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 黄立冬.doc_第1页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 黄立冬.doc_第2页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 黄立冬.doc_第3页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 黄立冬.doc_第4页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 黄立冬.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新探*本文系2011-2012年度湖南省高校图工委科研立项课题(编号:2011L020)成果之一黄立冬(湘南学院图书馆,郴州 423000)摘要 数字图书馆是近二十年来图书馆界的主要话题之一,可是面对无法逾越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图书馆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纵观数字图书馆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搜索引擎的迅速发展,我们要重点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将它打造成泛在图书馆。关键词 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搜索引擎中图分类号 G250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Model InnovationHuang Li-dong(Library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Abstract Digital library is library one of the main topics nearly twenty year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s insurmountable problems faced. Digital librarys superiority has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 Digital library facing the problems and search engine of rapid development, we must to build the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to build it into a everywhere library.Key words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Digital Library; Library; Search Engine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升级1,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中心,在这三次产业革命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知识的迅速增长一方面使得以图书为主的文献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为图书馆的广泛设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使人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图书馆的更为重视。以计算机应用为首的信息处理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图书馆进入了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新时代,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已经取代图书馆成为了社会信息交流的中心,图书馆也在吸收新技术带来的成果,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逐渐融入网络中去,成为了网络中的重要一员。可是跟搜索引擎的成功相比,数字图书馆的优越性根本没能发挥出来。也许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从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十分关键。1 数字图书馆的现状几千年来,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中心地位一直不可动摇,如今网络取代图书馆成了为人类新的知识中心。网络包罗万象,既有图书、情报与知识等整理过的信息,更是包含了大量无序、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海量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商机,驱使着大量企业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中来,蚕食着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空间。搜索引擎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最有力组织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已经取代去图书馆查找信息成为了人们的首选。在网络信息技术的驱使下,图书馆正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变。收藏与利用文献知识是图书馆与其它组织机构最根本的区别所在2,所以数字图书馆的工作对象要以数字文献为其根本,而不是数量庞大的数字信息。以纸质文献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图书馆,我们称之为传统图书馆;完全以数字文献为工作对象的图书馆称之为纯数字图书馆,在我国以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等为代表;而介于两者之间,既有纸质文献又有数字文献的图书馆通常称为复合图书馆,它是目前存在数量最多的图书馆形态。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部分其实质就是实体图书馆的一个门户网站,少数拥有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大部分都只是购买了各数据库产商开发的数据库或数字文献而已。特色数据库用户极少,购买的数据库往往只对本馆读者开放,对于新出版的数字图书或期刊里的数字文献进行全开放服务的数字图书馆暂时没有。