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a b s t r a c t : a r o u n d4 0 0 0 a b p 3 0 0 0 a b 卫d a l i a ne n t e r e dt h eb r o n z e a g e t l l ec u l t u r eo f s h u a n g t u o z iw a sd e v e l o p e d 、析t h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t h e s es i t e so ft h eb r o n z ea g e w e r em a i n l yd i s t r i b u t e da r o u n dt h eb o h a ia n dy e l l o ws e ac o a s t a lz o n e ,w h i l e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a sv e r yr a r e l yi no t h e ra r e a so fd a l i a n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m i a o s h a ns i t el o c a t e da t j i n z h o ud i s t r i c t ,d a l i a n i tw a se x c a v a t e db e t w e e nt h el a t e19 7 0 sa n dt h ee a r l y19 8 0 s ,b u t t h e r ei sn op a p e ra n a l y z e d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b a c k g r o u n dt h e r e t 1 1 i sp a p e ru s e ss p o r e - p o l l e n a n a l y s i st or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c l i m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f o r m4 0 0 0 a b pt o3 0 0 0 a b p t h e r ea r e m a n ys e l a g i n e l l a s i n e n s i s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h u m a na c t i v i t i e sw e r ef r e q u e n t a n d ,m a n y 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do ns p o r e p o l l e ni n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e v e l 硼1 e s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ec l i m a t e w h i c hi si d e n t i c a lw i t ht h ec l i m a t eo fl i a o n i n gp r o v i n c e ,w a sc o o l e ra n dd r y e rd u r i n gt h e b r o n z ea g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st h es u mo fm a n y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w h i c ha r ed e p e n d e do n b yh u m a ns u r v i v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ti n c l u d e sc l i m a t e ,s o i l ,a n dt o p o g r a p h y , m i n e r a la n d b i o t i cr e s o u r c e s s ot h i sp a p e ra l s oa n a l y z e s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b r o n z ea g e i nd a l i a nu s i n gm a n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x i e s ,s u c ha sc h a n g e so fc o a s t t l l i sp a p e rm a i n l y s t u d yo nm a r i n es e d i m e n t a t i o n ,s h e l lb a n k ,a b r a s i o nt e r r a c ea n dm a r i n ec l i 伍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 n l a ta b o u t5 0 0 0a b p t h es e aw a t e rb e g a nt ob a c ko f fa n dw a sp r o p i t i o u st oh u m a ns u r v i v a l b e c a u s eh u m a nc a ng e tr i c hs e a f o o dn e a r b yt h es e a c o a s ta n dd i d n tw o r r ya b o u tt h e i rh o u s e s s u b m e r g e db yh i g l ls e a 1 e v e l b e s i d e s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r e l i c so fm i a o s h a ns i t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a tt h a t t i m e t l l er e s u l t ss h o wh a l f - c r y p th o u s e so fm i a o s h a ns i t ew e r es u i t a b l ef o rv e g e t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c