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研究.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研究.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研究.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研究.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之鲜明,为世界所少见。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为该地域 的经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所渗透影响。研究传媒的地域特色,对于传媒 业更好地开拓市场,校准发展思路,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提升传媒经营管理经 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实践脱节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对传媒特色的影响的相 关理论并不成熟,相关专著还比较少见,许多相似的理论都见诸于文化学、社会 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中,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度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 文化学、媒介批评学、媒介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不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 色进行简要的梳理,以求探清其深层次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和不足,为今后 传媒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的帮助。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案例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 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而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范本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其现 象背后的规律性特征,力求从全方位对地域传媒特色作透视分析。但由于我国地 域文化类别较多,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庞杂,因此本文只能选取笔者较为熟悉、 业界研究较多的区域作为范本, 各区域内也是选取最有特色和成熟的传媒形式来 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选择了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典型意义的四个地域文化圈:以 东北平原为主要界地的关东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主要界地的三晋文化、以荆楚故 地为界地的湖湘文化和以岭南粤港为界地的岭南文化, 这四个地理区位分别从北 至南贯穿全国,并对周边地域产生着较强的影响,将此四个地域文化区作为范本 进行研究,对于全国传媒的总体把握将有窥一见全的作用。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结论:一地域传媒成功背后必然是该地域文化推动的力 量,有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媒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必然决定 什么样的传媒风格。地域文化不仅决定了一地传媒的风格,而且还作为传媒吸引 受众的有效手段,形成发展的独特竞争力。在提倡传媒运用地域文化的同时,笔 者更希望传媒的发展能注意下面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要有明晰的定位,持续的风 格。二是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避免走入封闭化。三是要注重地域文化与 时代风气的融合。四是要培养复合型的传媒人才。只有在发展中注意到这几方面 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作用,推进传媒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影响;传媒特色 abstract china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world is rare. a regional culture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often, humanities, history, geography, environmental impact. penetration study of regional features, media to better exploit market, and government, calibration development thought absorbing foreign advanced culture media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scensio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with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culture, i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media characteristic of related theory is not mature, correlative monographs are rare, many similar theories are found in the culture, sociology, linguistics, etc., the lack of system of books and dept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ulture, media pipingxue, mediu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the author briefly to clear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exploration,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medi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fers to help. in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paper adopted cas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method combining research, dont stay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only selecting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in-depth analysis model,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gular characteristic, behind of regional features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edia