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电视具有便捷性和普及性,对儿童的影响不亚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特 别是对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影响更为突出。儿童剧,作为电视剧中较为特殊的艺术 作品类别,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强,然而,儿童剧这种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并有 重要影响的剧种却长久地处于“边缘化”地位。目前,国产儿童剧存在着优秀儿 童剧少、说教性强、趣味性不足等问题。 儿童剧,其研究重心也与其他电视节目研究的重心趋势一致,即从以研究编 导、作品为主逐步转向以研究受众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儿童剧的电视接 受心理更为重要,也较为复杂。儿童剧与儿童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 作为审美客体的儿童剧总是通过特定的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引导着儿童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作为审美主体的儿童也并 不是被动和消极地静观,他们在收视过程中有着主动、积极、复杂的心理活动。 因此,只有客观地深入地研究探索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诸多因素,才能促进收视 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实现客体的价值。所以,应 重视研究儿童电视接受心理,考虑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能力,选择儿童可以理 解的内容和适宜难度, 创作符合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儿童剧是创作过程的首要问 题。 从儿童的收视需求、认知特征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中外优秀国产儿童剧的 实例,围绕儿童电视接受心理这一中心问题,旨在考察儿童剧中儿童电视接受心 理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国产儿童剧创作的原则和策略。儿童电视接受心理,作为 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受众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应受到学术界 的重视,因为它决定了儿童剧的发展,儿童剧的成长。 关键词:儿童电视;接受心理;儿童剧 ii abstract television is convenient and popular, the influence of which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family and school. whats more, the influence on childrens lives, cognition, and psychology is salient.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pla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special artistic type among teleplay is gradually growing. however, childrens pla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ildrens lives and influences them greatly has long been in fringe field. nowaday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domestic childrens play. that is, it is hard to find excellent ones; and it is full of preaching and lacks of interest. the main object of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s play, whose emphas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s of other tv programs, is turning around from editing and its production to investigating the audiences. in some extent, the study of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of childrens play is more important and more complex. childrens play and children has a complex and interactional relationship. on the one hand, when childrens play is regarded as the object of aesthete, it leads the young ones to art bourn prescribed by the works in ways of specific plot, figural image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on the other hand, children are not in a passive, negative and static state when they take the role of the subject of aesthete. on the contrary, they have active, positive, and complicate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course of watching. therefore, only if a many factors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are lucubrated objectively, is it possible to facilitate the relative unification of object and