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白豹油田长3、长45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pdf_第1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白豹油田长3、长45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pdf_第2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白豹油田长3、长45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pdf_第3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白豹油田长3、长45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pdf_第4页
(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论文)白豹油田长3、长45储层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文摘要 s u b j e c t :s t u d yo fr e s e r v o i re v a l u a t i o na n df o r c a s t i n ga d v a n t a g e o u s r e g i o n so fy a n c h a n 9 3t oy a n c h a n 9 4 + 5s e c t o r i nb a i b a oo i lf i e l d s p e c i a l i t y :o i l & g a sf i e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n a m e :p a n i n s t r u c t o r : 殳j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o f f e rt h eo i la d v a n t a g e o u sr e g i o n sf o ri n c r e a s i n gr e s e r v e s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e x t r al o wp e r m e a b l er e s e r v o i ro fy a n c h a n g3s e c t o ra n dy a n c h a n g4 + 5 s e c t o ra r ee v a l u e d ,r e l a t i v eh i g h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p r o d u c t i o nz o n e sa r es e l e c t e da n d r i c ho i la n dg a sa r e a sa n dr u l e sa r ec l a r i f i e db yu s i n gs e d i m e n t o l o g y , l o g g i n gg e o l o g y a n dl o g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c o m b i n gw i t hd a t ao fc o r e ,d r i l l i n g ,t e s t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o u t c o m e sa n dc o g n i t i o n sh a v e b e e ns u m m e da sf o l l o w :1 f o r m a t i o n sa r ed i v i d e d i n t os u b l a y e r sb yc o r r e l a t i o no fs t r a t aw i t h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m o r et h a n1 0 0w e l l s i n c l u d i n ge x p l o r a t i o nw e l l s ,a s s e s s m e n tw e l l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w e l l s o nt h eb a s e , s t r u c t u r a lm a p sa r ef i n i s h e d 2 s i n g l ew e l l sf a c i e ss e q u e n c e s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 s e c t i o n a la n dp l a n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s e d i m e n t a r ym i c r o f a c i e sa r ea n a l y z e d f o u r m i c r o f a c i e so fd e l t af r o n ts h e e ts u b f a c i e sa r ec o n f i r m e d ,i nw h i c hs u b s e ad i s t r i b u t a r y c h a n n e la n dm o u t hb a ro v e r r i d e db yc h a n n e la r eb e n e f i c i a lf a c i e s 3 f o u rn a t u r e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h o l et y p e sa n dt h e i rs t r u c t u r a lf e a t u r e so fr e s e r v o i ra r ec l a s s i f i e d 4 l o w