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2 0 0 3 年1 月2 9 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了一处西周青铜器窖藏,引 起了国内外的轰动。盛世吉金一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等书有所著录和 介绍。这批出土青铜器不仅数量多、器物制作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最重要的是 器物上的铭文,字数多达四千字,且内容极为重要,使得这批器物在考古学、历 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令诸多学者至为惊喜。学术界的 多位学者针对这批出土器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历法断代、铭文考释、 历史地理等研究问题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各家成果散见于各个单篇 文章中,使得欲对此青铜器窖藏及其研究概况的了解有所不便,且很多问题的研 究尚未取得尽善尽美的结论,尤其是铭文释读方面仍可进一步推敲,故本文在此 基础上对眉县出土的这批青铜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重点在于对这批器物铭文中 重点字词的释读,主要是从训诂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了文字字形分析及音韵通 转的相关内容。同时,本文也对学术界对这批器物的历法断代、历史地理等问题 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介绍,以便使大家更好的了解和进一步的研究这批青铜 器。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的记述了对眉县出土的这批青铜器研究的缘起和涉及 范围,综述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成果,并扼要地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 的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及断代”首先主要介绍了此处窖藏青 铜器的发现与著录情况,并对窖藏的性质进行了探讨,在参照学者已有的成果的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尚不成熟的假设。同时对出土的各个器物及其形制略作介绍, 以使大家能有个直观的印象。其次,梳理了学术界对这批器物的断代研究以及由 此弓l 发的西周历法问题的争论,虽然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能够方便大家了 解这些研究状况。 第三部分为针对这批器物铭文所进行的集释,选取的是三个重器中关键的或 有争议的铭辞,并在参照诸多学者考释成果的基础上,在铭辞释读方面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以求正于各位老师。由于其余的器物铭文简短,且为西周金文之常见 内容及格式,释读并无困难,因此只录其铭文,不作赘述。 第四部分为余论,对这批器物的历史问题、单氏家族的谱系问题以及这批器 物的出土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单氏家族 中单伯一支的器物进行了系联。 关键词:历法断代铭文单氏家族 a b s t r a c t bt h ej a n u a r y2 9 t h , 2 0 0 3 ab a t c ho fb r o n z e ss t o r e di nc e l l a ro f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 d y n a s t yw a sd i s c o v e r e db y a c c i d e n ta ty a n g j i ac o u n t r yo fb a o j ic i t y , s h a n x ip i o v i n c e , w h i c hc a u s e dag r e 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s e n s a t i o n i tw a sr e c o r d e db yt h e a n dm a n yo t h e rb o o k so rj o u r n a l t h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q u a n t i t y , e x q u i s i t e m o l d - - m a k i n go ft h eb r o n z e s ,a n dt h eg r e a td e a lo fi m p o r t a n ti n s c r i p t i o n0 1 1t h e m , m a d et h e s eb r o n z e sp o s s e sh u g ea c a d e m i cw o r t hi na r c h a e o l o g y , h i s t o r y , p h i l o l o g y a n ds oo n m a n y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dt h e m ,a n dh a dm a d eag r e a td e a lo fa c h i e v e m e n ti n m a n ya s p e c t s ,s u c ha si nc a l e n d a r , m a n u f a c t u r et i m e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 