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摘要 通过几十年来艰苦卓绝的改革以及不断尝试,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 系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使我国农民脱离贫困做出了重 大贡献。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今我国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果听之 任之,不予理睬,停下改革的步伐,将会大大阻碍我国农村信用社健康的、可持续 的发展。鉴于此,要继续深化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探寻适应不同地区、不 同层次的改革办法与改革模式,这对于增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三农”服务能力、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首先总结国内外农村信用社的成熟理论, 历史性的回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程,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依据,接着对我 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进行研究: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欠发达地区以贵 州为例,之后分析并总结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后对比我国不 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总结各地区改革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尝试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有益的启发和思路。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模式选择 ii abstract abstract through the decades of reform,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nto a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so that our farmers out of poverty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at in todays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f left unchecked, ignore it, to stop the pace of reform will be greatly hindered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we must continue to deepen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explore to adapt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reform measures and the reform model, which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chinas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the sannong service capabilities, speeding up chinas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pace of constr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as a guide, the first ,sum up the theory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hen, recalling the history of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to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then to study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well-developed region , for example, beijing, less developed areas, for example, guizhou, and th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the last comparison of chinas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 summar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eforms proposed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try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and ideas. keyword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mode selection 独 创 性 声 明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 研究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尽我所知,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及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日期:日期: 年年 月月 日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有关规 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借阅或网 络索引;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或 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 页,共 35 页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近些年来,针对“三农”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这 些优惠政策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农业产值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日新月 异, 农民收入的增加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是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应当看到,农村发展还是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部分农民还未脱离贫困, 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 多方配合,合力解决农村问题,而这其中,金融支农是重中之中。但是目前看来, 农村涉农贷款资金量低、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资源稀缺的问题仍然 存在,特别是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金融发展满 足不了农户的基本需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规范、不完 善问题等,还不能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温家宝总理在 2007 年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改革步伐, 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金融支农主力 军,要继续深化对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探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改 革办法与改革模式,这对于增强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三农”服务能力,满足农村金 融需求,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正是希望在这种背景下,立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际,通过比较不 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践,借助于国外信用社改革的经验,来深入研究我国农 村信用社改革。本选题无疑对认识和破解农村金融问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 义。 1.2 文本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1.2 文本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研究和阐述,本文拟完成以下目标: (1) 全面介绍农村信用社相关理论,分析其发展; (2)通过实例分析,阐释各地区农村 信用社改革情况; (3)根据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国内外改 革经验; (4)提出加快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对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比较研究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农 村信用社改革历史回顾以及阐述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依据; (2)研究我国不同地 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欠发达地区以贵州为例; (3)分析 并总结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4)对比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2 页,共 35 页 改革情况,总结各地区改革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异同,在理论分 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相关建议。 本文以阐释理论、分析现实、服务实践为构思方向,以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情况,探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 向、路径选择,为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建议。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资料查阅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农村金融学、区域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农 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出发,以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为例进行 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在金融支农方面存在着哪些制约因素,如何进一步改革以提高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支持农村建设的 成功经验,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管理为依据,做深入研究,尝试提出金 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及创新思路。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所涉及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是我国金融研究热点问题,改革路径尚无定 论。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归纳演绎的方法,对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想。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把我国各地区划分为发达、欠发达地区,分别研究其农 村信用社改革情况,并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改革情况,以国内外农村金融服务相 关理论为基础,对应不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3 页,共 35 页 2 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农村金融的理论基础 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是研究农村信 用社支持“三农”发展的理论前提,也是从深层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中,农村信用社的本质、地位和作用的基础。本章从国内国外不同学者的农村 信用社发展改革理论出发,对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理论进行概括阐述, 并以此作为本文主体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 2.1 有关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理论 2.1 有关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理论 2.1.1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2.1.1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提出的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是现 代金融学界众多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下面对此理论进行简 单介绍。 