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_第1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_第2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_第3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_第4页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论文题目: 专业: 硕士生: 导师: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设计艺术学 李一乐( 签名) 李青( 签名) 摘要 唐昭陵陪葬墓室壁画艺术成就很高,它不仅深刻直观地反映了初唐社会主 流阶级的价值观念、审美风尚,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风貌,是华夏文 明自乘体系的关键一环。它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汲取魏晋南北朝时 北方地区墓室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典型艺术特征的新 风貌。 唐昭陵陪葬墓室壁画艺术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信息,在 初唐百年的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整理和研究它们,对于我们了解 唐代文明,把握唐代艺术成就的发展脉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前人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昭陵地区陪葬墓壁画整体状况的 考察,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期分类,对昭陵陪葬壁画墓做出初步的、独立的、 完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昭陵墓室壁画艺术的美学探讨。 本文共分六个章节,前三章主要罗列考古与文献资料,重点理清昭陵陪葬 壁画墓的总体形态、题材渊源及嬗变,同时把握好这一艺术群体的总体风格与 个体差异的双重考察:后三章重点分析探讨昭陵墓室壁画艺术的基本特征,诸 如:传承性、世俗性、地域性等。在此基础上,尝试用谢赫提出的六法品评体 系,对昭陵墓室壁画艺术的美学意涵进行分析,以期解读昭陵墓室壁画艺术在 美术史上的独特表现。 关键词:昭陵、墓室壁画、分期、分类、特征、美学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s u b j e c t :t h es t u d yo fz h a o l i n g st a n gt o m bp a i n t i n g s s p e c i a l t y :a r td e s i g n n a m e : s u p er v i s o r : a a s t r a c t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w a si nt h epr i m eo fi t s pr o s p e r i t ya n d s p l e n d o rl nt h ec h i n e s ef e u d a is o c i e t y 1 t sd r a w l n g sa l s o d e v e l o p e dt oas p l e n d i du p s ur g e t h ef r e s c o e si nt e mp i e sa n d p a l a c e sw e r er e a l l ym er i t or i o u sa n ds p l e n d i d s l m i l ar l y ,t h e m ur e lp a i n t j n g si nt o mbc h a i n b e r sn o to n i yf o i i o w e dp r e c e d e n t s , b u ta l s ob o r en e wf e a t ur e sl nt h e ms e i v e s t h ed y n a s t yt o m bo fl is h im i n ,z h a ol i n g ,w a sd o t t e dw i t h t o mb so fe mp er or sa n de mp r e s s e s ,g e n e r a l sa n dmi n i s t er sa n d n o b l e s 1 nt h ez h a ol i n g ,h a sn i n e t e e nb ye x c a v a t e d ,a i mo s ta l i t h ef r e s c o e di nt o mbc h a mb er sd e p i c t e dt h er e a ll i f e ,w a i t i n g m e na n dm a i d sa n dp i e a s ur e t r i p s t h 0 u g hu n n a m e d ,t h e s e f r e s c o e sm u s th a v eb e e n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 s ,a sar u l e ,b yc o ur t a r t i s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ac o | | e c t i n go ff a m o u sp a