for perspective. but because our regional culture, involving many categories of the relative content, so this is possibly the only selected familiar, the study of regional industry as an example, the area is most characteristic selection of media and form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author chose in chinese cultural map has typical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the four main border land of beiping had pointed out the culture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main boundary for sanjin chu culture, in the home of huxiang culture of lingnan bounded by turning and the lingnan culture, the four geographical respectively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surrounding throughout the region produces a strong impact, will this four region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for the study of the media will have a total of role came out. through the study, the paper concluded: a regional media success is the regional culture behind pushing force, what kind of regional culture, media audience, what kind of audience, must decide what kind of media styles. reg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a media determines the style, but also as a medium to attract the audienc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competitive. in advocate the use of regional culture media, meanwhile, the author hop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 few important aspect is to have a clear orientation, 2 it is to have sustained, the third is to cultivate the media personnel, four compound is to have a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audience, the demand is to avoid fengbihua. only in developing noticed that som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can play the role of regional culture, promote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sound and fast development. keyword: regional culture;influence;media characteristic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 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 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1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 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 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1 引 言 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之鲜明,为世界所少见。一个地域的文化往往为该地域 的经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所渗透影响。研究传媒的地域特色,对于传媒 业更好地开拓市场,校准发展思路,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提升传媒经营管理经 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选择了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典型意义的四个地域文 化圈:以东北平原为主要界地的关东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主要界地的三晋文化、 以荆楚故地为界地的湖湘文化和以岭南粤港为界地的岭南文化, 这四个地理区位 分别从北至南贯穿全国,并对周边地域产生着较强的影响,将此四个地域文化区 作为范本进行研究,对于全国传媒的总体把握将有窥一见全的作用。 在传媒产业化发展浪潮中,区域性传媒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家 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已经开始推动文化传媒企业进行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 的兼并重组,原有的区域性传媒或做大做强,或在竞争中被蚕食。市场的不断发 展, 带来的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如果区域性传媒企业能够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 在发展弘扬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竞争风格,那么就可能在竞争中 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于缓慢,振兴经 济的历史重任无可辩驳地落在文化产业上。 国家也积极出台振兴文化企业发展纲 要,从整个国家层面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各地传媒也纷纷而动,不断细分 市场,使出十八般手段,以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为主题,巩固本地域的受众,并积 极开展对外扩张,用强势文化抢占市场高地。笔者通过对四大地域文化环境中的 传媒进行比较分析,一个明显的规律是,有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传 媒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必然决定什么样的传媒风格。 自从近代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以来,地域文化特色对媒体的影响就一直存在。 一地域传媒成功背后必然是该地域文化推动的力量。 地域文化不仅决定了一地传 媒的风格,而且还作为传媒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形成发展的独特竞争力。在提 倡传媒运用地域文化的同时,笔者更希望传媒的发展能注意下面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要有明晰的定位,持续的风格。