纯数字图书馆对文献知识的数字化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这也让他们掌握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并获取巨额利润,因为它的逐利性对最终却会对知识的扩散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目前各复合图书馆花在数字资源购买上的经费是越来越高,资源重复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让不少图书馆不堪重负。纯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知识迅速扩散的要求,而如今它们为了各自利益,对知识扩散有所阻碍的一面正在扩大,我们就不得不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了。建设一种更有利于知识的迅速扩散,以传播文献知识为己任,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新型数字图书馆模式,是我们所要探讨的新方向。2 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的比较分析数字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搜索引擎比起来还是相差很远,尤其是复合图书馆,纸质文献的借阅量急剧减少,数字文献又受制于数据库产商,地位十分尴尬。复合图书馆、纯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三者之间既是竞争也有合作的关系,建设一种拥有纯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优势,又能为广大复合图书馆所共享的新型数字图书馆,就要通过对比各自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取长补短,错位竞争。首先,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资源来源与利用方式不同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搜索引擎用它的程序不断到网络上搜集整理网页,它只是为用户指出资源在哪里。而数字图书馆收藏的是数字化的文献知识,或者是数据库,都要买下来才可以使用,并且还要受到知识产权的约束。其次,搜索引擎与纯数字图书馆都是市场化的产物,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剩下的都有拥有强大经济与技术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它们拥有全球最顶尖的计算机人才与服务系统。而依附于复合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虽然数量庞大,但却是一个松散的概念集合,各自为政,技术落后,并且缺乏竞争,不存在优胜劣汰。还有,它们的使用成本也各不相同。复合数字图书馆因为版权的限制,其文献知识资源使用范围比传统图书馆远不了多少,用户使用成本主要是到达图书馆所需要的成本。而搜索引擎的使用成本则是网络接入费用,随着网络的普及,成本已经算到了日常支出里,基本上可以被忽略了。纯数字图书馆则通过建设数据库然后卖给复合图书馆为主要收入来源,对用户来说就是收费的成本,服务时间与地点都不受限制。数字图书馆受制于知识产权的问题,即使是数字文献传播范围也是有限的,搜索引擎在传播网络信息时得以应手,可是当它进入文献知识的传播领域时,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谷歌计划将上千万图书数字化,要建立一个全球最大规模的网上图书馆,许多人都在担心它是否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牟取暴利,从而给它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这一引起争议的计划经过几年的阵痛,还处在舆论的争论与长期的诉讼中。中文搜索引擎的领导者百度,也在2011年卷入了“百度文库侵权事件”,最终百度不得不撤销其文库里大量的文学作品3。英国出版商协会主席西门说道,“你有权争论谷歌的网络图书馆是否应谊存在。但是,既然它已存在了,我们便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知识宝库,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这项计划的确为人类提供了更广泛的阅读途径4。”可见,如何让文献知识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是目前的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都想解决的难题。综合来看,搜索引擎拥有广大用户,纯数字图书馆解决了知识产权的问题,复合图书馆最需要改变,尤其是它的数字图书馆部分。搜索引擎与纯数字图书馆都有盈利的压力,如果它们为了更好地盈利而阻碍知识扩散的时候,而它们又不进行调整的话,也必将为人们所抛弃。如果说以前的纯数字图书馆是技术创新的最大源头,为人类文献数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目前的它却趋向于通过垄断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既阻碍了别人进入的同时,也降低了自我创新的能动性,正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技术发展的障碍5。如何借鉴搜索引擎与纯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又尽量避免它们的问题,建设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数字图书馆模式来加速人类文明的传播是图书馆人应该思想的问题。3 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可行性研究人类文明的传播总是要加快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就有两项是与加速人类文明传播有关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说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当然不能还只用步行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做法都值得人类去尝试。这就好比人类的信息化高速公路已经修好了,可是如何让信息在高速公路上安全行驶的交通制度还没制定好。现如今国家图书馆所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门户网站,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虽然有部分特色数据库是对外开放的,但大部分资源的借阅基本上还是受地域限制的,对于使用率高的期刊数字文献与新出版的数字图书却无能为力,只能说比普通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更进了一步,但离真正的数字图书馆还有一定差距。