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 h i s t o r i c a ll o c a t i o na n ds oo n b u tt h e s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s c a t t e r e di n e a c hs c h o l a r so w np a p e r , s oi tw a sn o tc o n v e n i e n tf o ru st ok n o wa b o u to rl o o ku p t h e m a tt h es a m et i m e ,s o m eq u e s t i o n sh a sn o tb e e ns o l v e dc o m p l e t e l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s o m ew o r d s s o ,1 w r i t et h i s p a p e r , o fo o b r s c ,b 鹊i n g o nt h e a c h i e v e m e n tg a i n e db ym a n y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c o m b i n g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s o m ei m p o r t a n tw o r d sm a d eb y o t h e rs c h 0 1 瓯a n dp r e s e n t st h ea u t h o r s s o m eo w no p i n i o n , a p p l y i n gt h es c h o l i u m , a n c i e n tp h o n o l o g y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 k n o w l e d g e m e a n w h i l e ,t h ep a p e ra l s oi n t r o d u c e so t h e rr e l e v a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t h i sp a p e rc o n t a i n s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w h i c ht r a n s c r i b i n g t h e r e a s o n ,r a n g e ,a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s t u d yt ot h eb r o n z e ss t o r e di nc e l l a rd i s c o v e r e da tm e ic o u n t yi n c h i e f b e s i d e st h e s e ,t h i ss e c t i o ns h o w st h ep u r p o s ea n dw a y so ft h e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p o t i o ni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r e l e v a n t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o ft h e s e s t o r e db r o n z e sa n dt h ej u d g m e n tt ot h e i rm a k i n gt i m e a tf i r s t ,w ei n t r o d u c et h e d i s c o v e r ya n dr e c o r do ft h e s es t o r e db r o n z e s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s t o r en a t u r e ( a n d m yo w l lh y p o t h e i s ) ,a sw h i l ea st h em o l d m a k i n go fe a c hb r o n z ew a r e ,a n ds oo i l i i i t h e n ,w ep r o v i d e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h a v eb e e ng a i n e db yn o w o i lt h ec a l e n d a ra n d m a k i n gt i m e , t h o u g h , i c a n tg i v em yo w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t h i r do n ei s u e d c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s o m ek e yw o r d s ,b a s i n go nm a n y s c h o l a r s g a i 璐,1t r yt op r o v i d es o m em yo w nv i e w s a st ot h e s ec o m m o na n c i e n t c b 舡a d i e r s w ei n t e n dt ol e a v et h e mo u t t h el a s ts c c t i o ni sl i n g e r i n gd i s c u s s i o n i nt h i sp a r t , w et r yt om a k eag e n e a l o g y d r a f to ft h ec l a no ft h es h a n ,a n de n u m e r a t em a n yo t h e rb r o n z ew a r e sb e l o n gt ot h i s c l a n 触l a s t , ig i v em yg r e a tt h a n k st oe v e r yt e a c h e ra n dc l a s s m a t e sw h oh a v e b e e n g u i d i n ga n dh o l p i n gm e i nt h ep a s tt h r e ey e a r s m e a n w h i l e ,ic h e r i s ht h em e m o r yo f m yd e a dp r o f e s s o rh e a l t h o u g h , i ti so n l ya f e wh u n d r e d so fw o r d s ,m yo w nt r u e f e e l i n g sb e t w e e n t h el i n e s k e yw o r d s :c a l e n d a r m a k i n gt i m ei n s c r i p t i o n t h ec l a no fs h a h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国稍敬大氟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南奸签字日期:列p 7 年岁月j 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庄倒殴大昏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瘟程财港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莲邙断 签字日期:3 伽1 年岁月多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i f - 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乏毒搁 签字魄聊年斯编 电话: 邮编: 凡例 1 本文所使用的铭文拓片来自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 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 发掘简报,载于文物,2 0 0 3 年第6 期。 2 关于文中注解,采取每节后集中著录的方式,且同一作 者的同一论著则不重复注解;而对于所引文章中的注解,则采取随文 而注的方式,以免与本文的注解相混。 3 关于第二章铭文集释部分,对于铭文中已经为学界所达成共 识的文字均略去不再重复,仅对有争议的重点文字进行关注。 4 各器所见铭文,如果己在前一篇铭文中出现且含义用法均同, 则不再重复考释。 5 有些器物,由于其铭文内容较为简略,且铭辞为古文字中的 常见字及常见格式,本文均省略其考释,仅将原文依拓片录出。 v 绪论 绪论 陕西宝鸡地处我国大陆腹地、关中西部,是周王朝的发祥地。素有“青铜之 乡”的美誉。西汉以后,宝鸡就不断有青铜器出土。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 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的土地。建国以后, 在此发现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卫盂等青铜器国宝重器,充分证明了宝鸡 “青铜之乡”的历史地位。二o o 三年一月十九日,在宝鸡眉县杨家村,当地五 位农民在砖厂取土时发现了两千七百多年前的西周晚期青铜重器窖藏。这批青铜 器数量之众、形体之大、精品之多、铭文之长、内容之珍贵、纹饰之华丽、保存 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堪称新世纪中国考古的第一个硕果, 获二o o 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最深的敬意应该给予发现国宝的五位农民:王宁贤、王明锁、王拉乾、王勤 宁、张勤辉。他们一如世代生活的黄土地般平凡质朴。陕西省文物局张廷皓局长 评价说:“农民们自觉爱护文物的行动与发现国宝本身具有同等的价值”。新中国 的考古史上会第一次记下几位农民的名字,那不经意的一撅头,五个人匆匆做出 的保护现场报告政府的决定,都将被历史所铭记。 二o o 三年三月九日,这批青铜器瑰宝被运送到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 办了盛世吉金中国宝鸡二十一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首展。同时,五 位农民被评为“二o o 三年度杰出文化人物”。l i j 一、研究工作的缘起 这个窖藏共出土二十七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铭文字数为四千零四十八字。 这是历代历次发现青铜器铭文最多的一次。这批文字资料是研究西周王世、西周 年代、单氏家族、西周历法、西周职官、西周晚期社会状况的一份珍贵资料,其 史科价值和学术价值无可比拟。由于其铭文的重要佳,自这批窖藏铜器出土以来, 学术界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古文字学界,研究论文层出不穷,许多考释 精辟详审。但是研究文章过于分散,无法使人纵览全貌;同时,铭文考释部分, 有些词句的释读尚不够精确,因而有必要重新进行考查;对这批器物的出土意义 和学术价值也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拟对这批铜器铭文进行一次综合考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嚣铭文考述 述,涉及到了出土青铜器的介绍、文字考释成果及其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二、研究现状 1 述器【2 】的断代方面 当前学术界对逑器的所属王世主要观点有:( 1 ) 厉王说。