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旅大52油田早期开发方案设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 r a c t l d 5 - 2 o i l f i e l d i s l o c a t e d i n t h e m i d d l e o f l i a o x i s a g o f l i a o d o n g w a n b a y , w h i c h i s a d j a c e n t t o s z 3 6 - 1 o i l f i e l d . i t w a s d i s c o v e r i e d i n j u l y 1 9 8 8 , 叩 t o n o w , 5 w e l l s h a v e b e e n d r i l l e d i n t h i s o i l f i e l d , i t s m a i n o i l - b e a r i n g l a y e r s a r e g r o w i n g i n t h e s e c o n d me m b e r o f p a l e o g e n e d o n g y i n g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 w h o l e o i l f i e l d i s m a d e u p o f 3 a p p r o x i ma t e s o u t h t o n o r t h s t r i k e f a u l t b l o c k s , b l o c k 1 a n d b l o c k 2 a r e m a i n o i l - b e a r i n g a r e a s . r e s e r v o i r t y p e i s d e t r i t a l r o c k o f l a k e d e l t a f a c i e s d e p o s i t , w h i c h i s d e s t r i b u t e d s t e a d i l y a l l o v e r l d 5 - 2 o i l f i e l d , t h e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t y i s v e r y g o o d w i t h p o r o s i t y m a i n l y r a n g i n g f r o m 3 0 t o 3 8 %, a n d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m a i n l y r a n g i n g f r o m 1 0 0 t o 6 0 0 0 m i l l i d a r c y . t h e s e c o n d me m b e r o f d o n g y i n g f o r m a t i o n i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7 o i l g r o u p s e a c h o f w h i c h b e l o n g s t o d i f f e r e n t fl u i d s y s t e m . t h e m a i n o i l - b e a r i n g l a y e r s i n b l o c k 1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l o w e r p a r t o f t h e s e c o n d me m b e r o f d o n g y i n g f o r m a t i o n w h i l e t h e m a i n o i l - b e a r i n g l a y e r s i n b l o c k 2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u p e r p a r t o f t h e s e c o n d me m b e r o f d o n g y i n g f o r m a t i o n . i t s o o i p a d d s u p t o 4 1 , 5 0 0 ,0 0 0 c u b i c m e t e r s , t h e s u r f a c e c r u d e d e n s i t y r a n g e s f r o m 0 .9 5 7 t o 0 . 9 9 3 g / c m 3 a n d t h e s u r f a c e v i s c o c i t y r a n g e s f r o m 3 0 5 t o 8 1 6 1 m p a . s .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w o r s e p r o p e r t y o i l , t h e o i l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a p p r a i s a l w e l l s i s l o w e r .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s t r u b i t i o n s o f o i l , s , 2 上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有关保留 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有权保留送交的复印件,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 存论文。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 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 期: z. - i - s = 才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前言 1 . 