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 c a b s t r a c t l u lll ii ii l l l lli llliil y 17 4 4 5 0 2 aw i d er a n go fa t t e n t i o nw a sp a i do nt h ep l e n t yo fs i l kb o o k s w h i c hw a su n e a r t h e di nt h e r dt o m bo fm aw a n gp i k e si nc h a n g s h a , h u n a n , i n19 7 3 as o r t i n gt e a ms o r t e do u ta n d p u b l i s h e dt h e s eb o o k s ,o n eo fw h i c h , c a l l e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l e t t e r ,h a sg r e a th i s t o d e a l v a l u e mb o o k , w h i c hc o v e r sl o t so fs p o k e nl o b b y i n g ,i sag o o dm a t e r i a li nr e s e a r c h i n go n t h el a n g u a g ei n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耽ea r t i c l es t u d i e st h ea d d r e s st e r mi na r c h a i ct e r m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o c i a la n do f f i c i a l t e r m s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 s t r a t e g i e so f t h e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a n dr e c o r d so f t h e h i s t o r i a na n dc o n t r a s t i n gt h em e d i e v a ln e wa n e c d o t e so f t h et i m e 。t h e r ea r et h r e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h g dl e t t e r :f i r s t , s p e e c h , s h o w sa nu pt e n do fd o u b l e s y l l a b l e ;s e c o n d ,w o r df o r m a t i o n ,m a i n l yb a s e so nt h em o d i f i e r - h e a ds t r u c t u r e ;t h i r d ,a f f i x , l a o b l u r sa n d z i c o m e si n t ob e i n g i nt h el a s tp a r t f o ra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 a d d r e s st e r mi na r c h a i ct i m e s ,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o fa d d r e s st e r m f r o mt h ep o i n t so fm a n n e r s ,t h ec o n c e p to f s u p e r i o r i t ya n di n f e r i o r i t y , r a n k k e yw o r d s :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l e t t e r ,a d d r e s st e r m 1 1 0。,iu, 、0 簟 ,0¥ 中文文摘 战国纵横家书是1 9 7 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的帛书,全书二十七章,其中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此 外的十六章都不见于现存的传世文献。从内容上看,战国纵横家书是辑录战国游说 辞的帛书,全书包括游说国君卿相的书信、游说辞、对话记录等,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 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因其具有记录语言的口语性,记录内容的社交性,称谓语在其中 其显得十分丰富和突出。综合前人对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他们更多地侧重于语法 语义的内容,其间极少涉及称谓语问题,因此,对战国纵横家书进行称谓专门研究, 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本文的写作缘由因此而起。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由五部分组成,依次为交际称谓研究、官衔称谓研究、社会称谓 特点研究、社会称谓的文化透析以及基本结论。具体展开如下: 第一章交际称谓研究分尊称和谦称两方面进行。本文在论述这些问题时用演绎的方 式。首先论述的是尊称称谓,它包括“公 、“君 、“主君”、“子 、“足下”、“尊 、“贤、 “封君 、“先生、“媪 、“太后等十一个。