二是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避免走入 封闭化。 三是要注重地域文化与时代风气的融合。 四是要培养复合型的传媒人才。 只有在发展中注意到这几方面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作用,推进 传媒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案例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不 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而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范本进行深度分析,找出其现 象背后的规律性特征,力求从全方位对地域传媒特色作透视分析。但由于我国地 域文化类别较多,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庞杂,因此本文只能选取笔者较为熟悉、 业界研究较多的区域作为范本, 各区域内也是选取最有特色和成熟的传媒形式来 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的粗浅研究可以说是在业界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整 合工作,只是想为发展中的传媒业寻求一条更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本文的研 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媒介地理学和地域文化传播学方面, 对于这样的新兴边缘性学 科,由于此方面的研究尚属起步,至今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可以借鉴,许多 成果也如本文一样, 只是在实践层面给予简单的指导, 还缺乏大众性的普遍意义。 本文的论述也难脱窠臼,其中不免有不全面、不系统甚至不科学的地方,切盼专 家学者批评指正,也希望更多的学习参与到此领域的探索研究中来,为传媒研究 延伸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更加丰富、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传媒的发展。我们也将 继续努力,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把这一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 第一章 地域、文化、传媒等相关概念及界定 1.1 地域、文化及传媒的概念及界定 1.1.1 地域 “地域”的概念,不同于行政区域,没有明显的界限分划。一般来讲是指历 史沿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空间区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或被 兼并到其它地域里,消失了原有的意义,或扩张到比产生时更加宽广的范围。地 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是其演变的最主要的方面。在媒介地理学理论中,地域 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与自然地理学和行政区划中的地域概念是不同的。自 然地理学认识地域是依据一定的地理地貌、山川道路等为划分原则,在地球表面 划分出的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的空间单位, 而媒介地理学则侧重于精神文化的影 响,认为地域是某一文化作用下的具有共同意识、共同行为规范的群众结合体的 影响范围。这种依托于文化的地域划分方式,强调了媒介的精神文化性,由此我 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概念结论,受一种文化影响的空间范围,可称之为“文 化地域” 。 1.1.2 文化 关于“文化”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是指同一历史时期内不依分布地点而转 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1文化总的说来,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文化从狭 义上来讲,专指精神文化,即专注于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文化从广义来 讲,又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实体为载体的文化体现, 非物质文化是以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为载体的文化体现。 由此我们上升到一个高 度来看,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论当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强大的能动作 用,进而促进物质的发展。文化是意识形态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对社会形态各个 方面都产生着引导、规范和推动的作用。本文所研究的文化即英国文化人类学家 泰勒所谓的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 具备的其它任何能力和习惯。 1.1.3 传媒 1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204 4 “传媒”或称为“传播媒体” 、 “媒体”或“媒介” ,指传播信息的载体,即 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传媒的分类有很多种,对传媒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公认的传媒形式 有纸介类,包括报纸、图书、杂志、dm 等,信号类,包括电台、广播、电视、 电影、手机等,还有现代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网络、视频、博客、播客、动漫、 游戏等。由于传播媒介的演进经历了口头传播媒介时期、实物传播媒介时期、数 字化信息传播时期,人类所依赖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复杂和丰富,对传媒的定义和 界定也越来越困难。 本文所研究的传媒主要是以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体为主要载体 形式的大众传媒。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涉及的传媒概念结合了传统和现代两种介质,具 有更加宽泛的意义,笔者试图用“大传媒”的视角来研究审视当今的传媒产业。 过去论及传媒,就如上面所阐释的,一般只限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 等大众熟知的媒体形式,本文论及的传媒延伸至出版、动漫领域,主要是考虑到 出版、动漫较之报刊、广电是两个不太受关注的传媒领域,但二者在近年来有明 显的狂飙突进的势头,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友谊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传媒业中渐 成一方气象。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探,引起传媒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肯定和挖掘出 版、动漫等传媒文化板块在传媒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1.2 地域文化 1.2.1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从孕育的那一天起,就与其所在地域发生了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 互相依,不可分割的,当一种文化走向成熟并被广泛接受运用时,就自然而然地 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我们称其为“地域文化” 。 