l i m a t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l o ws e a - l e v e l h y d r o p o t e si n e r m it h a tp r e s e n t e dt o m i a o s h a ns i t es h o wt h ec l i m a t eb e g a nt od r y e ra n dc o o l e r , b u ti tw a sn o te x t r e m a l i z a t i o n ,s t i l l w a r m e r , s o ,t h ec u l t u r eo fs h u a n g t u o z iw a sa c c o r d a n c e 诵mt h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t t h a tt i m e h y d r o l o g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i s s u p p o s e dt ot h em a j o rf a c t o rw h i c hi m p a c to nh u m a n r e s i d e n c e ,b u tt h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b r o n z ea g es i t e sa n d t o p o g r a p h yi nd a l i a ni se x i s t e d t l i si s s u ei sw o r t h yo fo u rr e f l e c t i o n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i sp a p e r ,w ef u r t h e rr e a l i z e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 t h eb r o n z ea g ei nd a l i a n ,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m a n 1 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b r o n z ea g e a t t h a tt i m e ,h u m a nw a sa b l et oi m p r o v eo nt h et h i n g so fn a t u r e b u tt h ee x t e n tw a sn o tb e y o n d t h ec a r r y i n gc a p a c i t yo f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m a n l 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t h eb r o n z ea g ei nd a l i a nw a sr e l i a n t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a l s oi sa f f l u e n ti n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i nl i a o d o n gp e n i n s u l a k e yw o r d s :d a l i a nr e g i o n , t h eb r o n z ea g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b a c k g r o u n d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却、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日期:年月日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1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绪论 人类社会不是在周围自然界以外孤立发展起来的,而是生活在环境中,自然环境、 生物环境和人类是人文生态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图卜1 ) 。从 图卜1 中不难看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自然环境和生物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 环境变迁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的改变具有强烈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又反过来改造自 然环境的面貌和生物环境的构成。因此考古文化只有和环境相结合研究才能解释考古发 掘中的遗址、遗迹、陶器、石器、动植物遗骸等形成时期发生了什么样的活动,是什么 样的环境条件形成了当时的人类活动、行为,古代人类又是如何改变所在地的景观等。 这些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去解释,这样的结合就形成了环境考古学。 图1 - 1一般人类生态系统模型n 1 f i g 1 1 1 1 1 eg e n e r a lh u m a n se c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sm o d e l 环境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地球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新学科, 着重研究古代文化和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瞳3 。环境考古的对象口1 可以包括 人类形成以来整个第四纪时期与人类有关的环境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古代环境变 迁与人类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恢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探讨其文化起源、 演变规律和诠释形成中国文化特点的环境缘由h 1 。