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探讨——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看.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探讨——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看.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探讨——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看.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探讨——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看.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探讨——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q 乇q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韶穆 日期:叼年l 月影日 l,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陪荔 导师签名:荔、拓庑# e l 期:劢矿仵2 月2 一日 摘要 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和谐是社会发展的 最高价值体现,也是到达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彼岸的必经 途径。 我国的失地农民已达4 0 0 0 多万人,由此产生了土地使用形式转变 过程的巨大收益与被征地农民利益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以马克思发 展理念为支撑,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以实地调研、规范引用、 实证分析为基本写作方法,回顾了马克思发展理念的主要内涵,分析 了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和谐带来的负面影响,剖析了我 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农民失地,并将这一情况与英国“圈地运 动”作比较,指出我国失地农民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 制”原因及农民身份的不平等,最后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落脚 点,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主要途径。 通过重思马克思发展理念,在大力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应该 协调好土地与发展的关系,并要妥善解决好像失地农民这类弱势群体 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 会的全面进步。 关健词:马克思发展理念和谐社会土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a b s tr a c t 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m a r x sa c a d e m i cs y s t e m , h a r m o n yi s t h eh i g h e s tw o r t ho f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i sa l s o t h e c o m p u l s o r y r o u t et ot h ec o m b of o rf r e em e n i nt h ec o m m u n i s ts o c i e t y 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i sa ni n e v i t a b l ep h e n o m e n ao f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i nc h i n ah a v et o t a l l yr e a c h e da b o u t4 0 m i l l i o n ,t h i sm a k e sa na c u l e a t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b e n e f i tf r o m l a n d - s o l da n dr e c e i v e db y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 t h i st h e s i si sf o c u so n r e t h i n k i n g ,q u e r y i n ga n ds o l v i n gt h es e r i e sq u e s t i o n st os e t t l es u s t a i n a b l e l i v e l i h o o do f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a n d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 s o c i e t yu n d e rt h eg u i d eo fm a r x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a n a l y z i n gt h e s t a n d a r do f c o m p e n s a t i o nf o rh a v i n gl a n dc o n f i s c a t e d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 r u r a ll a n dp r o p e r t yr e l a t i o n s ,l a b o re m p l o y m e n t ,b i n a r ys y s t e m sb e t w e e n r u r a la n du r b a na r e aa n d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 f i n a l l ya d v a n c et h em a i nw a y st o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t h r o u g ht h es t a n c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 r e v i e w i n ga n ds u m m a r i z i n gm a r x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 o r y , w es h o u l d c o n c e r t e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 i s ts o c i e t y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 l i v e l i h o o do f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 ,t h i si sa l s ot h ep r o b l e mt ob es e t t l e di n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 m a r x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o r y ;h a r m o n ys o c i e t y ; l a n d l e s sf a r m e r s ; l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l i v e l i h o o d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j i i l l l 00 10000 i i 引言1 第l 章土地与发展一从土地视角看马克思发展理念4 1 1 视生产力增长为发展的根本原则4 1 2 人的全面发展9 1 3土地与发展的关系1 1 第2 章失地农民群体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对和谐社会的影响1 7 2 1 失地农民群体现状:1 7 2 2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2 l 2 3 对和谐社会的影响2 5 第3 章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与和谐社会的建构2 7 3 1 马克思发展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2 7 3 2 发展的代价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3 l 3 3 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主要途径3 7 结语“”一“一“”4 6 参考文献4 7 文献综述5 0 致谢5 3 己i 吉 jl 口 一、土地财政催生征地热潮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土地出让金、土地直接税收以及城市扩 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在不少城市已占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4 0 以上。2 1 世纪经 济报道 2 0 0 8 年1 1 月3 日报载:2 0 0 7 年浙江省绍兴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是7 6 亿元, 约占财政总收入的4 2 ;第一财经日报2 0 0 9 年8 月5 日报道:今年5 月下旬到 7 月上旬约5 0 天的土地市场“黄金时期”,北京市政府平均每天从卖地中获得的 净收益超过2 亿元,远远大于财政预算收入。