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i h e s i s 中文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以描写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其勇气、个性、观点和优美、有力的文笔给她带来辉煌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 得到世界的承认。所罗门之歌1 9 7 7 年出版,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 是作家立身于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品,该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使她成 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悲剧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当入对悲剧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 握,凭借理薹壁雾雾冀蓦,垂瑟蓁塑甏矍鬻堑登墼墼鳇攫蓁捌授羹鬻蓁型;樊面餮 雾雾囊蠢前:妻薹5 曩樊霾叁蓬雾匾蓁2 鬟壁蓁萋雾鲤茹冒 i 萎;霈雾星摧羹蟹鋈薹 薹藿蓁雾翼鍪,蓁蓁蓁羹冀薹羹霎 璩 i m p o r t a n tw o 出so ft b i l im o f f in 锄o n gt :h ea m e f i c 强l i t e 豫f ya 掀l a m 蹦1 w i l i l en l e w o r kc 0 舾o l i d a t c dh e rp o s i t i o ni i la n l 耐c 觚l i t e 豫巧l l i s t 0 】嘴m a d eh e ro n eo fm e 伊e a t 鼯t c o n t 锄p o 阳r ya m e r i c 锄、柑t e r , t t 圮位玛e d yi so n eb 鹤i cm o 印h o l o g yo fh l 肌a n s t l l e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 ,龇l d 如m a t i o no f lec o n c 印ti si n c v i t a b l e 俐m l to fh 哪觚s u r v i v a l 锄dd c v e l o p m t w h 饥p 0 0 p l eh a v e t l ler i g l l t 托c 0 础i 傩锄d 铲a s pt 0 廿l et r a g e d y ,l ef 曲l i n go f 仃a g e d ya b o u t 姒r v i v a l 锄d be f 酊lo fl l u m a ni s p r c s 饥t e dw i mf o n i lo fm a t i l 托c u l t u ,m a lf 0 姗sm e 缸g 。d y co n s c i o l l s n 懿s a s 锄a m 两c a nm o d 锄b l a c kw 嗍锄w f i t e f w h ot a k e sw 五t i n ga sm e 廿li r i i ( i n gw a y m o 而s o nh 鹊i n t 廿塔en a t i o n a l 位猖e d yc o n s c i o u s n 髓s h c rr e :p r e s e n 洲v e w o r i 湛,s o i l go fs o l o m o n ,d 骼翻b 岱a 衔c 锄一a m e r i c 觚d e a d st l l r e eg e n e r a t i o no f l l is t o r i 伪,l 诬;吼f o l d e dt l l eb l a c k s 饥i g e d ys i t u a t i o ni i lu sm o d e n ls o c i e t ) , a n dh 弱 助【p o s e dt l l em e n t mi 坷u 巧i i lb l a 6 k t sf o r 廿l es l a v e 巧锄dt l l em c i a ld i s 砸m i n a t i o n i i l 廿l i s no v e l ,a 衔c a l l - a m e r i c a nt m sh 懿弛m 觅,b e w i l d e 北d 觚ds 俄岵b e t w 锨l l eb l a c kb c l i e v e s an dm ew 恤t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m e 蛔d i t i o n a lc l l l t i l r ea n dm em o d 锄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mc :hi s 蜥m m i n gw i mo k 砌o fl l l l ) ,i e l d i n gr e s i s l a i l c es p m n l i si s 龇b l a c kn a t i o n a l i t y s t r ag c d ys p i r i t a s 廿l ec a 而c ro fm eb l a c ka m 耐c 锄n a t i o n a l 时l l i s t o 巧锄dc i l l t u 】旧,s o n g ofs o l o m o i l ,b o t l l 咖曲l d sb l a c k i s 仃a g e d ys p i r i t ,觚dd i s d o s 懿、砸t d sd e 印t r a 喀c d y co n s c i o u 瞰地s s f0 ral o n g 血,m o r r i n ss t u d yf 如u so nc l l l t l l 】融佗a r c h g 印d e r 他牡c k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1 1 l :s l s 本文除了以揭示美国黑人民族悲剧意识作为创新点之外,还力图在文本细读的 基础上对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的部分悲剧人物、悲剧根源作出全新的阐释, 对某些以往莫里森悲剧研究中的问题做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全新阐释,以 