马承源在“宝鸡眉 县杨家村窖藏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座谈”及笔谈上都提出了这个观点,陈佩芬 3 】 等学者同意此观点。( 2 ) 宣王说。这是目前多数学者持有的观点。李学勤【4 】、刘 军社 5 1 、王辉嘲、王世民用、李伯谦1 8 】、刘怀君嘲等学者均持此说。( 3 ) 共和行 政”时期。周晓陆在西周“徕器”及相关问题探讨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观点。 【1 0 】 2 由逑器的断代问题引发的对西周历法问题的重新思索,如常金仓的眉 县青铜器和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思路调整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文章。【】 3 基于对逑器断代问题的探讨,有些学者还提出了系统的铜器断代方面的 原则和方法。 如周晓陆先生在西周“徕器”及相关问题探讨【12 j ;彭裕商的西周金 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1 3 1 等。 4 铭文考释方面 在对述器的断代等基础性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诸多学者又对其中的铭 文,尤其是逑盘、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三个重器的铭文进行了释读,并 对其中的关键铭词进行了深入讨论。主要有:( 1 ) 关于器主名字的讨论。( 2 ) 运 盘中的“宅”字。( 3 ) 四十二年逑鼎中的“闭( 闸) ”字。( 4 ) 四十三年逑鼎中 的“历人”一词。主要的考释文章有李学勤的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1 4 l 、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l l s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1 6 】;王辉的运盘 铭文笺释【川;裘锡圭的( 读遮器铭文札记三则t 13 1 ;李零的读杨家村出土 的虞述诸器0 9 ;董珊的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2 0 】;刘怀君、 辛怡华、刘栋的遮盘铭文试释【2 ”、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遮鼎铭文试释1 2 2 1 ; 何琳仪师的速盘吉辞探微 2 3 j :彭曦的述盘铭文的注译及简析1 2 4 1 ;刘源 的 这盘铭文考释 2 5 】:周晓陆的( 徕鼎) 读笺1 2 6 】;连劭名的眉县杨家村 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 2 7 1 ;刘正的说眉县新出青铜器中的“历人”【2 s 】等等, 兹不赘举。 绪论 5 眉县窖藏铜器的铭文中出现了许多上古时代的地名及人名,因而涉及到 了古历史地理问题,许多学者都给予了关照。如董珊先生的略论西周单氏家族 窖藏青铜器铭文、王辉先生的单氏家族青铜器漫议【3 0 1 及四十二年运鼎铭 文笺释【3 ”、李学勤先生的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1 3 2 1 、周晓陆先生的 ( 徕鼎) 读笺 3 3 】等文中对杨侯问题的探讨;同时,还有对逑器铭文中地理问 题的思索,主要有董珊先生的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 3 4 l 、李学 勤先生在。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座谈会”上的发言口5 1 、王辉先生在单氏家族 青铜器漫议中的思考口6 】等等。 除此之外,学者对眉县窖藏青铜器的其他方面也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限 于篇幅,本文略去从简,不做一一介绍。 三、研究重点和方法 本文拟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眉县杨家村窖藏铜器铭文的重 点字词进行集释,并对某些铭文字句进行重新解释,主要是从训诂学和语法学的 角度出发。采取先集录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字的各种观点,再根据对这些观点的分 析及结合古文字的相关知识、近现代汉语中有关语法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尚不成 熟的观点,以求教于各位老师。 注释: 1 3 张廷皓黄土藏国宝一出举世惊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纪实 j 收藏 家,2 0 0 3 ,f 4 ) :4 1 1 :张涛吉金铸国史一一宝鸡新出青铜器珍品 j 荣宝斋, 2 0 0 6 ,( 1 ) :2 8 3 7 ;陈泯,贾敏洛风青铜国宝出三秦 j 西部人,2 0 0 3 。( 5 ) :3 2 3 5 2 该字的隶定众家说法不一,暂从“逑”,详见下文铭文考释部分,以下行文中均直接写作 “逑”。 