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以地生财、以 地招商、以地引资、以地建城”的外延扩张、粗放增长的陈旧模式,以牺牲土地谋 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财政”催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征地”热潮。 二、广东省y 市大河水库移民频繁上访 广东省y 市大河水库是国家大( 二) 型水库,该水库移民县城河西安置区,于 1 9 9 6 年兴建,占地面积3 6 3 8 0 亩,现有移民1 2 3 2 户5 6 3 2 人。由于安置区地质复 杂,兴建前又没有搞地质调查,于2 0 0 3 年8 月4 日发生岩溶地面塌陷,有6 栋房屋 突然下沉倒塌,造成2 人死亡,移民的情绪极不稳定。一直以来,因历史遗留的征 地补偿款和就业问题悬而未决而出现大量人员集体进京上访1 6 次、省上访4 3 次、 市上访1 1 3 次,现仍然存有集体上访的隐患,每到一些特定时期,当地政府都要派 出数十名干部2 4 小时“监控 移民,每年单是“稳控”的费用就多达数十万元,给 当地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和谐因素。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日趋加快,国家将大量征用农地,这样也产生了不少 问题:一、滥用征地权的现象十分普遍:二、征地补偿标准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极不公平;三、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将引起极大的社会隐患, 这与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相矛盾。从2 0 0 4 年y 市群众到广东省信访局上 访问题分类看,上访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山林权属纠纷等几 个方面,其中土地管理信访问题突出,约占全市群众上访总量的4 2 ( 如图1 ) 。农 村土地征用问题主要反映政府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违法征地,这些问题都与群众的 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极易引起群众的共鸣,造成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有些问题久 拖不决,往往引发重复上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是社会泄愤事件的导火线,已 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诱因。 图12 0 0 4 年y 市群众到省信访局上访问题分类( 内部资料) “按照我国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 的发展规划,每年需占用耕地1 9 0 万亩,需 安置被征地农民2 6 6 万人。 到2 0 3 0 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超过1 亿人以上,而 将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既失地同时又失业,他们只好“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 份”,这将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巨大难题。 汪振江:农村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序言第1 页。 2 可以说,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发展中的伴生现象,“圈地”是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 由之路。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组能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谐社会与社 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没有高度的经济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建构,但是,如 果为了发展经济,征地后上了一大批项目又引发了一系列其他重大社会问题,那 么,现代化发展与土地关系该如何处理?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之路何在? 近年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念、东方社会理念、社会发展理念、人的自由全 面发展理念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批判的反思学问,不仅 是对政策的解释、方向的制定及一般问题的诠释,而且它所直面的时代与问题仍在 “当代”之中。那么,马克思发展理念包含哪些基本内涵? 我国实施的“科学发展 观”这一战略思想与其一脉相承吗? 正如中山大学叶汝贤教授所说的“这种时代的 内涵和特征,决定了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的主题,就是发展问题 。我国现代化发 展的路径该如何选择? 英国的“圈地运动”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失地农民可持 续生计问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该如何协调促进呢?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 际水平和社会分化水平还很低,政府期望用“政治上的根本解决”只是一厢情愿的、 治标不治本的理想主义。因此,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凸显了 马克思发展理念的研究价值。 足国家为,公共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制性取得十地权利并给予补偿的行为。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 强制性;( 2 ) 补偿性;( 3 ) 公共目的性;( 4 ) 土地权属转移性。汪振江:农村 土地产权与征收补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1 3 页。 所谓“可持续生计”足指个人或家庭为改善长远的生活状况所拥有和获得的谋生的能力、资产和有收入的活 动。存此框架内,资产的定义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金融财产( 如存款、土地经营权、生意或住房等) ,还包括 个人的知识、技能、社交关系和影响其生活相关的决策能力。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让生 计可持续,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 0 0 4 ( 1 7 ) 。 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总序,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页。 第1 章土地与发展一从土地视角看马克思发展理念 社会发展是人类变迁的永恒主题。按照庞元正、丁冬红主编的社会发展理论 新辞典的解释,“狭义的发展理论是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广义的发展理念把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不仅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 现现代化,而且研究发达国家是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并进而走 向信息社会变迁和过程”。 马克思发展理念产生于1 9 世纪,它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 展理念出发,分析总结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消灭私有制,在社会物质财富充分丰富的现实条件上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最 终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发展理念并不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认知图式,也不是具体的 设计路径,更不是预世警言,仅仅是对社会发展的本质揭示和原则性说明。他一生 最大的贡献,是科学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代替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念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据鲁从明的概括,其要点包括: 1 、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 2 、未来社会发展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 要”,包括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等多方面的需要。 3 、未来社会十分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未来社会的经济更加需要按比例发展,特别要保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 庞元正、丁冬红主编:社会发展理论新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前言第8 页。 