i n t i n g si nt h e 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o t h e rs o ur c e s ,t h ea r t i s t s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w h ow er en o t e df o rd r a w i n gf r e s c o e sn u m b er e dn e a r l y10 0 t h efr e s c ob e a r sr e c or dt oh u m a ns p i r i t u a il i f ea n df e e | t n g sa f t er d a i l yi a b o ur t h e ire x t r a or d i n a r y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c l u e sc o n s t i t u t e d av er yun iq u es t y l eo ft h et ime s t h er e f o r e ,i ti s l nh er r i t a n c ea n d c o n t i n u a t i o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d e r i v a n td e v e l o p me n t k e yw or d s :z h a o l i n g ,t o mbo fp a i n t i n g s ,a r t t h e s i s :t h e or e t i c ss t u d y 2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1 、引言 1 1 选题的动因和意义 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封建文明的辉煌之地。这里较为集 中地埋葬着封建王朝鼎盛之期一一唐代一一的十八位帝王。唐代社会的政治稳 定,经济发达,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优质氛围。唐代的壁画艺术十分繁荣, 大量的寺观壁画、石窟壁画随着佛教文明遍及四方,它们背负着各自的使命, 在不同画工的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辉映着唐代的文明。 而作为“有确切纪年的原作 之称的唐墓壁画,也随丧葬文化的成熟、艺 术美学的完备,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陕西境内新发掘出土的唐 代壁画墓有9 0 余座,仅唐太宗昭陵一地,就有1 9 座之多。这些考古文物的出 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被历史记载,却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深刻文化内涵的 特殊艺术领域的面貌,无论从历史考古还是艺术研究领域来看,均具有很高的 学术价值。 昭陵陵园占地2 0 余万公顷,营建工程历时12 0 余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 最大的帝王陵园,埋葬着包括太宗李世民在内的王宫贵族多达百十余人。已经 发掘整理的1 9 座昭陵陪葬壁画墓,不同程度地遗存着壁画作品。这些壁画作 品,始自公元6 4 0 年( 贞观十四年) ,止于公元7 21 年( 开元九年) ,在历时跨 度将近百年的时期里,陪葬者按照亲疏远近,文武分列的基本模式1 ,先后葬于 帝陵两侧,形成了众星捧月般的扇形护陵园地。由于墓主人大多是享有国葬殊 荣的贵族阶层,其墓室壁画可以代表当时墓室壁画制作的主流水平,反映了当 时墓室壁画艺术创作的顶级水准:这种贵族化属性,使得这些墓室壁画艺术的 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时上流阶层的审美取向,反映出主流社会的价值 观念。而往往地,被上流阶层所推崇、所青睐的意识形态,对当时整个时代都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件艺术品是一个完整的物化的历史片段,是一种从时间的长河中涌现 出来的凝固的、静止的记录”昭陵墓室当中的这些壁画作品,不啻是一件件 艺术品,而且是一组组艺术群雕,它们所记录和凝固的不仅仅是某一断代的历 史,而且是整整一个历史时期一一激荡的初唐百年史。观察和研究这样一个跨 度长,且风格相对统一的壁画艺术群,对于我们解读初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社 会面貌以及文化内涵,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梳理整个大唐文明,无 1 唐会要陪陵名位记载:“旧制,凡功臣密戚,请陪葬昭陵者,听之,以文武分为左右而列( 坟 高四丈以下,三丈以上) 若父祖陪陵子孙欲从葬者,亦如之。”但从高宗开始,这种制度已经有 所打破,文武再无左右之分。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近年来的大多数研究都将目光集中投向了绘画成就较高、艺术风格 相对成熟,绘制时间较晚的几组墓葬壁画,如陪葬乾陵的章怀太子、永泰公主、 懿德太子墓等。享有“世界帝陵之冠美誉的昭陵陵园,却因为种种客观原因, 倍受冷落,至今都少有人去集中系统,深入细致地展开研究。 面对如此规模庞大,规格极高的昭陵墓室壁画艺术,面对古墓丹青这华丽 的一页,我的研究不得不从这样的疑问入手:昭陵墓室壁画艺术,具有怎样的 风格面貌? 它在整个唐代墓室壁画中具有什么样的独特地位? 能够反映出怎 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对后世墓室壁画艺术的发展又有何作用? 