环境考古学主要是通过对古文化遗址 中所包含的能够反映环境的遗存研究,来恢复古代人类及其文化的生存环境,分析自然 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探讨人类文化适应、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对环境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的改造过程,最后对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 释。 本文主要探讨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的环境背景,分析该地区的古环境与古文化之间的 关系,以及当时的人地关系,为该地区以至我国今后很好的处理人地关系有所借鉴;为 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以及土地管理者就如何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效地进 行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也可以弥补我国环境考古在 时空上的不平衡,丰富环境考古的内容。 1 。2 环境考古研究概况 1 2 1 国外研究概况 环境考古首先是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主要概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萌芽阶段 2 0 世纪3 0 年代中期是欧美国家环境考古的萌芽阶段。早期的开拓性研究者主要有 k b r y a n 、k s s a n d f o r d 、s a h u z a y y i n 、j t h a c k 等。k b r y a n 1 曾经研究了新墨西哥 史前人类生活与现代沉积环境的关系,b r y a n 陆。7 3 和h a c k 叫对美国西南印第安人史前社会 的环境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探讨;h u z a y y i n 1 和b u t z e r u 们做了尼罗河地貌 和水文作用对农业起源影响的研究;k s s a n d f o r d n u 研究了埃及尼罗河谷与旧石器时 代的人类的关系;英国的f e z e u n e r n 2 3 等在欧洲近东自然生物环境的描述和恢复方面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还有更新世时期气候、年代学以及动物群的连续性问题,并奠定了英 国环境考古研究的基础,并在伦敦的考古研究院建立了环境考古部。这些早期考古调查 中的环境研究虽然努力理解和探讨古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但是很少涉及古代文化和 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讨论内容n 引。 日渐成熟阶段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美国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开始强调文化生态学,并把系统论 用于环境科学n 钔、生态人类学n 5 1 和考古学n 即,使西方现代考古得以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 1 7 - 2 0 。目前,环境考古学已经进入到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阶段,而且其理论也趋于完善, 方法和技术也有所提高,并日趋先进。环境研究的内容已经贯穿于考古调查的设计、野 外调查和发掘、实验室的分析,直到最终有关古代社会的解释的全过程,成为考古调查 与研究的组成部分。成立了不少与环境考古有关的学术团体,如英国的环境考古学会 ( a s s o c i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a r c h a e o l o g y ) a e a ,美国的科学考古学会( s o c i e t y f o r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 s a s ,在科学考古等专业性期刊( 如j o u r n a lo f 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s c i e n c e 、a r c h a e o m e t r y 和g e o a r c h a e 0 1 0 9 y ) 以及考古学期刊上 2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 如a m e r i c a na n t i q u i t y ,a n t i q u i t y ,j o u r n a lo ff i e l da r c h a e o l o g y ) 发表大 量环境考古研究文章。欧美的环境考古逐步走上正轨并趋于成熟。 蓬勃发展阶段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环境考古研究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方法和技术也有了改 进与创新,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 g e o g r a p h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 ,g i s ) 在考古学时 空解释上的应用;研究内容除了基本理论和原理探讨外,还从更多的自然科学领域深入 研究考古学问题,使环境与考古联系的更加紧密,使环境考古的内容更加完善,环境考 古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1 2 2 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的环境考古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萌动于上世纪初,其主要特点是,大部 分古环境研究局限于自然生物环境的描述和恢复,很少涉及古代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环 境的相互作用的探讨u 副。 在上世纪中叶,我国环境考古在美国考古学理论及方法的影响下得以孕育。