【3 】【4 】【5 】【7 】【8 】 9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 ( 3 ) :4 3 6 5 【6 】【1 7 】王辉建盘铭文笺释【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 3 ) :8 1 9 1 【1 0 1 2 1 周晓陆西周“徕器”及相关问题探讨f j 南京大学学报,2 0 0 3 ,( 4 ) :6 2 6 9 【1 l 】常金仓眉县青铜器和西周年代学研究的思路调整【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 0 0 3 ( 5 ) : 4 9 【1 3 嚏;裕商西周金文所见夷厉二王在位年数及相关问题 j 】历史研究,2 0 0 2 ( 3 ) :1 3 2 5 【1 4 】李学勤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 0 0 3 ( 5 ) :1 3 【1 5 】李学勤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j 中国史研究,2 0 0 3 ,( 2 ) :5 1 5 4 【1 6 3 2 李学勤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j 文物,2 0 0 3 ,( 6 ) :6 6 7 3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 【l8 】裘锡圭读速器铭文札记三则 j 文物,2 0 0 3 ,( 6 ) :7 4 7 7 【1 9 】李零读杨家村出土的虞遽诸器 j 中国历史文物2 0 0 3 ( 3 ) :1 6 2 7 2 0 1 2 9 3 4 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j 中国历史文物,2 0 0 3 ,( 4 ) :的 5 0 2 l 】刘怀君,辛怡华,刘栋速盘铭文试释【j 文物,2 0 0 3 ( 6 ) :9 0 9 5 【2 2 刘怀君。辛怡华,刘栋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试释 j 】文物。2 0 0 3 ,( 6 ) :8 5 9 0 【2 3 何琳仪师谜盘古辞探微【j 安徽大学学报,2 0 0 3 ,( 3 ) ( 哲社版) :9 1 4 【2 4 】彭曦速盘铭文的注译及简析 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 0 0 3 ,( 5 ) :1 0 1 6 2 5 1 刘源述盘铭文考释【j 中国史研究,2 0 0 3 ,( 4 ) :1 5 2 4 【2 6 3 3 周晓陆徕鼎读笺【j 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 4 ) :1 0 8 1 1 4 【2 7 】连劭名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j 中国文物,2 0 0 4 ,( 6 ) :4 2 4 6 【2 8 】刘正说眉县新出青铜器中的。历人”【n 中国文物报,2 0 0 3 8 1 5 ( 7 ) 【3 0 3 6 = g 辉单氏家族青铜器漫议 j 收藏,2 0 0 3 ,( 6 ) :3 0 3 2 【3 1 】王辉四十二年逢鼎铭文笺释 j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l o 辑:4 5 5 0 3 5 1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座谈纪要【j 考古与文 物,2 0 0 3 ,( 3 ) :1 3 1 6 4 第一章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 第一章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 第一节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相关情况 一眉县窖藏青铜器的发现与著录 2 0 0 3 年1 月1 9 日,眉县马家镇杨家村村民王宁贤等五入挖土时发现一西周 铜器窖藏,并及时报告文物部门,文物工作者对这一窖穴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出 土了一批重要铜器。杨家村位于眉县县城西北约4 公里的马家镇东北,渭河北岸 二级台塬上,东为李家村( 杨家村的一个自然村) ,西为马家村,北靠“北塬”, 匍临陇海铁路。地势北高南低,原为缓坡状,现为梯状平地。 窖穴位于杨家村砖场北面的斜坡状半崖上,呈不规则形,直径1 6 x1 8 、高 1 1 米,顶部略有塌陷,但仍能看出为穹窿形,地面平整,坑壁外鼓,工具痕迹 仍清晰可见。窖穴入口在北侧,高出窖穴底面2 0 厘米。入口顶部与窖穴顶部平 齐,夯土封门。经过清理,共出土铜器2 7 件。 出土器物的著录情况可参见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编盛世吉 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第1 版,图片较为 精美。 张廷皓撰写的黄土藏国宝一出举世惊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 纪实,载于收藏家2 0 0 3 年,第4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联合发表的陕西眉县 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刊登于文物,2 0 0 3 年第6 期,铭文拓片 较为清晰,且器物的形制介绍更为详细。 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联合发表陕西眉县 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载于考古与文物2 0 0 3 年3 期。【i j 二关于窖藏的形制与性质问题。 据报道,本次青铜器窖藏形式特别,迎异于以往窖藏。此次发现的窖藏形制 为长方形竖穴,坑形规矩,坑壁经过刻意修整,坑内填土为五花土。这些特征和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 同时期的中型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几乎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在其南端掏挖一个近 4 平方米的洞室用来埋纳铜器。 2 1 竖穴上1 :3 宽2 5 米。