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doc_第1页
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doc_第2页
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doc_第3页
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doc_第4页
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德镇写生心得范文 史论系考察之景德镇有感 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诗人陈志岁景德镇诗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我们这次史论系考察南线之行,最著名的地方则正是-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因烧制皇家御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城镇。是称雄瓷业千年的中华瓷都。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这座城市的一切都突出了景德镇瓷器在世界的影响和地位以及她本身的陶瓷文化底蕴。 浸润水墨风采,笔走诗意虹桥,线条连天宇,意气动风云。体味瓷都清韵与古城馨香。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温、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各式各样的瓷器琳琅满目。让人情不自禁的爱上这片悠悠小镇。 说起景德镇当然离不开陶瓷,但只有到了景德镇才能感受到陶瓷的无穷魅力。在景德镇可以看到距今一千多年历代的民窑、官窑,其 中规模巨大的龙窑遗址,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瓷乐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此次景德镇之旅,我们也亲自体会陶瓷的制作。尝试在壶上作画:有人长诗题跋体现腹中文笔,有人挥毫写意表现丹青笔墨,有人致之纹样学习工艺精髓,有人肖像摹写进而留下回忆。这样的艺术实践是在课堂体会不到的,实践与书本上的认识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在理性的认识中,加以感性的时间,从而得到理性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是个过程。在景德镇的一位老艺术家的帮助下,我们真真正正体会了一次制瓷的艰辛与严谨。 景德镇有悠久的制瓷传统,广大瓷工身怀绝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奋力发展以手工技艺为特色的仿古瓷、美术瓷生产,坚持与外国机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国瓷器在国际上的美誉, 于衰落中显示了振兴陶瓷的潜力。现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的精华,使陶瓷制作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对于我们史论学习的学生而言,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一个小小的齿轮,我们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我们致力钻研,刻苦严谨的对待我们专业上的某个知识点,用特殊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许一个小小的齿轮却发挥着重要的传承作用,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写 生 实 习 报 告 目录 一引言 二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 1、渼陂古村概况 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 3、渼陂古村建筑特色 祠堂 民居 商铺 书院 4、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 三红土地、绿青山、碧水潭革命圣地井冈山 四总结 一、引言 经学校课程的安排,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环艺的同学在江西吉安和井冈山进行7月6日至7月15日十天的写生实习,主要进行的过程有对渼陂古村特色建筑速写和对江西各地风景进行采风。通过实习,加强同学们对建筑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与理解,在对当地的民俗的深入了解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领会到江西风情山美水美建筑独特美以及人情的美。深刻的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人类的美好的景象,在这美好的景色中去追求属于我们追寻的艺术风格与气息,增强我们的艺术文化修养。 我们写生的目的是:一、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二、培养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三、锻炼自己的表现技法,加强对速写的掌握能力;四、增加班级集体荣誉感。这一次写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这次的户外的写生实习。 二、商儒合一的传承吉安渼陂古村 7月6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从学校出发,历经近10小时的车程,到达江西吉安渼陂古村。我们将在这个静谧美丽的古村进行7天的写生实习。 1、渼陂古村概况 渼陂古村坐落在赣江的支流富水河畔,梁氏渼陂村(mei渼,波纹的意思,bei陂,池塘和山坡的意思,陂字还有皮音和泼音,当地人按照“披”字发音),开基于宣和年间至南宋初年,隶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方位为东经11552,北纬2628。拥有多个美好的称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庐陵文化第一村、将军村、江西明清建筑博物馆、电影村。融庐陵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雕刻艺术为一体而形成其特有的风貌。历史上庐陵纯化七十六都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的中心设立于此,曾哺育了众多的饱学宿儒和富商。并先后出了14位将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领导机关的驻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曾山等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叱咤风云。古村芗峰东立,象形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更有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据庐陵渼陂梁氏族谱序中记载:“梁之先曰:天监始自潭州,历十三世,日胜用仕南唐,微仕郎生子六,以六龙字之次第繁衍,而居庸之派龙四郎系也,世延甲村至宋宣和间,祖仕阶徙今之渼陂寨上,兹修谱以正其本支,冀以贻其后?”。据此可推知,从北宋宣和年间梁氏开基祖梁仕阶来到渼陂建村立寨,延续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经过前期十多代传人的繁衍经营,到明代中后期渼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这里不仅拥有当时中国南方一流的民居建筑,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村镇合一的贸易经商集散地,梁氏族人由此不少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降及清代,渼陂的商业进一 步得到发展,街上90%的店铺均为梁氏族人开设经营。