以国际 著名地质、地理学家刘东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在第四纪地质,尤其是黄土地 质与古环境研究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带动了中国环境考古的发展。第四纪与中 国环境考古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说第四纪研究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环境考古研究 的主要内容,相应的,第四纪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是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晗。周昆叔 先生在1 9 8 7 年研究堙2 1 上宅遗址时明确提出环境考古的概念并得到侯仁之先生的首肯与 鼓励。1 9 9 0 年,我国首次召开了全国环境考古学术会议,并出版了环境考古研究第 一辑。此后我国环境考古的研究逐渐明确化和系统化。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的环境考古可以说处于成熟阶段,开始侧重于古代文 化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探讨,注重古文化形成的环境背景,古人地关系的研 究,许多文献乜3 。船1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有的学者啪 _ 3 2 1 则从环境,尤其是从自然环境方面探讨古文化的中断、衰退以及文明的诞生,丰富了 我国环境考古的研究内容,而且研究区域也不再局限于北京地区,而是扩展到河北平原, 黄河中、下游,长江流域,甚至推向全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再只是地貌填图、沉积环 境分析、孢粉以及植物硅酸体分析、土壤微型态分析等第四纪研究传统手段,同时辅助 于遥感( r s ) 、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 p s ) 、虚拟现实( v r ) 、数字 测量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出现了“数字环境考古 一1 。在这几种科学技术手段中, g i s 技术的应用尤其之多,g i s 技术实现了考古资料的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为 解决考古学的空间性和多变量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从而成为研究考古学时空性 问题的新的解决手段。张颖岚口印探讨t g i s 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展望,熊苹啪1 则将r s 技术和g i s 技术的结合在考古中的应用中做了详尽的描述,滕铭予口刀将g i s 技术应用于实 3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践,实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国的环境考古研究越来越细化, 研究能力在不断提高。 虽然我国环境考古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有不少问题,其中主要是 研究时空上的不平衡性。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全新世的环境考古研究,研究热点在啪1 : 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响应,人类对于环境的影 响与干预,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研究。在空间上则集中于m 1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 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 陕西) 、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 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一珠江三角洲 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其中,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又集中于辽西及赤 峰地区、北京周边地区、内蒙中南部以及西北地区,而对于辽东地区的亚区辽东半 岛的研究则很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考古研究存在着时空上的不平衡,地区上 的不平衡,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代文化遗存研究的不平衡。 1 2 3 大连地区研究概况 辽东半岛位于海陆交互地带,是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环境过渡的地区,是我国几 个气候敏感带之一。我国许多早期文化、文明都发生边缘效应显著的生态过渡带上洲。 因此在辽东半岛孕育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器时代文化。作为辽东半岛新石器 时代文化的代表小朱山文化有很多研究h h 4 1 ,但是对于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较少, 尤其是古文化与古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 在辽东半岛( 主要是大连地区) 有许多青铜时代遗址( 见附表) ,由文物考古工作 者进行过挖掘。其中1 9 6 4 年发掘的甘井子双坨子遗址三叠层及其以后的研究,为该地区 青铜时代文化序列的建立树立了标杆,即双坨子一、二、三期文化,对于这一文化的特 点描述有许多,但是对于该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的环境背景以及与周围环境间的关 系并不多见,说明大连地区环境考古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 1 3 环境考古的研究技术手段 1 3 1 地质学方法 1 3 1 1 地貌调查 地貌调查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对遗址周围的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地形特征以及水文 条件等进行调查,尤其是第四纪时期的自然环境变迁。