subject in the process of watching, to satisfy the need of subject, an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object. in conclusion, to make childrens play which satisfies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it is crucial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to take childrens acceptanc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ability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o choose appropriate content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children. surrounding the central issue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childrens watching needs and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in ways of analyzing actual examples of excellent childrens play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ur country, the thesis aims to see about the features and rules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and propose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making our childrens pla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audiences studty, childrens television iii receiving psychology should be laid store by academe, for it determines and shap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lay. key words: childrens television; receiving psychology; childrens play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缘由 社会主义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这一过程中, 由于儿童电视剧已 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创作, 因而生产的儿童影视剧必定遭到各各方面的冲 击。近几年,每年均有上万集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但儿童电视剧所占比重却微 乎其微。相关调查显示,2006 年我国电视剧总产量高达 500 多部,共计 13872 集,居世界第一。如果从 1960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刘文学算起,国产儿童 电视剧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但是,自 1978 年至 2000 年,儿童电视剧总量只有 500 部,年产量不足 300 集,堪称凤毛麟角,这与全国拥有的 1000 多家电视台 极不匹配。正是这些可怜的数字,引起许多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忧虑和重视,中国 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曾大声疾呼: “三亿孩子,嗷嗷待哺” ! 试想,天真烂漫的儿 童长期观看成人剧和外来剧,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电视“腐蚀”儿童的结果是彻 底抹杀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儿童时期。 儿童们看到电视中呈现的关于大人世 界的情感描述,会变得越来越“早熟”,导致儿童时代与成人时代的界限日渐模 糊。如此现状着实堪忧。儿童能否不被过早成人化?“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 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今天的 3 亿华夏儿童在对口剧本严重缺位的社会环境下,能否成长为健康 有志的中国少年?这一系列的疑问,恐怕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全民深思的社会问 题。 国家广电总局曾有要求,儿童电视剧的产量应占电视剧总产量的 7%,而实 际上 2006 年儿童剧的产量只达到要求的三分之一。其中,“戏说剧”、“言情 剧”、“警匪剧”、宫廷权谋、家庭纷争、情感纠葛等大量含有“腥、星、性” 成分的电视剧充斥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侵入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世界。当美国 的孩子在星球大战这类科幻片中长大时,我们的孩子却在笑傲江湖武侠 片中成长;当发达国家的影视媒体为孩子们打开面向未来的想象之门时,我们的 影视媒体却将孩子们封闭在几个世纪以前的“紫禁城”中。在优秀国产儿童题材 电视剧稀缺的情况下,小观众们或者跟着大人一起看胡编滥造的“戏说” 、打打 杀杀的“武侠” 、谈情说爱的“偶像”,或者被应接不暇的大量进口影视剧吸引 到荧屏前,如:蜡笔小星、奥特曼、哈利波特这些外来的动漫影视形象成 了儿童的成长记忆,过多的外来片,容易诱发儿童媚外的心理,形成“外国月亮 比中国圆”的错误心理定势,其结果不利于儿童民族自信心的确立。 近年来,像快乐星球、家有儿女等儿童剧,深受观众好评,为国产 儿童剧增亮添色。快乐星球 、家有儿女儿童剧的成功说明,国产儿童剧 2 市场并不是可以不屑一顾的“小儿科” ,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 景下,只要能创作出符合当今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优秀作品,国产儿童剧一样有 魅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现代大众传播开创时期,媒介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因为那时有限的大众媒 介使得接收者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他们也还没有学会独立于媒介。