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于非圈工笔花鸟画风格成因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个案研究法对于非蔺工笔花鸟画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方面原因进行探讨,研究 形成其个人绘画样式的深层次原因。文章首充分肯定一代宗师于非蔺的艺术成就及影 响,简略评述其工笔花鸟画风格特点,对其创作时期进行了划分,接着重点从四个方面 重点阐述其工笔花鸟画风格形成的原因。认为于非陶在工笔花鸟画学习、创作的过程中, 汲取传统精华,借鉴民间艺术,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寻找启发,并在其生活的社会变革中 不断接受时代精神的渗透,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 画的新天地。因此,本文认为于非鞠是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在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上的探索与怠i j 新,影响了一个时代。 关键词: 于非蔺,工笔花鸟,风格成因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a s t y l e - c a u s es t u d yo f y uf e i a n sf l o w e r - b i r df i n eb r u s h w o r k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t h e s i si sm e a n tt od i s c u s st h es u b j e c t i v e & o b j e c t i v ec a u s e so fy uf e i a n sp a i n t i n g s t y l ei nh i s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 b i r df i n eb r u s h w o r kt h r o u g hac a s es t u d y , t r y i n gt od i go u ti t s p r o f o u n dc a u s e so ff o r m i n gh i sp e r s o n a l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t h ep a p e rf u l l ya f t - n m sy u sg r e a t 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 i r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 sb yc l a s s i f y i n gh i sw o r k si n t of o u r p h a s e st h r o u g hs i m p l yr e v i e w i n gh i sp e r s o n a lp a i n t i n gs t y l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na t t a c h e s i m p o r t a n c et oa m d y z i n gt h ec a u s e so f f o u n i n g h i sp e r s o n a l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f i r s t l y , y uf e i a n s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 b i r df i n eb r u s h w o r ke s t a b l i s h e dh i sp e r s o n a la r t i s t i c f o u n d a t i o nb ya b s o r b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i s t i ce s s e n c e s e c o n d l y , y uf e i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u s e s f o l ka r tf o rr e f e r e n c et oe n r i c hh i si n d i v i d u a l i z e ds t y l e ,a t t e m p t i n gt og a i n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f r o m 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r d l y , y uf u r t h e rp e r f e c t e dh i sp e r s o n a l i z e ds t y l ei nh i sa r t i s t i cp r a c t i c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eo b j e c t i v ef a c t o r ss u c ha ss o c i a ll i f e ,t h ee r as p i r i t , t h ep e n e t r a t i o no f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a n dt h i n k i n gt r e n da l lm a k eh i sp a i n t i n gc o n t e n ts u i t a b l et ob o t hr e f