其主要任务是了解遗址区域地形 演变及特征,从中分析遗址形成的地貌条件,当时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影响、改造作用,探讨古人地关系。地貌对于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方 4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面影响:不同的地貌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自然资源 的多少、种类决定了当时人们获取自然资源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容。 戴雪荣h 5 1 等从地貌环境方面分析了良渚古城的形成及其意义,发现良渚古城及其文化所 处的地貌环境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局部的都有着无比的优越性,成就了它江南地区最早的 “鱼米之乡 ,也为社会文明发展的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1 3 1 2 沉积学方法 在沉积学方法中主要是运用粒度分析和地层划分,研究遗址区域内的沉积物特征。 由于沉积物受搬运介质、搬运条件以及沉积部位等因素的控制,粒度分布具有一定 的规律性,因此粒度指标是一种重要的反映环境干、湿的代用指标一 。通过对遗址区 周围的沉积物粒度分析,不仅可以推断其搬运介质、搬运方式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判明 沉积物的来源,解释沉积分异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判别古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从而很 好地解释古人类、古文化生存以及遗址废弃的环境背景。 在环境考古学中的地层有地质地层和考古地层之分。地质地层即自然沉积层,是指 没有人类活动过,不存在任何文化遗物的地层。考古地层即文化层,使指古人类生存居 住过的,包含文化遗迹、遗物的地层。二者的具体区别见表卜1 。虽然第四纪地层在与 考古地层在时间上不是完全对应,但是在大尺度上还是存在很多耦合的,这样将二者相 结合,相互对比,对于文化层成因的解释很有意义。 表1 - 1两种地层对比表 r 山l e1 1c o n t r a s tt w os t r a t u m s 1 3 1 3 古土壤学分析 土壤学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磁化率、微量矿物、碳酸盐、土壤微形态等,是人口密度 分析,农业考古的主要手段。 微形态学是土壤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任务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土壤微形 态的特征及变化。首要任务呻1 是观察分析组成土壤的物质、土壤形成物、孔隙及它们的 组构形式所反映的物质在成壤过程中的运动变化规律,探讨它的发生学意义。在环境考 5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古中主要用于分析区域环境演化与考古遗址形成及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关系m 1 。 磁化率是物质磁化性能的量度。沉积物是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记载了环境 条件的变化,其所携带的磁性矿物则因其对环境的灵敏反映和记录的稳定性而成为较好 的环境指示物质,为分析古气候变化规律,古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磁学依 据。磁化率高值一般可指示一种较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吨1 。尤其是频率磁化率,作为 一个明确指示土壤发育程度的指标,反映了风尘沉积形成时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 续时间的长短。 1 3 1 4 地质年代学 考古遗存的年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二者相结合应用,使环境考古中的年 代更加精确、可信。 相对年代的测定主要用地层关系和器物类型学方法。考古地层的打破关系闺1 是指晚 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即位于地层上层的年代未 必就早于下层。共存关系是指同一地层或遗迹单位中包含的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可视 为同一年代。考古类型学畸3 1 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 物、遗迹,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器物的质地和用途,对 于判定它们的相对年代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可以推断出土这些器物的地层的相对年代。 绝对年代的测定主要有树木年轮测年、纹泥测年( 主要用于湖泊沉积物,测年范围 达到1 3 0 0 0 年) 、1 4 c 测年、光释光测年( o s l ) 、热释光测年( t l ) 等。 1 3 2 植物学方法 植物由于移动性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 化敏感,常被看作是地质时代的“温度计”,用来判断第四纪古气候。因此植物考古学 方法通常以古代遗存中出土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代人类 的食物结构、作物栽培与农业起源,同时了解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古代生态环境及变 化规律,进一步弄清环境与人类活动及文化演替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材料主要有孢粉、 植物硅酸体和淀粉。 1 3 2 1 孢粉分析 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分别是孢子和花粉,简称为孢粉嘲1 。