而今天, 情况已大不相同。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电视频道无 限增长,仅是儿童频道全国就有几家,专为儿童受众量身定制的节目更是数不胜 数。电子媒介的接收已从被动型的“有什么看什么”逐渐转入主动型的“看什么 选什么”;并从“合家欢”式的小团体收看变为个人观赏式的独自体验了。很显 然,在一户多机的情况下,接收什么内容,接受什么信息,已经不能以传播者的 意志为转移、传收过程操纵在作为个体的视听者手中,即选择性地接收。接受结 果取决于儿童的需求、观念、经验,乃至一时的心理冲动,比如选择性地理解、 解释和记忆信息。于是,立足于信息发送者的传播与效果思路,才变成了倾向于 接受者的“使用与满足”视角。这些都是深入研究儿童的地位、作用、心理特点 和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的调整和改变。 对受众接近大众传播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的“使用与满足”模式,重视 个人化的媒介使用。传播学者麦奎尔将心理需求的“满足”主要分为四大类逃 避压力、人际关系、人格认同、巡视信息获得普遍认同。 在媒介普及和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儿童对媒介的依赖日甚一日,特别是电 视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不亚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对儿童的生活和心 理影响更为突出。儿童接触电视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还成为一种必要。然而,儿 童作为视听者也不是那么“自由”。儿童接收的,未必就是他想要的;想要的,未 必就能得到预期结果,如麻痹与刺激、逃避现实或得到肯定。有时,儿童并不一 定彻底了解自己,于是,就有了传播学类似心理学的任务:帮助视听者了解自己 探索接受信息的精神过程。研究重心由传播者转到视听者,即受众。研究方法 也由外显行为深入到内在心理。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借鉴问题也随之提出。 因为心理学本身就是在人文基础上 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的学科。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 一说起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们便想到数量统计。 其实,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就受众研究而言, 据丹麦和瑞典学者认为, 就有五种非常明显的传统, 各自偏向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 在大众传播的领域里, 至今仍互相抗争,同时也相互融合。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克罗斯布鲁恩詹森 3 和瑞典朗德大学的卡尔埃里克罗森格伦认为,现代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存在着 五种传统理论: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接受分析。 可以说,大众传播的历史就是一个新媒介不断出现的历史;同时也是研究方法不 断改进的历史。 以上五种研究传统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各自从一定方面揭示出受众接受大 众传播的规律性认识。 据上述两位学者认为,接受分析是最近的、也是最为全面的研究方法。其主 要原因是,它传承了其它研究方法的优点,是一种涵盖各种形式定量、定性的受 众研究,结合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把儿童的电视接受心理过程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本文继 承了文化研究的传统;它的理论框架从符号互动到心理分析,无不涉及,既立足 于接受美学理论,又来源于使用与满足研究传统的新创的接受分析方法。 接受分析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自视为边界线的结合作为自己研究的出 发点。它推动了一种被称这为“受众+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它既 是定性的、又是定量的。虽然它通过深度访谈和观察,获得经验性的受众资料; 但它一般应用定性方法,对受众资料同时也对内容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直接目 的,是检验接受过程本身;再进一步,则力图发现媒介内容的使用及所产生的心 理冲击。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果呢? 首先,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正是从外显的过程向内在过程转变;其次,大众 传播的重点正在从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向意义的产生者(接受者)倾斜;再次, 受众研究正在从群体接受向个体接受深入;最后,受众研究正在从单一的方法向 综合的方法演变。一言以蔽之,传播学及受众研究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化。心理 学认识的深化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对于接受心理有研究,但更多关注受众的普遍共性、 一般收视心理、一般信息需求等,较少挖掘在不同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下,儿童 受众的独特心理,即这些研究大多停留于对一般受众的研究,而对特定的儿童节 目,其受众心理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对于儿童剧,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围绕儿 童剧本体的创作理论和方法等来进行。