i n e d a n dp o p u l a rt a s t e s ,t h u so p e n m gan e wh o r i z o n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f i n w e r - b i r df i n e b r u s h w o r k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i st h e s i sy uf e i a ni sr e c o g n i z e da sa ni m p o r t a n ta r tf i g u r e i n h e r i t i n gt h ep a s ta n du s h e ri nt h ef u t u r e ,w h o s ee x p l o r a t i o n s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si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 b i r df r e eb r u s h w o r k h a v ei m p a c t e daw h o l ee r a k e yw o r d s : y uf e i a n ;c h i n e s ef l o w e r - b i r df i n eb r u s h w o r k ;p a i n t i n gs t y l e ;c a u s e ;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人声 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步掰 签字日期:二唧年月舻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南京艺术学 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专瓣 l j , 签字日期:乃刀年月矽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翩挠1 么磊睁 签字日期:2 0 。) 年月答百 电话: 邮编: 绪言 于非圈工笔花鸟画风格成因研究 绪言 于非蔺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学习经历、学习方法以及绘画风格 对现代工笔花鸟画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继承传统绘画,借鉴民间艺术,总结创作理论,培养绘画人 才,为现代工笔画的发展作了奠基性的贡献,被誉为“工笔双勾花鸟画的开派人”。 虽然于非圈对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对他的研究却相当缺乏,笔 者搜集到的文献仅有数篇,如于非蔺陈之佛的工笔花乌画风( 吴秋仲,书画艺术2 0 0 5 年第三 期) 、 人人争夸好颜色于非阁及其( 牡丹图) ( 鲛人,满族研究1 9 9 0 年第一期) 、辛勤劳 动的花鸟画家于非阁( 薄松年,美术1 9 5 6 年第七期) 、比自然更美一纪念于非圈先生,兼论 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 何溶,美术1 9 5 9 年第八期) 等。以上几篇文献中或是对于非圈个人、 作品、绘茴风格的简单描述,或是一些纪念性的文章,对其工笔花鸟绘画风格成因研究不系统深入。 而作为一个工笔花鸟画大师,一个为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复兴奠定了基础的人,研究他的工笔 花乌绘画风格成因,既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继承,又可以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实践起着非常 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全面深入地研究于非圈提供一些有力的帮助。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于非筒的绘画风格成因进行研究,在全面搜集于非髑的论著、画集以及 对其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充分挖掘,深入思考,力求在全面地了解前人研究状况、掌 握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非阉的学习经历、绘画思想、写生方法及创作理念形成全面的认识, 并透过其生活时代的变迁,分析时代精神对其各个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对于非 髑工笔花鸟绘画风格成因做一个总的、较为全面的论述。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第一章艺术成就及生平 第一节于非髑艺术成就及影响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于非陶先生是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的一代画 家和教育家,为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坛带来了重要影响。其一,他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 的新天地,表现出欣欣向荣、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怀,为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成为独树一帜的一代宗师,他在中国近现代工笔花鸟画派中的地位与作用,影响了一个时代。