试用例设计方案2 8 3 3 2 测试用例t c9 3 1 7 2 9 3 3 3测试用例t c9 3 1 7 a 3 0 3 3 4 测试川例t c9 2 3 1 2 7 3 2 测试h j 例设计实现:3 3 3 4 1测试州例t c9 3 1 7 3 3 3 4 1 测试h j 例t c9 3 1 7 a 3 5 3 4 1测试用例t c9 2 3 1 2 7 3 6 本章小结3 7 第四章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集开发。3 9 4 1 引言3 9 北京邮电人学硕i :学位论义 目录 4 2 4 3 4 4 4 5 4 6 4 7 第 5 1 5 2 开发_ l 具及开发环境4 0 4 2 1t t c n 一3 测试h j 例开发语言4 0 4 2 2 t e l e l o g i ct e s t e r 工具介绍4 1 测试用例开发架构设计4 2 测试刚例开发模型4 5 4 4 1r r c 层开发模型设计4 5 4 4 2n a s 层开发模型设计4 6 测试用例开发步骤4 6 测试用例开发实现4 7 4 6 1 测试用例t c9 3 1 7 4 7 4 6 1 测试用例t c9 2 3 1 4 5 1 本苹小结5 7 五章结束语。5 8 论文总结5 8 下一步: 作5 9 缩略语。 参考文献 t ;1 6 4 1 - 1 , l 北京邮电大学硕_ 学位论文 第_ 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喃 , i i 1课题研究相关背景 u h t d - s c d m a ( t i m e d i v i s i o ns y n c h r o n i z a t i o nc o d ed i v i s i o n - m u l t i p l e a c c e s s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大唐电信集团代表中国提出并被国 际电联所接受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是近百年来我国通信史上第一个具有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i 】。 随着t d s c d m a 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t d s c d m a 技术的下一步演进 早已提上同程,并越来越成为关系t d s c d m a 技术能否长期保持市场领先、关 系t d s c d m a 技术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目前t d s c d m a 已经有了非常清晰 明了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图。即从t d s c d m a t d h s d p a t d h s u p a 一 t d h s p a + 一 t d l t e ( t i m e d i v i s i o nl o n gt e r me v o l u t i o n ) 。目前, t d s c d m a 技术演进相关的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其中,t d l t e 将在2 0 1 0 年 后逐步实现商用。为了确保t d s c d m a 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技术的平滑演进,保 持并不断增强核心知识产权的实力,不断提高t d s c d m a 及其演进技术的竞争 力,势必要求尽快开展t d l t e 的标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2 1 。 菊桶 厩丽圆孱266 m b 1 2 一p s ;i【d u l l l 渤m b p p $ si i 上- 三一 一 - 2 0 0 7 年2 0 0 8 年2 0 0 9 年 2 0 1 0 年 2 0 11 年 图1 1t d s c d m a 技术的演进路线图 为了更好的占有宽带无线市场,3 g p p ( t h i r dg e n e r a t i o np a r t n e r s h i pp r o j e c t ) 从2 0 0 4 年1 1 月开始启动了无线接入网长期演进研究项目,以及面向全i p 的分 组域核心网的演进项目,希望通过从无线接口到核心网络的持续演进和增强,保 持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 终端一致性测试始于g s m ( g l o b a ls y s t e mf o rm o b i l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在 g s m 推出之际,为了保证g s m 终端的质量,对各制造厂家生产的g s m 终端设 备及其附件实行了全面型号认证( f t a ) 制度,由第三方测试机构对各制造厂商生 第l 页共6 8 页 北京邮电人学硕l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产的移动终端进行一致性测试。随后,w c d m a ( w i d e b a n dc o d e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a c c e s s ) 和t d s c d m a 也都采用了类似的认证制度,制定了终端的一致性测试 规范,对于其中最重要的协议一致性测试,还决定统一采用t t c n ( t e s t i n ga n d t e s tc o n t r o ln o t a t i o n ) 语言进行编写1 3 j 。 为适应l t e 标准和产业发展的需要,3 g p p 在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标准设立 之初就定出了开发一整套用于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的标准t t c n 代码集( 包括 f d d 和t d d ) 作为l t e 标准的一部分的计划。