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doc_第1页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doc_第2页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 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 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天象观测,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 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 366 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 本内容。尧典里还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著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前 16 世纪到公元前 11 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 13 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8 世纪)铸在铜器(钟、 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二)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 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 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著作,齐国的甘公(甘德)著有天文星 占八卷,魏国的石申著有天文八卷。这些书虽然都属于占星术的东西,但其中也包含着关 于行星运行和恒星位置的知识,所谓石氏星经即来源于此。(三)体系发展时期(公元 220 年宋朝初年):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体系形成之后,继续向前顺利发展的阶段,在历法、仪器、宇宙理论 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创新。 三国时魏国杨伟创制景初历(237年)发现黄白交点有移动:知交食之起不一定在交点,凡在食限以内都可以发生;又发明推算日月食食分和初亏方位角的方法。吴国陈卓把战国秦汉以来石氏、甘氏、巫氏三家所命名的星官(相当于星座)总括成一个体系,共283星官、1464星,并著录于图。陈卓的星官体系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末才有新的发展。葛衡在浑象的基础上发明浑天象,它是今日天象仪的祖先。唐代后期和五代(公元 907960 年)时期的历法,值得一提的有长庆二年(公元822 年)颁行的宣明历和建中年间(公元 780783 年)流行于民间的符天历。 徐昂的宣明历在日食计算方面提出时差、气差、刻差三项改正,把因月亮周日视差而引起的改正项计算更向前推进一步。后晋天福四年(公元 939 年)颁行的调元历,不采用上 元积年,使用了五年,后在辽又用了四十年,直到元朝的授时历(1280年),才完全实现了 这两大改革。唐末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以来的统一而告结束。中国的封建经济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忽必烈把金、宋两个司天监的人员集中到大都(今北京),在王恂、郭守敬主持下,从事制造仪器,进行测量和编制新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12761280年)中取得了极 大的成就,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新的高峰。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成授时历,并于次年起实行。授时历从元代一直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在明代把它改名为大统历,但方法上 只是把北京所见的日出日没时刻改为南京所见的时刻。(四)中西天文学的融合:从明末到鸦片战争(公元16001840年)从明初到明万历年间的二百年中,天文学上的主要进展有:翻译阿拉伯天文书籍;郑和于14051432年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位定向,发展了航海天文;对奇异天象(例如1572年和1604年的超新星)的观测等。 总的来说很少发明创造, 可以认为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 个低潮。早期出版的有关欧洲天文学知识的著作有: 浑盖通宪图说(1607年)、简平仪说(1611年)、表度说(1614年)、天问略(1615年)、远镜说(1626年)等。1873 年,法国在上海建立徐家汇天文台,1900年在佘山建立了另一个天文台。1894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台湾,在台北建立测候所,1900年德国在青岛设立气象天测所。这些机构都是列强侵华的工具,主要是为他们的军舰在中国沿海活动 提供情报。建国后,从1958 年开始,在北京建立了以天体物理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天文台北京天文台。 1966 年起,建立了以时间频率及其应用研究为主的陕西天文台;1975年起,把昆明凤凰山观测站扩建成大 型综合性的云南天文台。1958年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天文仪器厂。 在天文教育方面,1952年广州中山大学的天文系和济南齐鲁大学天算系(成立于1880年)中 的天文部分集中到南京,成为南京大学天文系。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设天文系。同年北京大学 地球物理系设天体物理专业。为了繁荣和推进天文科学,中国天文学会1953年开始出版天文学报,北京天文馆于 1958 年创刊天文爱好者月刊,大力传播天文科学知识。几十年来,中国从无到有地建立了射电天文学、理论天体物理学和高能天体物理学,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