参考鲁从明: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发展观,载长江论坛2 0 0 4 年第3 期,第8 页。 4 部类以及积累和消费的协调发展。 5 、未来社会要把过去往往是恶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变成良性循环的物质变换 过程,实现人与自然问的和谐共处。 6 、未来社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7 、未来社会更加注重节约劳动时间和经济核算。 8 、未来社会的收入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 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 9 、未来社会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这就决定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 必然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和发展。 1 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过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马克思发展理念主要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对非西方国家现 代化的论述是零散不系统的,况且马克思所预见的未来社会的发展理念是建立在生 产力高度发展,已消灭私有制、全球只有社会主义这种单一社会体制的基础上,这 显然不完全符合当前“一球两制 的现实情况和我国将长期处于生产力低水平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状况。这些在西方“生产”的发展理念在我国“销售”会不会“水 土不服”呢? 本文仅摘取其中的“生产力增长学说及“人的全面发展 理念,吸 取其理论精华,从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视角探讨马克思发展理念与我国失地农民可持 续生计问题,为化解当前社会不和谐问题寻求价值启示。 1 1 视生产力增长为发展的根本原则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产资料的能力或物质力量,它表示物质生 产过程中人同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关系。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作为唯物主义者,这些原理一直贯穿在 他的各个时期的著作中。他一点也不否认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物 质财富,正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 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 克思还深入研究了现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历史向 世界历史转变”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一,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生产力,生产工 具迅速改进,交通极其便利,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第二,工业革命开创了世 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贴上了“世界”品牌;第三,工业发达国家对 不发达国家的具大影响力。大工业使未开化、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 业的民族从属于工业的民族;第四,工业化导致了城市化,而城市化又进一步推动 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还是引用他的原话表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 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 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 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它 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j 下像它使农村从 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 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他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一 书中,着重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更替角度,对 社会发展规律作了经典式的表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9 5 年版,第2 7 6 、2 7 7 页。 6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 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 产力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马克思甚至“视生产力增长为发展的根本原则 。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指出,要消灭“异化 ,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 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 只有摆脱了贫穷,人们才不会为争取生活必需品而斗争,才会开始世界性的普遍交 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如果共产 主义能够在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实现,“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 交往为前提的。”为了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他还提出了两 个“决不会”著名原理,“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 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强调无产阶 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 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所以,马克思认为, 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生产方式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生产力 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就是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都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作好准备的。 历史已无可争议地告诉我们,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重印,第9 7 9 8 页。 刘森林:重思发展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版,第1 8 1 9 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重印,第9 7 9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3 2 3 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9 3 页。 7 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将 无从谈起。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所说:物质生产“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 的基础,它哪怕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这一发展战略思想。如1 9 4 5 年党的七大报告指出:中国政 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大小,关键要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1 9 5 6 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 要同目前落后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1 9 5 7 年后,由 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 程度和企图“以阶级斗争为纲 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严重偏差,宣扬“政治可以代 替一切”,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并提出了“发展是 硬道理”的至理名言,狠抓发展不放松,形成“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 不发展、更困难”的共识,确保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就是 “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发展”在整个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中的“中轴 地位,上述这些论述都与马克思的“视生产力增长为发展 的根本原则”一脉相承。