这些称谓词具体作如下阐述:“公 早在 周代时,既是王室高级贵族之称,又是广大官员与一般贵族之称。“公”在战国纵横 家书中主要用于对话中的对称,主要和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尊敬程度有关, 既用于身份地位低的人尊称身份地位高的人,也用于尊称同等身份地位的人。随着时间 的推移,“公 作为尊称的称谓范围在不断扩大,由特殊化走向了一般化,最后成为普 通称谓。“君 在上古是官称。凡拥有民人、土地皆称君。这个称谓在使用中也是不断 发展的,不仅官位低者称官位高者为“君 ,就是晚辈称长辈也为“君,后期则用为平 辈之间的敬称。在战国纵横家书中,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上对下,如官尊者 称官卑者、长辈称晚辈。二是下对上,如官卑者称官尊者、民称官、晚辈称长辈、平辈 之间妻妾称丈夫等。“主君”的用法相对稳定和简单,一般只用于下对上,即对一国之 主的称呼和对卿大夫的称呼。“子”,由本义小儿引申为对士大夫以上的贵族男子的 尊称。在战国纵横家书中“子”用来尊称对方。“足下”始见于春秋战国,主 要用于尊称君主,有时也用于同辈之间。在尊称对象上与“君”相同,但在表尊程度 上“足下”超过“君”,它表现出对听话人的敬重,战国纵横家书中“足下 凡四见, 主要用于尊称君主。古时对他人尊敬的称呼往往冠以“贤 字,有关称谓有“贤君、贤 者、贤主 之分。“封君 是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当时各国国王将自己王室、 贵族、外戚或有功的大臣等一些人赐以封邑,给以封号,称君称侯,即成为封君。在战 国纵横家书中“媪 字用作专名敬称老年妇女。“太后”原为帝王之母。在战国时 为国君之母的称号,秦汉以后一般专指帝母,即皇太后。汉代诸侯王之母亦称太 后。 其次论述谦称称谓,这些称谓有“臣、“某 、“寡人 、“不谷 、“以己名自称 、 “老”前置词自称、“不肖”、“贱息 等八类。在战国纵横家书中“臣 出现频率 极高,多用于臣子在君主面前的自谦。这种自谦在其后呈现扩大化的趋势,不仅适用于 i i i 0。,l。a丫 f 0 普通百姓,也适用于社会的上层人物。“某 作为一般的谦称之词,较少用在战国纵 横家书、史记,战国策中无此意义用法,世说新语中偶用于皇帝自称。“某 用于自称也用于代指一个个具体的人,是古代一种自谦的称呼。“寡人 ,上古为君王的 自谦之词,世说新语中将“寡人 的指称对象扩大了,有地位的士大夫也可以自称 “寡人”。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史记中均有“不谷 ,都是君王自称,而在 世说新语中却无此词。“以己名作自称 ,有自称名和自称姓名两种形式。冠“老” 前置类自谦词,有如“老臣 和“老妇”两种。“不肖 本义为子女不似其先人有德行, 后引申为谦称。“贱息 用于对人谦称自己儿子。 第二章官衔称谓研究主要从职官称谓、爵位称谓、人等称谓三个类别进行。本文主 要选取官职称谓中的“三公”、“相国”、“御史 、“将军”、“将 、“都尉 、“黑衣 、“左 师”、“长吏 、“左右 、“下吏 、“使臣 等十二个词进行论述。具体为:“三公”泛指 辅助国君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周代以后,这个谦称有多个所指。到唐宋时 虽有三公之称,但已没有实权,明清时则仅作为大臣的加衔。“相国”在春秋时为 齐国首置,总理诸侯国政务。后各国陆续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相这一官职。这个称谓从战 国以来也有多个名称多个内容。“御史”初为国君近侍,掌文书记事,后渐为监官之名, 专司监察职务。两汉之际,御史渐为监察官专称,后历代沿置。“将军 为历代重要军 事职官名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沿用至现代。战国时期,将军成为正式军事职 官名称。自汉代以后,将军冠以各种名号,仅汉代将军名号即达近百种,历代不 同将军名号数百种。“将 乃将领的统称,将本指统率、率领。战国以后,“将 正式 成为武官名称。“将军 多用于对话或特指时,一般指较高级的军官。“将 则多用于叙 述或泛指军事将领。“都尉”古代重要军事职官名称。战国时期开始设置,是比将军略 低的军官。汉初沿秦置郡尉,至景帝时更名都尉。“黑衣 战国赵武官名,掌黑衣宿卫 王官。“长吏”地位高的官吏,指宫廷近臣。“左右”义为附近、旁边。借代指君主 的近臣、侍从。“下吏 指低级官吏。“使臣指身负君命,出使外国的官员。 关于“爵位称谓 ,由于称名较少,本文只作扼要介绍。在战国纵横家书中仅 有两例爵位:一为“大夫 ,一般都有国君赏赐的田亩或食邑,在国家机构中担任官职。 二为“伯 。在世说新语,爵位称谓就仅有“王 和“侯 了。 关于“人等称谓”,王琪先生将人等称谓定义为“用来表示人的社会地位或职业身 份的称谓。 战国纵横家书表示士兵的称谓有:“甲、“关甲”、“胜甲 、“士卒 、“武 、 “卒、“兵 等,本文对此也只作简述。 第三章对社会称谓特点的研究主要从语音特点、构词方式和词缀“老 、“子 的演 变这三个角度切入。研究表明,从战国纵横家书的称谓看,语音上已经呈现出复音 化趋势,而在构词方式上则以偏正式为主。关于语音复音化问题,本文结合有关研究成 果,综合分析后认为社会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以及词汇的双音化发展是促成复音化 演变趋势的原因。比较分析结果也表明,战国纵横家书的称谓以偏正式最多,并列 式和动宾式主要集中在表示身份、地位的官衔称谓。目前,学术界都认为:前缀“老 是由形容词“老”虚化而来的。在战国纵横家书中以“老 作为前缀的称谓仅出现 两例一“老臣、老妇”,都是附于一般名词的前面,用作自称。战国纵横家书中的 i v v i v i 簪 “老臣、老妇”的“老”还具有“年长 的实义。而世说新语中作为前缀的“老 其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被赋予更多的语义功能。