期在宏观和创新两个层面对莫里森作出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悲剧意识悲剧精神双重意识麦 肯戴德奶娃 h s t u d y 姗h 髂ad c e p c r 啪d c r s t 锄d a b o u tm o r r i s o n t h i sa n i c l ei n c l u d i n g i r l 仃o d u c t i o n ,n l l 嘲c h a p t e 璐a n d 也ec o n d u s i o n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l l en o v e l 舶mm e 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m c 仃a 西cs p c c i a ld h a n l c t 丽s t i c :f i 璐t ,l i l i l i t s 仃a g c d yn l e o r y 觚d0 u n i n 鹤廿1 ea 衔c 锄- a m c l i c 锄su i l i q 鹏n 撕o n a l i t y 姐西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l l i sw i l l e s 切b l i s ht l l em 巧锄dc l l l t u 】融b 嬲e ,w h c i lw el l i l d e r s t 锄dm o r r i s o n s o n go fs o l o m o n ” t l l e 协l g e d y s 佻o n 山鲫m m 嘶z 鹤n l e 协培cc h 删舐s t i co f ”s o n go fm es o l o m o n 1 t m a i l l l y 内c 璐o nt i l f 唧e c t s ,s u c h 嬲t l l eb l a c k s s u n ,i v et 您g e d 弘r e a l i z i n gt l l e s e l f s o c i a l 钯培e d y 勰dm e 烈仁r 锱i s t 锄c ed e s t i n y 的g e d y t h i r d o b t a i n s 丘1 0 mt r a 西c c :h 啪c t 盯d e a d 孤l dm i l | 口m 觚,u s e sm em e m o dw 蚯c h 也et e x tr e a d sa t t e n t i v e l y ,觚a l y z 豁 也em o to fa 衔c 觚- a m 耐啪s 觚g 酣y i ti sb l a c k kd o u b l 争c o n s c i o 髑n 髓s 锄d 吐1 e c i a l i z e dc 0 咖硼i 瞰) 巧p s y c h o l o g y 廿i a t 啵馏m e 的g i cc 0 璐c i o 峭n 懿s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p a r t ,t h i d u g l lm em 硎s o n 舰g e d y 铡觚sv a l u ec i h o i ,s 吼瑚a i i z 销t i 圮蛔g e d y e s m c t i 鹪s i 鲥f i c a l l c e 觚de s 廿觚璐c h 锄c t 甜s t i co f - s o n go fs o l o m o n ”,n 锄c l ym e w r i t c rh o p o d 吐l a tm u g ht ;h e 的g i cw r i t i n g p r o m u l g a t 锶t 1 1 ec 五s i so fb 1 8c :ke x i s t e n c c n l 髓s t i m l l l a t e sc o m p a t r i o t s b l kc 0 璐c i o 瑚n 鼹s ,l e t sn l e mm o v et o w a r d l ep o n d e ff - m m n l e 跚s p i c i o n , m e nt o w 砌 t o d e t 锄i i l a :t i o 玛c x p l o r 髓a n e f i j 蔽i v e w a y o f n o n m a 蟛n a l i z a t i o n ,m 瑚a c _ t l i e v e s l e9 0 a 1o f 骶a 舡1 1 e n tt t l es o c i e t yw o u n da n dp u s k n g 邪i d e t l l e d 印s e f o g 1 k sa l t i c l en o t o i l l y t a k e sc a r d i n gm eb 1 葩ka m e f i c 觚n a t i o n a l i t yt r a g i c c 0 衄c i o u 跚船s 鹤i n n o v a t i o n ,b u ta l s 0t r i e st 0m a k e 廿l eb 姗d - n e we x p l 觚a t i o nt op a j t i a l 锄画cc h 繇l c t 所觚df h e 触g i cr o o tb ym ew a yo fc l o s e r e a d i n g ,n l u sm a l 【髑am o r e p r o f 砘n du n d 舶d i i l ga b o u tm o r r i ni nm 踟s c o p i c 龇di n n 0 v a t 龋s t r a t i 丘c a t i o n p l a n 龋 k e yw o r d s :1 o n im o r r i s o n勋略矿勋肠朋d 刀t 阿cc o n s c i o 啪e s s 锄画cs p i r i t d o u b l e c o 璐c i o 啪部sm a l ( ed e a dm i l k m 觚 i v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饼奄趸 日期加霹年争月刁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舒放肖作者签名:伽j 馘内 日期:加粥年争月一日 导师签名:彳1 3 盟 日期必矿年中月节日 荔哆鸳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i j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i j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塞途塞握銮厦进厦! 