p e r m e a b l er e s e r v o i r sa r es t u d i e db yu s i n gf l o wu n i t sw i t hg r e ys y s t e m t h ef l o wu n i t s 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i ,i i ,i i i ,1 vf o u rt y p e s ,r e l e v a n t l y , t h er e s e r v o i r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r s t ,s e c o n d ,t h i r d ,f o u r t hf o u rt y p e s a l t h o u g ht y p eia n dt y p ei io ff l o wu n i t sa r e s m a l l t h e ya r em a i nc o n t r o l l e da r e a so ft h er a n g e s o fp r o f i t a b i l i t y 5 2 4o i l a d v a n t a g e o u sr e g i o n sa r ep r e d i c t e da n ds e l e c t e df r o mf o r m a t i o no fi n t e r e s ts u c ha s y a n c h a n g4 + 5 1 1 b ya n a l y z i n gp r o f i t a b l es e d i m e n t a r yf a c i e s ,s a v ef a c i e s ,e a r l yt e s t i n g p r o d u c t i o n ,l o g g i n g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i la r e ae s p e c i a l l yb l o c k e do u tb yp r o f i t a b l ef l o w u n i t sm a t c h i n gv a r i o u sc o n t r o l l i n gf a c t o r s ,a n de f f e c t i v et h i c k n e s so fo i ll a y e r e s t a b l i s h e db yl o w e rl i m i to fe f f e c t i v et h i c k n e s sa n di n t e r b e d ss u b d u c i n gs t a n d a r d s w h i c ha r ee r e c t e db yl o g g i n gd a t ao fl o wp e r m e a b l er e s e r v o i lt h eo i la d v a n t a g e o u s r e g i o n s a r em a i nd i r e c t i o no n i n c r e a s i n gp r o d u c t i o n s t h e yn o to n l y r e f l e c tt h e p r o f i t a b i l i t i e s s c a l e sa n da m b i t sf r o mm i d s tt os o u t h w e s to fm a i nc h a n n e l ,b u ta l s o b l o c ko u te x t e n d e dt e n d e n c y , s h a p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st h a tr e s e r v o i ri nm i d s ta n dh u a c h i r e s e r v o i ri ns o u t h w e s t ,w h i c hs u p p l yd e p e n d a b l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i n go i l i i i 英文摘要 f i e l d k e y w o r d s :b a i b a oo i lf i e l d ,c o r r e l a t i o no fs t r a t a ,t h ep r o f i t a b l es e d i m e n t a r y m i c r o f a c i e s ,f l o wu n i t ,o i la r e a ,e f f e c t i v et h i c k n e s s t h e s i s :a p p l i c a t i o ns t u d y v 学位论文创新- 眭声明 y 9 1 6 3 0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石油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 过的材料。与我一同:j 二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了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箍曼坌基日期:也: 羔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安石油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 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石油大学。学校享有以任何方法发表、复制、公开阅览、 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 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石油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叠煎鏊日期:一衄:1 ) , 导师签名猫日期:2 0 口6 多f 岁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储层研究发展现状 1 1 1 储层研究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油气储层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 进展。