1研究背景 旅大5 - 2 油田发现于 1 9 8 8 年 7 月, 主力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东营组东二 段,探明迭合含油面积 8 . 5 k m 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 4 1 5 0 x 1 0 w,该油田断 层发育,构造破碎,原油性质较差,单井测试产能低,约 1 5 -5 6 m / d ,并且过 渡带储量占5 8 % ,按常规的开发思路和开发方法很难经济有效地开发本油田。 因此, 如何运用先进开发技术, 合理部署开发井网, 编制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 充分提高油气的采出程度,是高效、高速开发该油田的基础和关键。 1 . 2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的目的是基于现有的基础资料,揭示油田的构造形态、储层特征、油 气分布规律、地质模式以及油藏特征,落实油气储量规模,在此基础上, 对油 田的开发方式、井网、 井距以及井型进行可行性研究和优化设计,并结合工程 经济评价,最终推荐出最合理、最经济的开发方案,来指导油田生产。 具体研究内容: 1 .构造解释; 2 .沉积相及储集物性特征研究; 3 .储量参数选值及油气储量计算; 4 .三维精细地质建模; 5 .水平井实施可行性论证; 6 .单井产能评价; 7 .采收率研究; 8 .开发方案优化设计; 9 .开发指标预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1 0 .开发工程设想及投资估算。 1 . 3研究方法及思路 1 .依据现有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以及 5口井的钻井成果,结合相干 分析等新技术,精细描述各油组的顶、底面构造形态及断裂系统。 2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综合岩心、壁心、粒度、古生物等资料,结合 电测曲线和地震反射特征, 细致研究东营组东二段的沉积环境, 总结储层段的 沉积相模式,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毛管压力、常规物性,以及试油和测 压资料, 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 孔隙结构特征和储集物性做全面论证, 在上述 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情况,详细论述油田地质模式和油藏特征。 3 .选用多矿物模型和双水模型解释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并参照岩心分 析结果进行校正。充分利用 d s t 测试、 测压资料、钻井取心及井壁取心等资料 对油气层下限值进行细致研究,合理解释含油气层段的有效厚度。 4 .选用工 r a p r m s 油藏建模系统,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相控约束下的 三维储层属性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质量检查和优选。 最后通过粗化输出到模拟 器进行油藏数值模拟。 5 .依据评价井的d s t 测试资料, 采用比采油指数法评价单井平均产能, 并 应用经验公式、 油藏数值模拟和相似油田类比等多种方法来综合研究油田的采 收率。 6 .在开发方案研究中,为提高油气采出程度,加快油田开发速度,降低 工程投资,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对水平井开发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 对方案中 的水体倍数、原油粘度、井型井距以及开发方式等关键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并结合工程经济评价,最终推荐出最佳的、最经济可行的开发方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地质及油藏特征 2 1 油田概况 2 1 1 地理位置及区域地质背景 旅大5 2 油田位于渤海辽东湾海域,东经1 2 0 。4 2 1 2 0 。4 87 ,北纬 3 9 。5 57 3 9 。5 9 ,西北距绥中市约5 5 k m ,东与绥中3 6 1 油田紧邻。油 田所在海域平均水深3 2 m 。 区域上,该油田位于辽东湾海域辽西凹陷中段,东侧紧靠辽西凸起,属于 辽西1 号断层下降盘上的一个断块构造( 图2 - 1 ) 。 图2 - 1 旅大5 - 2 油田区域位置图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勘探评价历程 本区域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 9 5 9 年,先后完成了航磁、重力、模拟地震 和数字地震等物探工作,并对地震资料进行了多轮解释,基本搞清了该区的构 造格局。 1 9 8 8 年7 月在旅大5 - 2 构造上完钻探井s z 3 6 一卜1 1 井,该井完钻井深 2 2 0 0 m ,完钻层位下第三系东营组东三段,在东营组东二上段钻遇2 9 4 m 油层, 经d s t 测试,日产原油达2 6 m 3 ,从而发现了旅大5 2 油田。同年8 月在油田 西侧边部钻评价井s z 3 6 一卜1 6 井,该井仅在东二上段钻遇一含油水层。油田发 现后,对该油田进行了钻后综合分析,认为储量规模较小,且原油性质较差, 基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及油田认识,开发效益不佳,从而暂停了进一步的评价和 钻探。 2 0 0 1 2 0 0 2 年,为了给绥中3 6 1 油田寻找替补储量,对旅大5 2 油田的 构造类型、储层特征以及油气分布进行了重新落实,认为该油田为一复杂断块 构造,辽西1 号断层和一系列次 生断层把整个构造自北向南分为 3 个断块,除s z 3 6 一卜1 1 井所钻 遇的2 号块含油性已证实以外,1 号和3 号块也存在较有利圈闭, 且储盖组合较好,有必要对旅大 5 2 油田进行重新评价。 