旦坐生i 旦= 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错娟 日期:加口3 年午月呷日 导师签名:f3 之 日期:j 吖年噜月节日 狲 ,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第3 期 硕士学位论丈 m a ! ! i t e r st h e s l s 引言 托尼莫里森( t o i l im o r r i s ,l9 31 一) 是2 0 世纪7 0 年代崛起于美国文坛的黑 人女作家。她于1 9 9 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作家。 她在黑人文学创作上笔耕不辍,自1 9 7 0 年发表最蓝的眼睛以来,她先后发表了 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等八部作品,全面绘制了一幅美国黑 人在生存困境中迷失、追寻、重塑、超越、尝试融合、直面冲突的悲剧性图景;同 时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实验,进一步探索美国非裔民族命运。继4 0 年代的赖特,5 0 、 6 0 年代的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士鲍德温以及8 0 年代的艾丽斯沃克之后,她成 为9 0 年代非裔美国黑人文学的代言人。 作为“以写作为思考方式”的美国现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思想深邃,具有强烈 的民族忧患意识。在对美国非裔黑人命运的长期关注中,她以黑人性为基础,有意 识地把西方悲剧艺术移植到黑人丰富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在她的作品中充分展现 了美国黑人民族在文化、种族、性别上的悲剧性处境和黑人在异质文化中求生存的 抗争精神。这种抗争精神,即悲剧精神,这种抗争意识就是悲剧意识,它是一个民 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莫里森的写作不仅启发了本民族群体的思考,激发 了民族抗争精神,也引起了其他族裔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正是莫里森能同时成为 民族性与世界性作家的关键,也是她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所以莫里森作品的悲剧 性审美价值应引起学界的关注。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的一部重要的转型之作,正是凭借这部小说的成功, 使她真正成为一名有影响的作家,赢得全国性声誉。所罗门之歌在她的创作生涯 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意义。一方面,它第一次采用黑人男性作为小说主人公,是 对以往女性题材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无论悲剧题材的选择还是对悲剧主题的开 拓以及创作技巧方面,她对黑人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入思考,为其后来几部作品开 启了新思路,全面展示了她的实验性悲剧创作和历史悲剧意识。所以,本文以所 罗门之歌为研究对象,从作家对悲剧形式写作的选择着手,在全面勾勒美国黑人 民族悲剧处境的基础上,以悲剧美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所罗门之歌中悲剧 人物并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从而在黑人文化语境下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深沉的悲剧 意识和独特的悲剧性审美价值。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i e r + st h e s i s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所罗门之歌1 9 7 7 年出版,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美国文学史 上非裔美国文学的一次突破。曾获1 9 7 8 年美国文学研究院和全国书评会奖,该作品 奠定了她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使她成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自小说面世 以来,国内外批评家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解读和评价。批评方法的多样性和 切入角度的多元性突显了小说本身的包容性。在国外研究评论中,随着后现代批评 思潮诸如后殖民批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流派的火爆,美国本土对于莫 里森的研究已蔚为大观,研究专著不断推出。对所罗门之歌的研究也更加成熟。 在主题研究方面,有的关注所罗门之歌中的男性成长主题,女性意识觉醒和文 化意象的寻根等。在笔者收集的关于莫里森小说的外文专著中,格林格里沃的苦 难的循环挣扎的历程:追寻过去的遗产、扬福曼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 等书中关于所罗门之歌的章节标题均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展现黑人男性意识上面; 评论新集全方位的解读了女性意识和民族文化的寻根意识。在叙 事手法和艺术特征方面,黑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盖茨和贝尔等以“黑人美学”理论,探 讨莫里森小说的“黑人性”写作,探究黑人民族独特的表意方式,分析莫里森小说的 虚构话语及其超越传统方式的意义。同时,其他综合性评论文集如凯尔卡米安的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世界,丹尼斯亨尼斯的“双重意识”的困境:托妮莫里 森的小说,纳德w 贝尔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统等,则客观地揭示 了作家莫里森创作的特殊语境一双重意识”写作困境,她既吸收了西方优秀文化 精髓,又要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她的写作始终处于双重文化张力的困境中,文化 身份的困境必然激发作家对民族命运悲剧的思考。