其二, 继承并发扬唐、五代、两宋以来工笔花鸟画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民间美术古朴之特点,布局严谨,用 笔劲键,用色艳丽跌宕富于装饰性,形象生动,与其瘦金体提款相得益彰。是近现代书、画,印达 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三,他善于总结创作经验,著书立说,先后撰写了中国画颜色的 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等著作,把二十多年工笔绘画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为 后人学习并研究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保留了大量资料。其四。作为一代工笔大师,他在1 9 3 7 年与汪 慎生等人筹创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并任导师八年,期间还执教于国立北平艺专等院校,培养 了田世光、俞致贞、刘立上等一批中国现代工笔绘画大师,使传统工笔画的精华得以传承,为现代 工笔画的发展培养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第二节于非圈生平 于非蠲先生本名魁照,号抑枢,后改名照,号非厂、非黼、老非。于非蠲生于1 8 8 9 年4 月2 1 日,卒于1 9 5 9 年7 月3 日,享年7 l 岁,满族人,祖籍山东蓬莱,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北京。他的父 亲是汉军旗人,祖母、母亲和夫人均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他幼年即入私塾学习,曾做过贡生,受家 庭影响,爱好广泛,诗文、书画、栽花种草,钓鱼养鸟都是他喜好的内容。1 9 0 8 年他从满蒙高等学 堂师范二部毕业,任教于北平公立第二小学;1 9 1 1 年跟从民间画师王润喧习画并研究国画颜料制作: 1 9 2 6 年任北平晨报“艺圃”专栏编辑,成为当时华北著名记者:1 9 3 1 年冬开始研习瘦金书,1 9 3 5 年才开始致力于工笔花鸟的研习创作。虽4 6 岁才开始研究工笔花鸟画,但大器晚成,成就极高。第 二年即1 9 3 6 年8 月就在北平中山公园稷园水榭举办了个人画展。1 9 3 7 年创办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 研究馆并任导师,并执教于国立北平艺专等院校。1 9 4 9 年加入北京新国画研究会,后任常务理事( 改 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后,任副会长)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美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1 9 5 6 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全国文化先进工 作者会议。代表作有玉兰黄鹂、红杏山鹧、 牡丹鸽子、山茶蝴蝶、和平鸽, 丹柿图等。出版有都门钓鱼记,都门艺兰记、都门豢鸽记、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于非蔺工笔花鸟画选集等著作。o 。于非蔺工笔花鸟画选集( 下) m i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4 6 2 第二章于非罔工笔绘画风格 第二章于非圈工笔绘画风格 第一节于非阉工笔绘画风格特点 于非圈早年曾从事写意花鸟及山水画创作,1 9 3 5 年以后致力于工笔花鸟画,艺术高峰时期在2 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其工笔花鸟画继承并发扬了唐、五代、两宋以来工笔花鸟画,舍其萎靡柔媚, 取其周密不苟,重振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以院体画为基础并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画面布局严谨,形象生动,敢于创新,能再现一草一叶瞬间动态特点,白描水仙秀雅清逸( 图1 ) ; 所画牡丹能将春之花、夏之叶,秋之干萃于一枝,与其瘦金体提款相得益彰( 图2 ) 。他的绘画作 品线条挺秀健拔,用笔上以书入画,表现出形象的气骨。晚年作品在技法上更加多样,反对过于工 巧细密而失掉笔墨高韵和花鸟的整体精神,其画面设色艳丽,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求得调和,很有 装饰风却不流于做作,大胆而又恰到好处,在用轻色时则淡而见彩,清丽柔和,所以他的画富丽典 雅兼有,表现手法力求贴近现实生活,取材广泛,将许多平凡的花鸟形象入画,给人一种亲切感人 的魅力。 第二节于非圈绘画创作的四个时期 l 、创作思维积累时期( 1 9 3 5 年前) 1 9 3 5 年前曾师从民间画师学习养花养虫鸟,研制颜料。学过山水和写意花卉,同时大量学习书 法,虽然当时都是些“依样画葫芦”。,很少创作,但运笔用墨的训练以及观察虫鸟的身体结构、生 活习性等,为他学习工笔花鸟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作摸索、过渡时期( 1 9 3 5 1 9 4 2 年) 这一时期已开始参加北平的画展,虽然有其个性语言,但个人风格还不成熟。1 9 3 5 年后,即4 6 岁后正式学习研究工笔花鸟画。1 9 3 5 年至1 9 3 7 年期问,很少写生,主要摹仿赵子固和陈洪绶的作 品。此时由于他过多强调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使得物象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脱节,在一幅画里闭门 遥车地强调了一些不必要甚至令人难以接受的笔墨。1 9 3 8 悉心研究赵佶绘画作品,并开始由临摹进 入花鸟写生。他个人认为1 9 4 2 年以前的创作,很少有比较完整的东西,创作趋于程式化。