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迄今为止,日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达 13 人,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在获 奖人数和科研水平上都非常惹人注目。尽管历史上日本文化几乎是从中国移植而来 的,其价值观也和中国非常类似,但我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至今尚未实现零 的突破。弄清日本诺贝儿奖得主辈出的原因对我国科学决策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 前,学界就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的剖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重视个人因素, 重点放在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的自传、业绩等论述上,缺乏深层次的解析和挖掘,第 二种做法则是通过介绍诺奖得主的生平和业绩,重点论述诺奖得主科研成果取得的 具体过程上,对成果背后的日本社会原因鲜有涉及,因此这一研究领域仍有很大的 研究余地;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对“诺贝尔奖计划”的解读论述日本的科技政策。 本文认为日本诺奖得主在具备个人资质的同时,具备令其获得诺奖条件的社会 文化的缘故,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科学学会、国家科技政策、经济实力和科技人 文环境等等。本文运用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交叉和与长期以来独揽诺贝尔 奖牌的欧美等国比较等研究手段, 在借鉴先哲研究成果, 仔细研读 13 位获奖者的 传 记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各个时期的科技水平、 日本的科技政策、历史文化方面等角度分析其获奖的深层原因。 首先,百废待兴、财政拮据的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的旗帜下,多方筹措资金建 立从小学到技术中专学校、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学制,在近代化的教育体制形成 的同时,学科建制、科研建制也走上正轨。东京大学等日本几大名校不断建立起来, 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各类研究所等也建立起来。日本诺奖得主无一不在这些高 校学习过,而且他们大多数人毕业后或留校或去他校教学和进行科研或到研究所专 门从事科研活动。另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的纽带的各学科学会也早在一战前就 成立起来。可以说科研体制的形成是日本诺奖取得硕果的滥觞。 其次,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是经过日本近世、近代以 来很多代日本科学家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蓄积了众多的科技成果,并利用留学或者 短期国外访学获得该学科的最前沿的信息分不开的。数代日本科学家通过日本大学、 各类研究所和各自然学科学会的硬件设施,对西方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生理 学、地质学等学科进行了软件移植,让其在日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经过由单纯 的模仿到自主创新,再到世界领先,终于产生了汤川秀树等 13 位诺贝尔奖得主。所 以说近世科研成果的累积是日本诺奖取得硕果的学术根基。 ii 再次,自古以来从中国引进了文字、儒学、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衣食住 行甚至连人的一部分也来自中国的日本直到16世纪中叶才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正如常言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通过“三纲五常”等儒家理念确立了稳 定的社会秩序、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儒家文化为何到了近代却成为富国强兵、 抵御外辱的科技发展的羁绊,走到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反面,而日 本又是如何克服近代以来阻滞中国科技发展的诸多负面的社会文化从而成功地实现 了科学建制,登上世界科学的殿堂诺贝尔奖领奖台?因此,如果不从社会文化等角 度深层次地分析日本崇尚教育和科学研究风气的形成和成功地进行了科学建制的原 因,就不会真正理解日本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实质性原因。 综上所述,日本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但与此同时日本也存在着 各种各样的阻碍其继续获得诺贝尔奖的不利要素。作为历史上曾在科学技术、社会 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对日本产生巨大影响但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上落后于日本并 被其欺侮和掠夺反而为其获得诺贝尔奖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中国应该取长补短,在借 鉴日本克服中国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为科学研究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经验的同 时,避免犯阻碍诺贝尔奖获奖的日本的同样错误,尽早地实现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诺贝尔奖得主;获奖原因 iii abstract compared to other asian countries that have few nobel prize winner, japans award-winning is very conspicuous, both in the number and on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lthough japan ,who learned a lot from china in history, shares similar values with china, but china has not yet realized nobel laureate zero breakthrough.