总的来说,国外评论成果为我们 分析莫里森作品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角度,即在特殊双重文化语境下关注莫里森艺术 创作的民族化过程,也为我们关注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及悲剧审美意 义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持和方法参考 相对于国外所罗门之歌研究,国内莫里森研究也已日渐成熟。国内评论界 同样围绕所罗门之歌的主题、叙事手法、语言特征、创作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有益的探讨,其中主题研究尤为突出。研究者运用了多种现代文艺批评方法,从 性别、种族和阶级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黑人文化 选择、文化变迁、黑人身份认证、黑人精神生态、黑人心灵探索等问题。国内在此 方面的研究专著有:王守仁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 十世纪黑人文学,王玉括的莫里森研究,唐红梅的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l i s i s 第一章悲剧的界说及美国黑人民族的悲剧意识 1 1 悲剧的理论界说 1 1 1 悲剧及悲剧性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包含三种含义:“1 ) 作为一种戏剧种类;2 ) 人类生活中的 悲剧性;3 ) 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作为一种戏剧种类,悲剧与 喜剧相对,是指现实生活中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 矛盾激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起悲痛、同 情、奋发的一种审美的文学体裁。美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家,由于对悲剧的 本质和特征理解不同,往往依据不同的原则对悲剧进行不同的分类,有的根据悲剧 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有的根据悲剧的 题材把悲剧分为:神秘悲剧、宗教悲剧、英雄悲剧、道德悲剧等等。 悲剧性是悲剧中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含 有最深的文化意义的力量。悲剧性在现象形态上有两种:一是现实的悲剧性,一是 艺术中的悲剧性。现实的悲剧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不幸事件、困苦的生 存处境或人物的悲哀,痛苦;而艺术中的悲剧性主要是对悲剧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的 基本属性进行概括和抽象的结果。艺术中的悲剧性作为特定的审美范畴,从美学意 义上看,“悲剧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 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他们往往处于无从选择的两难或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 的灾难里,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 亡,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 的高度,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 圆可见,艺术中的悲剧性的内涵更为深刻、更具 有审美意义,所以当“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时,它的意义来源就不仅仅是那样 一种戏剧形式,它可以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表现在其它艺术形式里面。例 如音乐、舞蹈、雕塑、诗歌、小说等等均有可能与“悲剧 这样一个美学范畴有关。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8 5 页。 o 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2 1 3 页。 4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h e s i s 1 1 2 悲剧意识 作为“悲剧 的美学特征的一个分支,悲剧意识是悲剧性现实的反映及其文化 把握,是对悲剧性的审美感受。悲剧性是客观实在的,但“只有成熟的文化才有悲 剧意识 。因为意识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是对存在的反映,并且对存 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从哲学上看,它不仅是人的意志、情绪、良心等心理机制, 更包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所以说,悲剧意识意味着对悲剧性的一种正确的认识 和把握,是主体凭借理性把人类生存境遇中所感受的困境以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出 来。正如朱光潜引狄克逊的话,“只有当我们被逼地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 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在接近于产生悲剧 。圆可见,悲剧意识是理性的指 引下使人直面严酷的现实,深切地感受现实的悲剧性的特殊审美机制。作为文化意 识之一的悲剧意识,只要是成熟的,都有自己的形态、结构和内容,它的载体是文 学艺术。