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制 约下,经过漫长的有历史沿革和有意传承,保持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特征的文化集 合。在文化地理学中,地域文化是指在同一地域生活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在 不断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及文化传 统。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产生、发展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不 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民族传统、社会组织 形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 域文化”2。地理环境、自然状况是制约地域文化形成的外部条件,而本地域的 2李慕寒.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 1996,1, 5 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民族、心理、习俗等文化的各个层面则确定了地域文 化的内涵,是地域文化形成的根本因素。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高原文化的内涵 是粗犷豪放,充满力量;草原文化的内涵是热烈奔放,辽阔飘逸;山区文化的内 涵是凝重遒劲,稳健刚强。由此可见,文化因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形式、 内容和风格都具有各自特色,这也是世界文化呈现万紫千红奇异格局的缘由之 一。 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个性,充分显示了人类文化的博 大与丰富。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欧非各大洲各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可以称其为大 区域文化,而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积淀下形成的文化则成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 表, 被世界称之为华夏文化或中华文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文化特点千差万别, 在中华文化之中构成了一个又一个亚区域文化。每一种地域文化因经济、地理、 历史、环境的原因,又显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当我们听到“湖湘文化” ,立刻 就会知道这里指湖南文化; “三晋文化”指的是山西文化; “岭南文化”指的是广 东文化; “关东文化”指的是东北文化等等。与其他单指各省行政区域文化不同, “关东文化”指的是东北三个省份共同构成的区域文化。可见,这种文化的地域 性,不一定是与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重合的,这是需要约定俗成的心理认同。 1.2.2我国几大地域文化区 我国地域文化的雏形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奴隶社会逐步解体,代表不 同新生力量的诸侯迅速崛起,封建社会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来临,伴随着社会体制 的变换、经济形势的发展,文化领域也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时代, 各家学者纷纷著书立传,总结和挖掘本地域内具有共同个性的文化基因,并通过 努力,初步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各个分支谱系。如以正统文化自居的中原文化、以 儒学源头自居的齐鲁文化, 以开拓不羁魏代表的燕赵文化等等, 从春秋战国开始, 直至清朝结束,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中华文化的各个分支谱系都经历了融合、 创新的不断反复,越来越清晰地定格成一种稳定的文化基因。 历史地理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在中华文化圈内,各地域的文 化特征非常明显,众多不同风格的地域文化,构成了我们当今多姿多彩的中国。 上世纪末,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版了一批较为有价值的地域文 化研究著作。其中有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年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大系 、浙江 大学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岳麓书社 2007 年出版的中韩 两国学者最新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等。据笔者搜集比较之后 6 发现,1998 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丛书中,将我国的地域 文化详细划分二十四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圈, 分别是三秦文化, 齐鲁文化, 中州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两淮文化,三晋文化,徽州文化, 巴蜀文化,滇云文化,江西文化,八桂文化,八闽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 陇右文化,西域文化,岭南文化,琼州文化,青藏文化,陈楚文化,黔贵文化和 台湾文化。这是迄今为止在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划分最细、收入地域最多的一部丛 书,其划分依据也得到学界的认可,在学界具有代表意义。本文后述的几个典型 文化区域就是主要依托这套丛书的划分方法来选择的,但由于文章所限,将其中 的“荆楚文化”的亚文化“湖湘文化”作为范本进行研究。虽“湖湘文化”并未 单独列入本丛书的二十四文化之一,但湖湘传媒在业界的影响有目共睹,是区别 于“荆楚文化”内其它文化的鲜明个体,所以单独列出进行研究。 1.2.3 从媒介地理学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 “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的概念最早产生在西方,是结合传播 学、地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特点为一体的交叉性新 型学科。自媒介地理学的概念进如我国以来,对其的研究方兴未艾。有关媒介与 地理的论述诸如“媒介帝国主义” 、 “后殖民主义” 、 “地域媒介” 、 “区域新闻”等 课题经常见诸于专业期刊、网站的讨论区。据邵培仁教授的定义,媒介地理学是 以人类与媒介、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自主和独 立条件的新兴学科。 “媒介地理学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形态,及 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 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 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 3。 在媒介地理学当中, 地域文化是全球文化、 国家文化的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 各个不同的地区,其地域文化都有鲜明的特色,是丰富的地域文化系统构成了全 球文化系统的多姿多彩。 