“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 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 展和运用”因此,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作为 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一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 5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9 5 年版,篇7 7 、7 9 页。 1 2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指个人肉体和心理的完善、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 面丰富和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统一,人类社会的发 展,本质上是一个人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发展理念的实质, 是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这个理念 的核心,是它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人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社会进步和完善的一个 根本尺度。 马克思是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发展中揭示出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本质特 征。在他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指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充分和自 由的发展。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多方面的表述,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 出了“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具体地展开了这种全 面性,指出人的生产包括:( 1 )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2 ) 人口的生产;( 3 ) 社会 关系的生产;( 4 ) 精神生产。他认为教育与劳动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 途径,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捷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 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他在“全 面的生产中发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根由;同样他在生产劳动中也发现了人的全 面发展根由,在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否认人的全 面发展,并对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给予热切肯定。比如,他指出的“异化劳 动”: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工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分离,变得自我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类、他的同伴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这四项基本规定,可以说这就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9 9 年版,第1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 卷,人民出版,北京1 9 7 2 年版,第5 3 0 页。 人的片面发展的四种典型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它发展的基本制度架构是 “自由人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能够实行按需分配) 为前提, 以生产资料公所有制为基础,以所有人得到全面发展为条件,因此,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与切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每一个人 都追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割的。 同时,还要努力“培养 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人,因而具有尽 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一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 马克思也十分注重人的智力的丰富和完善,“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 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在社 会日益变“平”的全球化时代,个体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热点问题,马克思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应将个人的素 质问题纳入人的全面发展范畴来解决,这样才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利于人的个 体发展和整体发展,更利于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弊端在于它的“片面性 ,在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追求物质 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割裂、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矛盾对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权性质把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 原则,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并把这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9 5 年版,第2 9 4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7 9 年版,第3 7 4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7 9 年版,第3 9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6 0 年版,第3 3 0 页。 l o 向和目标贯彻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吸取了物质 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曾经“一手硬、一手软”、“一切向钱看”的教训,十三届 三中全会后,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实行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战略,使发展内涵更加多样化, 发展战略更为立体化,发展目的更加人性化。现在实行的科学发展观与一个多世纪 前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念在根本原则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人的发展是目 的,协调发展是关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回归了 马克思发展理念的基础和本质。 1 3 土地与发展的关系 土地是一切市场要素中最有活力的因素。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中, 详尽地说明了资本家如何占有农民的土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如何促进了工业化 大生产的发展,地租如何产生等,总之,土地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土地与 社会和谐的关系更不可轻视。这里以“圈地运动( e n c l o s u r em o v e m e n t ) 为例,从 土地与发展的关系角度看马克思发展理念。 由于英国的对外贸易市场迅速扩大,毛纺业空前发展。