孢粉分析法是 一种利用埋藏在古代地层中的植物孢子和花粉研究古植被和古气候的方法。不同的气候 产生不同的植物,古代植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演替,都为古代气候变化提供极 好的证据,虽然在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植物体比较少,但是孢粉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因 此被作为古代气候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包含的孢粉种类,推测当时的气候、 生态特征,这就是孢粉分析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推 6 女连地g 青铜h 代环境背菁探究 断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考占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环境原因,还可以用来 探讨农业起源。 l _ 3 22 植物硅酸体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植物硅酸体( p l a n to p a l 、o p a lp h y t o l i t h ) 1 是充填于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 质硅酸体,搬运性比孢粉差,因此更能代表当地的植被,更利于对原生沉积进行植物群 落及其环境的恢复而且在地层中的比重大,即使在许多不含孢粉等其他微体化石的岩 层中也有植硅石的存在,对于孢粉含量少的沉积地层的环境分析有极大的意义,被作为 恢复古植被和占气候的有效手段。不i 叫的植物所含的植硅体形态刁:一样( 图卜2 ) ,有齿 形、哑铃型、鞍型、竹节型、棒型、尖型、肩型、扇型等。不同的类型,反映不同的气 候条件。通过对植硅石组成特征的分析,可以推断其起源中古物的类型和产量、所属时 代,从而推断当时的环境背景。其步骤为:分析植硅石组成特征划分植硅石带 确定优势植物推断古气候特征。 芭摹, 。 区 罐随 q 誉嫡 跑 图 i 篇 窖 8 器 誊 箩 通 弋 鼢 丘方协直 齿曩 重* 曩鞋捌竹节盟摔墨 生盘囊 肆蛊 图卜2 几种常见的植物硅酸体类型1 f i g1 - 2c o m m o nt y p e so f p l a n to p a l 5 1 l323 淀粉粒形态的分析 淀粉以淀粉粒的形式贮藏在植物的根、茎及种子等器官的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淀 粉粒由脐点和层纹组成,好比我们熟悉的同心圆,脐点是圆心,层纹是环,且各环之间 多为明暗相间。淀粉粒多旱圆球形、卵圆形或者多角形,脐点的形状有点状、线状、裂 隙状、分叉状、星状等。淀粉粒在形态上有3 种类型:单粒淀粉,只有一个脐点,无数 的层纹围绕这个脐点;复粒淀粉,具有两个以上的脐点,各脐点分别有各自的层纹围绕; 半复粒淀粉,具有两个以上脐点,各自脐点除有本身的层纹环绕外,外面还有共同的层 纹。不同的植物淀粉在形态、类型、太小、层纹和脐点等方面各有特征郾3 。因此可以根 据淀粉粒的形态特征作为鉴定植物种类的依据之+ 主要用于环境考古中农业考古和石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制品功能分析方面。 在植物学研究的三种对象中,孢粉分析和植硅体形态分析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而 淀粉粒形态分析的应用则比较少。但是淀粉粒可以达到种一级的分辨率,比孢粉分析和 植硅体分析更加精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淀粉粒形态的分析,只有 三者相结合,才能为古代环境的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1 3 3 动物学方法 在考古地层中会发现有许多动物遗存,而且不同的文化层会出现不同的动物遗存组 合。这些动物遗存为分析古代人类的食物结构、古环境演变等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在自 然界中,不同动物是适应不同环境而生存和发展的,某些动物对温度或纬度比较敏感, 活动常受到限制,这种动物称为“窄温性 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为喜冷动物,而貘 是喜暖动物。 1 3 4 分子生物学分析 古代生物分子分析是从古d n a 、古蛋白质、类脂化合物等古代生物分子的尺度去研 究人类的起源和迁移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及早期农业的发展,考古点动植物残骸 的精确鉴定,新的定年技术以及古气候的变化等与考古学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畸刀。 环境考古所用的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在研究中应该结合起来使用,使环境考古 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8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2 1 地理位置 第二章大连地区概况 大连市( 图2 - 1 ) 地处欧亚大陆东岸,辽东半岛最南端,位于 e 1 2 0 。5 87 1 2 3 。3 1 ,n 3 8 。4 37 4 0 。1 07 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 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腹地。大连又处于东北亚经 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区域,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 是东北、华北、华东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门户,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 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 2 5 7 4 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区面积2 4 1 5 平方公里。 