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为传统的储层研究注入了新的活 力,使之不断向着微观化、定量化与模型化的方向发展h0 。储层研究己从过去单一的传 统地质的定性描述发展成为包括储层的识别与描述、储层地质建模、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以及储层质量预测技术等多方面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储层地质学”。同时,随着与其 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又形了许多新的学科,如“储层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 “储层伤害与油层保护”等h 。储层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有机 与无机相结合、从定性向定量、从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研究发展口踟n0 。在宏观方面, 人们己经从构造运动、盆地类型、沉积型式、盆地热演化史等角度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 在微观方面,成岩作用、储层非均质性、低渗透储层、裂缝型储层、储层流动单元、微 孔隙储层研究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面己经日益深化;在实验技术方法上,地球化学 测井技术、测井孔洞综合概率法、热解分析方法、克里金法、灰色系统理论、利用小波 技术综合测井、利用时间推移感应测井技术、储层地球化学、图像处理技术、包裹体测 温、激光显微取样、分形几何学和核磁共振等新的技术方法都慢慢走上正轨n n 2 1 5 4 7 1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地质学家把这一新技术与储层研究相结合,建立了储层地 质模型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拟,促使储层研究从定性化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h2 | ,储层评价发展的趋势是结合新的理论,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新兴技术, 从定性评价一定量评价综合定量评价。研究储层、认识储层、寻找储层、改造储层, 充分发挥储层能量,这就是储层评价研究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1 1 2 国内油气储层研究难点及重点 尽管储层地质学,尤其是地质模型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己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我 国储层研究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0 : ( 1 ) 在手段上比较落后,再用计算机对地震和测井的处理手段及图形显示方面还存 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主要是引进国外软件;另外地质解释的精度方面还相差甚远。 ( 2 ) 各学科联合作战方面,虽然大家都已经明确了地质、地震、测井、测试及计算 机相结合的优越之处和必由之路,但联合作战方面尚很不足,特别是综合研究方面显得 相当薄弱,主要问题是科研人员的知识面较窄和长期单学科独立作战的习惯和观念一时 难以扭转。 ( 3 ) 在用计算机进行储层模拟和预测方面,研究力量相当薄弱,尤其是在储层模拟 或随机建模中如何将地质描述转换为定量模型的研究还很不深入。这一点对于碎屑岩储 层是这样,对于碳酸盐岩储层更是如此。 ( 4 ) 在建立地质模型方面还没有普及,许多储层地质工作者还陷在原来的模式之中,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各类模型的概念和建模思想了解得不够透彻。 ( 5 ) 在建立地质知识库方面起步较晚,建立的标准地质剖面还很少,对于相似地质 条件的类比性研究还不够重视。 1 2 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陕北油田扩边建产的规 模不断扩大,原油产量逐年攀升,迎来了长庆油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和新局面。 白豹油田位于陕西省吴旗县和甘肃省华池县境内,区域构造单元属鄂尔多斯沉积盆 地陕北斜坡中部。白豹油田延长组长3 、长4 + 5 地层与华池、吴旗油田同属吴旗一城华 三角洲沉积区,相序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亚相一三角洲前缘亚相一前三角洲或浅 湖相。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油层位于三角洲前缘朵状砂体部位,形成于三角洲建设高 峰期,储层主要为三角洲前水下分流河道相、河口坝沉积。 开展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研究,就是通过对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砂岩小层 对比,弄清各类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综合各类相标志划分小层沉积微相,分析有关岩 心薄片数据,研究成岩作用的综合效应及指标;在测井资料标准化基础上,通过岩电关 系研究,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利用多井解释结果描述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及其 非均质特征,从而确定各类微相类型对储层特征的控制关系,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确 定储层有利沉积微相、砂层空间展布、储层物性平面分布、有利成岩相带,筛选相对高 渗高产有利含油富集区,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区。 