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扩散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保证信息公平的重要机制之一,应该借鉴纯数字图书馆与搜索引擎的经验,建设一个高效的文献知识传播平台国家数字图书馆。所谓国家数字图书馆就是由国家投资,统一管理全国数字文献资源,为全国人民免费提供数字文献借阅的一个数字化服务平台。它既要能像搜索引擎一样,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用户,也要像纯数字图书馆一样解决好知识产权的问题。国家数字图书馆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公益性原则,不向用户收费,注重信息平等,争取更多合理使用豁免权;统一性原则,由国家图书馆出面,联合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共同构建一个面向全国用户的国家数字图书馆,避免全国公共图书馆各自建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以数字文献为原则,数字图书馆要立足传播数字文献知识,并且把它做好,至于数字文献知识以外的东西,就不一定是数字图书馆一定要解决的了。3.1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模式说到国家数字图书馆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资金投入与运营管理模式。鉴于我国目前的纯数字图书馆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盈利为目的,最终导致其偏离了公益性,不利于知识的进一步迅速扩散,所于国家数字图书馆最基本一条就是国家全额投入,全民免费使用。只要把全国几千个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等所投入建设数字图书馆部分的资金集中起来,就足以建设一个免费开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首先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联合各省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出一个国家数字图书馆平台,在各省设立分站与网络镜像站点以满足全国用户使用;然后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化运营,进而把下级公共图书馆与其它系统图书馆接纳进来;最终打造一个全国一体化的、从上而下的国家数字图书馆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知识基础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全国人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借阅到数字文献,用户的使用与关注就是其前进的动力与生命线。为什么搜索引擎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因为它确实在很多方面有其科学合理的地方,比如说它的盈利模式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将成本与盈利转嫁给在网络上需要进行推广的,想被用户搜索到的那些商家,所以对用户来说是使用是完全免费的,但它又在为用户与商家之家牵线搭桥,最终使二者同时受益。目前看来搜索引擎还是被用户认可与接受的,因为它的使用量是越来越大,这也就更提升了它的优势与盈利能力。国家数字图书馆也可以灵活的进行一些从关注度转化为利润的尝试,进而适当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国家经费。当然国家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搜索引擎那么大盈利压力的,所以要保证在不影响搜索结果的科学性,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前提下来进行一些有益双方的尝试,而不是一味追求利润。比如针对不同IP地域的用户可以在搜索结果旁边提供附近的图书馆信息,针对不同内容的搜索结果可以提供相关畅销书的广告,或者是该书出版社的广告,这也应该是用户也乐于见到的。随着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来与之合作,从而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3.2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纸质文献出版量正在逐渐减小,数字文献将逐步取代纸质文献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这就为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如今各出版社都已采用数字排版技术来出版纸质文献,这也就是说新出版的纸质文献都有数字化版本无需进行二次数字化加工。国家数字图书馆只要把在此之前的纸质文献数字化,截止到2009年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就超过了327TB6,再加上各图书馆现在拥有的数字资源就十分可观了,可见主要的工作就是系统完整收藏新出版的文献资源。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的重点也数字化文献转化为对各类数字文献的采集、加工、保存与利用7,而关键的就是如何让数字文献进行迅速的传播。对于数字文献,我们要尊重其知识产权,但又要让它搭上信息高速公路。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创作,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服务中既要保护著作人的利益,在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前提下,为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争取最大的发展空间,但也要维护公众自由阅读和接受知识传播的权利,还要引导公众自觉遵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8。避免恶意复制是数字文献在网络上传播的关键,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此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利用方式来加强对数字文献的利用,那就是引进借阅制度。从技术层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最终推动数字文献的创新与充分利用,国家数字图书馆平台可以通过相关软件与技术,要求每个用户借阅数字文献时都要下一个有限期的数字证书才能打开它,而借阅期限一过,数字证书失效,数字文献就打不开,相当于归还图书了。