相对而言,“子”比“老”虚化得更 厉害,在复合称谓中往往读轻声。可以断定,此“子 也已经虚化为词缀了。从战国 纵横家书所代表的上古时期到世说新语所代表的中古时期,“子 的虚化程度逐 渐加强,可以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缀“子已基本形成。 第四章对社会称谓的文化透析从礼的观念、尊卑观念和等级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本 文分析指出,战国纵横家书辑录的纵横家游说辞,多是纵横家以臣下的身份对君主 进行游说,选用恰当的礼仪性称谓词有助于游说目的的顺利实现。在战国纵横家书 中,我们常见的尊称有“君、公 ,谦称有“臣、某 。同样地,在战国纵横家书 中我们可以看到尊称和谦称在言语交际中的大量使用的现象。如尊称有“足下”、“先 生”、“陛下”等,其中,我们发现在尊称和谦称的使用上,男性尊称比比皆是,而女 性尊称却很少,反映了浓重的尊卑观念。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可以说称谓中的 男尊女卑现象正是汉民族尊卑观念在汉语称谓中的映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国君掌握最高的权力,各个阶层等级分明。我们从战国 纵横家书的军事职官“将军、都尉 就可以明显感受到。“都尉 是比“将军”略低 的军官,级别关系从制度上都明确化了,在使用称谓时就必须严格按照这种等级性来进 行。官衔称谓注重区别人的身份和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语称谓所深具的文化 内涵。 最后部分为结语。进一步指出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的特殊社会意义以对其研 究的学术价值。 v v ? 0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中文文摘o oo o i 绪论一“”1 0 1 战国纵横家书简介及其称谓语研究现状1 0 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2 0 3 引文体例和符号说明4 第一章战国纵横家书交际称谓研究6 1 1 尊称”一”6 1 2 谦称”“”1 4 第二章战国纵横家书官衔称谓研究2 0 2 1 职官称谓2 0 2 2 爵位称谓2 4 2 3 人等称谓2 5 第三章社会称谓的特点2 8 3 1 从语音形式上看,呈现复音化趋势2 8 3 2 从构词方式上看,以偏正式为主3 0 3 3 词缀“老 、“子”的演变3 l 第四章社会称谓的文化透析3 4 4 1 礼的观念3 4 4 2 尊卑观念3 5 4 3 等级观念3 6 结 吾一”3 7 参考文献3 8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4 0 致谢”4 1 v i 绪论 0 1 简介及其称谓语研究现状 o 1 1 战国纵横家书简介 战国纵横家书是1 9 7 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的帛书。1 经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整理后发现:战国纵横家书“是用半幅帛 抄写而成,帛长1 9 2 厘米、宽2 4 厘米,每行三四十字不等,首尾基本完整,后面尚有 余帛没有写字。全篇帛书共3 2 5 行,1 1 0 0 0 余字。本篇帛书的字体在篆隶之间,避汉高 祖刘邦之讳,当是公元前1 9 5 年前后的写本。 2 “战国纵横家书”这个名字为帛书整 理小组根据帛书内容所定的。 战国纵横家书分为二十七章,每章用小圆点间隔,不提行。二十七章中有十一 章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此外的十六章都不见于现存的传世文献。这 二十七章“前面的十四章,都和苏秦有关,是苏秦给燕昭王和齐滑王的信和游说辞。 其中第五章见于今本史记和国策。第四章的一部分,今本战国策有而脱误 很多。从第十五章至十九章,其内容主要是战国游说故事的记录。这几章在每章末尾都 有字数统计,第十九章章尾还有这五章的总计字数,所以显然是另一个来源。除了第十 七章外,都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最后的八章,即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七章, 根据其中有关苏秦的游说资料未与前十四章有关苏秦的资料编在一起来判断,这应该是 另一种辑录战国游说故事和纵横家游说言论的文本。3 战国纵横家书作为一部辑录战国游说辞的帛书,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书面语言 和口头语言,这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语言实际,也是选取战国纵横家书作为语料 进行称谓研究的原因之一。 0 1 21 :战国纵横家书研究现状 自1 9 7 5 年,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战国纵横家书材料,学者们纷纷对其进行 研究。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对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七章的真伪和时序进 行考辨。关于帛书二十七章的真伪,唐兰认为,帛书除了第二十章是后人拟作外,其余 都是真品4 ;马雍则认为,帛书二十七章全是真品5 ;张烈认为,战国纵横家书只是战 国策的佚文,不能全信6 。关于帛书二十七章的时序,马雍认为,帛书第四章是前十四 章中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时间最晚的一章;唐兰则认为,苏秦在其中使用了倒插笔,因 此帛书第四章不是前十四章中最晚的一章。