他们在家门口开店经营,不断积累了千万家产,光宗耀祖的情结令这村里许多富人还是向往走向仕途,于是,用各种方式捐官纳监,并修建大量书院,把蟾宫折桂的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于是,就留下这众多的宗祠、书院。经考察,整个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从古建筑中到处透视出古代民间文化的蕴含,虽然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战火兵燹的毁损,但保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可观,在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村落的南面有28口象征着上天星宿的池塘环绕,且小桥流水,口口相通。村落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67栋,而且类型广泛齐全,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庙宇、革命旧址等。最难得的是位于村北的约900米长的明清S形古街沿富水河逶迤伸展,似文宜曲,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渼陂古村的古建筑融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为一体,古色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考古和旅游观赏价值。古村现有民居约栋,明清建筑栋。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曾经辉煌的古商道都在富水河畔静静遥想当年的繁华。众多的祠堂、书院是古村的骄傲。 古村里,几乎所有的建筑上都有着发人深省的刻字,偶然一见就引人深思。例如在求志堂前的照壁上,有一块字牌:“多留余地”,简单的四个字似乎写出了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恬淡和豁达。 2、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 瑶里写生总结 远离了城市的躁动,远离了车马喧嚣。我们来到瑶里古镇写生。15天,我们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那山、那水、那里的古建筑,我们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7月5日中午,带着激动与好奇,我们坐上大巴从学校出发了。瑶里,瑶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我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有山、有水、有鱼、有徽派建筑。然而时间仿佛并不理会我们迫切的心情,到达写生基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老师带着我们熟悉环境,由此得见古镇的面貌。瑶里依河而建。瑶河静静地流淌,几千年来孕育着这里的生命,“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古老而有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的两岸。在这里,仿佛看不到工业的痕迹,嗅不到科技的踪影,处处鸡犬相闻。四周山色清秀,山上郁郁葱葱。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中挂着几片洁净的白云,白云像一团团轻柔的白纱,不紧不慢地将天空擦的不着纤尘。这里的人们都是闲散而率真的,不用匆忙地奔走,不用造作地微笑。河边的石凳上,老人们喝茶下棋,闲话年景。而他们又是那样的热情好客,古风犹存。置身其中,恍若进入世外桃源。 厌倦了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厌倦了快节奏的躁动不安,这里仿佛是一片心灵氧吧,容我放慢脚步,在高山流水之间将自己放逐,褪去一切社会属性,回归自然。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忘记天地光阴,解开禁锢,让思绪自由徜徉。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每天夹着画板,背着相机,伴着晨光从基地出发。找一处静谧的所在,坐下来聆听虫鸣鸟叫,聆听流水潺潺,感受山的秀丽,水的柔情,鱼的畅快自由,还有古老的徽派建筑那历史的厚重感。 然而,画画并不总是这么有诗意,毕竟我并不擅长画画。一开始我总忍不住画大场景,前景、中景、远景一应俱全。眼睛里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得很累,耗费时间也很长,而画面上景物又太多太杂,没有重点。画山画水时一开始也不知道从何下手,毕竟没有经历过山水风景的户外写生。于是,每天晚上的画作评讲就很关键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知道了取舍的重要性,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小景。老师常说:“你选的景要有画意。”破坏画面的东西可以略去,如果其他地方的一个东西与这个画面很协调,可以把它移到自己的画面上。画画是创作而不是拍照。老师也经常强调构图,构图好了,画面才会协调,一个好的构图甚至 可以引导赏画人的视线。 慢慢地,我画的石板路不在平面化;我画的墙面的色彩出现了协调的冷暖变化;我画的瑶河如我看到的那样绿波荡漾。渐渐地,我知道了要想画出立体感就要加强明暗对比,勇于加深暗面;我知道了山和树要画得有层次感,色彩要丰富;我知道了如何用虚实变化表现繁密的瓦片,哪里要画得清楚,哪里要省略。 然而,这些都不过是画画的技法,不可能是我最大的收获。在瑶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观察,我观察到了马头墙是如何用瓦片一片片地搭建起来的。瑶里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增强了我对美的敏感度,提高了我发现美的能力。或许,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在那些日子里,白天画一天画,晚上讲评完后就没什么事了。同学们聚在一起聊天、玩游戏。或互相评价彼此的画,或对着抱怨被晒得很黑,或坐在一起吃着零食玩游戏,极大地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友情。大学里的班级不像高中整天都在一起,在学校里,我们总是在忙自己的事,少有机会闲谈。而这十几天的时间,我们对彼此间的了解甚至比过去一年都多。之前没听他说过几次话的男生在我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竟也侃侃而谈。 最令我难忘的要数那个雨天了。早上,天下起了雨,我本想和大多数同学一起窝在宿舍画临摹,然而那个酷爱画画的朋友很激动地要拉我出去画雨景。我被她高涨的热情感染了,于是提上画板和她一块出去了。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抬头望望远处的山,我惊呆了。山上已完全看不到平日的绿树芳草,只见雨中那一抹抹的黛青。山间雾气蒸腾缭绕,宛若仙境。我们躲在一座桥墩下面画山。坐下来,细细观赏,我的神思被那山间的云雾牵绕着,整颗心都要融化了。雨渐渐下的大了,那座远处的山头已完全隐入了雨雾中。有时,它只是蓦然一现,随后便销声匿迹。我看不到它,但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只是希望那云、那雨、那雾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的空间。从前,我一直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