所以思想深邃、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们,必然会通过艺术创作,记录某 一特定的痛苦历程,表达自己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深切关怀。 长期以来,提及悲剧意识人们就以西方悲剧理论为标准来衡量其它民族的悲剧 意识。通过以上对悲剧、悲剧性及悲剧意识概念的分析,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唯西方 悲剧理论观是有失偏颇的。悲剧是一个普遍的美学概念,它的基本精神就应该在不 同民族的悲剧观念中充分地显示出来。不同的文化传统,悲剧观的分歧主要是对价 值以及价值实现方式的理解,即涉及到人对世界的看法,关系到人的哲学观念。因 而完全没有必要仅仅把西方人对于悲剧性的理解,来限制和否定我们在面对那些极 为丰富的悲剧性艺术时所获得的真切感受和认识。所以,在借鉴、吸纳西方悲剧理 论、悲剧学说,或以之为参照进行批评时,更要尊重民族自身独立的悲剧美学体系。 民族问题的最伟大的权威约瑟夫斯大林,给“民族”下了这样一个马克思主 义经典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根据这个科学的定 义,结合美国黑人独特的经历,他们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等都表现出 独特的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的文化特征造就了美国黑人族裔独特的社会现象,也造 就了美国黑人的独特看待“悲剧”的眼睛和评价“悲剧”的头脑。所以我们完全可 以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来考察,在黑人民族自身的悲剧美学体系下,观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8 5 页。 o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第2 7 2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e s i s 照美国黑人文学文本,从而对其为世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作出正确的评价。 1 2 美国黑人的悲剧历史 1 2 1 美国黑人民族的悲剧性 研究美国非裔黑人文学,探讨黑人文学的悲剧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作为 美国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非裔黑人文化是否具有悲剧意识。提 及悲剧意识首先须从人类的悲剧性切入。现代历史学家汤因比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 发展都归结为挑战与应战。挑战,即人类从诞生到发展,生存始终受到根本性的威 胁和压力;应战,即人对这种根本性的威胁和压力进行了有效的斗争。人类文明 就是在对挑战的应战中诞生并成长。伴随着人与自然、社会、人的冲突,阶级与阶 级、集团与集团、社会与社会、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较量和抗衡,人类 文明在这种挑战和应战的悲剧性中沉沦和前进。 非裔美国黑人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群体,至从来到美洲大陆,他们的生 存就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几百年来,他们为自己的生存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抗争, 充分展现了人的抗争精神和悲剧意识。美国黑人的历史是个民族成长的血腥史。 自从1 6 1 9 年第一批黑奴作为契约奴从遥远的非洲被殖民者贩卖到美洲开始,美国 黑人被奴役的生活就被打上了悲剧的烙印。1 6 4 0 年弗吉尼亚以法庭判决的形式把黑 人契约奴变成终身奴隶,剥夺黑奴的公民和人身权利,黑人从此不再具有人格。截 至1 8 6 1 1 8 6 5 年内战之前,黑人奴隶制度已经在北美普遍建立,黑人就一直生活 在奴隶制非人的枷锁镣铐之中。内战后,奴隶制度虽被摧毁,但是黑人有限的权利 很快被剥夺,南部形成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黑人又被降低到与奴隶无任何区别的 境地。一直到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才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总之, 美国黑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为生存而抗争的历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野 蛮的、违反人性的奴隶制度,白人的种族主义的歧视政策,给饱受灾难不幸的黑人 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伤害,心灵上罩上了厚厚的精神阴霾。 社会只要有特权势力的存在,只要有迫害成癖和滥用权威的势力存在,悲剧就 不可能消灭。马克思在 导言中指出“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 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 。转引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年,第3 页。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i i r st h e s i s 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奴 隶制存于美国竟然长达几百年,即使是现代美国社会依然存在着浓烈的种族主义倾 向,美国黑人就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痛苦地挣扎着。尼采说:“一个痛苦的世界对 于悲剧是完全必需的。 