长4 7 米,深7 米,加 上已被破坏的2 米,窖藏当时深9 米。竖穴无骨架,排除了墓葬的可能性。竖穴 有熟土二层台,东边二层台保存较好。二层台下有柱洞,四壁有火烧痕。竖穴南 壁上掏了一个洞,即青铜器窖藏,铜器放好后上面盖上席子,再在洞口打夯封堵。 灰坑打破窖藏竖穴,坑较大,较深,出土陶片甚多。 3 1 目前学术界对先秦青铜器的窖藏性质有三种意见:( 1 ) 社会变动说。1 9 6 3 年郭沫若先生在扶风齐家村器群铭文汇释一文中指出,这些青铜器是窖藏主 人在犬戎入侵时仓促埋下的,以后再没有回来开窖的机会,所以一直留存至今。 【4 】也有学者认为某些窖藏青铜器埋于周厉王奔彘之时。【5 】我们暂且称这些说法为 “社会变动说”。( 2 ) 财富积存说。1 9 8 8 年罗西章先生撰文,认为窖藏青铜器的 根本目的是“积存财富”。【6 】我们称之为“财富积存说”。( 3 ) 礼制祭祀说。1 9 8 5 年,张懋镕在殷周青铜器埋藏意义考述【7 】中认为,殷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窖 藏的目的之一是出于礼制的要求,即用于祭祀,有建筑祭祀、墓葬祭祀、山川祭 祀。我们称之为“+ l s j 祭祀说”。【s 】 李伯谦先生认为杨家村的青铜器窖藏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在仓促间形成的, 而应另有原因【9 】。徐天进先生的阐述更为详细:“这和以往在周原遗址所发 现的青铜器窖藏情况颇多不同。一是埋藏的深度,此坑距现地表已达7 米,据说 其上已被取掉近2 米,那么该坑的深度在9 米左右。而周原所发现的窖藏坑多比 较浅,最浅的距地面仅0 2 6 米,最深的也不足3 米( 罗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 及有关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2 期) ;二是坑的形制,周原遗 址的窖藏坑面积小,形状多不规整,有的是直接利用原有的灰坑;三是填土,周 原窖藏坑中有用草木灰者,而杨家村的这处窖藏则用夯筑封门。杨家村的窖 藏则更像是从容不迫的情况下精心埋藏的。联系到该遗址1 9 5 5 年发现的蠡器窖 藏( 均为西周中期器) 、1 9 7 2 年发现的旗鼎窖藏( 西周早期器) ,是否可以考虑 当时对铜器的埋藏除战争等重大的变故之外,另有其他原因。”【1 0 j 李学勤先生的观点近似于“社会变动说”,但是认为不是仓促间埋藏的,而 是有计划的预修窖藏:“西周晚期在宣王即位后虽一时中兴,至其末年又出现衰 象,如宣王三十二年伐鲁,干涉鲁君即立,诸侯从是而不睦;三十九年与姜氏 6 第一章眉县杨家村出土窖鼠青铜器 之戎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丧南国之师,以致料民于大原,在这些问题上, 宣王都拒不听大臣忠谏。幽王二年,宗周地震,三川竭,岐山崩,大夫伯阳叹 息今周德若二代( 夏、商) 之季矣,预料将亡。六年,十月日食,周大夫作 十月之交诗,强烈讽刺幽王宠爱褒姒,任用皇父等佞臣。八年,司徒郑桓公 因王室多故,诸侯或叛,向史伯问计,东徙其民于虢、郐之间。西虢的开始东徙, 可能也在这个时候,今本竹书纪年说幽王七年虢人灭焦,进入今河南三 门峡地带,符合当时情势。从上述诗经、史记等记载可见,西周王朝走向覆 亡有相当一段过程,朝中贵族的有识之士为此作了逃死7 的准备。单氏这一家在 大难临头之前,预修窖藏,将珍贵的青铜礼乐器保存起来,是可以理解的。”l “】 张懋镕则认为此处窖藏性质是“礼制祭祀说”一个最好的例子,他指出:。第 一,据报道,本次青铜器窖藏形式特别,迥异于以往窖藏。为先挖一个竖坑,然 后在底部向南壁掏洞,形成窖坑。竖坑底部四角各有一个柱洞,地面有火烧痕迹。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是竖坑与窖坑没有内容上的关联,竖坑在挖成之后又改变 初衷,顺势掏洞j 作铜器窖藏之用;二是两者意义相关,那么此竖坑与窖坑用于 祭祀青铜器,性质就很清楚。再说,竖坑上部为一西周晚期灰坑所打破,青铜器 窖藏的时间并未迟至幽王末年,恐怕与“社会变动说”不合。第二,三处铜器窖 藏可证杨家村一带是单氏一支的居住地,从西周早期至晚期家族兴旺。从盘铭可 知,这一支的第4 代是惠仲蠡父,他就是1 9 5 6 年出土的蠡驹尊诸器的主人。此 窖铜器年代不晚于穆王时,埋藏时间也应与之相近。此时既未发生重大社会动乱, 单氏家族又未遭难,窖藏原因显然与社会变动说不符。第三,速盘诸器与 1 9 8 5 年出土的速钟诸器,这两个窖藏时间即使不是同时,也相距不远。如果是 同时埋藏的,试想在西周末年的骤变中,时间仓促,没有必要挖两个坑。如果相 距几年,则稍早一次的窖藏必然与社会变动说无关。”l j 2 j 由咀上学者们的分析,尤其是张懋镕先生的阐述,本文认为此处窖藏的性质 可以明显地排除“社会变动说”,因为正如张先生所述,杨家村一带应为单氏的 封地,在此处还有逑的先祖的青铜器窖藏,而在那一时期并未发生社会动乱,也 无法看出短期内的社会动荡,因此由于躲避战乱而对铜器进行窖藏的可能性也就 不大。那么,至于“礼制祭祀说”能否成立,则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进行铜器窖藏 一般是器主生前还是死后,如果是生前的话,那么可以运用祭祀说,如果是死后 7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嚣铭文考述 的话,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即器主死后,由其后代将父辈的或祖辈的青铜器进 行窖藏,但是这种窖藏又有别于墓葬的陪葬。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在以 后的考古发现中能够出土单氏家族其他几代先祖的铜器窖藏才能够更好地支持 这一观点。( 或者有其他家族连续的铜器窖藏) 。 三、器物的出土情况 杨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2 7 件,计有鼎1 2 件、鬲9 件、方壶2 件、盘、岙、 匝各1 件,均有铭,并有若干重文符号,简介如下: ( 一) 逑鼎 1 四十二年逑鼎 共两件,器形、纹馋、铭文均同,唯大小有别。