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for japans nobel laureate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to date, in the academia, there are two typ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japans nobel prize award-winning generally; one is the emphasis on personal factors, focusing on the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autobiography, performance, etc. however, this kind of discussion is lack of in-depth analysis and mining. another approach is to focus on the specific process to achieve scientific research, while introducing the life and performance of these people only in a few words.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research in this field of study, with the right outcome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japanese society rarely involv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japans nobel laureates winning nobel prize is mainly because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ordered access to the japanese nobels sake, in addition to the availability of personal qualifications. many factors, including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economic strength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environment, have played a big role. in this paper, i will make the reasons clear for the japa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by sociological, technological,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ed to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do this, i shall read carefully of 13 winners of the biography and other first-hand information basis. first of all, despite the financial constraints, the meiji government fina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meantime, research institution is also on the right track. meiji government iv continues to set up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other several prestigious school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specializing in various types of natural science, were also established. not only were almost all of japanese nobel laureates studying in th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most of them taught or conducte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pecialized in research activities in the institute after graduation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conduct academic exchanges and interflow ties , various learned societies were set up as early as in a pre-war period.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research institutions mak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to the japanese nobel prize winners. second, the reason for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that japans nobel laureate achieved lies in the fact that many japanese scientists had made arduous effor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accumulating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rough the japanese modern times, modern times, and in the same time, some of them studied in a short term in overseas to obtain the forefro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nformation.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ce system and the process of westernization in japanese society were completed in parallel, starting from period when the guns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in 1543 ,and the period when the u.s. admiral perry opened japans doors. then from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1885, japan entered the period of the cradle of modern science. from 1886 to 1913, with the commencement of japa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were set up.