由此可见,美国黑人民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 1 2 2 美国黑人的文化困境 美国黑人的悲剧性处境,确为悲剧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现实的悲剧性 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对现实的悲剧 性有一种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是主体凭借理性把人类生存、境遇中所感受的困境以 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悲剧意识是由两个方面组成:一,具 有悲剧性的文化困境;二,具有以理性指导的成熟文化形态,能从形式和情感上弥 合悲剧性,并形成特定的悲剧审美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美国黑人民族历史的存在与黑人文化特征的界定,存在广泛 的争议,造成了关于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社会、欧美文化与非洲裔美国黑人特征之 间关系的严重混乱。这种混乱实质上是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泛滥的恶果。自从 黑人以奴隶的身份进驻美洲开始,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黑人低劣的种族主义的种 子就埋在自人的心里。非裔黑人在美洲的几百年历史,是为生存抗争的历史,也是 为自身文化抗争的历史。可以说,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否认黑人文化的存在及黑人审 美价值的合理性是美国黑人文化最大的悲剧性处境。 文化上的困境,直接反映在了黑人心灵上的矛盾挣扎。杜波依斯曾形象地把美 国黑人民族的经历描述为“双重意识 : 美国黑人的历史是这样一种抗争的历史一一渴望获得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 位,渴望把他的双重自我融入更好更真的自我。在这种融合之中,他希望不要 失去原来的自我。他不想使美国非洲化,因为美国要教给世界和非洲的太多了。 在白色崇美主义的洪水中,他也不想去漂白他的黑人魂,因为他知道,黑人的 血对世界有启示意义他仅仅希望:一个人既是一个黑人,又能是一个美国人, 不受同胞的诅骂和唾弃,不让机会之门当着他的面粗暴地关上。” 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酾年,第5 页。 o 尼采: 悲剧的诞生。上海:三联书店。1 9 8 6 年,第5 2 页。 注释参考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年,第9 页。 。杜波依斯:黑人的灵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 7 硕士学位论文 m 人s t e r st h e s i s 白人种族主义制度化的美国,黑人们只能在悲剧性的文化处境中,饱受身心的 分裂,在究竟与主宰的白人文化价值系统认同,还是与从属的黑人文化价值认同上 举棋不定,形成了社会化的矛盾心理。正是这种黑人心灵的双重意识和社会化矛盾 心理,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显著特征,也是黑人文化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 1 3 美国黑人的民族悲剧意识 1 。3 1 美国黑人文化特征 悲剧性的存在,使人们对现存的东西产生怀疑和询问,为理性认识指明方向, 这是悲剧意识推动文化进步的功能表现;而悲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 文化的成长,它使人们对困境产生一种韧性的承受力,最终以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 出来。所以民族的悲剧意识具有保持文化生存的巨大力量。一个民族只有具有了成 熟的悲剧意识,它的文化才可能得到系统的、丰富的、持续的发展。西方文化从古 希腊始,能够完整地发展到今天,与其有成熟的悲剧意识是分不开的。同样,对于 非裔美国黑人文化来说,虽然非裔美国黑人生活在美洲,并在美国文化的浸润下成 长,但是由于长期种族主义的体制化,一直被排斥在白人社会之外,他们在几百年 的不断抗争中,文化也显出明显不同于美国主流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悲 剧意识。 、 民族文化的性质就决定了该文化中悲剧意识的形态。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 的过程。由于美国黑人民族生存处境的复杂性,决定其文化也相应具有复杂性。一 方面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非裔美国人,生存环境已完全不同于他们来自非洲的 祖先,汲取了西方的文化因子及价值观念,并逐渐纳为己用,已经成为自我意识形 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洲黑人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依然广泛 存在于民族集体意识中。因此,它既不完全属于欧洲文化范畴,也不是纯粹的黑非 洲文化,是两种文化交融的混合型文化。 正是这种双重文化传统、双重眼光的混合型文化,使美国黑人民族长期陷入一 种心灵的挣扎的痛苦中。正如黑人作家鲍德温在自传札记中写道: 我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人;这不是我的遗产同时,我又没有我可能会希望利用的其他 遗产一一我肯定不适合丛林或部落生活我不得不擅用这些白人的世纪,我得使它们成为 我的一一我不得不在这一格局中接受我自己的特殊态度和特殊地位一一否则我在任何格局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l j r st l e s l s 中都没有位置我憎恨和害怕这个世界o 可以说,这种面对两种文化传统的艰难选择,是所有黑人心灵痛苦的根源。悲 剧是人类在充满艰辛、苦难的社会实践历程中,对其自身命运的观照、体察、感悟 与认知。悲剧的本质就表现在悲剧冲突上。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有了冲突而 得不到解决。”美国黑人一直处于身体上被剥削和心理上备受“双重意识 的压力 冲突之中。悲剧性的存在必然激起那些思想深邃、富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关注民族 命运,以其作品记录民族的痛苦历程,表达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深切关怀。 