1 2 0 。 1 3 5 4 5 r 广7 一 2 2 地形地貌 图2 - 1 大连市地理位置示意图 f i g 2 一l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o f d a l i a n 大连地区地貌( 图2 - 2 ) 最显著的特征是北宽南窄,两侧濒海,岛屿环列;北高南 低,脊凸翼凹,南端翘起。属于低山丘陵半岛地貌,是辽东丘陵山地的一部分。长白山 余脉千山山脉沿半岛走向纵贯全区,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部高,南部低, 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 9 女连地e 青铜 代环境背景撂完 图22 大连市地貌罔 f i g 22g e o m o r p h o l o g i cm a po f d a l i a n 区m lj 地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最高峰为庄河市北部的步云山,海拔1 1 3 0 米, 与老黑山、和尚帽山、老帽山等山体连成一片。南部地以低山为住,呈孤岛状分布于 丘陵之中。在中、低山周围,丘陵广布,首尾相连,有北东阳南西绵绵延伸。 区内平原山积较小,类型多样,分布零散。沿河流域分布小面积河谷平原和 三角洲平原,山前多有小面积洪积平原,丘陵坡麓有侵蚀小平原,海湾顶部有海 积平原。“燕山运动”晚期的地壳拉张和挤压运动,形成多处上叠式断陷盆地, 如普兰店一瓦房店盆地、庄河笳地等。此外,还局部发育有台地和喀斯特地貌、 风沙地貌、黄土侵蚀地貌、海蚀地貌。 23 气候条件 由于大连三面环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气候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冬季受来自西北 内陆干冷的冬季风影响,大陆性十分明显,夏季受来自东南海上暖湿的夏季风影响,又 具有海洋性特色。因此,大连的气候是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 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降水集中,多年平均降水量( 图2 3 ) 为6 1 0 册,6 、7 、8 、9 月份降水约占全年的7 0 左右,多年平均气温( 图24 ) 1 03 c ,光照充足,全年同照 时数在2 6 0 0 h 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为4 3 04 5 0 衄左右。 大连_ 【屯e 青铜h 代环境背菁探究 图2 - 3 大连市年均降水量 f i g23t h ea n n u a la v e r a g e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i n d a lj a n 24 水资源 图24 大连市年均气温 f i g 2 4t h ea n n u a la v e r a g et e m p e r a t u r ei n d a lj a n 大连地区主要有黄海流域和渤海流域两大水系( 图25 ) 。注入黄海的较人河 流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马栏河等:注 入渤海的主要河流有复州河、李官村河、= 十早堡河等。其中,最大的河流为碧 流河,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另外,还有2 0 0 多条小河。大连地区淡水 资源总量为每年3 7 8 6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3 42 为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 为88 4 亿立方米,两者重复水资源量58 亿立方米。 f i g2 - 5m 蛐o f r i v e rs y s t e mi nd a l l a n 女4 地b 青铜 代# 境背景掂z 25 土地资源 大连的土地资源是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驶其它5 个适宜类,弘的基础上,依照 上地利用的限制凼豢多少、强弱,共分为1 3 个t 地类刑( 圈2 6 ) 。从罔中可以t 行: 直水田地占全市上地总面积的5 0 8 ,这些十地丰要特点是地势低h 地形_ f 坦,上层 深厚,限制因素较少,经过改良,有较人的生产力。其中宣水m - - - - 等地,在水源充足的 条仆下经排水、洗舳一u 逐步,i :斛为水田。宜早f ;i 地的面积较大,达到4 38 1 ,这些上地 地势略高,地f 水 征较椿,上层小足很厚,抗早能力有限,上地生产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中有一少部分土地t t 产量小商,但是与果树,t 长直扩大果树生产。还白一些土地 土层厚度在3 0 厘米以r ,多分枷在丘陵和低山,适宜发展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林,实 行封l 育林。在总i 二地面积的1 26 4 的其他土地,主墨是用于城市建设、海滩养殖、淡 水养殖以及盐田州地。 26 生物资源 罔2 - 6 大连土地资源幽 f i g2 6l a n dr e s o u r c em a p i nd a l i a n 大连地区气候温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资源 较为丰富。陆生野生维管束植物兆i j 2 科、6 6 6 属、1 7 4 7 种,= i ;一p 油脂植物1 1 0 种,药用植物1 2 0 多种上农药类植物5 0 多种。可提取淀粉或做酿洒原料的植物 5 0 多种。全地区盛产节果,山精、葡萄和黄桃的产量也较大,近年来开展了草莓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种植。沿海藻类共1 5 0 多种,分属绿藻、褐藻和红藻门,其中5 0 多种具有经济价 值,海带、裙带菜人工养殖大面积开展。沿海有机碳的年生产能力平均每公顷1 4 吨。全地区有无脊椎动物约4 8 5 0 种,野生脊椎动物约7 6 5 种。其中,具有经济 价值或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1 3 2 种,野生脊椎动物有4 4 2 种。沿海盛产鱼虾,鲍 鱼、刺参、扇贝、紫海胆、螺类等海珍品资源丰富,海湾大面积放养贻贝、扇贝 等。北部山区开展了野鸡等野生动物家养。