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o world war ii,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e of the industr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began the establishment of chemistry, physics institute, and stepped up research efforts. from post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time, is the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again, until the japanese began to absorb western technology in the mid-16th century, china has been the world lead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panese has been introducing characters, confucianism, politics, economic syste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necessities from china since ancient v times until the meiji restoration. known as needham puzzle, it is not easy to explain why chinas technological level became lower than western countries. as the saying goes, a par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or the confucian concept has governed the oriental world, established a stable social order, strengthened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and brought the prosperity and honour to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but in modern times confucian concept resiste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by overcoming the arrest of many nega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which hampered the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japan succeeded in achieving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and thus several nobel prize winners appeared. therefore, if no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seated social and cultural analysis of japa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hard to really understand why the japanese has won nobel prize. to sum up, the japanese did have a lot of places worthy of learning for relatively backward countr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a variety of obstacles or negative elements for japan to continue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in history, china has given a huge impact on japa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ystems, cultural traditions, but lagged behind in japa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times.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japan which overcam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while avoiding committing the same mistake japanese has mad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achieve a zero breakthrough in the nobel prize. keywords: japan; nobel prize winner; the reasons for the award-winning 导论 1 导 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迄今为止,日本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数已达 13 位,虽然与欧美相比,其获奖 人数和科研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则非常惹人注目。历史 上的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其价值观和中国非常类似,然而由我国本土培养 的诺贝尔奖得主至今未实现零的突破。同样是东方国家,差距为何如此之大?本文 的研究目的正是想找到原因所在,具体来讲,是通过日本和国内的论著、各种媒体 中提及的自 1949 年到 2008 年的近 60 年间日本的 13 位诺贝尔奖得主的 1的生平、业 绩、毕业学校、直接的获奖原因或者说对人类科学的贡献等,进行社会学和科技史 学分析,在弄清楚日本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深层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日本社会 也存在着阻碍诺贝尔奖获奖的因素,以资中国借鉴。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科学奖设有物理学奖、化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类是人文科学奖,设有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后来增设 的) 。人文科学评奖由于受到意识形态和东西方各国价值观迥异的限制和衡量文科业 绩没有硬指标等缘故,很多情况下评奖并非公允,因此常受到轻视。