带着上面的问题,在考古发掘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昭陵陪葬 壁画墓的总体形态、壁画布局、题材功能及渊源、艺术特征及成就等方面,开 展了深入观察和比较研究,试图找到解读以上问题的钥匙。 1 2 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7 0 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清理了4 0 余座昭陵 陪葬墓,这些墓葬,当年大多不同程度地遗留着壁画痕迹,然而因为历时久 远,大部分葬墓中的壁画脱落殆尽,但仍有1 9 座墓葬保留了相当篇幅的壁画 作品。这1 9 座昭陵陪葬墓分别是: 上世纪7 0 年代发掘的贞观十四年( 6 4 0 年) 的杨温墓、永徽二年( 6 51 年) 的段茼壁墓、显庆元年( 6 5 6 年) 的韦尼子墓、显庆二年( 6 5 7 年) 的张 士贵墓、显庆二年( 6 5 7 年) 宫女墓、麟德元年( 6 6 4 年) 的郑仁泰墓、麟德 二年( 6 6 5 年) 程知节墓、麟德二年( 6 6 5 年) 李震墓、咸亨元年( 6 7 0 年) 李 勋墓、上元二年( 6 7 5 年) 阿史那忠墓、光宅元年( 6 8 4 年) 安元寿墓、开元 九年( 7 2 1 年) 契苍夫人墓、开元二十六年( 7 3 8 年) 李承乾墓、开耀二年( 6 8 2 年) 临川长公主李孟姜墓及无名宫女墓; 上世纪8 0 年代发掘的贞观十七年( 6 4 3 年) 的长乐公主墓、贞观二十二 年( 6 4 8 年) 的窦诞墓、乾丰元年( 6 6 6 年) 的韦贵妃墓; 以及上世纪9 0 年代发掘的贞观二十一年( 6 4 7 年) 李思摩墓、龙朔三年 ( 6 6 3 年) 的新城长公主墓、咸亨二年( 6 7 1 年) 燕妃墓。 上述1 9 座壁画墓的发现,对学术界研究初唐时期的墓室壁画形制,了解 初唐时期墓室壁画的整体绘制水平,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依据。其中,长乐 公主、新城公主、段茼壁、韦贵妃等几座墓室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壁画作品,它 们不仅集中反映了当时墓葬壁画的布局、题材以及风格,且在艺术表现上堪称 精美绝伦,呈现出极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以往对于昭陵地区陪葬墓室壁画作品的考察研究工作还多限于科学考古 范畴,很少见专门的美术学研究论著。以前的一些唐代墓室壁画艺术研究论著 中涉及到昭陵壁画艺术的,有下列一些篇幅或片断,如: l 、昭陵唐墓壁画,昭陵博物馆主编,文物出版社2 0 0 7 年6 月出版。此 书是目前为止惟一的一部昭陵墓室壁画专著,录有比较全面的昭陵图像资 料,但未深入涉及艺术研究领域。 2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李星明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1 0 月出 版。此书是一部研究唐代墓室壁画的综合性研究论著,是一部完备详尽的 唐墓壁画研究成果。昭陵墓室壁画作为唐代墓室壁画重要的一部分,被列 入研究范围。 3 、神韵与辉煌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精品之唐墓壁画卷,申秦燕分卷 主编,三秦出版社2 0 0 6 年6 月出版。此书录有昭陵墓室壁画图像资料。 4 、中国唐墓壁画集,张鸿修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1 9 9 5 年3 月出版。此 书有比较丰富的唐代墓室壁画摹本。录有段茼壁、李震、阿史那忠等昭陵 陪葬墓壁画作品,其中部分资料目前已无原件,故其图像数据有较高的参 考价值。 此外,大多数相关文献资料,如中国美术全集一绘画编墓室壁画( 宿自 主编,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5 月出版) 、中国壁画史( 楚启恩著,北京工艺美 术出版社2 0 0 0 年3 月出版) 等,均以录用昭陵墓室壁画图像资料为主,少见 对其进行专门性深入的整理研究。可以说,目前为止,昭陵墓室壁画艺术方面 的研究专著还相对欠缺,只有一些相关文章发表,如: 1 、昭陵博物馆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发表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一辑,三秦出版社,1 9 9 4 年出版。 2 、昭陵博物馆陈志谦:唐昭陵长乐公主墓发掘简报,发表于文博1 9 8 8 年0 3 期; 3 、昭陵博物馆;唐李承乾墓发掘简报,发表于文博1 9 8 9 年0 3 期。 4 、昭陵博物馆张志攀、张崇信:唐昭陵段蔺壁墓清理简报,发表于文 博19 8 9 年0 6 期。 5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发表于 考古与 文物1 9 9 7 年0 3 期。 6 、马海舰:鬈从唐燕妃墓壁画透视唐代文明,发表于文物世界2 0 0 2 年 0 2 期。 7 、高春鸿:昭陵唐墓壁画发表于文物世界2 0 0 2 年0 1 期。 8 、高春鸿:唐昭陵韦贵妃墓壁画作者探讨发表于 文物世界2 0 0 3 年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0 3 期。 9 、王保平: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发表于文博2 0 0 5 年第1 期。 1 0 、胡元超:款款女帽,风流竞放一昭陵文物中的唐代妇女用帽研究,发 表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博物。 