如一朵牡 丹配四批叶,一批叶是九个叶片,以次类推,三朵牡丹便是十二批叶,一百零八个叶片,造型概念 化;画牡丹用“铁线描”,画竹子也用“铁线描”,笔法缺乏变化,在物象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 间游离着,但在这一时期里,由于临摹了赵佶的绘画作品,写生习作中也不乏有一些较好的作品产 生。对花鸟日积月累的长期写生,不断提炼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典型形象,使他的创作比第一阶段从 古画中寻找、摘录、硬搬要丰富多彩。这一阶段他对同一物象不同地域的不同品种都做了悉心的研 究,以求达到形神兼到,为他个人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仍然不断地从古人作品中 汲取营养,来弥补自己创作中的不足。 3 、创作日趋成熟时期( 1 9 4 3 1 9 4 8 年) 1 9 4 3 年后,加强了写生和默写,从实践中终于找到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道路。在此期间,他临 习了唐代李阳冰的篆书和怀素的“自叙帖”,以求得笔道丰富。1 9 4 3 年后他真正明白了“师古人 不如师造化”的内涵,从开始写生的“忠实于物象,照抄物象”,逐渐发展到“选择描绘对象”, 并进行大胆的“提炼、裁减和塑造”。9 4 、艺术创作高产时期( 1 9 4 9 1 9 5 9 年) 1 9 4 9 年后,更加注重写生和默写的结合,进而求得写生为创作服务。创作日程也作了相应的调 整,减少了写生时间,增加观察与默写的时间,目识心记,力求闭目如在眼前,下笔即来腕底。创 作中使用兼工带写的表现方法,画面的主从关系都作了周密的考虑,使细节从属于整体,达到妙造 自然的境地。 o 于非髑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9 o 于非圈我怎样画工笔花乌画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3 7 3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第三章于非圈工笔花鸟绘画风格成因 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性品格、学识修养紧密相关,它不单纯是技巧成熟的 结果,其中凝聚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饱含着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提炼与创造。纵观于非陶工 笔花鸟画学习、创作的全过程,其风格成因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精华为其个性化风格奠定基础 l 、传移摹写传统绘画,提高审美 于非圈出生、成长于一个文艺家庭,其祖父、父亲皆擅长书法、酷爱碑帖字画。自幼受祖父和 父亲的熏陶,喜爱古典文学、书法、绘画和篆刻,家里藏有很多字画,为其学习古代绘画创造了条 件。他从古代绘画遗产中吸取传统精华,有意识地体会先辈大师作品中如何处理自然形象的方法, 从他人写生中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从而获取自然之精神。于非嘲初学陈洪授,上溯五代,继之 研究宋元诸家。他最崇拜两宋的花鸟画,认为宋人的花鸟形神兼备,妙造自然。他说欣赏宋人花鸟 画精品,就好象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对宋人的画推崇备至,也体会最深,无论设色用笔,都能摹 地惟妙惟肖,尤对赵佶工笔花鸟画法用功尤深。他在传移摹写上下了很多的工夫,如赵佶的 御鹰 图瑞鹤图黄居案的写生真禽图等他都临过。对一张心爱的画有时甚至临四、五遍,汲取它 的优点。对六法中的传移摹写的体会,帮助他接受、吸收了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诸如黄居案的山 鹧棘雀图、崔白的双喜图、赵昌的四喜图、赵佶的( 红蓼白鹅图、宋人的翠竹翎毛图 等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表现技法等方面他都逐一进行研究,对他在用色、用笔、勾线、构图、 作品的意境以及色彩的处理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在初学临摹陈洪授、赵子固的作品时,潜 心探索,刻苦练习,最后在用墨、用色,白描勾线等方面竟达到与赵陈二家毫无不似之处。他采用 传统工笔勾勒,以罩染法层层叠加、植物颜色和自粉为主、辅以淡薄的矿物色的敷色法和没骨渲染 的配彩法等画法进行创作,使画面生动活泼。如直上青霄( 图3 ) 中鸽子每片羽毛的画法都是由 数笔小弧线连接的一片整体。让人感觉到鸽子是苒苒飞动的。而在鸽子颈部与胸部的衔接处,先是 渲染淡花青加墨,而后再罩染浓墨。最后在连接线处用干笔浓墨梳出上一部分再掺杂到下一部分的 羽毛。蜂花图中牡丹在春风中轻轻地摇曳,引来两只黄背黑肚的蜂儿,一只已落在花蕊的中心吸 吮花粉,另一只刚刚飞临花叶,其抖动的双翅似有若无,十足表现出它在微风中飞翔的动感。画家 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和灵巧的笔墨,将蜜蜂飞行中翅膀的嗡嗡振动和鸟儿机警好奇的神态都生动地 表达出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圆熟运用恰如其分地配合了作者在画面上 的感情传达。在学习古人时他还很好地把书、印引入画中,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书、画、印结合的整 体美感。 2 、以书法之理、之法为绘画所用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书法之理和书法之法可以为 绘画所借鉴,正是这种关联,引发了以书入画。于非圈因家庭熏陶,从小就喜欢书法,少年时学习 书法,自晋唐楷帖入手,上溯秦汉篆隶;中年后改虞( 世南) 、褚( 遂良) ,1 9 3 1 年开始写“瘦金 书”一直持续到晚年,并写章草,从书法临摹中获得用笔之精髓。