第二,对苏秦史事进行梳理。杨宽认为,战 国策、史记所记苏秦、苏代的故事往往混淆不清。如史记田世家中的游说者写 的是苏代,但从帛书内容来看,游说者该是苏秦,是司马迁改作苏代7 ;唐兰做了个“苏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一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刘国忠古代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4 2 刘国忠古代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4 3 同2 唐兰司马迁所没有见过的珍贵史料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5 马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的年代和历史背景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张烈战国纵横家书辨兼与徐中舒先生商榷苏秦等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 9 8 6 年第3 期 7 杨宽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7 6 秦事迹简表 ;周鹏飞认为苏秦应该晚于张仪1 :王牧对苏秦史迹做了一番小结,指出苏 秦的工作主要是治齐燕之交,认为苏秦的活动削弱了齐国的力量,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国 家的统一,明显是进步的2 ;赵生群则认为史记、战国策中有关苏秦的文字和材料 是可信的,战国纵横家书中一些涉及苏秦的资料多处于后人伪托3 。第三,对战国纵 横家的研究。有围绕“纵 、“横”、“纵横家 等概念展开研究的,如周鹏飞认为韩非对 纵、横的定义具有片面性4 ;有对合纵连横运动进行阐述的,如邓廷爵认为合纵与连横在 根本上是东方六国与秦国的矛盾对立与统一的体现,合纵连横战争始于苏秦首倡合纵连 横抗秦,三晋则因为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5 ;有对纵横家流派的发表见 解的,如傅剑平在纵横家缘起论6 中对纵横家的具体含义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对纵横 家的外交策略和游说技巧进行研究的,如周苏平认为靠游说诸侯谋取功名利禄是纵横家 的基本特征,他们擅长外交,注重外力的作用,轻仁义而贵权变,热衷于计谋策略7 。第 四,对战国纵横家书文本的研究。龙建春按照功能,将2 7 章中的1 3 章书牍分成说 谏、陈情、简报三类,依类论述各自的文学性8 ;李可欣用历史学和文书学的方法,对 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进行分类,并对上行文书的特点、功能及作用作了归纳 和分析9 。此外,还有孟庆祥的战国纵横家书论考,是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对战国 纵横家书进行文白对照全译的著作。 综观前人对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对战国纵横家书称谓语的 专书研究,但也看到了栗延斌、王伦 中“其”字用法考和曾晓洁、 柳菁 “之 字用法考两篇论文对战国纵横家书部分称谓词开 展论述。栗延斌、王伦对战国纵横家书中“其字进行穷尽式量化性分析,认为“其 作为代词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人称代词占绝大多数,主要做定语,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名 词性结构,甚至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标志。曾晓洁、柳菁对“之 字的用法作一个总的 归纳,得出结论:代词“之”不仅可作宾语,也可作定语甚至主语。就数量而言,作宾 语的数量要高于其他两种,这与上古前期汉语大相径庭,符合当时语言已逐步逼近中古 汉语这一事实;“之”作为词缀参与构词,体现了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之 多表示第 三人称,但有时也可表第一人称。 总之,现有的战国纵横家书称谓语的研究并不多见。 0 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o 2 1 研究意义 罗常培说:“一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 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 1 周鹏飞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社会科学1 9 8 5 年第3 期 2 王牧重评苏秦史学月刊1 9 9 2 年第2 期 3 赵生群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4 周鹏飞“合纵、连横”辨析杭州大学学报1 9 8 4 年第4 期 5 邓廷爵论合纵连横与苏秦、张仪的出现一纪念历史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历史教学1 9 8 6 年第2 期 傅剑平 :纵横家缘起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1 9 9 7 年第5 期 7 周苏平擅长外交的战国纵横家华夏文化1 9 9 9 年第2 期 龙建春战国纵横家书书牍文学性刍论江淮论坛2 0 0 2 年第6 期 李可欣试论战国纵横家书中的上行文书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8 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 1 “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记录者,称谓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 族的文化心理,留下了社会变化和语言演变的足迹。