从媒介地理学的角度观照, 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 稳定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该地域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固定 的行为范式和行为理念,这种范式和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稳定的元素,不会 轻易被更改,而会在整个文化系统下的行为集体的固守下呈稳定延续态势。认同 性。文化是附着在物质地理环境上的精神产物,会明显地带有该地域的身份识别 特征,不论作为文化影响要素的人在空间或时间上移动改变到什么位置,文化的 认同和识别永远会把这些单一元素联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3邵培仁.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7 方言的运用。乡音未改,文化的情结就未变。不均衡性。由于物质环境的差异, 地理状况、人口分布、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地域文化在发展上不可能处于均 衡的态势, 伴随着社会重心的不均衡分布, 地域文化的重心也呈不均衡分布状态。 一般说来,强势的文化总会对本地域内人文环境、思想意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 通过各式文化载体而呈现出或强或弱的地域文化特征。 8 第二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案例研究 探讨地域文化对传媒特色的影响,其涉及面比较庞大,如何能做到窥一斑而 见全豹的效果?笔者尝试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 在全国的地域文化区中选择了 东北文化区、三晋文化区、湖南文化区、广东文化区这四个比较具有特色的区域 进行分析研究。其中每个地域里又选取了电视、出版、动漫、报纸等最具代表性 的一种媒介形式作为范本,来具体分析该范本受到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从中 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选择以上四个地域文化区作为研究对象,为什么选择 这四种媒介形式,而不选择其它?主要原因是,东北、山西、湖南、广东四个地 域纵贯中华文化版图,可使研究者形成概览中华文化的粗略线条,有利于站在更 高的视野审视地域文化的作用。但选取湖南,并不是觉得湖南比湖北就更优秀。 四个不同的传媒形式也不是全国最好的,但它们是同类媒体形式中最具特色的, 笔者选取广东的报业做研究,绝不是否定广东的广播、电视、出版、动漫做的不 好,而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亚文化区众多,传媒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不可能在 一片文章里全部体现出来,只能采取以点带面,求之于特而不求其全。另外,由 于东北的电视业、山西的出版业、湖南的动漫业、广东的报业在业界有良好的表 现,吸引了较多学者的关注,具备更加丰富的数据资料,有利于研究论证的科学 性、规范性和结论的正确指导性。 2.1 关东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表现 2.1.1关东文化的起源和特色 关东,旧指东北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如今的区域范围包括辽宁 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全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关东地区地处我国东 北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区域,泛称为“东北” 。直到明代大修 长城,设立山海关以后,以后才有“关东”一说。虽然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 名称种种,但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关东文化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 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犹豫关东地域均处在东北亚腹地,远离中原内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 里一直是地广人稀的荒寒之地。受地域、气候、环境条件的局限,整个关东地区 的经济、 文化发展一直落后于中原。 于中原地区有显著差别的是, 这里是多民族、 9 多文化交融的地方,少数民族众多,以狩猎、游牧、采集、农耕等混合经济形态 出现的北方各民族和历代汉族人的移民在这里杂居共处。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东人为寻求生存和发展,从开荒辟壤,猎兽牧禽、淘金挖参,各行各业都留下 了他们的足迹。在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游猎文化的不断撞击中,造就了关东人 粗犷泼辣、豪放质朴的性格。原生态、自然态成了关东文化的基本品格特质。 进入近代以后,东北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最前沿,面对外来侵略者的压迫和 蹂躏时,东北人民积极反抗,不畏强敌,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为民族的独立和解 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东北文化又产生出坚韧不屈的一面,这种特别能经 受考验,特别能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新时期关东文化有一笔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后,关东文化逐渐被一些更加强势的地域文化所湮没,在中华文 化圈里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在近年来,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的实 施,东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精神文化市 场潜力出现“井喷” ,同时,在许多东北传媒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借助传媒产业发展地域文化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精 神文化产品,关东文化在创新中获得了新生,成为我国文化地图中极具个性的地 域文化之一,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 2.1.2东北传媒概览 东北传媒业主要由报刊、广电、出版等业态共同构成,地域范围主要是黑龙 江、吉林、辽宁三省。在黑龙江传媒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主要是黑龙江日报 集团、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创刊于 1945 年 12 月 1 日,是国内创立最早的 省级党报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目前已主办、主管了黑 龙江日报生活报今天消费报老年日报黑龙江经济报新都市 报 读者新报 家庭保健报 农村报 大众家事报 新闻传播和活 力,另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网站,成为拥有十报两刊一网站的集团化大型报 业媒体。黑龙江卫视是在全国 31 个省会级城市、88 个地市级城市、1000 多个县 落地播出,收视人口近 5 个亿的大型地方电视媒体。目前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州实现“双网”落地,网络覆盖包括落杉矶在内的 22 个卫星城市,并在澳大利 亚、新西兰均实现了网络覆盖,与辽宁电视台建立友情台进行相互交流。