然而自然科学 领域却较少受主观情绪的影响,评审办法公允,同时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然科学奖不仅对获奖国本国乃至世界的进步都有巨大贡献,因此自然科学领域的 诺贝尔奖就是成为一个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据最新资料显示,迄今为止,有 8 名华裔科学家 2荣膺诺贝尔奖,这一事实说明我们中国人充分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资 质,决不逊色于日本科学家,遗憾的是他们都已非中国国籍,也非我国本土培养出 来的。即使这样,建国后中国的胰岛素完全具备获奖资格,但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半 锁国状态,和国外科技界疏于沟通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受到诺贝尔奖评委 会的注意,从而错失了获奖的机会。诚然,诺贝尔奖委员会标榜其宗旨是获奖者的 成果或者说知识产权不为哪个国家所有,而是为全世界所有,但诺贝尔奖得主所在 国获益匪浅这一点不容忽视,表现为不仅能够激起国民的爱国热忱,提高国际声誉, 赢得国际尊重,还能促进国内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 展。虽然我国是奥运会金牌大国,却没有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正因为如 1另外还有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名是和平奖获得者佐藤荣作,其他两名是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因为他们不 是科学家因而不研究对象之列。 2目前为止,有 8 位华人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 高锟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 2 此,每年诺贝尔奖揭晓之际,我国各界的诺贝尔奖情结就显露无疑,有朝一日看到 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可以说是所有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 因此,研究日本诺贝尔奖的获奖原因对于阐明日本近代以来的科学发展史具有 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剖析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借鉴日 本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国政府和科 学工作者能在虚心学习日本长处的同时,摒弃其缺点,避免重蹈其覆辙,有望在不 久的将来赶超日本,同时早日培养出我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 二、研究现状 日本科学家获得众多诺贝尔奖一事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和我国学者津津乐道的 话题,2008 年一举有四人获奖,更是引人注目。惊叹之余,更从不同角度对其原因 进行了解析。迄今为止学界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获得诺贝尔奖是日本各位科学家的个人禀赋和不懈努力所致。 这种观点强调科学家的个人因素,常见诸百度、新浪、日文雅虎等网站、中国 媒体、日本各大媒体,主要采取自述或采访对谈等形式讲述获奖者的生平,孩提时 期所受的家庭教育、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原因,广泛涉猎各种科学书籍, 亲近大自然,动手能力强等等,为他们日后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奠定了基础。代表性 论著主要有杨建邺的二十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 、王渝生的百年诺贝尔科学 奖启示录 、郭奕玲和沈慧君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年 、白川英树的我的诺贝 尔之路 、福井谦一的学问的创造 、朝永振一郎的科学者的自由乐园等。其 共性是强调诺奖得主的天资聪颖,勤奋努力、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一门心思致力 于科学研究,最终登上诺贝尔奖的科学殿堂。 2、着眼于从日本国家的科技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不少论著强调日本非常重视诺贝尔奖事业,制定了在今后 50 年内培养出 30 位 诺贝尔奖得主的雄心勃勃的诺贝尔奖计划 ,并断定这是日本诺贝尔奖得主频出的 主要原因。例如乾梢的日本科技政策 、冯昭奎和张可喜的技术立国之路科学 技术与日本社会 、广西大学郑二红的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科学社会学解读 , 郑州大学李春霞的日本“诺贝尔奖计划”提出的动因的哲学思考等,这些论文 乍一看非常有道理,但是计划制定在后,诺贝尔奖获得在前,作为对日本将来的诺 贝尔奖获奖数的预测可以,不能作为解释以前的成就。还有的论文着眼于巧妇难为 导论 3 无米之炊,诺贝尔奖级的研究成果的取得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来购置实验设备,这都 需要国家的支持这一点,引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说日本在科研开发上投入的经 费在世界上来说是最多的,因此这是日本取得诺贝尔奖丰硕成果的主因。这一观点 有一定道理。但是经查证其大部分资金来自企业的投资,而且是用于研发产品给企 业带来直接利益的研究的。而对没有直接利益或者周期过长的基础研究则很少有人 问津。国家层面用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则占很少比例,不到整体的 10%,和重视基础研 究的欧美各国相比这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奖励的是有前瞻性 的基础研究,而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足,因此虽然不能说完全 没有关系,但这个说法并不大有说服力。 3、重点从经济、教育等综合国力角度进行分析 不少论著用很大篇幅论述了日本如何通过明治维新实现近代化,如何在教育上 投资、立法等,另外又分析了日本在二战后是如何实现经济复兴、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的。主要论著有大田尧的战后日本教育史 、李廷举的科学技术立国的日 本历史和展望等,该种论著得出结论说正是经济、教育等综合国力为日本诺贝 尔奖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根本原因所在。很显然,该观点没有跟 13 位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论述,显得比较空洞。 综上所述,当前对诺奖获奖原因的分析都较片面和空泛,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 解析和挖掘。