立耳。口沿平且外折,圜底 平足,口沿下饰变体龙纹,腹部饰环带纹,耳外侧饰凹弦纹。器身铸扉棱6 个, 足根部外侧饰饕餮纹。 ( 1 ) 四十二年逑鼎之一( 2 0 0 3 m y d :0 0 1 ) 高5 1 厘米,口径4 3 5 厘米,腹深2 2 7 厘米。 ( 2 ) 四十二年逑鼎之二( 2 0 0 3 m y d :0 0 7 ) 高5 7 8 厘米,口径4 8 6 厘米,腹深2 4 4 厘米。 2 四十三年述鼎 四十三年述鼎共十件,大小相异,器形、纹饰与四十二年逑鼎相同,差别仅 在于四十三年逑鼎耳外侧为重环鳞纹。各鼎铭文内容相同,唯2 0 0 3 m y d :0 0 4 、 2 0 0 3 m y d :0 0 8 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 器物内壁,其余8 件则通篇铸录全文。 ( 1 ) 四十三年逑鼎之一( 2 0 0 3 m y d :0 1 8 ) 高5 8 厘米,口径4 9 6 厘米,腹深2 5 4 厘米。 ( 2 ) 四十三年逑鼎之二( 2 0 0 3 m y d :0 1 3 ) 高5 3 6 厘米,口径4 6 厘米,腹深2 3 4 厘米。 ( 3 ) 四十三年逑鼎之三( 2 0 0 3 m y d :0 0 3 ) 高4 9 厘米,口径4 2 8 厘米,腹深2 1 6 厘米 。( 4 ) 四十三年逑鼎之四 ( 2 0 0 3 m y ) :0 0 6 ) 高4 5 6 厘米,口径3 9 4 厘米,腹深2 0 厘米。 8 第一章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器 ( 5 ) 四十三年逑鼎之五( 2 0 0 3 m y d :0 1 2 ) 高3 6 厘米,口径3 2 厘米,腹深1 5 8 厘米。 ( 6 1 四十三年逑鼎之六( 2 0 0 3 m y d :0 0 5 1 高3 2 6 厘米,口径2 9 2 厘米,腹深1 2 4 厘米。 ( 7 ) 四十三年逑鼎之七 ( 2 0 0 3 m y d :0 1 6 ) 高2 7 4 厘米,口径2 6 5 厘米,腹深1 2 4 厘米。 ( 8 ) 四十三年逑鼎之八( 2 0 0 3 m y d :0 0 2 1 高2 7 厘米,口径2 6 5 厘米,腹深1 2 4 厘米。 ( 9 ) 四十三年逑鼎之九( 2 0 0 3 m y d :0 0 4 ) 高2 4 4 厘米,口径2 3 6 厘米,腹深1 0 4 厘米。 ( 1 0 1 四十三年速鼎之十( 2 0 0 3 m y d :0 0 8 ) 高2 2 6 厘米,口径2 1 6 厘米,腹深1 0 4 厘米。 ( 二) 单五父壶 单五父壶为一对,造型及纹饰皆同。长颈,垂腹,椭圆形,长方形子口盖, 两侧附龙首衔环耳。颈部饰环带纹及凸弦纹,腹部以突起的双身龙首为主器盖饰 环带纹,项内凹,内饰两条交龙。铭文铸于壶口内壁及盖上。 1 ,单五父壶之一 ( 2 0 0 3 m y d :0 1 9 ) 通高5 9 厘米,口纵1 4 8 厘米,口横1 9 6 厘米,底纵2 3 厘米,底横3 0 厘 米,腹长3 6 厘米,宽2 6 厘米。 2 单五父壶之二( 2 0 0 3 m y d :0 1 4 帕1 5 ) 通高5 9 厘米,口纵1 5 厘米,口横2 0 厘米,底纵2 3 厘米,底横3 0 厘米, 腹长3 6 厘米,宽2 6 厘米。 ( 三) 逑盘 ( 2 0 0 3 m y d :0 0 9 ) 逑盘方唇,折沿,浅腹,两附耳,两兽首衔环,圈足下附四兽足,腹及圈足 装饰窃曲纹,铺首为兽首衔环。高2 0 4 厘米,口径5 3 6 厘米,圈足直径4 1 厘米, 腹深1 0 ,4 厘米,兽足高4 2 厘米。 ( 四) 叔五父匝 ( 2 0 0 3 m y d :0 1 7 ) 曲口直唇,前有宽流。流略上昂,后置龙首錾,四龙首足。口沿下饰窃曲纹 及数道凹弦纹。通高1 8 4 厘米,流至錾长3 6 厘米,口宽1 5 6 厘米,腹深9 4 厘 9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土窖藏青铜嚣铭文考述 米。 ( 五) 逑盂( 2 0 0 3 m y d :0 1 0 ) 器身扁平圆形,长方形口,1 :3 上为凤鸟形盖,风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 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 龙) 首形錾,四兽( 龙) 足, 腹两侧各有一个e h = 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和蟠龙纹。通高4 8 厘米,长5 2 厘米。 ( 六) 单叔鬲( 2 0 0 3 m y d :0 2 0 - - - - - 0 2 8 ) 单叔鬲共九件,器形、大小及铭文均同。器身矮小,柬颈,口沿外侈,弧裆 近平,蹄形足。上腹部饰窃曲纹,下腹饰变体龙纹,器身铸有三个扉棱。通高 1 5 3 厘米,口径2 0 厘米,腹深9 厘米。 ( 七) 天盂( 2 0 0 3 m y d :0 1 1 ) 该器形体较大,侈口圈足,直腹,四耳,腹饰夔龙纹、环带纹、圈足饰夔龙 纹。通高4 5 2 厘米,1 :3 径5 6 4 厘米,两耳间距6 3 4 厘米,腹深3 3 6 厘米,圈足 直径4 2 厘米,足高9 6 厘米。【0 3 l 注释: 1 张廷皓黄土藏国宝一出举世惊陕西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纪实 j 收藏 家,2 0 0 3 ,( 4 ) :4 1 1 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 m 】,北京: 北京出版社,2 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 发掘简报 j 】文物,2 0 0 3 ,( 6 ) :4 4 2 :陕西眉县杨家村话周青铜器窖藏【j 考古与 文物,2 0 0 3 ,( 3 ) :3 1 2 【2 】【1 0 】徐天进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 3 ) :4 3 6 5 【3 