基于以上理由,本论文围绕儿童电视接受 心理为中心, 以在儿童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儿童剧为分析入手, 两者结合, 共同分析国产儿童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产儿童剧由于历史的影响,在具体的操作上形成了一些偏差:重内容轻形 4 式, 只顾对儿童说教指导, 而较少考虑传播的方式方法, 大多儿童剧过于成人化、 简单化、 表面化, 而忽视开掘电视自身的传播特点。 即便意识到了要 “寓教于乐” 、 “雅俗共赏”,且意识到要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但由于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是传播者而不是接受者,对接受者的接受心理缺乏细致、深入和科学的了解,不 了解儿童的需求,不掌握儿童的心理,不知道画面的处理能否让儿童产生共鸣, 不知道解说能否被儿童理解, 不懂得怎样的节目长度能使儿童获得最佳的接受效 果,不知道怎样的播出频率不致使儿童产生心理厌倦,那么制作出来的儿童剧于 受众于智慧都是损失。儿童剧只有被儿童“看”,才能发挥作用。儿童剧制作者 的工作要量体裁衣,根据儿童的需求生产,而不是削足适履,拿了成品的鞋子硬 撑儿童的脚 。创作者的理念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点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直接关 系到国产儿童剧在中国的发展与命运。儿童剧电视工作者应该形成一种观念,即 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 而不是从主观意念和节目考虑问题。 研究儿童受众的心理, 掌握儿童剧制作的技巧,小而言之是谋生的基本手段,大而言之是更切实、更有 效地为儿童服务,为中国的未来服务。 无论是什么电视节目,要想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赢得受众的喜欢。 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儿童剧也不例外。儿童剧,它的核心受众群是儿童受众, 片子播出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能够得到儿童的认可和喜爱。可以说,与其单方面地 来探讨儿童剧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儿童心理,不如合起来一起考虑,本文通 过对儿童的收视需求、儿童电视接受心理、儿童剧创作方法这些根本问题上予以 分析,从理论层面到实际操作层面,通过分析研究儿童剧与儿童电视接受心理间 的关系与意义,予以启示,从而提高国产儿童剧的创作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围绕儿童电视接受心理这一中心问 题,从儿童的收视需求、认知特征等方面入手,选择儿童可以理解的内容和适宜 难度,制作符合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儿童剧是制作过程的首要问题。儿童电视接 受心理,作为受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受众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话题, 应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因为它决定了儿童剧的发展和成长。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 各种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本文虽属于应用篇,但仍期望在理论层面上充实前人 有关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中外优秀国产儿童剧 的实例,深入探索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诸多因素,旨在考察儿童剧中儿童电视接 受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国产儿童剧制作的原则和策略。 鉴于此,本选题从现实背景出发,结合国产儿童剧的不足,以大众传播学理 论、接受分析理论、接受美学理论、电视创作理论、心理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 运用文献的描述性研究和阐释性研究,采用了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理论分析、二手 资料分析、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儿童电视接受心理,重建儿童 5 剧的创作观念,为提高国产儿童剧的创作水平,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为了研究便利,文中“儿童剧”特指狭义上的儿童电视剧,即以儿童的视角 和理解方式,用电视手段拍给以儿童为核心受众群体的电视剧种,而非广泛意义 上的儿童电影、儿童广播剧,儿童舞台剧,儿童木偶剧,儿童动画片等剧种。 另外,在本文中提到的电视制作,包括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 理两个部分。 据文献查阅, 对于电视制作与电视创作在定义中没有非常明晰界定, 在本文中,儿童电视剧创作,包括儿童剧文本的创作以及剧本后期制作、拍摄等 综合过程。 6 第 2 章 儿童受众分析 2.1 儿童受众的界定 2.1.1 儿童受众的概念 “受众”(audience,又译“阅听人”),传播学上通常将其作为传播对象 受传者的集体概念,指的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它是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 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上)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 原指演讲的听众,引入传播学后泛指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 视的观众”。简单的说,受众是大众传播及电视媒体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 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 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都 可以算作是受众这一领域的内涵。受众的外延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的读者,广 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新传媒的受众(观众)等。一般说来,受众的概念多用于 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很少用于人际传播 1。 