通过结合日本诺奖得主的个人分析和日本科研体制及社会文化的形成 的深刻分析,我发现:首先,世人对日本文化存在认识上的偏颇。世界科技史上, 更具体地来说是诺贝尔奖史上从来就名不见经传的日本从 1949 年至 2009 年的近半 个世纪,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江崎玲于奈、福井谦一、利川根进、白川英树、 野依良治、小柴昌俊、田中耕一、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下村修等 13 位 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日本科学家获奖,打破了长期以来欧美科学家独 揽诺贝尔奖的局面,这令日本人欢欣雀跃,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令对认为 日本是工于模仿、缺乏创新的民族的西方人和中国人大为惊诧。在西方人眼中,近 代以来,受西方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统治的东方国家是落后的,蛮荒的国度。虽 然 1930 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因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却是印度史上的唯 一,加之拉曼虽是印度国籍,却是在西方受的教育,一般不认为是印度培养出来的, 不过是个偶然现象而已。正如近代日本思想家所指出的那样,在西方人眼中的近世 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国,日本人是善于模仿西方文明的“黄色猴子” ,侥幸打败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 4 了清国、俄罗斯,一战中趁列强无暇东顾,大肆掠夺殖民地和发战争财,二战后用 极小的代价买来欧美技术,同时将欧美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畅销产品而发横财,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总之,这些成就主要不是依靠科技取得的。这样的国家怎 么能够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呢?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日本是在模仿了中国文化、西方 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野蛮的掠夺来发迹的,而不是通过自身的科研创新实现的。 其次,个人因素是获诺贝尔奖的内在基础。诺贝尔奖是科学的最高殿堂,它的 获得和获奖者个人的素质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查阅这些日本科学家的个人传记或相 关报道不难发现,虽然他们出生年月从 1907 年到 1959 年不等,是不同时代的人, 但是都有很多共性。天资聪颖,自幼就酷爱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各科目尤其是理科 成绩优异,热爱观察,对自然界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问为什么,勤于思考, 不贪图名誉和物质享受,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科研,而且把科学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 来进行,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出身书香门第、受到家庭的良好熏陶等等。翻阅世 界诺贝尔奖得主的传记可以发现在对他们的评价中都有类似的记叙,说明这是包括 日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共性。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几乎毫无例 外,自幼都阅读世界各国诺奖得主的传记,得知获得诺贝尔奖不仅能够得到巨额奖 金,还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国争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这令他们 深受鼓舞,并演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下决心一定要获得此殊荣。与此同时,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们对世界诺奖得主们的科研方法和对科学的热衷、孜孜不倦 的工作态度都刻意模仿,这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社会因素对诺奖获奖的重要性。诚然,上述这些个人资质和努力都是获 奖的要因,没有这些因素,无论是谁也不会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不少对日本的诺 贝尔奖得主辈出的原因进行论述、猜测的论文、著作、媒体报道、科学家传记等把 上述这些因素作为日本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奖的唯一原因。这种论断未免有所偏颇。 这是因为哲学上讲任何结果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而致,内因通过外因起作 用。上述论断仅仅抓住了事物的内因,而忽略了诺奖得主们所生活的社会因素这个 外因。这一点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日本的诺奖得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日本生活、受教育、做科研工作这一点可 以说明日本已充分具备培养诺奖得主的条件或者土壤。尽管汤川秀树在获得诺贝尔 奖的前一年,曾经留学美国,但他出生在日本,生活在日本,在日本接受了从小学 到大学的教育,并在日本的科研或教学机构工作。不可否认,在美国的一年,他拜 访名师,得知量子物理学的前沿动向,对其获得诺贝尔奖大有裨益,但是,起决定 导论 5 意义的是还是在日本所受的教育、所做的研究工作。日本其他几位有过留学经历或 者在国外有过研究经历的情况也都与汤川秀树大同小异,这一点非常重要。 迄今为止已经有 8 名华裔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这一殊荣足以证明中国人完全在 智商、勤奋度、科学研究素质等个人资质上毫不逊色于日本科学家和世界任何国家 的科学家。从历史上看,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都是在吸收和学习中国文化, 仅这一点就可以说中国人的智商远远超过日本人,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华裔诺奖得主 都是美国国籍,而非中国国籍,而且都是在国外接受的大学教育。中国本土还没有 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上述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一直生 长在中国,在中国受教育的话,他们会获得诺贝尔奖吗?不言而喻回答是未知的。 