中国画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完全 脱离书法,所以他特别强调书法的学习,他临习了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以求得笔道的劲利圆润。在 学其笔墨技巧的同时对字的结构也有所研究,他认为李阳冰的篆书写的越大越整齐越对绘画有帮助, 写大后,字的结构空白的地方就会很空,密集的地方笔道又很密集,这对绘画的结构处理很有借鉴 作用。由此可见,他不仅受到了书法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得到了间接的启发。为了使笔道曲折转换、 粗细润枯、有气势、变化多端,他选择临摹唐代怀素的“自叙帖”。通过这些学习,使他在用笔方 面真正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书法之道都能入画,体会到了如何用笔而不为笔用。在用线上,他充 分发挥书法线条在造型中的骨架作用,以线表现复杂的艺术形象。如勾娇嫩的花朵用较细柔的线条, 而通常花卉叶子要比花瓣厚硬一些,勾画叶子的笔道随之略加粗壮些,这样,勾出来的线条就有了 外柔内刚的效果,形象塑造生动活泼。使线条“应物象形”,这是与他练习书法和对以书入画的深 刻理解有密切关系的。 4 第三章于非掏工笔花乌绘画风格成因 3 、研究古典文艺理论加强艺术修养 文学与绘画自古以来就有着血缘关系,无论从审美情趣上还是服务对象上,他们有很多相似之 处。于非同自小特别喜爱古典文学,这些对他创作构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唐代韩愈告人作文方 法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唯陈言之务去。”受这几句话的启发,用取 法乎上的方法学习绘画。于非嗣认为工笔花鸟画的最高成就在唐宋时期,因此,他学习绘画遗产只 学习唐宋的作品,元代以后的都仅仅作为参考。写生则在新鲜的形象中搜集素材,不遵循陈腐老套 的东西,努力追求他个人的风格。他研究过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和一些散文 诗歌等,这对于指导他的绘画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他懂得如何开始构思。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 在创作构思时都要求时出新意,包括主题思想内容,布局结构,遣词造句等,都给他的绘画创作带 来了很大的启发。唐代王维山水赋中写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9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骨 气形似,皆本于立意。o ”这些思想让他懂得了如何去表达和反映作品的内容立意,认识到民族绘画 自古以来首先注重的是立意,在构思时主题要明确,形象要生动,和作诗文所要求的一样。自1 9 3 5 年后,他每作一幅画,都是按照作诗文那样要求创立新意,除注意主题明确、形象生动外,就连构 图用笔用色等也是经过续密思考和构思后才下笔的。如在画北京牡丹时,他先从北京三十多种名色 中选择几种名色作为创作原型。由于北京冬天的牡丹开花不够自然,叶片乍放,形象缺乏变化,他 通过仔细对比观察,取春天的花、夏天充分发育的叶形、初秋恢复自然的枝干特别是北京故宫御花 园百余年前的老干作创作素材,把各季节精彩的部分纳入到一幅画面之中,自然就容易创立新意, 从而创作出富有新意、理想化的牡丹。 第二节民间艺术丰富了其个性化语言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艺术瑰宝,于非圈在学画的早期,他就有意识地 寻找这个宝贵的“根”。他把注意力转向最广阔的,较原始状态的艺术领域,向那些民间的、朴素然 而更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精髓学习,汲取新鲜的营养,那些简朴的艺术与生活关系更为密切,因而更 有血有肉充满生机,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民间的吉祥语给他创作立意带来了很多启示,如 牡丹与玉兰、海棠相配叫。玉堂富贵”。冬景中梅花与喜鹊相配叫“喜上眉梢”等。他对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相当了解,对于鹭鸶、喜鹊、鸳鸯、牡丹、莲花、海棠、梅花、芙蓉等花鸟的结合搭配非 常熟悉,这些传统绘画朴素祥和的内容和题材在他日后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可以说民间文化的传统 给予了他相当大的教益和启发。 于非筒的绘画技法从民间刻丝技法、绘画中的默写传神,两面晕染等方法中获得许多启发。比 如装饰风格的运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等。他深受刻丝、刺绣等民问美术形式影响,尤对刻丝情有 独衷。刻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纺织工艺,能自由变换色彩,有层次丰富和灵活多变的装饰效果, 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它所表现的物象生动逼真,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宋末年,刻丝 受宫廷院画的影响,从装饰实用领域向纯欣赏的作品发展,刻丝界出现了一批摹刻名人书画的大家, 刻品多以名人书画为底本,如赵佶、赵昌等大家的许多作品都被以刻丝的形式重新表现,有的刻丝 作品工丽细巧的程度甚至达到了胜于原作的境地。宋代的刻丝名家沈子番、朱克柔的作品对于非圈 影响很大,那些优美婉丽的花纹,自然逼真的色彩都给他研究花鸟画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启示。