2007 年,黑龙江电视台全面超越中央电视台成为省内最强的收视军团。黑龙江卫视继 续保持东北三省最强卫视地位, 凭借其良好的收视率和性价比成为辐射东三省最 10 优质的传播平台。在全国 27 家省级卫视排名中,黑龙江卫视已经跨入收视十强 行列,频道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突出。 在辽宁,报业和出版的发展有目共睹。目前有大报辽宁日报 辽沈晚报 沈阳日报 沈阳晚报 ,区域性报纸丹东日报 时代商报 鸭绿江晚报 锦州晚报 锦州日报 都市青年报 半岛晨报 大连晚报 都市家庭报 北方晨报 千山晚报 渤海商报 燕都晨报 抚顺日报 抚顺晚报 朝 阳广播电视报 等 20 余家报刊。 另外, 辽宁出版集团是中国出版业的 “先行者” , 集团是我国第一家上市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 在这里先后建成中国出版业首个运 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编辑数字化的出版智能大厦, 成立了中国出版业首个实现出版 物计算机网络配送的出版物配送中心,与国外先进配送技术全面接轨,引进国内 第一套数字化印刷和制版系统,应用世界领先的 pod 数码印刷设备,开发中国出 版业第一个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生产第一套标准中文电子图书掌上书房, 使中国出版业也有了编辑、印刷、发行各环节与世界发达国家出版业的前沿高新 技术看起的新型现代化传媒集团。 吉林电视台为全国最早创建的七家电视台之一。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壮大,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吉林卫视新闻综合频道为龙头,以吉视都市频道、吉视生活频 道、吉视影视频道、吉视乡村频道、吉视法制频道、吉视公共频道以及吉祥购物 数字电视频道相配套的系列化、专业化的频道格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电 视台在全国首家开通了乡村专业频道,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传播现代农业科 技,展现乡村文化,其精心策划播出的乡村戏苑 乡村四季 乡村聚焦 乡 村综艺等栏目尽力满足全省农民的收视需求。 2.1.3关东文化在东北电视传媒中的体现豪放泼辣的黑土地情结 东北电视传媒起步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由于东北属于解放较早的地域,国 家各行业的初期建设都快人一步,东北三省的电视台都成立较早,但由于种种因 素的制约,并没有真正显示出独特的发展潜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机制 被引入电视传媒领域,东北电视传媒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众多传媒工作者的 不懈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神采。 东北电视传媒受到广泛关注是在以“本山传媒”为主体的影视剧制作现象凸 显出来之后。本山传媒是以东北著名艺术家赵本山先生为核心,吸纳了众多业界 优秀人才共同组成的面向市场化的新型传媒实体。 其主要涉及四大领域: 演出业、 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其支柱产业是影视制作业。电视剧刘 11 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乡村爱情故事等先后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连 创央视当年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赵本山先生也因此由小 品艺术家一跃而成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著名制作人。 本山传媒另一大产业是 电视栏目业。2006 年,本山传媒与辽宁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栏 目。该栏目自 2006 年 10 月 28 日播出以来,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 收视率更是稳居辽宁卫视栏目之首,成为辽宁电视台娱乐节目的龙头。另外,辽 宁卫视的明星转起来是赵本山、本山传媒、辽宁卫视共同策划执行播出的娱 乐节目,该娱乐节目是二人转演员与港澳台大陆影视娱乐明星分组搭档,展现二 人转魅力,据统计,当期收视率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收视率居于首位。 黑龙江电视台也积极跟上, 在 2008 年 12 月份与本山传媒集团全面战略合作 的第一项就是联合打造大型综艺栏目本山快乐村。该栏目以生活中的琐碎小 事为创作素材、以北方百姓朴实幽默的语言为串联向观众传达快乐。黑龙江电视 台还将与本山传媒集团就文化合作,娱乐产业、教育产业合作等开展全面战略合 作。在东三省传媒也的努力下,东北三省已经不是分割的个体,而是由地域文化 融合沟通下的整体板块,东北电视现象一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综观东北电视传媒取得的优异成绩, 其中核心的力量就是张扬一种黑土地的 情结。不论是在电视剧中,还是娱乐节目中,那浓郁爽直的东北腔,那活生生的 笑容,酸甜苦辣的生活细节,直接深入广大农民的心底最深处。在东北电视传媒 的发展中,真正第一次创造出黑土地的人演黑土地的事,用真情实感表达对这方 土地的热爱。 有人认为,东北文化是俗文化,登不了大雅之堂,传媒发展观念相对落后, 总是围绕着农村做文章,没有南方一些地域文化的开放精神,诸如像湖湘文化形 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念,其文化底蕴中含着一种开拓意识。其实笔者反倒 认为东北文化的路子走得正确,是一种来自底层最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呼唤。未 来传媒业的发展将不再是白热化地抢占城市资源,而是以农村市场来赢得竞争, 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讲,东北电视传媒已经先人一步,已经在不经意间走在了全国 电视传媒的前面。这是一种扬弃的传承。其传承的方式是深入发掘其本土文化的 内涵,融入现代化内质,吸纳现代文化信息,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软实 力, 在国家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理念, 营造出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可以说,关东文化的创新和重 生在于观念的突破,在于思想的解放,在于大胆的实践和探索。牢牢把握住黑土 12 地的灵魂,用坚忍不拔的豪气去探索,东北电视传媒发展将会有更大的空间。 2.2 三晋文化影响下的传媒特色表现 2.2.1三晋文化的起源和特色 三晋文化是指华夏文化中山西地区的文化。因该地在春秋时是晋国的所在 地,到战国时则分成韩、赵、魏三国,故称之为三晋。当时的晋或三晋疆域都远 超过山西。本文依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所指,将三晋的范围大体囊括为山西省。在 山西,考古发现了从 170 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经丁村文化、许家窑文化、崎峪 文化,直到 14000 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为中国旧石器时期原始文化发展的完 整序列。 据历史研究认为, “尧治平阳、 舜治蒲坂、 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晋南。 因此, 可以说山西或是三晋就是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华夏文化的共同体在这里形成,并以此为中心,辐射繁衍出整个北方中原正统文 化。从历史的眼光看,华夏族的中原文化,理所应当地是中华文化这条巨流的主 干,而地处黄河流域的三晋,其文化在中华古文化的总体中自然不可忽略。在山 西,地域文化集中表现为包括根祖文化、晋商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体的三晋 文化。 