11 、邹规划、张晓阳、石墨:长乐公主墓壁画( 瑞云车马送行图) 琐谈, 发表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六辑,三秦出版社。 1 2 、文军:佛教与世俗的结合一长乐公主墓壁画 云中车马图) 初探,发 表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八辑,三秦出版社。 以上这些文章,大多从文物考古、题材分类、个案分析、图像资料整理或 旅游开发的角度涉及昭陵墓室壁画,( 较少从文化学、美术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对昭陵墓葬壁画这一卓然独具、艺术精湛的壁画图群,这些研究显然有些单薄。 1 3 研究方法: l 、文献查阅法: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 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辞海中对“文献一次的解释有:论语八佾:“夏礼无能言之, 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徼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徵之矣。一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一先贤典籍是帮助我们 推理论证的重要资料。针对本文而言,历史典籍对于考证昭陵墓室壁 画的相关内容尤其重要。 2 、田野考察法:墓室壁画艺术不是单纯独立的绘画艺术作品,它与整 个墓道、天井,甚至陵园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墓葬文化,看原作,到现 场去看原作,深入其中,体会墓室壁画特殊的艺术氛围对于解读壁画 艺术作品意义重大。 3 、 图像研究法:图像学( i c o n o l o g y ) 是对艺术内容的历史探究。其目的 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象征意义和基本内涵,揭示图像在各个文化 体系和各个文明进程中的形成、变化及其所表现或暗示出来的思想观 念,以及图像形式所包含的宗教、审美等诸多因素。 4 、比较研究法:昭陵墓室壁画艺术并非空穴来风,其上承前朝下关后 世。由丧葬艺术特殊性而附庸于墓室主人的身份、地位之上,即使是 同一品阶或同一时期的墓室壁画,也会因绘制者的不同,绘制者个人 的艺术水平、审美倾向的不同,绘画面貌、艺术风格不尽相同,比较 研究法对于深入研究昭陵墓室壁画的渊源与嬗变,对于研究同一时期 的昭陵墓室壁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2 、昭陵陪葬壁画墓的总体形态 昭陵陵园始建于唐贞观十年。时年六月,文德皇后崩,太宗即命将作大匠 阎立德2 “摄司空营昭陵功。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颁发九峻山卜陵诏, 确定以九峻山为陵寝的“因山为陵 之制,颁布了旨在俭约的“因山为陵制 度和加强君臣情谊的勋臣贵戚陪葬制度。“因山为陵之制,汉已有之,但未 成法度。而唐太宗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实为唐代帝王开创了“因山为陵”的制 度。同时,诏书还规定:“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如有薨忘,宜赐茔地一所 4 ”的陪葬制度。唐律明确规定“凡三品以上称薨跏,也就是说唐太宗最初的安 排,是只允许三品以上的贵官及密戚陪葬昭陵。而太宗身后,高宗将这品阶要 求有所放宽,颁布了更富有人情味的随葬制度:“其有父祖陪陵,子孙欲来从 葬者,亦宜听之,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随葬形式。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得知,陪葬昭陵的人物,最早的是温彦博,葬于贞观十 一年( 公元6 3 7 年) ,最晚的是李承乾,迁葬于开元十六年( 公元7 3 9 年) 。据 唐会要陪陵名位记载,前后陪葬昭陵者有妃七人、王七人、公主十八人、 宰相十三人、丞郎三品五十人、功臣大将军六十人,计一百五十五人。从现有 考古勘查得知,目前确认的陪葬墓有1 9 3 座,其中大多数为夫妇合葬墓,因此, 昭陵陪葬的人数远远超过2 0 0 人,或有3 0 0 人之多。 2 1 昭陵陪葬壁画墓的封土形制 已发掘清理的昭陵陪葬墓,按其封土形制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因山为 陵( 墓) 型的韦贵妃墓和魏征墓;、覆斗型的长乐公主、新城公主墓、城阳 公主墓;、为冢像山形的李勐墓、李靖墓、李思摩( 阿史那斯摩) 墓等;、 圆锥体型的程咬金、燕德妃墓等;以及诏令墓而不坟型的高士廉墓; 这四类陪葬墓冢以“因山为陵型制为最高级别,地位仅次于帝陵。其次 是“覆斗型竹,古人以方为大,因而此型墓葬在秦汉帝王陵墓中十分常见。唐 十八陵中,献陵、庄陵、端陵等封土均为方形覆斗型,昭陵陪葬者中,长乐公 2 阎立德,雍州万年( 今西安) 人,其父是隋代著名美术大师阎毗,其弟阎立本为唐初最杰出画家, 阎立德早传家业,诸艺俱精,历官将作少将、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先后设计并组织了献陵、 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的营建,还主持了朝廷衮冕大裘等六服及帝王腰舆伞扇的设计,是唐代杰出 的建筑、服装、舟桥设计大师。 3 旧唐书阎立德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崩,又令( 阎立德) 摄司空,营昭陵十三年,复 为将作大匠二十三年。