因此,对称谓词进行研究,实际上 是追溯历史、掌握古代文化和汉语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基 础研究。”2 战国纵横家书是辑录战国游说辞的帛书,全书包括游说国君卿相的书信、游说 辞、对话记录等,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 符号在其中显得尤为突出。就我们所见,对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从称谓角度,尤 其是社会称谓角度来进行研究十分少见。如上节所述,除了一些文章涉及到个别称谓外, 就目前所见,专门以战国纵横家书的社会称谓做研究对象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而 专书语言研究可以反映某一时代或者某一地域的语言系统,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语言发 展变化规律,是很有研究意义的。因此,本文选取战国纵横家书的社会称谓作为研 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认识战国纵横家书的社会称谓系统,还有助于认识社会 称谓所反映的上古社会文化生活,了解当时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因此考察战国纵横 家书的社会称谓,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价值。 0 2 2 研究思路 版本的选择对专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释文和注释曾先后 有过四种版本,即: ( 1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 释文,文物1 9 7 5 年第 4 期。 ( 2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单行本,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版。 ( 3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线装本,一函三册,文物 出版社1 9 7 8 年版,收录战国纵横家书的图版、释文及照片。 ( 4 )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精装本,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版,收录战国纵横家书的图版、释文及照片,是最后的定本。 本文以文物出版社1 9 7 6 年版战国纵横家书为文字依据。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3 战国纵横 家书中有十一篇的内容见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 详见表1 ) ,因此,我们在研 究时充分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这样研究才不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 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史记都属于上古时期的语言资料,我们可以在共时层 面上进行研究,了解上古时期称谓的使用情况。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8 9 2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3 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4 表1 : 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 史记 战国纵横家书与今本战国策相比与今本史记相比 第一部分大都是关于苏秦的仅有2 章( 4 、5 章) 见仅有1 章( 第5 章) 见 ( 1 一1 4 章)书信和谈话于今本于今本 第二部分( 1 5每章结尾有字数统5 章中4 章( 1 5 、1 6 、1 8 、5 章中3 章( 1 5 、1 6 、 - - 1 9 章)计1 9 章) 见于今本1 8 章) 见于今本 第三部分( 2 0每章没有字数统计,8 章中4 章( 2 0 、2 1 、2 3 、8 章中4 章( 2 0 、2 1 、 - - 2 7 章)内容彼此亦无关联2 4 章) 见于今本2 2 、2 4 章) 见于今本 此外,我们还选用了世说新语同战国纵横家书进行历时的比较研究。一方 面。 - - - 惯上叫敬称,其意在于抬高别人( 马宏基、 常庆丰称谓语) 尊称,对人尊敬的称呼:“您”是“你”的尊称。( ( (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专门为“敬称”立项,由上面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敬称即 尊称,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本文对“敬称 和“尊称 不作区分。