其内涵主要被提炼为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中国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思想库、 东方古代艺术的博物馆。 2.2.2山西传媒概览 山西的传媒业发展比较特殊。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山西属于中西部欠发达 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传媒生存发展的土壤比较贫瘠。在此条件制约下,山 西传媒人独辟蹊径,开展差异化经营,避免做时政类、娱乐类的传媒产品,而将 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类传媒的建设当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据山西新闻出版局公布的数据,全省目前有报刊 281 种,印刷企业 3620 家, 新闻出版从业人员近 8 万人,全省报纸发行量近 20 亿份,图书发行网点 2569 家,仅新华书店去年的销售额就达到 19.7 亿元,基本形成了语文报 英语周 报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产品,发行量分别达到 600 万份和 1600 万份,是全 国行业报刊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英语周报创刊于 1983 年 4 月,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 管。从 1994 年开始,该报适应教改形势,逐步扩版,细分读者群;推出变过去 的自办发行为邮发和自办发行并举的新招数。从 1995 年开始, 英语周报的发 行量每年翻番。同时, 英语周报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扩大自身的人力 资源库,麾下联系这来自一线的 6000 多名特级高级教师。到 2002 年,报社在经 13 营管理上实现技术转型,采用与北大方正集团合作开发的发行软件,逐步规范了 在全国近 400 个发行站点的管理,并且投资数百万元,优化了网站硬件建设,安 装了独立服务器,利用与新浪、搜狐网教育频道合作的优势,积极介入多媒体和 网络技术,把专家讲座搬上网站,开辟了“教师天地、专家讲坛、语法纵横、网 上学英语,网上读报”等诸多栏目。转型提升使报社继续发挥优势,拓展教辅市 场, 谋求做大的同时做强。 现在的报社已形成纸质于数字化同步进展的发展态势, 出来发行规定的报纸,其官方网站还能够以超文本、超链接方式提供界面友好、 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效果,使学 校、老师、学生、报社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网站日访问量达到了 3 万多人 次。2003 年, 英语周报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且英语周报已经 连续五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 。 该报目前已发展到大、中、小学教师版、学生版 18 个版别和英语教学通 讯 特级教师 冲浪英语 聚焦英语 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优秀科研成 果文集 当代英语教学实用模式与技巧等数十种杂志、图书的规模,初步形 成了报纸编辑、印刷、发行一条龙的经营格局。英语周报社也已成为全国英语教 研、培训、英语报刊及图书编辑发行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之一。目前,报社正与语 文报社、数理报社等教辅类报社联手筹备成立山西教育传媒集团。 在电视传媒领域,山西的传媒业近年来也有不少新的动作。2004 年山西电 视台以弘扬晋商精神为主线,拍摄完成七集电视纪录片晋商 ,全面、直观、 深度反映了晋商精神。该节目在央视播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全 面展示晋商辉煌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力作,是山西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最成功 的一次宣传。 甚至有人评论说, 一部纪录片改变了很多人对山西和山西人的看法, 这在全国尚无前例。 晋商dvd 的销售也十分火爆。随后,山西电视台抓住机 遇,配合文化强省工程,又相继与其它单位合作拍摄了晋商题材电视剧乔家大 院 、 白银谷等,这两部剧在中视的热播,进一步引发了全国的“晋商热” 。 为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山西卫视还参与制作了八路军 、 吕梁英雄传 等反映抗战时期太行吕梁精神的影视剧,也在同期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得到了 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2.2.3 三晋文化在山西出版传媒中的体现厚重朴实的历史情结三晋文化在山西出版传媒中的体现厚重朴实的历史情结 在熟知了山西的教育类传媒之后, 近年来传媒界注意到山西的出版传媒后来 居上,以一种新生力量的锐气闯入人们的视野,尤其在弘扬三晋历史文化,挖掘 14 中华文明根源的过程中,山西的出版业动作频频,精品突出,走出一条经济欠发 达地区科学出版的新道路。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被中央六大媒体集中报道,出版 晋军已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传媒新星。 山西出版传媒的发展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的成立为标志。集团成立之时,就 确立了崇高的发展理念,即要摆脱地域局限,真正做到立足三晋特色文化,胸怀 民族精神理想,在构建民族精神谱系的过程中,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在高起点 上把集团的发展理念确定为:当人类文明进步的播火者,做中国文化崛起的铺路 人。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山西出版集团出精品、做好书,年出版图书品种由集 团成立前的不到 2000 种增加到 2008 年的 2872 种,其中重印图书达到 45%。先 后有 160 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及各类专项图书奖, 其中 文物中国史 和 华 夏之根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傅山书法全集和晋人援蜀记等 9 件作品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流动的花朵获得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 工程奖” ; 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等 10 种图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 百”原创出版工程。山西出版终于告别了过去弱小散乱的发展形势,走上了专业 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集团成立之后,立即推出深入总结三晋文化的重磅图书华夏之根:山西历 史文化的三大特色 。 该书由中华书局和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全书 16 万字, 并附以百余幅历史文化图表与照片, 设计新颖, 格调大方, 装帧典雅, 印制精美, 内容质朴而厚重,其所涵负的深邃思想和它所呈诉的独到见解,使之成为一时的 扛鼎之作。 该书从理论上确立和总结了三晋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三个方面的地位和 价值,成为外界了解三晋文化的必读图书,对传播三晋文化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指 导作用。 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