摄司空,营护太宗山陵,事毕。进封为公”中华书局标点本,1 9 7 5 年5 月出版。 全唐文卷五九螋山卜陵诏,中华书局标点本,1 9 9 6 年7 月出版。 参见新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六。中华书局标点本,1 9 9 7 年3 月出版,第1 7 8 3 页 6 参见唐会要陪陵名位,中华书局,1 9 9 5 年出版,卷二十。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主、新城公主及城阳公主均为太宗嫡出公主,因此享有这种较高级别的陪葬墓 形制: “为冢像山型封土比较少见,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功臣霍去 病筑墓令“为冢像祁连山,纪念其立下的赫赫战功。唐王朝仿照汉武帝的做 法,为一些朝廷将帅筑墓像山型。如:李劫7 、李靖8 等人。 “圆锥体型 为唐代常见封土样式。汉帝诸陵多有此类陪葬墓,在昭陵陵 园,庶出的公主、王子、宰相将军们的墓葬封土多为此类。而“诏令墓而不起 封土 的情况在商周时期比较普遍,昭陵陵园中较为少见,目前仅发现有高士 廉墓一座,其规格与圆锥体相当。 以上陪葬墓的封土形制,在同一帝陵里出现,具有严格标识陪葬者身份等 级的作用。这种按照墓冢形制划分陪葬者等级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封建皇权与 宗法思想。 2 2 昭陵陪葬壁画墓的形制 周秦汉唐时期,九螋山一带地势险要,嘉木葱郁。其山体为积石山,但山 下却是黄壤弥漫的冲积平原,因而成为修建“斜坡墓道天井洞式墓蚧的天然 条件。 已发掘的1 9 座陪葬壁画墓,基本沿袭了北魏以来流行的弧方形或弧形单 墓室,墓室内部为砖砌单甬道形式,少部分有2 个甬道、2 个墓室。墓室由斜 坡墓道、第一过洞、第一天井、壁龛、第二过洞、第二天井、壁龛前甬道、 前墓室、后甬道、后墓室等组成,长度在2 0 - 6 0 米不等。天井少则两个以上, 大多则达到五个以上。已发掘的1 9 座昭陵壁画墓中,长乐公主、段茼壁、新 城公主、阿史那忠、郑仁泰、安元寿、程知节等人的墓道均有5 个天井,韦贵 妃、李勋、蔚迟敬德等墓有4 个天井。天井多寡在北周已经成为墓主人身份等 级的标志之一,昭陵陪葬壁画墓基本沿用了这样的制度。 隋唐墓室结构在长达3 个世纪的历史中,保持着相对统一的格局,具有特 定的象征意义,有如王仁波、何修龄、单啤在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中所分 析的那样,多天井的唐墓象征重重院落的深宫大院或深宅大院。因此而产生的 壁画内容与之配合得当,形成了特有的宫苑生活图景式壁画艺术模式1 0 。 7 1 日唐书李劫传;一准卫霍故事,象阴山、铁山、乌德辘山,以旌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旧唐书李靖传:( 贞观) 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 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9 参见李星明著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出版,第1 4 , - - - 1 9 页。 1 0 参见王仁波、何修龄、单蹿著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录于周天游主编唐墓壁画研究文集, 三秦出版社2 0 0 1 年l o 月出版,第6 3 8 7 页。 1 0 唐昭陵陪葬墓壁画艺术初探 图2 1 典型的昭陵陪葬多天井单墓室墓葬结构图 1 、墓道2 过洞3 、天井,4 、甬道5 、墓室6 ,棺床7 、墓志 图2 2 典型的昭陵陪葬多天井双墓室墓葬结构图 l 、墓道2 、过洞3 、天井、4 、前甬道5 、后甬道6 、前墓室 7 、后墓室8 ,棺床9 、石门10 、墓志1 1 、壁龛 唐口陵陪葬墓壁i 艺术初据 3 、昭陵陪葬壁画墓的题材分布与源流 3 1 昭陵壁画墓的分期 从宏观上来看,昭陵陪葬壁画墓在时间上,从属于高祖武德至中宗景龙年 间( 6 1 8 7 0 9 年) 的初唐时期因此其陪葬壁画墓,在形制、题材与艺术上均 与韧唐时期关中地区其他壁画墓保持着相对一致的格局,也就是说昭陵这1 9 座壁画墓均来脱离初唐模式与基本模式。而从微观上看,这1 9 座墓基本分属 太宗和岛宗两个帝王执政时期,帝工丧葬之事,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帝王个人 风范、社会风气和艺术气氛的不同,会对这些壁画墓的绘制产牛一定的影响, 因i i i 昭陵前后阿个时期的陪葬壁画墓,在细节上表现出r 一定的差异本文即 以此为依据,将1 9 座壁画幕以太宗牛前和身后两个时期进行了简单地划分, 以期对昭陵墓室壁画艺术作出较为深入的观察和比较。当然,这种划分方法是 否合适,或还有待商榷。 3 1 1 贞观时期 1 、杨恭仁( 从一品) 墓“ 贞观十四年( 6 4 0 年) 杨恭仁( 隋观王杨雄之子,历任唐凉州总管、吏部尚 书、雍州牧等职) 墓位于昭陵陵【c i 东侧,19 7 9 年被发掘,壁圆残损严重,仅 留一幅残群侍图。此图绘于墓宰北擘,残留部分宽1 6 0 厦米,高8 0 厘米, 未揭取,图中共绘有7 个侍女前后参差而立,面容清癯,身材娇小。七人均 穿窄袖衫,著帔帛,系晕( 桐) 色长裙,从左至右依次手捧妆奁、杖、琴、食 盒、碗、团扇、眭杖等生活和娱乐用具呈随时侍奉主人起居状。 圈卜1 扬温基墓室东壁七侍士图“ 此墓出土壁画数量虽少,而 所绘人物明显有“曾衣出水” 痕迹,颇似东晋顾恺之女史 箴图中的女性形象。