俗话说橘生江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华裔诺奖得主获奖的各个时 期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均远落后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又如何能获 奖呢?日本诺奖得主在接受采访时,几乎都强调获此殊荣首先要感谢教育他们的老 师、亲人、同事、领导的指导和帮助,虽有人会说这可能是谦辞,但并不尽然,牛 顿曾经说他的诸多成就的取得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成为可能的。这些都说明他们意 识到日本社会因素对他们成功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日本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科研体制的建立和社 会文化背景的形成。 三、研究结构 日本的诺奖得主在具备一定个人资质的同时,生活在具备令他们获得诺奖条件 的日本是其获奖的缘故。进一步假设来说具备个人资质的他们只要是在具有日本那 种程度的社会和科技水准的国家,就会获奖。而且可以进一步作出推论已经具备了 获得诺贝尔奖条件的日本获得诺贝尔奖是必然的,而具体是获奖者是张三也好李四 也好无关紧要。之所以论文题目定为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也正是这个原因。 因此,如果说像印度那样的获奖案例是一种偶然性,那么日本无论从获奖人数还是 从获奖门类的齐全性等角度来看绝非是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日本之所以能够 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如此进步是由多种要素造成的,具体来说是包括大学、科研机构、 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实力和科技软环境等等。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运用 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等多学科交叉和与长期以来独揽诺贝尔奖牌的欧美等国比 较等研究手段和调查统计,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先哲研究成果,仔细研读 13 位获奖者的传记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挖掘了获奖当时所处的社会状况,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 6 各个时期的科技水平、日本的科技政策、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深层原因。 章节安排上,第一章从诺奖得主们学习和工作的日本大学、大学附设研究所、 独立法人研究所、企业所属研究所以及日本的科学学会的基础研究实力、办学水平 和科研氛围等角度论述诺奖获奖原因。第二章论述日本诺奖得主的成果除了自己的 努力和禀赋外,还和他们本着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的理念,继承日本长期以来几代 日本科学家的成果,并留学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成果分不开,同时诺奖得主之间的师 徒传承作用也不容小觑。第三章从文化社会角度论述日本科技发展的深层原因,这 包括儒教文化的善用,科学研究氛围的创造、科学合理的科研政策、科研风气的养 成、留学政策的制度化等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在结语里对前三章进行总结,指出 在日本现存科研体制的优点和弊端的基础上,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角度,对中国 科技简史、现状进行简评之后,对中国如何学习的长处,今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 大致的时间表、学科领域进行预测。 第一章 科学体制建设是日本获诺贝尔奖的滥觞 7 第一章 科学体制建设是日本获诺贝尔奖的滥觞 在诺贝尔奖诞生前的约半个世纪, 因看到蛮荒而为列强逼迫洞开国门的明治 维新政府认识到西方列强之所以依靠坚船利炮横行世界是因为有剑桥、牛津、哈 佛、海德堡等高等学府和一些世界性知名研究所的存在,要想富国强兵,废弃不 平等条约非走科技强国之路不可。百废待兴、财政拮据的明治政府在文明开化的 旗帜下,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从小学到技术中专学校、中学、高中乃至大学的学 制,在近代化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同时,使学科建制、科研建制也走上正轨。在东 京大学、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等日本几 大名校不断建立的同时,专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学附设的研究所、日本理化 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所属的研究所等也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日本诺 奖得主无一不在这些高校学习并研究过, 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毕业后或留校或 去他校教学和进行科研或到研究所专门从事科研活动(详见表 1.1) 。与此同时, 作为补充日本各高校、各类研究所的不足,维系各类研究人员的联系,进行学术 交流和切磋的纽带的物理学会、数学学会、生物学会、化学学会也早在一战前就 成立起来。可以说上述这些科研体制的形成是日本诺奖硕果取得的主要原因之 一。以下从各大学、各类研究所以及各学科的科学学会和日本诺奖获奖等角度进 行论述。 表 1.1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情况详表 3 姓名 获奖 年份 获奖 学科 主要贡献和获奖理由 毕业学校 留学情况 毕业之后 汤 川 秀 树 (1907-1981) 1949 物理学 因发现了阳质子与中性 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 核力,预言介子的存在 而获奖。 1929 年京都帝 国大学理学部 硕士毕业、1938 年大阪帝国大 学理学博士 1948 年美国 普林斯顿研究 所客座教授, 1949-1951 年 美 国 哥 伦 比 亚大学 1939-1970 京 都 大学物理学教授, 1973-1945 兼 任 东京大学教授, 哥 伦比亚大学教授 朝永振一郎 (1906-1979) 1965 物理学 以“超多时间理论“和 “鱼贯而入理论“而闻 名,因在量子电磁力学 领域有重大贡献而获 奖。 1929 年京都帝 国大学理学部 硕士毕业、1939 年东京帝国大 学理学博士 1937-1939 年 德 国 留 学 , 1949 年美国 普 林 斯 顿 高 级研究所, 1932-1937 年 东 京理化研究所研 究员,1941 年东 京文理科大学物 理学教授,1956 年后任东京教育 大学教授、校长 3読売新聞編集局編.賞 10 人日本人m.中央公論新社.2001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 8 江崎玲于奈 (1925-) 1973 物理学 发现了半导体中的隧道 效应,1957 年因发明了 隧道二极管而获奖。 