为落实油田的油气分布规律 和储量规模,2 0 0 2 年5 7 月, 先后完钻了l d 5 2 一l 、l d 5 2 3 和 l d 5 2 2 井( 图2 2 ) ,三口井均 4 图2 - 2 旅大5 - 2 油田已钻井井位图 里互塑垫堡墅垄堕塞堕堡主堂堡丝苎 钻遇到较厚油层,评价井的钻探,不仅搞清楚了东二上段油层的分布情况,同 时还发现了东二下段新的油气藏,为该油田的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次研究使用的基础资料如下:地震资料包括1 9 8 5 、1 9 8 7 年度采集, 2 0 0 1 2 0 0 2 年采用迭前时间偏移方法重新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其测网密度 为0 5 0 5 k m :1 9 8 7 、1 9 9 2 年度采集,2 0 0 1 年4 8 月进行联片处理的三维 地震资料,其面元为1 2 5 1 2 5 m 。目前共钻井5 口,钻井取心6 8 8 8 m ,井壁 取心1 7 1 颗。测井主要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侧向、密度、中子等1 2 项。 d s t 测试共1 0 层次,电缆地层压力测试1 8 0 个样点,并在7 个深度点进行了 流体取样。化验分析主要包括常规岩心分析、特殊岩心分析及流体分析等1 9 个项目,共9 1 3 样次。 2 2 地层层系及油组划分 2 2 1 地层层序 钻井在本区揭示的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平原组,上第三系明化镇组 和馆陶组,以及下第三系东营组。其中,东营组东二段为该油田的主要含油层 系( 图2 3 ) 。 第四系平原组 钻遇厚度3 1 8 4 4 5 2 m ,为灰绿色粘士和浅灰色含砾粉细砂。 上第三系明化镇组 钻遇厚度5 1 8 6 8 1 m ,浅灰色含砾细砂岩与绿灰色泥岩的不等厚互层,局 部含碳屑。 上第三系馆陶组 钻遇厚度1 6 8 2 1 l m ,区域上与下伏东营组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以灰色、 杂色厚层砂砾岩为主,夹薄层绿灰色泥岩。 下第三系东营组 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未钻穿,为一套分布稳定的砂泥岩沉积,根据岩性组合以及古生物等资料, 结合区域对比,将东营组分为三段,即东一段、东二段、东三段,其中东一段 地层在本区缺失,东二段又细分为上段和下段。 0g r1 5 002 叻2 0 0 第更 r 主一一司 j 豁 i 虿 季 每 四耗躁 耍 蓦 洼蕊邑古砾细 系绩组 上 i 。 目 新 境 化 砂岩目绿裘色诧 第 铺 蔷 岩不等厚瓦层 * 垂 萋 产敏色、挚色厚 层社砾岩为主。 涟袭色砂岩与 新 童 麦色泥岩互崖 组 统 一 幕 m 馆 新附 生 统组 上部为厚层揭 簌邑泥岩夹薄层 舫细砂岩f 靠 为灰色绑移岩与 束 蠢 萋- 冀色泥岩不等厚 l 段 f 糸 抖 渐 柬 * 新营 屠 一 组 统 段 。蕈 繁 景 哲 ,j , k 榀鬟色泥岩 衰 誊芋 t 为主,央灰色 ¥ 精细抄岩段 9 l 费辩辛辣干i d 5 2 3 抖 图2 3 旅大5 2 油田地层综合柱状图 6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_ - 一。 东二上段钻遇厚度1 2 1 1 9 3 m ,为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砂岩百分含量约为 5 0 。单砂层厚度较薄,一般在5 m 左右,少数大于l o m 。 东二下段钻遇厚度4 0 8 5 7 8 m ,上部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下部为 砂泥岩不等厚互层。砂岩百分含量为3 8 6 4 ,砂岩单层厚度较大,一般大于 5 m ,最厚达2 8 m 。 东三段未穿。以褐灰至褐黑色厚层泥岩为主,夹薄层粉细砂岩。 2 2 2 油组划分 旅大5 2 油田目的层段砂泥分布较稳定,连续性好,在纵向上存在明显的 多级次沉积旋回,使地层表现为砂泥不等厚互层,因此采用“旋回对比、分级 控制”原则能够比较合理地划分出各油组 首先,在目的层段附近,找出区域对比标志层。本区比较明显的区域对比 标志层为馆陶组底部砂砾岩和东二下段上部稳定泥岩段。在这两个标志层的控 制下,找出次一级的在本油田稳定分布的辅助标志层,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和 流体分布规律,合理地划分油组。 划分结果,东二段含油层段共包括7 个油组,其中,东二上段分为3 个油 组,东二下段分为4 个油组。各油组分布较稳定,井间对比关系较好( 图2 4 ) 。 各油组地层厚度和砂层发育情况如下: 东二上段油组 地层厚度2 4 3 8 m ,发育2 5 个砂层,砂层厚度8 1 0 5 m ,单砂层厚度较薄,均小于6 m 。砂岩百分含量为2 l 4 4 。 东二上段二油组 地层厚度3 2 4 4 m ,砂岩较发育,发育4 9 个砂层, 砂层厚度1 9 2 2 m ,单砂层厚度介于i l l m ,砂岩百分含量5 0 6 6 。 东二上段三油组 地层厚度4 0 5 3 m ,发育2 6 个砂层,砂层厚度 l7 3 6 m ,单砂层厚度较厚,一般大于8 m 。砂岩百分含量较高,介于4 3 7 5 。 东二下段零油组地层厚度2 0 7 3 1 l m ,该油组以厚层泥岩为主,仅发 育l 2 个薄砂层( 小于2 m ) ,砂岩百分含量较低。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东二下段油组地层厚度3 8 7 9 m ,共发育1 3 个砂层,除l d 5 2 2 井砂层厚度较薄外( 8 m ) ,其余井均钻遇较厚砂层( 2 2 m ) ,单砂层厚度最厚达 2 7 m ,砂岩百分含量1 0 6 9 。 东二下段二油组地层厚度5 9 6 5 m ,发育2 7 个砂层,砂层厚度2 0 3 9 r n ,单砂层厚度介于5 2 2 m ,砂岩百分含量3 3 6 6 。 