与同时 期鞍早的三原李寿墓( 6 3 0 年) 石精刻线侍女形象在艺术风格 t 也十分接近,是初唐墓事壁 画上承晋陪遗风的实例因此 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黹;? “”“”“”“”“三“” 镕口障陪葬墓壁艺术衬探 2 、 长乐公主墓” 贞观十七年( 6 4 3 年) 长乐 公主李丽质( 唐太宗第五女文 德皇后所生) 墓,位于昭陵陵山 东侧,距陵山小足千米之隔,是 太宗子女中距离乃父最近的一 座也是贞观时期最完整虽重要 的一座壁画墓。该墓体现了东魏 北齐、此周、隋代壁画墓不断发展围3 - 2 长乐公主墓自道东壁五侍女图“ 的壁画协同墓结构模拟贵族府邸宅院的设计观念在唐代已经形成丁具有时代 特 i 【! 的形式”。该墓由斜坡墓道、5 个天井、4 个过洞、6 个小鑫、甬道及墓室 组成,全长4 81 8 米。萆道、过洞、天井为土洞结构,甬道投墓室为砖砌结构。 长乐套王墓墓道东壁壁目位置图 l 二? 一= = = = 兰竺掣= = - l = = = 坐! 竺= _ 长乐公主薹道日壁壁a 位王图 毋豢 磷豁 = = = 兰圭兰= = = = = = 2 = = ;雨孑= 一= = = = = 吾面亍= = = = = = = = ;矗亍2 = 二 ”擅自张鸿恪t 中国唐墓壁i 集,峙南美术m 版社1 9 9 5 43 月第3 i 页 ”$ 昭睦博物馆:唐昭瞳长公主基# 表十文博) l9 9 8 年第3 蝌,1 0 3 0 “摘自昭陵博物馆:( 口睦善室壁,女物m 版社,2 0 0 7 年1 月出版。阿版 ”自李星明唐代墓室壁i 研究 ,陕d 民美术出版杜2 0 0 5 年l o 月出版第3 9 页 甏瓣露添 一一一蘸 唐昭障碚葬墓壁i 艺术韧探 此墓比较特殊的是第三、四过洞两壁,及第三、四天井四角各发现有木质结构。 同时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该墓葬封土为方形覆斗式,仅次于帝陵,这虽然 与同时期三原李寿墓的封土形制相同,但其封土前后还有四个上阙,这是李寿 摹规格远不能及之处。显然,长乐公主作为“太宗特所钟爱”的嫡出公主,又 亡于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因此墓葬规格有别于同类级别的其他墓葬。 侍女图:过洞3 3 长乐公主墓墓道图” 拱券绘藻井图案, 墓室残存影木结构图、瑞禽图,穹窿顶绘天象图。 其中二马驾车罔具有独特的创作构思;仪卫图画风严谨工致,第 一、二二石门闻甬道东壁所绘侍女形象( 如图3 2 ) 清俊脱俗,表现出很高的艺 术造诣,应当是出自当时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该墓壁画作品反映 了贞观耐代特有的精神风尚与艺术格调,因而成为此时期昭陵摹室壁画的代表 墓葬。 3 、李思摩墓” 贞观二十一年( 6 4 7 年) 李思摩( 本姓阿史那, 突厥人,怀化郡王,右武卫大将军) 墓,位于昭陵 陵山西南侧未正式发掘。只清理甬道及墓室,壁 画残损较重,甫道东西壁绘怪兽圉、侍女图、 给使图,墓室东西壁绘乐伎图,南北壁绘侍 女图。 与同时期的长乐公主墓壁画相比,事思摩墓壁 画中的人物形象相对生硬刻板,线条与色彩表现也 比较粗放,显然是阔一时期,不同技艺的画工所作 但风格上仍保持着贞观时期清新,简约的绘画气息。 囤3 - 4 幸思摩墓室西壁 弹琵琶乐值目” “采自目陵博物馆:昭陵墓室壁i 女物版社,2 0 0 7 年1 月出版田版, :;:i 嚣i 2 :怒矗矗墨盘;弓虢麓,2 :錾嚣。徽鬣4 - 1 4 一 唐口陵陪葬墓壁m 艺术初搽 3 1 2 后贞观时期一一高宗至开元年间 1 、段茼壁墓1 9 永徽二年( 6 5 1 年) 段茼壁( 太宗外甥女邳国夫人) 墓,位于昭陵陵山 东南侧。该墓由斜坡墓道、5 个过洞、5 个天井 4 个壁龛、甬道和墓室构成 甬道和墓室为砖砌结构。过洞 和天井东西两壁存有较完 整的壁画,廊柱、阑额和撩 檐枋等影作建筑,而人物图 像与之相互配合,形成一元 化空间的宅院居室场景”。 墓内第一天井东西两壁残 存列戟图,第二过洞东 西两壁批存四幅给使闰。 第三、四、五天井东西两壁 存多幅侍女圈。 图卜5 五天井东壁仕女围第五天井西壁仕士圈“ 此墓巾的壁画所存不多,但绘制十分精美,无论侍女还是宦官均表现出形 体比例准确,结构动态舒服到位饱满成熟的艺术形象。不仅如此,该墓壁画对 人物神情及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生动,显示出画家很高的艺术造诣。 2 、韦昭容墓” 显庆元年( 6 5 6 年) 的韦昭容( 太宗妃,韦贵妃堂妹) 墓位于紧靠昭陵 陵山东南方向的坡地。该墓为斜坡土洞式墓葬。墓道、天井等处隐约有壁画遗 迹但未发现完整画面。 3 、五品宫女墓” 显庆二年( 6 5 7 年) 的五品宫女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侧。该墓由墓道、 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墓长约7 米。但壁画残迹已无法辨认未揭取。 4 、张士贵塞“ 显庆二年( 6 5 7 年) 的张士贵( 左领军太将军,虢国公) 墓,该墓位于昭 陵陵山西南方向,墓道两壁残存壁画,难以辨认,来揭取。 ”参见昭睦博街馆:唐日眭段茼壁墓精g 简报发表f 文博 1 9 8 9 年第6 期,3 l2 页。 ”参亭星口庸代墓i 壁日研究陕目人民美术出版杜2 0 0 5 年1 0 月出版第4 0 4 1 页。 “果自昭陵博物馆:昭陵墓室壁i ,+ 文物m 版社2 0 0 7 年1 月出版雷牍。 ”参见孙东:口陵发现的陪葬自 墓,发表于文物 1 9 9 7 年第l 期,8 3 9 5 页 2 3 目上 “参见陕日主管台、昭陵立管所:陕目礼泉唐张士贵墓,发表十考古1 9 7 8 年第3 娴3 l 3 3 页 膺日k 暗葬蓐壁岂术初探 5 、新城公主墓2 5 图3 - 6 新域舟主墓壁画” 龙朔三年( 6 6 3 年) 的新城大长公主( 太宗嫡出公主) 墓,位于昭陵陵山东 南侧,距陵山仅千米之遥。墓由斜坡墓道、5 个过洞、5 个天井、8 个壁龛、甬 道和墓道组成,全长5 08 米。