1947 年东京帝 国大学理学部 硕士毕业、1959 年东京大学理 学博士 1960年在ibm 研究所工作 1947-1956 在 神 户工业公司, 1956 年起任东京通信 工业公司主任研 究院,1960 年供 职 ibm 研究所, 1981 年兼任伦敦 工业学院高级聘 问研究员 福 井 谦 一 (1918-1998) 1981 化学 开拓了“化学反应前线 轨道理论“,对有关化 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 有重大贡献。 1941 年京都帝 国大学工学部 本科毕业、1948 年京都大学工 学博士 1943 年任京都大 学讲师,1951 年 起任京都大学物 理化学教授 利 根 川 进 (1939-) 1987 生理学 ?医学 因提出了“多样性抗体 培养的遗传原理”而获 奖。 1963 年京都大 学理学部毕业、 1968 年加州 大学圣地亚哥 分 校 博 士 毕 业,先后在索 科尔研究所和 巴塞尔免疫学 研究所供职 1969 年在索克尔 研究所,1971 年 在瑞士巴塞尔免 疫学研究所任职, 1981 年担任麻省 理工学院大学教 授 白 川 英 树 (1936-) 2000 化学 研制的聚乙炔类导电聚 合物做出了开创性的贡 献。 1961 年东京工 业大学理工学 部硕士毕业、 1966 年东京工 业大学工学博 士 1976-1979 年 美 国 宾 夕 法 尼 亚 大 学 留 学 1966 年任东京工 业大学助教, 1979 年任职筑波大学 副教授,1982 年 至今任筑波大学 教授 野 依 良 治 (1938-) 2001 化学 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 得的成绩。 1963 京都大学 工学部硕士毕 业、工学博士 (京都大学) 1969 、 1970 年 留 学 哈 佛 大学 1968 年名古屋大 学付教授,1972 年任教授并担任 研究生院理学研 究科主任 小 柴 昌 俊 (1926-) 2002 物理学 他的“神冈中微子观测” 获得高度评价,导致了 微子天文学的诞生。 1951 年东京大 学理学部毕业、 東京大学理学 博士 1955 年美国 罗彻斯特大 学研究生院 博士毕业 (ph.d.) 1970 人东京大学 理学院教授, 现任 职东京大学基本 粒子物理国际中 心 田 中 耕 一 (1959-) 2002 化学 发明了“蛋白质解析技 术开发”的质谱分析法。 1983 年东北大 学工学部本科 毕业、东北大学 名誉博士 1983 年毕业至今 在岛津制作所研 发工程部任职 第一章 科学体制建设是日本获诺贝尔奖的滥觞 9 小林诚 (1944-) 2008 物理学 预言了由对称性破坏造 成的的夸克时代的到来 (小林?益川理论) 。 1967 年名古屋大 学理学部毕业、 1972 年名古屋大 学理学博士 现任职于筑波高 能加速器研究机 构 益 川 敏 英 (1940-) 2008 物理学 预言了由对称性破坏造 成的的夸克时代的到来 (小林?益川理论) 。 1962 年名古屋大 学理学部毕业、 1967 年名古屋大 学理学博士 1980 年任京都大 学基础物理研究 所教授,2003 年 任京都产业大学 教授, 京都大学名 誉教授 南部阳一郎 (1921-) 2008 物理学 提出量子色动力学的色 荷、完成粒子物理中自 发对称性破缺的早期工 作、以及在弦理论领域 的开创性研究而闻名, 因发现次原子物理的 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而获奖。 1942 年东京帝国 大 学 理 学 部 毕 业、东京大学理 学博士 1952 年美国 普 林 斯 顿 研 究院, 1970 年 49 岁 时 获 得 美 国 国籍 1950 大阪市立大 学教授、1952 年 应邀赴美到普林 斯顿研究院访问, 1958 年任芝加哥 大学教授 下村修 (1928-) 2008 化学 绿色荧光蛋白质(gfp) 的发现及其开发。 1951 年长崎医 科大学附属药 学专业毕业、 1960 年名古屋 大学理学博士 美 国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大 学 在 职 期 间 获 奖 1960-1980 美国普 林斯顿大学做博 士后,1980-2001 年麻省海洋生物 学研究所工作 1.1 打破象牙塔窠臼的日本大学 随着既是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的一环又是欧洲科学技术东渐的主要标志的学 校建制的实施,日本由政府出资或民间人出资在江户时期(1603-1867)设立的 藩校、兰学私塾的基础上,模仿欧美大学模式建立了大学,一面邀请外国专家授 课, 一面派遣国费留学生学习理科知识, 回国后逐渐替换了外国人, 为组建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等系和专业,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几 十年的努力下终于建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的一流大学,导致诺贝尔奖得主辈出。 之所以把日本大学作为日本诺贝尔奖频出的主要因素来分析不仅是因为其 建校早、科研水平高,很多学科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还因为日本的诺贝尔奖得 主均毕业于上述大学并在其中做过科研,是日本诺贝尔奖得主辈出的直接原因。 1.1.1 面向世界的大学建设 从世界科技史上来看,以 1500 年为界,世界科技格局发生逆转。之前,以 日本诺贝尔奖获奖原因探析 10 拥有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不仅在科技水平上遥遥领先西方, 而且正是由于中国 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后, 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和教会势利提供了必要保 障。 之后, 在经历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 西方科技开始领先东方,可以说世界近代科技发祥于欧洲。从这个事实看就不难 理解诺贝尔奖直到二战结束前一直被欧美国家所垄断, 而且这些诺贝尔奖得主绝 大多数是诸多欧美名校 4培养出来的。这些大学建校时间从 1180 年(法国巴黎大 学)到 1893 年(美国州立威斯康辛大学) ,距今 800 多年到 100 多年不等,可说 是历史悠久。不仅如此,欧洲的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世 界的大事件也是和这些名校的在学术上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不少学 者所指出的那样, 诺贝尔奖正是衡量世界科技进步的一个晴雨表。 从世界范围看, 大学的建立由英、 法、 德、 美呈放射状向外发散, 正如世界科学转移的趋势一样, 能够顺应这一趋势较早建立大学的国家就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历史上, 较为落后的国家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改革后,于 1755 年建立大学和科学院,继承 彼得大帝遗志的叶卡连琳娜二世也锐意改革,重视科学研究,就是使其成为较早 的诺贝尔奖获得国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方国家日本也在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