国际终端认证组织g c f ( g l o b a l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f o r u m ) 更将此通过此t t c n 代码运行下的测试用例作为唯一认证 l t e 终端的准则。f d d l t e 的测试仪表厂商,终端厂商和测试实验室均表示将 大力支持这套t t c n 代码的开发和验证工作。因此,对t d l t e 而言,开发和建 立一套完整的能用于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t t c n 测试集是十分重要和迫切 的。考虑在3 g 中已经体现出的u e 一致性测试规范及t t c n 测试集开发工作量 巨大,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以及可能成为l t e 商业应用瓶颈的风险,全球运营商 组织就把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及t t c n 测试集开发作为重点解决的三大问 题之一。对t d l t e 而言,上述的风险更大。因此及早进行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 测试研究及t t c n 测试集的开发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1 1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终端一致性测试是商用终端走向市场进行的入网测试的重要内容,同时,终 端一致性测试对提高和保证不同厂商终端( 芯片) 的互联互通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为3 g p p 终端一致性测试标准的一部分,各测试实验室使用不同厂商提供的测 试仪表测试终端时,不同芯片终端厂商对核心协议的理解与实现难免有所偏差, 只有通过运行3 g p p 发布的唯一的一致性测试规范和t t c n 代码脚本而实现的一 系列测试用例,才能对被测厂商的终端对核心协议理解的一致性和互联互通性做 出有效验证,保证商用终端与不同厂商的网络设备的互联互通。 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的制定以及t t c n 代码的开发需要专门的工具和大量 专业人员参与,t t c n 代码的开发和验证对l t e 产业十分重要,但周期长、投资 大,而且短时间内对企业并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国外只有有限的几家大的 u e 一致性测试仪表厂商和设备商才敢于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对此,我国工业和 信息化部相关领导审时度势,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中,对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的研究以及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t t c n 代码集的开发分别立项。 为适应l t e 标准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建立一套完整的能用于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t t c n 测试集,不仅可以应用于t d l t e 商用终端的认证测试中, 以保证t d l t e 终端的一致性和互联互通性,而且可以在t d l t e 产品开发前期, 第2 页共6 8 页 北京邮! 乜人学硕l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有效地促进不同厂商t d l t e 终端( 芯片) 问的互联互通测试,从而提早发现对 协议理解和处理不一致问题,规避后期影响终端( 芯片) 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因 此对t d l t e 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及t t c n 代码开发领域,t d l t e 与f d dl t e 处于相同的起步阶段,t d l t e 具备了在该领域实现全面突破,完全达到与f d d l t e 相同水平的难得机遇。t t c n 测试集作为3 g p p 、g c f 、p t c r b 等标准和认 证组织推荐的测试验证代码,对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的认证与国际接轨,为 各大认证组织所承认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其对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符合程 度的验证是其他验证方法所不能取代的。 使t d l t e 具备3 g p p 国际化标准通行的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及t t c n 测试 集,不仅可以应用于t d l t e 商用终端的认证测试中,以保证t d l t e 终端的一 致性和互联互通性。而且测试集的开发是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仪表在开发及 使用中重要的软件支撑。t t c n 代码集是终端测试仪表唯一的运行脚本和调试参 考,t t c n 代码集对核心协议的理解与实现,直接影响并左右了终端一致性测试 仪表的开发,各终端一致性测试仪表厂商均以在不同终端上调试通过尽量多的 t t c n 测试用例代码为产品最终衡量要求。