如一 幅以赵佶的多瓣山茶花为底本的刻丝作品,几乎与赵佶的原作白山茶一模一样。因为是由丝刻 出来而不是毛笔画出来的,因此,刻丝作品在转折浓淡和毛羽的区分上,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 限性。因为刻丝技法受材料的局限影响,反而给于非阁的创作带来了启示,从中学习到圆中带方, 熟中有生等朴实的表现方法,除去了他绘画作品中的一些俗的东西。从一些现存的刻丝作品中还可 看出它们对其绘画色彩上的渗透,如南宋刻丝名家朱克柔的传世作品蛱蝶山茶花( 图4 ) ,在 青瓷色的底上用彩纬刻织出三朵茶花和一对飞舞的蛱蝶,由此我们可以想起于非圈的很多作品,都 是以类似的蓝色调作为作品的背景。如白梅双禽( 图5 ) 、玉兰黄鹂( 图6 ) 、瑞霭和平( 图 。转引自于非瑚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3 4 。转引自于非髑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町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3 4 o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f g 南京:江苏美术h 版社2 0 0 5 4 4 1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7 ) ,直上青霄( 图3 ) 等作品,色重而不俗,大胆面恰到好处,这种配色方法是一般的i 画者难以 驾驭的。他1 9 3 8 年所作书画四条屏之二“水仙山石”( 图8 ) 的题跋上清楚地写着“拟宋人缂 丝法写此”o 同年所作的梅花双喜( 图9 ) 也是仿宋人缂丝之作,1 9 4 0 年所作牡丹蝴蝶( 图 i o ) 的题跋为“予最喜宋刻丝其精者尤存唐人浑厚之趣无怪朱克柔沈子蓍以神线名也此幅漫拟其 意自怡悦庚辰伏日书于玉山砚斋雨窗非髑”o 。1 9 4 7 年创作的牡丹双鸽( 图i i ) ,构图同样也 取法于宋代刻丝高手朱克柔沈子番的作品,十分精到所以说于非圈作品中艳丽的设色、朴实的 作风以及章法、取材等都深受民间艺术的影响。 色彩能构成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印象而对设色的一些经验, 不能不说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于非蔺从民间画师学习研制颜色多年,各种颜色的性能,设 色的前后次序即红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甚至是同种颜色的不同产地他都了如指掌,到他绘 画的黄金阶段,他自言“用色可从心所欲”。这些经验对他作品风格的形成也奠定了一个物质基础, 民间艺术中所蕴藏的优秀技法大大丰富了其个性化的语言 第三节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个性化语言 l 、学习、创作中恩师及画友的影响 于非罔的工笔花鸟画虽然多以自学为主但其学习、创作过程中老师及画友还是给他带来了许 多积极的影响。于非尚曾在满蒙高等师范学堂学习,那时学校内已设立了图画课,他在学校里学习 了些素描和写生知识,跟随日籍教员学过素描水彩等外国画法。还和民间画师王润暄学画花鸟,王 润喧的教学方法很特别,很少传授具体的画法,只教养花养鸟,研制颜料。这样他就逐渐熟悉了花 鸟的习性与情态,观察花鸟虫的生活习性与身体结构。这些都为他以后工笔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 表现花鸟的形神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素描水彩等外国画法的学习,让他在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 基础上,同时又了解了西方绘画,为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及其个人风格的形成,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1 9 3 1 年,他又拜齐自石为师学画雪景染法。自石先生当时无论花鸟、人物、山水、书法等都堪称一 流,井兼工、写两种画风。于非同兼工代写的创作形式,与这一时期的交流学习是分不开的。他与 张大干交往密切并在小写意花乌绘画中汲取了张大干的长处。他与这些名家同事交往多年,受到 了这些大师们的创作影响,1 9 3 6 年和张大干合作喜鹊登枝等作品,1 9 5 5 年还和齐白石等合作创 作和平颂 另外,因其长期以卖画补贴家用,与一些字画商和裱画家交往甚密,从他们那里他也能获得一 些带“恭维”性的批评,使他获得了在用色等方面的很难得的帮助如画反面的叶色,他总是用四 绿平涂,使得反叶的感觉格外的强烈。与面面不够协调。在裱画家的善意提醒下。他把叶子用四绿 晕染出浓淡,使得四绿可以表现出明暗来在裱画店看揭裱古画,见揭裱画背面托有重色,这对他 画工笔重彩画很有启发。那时所谓的匠人画师们社会地位较低,于非圈当时以一个有一定身份的教 员主动向他们接近学习,使得这些人很是感动,也愿意将自己知道的经验告诉他,使他对于那些失 落在民间画家手中的默写传神、两面晕染等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和这些民间画师们的 学习交流中,他的绘画技法也得到了提高和完善。 2 、在写生中寻找个性化的语言 写生是学习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写生中个性化的语言不仅区分着画家的创作的风格,也 区分着艺术水准的高下。亟对自然,是做自然的奴隶,还是以独立的姿态,充满信心地与自然对话。 实际上是自然与艺术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如何对待自然,观察自然和表现自然。在写生中对 待这一问题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创作结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方式,最终形成不同的风 格。