电视受众,顾名思义就是电视观众。本文所涉及的电视受众是观看儿童剧中 的核心儿童受众群。有关电视受众的研究多种多样,但目前主要以收视调查研究 分析为主,随着电视业的逐步发展和竞争加剧,了解和掌握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 和需求成为儿童电视创作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2 儿童受众年龄阶段的划分 儿童剧中收视群体为儿童,人们经常使用“儿童”一词,但很少有人能清楚 地表述儿童指代哪个年龄阶段的群体。 电视制作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各年龄段的儿 童发展需求,才能制作出适合各年龄段儿童喜爱的电视节目。所以研究儿童剧, 首先对研究对象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 在中国学术界,通常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 014 岁,而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 朱智贤则将儿童的年龄期限划为从出生到十七八岁。在中国台湾地区, 儿童福 利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儿童系指未满十二岁之人” 。国外的不同学者对儿童 的年龄界定也不尽相同,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的年龄期限为 015 岁; 而施太伦(western)则认为儿童的发展截止到 18 岁。可见,在对儿童的年龄划 分上,上限是一致的,即出生之前,生命开始孕育时起,而下限则在 1218 岁之 间浮动不定。 故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中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我 7 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 014 岁。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 不同于人们平常所指 的“儿童”的年龄范围,它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 17、18 周 岁左右。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 1.5 岁、2 岁,相当于婴儿期;前运算阶段:从 2 到 6、 7 岁,相当于前学龄期; 具体运算阶段:从 6、7 岁到 11、12 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 运算阶段:从 11、12 到 14、15 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 2。按照皮 亚杰的四个阶段来划分,那么本文所研究的儿童,其年龄大体符合儿童发展的前 三个阶段,而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即 2 至 12 岁的儿童是本文研 究分析的主要目标范围。 2.2 儿童受众的收视需求和认知特征 2.2.1 儿童受众的收视需求 60年代施拉姆在儿童和电视研究中指出, 对儿童来说, 媒介传播的影响因人 而异。而这个“人”, 是在一定社会、家庭环境下成长的, 具有一定社会需要的 个体 5。因此, 我们有必要研究儿童为什么使用电视, 即从儿童需要的角度审视 其电视接触行为。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在1958- 1960 年,根据对北美地区5991 位学生、1958 位家长和数百位教师的实验研究提出, 儿童看电视是为了满足自身存在的三种 需要。第一是娱乐需要(entertainment)。儿童常常需要超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 境, 在幻想世界中与电视英雄共享成功的欢乐。第二是信息( information) 需要。 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大量的关于社会学习的信息, 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 角色及其相应的行为。第三是实用需要(social reality)。如:电视会增加儿童谈话 资料, 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交往资源。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娱乐需要, 其 次是信息需要。施拉姆用古典艺术理论解释了儿童对电视需要, 认为: 每一文 化单元的存在是因为它对于那个文化的每个成员都是有用的。 艺术可以满足人类 情感方面和认知方面的需要。作为一种艺术产品,电视对儿童也是有用的, 因为 电视既能满足儿童快乐、放松、逃避现实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也能满足儿童社会 学习等认知方面的需要。儿童出于某种“需要”才看电视。因此,施拉姆提出了 儿童是电视“使用者” (users) , 而不是被动接受者的思想。 格林伯格(greenberg) 发明了儿童的“需要清单” (need list) , 将儿童的电视需要依强度归为:习惯(as a habit)、消磨时间( to pass time)、寻求伙伴(for companionship)、寻求刺激(for 8 stimula tion or arousal)、社会学习( to learn about things)、放松(for rela xation)、忘 记( to forget) 和了解自我( to learn about oneself) 等。“需要清单”更为具体地将 娱乐需要发展为忘记、放松、唤起、寻求伙伴等, 将信息需要发展为了解自我和 社会学习等。继格林伯格的研究之后, 其他儿童与电视研究也较成功地运用“需 要清单”测试并证实了儿童的电视需要 3。 卜卫在1992年对儿童媒介需要的问卷调查清单中显示, 儿童接触电视的心理 需求,并非都一致,有的儿童收看科幻儿童剧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信息求知的需 求,希望从节目中增长见识,帮助日常生活或学习;有的儿童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理和参与欲望;有的儿童是为了娱乐消遣,学习累了,看些有情节、有故事的节 目来放松身心当然, 这些需求通常并不是单一存在的, 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于是, 儿童的要求更高, 既要有能够让其轻松消遣、 放松身心的内容, 还能够 “寓 教于乐”,增长知识,在日常交际中多些谈资。 