东二下段三油组地层厚度7 8 1 2 5 m ,发育4 6 个砂层,砂层厚度 5 4 5 8 m ,单砂层厚度普遍较厚,最厚达2 8 m ,砂岩百分含量4 5 6 9 。 图2 4 旅大5 2 油田油层综合柱状图 8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3 构造特征 旅大5 2 构造为一复杂断块,构造走向近南北,其东侧和北侧均以辽西l 号断层为界,西侧呈斜坡向凹陷倾没,构造南北长5 5 k m ,东西宽3 5 k m 。 辽西1 号断层是一条长期发育断层,新生界底面断距可达数千米。在平面 上延伸很远,超过l o o k m ,是分割辽西凹陷与辽西凸起的边界断层,控制着下 降盘构造的形成和地层的沉积。在旅大5 2 构造北缘,辽西1 号断层分化为南、 北两支。南支为构造的东界断层,近北东走向,西掉东升,东二下段平均断距 达2 0 0 m ,工区内延伸长度8 5 k m ;北支是构造的北界断层,近东西转北东走向, 北掉南升,东二下段平均断距达3 0 0 m ,工区内延伸长度7 5 k m 。受辽西1 号断 层影响,还派生出一系列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次生断层,根据目前的地震资料, 油田范围内共解释出1 2 条,延伸长度o 7 3 8 k m ,断距1 5 1 0 0 m ,其中,7 号、9 号断层和辽西1 号断层相接,把整个构造自北向南分为3 个断块即1 号、 2 号和3 号块( 图2 5 至图2 - 8 ) 。 9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2 6 旅大5 2 油田东二下一油组项面构造图 图2 7 旅大5 2 油田东二上断裂系统图 1 0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2 8 旅大5 2 油田东二下断裂系统图 1 号块 位于油田北部,内部发育数条次生断层,使构造形态复杂化( 图2 - 9 ) 。 $ - l a 一油组圈闭面积3 8 k m 2 ,闭合幅度1 4 5 m ,地层倾角2 3 。;东二下 段顶部比较平缓,翼部较陡,地层倾角2 9 。,油组圈闭面积4 4 k m z ,闭 合幅度2 4 0 m 。 2 号块 位于油田中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内部仅发育一条小断层,具有北高 南低,北陡南缓的特点( 图2 一l o ) 。$ - j z a 一油组圈闭面积5 5 k m z ,构造幅 度8 5 m , 地层倾角l 4 。;$ - - t a 一油组圈闭面积5 4 k m 2 ,构造幅度2 7 0 m , 地层倾角4 1 3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3 号块 位于油田南端,构造简单,为一单斜断块,北高南低( 图2 1 0 ) 。圈闭面 积较小,东二上段一油组圈闭面积2 2 k m 2 ,构造幅度5 5 m ,地层倾角3 4 。;东 二下段一油组圈闭面积1 2 k m 2 ,构造幅度1 2 0 m ,地层倾角约9 。 图2 9 旅大5 2 油田过l d 5 - 2 - 3 井地震剖面 1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4 沉积相研究 图2 一1 0 旅大5 2 油田北东向地震剖面 2 4 1 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确定主要依据各种相标志,这些相标志可从地质、测 井和地震资料获取。通过对本地区的岩性描述、化验分析成果、测井信息以及 地震反射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旅大5 2 油田东二段主要为湖相三角洲沉积, 依据如下: 1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1 邻区相同层位三角洲沉积十分发育( 图2 - 1 1 ) ;2 1 圈2 一l 王 渤海海域及周边f 第三系东营组东二段沉积相图 地震剖面上见明显的前积反射结构特征( 图2 1 2 ) 图2 1 2 旅大5 2 油田地震剖面反射特征 1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3 砂岩岩性以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单砂层反粒序 特征发育; 4 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波状层理; 5 在泥岩段见大量粒面球藻、光面球藻等代表滨浅湖沉积环境的藻类; 6 在某些井段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形态为漏斗形( 图2 - 1 3 ) : , ; : j, 了 一i i ,连 ,7 i 、 ,h 、 : c i j ? 图2 1 3 旅大5 2 油田测井曲线形态特征 7 c 一 i 图为q r s 型,体现牵引流沉积特点( 图2 - 1 4 ) 图2 1 4 旅大5 - 2 油田东二段c m 图 1 5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4 2 三角洲各微相特征 油田范围内东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亚相。其中,三角 洲前缘亚相又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及远砂坝等四个微相 ( 图2 1 5 、图2 - 1 6 ) 。 图2 1 5 l d 5 2 3 井取心段单井相图 1 6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蜜n 度 签 册 腮 萎 羚 卿雪 _ 雾至芷 誉 厢 雾鍪l : 东 i “ ; 二 雾 - i 薷 瓣 :l 膈 上 : t :、 j萤昌 :生蔓 段 丰j : 册 : 一 r 一 :l 一 一 、 = :t h 蓉 ? | 、 e ! _ i 需嚣矗= 一 匡芋匿 m t * 目目m l 图2 1 6 l d 5 2 1 井取心段单井相图 1 ) 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在水下的延伸部分,其沉积具有河流 1 7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沉积的某些特征。