作为与商用终端互联互通的最终实 体,开发t t c n 代码集对系统网络设备理解协议实现,与模拟终端商用终端间 互联互通的调试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具有十分显著的现实意义。 7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是验证终端对标准的符合程度、是面向终端产品设计方 案的全面测试,是终端产品进入市场前验证其是否具备商用水平的最关键手段。 通过研究和开发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可极大促进和提高u e 的成 熟水平。本项目的开展,将为t d l t e 后续产品的研发、实验、验证、测试奠定 良好基础。 进行t d l t et t c n 规范的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测试评价体系,有 利于指导终端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测试验证,发现并协助解决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也有利于支持专用测试仪器仪表和终端关键软硬件等产业薄 弱环节的技术开发和升级完善。通过该项目的支持,能够使我国t d l t e 持续创 新发展并进一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1 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挂靠两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可看作两个重大专项协议分支的纵向承接,专项一为t d l t et t c n 测试规范 研究,专项二为t d l t et t c n 测试集开发。 专项t d l t et t c n 测试规范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 第3 页共6 8 页 北京邮i 【i 人学硕+ i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测试技术,提出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方案和测试内容,为t d l t e 基于t t c n 的终端一致性测试用例及测试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专项( t d l t et t c n 测试 集开发则是依据3 g p p 发布的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方案和测试内容的 相关标准,开发一整套同时适用于t d d 和f d dl t e 终端的协议一致性测试集代 码。 作为基于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的研究和测试用例开发的项目, 该项目主要通过对t d l t e 空中接n ( l t e u u ) 的协议架构以及分层协议功能相 关的3 g p p 核心规范和一致性测试规范的研究,设计t d l t e 不同场景下的协议 一致性测试用例并向3 g p p 输出会议提案,讨论通过后作为国际标准体现在3 g p p 标准t s 3 5 5 2 3 中。 结合3 g p p 讨论通过的会议提案,以保证t d l t e 终端的一致性和互联互通 性为目的,利用t t c n 3 测试用例开发语言开发相应的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 测试用例代码。 作者结合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的研究和测试用例开发的项目, 将课题定位于t d l t e 空中接口协议测试规范研究以及测试用例的开发实现,严 格参照3 g p p 标准,使用t t c n 3 语言对测试用例进行实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 分析,通过e t s i 总部的验证环境对测试用例进行结果的验证。 作者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对t d l t e 核心规范和测试规 范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场景提出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最终输出到3 g p p 国际 标准中。在蜂窝移动通信领域,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在t d s c d m a 的标准推 进方面相比其他两种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发展滞后期,而t d l t e 的标准推进工作 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国际同步。 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测试规范的深入研读,明确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要求, 最终利用t t c n 3 测试用例开发语言完成t d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的开 发工作,最终输出为3 g p p 国际标准,体现在3 g p p 标准t s 3 6 5 2 3 中,这在国际 上仍属首次。