1 6 一1 8 世纪英国新生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强硬地把农民份地以及公共地用篱笆、栅栏、壕沟圈占起来,变成 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失地农民则一下子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原来的封 建庄园主变成了农业资本家,这就是“羊吃人 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持续 到1 8 世纪末和1 9 世纪初,已变成了经过议会批准的合法行动,英国也以此完成了 资本的全部原始积累。 从经济学上说,“圈地运动”说明了一个基本经济原理,即土地适当集中和土地 用途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把一部分农业人口从土地上剥离出来,使人口由农村 向城市、由农民向市民和产业工人转变,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 必经之路。“圈地运动 尽管曾给被剥夺土地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痛苦和灾难,但它却 是英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一座重 要里程碑。对此,马克思十分理性地评价了“圈地运动”: 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农经济必然会被一种 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对国有土地的掠夺,特别是对公 有地的不断的盗窃,促使在十八世纪叫做资本租地农场或商人租地农场的大租地农 场增长,并且促使农村居民变成无产阶级,把它们游离出来投向工业。”原来 的封建主,就变成了农业资本家;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部分流入城市成为雇佣工人, 有的则成为大租佃农场主的雇工。这样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下并存而又相互对立 的是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基础即资产者和无产者, 便在“圈地运动”中产生了。 第二,开拓了国内和国外市场。 “圈地运动”开拓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得以确立和巩 固。“事实上,使小农转化为雇佣工人,使他们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的 物质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时也为资本建立了自己的国内市场”。同时,在利润最大 化的魔力驱动下,资本家到处开辟国外市场,奔走于全球各地,开拓世界市场。马 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 资奉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7 9 3 页。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8 1 6 页。 球各地,它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1 8 世纪末,英国已被称为“世 界工厂 。这样,强权资本到处开花给资本家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丰厚的资本积累,他 们打着推销廉价商品的旗帜去开发占领经济落后的世界各地,对落后国家发起疯狂 侵略和掠夺攻势,迫使经济落后的东方如中国、印度和非洲广大地区从属经济发达 的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圈地运动”不仅使英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同时也促进世界其他国 家进行工业革命,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因此可以说:没有圈地运动,就不可能 有英国纺织业的大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工业革命的产生并最终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 业文明的过渡。 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尖锐地批判“土地暴政 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道德与情 感代价,是社会和谐的极大障碍。 首先,资本的原始积累实质是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一过程充满了浓 浓的血腥味,是一部血与泪的编年史,在资本家这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失地 农民那一极,则是贫困、饥饿、劳动折磨、受奴役和异化的积累。“土地的优点是, 各个连续的投资能够带来利益,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土地所有权 与工业资本结合为一之后,就发生一种魔力,使他们能把那些为工资问题而斗争的 工人实际上排挤出去,离开土地,即离开住所”。因此“圈地运动 时失地农民 无论多悲惨,暴发的新贵族无论多么暴虐和蛮不讲理,但工业化和海外贸易的利润 让农民的抗争毫无用处,大批的雇佣工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威迫出来的,马 克思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在原始 积累中,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为了商业利 润,农业资本家把最温顺的羊也变成“吃人者;而失去了土地的农民突然被强制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版,第3 8 页。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6 9 5 。 i 司上,第6 8 1 页。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8 0 页。 生产资料分开,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力市场,为了生存他们只好 把自己当成最廉价的商品卖给资本家,同时也让自己的躯体和灵魂一起变成了受奴 役、受折磨的被雇佣者。 其次,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土地暴力政策”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以剥夺农民的土地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 地方都没有象在英国这样无情地对待传统的农业制度。”由于资本家对个人财产 的过分追求,对市场运作的过分依赖,对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过分崇拜,毫无疑问 越来越加剧了资本家与失地农民的不公平、人与社会的不协调、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生存带来了一系列疑惑和困境,付出了极大的道德与情感代价。 如1 6 4 9 年英国失地农民掀起的“掘地运动 就引起了资本家的极度恐慌,政府不得 不下令驱逐和镇压。于是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和关爱以及人被物化、工具化等 非道德现象充斥着社会每个角落,没有一点和谐的“阳光雨露”,整个社会成为一 个“单面的社会 ,人也变成了“单面人”,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了,这也使生产 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农民与土地的分 离将直接导致资本主义掘墓人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资本主义灭亡敲响了警钟。 通过剖析土地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知道社会和谐要以一定雄厚的物质财富为基 础,正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可能有和谐可言。和谐社会要有种能够不 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使整个社会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谐快速发展,正象 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同时他又认为构建和谐 社会,要以现实条件为基础。“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6 卷,人民出厩丰土,1 9 7 5 年,第2 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2 9 4 页。 1 4 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 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也要求我们应树立协调的、以人为本的、可持 续的社会发展观,促进入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的 和衷共济。 因此,马克思通过对“圈地运动”的评述,深刻地提示了土地与发展的密切关 系。土地制度只有符合生产力发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关注“土 地暴政”给社会带来的道德与情感代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剥夺人民群众的土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圈地 运动 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共产党的执政宗 旨是应该可以避免的。