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_第1页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_第2页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_第3页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_第4页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检验图谱 血液图谱之粒细胞系 浆细胞 一组浆细胞图。患者怀疑为浆细胞白血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量增加,且幼稚细胞占较多比例,散点图明显异常。因而进行涂片复检,镜下发现此类典型的细胞,初步判断为浆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外周血中一般成熟的为主,正常范围在 0-2%之间。但是早幼(上)和中幼(下)的嗜碱性粒细胞你可能基本没有见过。此图来自某眼科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高达 30%,且自己不知道。 尿中吞噬细胞 尿中吞噬细胞( phagocyte)有来自中性粒的小吞噬细胞,为白细胞的 2 3倍,主要吞噬细菌等微小物体。有来自组织细胞的大吞噬细胞,边缘多不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常有空泡,约为白细胞的 3 6倍;胞浆内可见较多的吞噬物,如红白细胞、脂肪颗粒、精子、颗粒状物体、甚至其他小型吞噬细胞等。 吞噬有大量霉菌的白细胞 吞噬有大量霉菌的白细胞。白细胞以他特有的功能将霉菌吞如,牺牲自己,杀灭敌人。视野中还可见到完整正常的白细胞,周边的霉菌也许是他将要吞噬的对象。红细胞在这里保持完整,说明他没有参与清楚细菌的工作。上图未染色,下图SM染色。 嗜酸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本病例来自早产婴儿,此血片为出生后 46天的涂片,白细胞总数为 17.95 109/L。中性粒细胞分 5叶核以上者超过 3%,或大部分为 4-5叶或者更多叶,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细胞总数减少,与造血物质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有一过性右移。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改变则多预后不良。 中性多分叶核粒细胞 巨大的中性多分叶核粒细胞,数一数分了多少叶。比较一下周边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可以粗略估计其大小。 原始粒细胞 胞体:直径 10-20,圆或稍椭圆。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偏一侧,占细胞 2/3以上,染色质细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核仁: 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2-15,比原始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核仁:核仁 1-3个,但有时核仁少而小。 胞浆:量较多,分布可不等量。淡兰色,无核周界,有嗜天青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阳性。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6-20,圆形。 胞核:圆形,或稍有凹陷,位于中央或稍偏位,约占整个细胞 2/3,染紫红色,核膜明显,染色质尚均匀,随成熟渐增浓或呈小块状,核仁厚失。 胞浆:多,淡红色,有多量嗜中性颗粒,染紫红色,细而圆。 嗜酸性中幼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eosinophil, E)描述:细胞呈圆形,直径 13-15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 切片下的嗜酸性粒细胞 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 2 3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 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微绒毛很少。胞核较大,核 /胞质比例大,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凹陷,核内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多,在核周凝集较明显,核仁不常见。胞质内游离核糖体和糙面内质网较多。线粒体较中性中幼粒细胞多而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基质致密。高尔基体发育良好,中心粒常见。胞质内出现很多“嗜碱性”颗粒,颗粒较大,一直径为 0.5 1.2m,外有界膜包围,基质内有大量排列规则的致密小颗粒,直径 150nm,有少数“嗜碱性”颗粒内容为均质,偶见结晶状核心,由于嗜碱性颗粒是水溶性的,在标本制备过程中有些颗粒内容物被抽出,使颗粒显空泡状。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胞体:直径 15-25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碱性晚幼粒细胞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呈圆形,胞质淡红色。胞核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嗜碱性杆状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描述:最多,形态不规则,外周常有突起,胞质淡红色。胞核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碱性粒细胞 这类细胞的颗粒内含有组织胺、肝素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肝素有抗凝血作用,组织胺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过敏性慢反应物质是一种脂类分子,能引起平滑肌收缩。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与这些物质有关。嗜碱性细胞在结缔组织和粘膜上皮内时,称肥大细胞,其结构和功能与嗜碱性细胞相似。 特点 颗粒可覆盖在细胞核上,因之细胞核虽亦呈分叶状,但常不清楚。嗜碱性颗粒的特点与肥大细胞的颗粒相似,但两种细胞的关系尚待研究。图为比较嗜 嗜碱性粒细胞 碱性粒细胞( B)与中性粒细胞 (N)和嗜酸性粒细胞( E)颗粒的区别。 核右移 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 3叶核为主,若 5叶核者超过 3%时,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 4-5也或者更多,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细胞总数减少,与造血物质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有一过性右移。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右移变化,则多预后不良。 佩尔杰异常症血象 (pelger-huet) 佩尔杰异常症:一种遗传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不超过 1-2个,并具有异常粗的核染色质 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为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较粗大 、 大小不等 、 分布不均的深蓝色或蓝黑色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及恶性肿瘤时多见。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和 l核右移,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G 正常血象中有少量杆状核细胞出现,它与分叶核细胞之间的比值约为 1:13。 ( I ) 核左移 :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粒细胞 (指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超过 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上急性中毒、急性失血及急性溶血等。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为极度左移,多见于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具体表现为: 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核左移称再生性左移,常见于急性化版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 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低的核左移称退行性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 2) 核右移 :是指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4 、 5 叶(正常时多为3 叶 l) 或更多,其百分数越过 3%。这是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2. 毒性变化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等,中性粒细胞可出现形态变化。具体表现为: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中毒颗粒:细胞质中部分或全部颗粒变粗,着色深,颗粒的分布及大小不等,可能为中性颗粒成熟过程中发生变性所致;空泡: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常为多个,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着色所致; Dohel体: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多呈斑块、梨形或云雾状,可 能为核浆发育不平衡所致,为细胞严重毒性变的表现;核棘突:胞核有各种形态的芽状突出,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等有关。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3. 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胞核可呈固缩、肿胀、破碎、溶解等变化,退行性变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空泡粒细胞 红斑狼疮细胞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 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 LE细胞。 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 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 LE细胞需要 4个因素: 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 +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 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 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成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 LE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 90%70%活动性 SLE患者, 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 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 (肼苯哒嗪 )等引起也可阳性。 Auer体 奥尔 (Auer)氏体:是含于胞浆内的一种被罗氏染色染成红色的棍棒状小体。形态类似抗酸染色的结核杆菌。一般认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 B染色和 PAS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单核细胞胞浆中,但决不会出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故对白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May-Hegglin异常 May-Hegglin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白细胞异常,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特点是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包涵体。患者常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出血倾向,但绝大部分人不表现任何症状。 Cheidiak-Higashi异常 Cheidiak-Higashi异常: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嗜中性粒细胞(包括幼稚细胞)胞浆中,含有一种粗大的颗粒。该颗粒大小不一,直径 1-4,圆、椭圆或不规则形,染成灰蓝色、蓝紫色、以至棕红色,甚为显著;髓过氧化物酶,苏丹黑 B染色和酸性磷酸酶均为强阳性。有时在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组织细胞中亦可见到此种大颗粒。患者称为 Cheidiak-Higashi综合征( CHS),多见于幼儿,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常伴有中度白化病,其眼球及皮肤色淡而缺乏色素。眼球震颤和畏光。目前认为这种粗大颗粒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含有这种溶酶体的细胞吞噬能力仍属正常,但游走能力及趋化性以及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故极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并因反复感染最终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