古代绘画理论家曾说:“写形不难写心难”,花鸟画中的“写心”就是要求画家们要为花鸟传 神。如唐薛稷画鹤能分鹤的雄雌鹤种南北,边鸾画孔雀舞姿如同奏出的音乐,萧悦的竹子更是“举 头忽见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3 月版于非期工笔花鸟画集第8 页书画四条屏图( 二) 题跋 。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5 年3 月版于非髑工笔花鸟画集第i 9 页牡丹蝴蝶固题跋 。于非硒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7 1 6 第三章于非明工笔花鸟绘画风格成因 于非罔的工笔花鸟画坚持从写生中进行创作,他的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正因为它不是抄 袭自然,不是对自然作如实的描写,而是有感情地阅读自然,在创造物象的时候寄托了思想和情感, 在与自然的对话中确立自己特有的视觉方式,将个人的感受和塑造方式作多种尝试,在写生中不断 进行自我质疑与否定,让共性的表现模式逐渐消失,在进与退中寻找个性化语言,从而完善它,提 升绘画语言的品质,力求形神兼到,创造性地表现自然。 于非罔的写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写生,中期写生、后期写生。初期的写生,由于对传统用 笔理解的浅显,勾线时刻意模仿赵子固的圆硬、陈老莲的尖瘦的笔道,而忘却了由铅笔写生得来的 真实活泼的形象应以合适的用笔来赋予,使得其在形象的表现上走了弯路,在此时期他还不敢画鸟, 所画的鸟或来自古画上的摘录,或来自标本的写生,甚至鸟谱,因此此时所作的鸟难免有些僵硬和 呆板,在作品茶花斑鸠( 图1 3 ) 、喜鹊登枝( 图1 2 ) 中依稀可以感觉到这种拙滞。 和自然肤浅的交流之后,他进一步揣摩赵佶的花鸟画,从文献上挖掘指导创作的方法,在写生 中加强对古代绘画的理解,理解因为写生而逐渐深入。于是,他的中期写生中。在用笔上己不再有 造作之气,把铅笔写生与毛笔勾勒结合起来,写生同时还加以默记,以备默写。线不仅是用来表现 轮廓,更注重用线的软硬、粗细、顿挫等来表现物象的动静、厚薄、凹凸等具体形象。这一时期他 对于禽鸟动态的捕捉仍有困难,但已经不生搬硬套。为了去寻找更深层次的个人体验,根据饲养条 件的许可,他养了二十几鸟用来观察和写生,研究鸟的解剖,批判接受了古代、近代的画禽鸟法, 务求在写生中把握物象的真实以及用笔的统一虽然花费许多工夫,取得一定成就,但有时仍然会 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做到了“骨法用笔”,但4 应物象形”却还有距离。 “心记”是中国画写生的一个独特的方法,可以说没有心记,就不可能有活泼生动的中国花鸟 画。于非同的后期写生也就是北京解放后的写生由以前的多手写变为多观察,用目识心记的? 写生” 方法,观察花鸟的各种状态。如牡丹开花时,他便选择一株,从花骨朵含苞未开一直到花谢,每隔 一日就去观察一次,从花到叶,从叶到枝,无不细心观察。写生周期拉长了,到真正下笔时。形象 神情已完全授入腕底。他在牡丹双鸽中题道:“去岁再到各公园观赏牡丹,凡春之花,伏天之叶, 秋后之老干,仿佛别有所会,因成此图。”呵见,在写生的基础上,他把牡丹各部位在不同季节中 最美丽的状态节选、组合在一处,从而创造出他心中最完美、最理想的花卉形象,这其实正是他在 探索个性化语言的创新方法。这一阶段他关于禽鸟的研究也更深入,分析、比较各种鸟的特点,不 同的品种、毛羽的质地及功能等用不同的笔法来描绘,并带有自己的笔调与风格,改变以往一律刻 画工整的造型方法。对于禽鸟的写生常用速写的方法加以默记默写,因为禽鸟飞鸣食宿的不同动态, 单靠对写是解决不了的。例如画飞翔的鸽子,虽然他养鸽数年,但观察鸽子的飞翔只是站在地面上 仰视向上飞的鸽子,即使俯视也是它们向下降落时的情景,为了画出不同视角飞翔的鸽子,他到北 京故宫午门的城墙上,花了三天时间居高临下观察自下而上飞翔的鸽子鸽子的盘旋飞舞,瞬息万 变的动态很难用速写记录,他就用心去默记。三天的观察体验结合他多年养鸽子的经验积累,使他 逐渐掌握了鸽子飞翔时不同姿态的变化,于是便有了瑞霭和平( 图7 ) 、直上青霄( 图3 ) 这样的艺术形象。手写与心记的完满结合,互相弥补;在观察中不断发现表现技巧的不足,从而不 断挖掘新的表现技法;形象塑造上打破了物象的时间和空间。于非圈就是在对客观物象全身心的接 触、体验的过程中,为了真情的表达,为了追求尽善尽美,为了将古老传统的工笔花鸟画推向新的 时代,不断突破自我,逐步使得笔下的花鸟有了灵性、寓意与品格,达到妙造自然的境地,创造出 “比真花还美丽,比真鸟还活泼”的绘画作品。 第四节社会生活,时代精神促成其风格的形成 绘画风格的形成,既有画家主观方面的原因,又受客观社会因素的影响。画家生活在特定的时 代、民族、文化、地域之中,其刨作个性必然受到所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员,他的创 作活动也必然与一定范围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体现着特定时间和范围内社会成员的愿望与审美趣 味。所以,画家的个性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而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于非圈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的影响。 。见汇知海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版于非髑艺术作品欣赏第| 2 7 页牡丹双鸽图题跋。 7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于非嗣出生在清末,由于长在官宦家族,从小接受了封建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童年到青年时期, 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我国封建文化冲击、侵蚀的时期,中国美术在封建王朝崩溃前夕,在传 统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美术观念与思潮,加速了美术的发展与变革。