岩性主要为粗一中砂岩和中一细砂岩,具正粒序特征,底部见 冲刷面。主要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和块状层理,说明水动力条件比较强。粒度概 率曲线为两段式,部分概率曲线具有过渡带,以跳跃总体为主,细截点一般在 2 由左右( 图2 1 7 )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以箱形为主,部分顶部过渡为 钟形。物性较好,孔隙度3 0 4 0 ,渗透率太于5 0 0 i o 。3 um 2 。 。s _ 4 ,- 2 - 5 t l , # * 【- 杜i ;) ) 一j 。2 。】口12 ,_ 5 t _ ,l i 口l j # q 杜聊i ) 一s _ ,一z l2i ,t 1 l # * 噜髓翰c ) q 一z 1o12 ,t5r-,io l l1 2 l d * * l l 挝翰f ) 图2 1 7 旅大5 2 油田三角洲各微相粒度概率曲线 1 8 垦互迪墅塑墅垄堑壅堕堡圭堂焦丝兰l 一 2 ) 水下分流间湾 水下分流问湾位于水下分流河道间,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伴生,其沉积水 动力条件较弱,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构造以水平 层理为主,泥质粉砂岩中见复合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 线为低幅齿形。物性较差,孔隙度小于3 0 ,渗透率小于5 0 x1 0 。um 2 。 3 ) 河口坝 河口坝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当河流入湖后到达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时, 水流不再受河道控制,水动力能量迅速减弱,沉积物大量卸载形成透镜状储集 体。岩性以中一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单砂层在纵 向上具反粒序特征。粒度概率曲线为两段式,跳跃总体含量高达9 0 ,斜率较 陡,细截点一般在3 巾左右( 图2 1 7 )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为漏斗形。 物性好,孔隙度3 0 3 8 ,渗透率大于3 0 0 1 0 | lm 2 。 4 ) 远砂坝 远砂坝位于河口坝向湖一侧的坝前地带,垂向上一般位于河口坝下部,与 3 河口坝一起构成向上变粗的完整层序。其岩性较细,主要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 岩,在洪水期可见细砂沉积。沉积构造主要发育波状层理,水平层理,碳屑纹 层及生物扰动构造。粒度概率曲线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悬浮总体含量高达2 5 ( 图2 1 7 )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为小漏斗形。孔隙度2 0 3 5 ,渗透率 10 1 0 0 1 0 i 、um 2 。 前三角洲亚相 主要为褐灰色泥岩夹薄层砂岩沉积,见滑塌变形构造。 2 4 3 物源方向 区域砂岩发育情况、岩屑成分及重矿物等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东c 5 段物 源主要来自西北侧的燕山隆起。油田内部砂岩百分含量统计及砂层对比结果, 东二段自北向南,由l d 5 2 3 井至l d 5 2 2 井砂岩百分含量逐渐降低,单砂层 1 9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厚度逐渐变薄( 图2 1 8 ) ,物性变差,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本油田主水流方向为 北北西向。古水流从燕山隆起携带大量的泥砂在本区形成三角洲沉积。东二段 时期,该油田三角洲沉积体系在纵向上分为东二下段和东二上段两个三级旋 回,东二下段和东二上段又分别细分为多个次一级旋回。每一期砂体在平面上 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等微相的相互迭置、并复合连片( 阔 2 1 9 、图2 2 0 ) 。 图2 1 8 旅大5 2 油田北东向连井油藏剖面图 主里互塑塾堡互叁堡塞堕堡主兰垡笙苎 图2 1 9 旅大5 2 油田东二下段沉积相模式图 图2 2 0 旅大5 2 油田东二上段沉积相模式图 2 5 储层综合研究 2 5 1 储层岩石掌特征 根据岩心描述及薄片鉴定,东二上段以粗一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其次 为中一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颗粒分选中等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岩石成 分成熟度较低,石英含量仅为2 5 3 7 ,长石含量较高,为3 0 3 7 ,岩屑含 量1 3 4 2 ,岩屑以火成岩岩块为主,还有少量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岩块,泥质 含量较低,一般小于2 ,钾长石和部分岩屑常见粘土化。东二下段以中一细粒 岩屑长石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石英含量4 4 4 9 , 长石含量3 3 4 0 ,岩屑含量1 0 2 0 ,岩屑以火成岩和变质岩岩块为主,泥 质含量较低,一般小于8 。 2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 5 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根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东二段储层孔隙十分发育,连通性较好, 面比率介于1 8 3 0 ,部分孔隙被泥质充填。