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参与3 g p p 标准化活动,采用3 g p p 通行规则和方 式方法,和l t ef d d 同步制订出相当的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系列规范,在 此基础上开发一套完整的t d l t e 终端一致性测试t t c n 标准测试集代码,具体 内容包括接入层、非接入层、无线业务承载、不同无线承载问切换等模块代码, 为t d l t e 终端致性测试提供标准规范和代码集,为t d l t e 商用终端的认证 测试创造必要条件。 第4 页共6 8 页 北京邮电人学硕1 :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3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 t d l t e 空中接1 2 分层协议研究 通过深入学习t d l t e 空中接口协议,将各层协议功能以及相关的协议过程 做了详细的介绍。显然,对t d l t e 空中接口各层协议的熟练掌握,为后续的测 试规范研究、测试用例设计、标准提案撰写以及测试用例开发过程的方方面面都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 t d l t e 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提案设计 基于i s o i e c 9 6 4 6 ( o s i 协议一致性测试的方法和框架) 定义的协议一致性 测试方法论【4 】,通过对3 g p pt s2 4 3 0 1f 5 1 、t s3 6 3 3 11 6 】、t s3 6 5 2 3 1 【7 1 、t s3 6 5 2 3 2 【8 1 、t s3 6 5 2 3 3 【9 1 以及t s3 6 5 0 81 1 0 】等相关标准的深入研究,共参加了两次3 g p p r a n 5 会议,共输出6 篇提案讨论通过。 表1 - 1 完成提案列表 睡夔要, 黔沙科黟镄麓? 琊哩毪嘴跫弘i 学2 。豫鳓唧”i一+ - 咒j x 碍孕唧= 4 屯惴黟缈砷7 j 1 ”? 带尊强,蝴o 翰 提案名称秀 ? 鼢缸虻缸i 鞋缸饶乞,统瓤。蠡靠。 缸如辊轴乱盎k 皖j ? # - 舭一,弈、j 舢哳槐女 强? i ;撼鑫甄魏。勘嚷象洗j 蕊截8 冀。h i 鑫氇旃t 批+ a 落 r 5 0 9 4 3 2 6 g c f 优先级3 一新增的e m m 测试用例9 1 2 6 r 5 0 9 4 3 2 7 g c f 优先级3 一新增e m m 测试用例9 1 5 2 , r 5 0 9 4 3 4 9g c f 优先级卜新增e m m 测试用例9 3 1 1 5 r 5 0 9 5 0 8 7 g c f 优先级2 一新增e m m 测试用例9 3 1 7 r 5 0 9 5 0 7 3 g c f 优先级2 一新增e m m 测试用例9 3 1 7 a r 5 0 9 6 6 6 7 g c f 优先级3 一新增e m m 测试用例9 2 3 1 2 7 3 ) 多场景t d - l t e 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用例的实现 完成了覆盖空中接口非接入层大部分协议过程、多场景下的1 0 个具体的测 试用例的开发及验证工作。 第5 页共6 8 页 北京邮电人学硕l :学位论义第一章绪论 表1 - 2 完成测试例开发列表 黔 。、 扩,t “驴燃:一i 镪”。 。”,j,一 一 。学j hh 砷”m 坍r 一 ,3 甲栌? 臻k 5 测试用例编号测试用例名称 貌h m “一a ! j 。 ,应庇班蕊如4 & t 盔蹦磊妇女自斯二幺恸z 抽缸盖v 詹 # w 一h “j 锄,;材私彘;,。五幺蠹“班照d 赫赫,二。小,h “二“嚣z 蠡磊颤矗象荔 9 1 2 4由于m a c 码错误,u e 不接受鉴权请求 9 1 4 2请求i m e i 标识过程 9 2 1 1 1 3由于p l m n 被禁用导致附着过程被拒绝 9 2 2 1 6 u e 发起去附着过程,发生的异常情况即在连续5 次去附着请 求无响应后进行本地去附着 9 2 2 2 2网络发起的去附着过程,去附着类型为“i m s i 去附着” 9 2 3 1 4正常跟踪区更新过程,跟踪区更新接受消息中包含等效的 p l m n 列表 9 3 1 3发起c s 回退的服务请求过程 9 3 1 7 服务请求过程被拒绝,原因是由于u e 标识符无法被网络获取 识别 9 3 1 7 a服务请求过程被拒绝,原因是由于u e 隐式去附着 1 0 7 1u e 请求承载资源分配建立新的e p s 承载上下文,被网络接受 的过程 第6 页共6 8 页 北京邮电人学硕,i :学位论义第二章t d l t e 终端测试技术研发基础 第二章t d l t e 终端测试技术研发基础 2 1t d l t e 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全球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早已突破了3 0 亿,而 在中国,截至2 0 0 9 年1 0 月底,移动通信用户数达7 0 8 亿【l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通信手段。 t d s c d m a 是我国自主创新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 准,采用了t d m a 、c d m a 、f d m a 等多种多址接入方式和智能天线、联合检 测等多种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容量大、抗干扰性强等特点, 理论最高传输速率可达2 m b p s 。 为了更好的占有宽带无线市场,3 g p p 从2 0 0 4 年1 1 月开始启动了无线接入 技术长期演进研究项目( l t e ) ,以及面向全i p 的分组域核心网演进项i 三i ( e p c ) , 希望通过从无线接口到核心网络的持续演进和增强,保持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的 技术先发优势【眩】。 