国家数字图书馆负责数字文献的存储管理与借阅,成员馆只要从出版商手里购买数字文献的借阅权限就可以了。而数字文献的借阅权限估价如下:现在的纸质图书采购一般都在七折左右,如果是数字版的图书,出版成本会更低,并且没有物流成本,还可以由国家数字图书馆统一直接从出版社购买,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估计可以拿到四折以内的价格。由于文献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所以地市以下公共图书馆对阅读权限的购买只要十年即可,就以两折估算。国家数字图书馆对数字文献的采购预算估计如下:国家图书馆可以以版本保护为由向全国所有出版社征收数字文献,确保对数字文献的全面保存,并且购买数字文献的十个借阅使用权限,大概相当于买了四本纸质图书的价格;省一级与地级公共图书馆也购买十个借阅使用权限;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买五个十年期限的借阅使用权限,相当于一本图书的价格。全国34个省级与333个地级公共图书馆系统与国家图书馆所购买的数字文献永久借阅使用权限就达到了3680个,而县级公共图书馆约2856个9,那么十年期限的借阅使用权更是高达14280个,而实际支出却仅仅相当于6776本纸质图书的价格。所有这些购买的借阅使用权限统一放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平台,一本书拥有的借阅权约一万八千个,足够全国用户使用了。一些县级以下的小型图书馆与图书室就完全可以免费加入,不用分担经费。而十年之后随着知识的更新,3680个永久借阅权限应该足够了。实际上全国公共图书馆对一本书的购买加起来远不止一万本,可是还很难满足得了全国用户的需求,因为大量的图书闲置在了书架上。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一直是个难题,大家都知道共建共享的重要,但实施起来就是困难重重,因为各图书馆管理体系、资金来源、技术构架、服务范围各不相同。传统图书馆只能采用一种协作的、分布式的管理模式,而国家数字图书馆却为打造全国的文献资源共健共享提供了契机,让共建共享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成本上说建设好国家数字图书馆不需要国家追加投入,只要把原来分散的投入改为集中使用就足够了。随着无处不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各图书馆对纸质文献的购买自然可以相应减少。而以上数据还仅限于公共图书馆,在不超过国家数字图书馆拥有借阅权限的前提下,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从而节约大量经费。针对那些借阅量过大,超出国家数字图书馆所拥有借阅权限的部分,则根据各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借阅量分配购买相应数字文献的借阅使用权限上交国家数字图书馆,比如购买更多复本量的教材。最终把科研院所图书馆与其它系统图书馆都接纳进来,全国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就形成了。对于上网的个人来说直接登录国家数字图书馆就可以借阅全国乃到全世界的图书了,最终建成泛在图书馆,进而促进信息公平。3.3国家数字图书馆开放数字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除了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字文献以外,还存在着很多的开放数字文献资源,是没有所有权或放弃所有权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的公共资源。世界上就有一个公众共享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 of the Commons),它是一个国际公共资源文献共享空间,它提供免费和开放存取的全文文献、文章和论文,向用户提供有关共享资源、公共集中资源和公共财产方面的国际文献10。开放的数字文献数量多,并且可以尽情在网络上高速传播与复制,国家数字图书馆则应该加强对这类资源的收集,进行统一开发与利用。比如把一些经典名著,没有著作权保护的一些作品,制作成数字图书,一是供全球所有人免费获取,再就是主动免费复制给所有的有的图书馆,避免各图书馆重复制作。对于一个小型图书馆来说,也许有几万册图书就不错了,开放的文献资源占了较大部分,比如说“四大名著”几乎是所有图书馆的重复收藏。而有了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的这些数字文献,加上其它资源,这些图书馆只要提供一个场所与阅读设备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并且这类图书馆是可以迅速复制的,这对国家的软文化实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开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简称OAJ)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数量增长迅速,是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文献一个重要的来源。国家数字图书馆通过对OAJ的广泛收集,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并且还极大扩充了自己的资源。目前我国的期刊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出版已经很大部分是没有稿费收入的了,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反而是由作者出版面费来发表文章的居多,这与OAJ的模式已经较为接近了。很多作者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才发表论文的,更多的倾向于被社会认同,而OAJ的利用率与被他人了解的可能性都大大提高了,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OAJ迅速发展的原因。国家数字图书馆要鼓励OAJ的发展,甚至构建自己的开放存取平台,为广大作者提供OAJ的发表与存取服务。最终形成集聚效应,就会有更多的作者把版权出让给国家数字图书馆而不是出版社。OAJ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定会带来知识的高速传播,进而大大促进知识的扩散与创新。对于非OAJ的传统期刊,则可以仿效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产商的动作模式,进行买断。在以后的著作权法中增加图书馆的豁免权:只要作者不特别申明,就是默认其作品允许在国家数字图书馆传播。4结语由于信息的迅速增长,人类知识越来越多的借助外界来存储,而人类的大脑则主要用于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