储集空问以粒间孔为主,约占总 有效孔隙的9 0 以上,其次为颗粒溶孔( 图2 2 1 ) 。 l d 5 2 一l 井1 3 0 0 6m ( 东二上) 粗一中粒长石岩屑砂岩 l d 5 2 3 井1 5 9 8 0i l l ( 来二下) 细粒岩屑长石砂岩 图2 2 1 旅大5 2 油田东二段储层铸体薄片 2 5 3 储层物性特征 常规物性分析样品统计表明:东- - j z 段物性较好,孔隙度一般分布在3 2 4 0 之间,渗透率一般大于1 0 0 0 1 0 。um 2 。东二下段孔隙度一般分布在3 0 3 6 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l o 1 3 2 0 1 0 一“m 2 ,主要集中在1 0 0 1 0 0 0 x 1 0 一s um 2 。 渗透率和平均粒径相关分析表明,储层物性的好坏与粒度粗细有关,平均 粒径越大,储层的物性越好( 图2 2 2 ) 。 一生里互迪墅塑墅垄堕塞堕堡主堂垡堡塞 圣 1 0 0 0 0 x 褂 翼 1 0 0 0 1 0 0 00 511 5 22 533 5 平均粒径( 由) 图2 2 2 旅大5 2 油田渗透率与平均粒径关系图 2 5 4 储层分类 综合储层沉积相、岩性、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依据罗蛰潭、王允诚陆 r 1 源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 1 9 8 1 年) 将储层分为ia 、ib 、i i a 三种类型。 ia 类储层岩性为粗一中砂岩,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主体部位沉 积。储集性能非常好,孔隙度大于3 2 ,渗透率大于6 0 0 1 0 1 um 2 。毛管压力 曲线表现为分选好,粗歪度( 图2 2 3 ) ,排驱压力小于0 0 4 m p a ,饱和度中值 压力介于0 0 2 0 2m p a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大于1 4 5um 。 ib 类储层岩性为中一细砂岩,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边部沉积。 储集性能较好,孔隙度3 0 3 5 ,渗透率1 0 0 6 0 0 x i 0 1ur a 2 。毛管压力曲线 表现为分选好,歪度偏粗( 图2 2 4 ) ,排驱压力0 0 4 o 1 m p a ,饱和度中值压 力0 2 0 5m p a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8 1 4 5um 。 i ia 类储层岩性为细砂岩及粉砂岩,主要为远砂坝和部分分流河道间沉 积。储集性能中等( 图2 2 5 ) ,孔隙度2 5 3 2 ,渗透率1 0 1 0 0 1 0 。p 】玎2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分选中等,歪度中等,排驱压力0 1 0 2 m p a ,饱和度中 值压力介于0 5 9 5 m p a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3 81 11 1 1 。 1 0 08 06 0 4 02 0o 汞饱和度( * ) 图2 2 3 旅大5 _ 2 油田ia 类储层毛管压力曲线 = 一 孟 创 抽 钾 汞饱和度( ) 图2 2 4 旅大5 2 油田1 蝴层毛管压力曲线 1 0 0 8 06 04 0 2 0 0 汞饱和度( ) 图2 2 5 旅大5 _ 2 油田i i a 类储层毛管压力曲线 其中,ia 、ib 类储层是本油田主要储层,约占8 0 ,i i a 类储层为次要 储层,约占2 0 。 2 6 流体性质 2 6 1 地面原油性质 地面脱气原油样品分析表明,旅大5 2 油田地面原油为重质油,具有密度 2 4 加 叭 型专r幽牡坩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毛管压力曲线表现为分选中等,歪度中等,排驱压力0 . 1 -0 . 2 m p a ,饱和度中 值压力介于 0 . 5 -9 . 5 m p a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 3 -8 a m . .兔)只国和叩 0 . 0 0 1- 一_ _ 一 1 0 0 8 0 6 0 4 0 2 0 0 汞饱和度 ( 肠 ) 侧d邃只田扣叩 图 2 - 2 3 旅大 5 - 2 油田i a 类 储 层 毛 管 压力 曲 线 汞饱 0度 % ) 图 2 - 2 4旅 大 5 - 2 油田1 6 3 4 储层 毛管 压 力曲 线 (币d盔)r(田枷叩 汞 饱和 度 ( % ) 图 2 - 2 5旅大 5 - 2 油田1 工 a 类储层毛管压力曲 线 其中, i a , i b 类储层是本油田主要储层,约占8 0 % , 1 1 a 类储层为次要 储层,约占2 0 % 0 2 . 6流体性质 2 . 6 . 1地面原油性质 地面脱气原油样品分析表明, 旅大5 - 2 油田地面原油为重质油, 具有密度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大、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中等、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等特点。 东二上段纯油区( s z 3 6 - 1 - 1 1井) 地面脱气原油密度,在 2 0 条件下,为 0 . 9 7 2 g / c m 左右, 在5 0 条件下, 原油粘度7 6 0 . 2 - 8 7 6 . 9 m p a . s , 原油含蜡量 0 . 4 0 - 1 . 9 0 % , ,原油凝固点为一 2 c 。过渡带 ( l d 5 - 2 - 2 井) 地面原油性质较纯 油区差,原油密度为0 . 9 9 3 8 / c m ,原7 1#1 粘度高达8 1 6 1 m p a . s o 东二下段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在2 0 条件下为0 . 