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我”,如“臣、 妾、寡人”等,另一种是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如:愚兄、贱息、小儿等。 自称,自己称呼自己:项羽自称西楚霸王;自己声称:他自称是某报社的 记者。( 现代汉语词典)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一个是为了抬高别人,一个是为了降低自己, 降低自己的同时也是为了抬高别人,两者都是出于礼貌而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1 1 尊称 1 1 1 公 “公 ,早在周代,便是王室高级贵族之称,又是广大官员与一般贵族之称。陈恩 林先生据先秦两汉文献及考古研究,得出“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周代诸侯公、侯、伯、 子、男五爵的排列是有序的。公最尊,是天子三公和王者之后,侯二,伯三, 子、男为四、五。天子所封诸侯的爵号一国只有一种。但是天子允许各级诸侯在国内称 公,允许诸侯臣子在安葬其君时称公。这种公,己不是爵称,而是尊称。川由此可见, “公 因其代表的高贵身份而成为尊称。 “公”在战国纵横家书中主要用于对话中的对称,主要和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对 指称对象的尊敬程度有关,既用于身份地位低的人尊称身份地位高的人,也用于尊称同 等身份地位的人。 胃( 谓) o 起贾日:“私心以公为为天下伐齐,共约而不同虑。”( 谓 1 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 2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 9 9 4 年第6 期 起贾章) 按:为苏秦尊称秦国的大夫起贾 胃( 谓) 陈轸日:“愿有谒于金,其为事甚完,便楚,利金一( 苏 秦谓陈轸章) 按:陈轸为楚国谋士,苏秦是陈轸的晚辈,故苏秦尊称陈轸为 “公 战国纵横家书中还出现“封地+ 公 格式: 勺( 赵) 以( 已) 用蓝金、徐为之谋谨齐,故齐【赵】相倍( 背) 也( 苏 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 今三晋之敢据莹金与不敢据,臣未之识。( 苏秦谓齐王章( 一) ) 按:孟尝君田文,靖郭君田婴之子,田文代父袭封于薛,故称之为薛公。 在战国策、史记中“公 的指称对象范围扩大了,不论其人之贵贱和长幼。 周最谓金投日:“金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是何计 之道也。”( 战国策东周策周最谓金投) 孟尝君问:“冯金有亲乎? ( 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 君为景翠曰:“金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 不如背秦援宜阳。金进兵,秦恐金之乘其毙也,必以宝事金,公中慕金之为己 乘秦也,亦必尽其宝。静( 战国策东周策秦攻宜阳)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日:“金知天下长者乎? 竹( 史记田叔列传3 )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日:“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剔 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金者,何也?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1 9 ) 例是周最对金投,平辈的敬称;例孟尝君称门下食客冯谖为公;例周君称景 翠;例孝文帝称田叔;例父称子为公。 在世说新语中,“公 多承袭上古用法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 1 ) 官尊者称官卑者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明帝闻之,复面著床日:“若如公言,柞安得长! 骨 ( 尤悔7 ) 按:帝称丞相 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瑾在侧帝虽悟,因笑日:“金醉邪? ( 规箴7 ) 按:帝称司空 ( 2 ) 官卑者称官尊者 太傅于众坐中问庚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一( 雅 量1 0 ) 按:属官称太傅 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隆曰:“千里投金,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 语也? ”( 排调3 5 ) 按:属官称将军、刺史 ( 3 ) “公”可用于称僧人 谢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有人道上见者,问云:“公 何处来? 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 文学4 1 ) ) ) 按:东晋名僧,时 称林道人 ( 4 ) “谥号十公”格式 桓玄义兴还后,见司马太傅,太傅已醉,坐上多客,问人云:“桓温来欲作 贼,如何? 丹桓玄伏不得起谢景重时为长史,举板答日:“故童峦金黜昏暗, 登圣明,功超伊,霍,纷纭之议,裁之圣鉴。”( 言语1 0 1 ) ) ) 按:桓温,死 后谥宣武,故称宣武公 1 1 2 君 君,说文口部训为“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为古代酋长之称。 在上 古,“君是官称。广义而言,凡拥有民人、土地皆称君。