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第三章大连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综述 早期青铜时代文化侧专指早于商代中晚期,在4 0 0 0 - - 3 5 0 0 a b p ,约相当于夏 代到早商时期的青铜文化。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考古文化以辽西地区的夏家店 下层文化为主,辽东半岛也有分布。辽东半岛大约在4 0 0 0a b p 左右,进入了青 铜时代。这个时期的遗址大致可以分为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分布见图3 一l 。根 据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产力水平的相似性以及出土文物的器物类型学可以将 这些遗址大致划分为三个文化类型。 图3 1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图 f i g 3 1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t h eb r o n z ea g es i t e si nd a l i a n 3 1 双坨子下层文化 这期文化大约在4 0 0 0 - - 3 6 0 0 a b p ,现己确认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存主要分布 在辽东半岛南岸渤海与黄海沿岸的旅顺大连地区,有双坨子遗址下层,大嘴子遗 址下层,于家村遗址下层,除此之外重要的遗址还可举出金州区庙山遗址下层, 而且在海岛上也发现这个时期的文化,例如在长海县大长山岛的高丽城山遗址。 由于在地域上,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渤海海峡相望,文化随着人类的迁徙 传播着,因此辽东半岛此时的文化特征与山东半岛的龙山文化具有相似性。陶器 ( 图3 - 2 ) 的特点主要是:以羼细砂的夹砂黑褐陶为主,胎壁厚,表面则磨光。 1 4 连地青铜时代* 境背景撂究 多素面,纹饰有弦纹、乳钉纹和划纹器类以罐、壶、单柄环和高粗柄的浅盘豆 为主,器体显人而厚重。彩绘陶较为发达,以红、黄、白三色绘在黑陶罐、壶等 器的表而上,色彩极易脱落,图案为三角形、方形、菱形、条形和折线等几何形 状。 双坨子下层文化石器以磨制为主,器型以斧、锛较多。斧的体形圆钝而较厚 重,出现边缘磨制整齐规整的长方形石斧和长方形穿孔石斧。锛,凿中磨制精细 的小型器,石刀有狐刃的半月形刀和穿双孔的长方形刀,还发现锋部作四棱或六 棱的石矛。总的看来,双坨子下层文化的石器无沦制作和使用,都有较为进步的 特点。双坨子下层文化遗址还常见有穿孔及有牙腰的各式陶网坠,说明当时的经 济形态不只是农业,渔业也是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一种。 1 罐2 壶3 碗 4 单把杯5 镂孔豆6 9 彩绘晦片 图32 双坨子下层文化陶器 f i g3 - 2t h el o w e ro f s h u a n g t u o z ic u l t u r ep o p e r i e s 32 双坨子中层文化 属于这一文化的遗址主要有双坨予遗址中层,大嘴子遗址中层,较北部的金 州区庙山遗址中层,新金县单坨子1 导墓和长海县上马石棺墓葬也应归于这一文 化。 这一时期文化大约3 6 0 y - - 3 4 0 0 a bp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东文化也在发展, 成为岳石文化,依然在影响着辽东半岛的文化,从而使双坨子中层文化具有鲜明 的山东岳石文化的特征。陶器( 图33 ) 多轮制的泥质黑灰陶,陶器表面有的 施一层光亮的黑陶衣,器壁一般较厚,胎质少黑色而多红褐色或灰色。素面为主, 常见的纹饰有弦纹,也有少量的划纹,附加堆纹和乳点纹,器类有舌形扁足的鼎、 鼓腹罐、深腹鼓、浅盘豆、长颈壶、蘑菇纽器盖。这些器类多以子母口、假圈足、 刀削圈为特点。盛行凸棱纹,也是般坨子中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1 5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该文化的石器( 图3 - 3 ) 均为磨制。磨制较精的边起棱脊的石斧、石锛较双 坨子下层文化有增多的趋势,多直刃半月形穿孔石刀。石矛体形较大。陶、石网 坠穿孔多,较双坨子下层文化更讲究形体的规整和实用。还发现了较多的骨、蚌 制工具,其中有称为鱼卡的,为中间宽两端尖,体中有绑线的凹凿,同时在大嘴 子发现的双坨子中层文化房址中也有较多的贝壳堆积,这些都说明,当时渔业是 重要生活来源嘲1 。 i 鼍2 盖3 纛4 嚣盖5 麓6 置7 石筹s 。苔锋 9 石绷1 0 石嬲整1 1 ,苔刀 图3 - 3 双坨子遗址中层陶器与石器 f i g 3 3t h em i d d l eo fs h u a n g t u o z ic u l t u r ep o t t e r i e sa n ds t o n ei m p l e m e n t s 3 3 双坨子上层文化 双坨子中层文化之后,辽东半岛的古文化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 现为具有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的因素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 地区特点十分浓厚的地方文化,那就是双坨子上层文化,大约在3 4 0 0 - - 3 1 0 0 a b p 。这一文化在辽东半岛南部的分布比双坨子中、上层文化较广,文化堆积也 较厚,是辽东半岛南部最重要的一种早期青铜文化。 双坨子上层文化的典型遗址除羊头洼遗址外,居住遗址还有双坨子遗址上 层,大嘴子遗址上层,旅顺于家村遗址上层;墓葬遗址有:于家坨头积石冢,庙 山土龙积石冢,金州区王头山积石冢等。 双坨子上层文化陶器( 图3 - 4 ) 多灰褐色的细砂陶,有的颜色不纯,往往夹 有褐斑,制法也多为手制,表面均有磨光,纹饰以划纹常见,图案有网状、羽状、 波状、折线、斜线等,其中以刻划平行线纹、刺点纹及纵向条形堆纹所组成的复 合纹饰最具特色。器类以壶罐类最为多见。 1 6 大连地区青铜时代环境背景探究 双坨子上层文化的石器( 图3 - 5 ) 发达,以扁平的石斧和半月形石刀最为多 见。穿孔的石斧、带肩石斧、磨制精巧的小型斧等都是较进步的形式。石凿为特 有的长形狐背式,穿双孔的半月形石刀,刃有外狐、内狐和平刃三种。磨制的石 镞有平底、凹底、深凹底等不同形制,这些又都表现出它们的用途已有所分化, 说明专业分工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