1 3 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 ) 研究内容 以沉积旋回分析为基础,在取心井研究基础上建立沉积地质模型,选择区域性等 时标志层,进行等时小层对比追踪,合理划分小层,建立精细地层格架; 开展小层亚、微相带划分标准及方法研究,根据露头、取心、化验分析和测井资 料,研究确定实用相标志参数和沉积微相,进而建立精细的小层砂体沉积模型; 对储层进行孔隙特征结构、四性关系及成岩作用的研究; 利用灰色理论方法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评价最终达到储层的综合评价的研究; 开展长3 、长4 + 5 油藏有利区成藏控制因素分析,研究新增油藏分布范围、参数 标准、权值和评价处理方法、技术,开展有利区预测、评价和分类描述研究,分别从目 的层段筛选不同等级滚动扩边及产建有利区域。 ( 2 ) 技术路线和方法 此论文以沉积学、测井地质学、测井解释技术为指导,综合岩心、钻测井、分析化 验及开发资料进行目的层段地层构造、沉积微相类型、砂岩小层对比和划分;在此基础 上,由四性关系出发,建立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并作多井分析,研究油藏控制因素, 确定扩边方向,提高勘探开发效果( 图1 - 1 ) 。 第一章绪论 图卜1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 3 完成的工作量 针对本文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要求,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储层综合评价 及有利区预测,在分析处理该区长4 + 5 2 、长4 + 5 1 2 、长4 + 5 1 1 、长3 3 2 、长3 3 1 、长3 2 、长3 1 层段实际资料并编制图件基础上,已完成主要任务: 电性对比6 条( 3 纵、3 横) 油藏剖面特征7 个 单井相序沉积微相剖面图7 个 分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9 个 渗砂体厚度平面图特征9 个 四性关系图特征3 个 油层剖面发育特征7 条 沉积微相剖面发育特征4 条( 2 横、2 纵) 单井相序剖面特征 7 口 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7 个 储层有利流动单元与初始试油产量分布拟合图7 个 储层有利流动单元与油层厚度拟合图5 个 含油有利区预测分布图7 个 测井解释图版3 0 幅 3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田及地质概况 2 1 地理位置 白豹油田位于陕西省吴旗县白豹乡和甘肃省华池县乔河乡境内,处于城华油田和吴 旗油田之间,北至长官庙、南至南梁午4 井、西至坪庄、东至楼坊坪,面积约1 4 0 0 k m 2 。 属黄土源地貌。地表为1 0 0 2 0 0 m 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参 差。地面海拔1 4 3 0 1 6 2 0 m ,地表高差较大( 约1 5 0 2 5 0 m ) 。当地气温变化大,四季分 明,干旱少雨,平均降水量4 0 0 6 0 0 m m ,属内陆干旱型气候。区内交通较为不便,仅有 吴华简易公路从该区通过( 图2 - 1 ) 。 图2 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2 2 勘探开发简况 本区石油勘探始于七十年代,目的层为侏罗系延安组,兼探三叠系延长组。在剖1 6 井钻探中,发现了延安组延9 、延1 0 及延长组长2 、长3 、长4 + 5 、长7 等六套油层,延 9 、长3 、长4 + 5 均获工业油流。八十年代围绕剖1 6 井延9 、延1 0 进行滚动勘探,九十 年代投入滚动开发,并提交延1 0 探明储量1 2 4 1 0 4 t ,含油面积2 o k m 2 ,建产能2 0 1 0 4 t 。 1 9 9 7 年在白豹油田以延长组为主要目的层进行预探,首钻华1 8 2 井于长4 + 5 。获1i 3 m 油层,经试油产油2 3 t d ,无水。同时钻遇延1 0 油层5 8 m 、油水层1 8 m ,试油产油 1 5 7 8 t d ,无水。 4 第二章油田及地质概况 1 9 9 8 年针对长4 + 5 。油层进行评价钻探,布井6 口( 华1 9 8 井、华1 9 9 井、白2 0 1 井、 白2 0 2 井、白2 0 3 井、白2 0 4 井) ,均钻遇长4 + 5 ,油层,5 口井( 白2 0 1 井、白2 0 2 井、 白2 0 4 井、华1 8 2 井、华1 9 1 井) 试油获工业油流,同时又发现了新的含油层延长组长 3 。、长3 。油层( 华1 9 1 井、华1 9 8 井、华1 9 9 井) ,华1 9 8 井、华1 9 9 井长3 :试油获工业 油流,当年长4 + 5 。油藏提交控制储量1 5 5 7 1 0 4 t ,含油面积4 8 2 k m 2 ,长3 :层预测含油 面积4 6 7 k m 2 ,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 5 5 9 1 0 4 t 。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是一个多油层复合 含油富集区,展现了白豹地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2 0 0 2 年为了进一步落实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油藏含油范围,实施油藏评价井7 口 ( 白2 0 5 井、白2 0 6 井、白2 0 7 、白2 0 8 井、白2 1 0 井、白2 1 5 、白2 1 9 ) ,白2 0 7 、白 2 0 8 井在长3 、长4 + 5 获工业油流,白2 0 5 井、白2 1 0 井获低产油流,使白豹油田长3 、 长4 + 5 含油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在长3 、长4 + 5 油层组上报预测储量4 2 7 8 1 0 4 t ,含油 面积2 6 3 9 k m 2 。 