9 5 7 -0 . 9 8 8 g / c m , 在5 0 条件下, 原油粘度 3 0 5 . 3 4 4 6 2 . o m p a . s , 原油含蜡量0 . 7 7 -3 . 9 0 % ,原油凝 固点一 2 0 - + 9 0c a 2 . 6 . 2地层原油性质 东二上段地下原油饱和压力较低为9 . 6 5 m p a , 地饱压差中等, 为3 . 2 7 m p a , 原始溶解气油比低,为2 4 m / m ,地层原油粘度较高,达2 1 0 m p a . s o 东二下段地下原油饱和压力较高为 1 2 . 0 3 - 1 4 . 1 6 m p a ,地饱压差介于 0 - 3 . 5 4 m p a ,原始溶解气油比2 8 3 7 m / m ,地层原油粘度3 6 . 1 -7 5 . 9 m p a . s o 总体上, 旅大5 - 2 油田东二下段原油性质比东二上段好, 并且无论是东二 下段还是东二上段,边部或过渡带的原油性质明显比高部位差。 2 . 6 . 3天然气性质 天然气分析结果,旅大 5 - 2油田东二上段和东二下段溶解气组分差异较 大。 东二上段溶解气中c h ; 含量较高,介于9 5 . 1 1 -9 7 . 2 8 %,平均9 6 . 2 2 % ; 轻一中质碳氢化合物组分( u6 -u 4 ) 含量低, 介于1 . 9 7 -3 . 7 4 4 o , 平均2 . 9 8 %; 溶解气中含有少量c 0 2 , 含量为0 . 0 9 -0 . 5 3 %; 气体平均相对密度为0 . 5 8 1 , 属于干气。 东二下段溶解气中c h ; 含量较低,介于7 7 . 8 7 - 9 0 . 1 8 %之间,平均8 6 . 1 8 %;轻中质碳氢化合物组分( c z h s c i h) 含量较高,介于 8 . 0 1 -2 0 . 4 1 %之 间,平均为 1 2 . 0 6 % ;溶解气中含有少量 c o , ,含量为 0 . 2 6 -0 . 5 7 %;气体平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均相对密度为0 . 7 0 4 ,属于湿气。 2 . 6 . 4 地层水性质 旅大 5 - 2 油田只在东二下段取到 1 支合格地层水样, 实验室分析结果, 地 层水总矿化度为5 4 9 1 m g / l ,水型为重碳酸钠型 ( n a h c o , ) , 2 . 7流体分布特征 旅大5 - 2 油田东二段储层属三角洲沉积, 各油组底部均有稳定的泥岩段相 隔, 每个油组分属不同的油水系统。同时受断层切割作用,同一油组在不同断 块具有不同的流体系统。 东二下段零油组砂层较薄, 横向分布不稳定, 属岩性 油藏;其余六个油组砂层发育,分布稳定, 油气分布主要受断层和泥岩隔层控 制, 油藏类型属于由多个断块组成、 在纵向和横向上存在多套油气水系统的构 造层状油气藏,共分为 1 2 个油水系统。为了准确地确定出各个流体系统的油 水界面,本次运用了测井解释成果、d s t 测试以及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进行 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出各单元的油水界面 ( 表2 - 1 ) 0 .1 号块 东二上段三油组及东二下段一三油组钻遇油层。 东二上段三油组 该油组在 l d 5 - 2 - 3井钻遇油层,其含油底界为一 1 2 6 9 . 7 m , l d 5 - 2 一 井钻遇 水层,其水顶为一 1 3 0 6 . 7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一 1 2 7 0 m . 东二下段一油组 该油组在 l d 5 - 2 一 井钻遇油层,含油底界为一 1 6 0 4 . 2 m ,高部位的 l d 5 - 2 - c 井钻遇油气层, 气油界面为一 1 5 0 0 m , 储量计算使用的气油界面和油水界面分别 为一 1 5 0 0 m 和一 1 6 0 4 m . 东二下段二油组 该油组在l d 5 - 2 - 3 井钻遇油层,含油底界为一 1 5 5 7 . 6 m ,在l d 5 - 2 一 井钻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水层,其水顶为一 1 6 2 2 . 2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一 1 5 8 8 m . 东二下段三油组 该油组在 l d 5 - 2 - 3 钻遇油水层,油底为一 1 6 5 6 . 8 m ,水顶为一 1 6 5 7 . 3 m ,储量 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 一 1 6 5 7 m . . 2号块 东二上段一一三油组及东二下段三油组钻遇油层。 东二上段一油组 该油组在 s z 3 6 - 1 - 1 1 井钻遇油层,含油底界为一 1 2 7 0 . l m ,在 l d 5 - 2 - 2 井钻 遇水层,其水顶为一 1 2 9 0 . 9 m ,本次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一 1 2 7 0 m . 东二上段三油组 该油组在s z 3 6 - 1 - 1 1 井钻遇油层,含油底界为一 1 3 2 0 . 3 m , 在 l d 5 - 2 - 2 井钻 遇水层,其水顶为一 1 3 2 8 . 9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一 1 3 2 0 m . 东二上段三油组 该油组在高部位的s z 3 6 - 1 - 1 1 井钻遇油层,在 l d 5 - 2 - 2 井钻遇油水层,其 油底为一 1 3 9 2 . 3 m ,水顶为一 1 3 9 6 . 4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一 1 3 9 2 m . 东二下段三油组 该油组在l d 5 - 2 一 井钻遇到油水界面,为一 1 6 6 6 . 4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 界面为一 1 6 6 6 m . . 3号块 东二下段一、三油组钻遇油层。 东二下段一油组 该油组钻遇油层,含油底界为一 1 7 0 9 . 