另一方面,社会差异不同对节目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文化层次高的儿童比文 化层次低的更容易理解科幻儿童剧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境界; 东部的儿童更关心开 放、时尚类题材的儿童剧,而西部的儿童对地域性、现实生活类题材的儿童剧则 更感兴趣。女孩对温馨充满浪漫幻想的生活题材兴趣较浓,而男孩对太空自然、 打斗冒险类题材兴趣较浓。 儿童的需求心理也不是一成不变, 随着自身生活条件、 环境的改变以及家庭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儿童的心理需求也随之改变。学龄 前儿童,电视是满足儿童放松、逃避现实和情绪刺激等需要的媒体,但随着年龄 的增大,这些需求将不再是优势需求。 不难发现,如果儿童有强烈的交往和逃避现实的需要,他们就会在游戏或电 视的幻想世界里寻求补偿。与上一代儿童不同,除了依靠父母、老师解释世界之 外,他们还依靠大众媒介构筑人类世界的生活景象和模型。儿童可以通过大量的 电视节目来了解“世界是什么样的”,“我是什么样的”,了解现在、过去和未 来,看电视,成为儿童满足心理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当然,每个人界定娱乐方 式是不同的, 看儿童剧是娱乐, 看儿童新闻也可以说是娱乐, 个性需求有所不同。 在需求的潜意识下,收视过程的选择性特征就愈加突出。 儿童对节目内容的选择又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 理论指出,受众的收视过程就是受众对电视节目的选择过程。受众主要是根据自 己的需求来主动、积极的选择电视节目,而不是电视编导的一厢情愿。从这个角 度来说,相对于动画片、儿童娱乐节目,国产儿童剧可以引起儿童收视兴趣的因 素与前者相差甚远,若要缓解这一差距,将儿童的注意力吸引到儿童剧上来,创 作者们必须要对儿童有所研究,投其所好,了解儿童的需求和心理特征,在儿童 剧中设置能够让儿童产生兴趣和兴奋感的地方,让他们觉得看电视也是娱乐放 9 松、求知、获得爱与归属,这样才能够抓住儿童。否则,如果儿童剧仍一如既往 地“孤芳自赏”而不考虑儿童收视需求,其内容、创作方式、创作理念仍旧踯躅 不前,停留在先前的水平或是不敢尝试新的方法,只能遭遇“冷眼” 。 2.2.2 儿童受众的认知特征 所谓“认知” ,即主体赖以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是心理活动 的产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索尔认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即知识是 怎样获得、贮存、转化和运用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组成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元成分、操作 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三个成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操作成分及知识获得成 分的得到需要元成分的不断激活和作用,并给元成分提供反馈性信息,元成分据 此对它们作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进而使整个加工程序获得调整。随着这种内部 调整过程的不断持续,加工策略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增长,各种成分工作的自动化 也会不断提高,从而推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斯腾伯格的认知三成分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儿童认知行为有以下五个特 征: 主观性主观性 儿童在信息的选择及理解程度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众所周知, 儿童剧作品作为一个信息群,它必须经过儿童认知才能起到精神产品的作用,发 挥其功能。 经过儿童选择与接受之后的电视作品已经不是传者所提供的原有电视 作品模样,它可能大于或者小于原有作品信息量,也有可能大于原先信息提供的 信息量,而在等于或小于原先信息提供的信息量,这完全取决于儿童的认知信息 库中对新的信息群的消化与补充情况和儿童的主观性。 适应性适应性 指儿童对同一条信息会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而选择不同的策略。 现 代心理学家希格勒(1987)研究发现,对于每一个儿童来说,并不总是固定地使 用同一种策略,而是交替地使用不同的策略。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对于电视节目中 出现的同一个具体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他所做出的反应结果也不尽相同。希格勒 认为这是由于个体策略选择造成的。主体在发现问题以后,便产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包含关于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速度及答案准确性 等信息。通过对策略的具体执行,主体将获得关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反馈,根据 这个反馈,主体将加深对问题情景的认识,并能对策略进行调整。 定势性定势性 在过去经验中越是有效的策略,将来的使用频率就越高。任何一个 儿童的收视行为都不会是漫无边际的。 选择频道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儿童的视听习 惯乃至心理定势的潜意识流露。儿童的视听习惯不断积淀和发展,最终形成相对 稳定的心理结构。而电视经过日积月累的发展,其作品也呈现相对稳定的内容和 10 形式结构。比如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文化环境下,儿童剧的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儿童 的心理结构总以相对稳定的倾向相互照应着,作品与儿童彼此对应的积淀,构成 了电视视听心理定势。 电视观众的心理定势,是电视观众逐渐形成的视听经验的内化。心理学上的 “内化” ,是指外部的物质和人的外部活动向内部心理活动的转化 4。儿童每看 一集儿童剧,日后对剧中的具体事件、人物关联、情节构架可能都会淡忘,但是 在观赏过程中渗入脑海的感受却不会全部消失。这些感觉一点一滴地积累,收看 电视时,其心理定势就会悄然凸现,成为对节目褒贬喜恶的评判尺度。