2 0 0 3 年部署探井9 口,油藏评价井6 口,当年在华1 9 8 井区长3 油层组提交石油控 制储量5 4 7 1 0 4 t ,含油面积1 6 5 k m 2 。 2 0 0 5 年在继续扩大勘探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油藏评价,落实探明储量,共钻油藏评 价井6 0 余口,预计全区可提交累计探明储量2 3 7 5 1 0 4 t 、控制储量2 6 5 3 1 0 4 t 、预测石 油地质储量7 4 9 7 1 0 4 t ,预计可建产能1 0 0 1 0 4 t ;其中在长3 、长4 + 5 累计探明储量 2 1 8 5 1 0 4 t 、控制储量2 6 4 7 1 0 4 t 。截止2 0 0 5 年1 2 月共完钻开发井9 6 7 口,其中采油 井7 0 0 口,注水井2 6 7 口,累计建产能3 0 1 0 4 t 。 2 3 沉积背景 白豹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的中部,其中上三迭统延长组是一套在内陆 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上发育的重要油气储集层,也是白豹油田主要的含油层系。 根据前人的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是一套典型的内陆淡水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 积。从下至上,延长组依次划分为1 0 个油层组,即长1 0 长l ,经历了湖盆的形成,三 角洲的发育、全盛、退化、解体直至消亡的全过程h 引。 研究表明,白豹油田长4 + 5 、长3 期沉积有以下特征8 。: ( 1 ) 发育的泥岩颜色较深,为深灰色至黑色,富含介形虫、鱼鳞、黄铁矿等,另外, 前人在该区岩心观察中曾发现鱼类化石,这些都显示了白豹油田长4 + 5 、长3 期沉积具 有水下沉积的特征。 ( 2 ) 研究区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灰色、浅灰色,颗粒较细,层理类型多见平 行层理,缺乏大型的斜层理或交错层理,砂岩底部泥砾少见,表明其水动力条件相对较 弱,同时也反映出白豹油田地区长4 + 5 、长3 期沉积具有水下沉积的特点。 从三角洲的形态、岩性特征反映出,白豹油田长4 + 5 、长3 期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 流河道沉积为主。 2 4构造特征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陕北斜坡中段。三迭世末期,印支运动使盆地整体抬 升,延长组顶部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西部残丘广布、沟谷纵横,东部阶地叠 生、平坦开阔的古地形。到侏罗纪盆地整体下降,延安组早期地层沿河谷( 区内主要有 甘陕、宁陕、蒙陕、巡吴等四大河谷及支流河谷) ,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 古残丘周围。延1 0 末期沟谷基本填平,延9 及其以上地层沉积其上,经差异压实形成了 与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鼻状构造。早白垩世经燕 山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倾角不到1 。度的大型平缓西倾单斜一陕北斜坡n 引。 该区盆地内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划分比较一致,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段,与之对 应的有1 0 个油层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长1 0 至长1 油层组,其对应关系如表2 1 。 表2 1白豹地区延长组地层简表 地层厚度 标志 系组段 油组及砂组 ( m ) 岩性特征 层 第五段 暗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不等 t 3 y 5 一长10 2 4 0 厚互层,夹碳质泥岩及煤线 长2 。 4 0 5 0 灰绿色块状中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2长2 :4 0 4 5 浅灰色中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第四段长2 。 4 5 5 0 灰、浅灰色中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t 3 y 4 长3 。3 5 4 5 浅灰、灰褐色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长3 长3 。3 0 4 0 浅灰色细粉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长3 。5 0 6 0 浅灰、灰褐色中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延 长4 + 5 l4 0 5 0 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长4 + 5 k 5 长4 + 524 0 5 0 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 长 第三段长6 。3 5 4 5 褐灰色块状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迭t 3 y 3 长6 。 3 5 4 5 浅灰色细砂岩夹暗色泥岩 组 长6k 3 长6 。