仪礼丧服:“君,至尊也。 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日君。狭义而言,则专指帝王。如书大 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我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人们的称谓也注重 礼节、讲求礼貌和谦恭。因为“君 是官称,人们便把它作为表示尊敬、客气的词语使 用。官位低者称官位高者为“君”,晚辈称长辈为“君”。后亦用为平辈之间的敬称。 在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史记中,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 上对下 官尊者称官卑者 为垂虑封,莫若远楚。( 战国纵横家书虞卿谓春中君章) 按:赵相虞 卿尊称春申君 丞相奏事毕,因言日:“陛下爱幸巨,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 肃! 上曰:“墨勿言,吾私之 ( 史记张丞相列传1 7 ) 按:孝文帝称丞相 申屠嘉 长辈称晚辈 老父日:“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歪相贵不可言。 ( ( ( 史记高祖本纪5 ) 按:老父称刘邦 ( 2 ) 下对上 官卑者称官尊者 蔡鸟明日见,带长剑,案( 按) 其剑,举其末,视文信侯曰:君日:我无 功蕉无功,胡不解丕之玺以佩蒙敖( 骜) 、王黼也。秦王以蕉为贤,故加重二 人之上。今燕献地,此非秦之地也,君弗受,不忠。文信侯敬若( 诺) 。( 战 国纵横家书李园谓辛梧章) 按:燕使蔡鸟尊称吕不韦为君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日:“蕉之国小,尽蕉之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 可不察也。竹( 战国策东周策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民称官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重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战国策齐 策齐人有冯谖者) 按:食客冯谖称孟尝君 晚辈称长辈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蕉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6 按:侄称叔为君 ( 3 ) 平辈之间 妻妾称丈夫。 “邹忌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公也! 妾日:徐公何能及公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战 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世说中,“君 的使用承袭上古用法。既可以用于官位低者称位高者,也可 以用于官位高者称位低者,既可以用于晚辈称长辈,也可以用于长辈称晚辈。 ( 1 ) 官位高者对官位低者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 任意选之。”( 雅量1 9 )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 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 竹( 方正4 2 ) 司隶何曾亦在坐,日:“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 食肉,宜留之海外,以正风教。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 谓? 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 ( 任诞2 ) 例中丞相称信使为“君 。例中,江仆射即江影,王丞相即王导。江彰其弟江 停生于永兴二年( 3 0 5 ) ,则江影出生之年应在泰安元年( 3 0 2 ) 前后。王导生于咸宁二年 ( 2 7 6 ) 。两人年纪相差将近3 0 岁。论官职,王导高于江影;论长幼,王导长于江彰。可 王导竞也以“君”呼之。例中晋文王司马昭称司隶校尉何曾为“君 。 ( 2 ) 长辈对晚辈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 言语4 3 ) 孙盛为庾公记室参军,从猎,将其二儿俱行,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 庄,时年七八岁,庾谓曰:“垂亦复来邪? ”( 言语4 9 ) 按:庾公称孙盛次子 齐庄 王戎弱冠诣阮籍,时刘公荣在坐,阮谓王日:“偶有二斗美酒,当与君共 饮,彼公荣者无预焉。”( 简傲2 ) 在世说新语贤嫒中还出现了同一语境称呼同一个人“君 、“卿 同用的语例: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 宿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日:“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盟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贤媛1 9 ) 以二人的身份来看,范逵称陶公( 即陶侃) “卿 为常,而此处范逵却用“君 ,“卿”、 “君”同用,可见“君 已经成为一个一般性的尊称,可以不论身份、地位、长幼的 差异。 