】考古与文物编辑部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单氏家族青铜器群座谈纪要 j 考古与文 物,2 0 0 3 ,( 3 ) :1 3 1 6 【4 】郭沫若扶风齐家村器群铭文汇释【m 扶风齐家村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6 3 年 f 5 】黄盛璋西周微氏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e j 社会科学阵线,1 9 7 8 6 】罗西章周原青铜器窖藏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j 考古与文物,1 9 8 8 ,( 2 ) 【7 】张懋镕殷周青铜器埋藏意义考述( j 文博,1 9 8 5 ,( 5 ) 【8 】【12 】以上观点参考了:张懋铬陕西屠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 ( 3 ) :4 3 6 5 【9 】李伯谦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 3 ) :4 3 6 5 1 l 】李学勤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 j 考古与文物,2 0 0 3 。1 3 ) :4 3 = - - 6 5 【1 3 1 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盛世吉金一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f m 】北 京:北京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第l 版。 1 0 第一章眉县杨家村出土窖鼠青铜器 第二节杨家村青铜器的断代及涉及的西周历法问题 一、逑器的断代方面。 对出土青铜器进行研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断代分析,这是铜器研究的基 础工作。当前学术界对述器所属王世的主要观点有: 1 厉王说。马承源、陈佩芬等学者持此观点。 马承源先生说;“置于厉世仅供参考,若置于宣世连参考价值也没有。” 马先生对于两件速鼎不能同时合于月相的解释是:“述鼎不合于宣王之世的可能 性是存在的,不能相合必然有道理,这个道理现在还难以明白地说清楚,因为西 周置润有时有十四月,这是历法推步还没有形成规律的缘故。即使相合也有某种 程度的偶然性,可以运用相关人名和器形纹样等其他条件来对照研测,甚至可暂 时诸说并存。”i j l 陈佩芬依据西周青铜器铭文年历表( 此表干支根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公 布的计算数据) ,认为“宣王四十二年五月壬戌朔,乙卯先天七日,不可合。宣 王四十三年六月乙卯朔,当月无丁亥,因此,宣王纪年与此两鼎无法相合,这就 要用另一种计算方法。共和1 4 年一般为单独纪年,实际上它是厉王纪年的自然 延长,我们试合这一方案,厉王四十二年即共和五年,五月丁亥朔,二十九日得 乙卯,不能合于既生霸,厉王四十三年即共和六年,六月庚辰朔,初八得丁亥, 正合既生霸”,“器形和纹饰也可作为参考标准,如吴速鼎的腹部较浅,蹄足,口 部饰变形兽面纹,腹部饰波曲纹,这种形制和纹饰的鼎厉、宣都有而以厉壬为 多,如师望父鼎、禹鼎、史颂鼎,而宣王时代鼎的形式,以深腹圜底,口沿有一 道纹饰的居多,如毛公鼎、无直鼎、山鼎、颂鼎因此,吴遽鼎可初步定于厉 王时代”。而陈先生也发现了“可是厉王时代仅合一器,这也是不够理想的”,对 此作出的解释是“两件吴速鼎的纪年,只能合上一件,这说明现在设定的历法还 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尽管中国是一个天文学发达的国家,很早就有学者用各种方 法作研究,企图掌握古代历法的规律,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具备条件的青铜器无法 合上,说明对当时历法认识不够,如置闰,计算方法,阴阳历和对月相名词的解 释还有不同看法。西周青铜器上所铸的铭文,一般是不会错的,不能相合,可能 是我们在计算方法上有问题,西周时代推算月朔有多少误差,难以科学技术来测 2 0 0 3 年眉县杨家村出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 知,历法的研究要有较多新的资料的出土才能突破,这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研究 的任务。”【2 】 2 宣王说。这是目前多数学者持有的观点,李学勤、王辉、王世民、李伯 谦等学者均持此说。 李学勤先生认为:“史墙盘周王名谥到穆王,器作于共王时。以彼例此,远盘 王谥到厉王,作器时的王,即铭文里的天子,显然是宣王。周本纪载 宣王在位4 6 年,正同远鼎有四十二、四十三年相应,因此,这批窖藏器物是西 周晚期后段的标准器。”【3 】刘军社与之同。1 4 1 李学勤先生在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 的难题一文中解释逑鼎的月相问题是说:“历表是用现代天文学方法精密推 算的,不可能不合天,所以这里恐怕是古人出了问题,其实,在认为铭文或 文献有误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即当时实际颁行的历日有误,这一点不妨也考虑 一下”。并提出了相关的旁证。1 5 】 王辉在遥盘铭文笺释一文中也支持了这个观点。【6 1 刘怀君在李学勤先生的判断基础上又指出:“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鼎铭为册 命文,明确记述册命地点是王在周康穆宫或王在周康宫穆宫,一般认为周康宫穆 宫在宗周,厉王既然已经被赶走,就不可能再回到宗周的康宫、穆富主持册命活 动;也不可能是厉王被国人赶走后,大臣们所设虚位以尊,因为这样的记述不符 合铜器铭文的一般规律,西周中期铜器铭文中的王在周就无法解释。所以我们认 为这批铜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