3 5 4 0 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 层,夹薄层凝灰岩 系 8 0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油页夹薄层粉细 k 2 长7 第二段 1 0 0 砂岩 t 3 y 2 长87 0 8 5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9 0 长9 暗色泥岩、油页夹灰色粉细砂岩 1 2 0 第一段 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砂岩,底粗砂岩,麻 t 3 y 1 长1 02 8 0 斑结构 灰紫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紫红色中细砂 纸坊组 岩互层 该区地层对比是在上述区域地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以旋回对比为主,地层厚度为 辅,结合局部标志层,对目的层进行细分。选择骨干井,建立骨干剖面,再采用“外推 法”、“闭合法”控制,进行邻井对比追踪。 经过反复地追踪对比,我们发现长6 底的k :标志层高阻泥岩在该区较为发育,从建立 的地层对比剖面上看( 图2 2 ) ,k :层电性特征表现为高阻、高声波时差、高自然电位、 高自然伽马的“四高”标志明显,厚度约5 1 0 m ,很容易识别和追踪;长4 + 5 q b 部的k :, 辅助标志层也有明显发育,k 。层电性表现为低阻、高声波时差、高自然电位、高自然伽 第二章油田及地质概况 白豹油田研究区白2 4 5 井一白11 8 井延9 长6 ( 标志层) 地层对比横剖面图 5自2 2 丁 自: 1 1 2 l6白2 1 5 e 。攥坛圭屉 亏:疆疆始r *珞 1 f ft ,。,甚9 煤标喜层 耋 督 阱 黯 延安+ 亩县组 鹫 掺 赴甜 辇 ! 墓 i f - 心_ l j i l 要。 蘸 口; 长3 罱 j 瑞i f 日 j _ 吨陀 l l 焦 鲁。 , 置 每喾孓 e 室t 且组l 延9 顶煤层! i 珐 昀。国 低! 标志 o i 、基 l ,产 一 ” 封 翼毵 一州 5:i 涨6 底的瑟 莹謦鲤蠡点缸 :1 薹阻泥碧! 四 曩蠹高! 标i 要瓣 下妒礴j l j 4 瑶: 图2 - 2 白2 4 5 井一白11 8 井延9 一长6 ( 标志层) 地层对比横剖面图 马的“三高一低”特征,岩性为黑色或灰黑色泥页岩,是控制该区长4 + 5 。、长4 + 5 :砂层组 界面的重要标志;另有延9 顶部b :煤层在该区相对比较稳定,平面上有一定的可追踪对比 性,是研究区最好的对比标志层。该地区延9 顶标志b :层大多由2 层煤组成,电性特征比 较明显,主要表现为高阻、高声波时差、高自然电位、低自然伽马,易于识别和追踪。 通过对研究区8 0 余口探井、评价井长4 + 5 、长3 地层的反复对比,将该长3 、长4 + 5 油 层组细分为长3 。、长3 :、长3 。、长4 + 5 。、长4 + 5 :等5 个砂层组,并将其中主要含油层位长3 。、 长4 + 5 。再细分为长3 。1 、长3 。2 、长4 + 5 。1 、长4 + 5 。2 四个小层。根据4 条对比剖面( 第培0 面由 白2 4 5 井一白1 1 8 井;第2 剖面由白2 4 1 井一白2 2 9 井;第3 剖面由元5 0 井一华6 2 5 井;第4 剖 面由白2 0 9 井一午4 井) 对比情况看,各剖面对比厚度相差不大,长4 + 5 :层厚4 5 0 m ,长4 + 5 。2 层厚1 9 9 m ,长4 + 5 。1 层厚2 4 3 m ,长3 。2 层厚2 4 6 m ,长3 。1 层厚2 7 6 m ,长3 。层厚3 7 7 m ,长3 , 层厚4 1 8 m ( 表2 2 ) 。从地层对比图表都可以看出,各小层均有各自的岩性和电性特征, 各井对比特征分布稳定,厚度相差不大,一般不超过1 m ,变化大的也在2 3 m 范围内, 且与前人对比成果基本吻合,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及可对比性。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 2白豹油田研究区长3 、长4 + 5 地区电性剖面分层厚度对比表 第一剖面分层厚度( m )第四剖面分层厚度( m ) 第二剖面分层厚度( m ) 第三剖面分层厚度( m ) 剖面及其白2 4 5 井一白1 1 8 - 3 t :( 白2 0 9 ,t :- - 午4 并) 、( 白2 4 1 井一白2 2 9 井)( 元5 0 井一华6 2 5 井)平均厚度( m ) 划分类别( 附图2 - 3 ) ( 附图2 - 4 ) ( 附图2 - 5 )( 附图2 - 6 ) 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目的层砂层组 长3 。 3 9 5 4 4 哇4 1 73 6 6 4 8 84 1 24 0 2 4 74 24 0 6 4 3 24 2 24 1 84 2 长3 :3 5 8 4 03 8 43 6 6 4 13 83 7 3 9 53 83 1 3 8 43 6 23 7 73 8 长3 。1 2 6 4 2 92 7 62 5 4 3 0 82 72 4 8 3 02 7 62 6 5 3 1 92 8 22 7 6 5 2 长3 3 22 0 2 2 7 22 4 22 0 6 2 8 22 5 22 1 2 2 62 4 52 3 2 2 4 92 4 32 4 6 长4 + 5 i 2 1 8 2 82 4 82 1 8 2 6 82 4 52 3 2 2 62 4 41 8 5 2 5 82 3 32 4 3 , t 4 长4 + 5 1 21 7 2 2 51 9 6 1 6 6 1 9 6 1 7 91 6 8 2 5 22 11 9 2 4 2 1 1 1 9 9 长4 + 5 24 1 9 5 04 5 44 3 4 9 24 5 74 0 2 4 7 34 4 14 4 4 4 5 24 4 74 5 04 5 合计 2 2 1 82 1 9 52 2 1 62 2 0 02 2 0 92 2 1 通过制作该区长4 + 5 底、长4 + 5 顶和长3 顶界构造等高线图,反映该区油田区域构 造背景为一东高西低分布平缓的西倾单斜,倾角小于1 。,平均坡降8 m k m 。区内断层和 褶皱不发育,缺乏油气富集的二级构造带和构造圈闭。