7 3 g p p 为l t e 规划了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 0 0 5 年3 月到2 0 0 6 年6 月为s i ( s t u d y i t e m ) 阶段,主要完成目标需求的定义,明确 l t e 的概念,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 0 0 6 年6 月到2 0 0 7 年6 月为w i ( w o r ki t e m ) 阶段,在2 0 0 7 年中期完成相关标准制订( 3 g p p 版本7 ) ,在2 0 0 8 年或2 0 0 9 年推出商用产品。但实际执行情况有所延后,s i 阶段直到2 0 0 6 年1 2 月才完成, w i 阶段的相关标准制订在2 0 0 7 年1 2 月才基本完成,标准版本体现为3 g p p 版 本8 。 2 1 1网络架构 3 g p p 为l t e 设计了全新的网络结构,取消了原来存在的r n c 。l t e 的网 络结构图如图2 1 所示: 其中,e n b 之间底层采用i p 传输,在逻辑上通过x 2 接口互相连接,即m e s h 型网络结构,这样的设计,主要用于支持u e 在整个网络内的移动性,保证用户 的无缝切换。 e n b 与m m e s - g w 通过s 1 接口连接,更具体地说,就是通过s 1 m m e 接 口和核心网m m e 相连,通过s 1 u 和s g w 连接。对于s l 接口,支持e n b 和 m m e s g w 之间的多对多连接。 第7 页共6 8 页 北京邮电人学硕一i :学位论文 第二章t d l t e 终端测试技术研发基础 m m e ,s g wm m e ,s - g w , ,: j ,: , e n b 图2 1e u t r a n 网络结构 位于e n b 和m m e s g w 间的s 1 接1 :3 ,将l t e e p c 演进系统划分为无线接 入网和核心网。沿袭了承载和控制分离的思想,s 1 接口也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 平面。其中用户平面接口s 1 u 将e n b 和s g w 连接,用于传送用户数据和相应 的用户平面控制帧。而控制平面接口s 1 m m e 则将e n b 和m m e 相连,主要完 成s a 接口的无线接入承载控制、接口专用的操作维护等功能。 s 1 控制平面接口s 1 一m m e ,在i p 层之上采用了比t c p 协议功能更为强大的 s c t p ( s t r e a mc o n t r o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p r o t o c 0 1 ) ,为上层s 1 一a p 1 3 j ,即控制平面协 议提供有保证的可靠传输并能支持i p 网络上的s s 7 信令系统功能,从而可以实 现v o l p ( v o i c eo v e ri n t e m e tp r o t o c 0 1 ) 业务。s c t p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多重 联外线路的支持,一个端点可以由多于一个i p 地址组成,使得传输可在主机间 做到透明的网络容错备援。 e n b 之间通过x 2 接口互相连接,形成了所谓m e s h 型网络,这是l t e 相对 原来的传统移动通信网的重大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网络结构中没有了 r n c ,原有的树型分支结构被扁平化,使得基站承担更多的无线资源管理责任, 需要更多地和其相邻的基站直接对话,从而保证用户在整个网络中的无缝切换。 ) ( 2 接口也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 由于没有了r n c ,空中接口协议的p h y 、m a c 、r l c 和r r c 功能都由e n b 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完成基站之问的切换。由于少了一层节点,用户平面的数 据传送和无线资源的控制,变得更为迅捷,其中,分组数据汇聚( p d c p ) 子层 放在了e n b ,而无线接口和核心网相关的n a s 处理,则放在了e p c 主要节点 m m e ,使得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功能划分变得更加清晰。 第8 页共6 8 页 1 ) o f d m o f d m 技术是l t e 系统的技术基础与主要特点,o f d m 系统参数设定对整 个系统的性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载波间隔又是o f d m 系统的最基本参 数,经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最终确定为1 5 k h z 。上下行的最小资源块为3 7 5 k h z , 也就是2 5 个子载波宽度,数据到资源块的映射方式可采用集中方式或离散方式。 循环前缀( c p ) 的长度决定了o f d m 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和覆盖能力。长c p 利 于克服多径干扰,支持大范围覆盖,但系统开销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数据传输能 力下降。为了达到小区半径1 0 0 k m 的覆盖要求,l t e 系统采用长短两套循环前 缀方案,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短c p 方案为基本选项,长c p 方案用于支持 l t e 大范围小区覆盖和多小区广播业纠1 5 】。 o f d m 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无线信道的频率响应曲线大多 是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