在心理定 势贮存、积淀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儿童本身未必直接察觉,但心理定势却像一 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儿童拨动电视机的频道开关,做出他们的选择和评判。儿童 的心理定势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并对后继的同类心理活动起着认同、排异性的 制约和导向作用。譬如“外国动画片比国产的好看” , “美国的科幻片比国内的精 彩”已经成为了当前某一部分儿童的成见。实际上,有不少国产儿童剧在艺术上 远远超出外国片,如:国产儿童剧快乐星球 ,其收视率曾一度排行第一,超 过同期播映的其他国外儿童节目,儿童逐渐关注起国产儿童剧,因而对于儿童的 心理定势,不能视而不见,不能一味迎合,要正确对待儿童心理定势中的合理因 素,要善于提高影响广大儿童的审美口味。 差异性差异性 差异性是指同一或同类媒介信息在不同受者个体或群体头脑中会产 生不同的认知。不同儿童对儿童剧的认知程度不同。儿童对儿童剧的认知是由个 人内在主观因素、生活学习客观环境、儿童剧传播状况等构成,由于认知内在主 观因素存在,反映到具体的儿童身上,既存在着群体间的差异,也存在着个体间 的差异,因此,在儿童剧信息的刺激下,不同儿童对同一体裁的儿童剧,会出现 不同的结果。儿童剧认知的差异性,表现在时间差异、文化差异和个性差异等方 面。 层次性层次性 不同的儿童对儿童剧的认知程度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对儿童剧的 认知程度按照他所理解剧本内涵的深浅、含量的多寡,由低而高逐层排列,组合 成阶梯递进网络,并以整合的认知形式表现出来。从儿童剧电视接受心理的角度 来看,儿童剧信息在作品中是分层次分布的,首先,儿童接触到的是声音,其次 通过声音了解到剧本的剧情,再次,是从已知的信息中领会创作者对所创作事件 的理解和认识,知晓儿童剧的演进过程,最后,在上面三层的理解基础上,对所 创作世界的发展趋势与规律的理解,所以儿童对儿童剧作品信息分布的认知是 从:儿童剧语言剧情剧本倾向性剧本深层含义几部分层层递进,并以整体 形式形成自己对这些方面的认知,最终存储于自己的认知结结构中。 研究和把握儿童电视接受心理,掌握他们的认知特征是儿童剧制作、营销、 11 传播的关键。 儿童剧若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 不能满足他们的电视需求, 就不会有很高的收视率。对于儿童剧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符合其认知规律, 想儿童之所想,制作出满足儿童电视需求的儿童剧。 12 第 3 章 儿童电视接受心理分析 3.1 儿童电视接受心理过程 3.1.1 注意 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5”。注 意是沟通个人心理世界与外在世界最直接的心理中介。儿童在看电视过程中的 “注意”也不例外,它是儿童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具体情况下对特定对象的选择性 集中。当儿童进入观看情境注意状态,主体便开始转入到一种积极活动的心理过 程,而且这种心理过程有特定的方向。“注意”能主动地选择自己的心理方向, 它能扬弃一些信息,而摄入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作为自己的收视对象,也即“选 择性注意”。儿童在接受电视过程中,能否持有一种注意力,也直接影响到接受 效果。注意力是唤醒感知、联想、想象、意象、情感的重要契机。如果全神贯注 地进入电视, 以情感体验人物, 领悟每句台词、 每个动作, 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 那么,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接受效果。相反,心不在焉,若有所失,这样的接受十 有八九会以失败告终。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次具体的注意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刺激情境,收视 环境中的注意活动也不例外。就收视儿童来说,作为注意的焦点要比其背景更为 凸出,从而产生一种对主体“注意”的“召唤力”。克雷齐指出:“知觉域中注 意所集中的部分比其余部分较清楚, 较突出它倾向于以知觉域的其余部分作 为背景而使图形特别醒目 6”。研究表明,如果形象鲜明生动,声音轻松欢快, 会受到特别注意,即转入短时记忆,而短时记忆的多次反复,就转入长时记忆。 反之,瞬时和短时记忆便很快消失,儿童剧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运 用悬念、巧合、误会、冲突等多种艺术手法,调动儿童关心、期待、紧张、惊奇 等注意心理机制,有机地调配视听的刺激强度,千方百计引起儿童注意,点醒儿 童,迎合儿童,挽留儿童。由于儿童有选择新异性的天性,在一部完整的儿童剧 中,他们往往最容易优先反应情节要素,声光强刺激部分,形体对比差异部分, 节奏突转部分, 画面连续积累的间断部分等。 这时儿童剧画面间的跳跃不能太大, 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在色彩变化上也不能太大,一方面要有适应 过程,另一方面,要利于思考。在组接时,应采用快慢结合的方针,快适应儿 童好奇好新的心理,慢毕竟儿童的思维跟心理,应有时间给儿童思考和参与机 会。在重点揭示时,可采用画面锁定方式。令整部作品的欣赏过程,变成儿童高 度集中自觉注意的过程。同时,把握片中的运行节奏,是控制儿童情绪和维持儿 13 童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3.1.2 电视感知 感知是心理学对感觉和知觉这两种心理因素的合称。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开 端。感觉通过五官感受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进行整合,反映事物的整 体面貌,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知是电视接受活动展开的初始的心 理因素,没有感知,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能有引发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 动,也就无法实现具体的,由电视所带来的其它艺术审美心理。电视感知,是电 视视听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由视觉和知觉完美结合而成。 