在其西倾平缓单斜背景下,区内 从北到南有2 3 排轴向近东西和隆洼相间、大小不等、近乎平行状排列的鼻隆带。由于 受构造微幅运动和岩性差异的压实作用,鼻隆起伏形态和倾没方向与斜坡倾向趋于一致, 鼻隆构造长轴在3 0 k m 以上,宽度在3 k m - 、, 7 k m ,隆起幅度一般在2 0 m - - , 4 0 m ( 图2 3 ) 。其 最有代表性的鼻隆带有: ( 1 ) 白1 1 5 井一剖5 0 2 井一白1 2 6 井一白2 0 5 2 9 井一元5 6 井一元5 7 井鼻隆带; ( 2 ) 白2 3 3 井一白2 0 4 井一华1 8 2 井一白2 0 8 井一白2 2 6 井一白2 3 9 井一白1 3 5 井鼻隆带。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区长3 、长4 + 5 各层局部鼻状构造一般具有较好的继承性,这 些鼻状隆起与三角洲砂体配合,对其油气的富集起一定的控制作用。 第二章油田及地质概况 图2 - 3 白豹油田研究区长4 + 5 底部构造图 9 1)白11们井i剖们。心井i白120井i白no饥2口井l 元伪西井i元们q井鼻隆带; 心v白井i白20a井i华18心井i白心o井i白 心心西井l白心井l白13们井鼻隆带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有利沉积微相 3 1 长3 、长4 + 5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流程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决定着地层的岩石类型、结构及纵横向组合,也决定着储层的发 育和分布陆1 。因此,沉积相研究特别是沉积微相研究是进行储层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的 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准确、客观评价储层和有利区域的重要环节。其研究流程归纳如图 3 1 1 9 2 。 图3 1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目的层段沉积微相研究 3 2 沉积体系特征 3 2 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根据前人的研究及对研究区岩心分析及观察,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砂体展布、沉积 特征、电测曲线特点及各种相标志的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长3 、长4 + 5 时期主要发育 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前缘位于河流入口至变陡湖泊之间的滨浅湖地带,是三角洲体 系沉积中储层最为发育、成藏条件最好的有利相带乜5 2 印乜7 1 。其沉积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 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分流间湾及河道叠置型河口坝等微相。 现根据沉积相特征将本区主要沉积单元划分归纳如表3 1 。 表3 1 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沉积相划分简表 沉积体系相亚相 微相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河 湖泊三角洲 三角洲三角洲前缘 道叠置型河口坝 前三角洲远砂坝,席状砂,深湖相( 泥) 1 0 第三章有利沉积微相 主要微相特征归纳如表3 - 2 中。 表3 - 2白豹油田长3 、长4 + 5 沉积微相特征表 粒度概砂泥质 微相岩性沉积构造沉积韵律测井相平面分布 率曲线含量分析 厚层、中厚层细砂大中型交错层理底部岩性粗,向上自然电位、自然伽上凸弧形的含砂、粉砂量大形成砂体呈宽 岩或中一细粒砂岩与平行层理组合,过渡到细粉砂岩,马幅度较大,以箱三段式为主,于8 0 ,且无明带状或网状, 为主,为沉积物中块状层理与交错 顶部沉积泥岩标状、钟形为主,常滚动、跳跃总显泥岩夹层。为水下三角洲 水下分 最粗部分。向上逐层理重复出现,底志一个旋回的结呈多体叠置( 多体体发育,含量平原骨干砂 流河道 渐过渡为细砂岩、部常具冲刷面构束( 多个正韵律叠钟形或齿状箱高,斜率大。体,部分与河 粉砂岩及泥质粉造。 置或单一旋回正形) 。口坝形成砂坝 砂岩。韵律) 。相连。 厚层、中一厚层细前期主要呈小型 前期向上变粗变前期以漏斗形或以三段式为含砂量大于处于水下分流 砂岩或细一粉砂槽状交错层理与 厚的反韵律或形台阶状多体漏斗主。在跳跃与6 0 ,泥岩夹层和河口两侧或末 岩、中一细砂岩为斜层理或平行层成细一粗一细的全形为主,幅度略低悬浮总体问泥质含量向下增端,形成朵状 河道叠置型 主,分选性好。 理、块状层理及沙韵律特征。 于上部水下分流有一过渡段,加。向湖盆方向加 河口砂坝 纹层理,后期大中河道。含量较高,斜宽延伸。 型交错层理、平行率较大。 层理 中厚一薄层细砂以小型波纹层理、向上变细变薄的中一低幅度指形以二段式和含砂量大于沿河道侧翼分 岩、粉砂岩或粉一交错层理、水平层正韵律或向上变或多个指形呈台跳跃总体为5 0 ,泥岩夹层和布,水下天然 河道侧翼 细砂岩为主,常与理为主,有时具块粗再变细的全韵阶状叠置,常呈较主,粒度偏泥质含量增多,堤处于分流河 ( 包括水下 泥岩组成薄互层。状层理和变形层律特征。低幅、较窄齿形变细。砂泥呈互层状。道与分流间湾 天然堤和水 理。 化。 之间,水下决 下决口扇微 口扇可延伸到 相) 分流间湾。 黑色泥岩为主,夹小型水平层理及韵律不明显。以线状或微齿状。含砂量小,粒度一系列尖端指 泥质粉砂岩、粉砂波状层理为主,有细。向上游的小面 岩,常组成薄互时见小型交错层 积泥质楔形 分流间湾 层。 理。体,位于水下 分流河道堤岸 沉积外侧。 白豹油田长4 + 5 长3 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部分,有利沉积相带为水下分 流河道、河道叠置型河口坝。 ( 1 )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在研究区为优势相,构造三角洲的骨架砂体。水下分流河道是陆上分 流河道的水下延伸。