民国初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美术主 张颇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抨击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推崇宋代的工笔画,提出“合中西而为画学 新纪元”“;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美术主张,认为“美的关键”是“观察自然”;陈独秀则 说:“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3 反对清代的摹古之气,号召进行“美术革命”。 1 9 1 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对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潮的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的激烈 批判,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大影响。2 0 年代至3 0 年代前期,西方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等 被广泛引入,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同样成为推动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大多数文化青年一样, 于非圈的思想也受到了这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怀着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和重振工笔花鸟画传 统的雄心,他在专注于唐宋等时期传统绘画的学习的同时学习西方素描、水彩等绘画方法,用素描 观察、比较、分析和造型的方法加强线和物体的质感,在现场得到比较真实的记录。再用毛笔按照 物象真实用线加以勾勒来完成他心中的花鸟形象,借鉴西方优秀的美术方法为自己所用。 民国建立初期,社会极不稳定,于非两的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迫使他不得不面对更加窘困的 生活现实,走上靠卖字画为生的境地。为了迎合社会各阶层对工笔的需求,其文化审美更加向平民 化靠拢,创作内容更加通俗简洁。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 化,对西方文化的引入有所冷却。1 9 4 9 年解放以后,在美术领域,延安革命传统、学自苏联的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机制,新国画通过写生克服摹古倾向,在艺术 为工农兵服务的口号下,美术得到了充分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国画家的重视和关怀,使美术家与政 治拉近了距离,于非髑也深受鼓舞,感到国画有了发展前途,加强了作画的信心与决心。他认真学 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党提出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理解 了绘画为谁服务的问题,同时,还得到了旧社会得不到的指导和批评,使他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 着眼于人民大众,做到艺术真正服务于人民。从创作到理论的不断提高使他进入到创作的黄金时期, 确立了他新的创作方向,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为人民服务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 在他的作品中。1 9 5 5 年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体解剖学消化腺课件
- 2025年预防气管导管非计划拔管护理标准指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冷链管理培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冷链医疗器械管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答案加重点版
- 人体的组成课件
- 美术自主招生数学试卷
- 人体形态学结缔组织课件
- 南高冬令营初三数学试卷
- 洛阳八年级中考数学试卷
- 2025家电购销合同范本
- 非煤矿职工职业卫生培训
- 2025年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知识竞赛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墙绘设计方案汇报
- 2025年湖北省中考化学试题深度解读及答案详解
- 2025年内蒙古中考语文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成人患者营养不良诊断与应用指南(2025版)解读
- GB/T 45774.1-2025陶瓷砖表面抗菌活性的定量测定试验方法第1部分:含有抗菌剂陶瓷砖表面
- 1.5 植物的变化 教案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
- 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风机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