1 3 2 美国黑人的悲剧意识 长期的文化对峙,美国黑人在社会舞台上激进变迁,导致了美国黑人吸收、适 应、或摈弃更大的白人社会的物质文化力量,迫使黑人作家从根本上转向他们的族 群寻求保护和引导。在族群内部,黑人或被训练得使这些压力内在化,或把夭折的 社会能量变为文化能量和表达。他们回归黑人传统的象征世界( 语言模式,认知系统, 相互作用仪式和原动行为) ,使他们能够制订对策去对付他们所受的压迫。“共同意 义的主观间背景,”如文学评论家奥斯滕多夫富有说服力的论证,“是一个自成一体 的游戏世界它向那个带有压迫性的社会舞台提供认知和情感的选择对于初发的 病理和意识的解放起治疗的效果。”这种兼有自我保护和补偿的文化行为,经过 漫长的时期之后,逐渐沉淀到黑人的意识深处形成独特的非裔黑人民族的悲剧 意识。 在一个敌对的环境中,共同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是保持或改变地位、权利和身份 安排的一条途径,也成为黑人作家的共同文学选择。他们以黑人音乐、黑人宗教和 黑人大家庭提供的传统生存策略,来抗争种族、性别、阶级对人性的压迫;相信灵 魂的超然存在和通过直觉达到超然的真理;公认一个密切联系着自然和基本人性的 时空,侧重于现在与过去的超自然联系;强调黑人文化传统的血亲关系,注重同族 血统主义的感情,以加强民族的团结和民族自尊的恢复;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等黑人民间文化改造为“高雅 文化,作为道德和人文主义的精神成就而转向了对 民间文化本身的道德权威和精神智慧的肯定。总之,美国黑人作家正努力寻找适当 的符号和形式去重建美国黑人历史,修复着由社会化的矛盾心理所带来的精神创 。伯纳德w 贝尔: 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传统,刘捷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第2 6 6 页。 。奥斯滕多夫:“黑人诗歌、布鲁斯和民俗,第6 页。又见j 赫津加:卢登斯人( 伦敦) 劳 特利奇和基根保罗,1 9 4 9 年。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伤。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就以黑人性为基础,充分展现了黑人的悲剧性处 境和民族悲剧意识,试图引导人们探索一条黑人重建之路。 第二章 的悲剧意识 一个民族自身形成和发展中,在争取生存的实践中会逐渐凝聚成具有普遍性的 民族精神,而且一旦形成,就有较强的继承性和稳定性。黑格尔指出:“民族精神 具体体现出来,表示它的意识和意志的每一个方面它整个的现实。民族的宗教、 民族的政体、民族的伦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风俗、甚至是民族的科学等都具有 民族精神的标记。 国而一个民族的悲剧意识是在某一个民族自然观、人生观、宗教、 伦理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它体现了民族对生死和死亡的基本意识,它以民族文 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形式渗透在该民族每个成员的个体意识和行为之中。所以一 个民族,特别是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必然有一腔难以言表的悲剧情结。因为 所有的悲剧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过程的必然。 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正是一部展现民族历史命运和探索民族发展方 向的恢宏大作。莫里森勾勒了一幅悲怜、悲壮、悲凉的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画卷。作 品以美国黑人戴德的家族史为线索展开,莫里森以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的笔 触展现了黑人在美国三百余年的历史,通过对黑人在美国现代社会的悲剧处境的描 写,揭示出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同时,所罗门之歌也如实绘 制了美国黑人在生存困境的张力中的迷失、追寻、重塑、超越的路径,这是黑人寻 找自我之路,更是一条与命运抗争之路;在这条无限延展向未来的希望之路上,作 者始终张扬着一种精神,那就是悲剧精神。莫里森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 作家,她就是希望通过对黑人民族历史与现实悲剧性的展示,引导人们关注黑人的 命运,努力探寻一条民族解放和自我解放的正确道路。 2 1 熏人民族的生存悲剧 悲剧意识是在历史中的生成。人本能地具有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的欲望和意识。 每当人的生命遭到任何方式的戕害,都将本能地、主动地进行自我保护,这是人性 的根本特征之一,这种特性就是生存的抗争性。当这种自我保存、自我保护的欲望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 9 5 6 年,第1 0 4 页。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个民族最沉重的悲剧不是它已经陷入到一种悲剧中,而是深陷其中而无知无觉,也 就是鲁迅的“哀其不愤,怒其不争”的悲剧。美洲大陆上的黑人各族人民在西方殖 民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在罪恶的白人种族主义压制摧残下,他们俨然成为了 文化上的飘零者,无根的民族。他们被视为劣等民族,这种民族歧视在饱受灾难不 幸的心灵上又压上了一座沉重的心狱,罩上了厚厚的精神阴霾。他们在民族长期的 压迫与歧视中,化压力为惰性,心灵钝化,成为白人文化世界中麻木而无知的群。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作家,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 无情的揭露,再次批判了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心灵的侵害。 对于史密斯先生从医院的顶层起飞的事件,社区的黑人们无动于衷,知道这个 消息的人之所以专门赶来,无非是想看看热闹而已。