电视具有直观活动的可视形象和真实的语言、色彩、音响,可以使儿童受众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与其它艺术形式的接受心理过程不太相同,儿 童通过视听或官能直接感受到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由于,看电视的过程正如儿童经历并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给予他们一种更 直接、更完整、更生动的认知体验,儿童的心理感知是客观规律所存在,电视工 作者只有充分掌握这些规律,使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对表象的被动复制 变为积极创造过程,从而满足儿童受众的电视需求。 3.1.3 联想与想象 儿童剧是儿童剧创作者与儿童进行精神沟通的桥梁,而这座桥梁的构建,除 了儿童剧创作者的劳动,还需要儿童通过联想跟想象等心理机制介入,对其进行 积极参与。 “参与”是观众对于作品中形象世界的把握和开拓。艺术反映生活,只能通 过现象反映本质,局部反映整体,特殊反映普遍,有限反映无限的方式进行。一 部作品的概括力或表现力的大小离不开接受对象自己的开拓与创造。 一部优秀的 儿童剧,应为儿童受众留有余地,给予儿童艺术审美再创造,从而让儿童参与艺 术创造,在审美感受过程中发挥再创作能动性。 儿童在审美过程中对剧本的再创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马赫曾对联想作过 一段精辟的论述, “大家知道,在心理学里有些关于联想的规律被认为具有突出 的重要性。这些规律可以归结为一条唯一的规律,它的含义是:在两个突然同时 迸发的意识内容 a 和 b 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实际上, 认识了这种总是重复的根本特点就很容易理解心理生活 7”。 儿童在观看一部儿童剧 ,会从作品的人物、 情节、 主题乃至细节, 或一句话、 一个动作、一个意象,由此及彼想到生活中的某类人、某件事、某种印象,这种 联想的方式,实际上就构成了儿童剧接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联想产生时,实际 上意味着儿童的思维已从直觉进入到意识。在这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意识中,儿童 14 剧所提供的幻想、人物、旋律、故事乃至意蕴,都会唤起记忆中沉睡的某些角落 和场景,于是,兴奋、激动、感伤、同情、悲愤等各种情感纷至沓来,激发起儿 童受众更大的收视热情 。 联想是儿童剧接受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是,联想又都由个体产生,往往会离 开作品本身,每个个体的联想不相同。比如 ,在观看国产儿童剧宝莲灯时, 有的儿童可能会联想沉香劈山救母,艰难奋斗的人生之路;有的儿童则可能会联 想自己曾经历过的艰苦人生。 因此 ,联想实际上已不是作品的简单引申 ,它已经 远离作品的底蕴与内涵。 不同儿童的联想往往各不相同 ,对作品评价产生 “歧义” , 其根本原因或许也正在此。 联想的另外一种特殊形式是艺术通感, 所谓艺术通感是指从一种感觉的反应 到另一种感觉的反应的直接转移。 艺术通感的运用, 不仅起到唤起儿童情绪情感, 激发收视热情,引发联想和想象,促进儿童对剧情的加工速度的作用;并且有利 于培养儿童参与创作的能力。电视的通感联觉可以造成虚实相间、意味隽永的深 遂意境,电视创作者往往利用儿童对色彩性质大致趋同的看法和表达意象,从而 赢得儿童共鸣。 想象区别于联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它不被屏幕所束缚,也不一 定非进入思维 b,想象可以从整部作品的意蕴中,产生更多的创造意识。 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比成年时期想象更丰富,就群体而言,儿童 比成年人的想象往往更奇异、更精彩、更洒脱。儿童的想象对其身心健康和智力 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医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想象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体现。儿童 在认识世界的时候,离不开想象。作为儿童剧的编导,应高度重视儿童的想象, 从儿童的想象中发现儿童思维的轨迹,从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不仅应 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而且应该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干。故按 照儿童心理学规律去制作节目,这样编导出的节目才会赢得更多儿童的喜爱。 3.1.4 电视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情感使然,也是想象使然。我 们都知道,阅读一篇小说、观看一部电影或聆听一首乐曲,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流 下眼泪或兴奋不已。这时候,艺术作品的欣赏才达到高潮。而这种表现,归根结 底是情感的表现。 情感与感知不同,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关系的反映和评价。 “人是 活的有机体,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在他的头脑里存在着反映主体与反映客体之 间的各种客观关系。 反映包含着作为进行活动和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与那些能满 足或是阻碍他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客体关系。 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的这一特殊 15 的方面便构成情感的领域或是他个性的情绪范围。情感是人的各种现实的关系, 亦即需要的主体与对他有意义的客体的关系在他的头脑中的反映 8。总之,情感 同人的要求、愿望和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 接受美学认为, 任何观众对任何一部作品正面或反面的评价, 都是情感化的。 儿童剧也不例外,其内在依据和情绪过程都与成人一样,所不同的是内容的选取 和外在形态的不同、一旦选择失当,小观众的感情闸门会即刻关闭,无法激活。 所以,对于内容的选取和外在形态的把握,是抓住情感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儿童期待某部儿童电视作品,就是期待体验某种情绪。观赏 儿童剧作品的过程,也就是情绪体验的过程。电视叙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 尾的过程, 而与之相对应的观赏情绪则是产生积累强化发展高峰释放 缓和的过程。故情感过程有一种完整性,即儿童从平静又回到平静。 3.2 儿童电视接受心理的先在结构 观看同一部儿童剧,儿童体会到的感受不完全相同,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