3 m ,储量计算使用的油水界面为 一 1 7 0 9 m . 东二下段三油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硕士学位论文 该油组钻遇油水层, 油底为一 1 8 6 4 . o m , 水顶为一 1 8 6 5 . 6 m , 储量计算使用的 油水界面为一 1 8 6 4 m . 表2 - 1旅大5 - 2 油田 流体界面数据表 区块地层 油组 气油界面 ( m ) 油水界面 ( . ) 1 号块 东二上 - 1 2 7 0 东二下 - 1 5 0 0 一 1 6 0 4 - 1 5 8 8 一 1 6 5 7 2 号块 东二上 - 1 2 7 0 一 1 3 2 0 - 1 3 9 2 东二下 - 1 6 6 6 3 号块东二下 一 1 7 0 9 一 1 8 6 4 2 8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地质储量研究 油气储量是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确定投资与建设规模、评估油气田资源 性资产的重要依据。储量计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油田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效果。 目前用于储量计算的方法很多, 有容积法、 物质平衡法、 压降法以及概率统计 法等,由于旅大5 - 2 油田正处于评价阶段, 还未正式投入开发,因此选用容积 法计算储量更符合油田实际,本次储量参数的选取是根据 石油储量规范 ( g b n 2 6 9 - 8 8 ) 来确定; 6 3 . 1 油气储量级别 根据 石油储量规范( g b n 2 6 9 - 8 8 ) , 1 号块东二上段三油组、 东二下段一 三油组和 2号块东二上段一一三油组基础资料及研究程度己达到基本探明级 储量规范要求。 1号块东二下段一油组在构造西侧 ( 4号断层以西)参照主体区块油水界 面,存在一定圈闭面积,可能含油,按预测储量计算。 2号块东二下段三油组尽管在 l d 5 - 2 一 井已钻遇油层,但由于该井处在过 渡带上,d s t 测试结果为干层, 其产能有待进一步落实,其储量级别暂定为预 测级;该块东二下段一油组和二油组尽管在低部位s z 3 6 - 1 - 1 1 井未钻遇油层, 考虑到 1 号块相应油组为油层, 因此, 不排除该块高部位含油的可能性, 其储 量级别为预测级。 3号块东二下段油层未进行 d s t测试,其流体性质及产能需落实,其储量 级别暂定为预测级, 储量级别也为预测级 另外,该断块在东二上段还存在有利圈闭,可能含油, 其 3 . 2计算单元划分 . 探明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油田的地质特征, 结合流体分布规律,以油组为基础, 按油气水系统, 对 1 号和 2 号块探明储量计算单元进行划分,共分为8 个计算单元.其中,1 号块分为5 个计算单元,即东二上段三油组,东二下段一油组气层、一油组油 层, 东二下段二油组和三油组; 2 号块分为3 个计算单元, 即东二上段一油组、 二油组和三油组。 . 预测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预测储量共分为 9 个计算单元,分别为 1 号块西侧东二下段一油组,2号 块东二下段一油组、二油组和三油组,3 号块东二上段一油组、二油组、三油 组和东二下段一油组、三油组。 3 . 3储量计算方法 容积法计算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石油地质储量:n =1 0 0 a h 0 s o p o / b o ; 式中n 一石油地质储量,1 0 t ; a 一含油面积,k m ; 力 一平均有效厚度,m ; 0一平均有效孔隙度,f ; s一平均含油饱和度,f ; p。 一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 j ; b o 一平均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无因次量。 原始溶解气地质储量:g =1 0 w r 式中c -溶解气地质储量,1 0 丫 : 尼一原始溶解气油比,m 八。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离婚协议模板定制及法律咨询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土地购买及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髋臼骨折的护理课件
- 体会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
- 实验设计原则和流程指南
- 姑嫂树立交上桥匝道工程桩基设计
- 小区安全出入口的规范管理与安全维护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评估实施细则
- 2025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司法局招聘司法行政辅助人员(1人)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榆林佳县聘县融媒体中心节目主持人(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司法考试题库(附答案)
- 医院不良事件培训课件
- 仪表工安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光电检测技术及应用 周秀云
- 环境反应工程导论课件
- VW 50134-EN-2024 PA6用于车辆内部外部的成品零件 材料要求
- 山东省国企资产管理办法
- 保管员技师考试题及答案
- JJF(浙) 1200-2023 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温湿度参数校准规范
- 美容中医技术课件
- 卸货流程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