该墓壁画保存比较全面,墓道、过洞、灭井、 甫道和墓室均绘有人物众多构图:# 满的壁画作品,5 个天井均绘有影作小构建 筑囤式,天井四角绘赭红色4 根廊柱,天井卜部绘有撩檐枋、阑额和柱头栌斗 形成一个连贯的建筑图式充分体现了“墓为真宅”的设计理念及人物、建筑 图式相互匹配的基本关系。 目 叁= 三:苫 新域舟主墓墓道东西两壁壁画位置囤 麓;:要? “究所“”物馆“”“”“”“ 2 6 持自昭陵m 物镕:日陵蕞i 壁自女忉出版牡2 0 0 7 年1 月m 版图皈。 唐口陵陪葬墓壁艺术韧探 该墓墓道东西壁依次绘青龙图、白虎图、牛车图、担子圉、仪 仗图、门吏图:第一过洞口上方绘楼阁图内壁绘宦官图,第一天 井东西壁绘列戟图,第二过洞至甬道东西壁绘侍女图,墓室四壁绘影 木结构图,柱间绘侍立网,穹隆绘天象图。该墓壁画保存完整,构图 饱满,但不同位置的壁画作品在艺术风格、艺术水平七表现出一些差异,应该 是不同画工所为。 6 、郑仁泰( 正三品) 墓”龙朔三年( 6 6 5 年) 的郑仁泰( 右武卫大将军、 同安郡公) 墓,位十昭陵陵山西南方向,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砖砌双墓室墓。由 斜坡墓道、5 个过洞、5 个天井、1 0 个小龛、墓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全长5 3 米。此墓壁画残损严重,仅墓道东西壁绘牵鸵马图、仪仗图,第五过洞 侍女图保存较好。此墓人物图像的配置与早其两年的新 城公圭墓近似,只是墓道口东西两壁未见青龙、臼虎图像。 7 、程知节墓“ 麟德二年( 公元6 6 5 年) 的程知节( 册赠骒骑大将军、 益州大都督) 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向,墓己被盗。墓为 斜坡土洞式,由墓道、5 个天井、5 个过洞、前后甬道和前 后墓室组成,总长5 0 米。发掘时壁画残损严重,墓道东西 壁残存牵驼马图、持戟仪仗图,未揭取。 圉3 7 8 、李震墓” 麟德二年( 6 6 5 ) 年的李震( 李劫子,梓州刺史) 墓, 附父母茔陪葬昭陵。该墓来正式发掘,墓道壁画残损严重, 东西壁依次绘有青龙、白虎图像牵驼马图、牛车图、 仪仗图、门吏图,第三过洞东西壁绘侍女图。 李震菖壁画出土不多,却颇具特色。画家捕捉了许多生 活中的瞬间情景,如宫女嬉戒、忙碌劳作等场面,并将人物 的动态与个性特征表现得十分生动,显得情趣盎然。类似题 材,如观鸟捕蝉图这类情景画作品在武周以后出现较多囤3 - 8 车震墓 而李震墓的壁画作品可以看作其前卫之作。提壶托盘女侍图 ”参跌i 省博物馆,礼a 县文教局唐墓女自:唐# 仁搴墓发掘简报) 旋表f ( 文物 l9 7 2 年 第7 期3 8m ”磐m 张e 明#( 十目z 轲地圈集- 髀日丹m ( t ) ,西安地圈出版,19 9 54 版镕3 7 8 。 2 采自口陵博物馆( 日陵墓宣壁i ,立轫出版# 2 0 0 7 年1 月出版脚版 ”参见阵志谴zt 昭陵唐墓壁目茇裹f 陕西博物馆馆刊 第一辑三秦出版杜,1 9 9 4 年1 1 4 - 1 1 9 ”采自昭陵博物馆:( 昭陵葺i 壁i 文物出版# ,2 0 0 7 年1 月出版薷9 9 页。 , 唐日陵陪葬墓壁自艺术韧探 9 、韦贵妃墓“ 乾封元年( 6 6 6 年) 的韦贵妃( 太宗贵妃) 纂,该墓紧靠昭陵陵山东南侧, 是仅次帝陵的因山为陵型墓葬。墓由斜坡墓道、4 个过洞、4 个天井、4 个壁鑫、 前甬道、前墓室、后甬道、后墓室组成是斜坡墓道带天井砖砌弧方形烈墓室。 该墓过洞、甬道和墓室绘有柱墓道廊、阑额、立柱、斗拱、撩檐枋等一整套 影作木构建筑图式,墓结构与人物相匹配。 该墓墓道东西壁依次绘青龙圈、白虎图、仪仗图、门吏图,墓 道北壁绘建筑楼阁图、第一、二、三过洞两壁分别绘给使图,第一无井 东西两壁分别绘( 胡人各马图、胡人牵马图,第二天井两壁绘列戟图、 固3 9 韦贵妃墓一天井东“胡人备马图 给使图,第三天井两壁绘侍女囤 韦责妃墓一天井西胡人牵马图* ” 第四过洞以内和前甬道绘侍女图 k :。 图3 一l0 后墓室东壁北幅侍奉男主国 后墓室末壁南幅侍奉女主固* “ ;毅嚣善蓄船感差;勰z 饿戮翟”“版= “”唐“”舢 :藉誉糊嚣。嚣望彗嚣:未黜:。2 0 0 7 ;。1 承嚣磊? 一 1 8 唐口陵陪葬墓壁目艺术初探 后甬道东西壁绘乐伎图、舞蹈图,前、后墓室绘群侍女图,东壁绘墓 丰夫妇图。 韦贵妃墓壁画作品不仅保存较为完整,且艺术水平很高,表现出成熟的线 描与晕染技艺。是后贞观时期昭陵陪葬代表墓葬。该墓不仅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鞍马题材作品也十分精彩。代表作品为墓道东西两壁的胡人各马图与胡 人牵马图。两幅作品不仅将人物鞍马的前后位置安排得协调清楚,浑然天成, 且画中笔力扛鼎,气象恢弘堪称初唐鞍马画的翘楚之作。 1 0 、李勤( 正一品) 慕” 咸亨元年( 6 7 0 年) 李勤( 英国公、 太子太师) 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向, 墓由斜坡墓道、4 个过洞、4 个天井、2 个壁鑫、甬道和墓室组成,总长6 37 5 米,是已发掘昭陵壁画墓中长度最长的 一个。此墓为斜坡墓道带天井砖砌弧方 形单墓室墓已被盗。该墓壁画残损严 重墓室西壁存六条屏图,北壁绘 有一女子对舞图东壁铺绘乐伎 图。围3 - 1 1 李助墓墓室北壁屏风画” 1 1 、燕德妃墓” 成亨二年( 6 7 1 年) 燕德妃( 太宗德妃,越王李贞 母) 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侧,未经正式发掘,仅知最 后一个天井以后的情况。 此墓为多天井双墓室墓葬。前甬道、前墓室、后甬 道均绘有侍女圈,后墓室南壁西铺西壁、北壁东 铺绘十二条屏图,后墓室北壁东铺绘_ 二女子对舞 图,南铺绘侍女图、乐舞图。其中乐舞图、十 二条屏图为该基代表作品。 