1 1 3 主君 ( 1 ) 对一国之主的称呼 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遏也,圭丕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 ( 战国策东周策昭献在阳翟) 于是,韩王勃然作色,攘臂嚷目,按剑仰天太息日:寡人虽不肖,必不 能事秦,今主君诏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史记苏秦列传2 1 h ) ( 2 ) 对卿大夫的称呼 燕王日:“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 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战国策燕策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摩】皮日:“主君若有赐,兴口兵以救敝邑,则使臣赤( 亦) 敢请其日 以复于口君乎? 静( 战国纵横家书摩皮对邯郸君章) 按:麝皮,赵国使者, 尊称江君奚洫 1 1 4 子 “子 ,本义小儿,假借为五爵之一。引申为对士大夫以上的贵族男子的尊称。 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大夫也。”何休注:“古者士大夫通日子。”谷梁传宣 公十年:“其日王季,王子也。其日子,尊之也。 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 在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史记中,“子 用来尊称对方。 今齐王使宋窍谓臣曰:“奉阳君使周纳告寡人曰:燕王请毋任苏秦以事, 信口口奉阳君使周纳言之,曰:欲谋齐,寡人弗信也,周纳言:燕勺( 赵) 循善矣,皆不任量以事。奉阳【君】口口丹若得也,日:笥 毋任子,讲, 请以齐为上交。天下有谋齐者请功( 枷之。”(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使盛庆献书 于燕王章) 按:子,指苏秦。 魏王胃帽) 韩佣、张义( 仪) :煮棘( 聚) 将榆,齐兵有( 又) 进,王来救【寡1 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 支) (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章) i 之来也,其将请师耶? ( 战国纵横家书摩皮对邯郸君章) 齐王曰:“主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 战国策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 求九鼎) 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子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圣其 图之。请为杀隐公。静( 史记鲁周公世家2 5 ) 世说中“子承袭上古用法,也是用来尊称对方,一般用在上称下或平 辈身份者之间。 ( 1 ) 用于上对下 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 同坐日:“昔每闻元公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丞 相因觉,谓顾曰:“此王琏璋特达,机警有锋。 ( 言语3 3 h ) 刘琨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谓温峤日:“班彪识刘氏之复兴,马援知汉光 之可辅今晋祚虽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王其行 乎? 静( 言语3 5 h ) ( 2 ) 用于平等身份之间,多为朋友之间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于可去。 巨伯日:“远来相视,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竹( 德行9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日:“i 非吾友也! ”( 德行1 1 ) 1 1 5 足下 “足下始见于春秋战国,主要用于尊称君主,有时也用于同辈之间。清顾炎 武日知录卷二四足下:“今人但见史记秦阎乐数二世称足下,遂以为相 轻之辞,不知乃战国时人主之称也。如苏代遗燕昭王书,苏厉与赵惠文王书,皆称足 下。又如苏秦谓燕易王,范唯见秦昭王,苏代谓齐憨王,齐人谓齐渭王,孟尝君舍人 谓卫君,张丐谓鲁君,赵郝对赵孝成王,邮生说沛公,张良献项王,亦皆称足下。汉 书文帝纪:垂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郧、朱虚侯 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 在尊称对象上与“君相同,但在表尊程度上“足下”超过“君 ,“足下表现出 对听话人的敬重,战国纵横家书中“足下 凡四见,主要用于尊称君主。 墨王虽怒於齐,请养之以便事。( 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 一) ) 按: 指燕王 请贵重- e r n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高贤虹,故敢以闻也。( 苏秦谓齐王 章( 二) ) 按:指齐闵王 巨以垦工之所与臣约者告燕王:“臣以( 已) 好处于齐,齐王终臣之身不 谋燕燕;臣得用于燕,终臣之身不谋齐。”(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 一) ) 按: 指齐王 今垦工功力非数加於秦也,怨竺( 毒) 积怒,非深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