“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持续的:一是我国 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极度紧张。二是今后国家的土地调控政策还会进一步紧缩,早 期这种以消耗土地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必然要被淘汰。因此,回顾“圈地运动 ,反 思当前我国的“土地财政”政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目前,社会上 对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发展问题有很多不正确的看法:有人从“代价论 的角度审视, 认为要上大项目,发展工业,必然会有被征地农民;有人从“功利主义”论出发, 主张少部分人为社会多数成员的幸福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牺牲是值得的;也有人 仅仅从维护社会稳定、压制被征地农民群体上访的动机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在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指出,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 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为达到这样和谐的 目标追求,只有不断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与土地用途农转非的协调发展,才i l l l l 禾l 解决失地农民可 持续生计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2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5 6 年,第3 6 9 页。 资本论第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8 8 0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9 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 9 7 9 年版,第1 3 0 页。 总之,马克思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 时代的各种斗争归根结底都围绕经济发展的中轴展开,并将最后归结到生产力的性 质、发展水平及其发展的方向”,生产力不仅是历代社会发展的“中轴 ,而且是 唯物史观甚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中轴 ,但马克思也绝没有在社会发展的价值尺 度上陷入唯经济发展是瞻,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他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提供的 只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原则性理念。马克思发展理念确立了生产力发展这个中轴线, 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 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同 时他又强调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目标,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 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来源。 正如刘森林说的“马克思的发展观在宏观原则上可能更适合当代中国的理论需 求。”马克思也曾指出,无产阶级在维护农民利益方面应当比资产阶级做得更多、 更好,“无产阶级要想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就应当善于变通地直接为农民做很多事 情,就像法国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为当时法国农民所做的那样。”执政为民是 我们的宗旨,如本文引言所说的,大量失地农民群体存在的日趋严重无疑会成为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崇高伟大目标的障碍,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性质执政党的 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关注这一弱势群体的可持续生计和发展问题,探讨其生存的现 状、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寻求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1 8 一1 1 9 页。 刘森林:重思发展一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6 页。 1 -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8 7 页。 第2 章失地农民群体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2 1 失地农民群体现状 2 1 1 基本情况 现实中失地农民有两种,第一,主动型失地农民,这部分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较 强,他们主动“失地 ,在城市( 镇) 中从事非农工作,收入主要源于非农业,他们 在职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能顺利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第二,被动型失 地农民,占失地农民的绝大部分,他们在失去土地之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 业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失去土地,他 们将会在就业、收入和保障等方面面临困境,本文所要关注和研究的失地农民限于 第二种类型。 被动型失地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 表现在:一是经济生活贫 困,他们的经济收入很低,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生活在社会最低层,仅仅靠自己 本身的力量难以脱贫。二是社会声望和职业地位低,没有职业安全感,他们普遍从 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经济报酬低的工作。三是社会心理脆弱,他们处于 社会的边缘,被排挤于主流社会圈子之外,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操从、利用,从而 引发社会冲突和群体事件,对建构和谐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回顾历史,我国是一个极富农业传统的国家;放眼现实,大部分人仍生活在远 未现代化的农村,农村是我国重中之重,“三农问题 是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点和难点,而土地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一波又一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开发区 滥建热潮中,象有千军万马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滥用,无偿或低价占用大 量农民土地,社会上迅速催生一个急剧膨胀的群体失地农民。他们的土地权益 屡遭践踏,经济平等地位受到挑战,“乡乡有开发区,村村有拆迁户,老人被圈保命 田,却没盼来养老钱 这些顺口溜却真实地吐露了失地农民的辛酸。据权威专家统 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民因土地被无偿和低价征用,“全国失地农民有4 0 0 0 万人以上,预计2 0 3 0 年可达1 1 亿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区域发展不平 衡,这种基本国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国的人均g d p 水平,排在世界1 0 0 位之后,仅为英国的l 1 6 左右;占世界2 6 的人口,仅占世界7 耕地。人地矛盾 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1 4 1 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资源的一半。据2 0 0 0 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 6 ,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 且现在的城市化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实现。地方政府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靠剥 夺农民才能积累起发展城市的资金,根源就在于认为剥夺农民有理,这与原来的城 市化宗旨相背离,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矛盾,。更是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实质。 2 1 2 与“圈地运动 时英国农民的不同之处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首次明确:“进 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