囤卜12 燕妃墓后自遣 南口外侧棒雁侍女圈 ”参见日陵博物馆:唐昭陵李舫【椽蠢公) 墓清理简报,援表于考古q 文物2 0 0 0 年第3 期 1 4 “采自口睦博物馆t 庸昭陵车舫( 棣慧公) 墓清理简报 目上,第l l 页 ”孝陈击崔:口膜唐墓壁 ,发衷f 陕目博物镕馆刊,第一辑j 秦出版社i9 9 4 4 1 1 9 冀一 唐日陵瞎彝墓壁画艺术韧探 12 、阿史郡忠墓3 8 上元二年( 6 7 5 年) 阿史那忠( 右骁卫大将军、薛国公) 墓,位于昭陵陵 山东南方向。该蘑由斜坡墓道、5 个天井、5 个过;回、2 个肇拿、甬道和草窜绍 成,总长5 5 米。墓道口两壁分别绘 青龙图、白虎图接着西壁绘 牵驼马图、仪仗图。东壁绘牛 车图:第一、二过洞均绘给使图、 第三、四、五过洞分别绘男女侍者各 一个。第一天井东西两壁分别绘6 杆 列戟图;第二天井东谣壁绘给 使图:第三天井东壁绘侍女图, 西壁绘男女侍者各一;第四天井东西 壁残存男女侍者。该墓壁画配置方式 与新城公主蓦总体一致。 图3 13 阿史拜忠暮墓道西壁牛丰出行圈 1 3 、临川公主( 正一品) 墓帅 开耀二年( 6 8 2 ) 临川公主( 太宗第十女,韦贵妃所生) 墓位于昭陵陵 山西南方向。壁画残损已尽只留部分影术结构图。 1 4 、安元寿( 从三品) 墓4 1 光宅元年( 6 8 4 年) 的安元寿( 右威卫大将军,赠代州刺史) 墓,位于昭 陵陵山西南方向侧,由斜坡墓道、5 个天井、5 个过洞、4 个壁龛、前后甬道及 墓室组成,总长6 02 米。该墓壁画大部分脱落。仅第五过洞东壁绘侍女图, 西壁绘侍女及男童侍。前甬道后段绘老年给使,拱券绘藻井图案。 1 5 、契墓夫人墓“ 开元九年( 7 2 1 年) 契茎夫人( 回纥铁勒部人唐初名将契菇何力之女) 墓,位于昭陵陵山东南方向,附其父茔。壁画大部分脱落,天井和过洞遗留仙 鹤图及观花仕女图等。其墓壁画在时间上属于盛唐时期。然而所存作品 较少,仅存作品风格简约而优美。 1 6 、无名氏墓年代不详,仅见第一过洞口上方绘飞天圈。 ”参见硅目省文物管4 委品盒、礼果县文管所:庸阿史揶忠墓牲掘摘报) 拉表于t 考古 1 9 7 7 年 第2 期1 3 2 l3 8 页,嚣。页 ”采自张鸿修:中国唐墓璧目集,蚌南美术出版杜1 9 9 5 年3 月出版第,7 黄 ”陕西g 文管会,口暖文管所:唐临j i 公主墓出土的墓恚和诏书 发表于t 文崭) 1 9 7 7 年第l o 期5 0 5 9 ”参e 昭陵博物馆z 唐壹元寿夫妇墓发* 简报,发衰于立糖1 9 r 8 年第12 期3 7 4 9 页 “参置张t 明主蝙:t 中昌文物地田集- 陵日分册( 下) ) ,西安地图出版牡,1 9 9 8 年第3 7 9 页。 ”参见胡元超主蝙z 口r 文史宝典 ,三嘉m 版杜,2 0 0 6 年1 月第1 6 3 页 唐昭陵陪葬蓦壁i 艺术初探 3 1 3 艺术表现与特征 以上为昭陵陪葬的1 9 座壁画墓基本情况。通过对这些壁画墓形制及内容 的梳理,可以看出,昭陵陪葬壁画墓已经在协同墓室结构、人物与建筑图式, 形成了一元化的初唐基本模式。由于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埋葬时间不同,壁画 墓的形制与绘画水平在前后两个时期,表现出一定差异。这些差异,总的来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物塑造上看,贞观时期壁画作品, 还处在传承与蜕变的转折期,一方面,人物造 型谨严工细,男女均以削肩细腰的形象出现, 与魏晋遗风,北朝技隋墓壁画中清癯纤弱的人 物形象保持一致,也与初唐画家闫立本在步 辇图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也保持着统一风格; 另一方面,此时壁画注重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刻 画和对神情态度的把握,展现出有别于静人的 独立精神。而后贞观时期的作品,已经完成蜕 图3 14 杨温墓 士待 ,焉 变,摆脱了前朝影响,形成了初唐主流风格:围3 一l5 长乐公主墓仪卫“ 头身比例更加完美,对人物体貌的刻画更加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表现出 更加丰满的艺术形象。此时,女性人物体态端庄健康,多呈直线型站姿,这与 武周以后,如乾陵墓室壁画中的s 型体态有所不同。 二、从绘画气息上看,贞观时期的壁画作品俭朴、清正,体现丁唐初特 有的社会风尚。而后贞观时代则在此基础上,逐渐流露出多变、精致、灵动的 艺术效果。仅以侍女服饰为例,贞观时期壁画墓中的女性几乎不饰簪钿,著高 腰掩乳女装披帔帛,衣装整体矜持保守,而后贞观时期的壁画墓,新的发式、 簪钿、开放的服装及女着男装着胡服的普遍出现,展露出此时开明富足的新风 气。 三、从题材内容上看,贞观时期的壁画作品,并未完全脱离宗教影响,如 长乐公主墓中的云中车马图一般,将佛、道题材直接加以表现:而后贞观 时期的昭陵壁画墓已经没有了宗教痕迹:生活化场情景与人物世俗情感表露细 致入微,完全进入到世俗化的艺术境界。其后的墓宣壁画创作正是在此基础 上,爬上了世俗化艺术道路的巅峰状态。 “昭陵博物馆:口陵墓室壁自文物出版# 2 0 0 7 年1 月m 版圉版 一一裂 唐口陵陪葬募壁m 艺术钉 3 2 昭陵陪葬壁画墓的题材分类与源流 3 2 1 传统象征性图式一一四神及天象图 四神和天象图是中嗣传统文化中的特有象征性图式。青龙、白虎、朱雀、 皇武是中倒古代星宿的动物化标示,即所谓的“四神”。龙虎形象在墓宦中出 现,最早应属距今六千多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所发现的埋葬壮年男子的 大墓( 第4 5 号墓) ,其墓坑东西两侧, 分别用蚌壳精心摆放r 一幅龙虎形象 ”。战国时代,人们用漆将四神形象绘 制在墓窀当中,表示四个方位。汉代墓 室c ,的“四神”形象十分常见,不仅冉 标识方位的作用,也表达了护佑墓主人 升仙的象征意义。南北朝时随着斜坡土 洞式墓葬的出现,墓道长度加长,且墓 道u 普遍向南,因此青龙和白虎的形象 被绘制在墓道口的东西两壁,有表示方 向的作川。 昭陵墓室壁画中,青龙、白虎同 样位于墓道口的东西两壁,困其后紧随 囤3 _ 16 磁县北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