“他们就这样站了好长时间, 没有个人对史密斯先生喊叫,所有的人对周围的这件或那件次要事件专心致志, 这里的人们对死亡是一副司空见惯无所谓的样子。那么,对于新生又是如何表现的 呢? 面对即将临产的孕妇,“迎风乱飞的玫瑰花瓣吸引了人们极大地注意,但孕妇 的呻吟倒无人理睬。 因而就在这面对新生与死亡交替的紧张时刻,竟然出现了这 样的场面:“有一段时间倒是挺欢快的,男人们跟着去收绒布片,以免让雪把他们 湿透,在阵风中去抓,或者小心翼翼地从雪上捡。”成年人的冷漠时刻影响着孩子 们,使孩子们无所适从,不知所措。那些小家伙们犹豫不决,“不知到底应该去看 屋顶上那身体包在蓝丝绸中的男人,还是该去看周围地面上飘闪的红片片”。我们 不禁要问: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又能培养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 度呢? 从表面上看,莫里森用一种平和的语气,客观地描述出一幕美国北方黑人现 实生活的画面,实际上,莫里森正是用这种巧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含蓄地表达了对 黑人现存生活状态地深刻不满。 2 2 自我实现的社会悲剧 人都有实现自我的愿望,然而,因为外界各种环境地影响,总是无法实现,但 是人还是努力地争取着个人的自由,与恶势力相抗争,这就是人的悲剧精神。 与愚昧麻木、自甘堕落的黑人相比,努力进取,在白人世界里争夺属于自己的 权利,无疑是进步的表现。但是经济的不平等直接决定了黑人在文化上永远被排斥 于白人主流社会之外,文化和心理上流露飘零感与被歧视感。一方面个人意识觉醒 西托妮莫瑞森:所罗门之歌,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2 0 0 5 年,第7 8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l i e s l s 希望能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另一方面,等级制度又箝制了个性的发展,使这 一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种目的与结果相悖的心理历程,被杜波依斯形象地描述 为“双重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成了黑人心灵分裂的悲剧的根源。不同的黑人为 实现自我心灵的解放,探寻着不同的出路,也演绎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麦肯- 藏德的人生就是一场美国黑人追逐“美国梦”的社会悲剧。幼年父亲被 白人杀害,家园被霸占的痛苦经历,成为他不堪回首的人生噩梦。人在童年的痛苦 记忆往往会影响成年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在生存的十字路口,麦肯选择了走 白人的经世之路。种族迫害成了童年的梦魇,也扭曲了一个原本纯净的黑人的灵魂。 作为黑人求生存的一种价值追寻方式,他毅然放弃黑人文化中的重视伦理亲情的优 良传统,选择了以美国白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去追寻自己的梦,他以攫取最大的经 济利益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财产,用你掌握的财产再去 掌握别人的财产,这样你就可以掌握你自己,也就可以掌握别人了。”他相信金钱 就是自由,只要拥有金钱和财富,他就可以拥有一切就可以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进 入主流社会,和白人平起平坐。的确,凭他的精明和专营,趁着战乱和经济危机, 钻时代的空子,在白人分掉的残羹中,他攫取了不少财富。但是作为黑人,无论怎 样机巧、献媚,他都无法跨越种族歧视的屏障,最终实现所谓“平等 的人生目标。 相反,由于狭隘的利己主义,使他忽视亲情,忽视本族群的情感,最终众叛亲离走 向了一条不归路。麦肯并不缺少能力,他有实现自我的美好愿望,也不乏为之努力 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在这个种族歧视的制度中,他的努力注定是一场悲剧。 同样是面对双重文化的碰撞,部分受到压迫的黑人民族主义分子,开始走向另 一条寻找自我的道路一即以暴制暴的极端恐怖主义。在政治上,他们提倡暴力抗 议、黑人分治、回归非洲、伊斯兰化甚至武装反抗。这是白人长期种族歧视造成的 必然恶果。所罗门之歌也正面描写了黑人种族主义的反抗。吉他及他的“七日 团体”是一个以暴制暴的黑人反抗白人的恐怖组织。他们是白人种族主义压迫下的 苦难群体,他们本性善良,但是之所以走上不顾借自我生命,以死与强势的白人群 体抗衡,以卵击石,主要就是因为沉重种族压迫,使他们基本生存都得不到保障, 只能孤注一掷,拿命一搏。他们在以死抗争的活动中洋溢着浓烈地悲剧色彩,但是 他们以暗杀无辜的白人,来达到以命抵命的目的,却带着扑鼻的原始主义血腥味和 恐怖气息。这样的行为既令本族黑人望而生畏,又加重了白人对黑人的仇视和压迫。 所以,所罗门之歌中的吉他最终和好友奶娃分崩离析,并误杀了自己一向敬仰 的派拉特,他的人生注定是以一场悲剧落幕。悲剧主人公的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 西托妮莫瑞森: ,胡允桓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5 年5 月,第3 6 _ 3 7 页 托妮莫瑞森海译文出版社,2 0 q 5 年5 月。第3 争_ 3 7 页 x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i e s l s 色文化底蕴。莫里森正是通过对麦肯戴德这个悲剧人物的刻画,对他内外悲剧冲 突的描写与对悲剧成因地揭示,充分显示出了社会历史的批判意义和伦理人性的批 判意义。 通过对麦肯的全聚焦,作家似乎也在说明,黑人的发迹是非常危险的,它往往 使一个“事业有成”的黑人孤立忘本,腐败变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麦肯当 成一个苦难的制造者,因为他也是不公正社会制度的受害者和白人文化的牺牲品。 他不想逃避现实,而现实又让他无法忍受“美国梦 的幻灭,使他丧失了理智和道 德,在黑白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中,在两种传统对抗力的牵制下,麦肯的心灵和个 性严重扭曲变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