水体流速较高,有一定的冲刷能力,沉积是陆上河流向水下的形式, 纵向上呈多个正韵律的叠加或单一旋回正韵律,底部岩性粗,向上过渡为细砂岩,顶部 沉积的泥岩标志了一个旋回的结束,反映了水动力从高到低直至河道废弃的一个完整过 程乜3 1 。曲线上显示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正序列。 电测曲线呈箱形、钟形、多体钟形、齿状箱形或者复合形态( 图3 2 ) 。自然电位、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测外 、。? “嚣k : 微桐:1 , 一+ 一。一 7 l 嚣1 3 l 水。 下 分 ,一一 萋 流 i 。 、“、 t 、l 。:。i ;k ;: f ,+ 1 咝 、 l 、 j 。一7 一河 道 : 。、一 一 ,一一 ,一 。o 。、 裂 ,: 一一二j 二二:磊:l 舌 浙 问;弯 图3 2 华1 9 8 井长3 z 期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曲线特征 自然伽马曲线呈齿状箱形,曲线幅度高,宽度大,曲线不平直,呈较大齿状。反映水动 力强、粒度较粗、物源供给充分、沉积速率较快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特征。由于沉积不 连续,分选不够好,导致储层物性变化,曲线呈齿形。 ( 2 ) 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 河口砂坝位于分流河口的前端,是河水携带的载荷在河口附近的湖区快速卸载的产 物。河口砂坝常受到向湖泊方向延伸的后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河道的冲刷截切或改造 使河口坝保存不完整乜2 。河口砂坝沉积主要 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砂质沉积为特征,后期 河道叠置又形成向上变细的正粒序沉积,在 其沉积下部与下覆泥岩、粉砂质泥岩呈渐变 关系。 图3 3 为该区白1 0 4 井目的层段水下分 流河道侧翼叠置河口坝微相曲线,自然电 位、自然伽马曲线呈多体漏斗形或近似漏斗 形,幅度中等,多体叠置宽度亦较大,总体 反映由细向上变粗的反韵律叠加的河口砂 坝及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微相特征。 3 2 2 沉积相分布图的依据和编制 微相 , 一、 、:弋 o 。一? 辨 蔓。、 ,j j一一一“一二 ”一、一 i一。一一。 jt 。 、一一、o 图3 - 3白1 0 4 井长3 。期河口坝微相曲线 ( 1 ) 沉积微相划分方法和依据m m 8 1 确定优势相边界位置时,为克服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采用以优势相分布范围为基础, 其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1 2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第三章有利沉积微相 在确定时间单位的平面图中,标明各钻井在该时间单位地层的优势相及渗砂层累 积厚度和砂地比值( 不同微相类型的砂体均需参与统计) ,并作出渗砂层厚度和砂地比值 等值线图。 将所统计钻井中优势相一致的该时间单元地层用同一符号表示,并将其投入渗砂 层累积厚度与砂地比值关系离散图中,确定出不同优势相在离散图中的主要分布范围。 图3 4 为长3 。渗砂层厚度与砂地比值关系离散图。 将离散图中两优势相分布区之间或重叠部分钻井取出,用加权平均法或重心法求 渗砂层厚度和砂地比值平均值,取其相邻数字变化范围及规则数字作为划分此两优势相 边界的地层参数。 在已标示出各钻井优势相分布范围和渗砂层厚度及砂地比值等值线平面图中,标 定出各沉积微相单元之间最合理的分界线。 图3 - 4 长3 。层位优势相渗砂层厚度与砂地比关系离散图 采用上述操作方法,编制出白豹油田不同层位优势相渗砂层厚度及砂地比值参数对 比表3 - 3 ,统计列出了各层段不同优势相渗砂层累积厚度、砂地比值等地层参数变化范 围和均值。利用这些图表,划定和求取出各优势微相沉积单元边界参数和范围。 表3 3 白豹油田不同层位优势相渗砂层厚度及砂地比值参数对比统计表 优势沉积微相单元 河道叠置型河口砂坝 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 渗砂层厚度 渗砂层厚度渗砂层厚度 层位 参数类型砂地比值 砂地比值 砂地比值 ( m 1 ( m 1 ( m 1 变化范围1 0 2 3 1 3o 2 9 0 7 2 1 0 2 1 4o _ 2 3 o 7 l5 2 9 6 0 1 5 0 7 1 长3 l 平均值2 0 4 9 o 5 01 4 9 7o 4 37 7 3 o 3 2 变化范围1 0 8 2 3 7o 2 6 0 7 2 5 2 1 7 90 1 6 0 5 71 5 4 5 0 0 5 o 2 5 长3 2 平均值1 6 1 00 4 71 0 1 3 0 3 63 0 80 1 3 变化范围1 0 2 1 7 30 4 3 0 6 9 5 4 1 8 50 1 9 0 5 61 4 7 o 0 4 o 4 3 长3 3 1 平均值1 3 7 50 5 69 4 2 0 3 72 9 90 2 0 变化范围8 1 1 8 2 o 3 l 0 6 55 1 5 o 1 9 0 7 71 4 90 0 7 0 7 9 长3 3 2 平均值1 2 2 00 5 28 1 4 0 4 33 2 4o 3 2 变化范围1 0 7 0 2 9 90 2 7 0 6 01 0 2 0o 1 8 0 5 4 5 9 80 1 2 o 4 9 长3 3 平均值1 6 8 00 4 01 3 8 4 0 1 3 27 3 00 2 5 变化范围1 1 5 2 5 8o 5 5 0 9 51 0 4 2 10 4 0 7 6 5 1 9 90 2 2 0 6 8 长4 + 5 1 1 平均值1 8 2 50 7 51 3 4 5 0 5 57 6 30 4 2 变化范围1 0 6 2 0 6 0 5 3 0 9 71 0 3 2 6 90 4 4 1 0 1 5 l o0 2 4 0 6 4 长4 + 5 1 2 平均值1 5 1 10 7 11 5 2 0 0 6 77 6 20 4 2 变化范围1 0 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