农民的收入水平处于社会的底层,在解决温饱的后很少会有财富的结余,特别 是一些贫困的农民甚至连储蓄能力都没有,因此就整个农村来看,面临着资金缺乏 甚至严重不足的情况。 农业虽是涉及全体国民生存的保障性产业,但是其自身所特有的投资长期性, 收益相对较低及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其很难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放贷对 象。正是由于正规途径的融资没办法实现,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找到了生存的空隙, 以发放高利贷等形式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进行剥削,使得农民更加的贫困,严重 阻碍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该理论主张由政府出面干预农村的金融市场,通过 国家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分支及信用合作社等形式为农村提供一定数量的低利率的 政策性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排挤非正规金融活动,使其退出农村 金融市场。 从表面上看该理论是可行的, 但是深入分析却发现仅仅依靠政策的农村金融是 不足的,很难构成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当今一些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可以证明,农村在接受政府注入低利率资金的短时间内确实在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民财富,但是在这短时间的繁荣过后就会发现农 村储蓄动力不足,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金回收率偏低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会越 来越严重,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的加重,最终还可能危及到政策性金融 的运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4 页,共 35 页 2.1.2 金融市场理论 2.1.2 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补贴理论的局限性促使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现了它的替代理论:农村 金融市场理论。该理论颠覆了农村补贴理论,认为农民是具有储蓄能力的,完全没 有必要大量的对农村注入资金,政策性金融容易扭曲农村金融市场,较低的利率会 降低农民储蓄的积极性, 使农村资本难以形成规模, 最终阻碍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过高的外部资金依存度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 素,农村资金高成本和高风险费用的特点导致了高利率的必然结果,农村非正规金 融机构的高利率促进了农村地区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金融市场理论认为,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且不能为负数才能实现资金的供求平 衡,实现储蓄的动力充足。在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问题上,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 况适当加以引导,不能盲目一刀切,最终实现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有机结合。 充足的市场竞争对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非凡意义,但是农村金融市场本身固有的不完 全竞争性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能完全的培养出有效率的农村金 融体系。 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可以看出, 一个非完全竞争的市场放贷人与借款人之 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政府的适当介入来补救市场中失效的部分。越来越 多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可以表明,在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及农村保险等众多方 面都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2.1.3 农村民间金融理论 2.1.3 农村民间金融理论 农村民间金融就是前面提及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范畴,包括所有未经过国家相关 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金融组织形式及游离于政府金融当局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主 体、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为。 农村民间金融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 发展中国家中存在经济二元性导致了金 融二元性,出现了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组织同时并存的情况。交易成本高与 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正规金融部门很难进入到农村金融市场,非正规农村民间金融 正是抓住了这个薄弱点发挥自己在担保、信息和特定环境下的成本优势进而占领了 农村金融市场。但也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给放贷人带来了较高的道德风险、逆 向选择和信息成本,因此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普遍较高。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民间借贷对象主要是以相互熟悉的亲戚朋友为主,金 额相对较小,需要支付利息比例较低。在农村民间金融为广大农民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为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较高的金融风险,因此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设计出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5 页,共 35 页 种正规机制来克服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或者消除对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抑制,进 行金融深化,最终以正规金融来替代传统民间金融部门。 2.1.4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 2.1.4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是农村金融理论史上一次独创性的探索,在 19 世纪中 期,德国雷发巽(raifeisen)是第一个把合作经济原则应用于农村金融领域的人, 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1995年国际合作联盟100周年代表大会通过和产生的国际 公认的最新的合作经济原则为准则,建立起来的以自愿和开放为基础,以社员的经 济参与、自主、自立以及民主管理为核心,以关心社区和为社员优先服务为服务宗 旨,以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保障,以参与者的股本金为资本构成主体,以入股 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金融组织。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具备金融业的基本特征,可以办理农村领域的存款、贷 款、结算和其他金融业务,具有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信用中介功能。随着经济发 展,社会进步,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势必要求金融业的服务和功能 的不断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合作经济原则日益表现出一些新变化,表现在经 营管理越来越向专家集中、盈利性倾向加重等方面。 2.2 国内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观点 2.2 国内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观点 我国对于农村金融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政府支持与补贴上,因为农业一直处于 弱势地位,而农业作为关系民生的基础产业,在国家安全及民生社稷上有举足轻重 的位置,所以给予农业一定补贴及优惠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贯做法。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前,涉及“三农”贷款利率一般比非“三农”贷款利率低 0.5-2 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一九九五年左右,我国货币当局一直在 逐步调高存贷款利率水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时期农业贷款利率的调高一 般会滞后于工商企业贷款利率调高,滞后期大概为半年至一年。一九九五年后,政 府逐渐取消了对于农业的优惠利率贷款政策,但是政府还是要求商业银行对贫困地 区发放利率优惠低息贷款,优惠部分由财政向商业银行进行补贴。 2001 年 6 月 11 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农业银行还联合发布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 。该办法要求中国农业 银行向贫困农户发放低息贷款,政府以财政资金给予贴息。 我国政府对“三农”贷款进行政策性补贴,发放低息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政策也存在一些隐患,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6 页,共 35 页 体表现为:第一,贴息贷款可能不能达到真正需要这部分贷款的贫困农民手里,并 且扶贫贷款的回收率比较低,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二,低息贷款削弱农村 金融业竞争氛围,并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所以,根据我国农信社 改革过往经验,单单凭借低利率政策性贷款解决不了农村金融问题。解决农村金融 问题,要立足于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要推进农信社改革。 针对农信社改革,我国理论界众芸纷说,主要观点有: 汲长虹等(2003)结合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现状,从满足我国贫困地区农民角 度考虑,认为应当对农信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逐步建设规范合作制。殷孟波、舟 杰(2005)认为合作制交易费用低,我国农信社改革应当走合作制路线。 高莹(2003)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信社调查分析,并研究当地农信社面临难体, 得出结论,认为农信社应当走股份制改革道路。 陈雪飞(2003)从不同地区经济情况及周边环境约束下手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 农信社改革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制与股份制两种模式。周 小川(2004)认为,我国农信社在色彩上有社区合作制的影子,而在制度上更像是 股份制,从世界各国实际情况来看,股份制与合作制混合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要 通过时间的检验,甄别优劣。 曾志耕、宗涛(2004)把农信社改革的三种方向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 制一一加以全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合作制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信社改革,只 有少部分地区才有可能走商业化改革道路,要避免大部分农信社转制成银行的做 法。 李应贤、李岗玲(2004)从农信社改革中一个棘手问题如何完善农信社法人 治理结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完善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应做到:明晰产权关系,改 善股权结构,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增强非社员股东的维权和参与意识;破除旧的思 想观念, 摆脱传统管理模式, 真正把法人治理结构的管理机制引进到农村信用社来, 切实实行民主管理,使“三会”和“三长”充分履行自身职责,使法人治理结构在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 充分披露有关信息, 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 增加信用社债权人的监督作用,切实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改革信用社外部监管制 度,督促有关部门做到对农村信用社监管到位并且不越位,监督农村信用社合规经 营但不能给信用社造成负担,更不能影响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健全落实信用社主任 竞争聘任制度。 粟建平(2004)从利率对农信社盈利影响入手, 以通道县农信社为案例进行分析, 认为农信社应当做好防范利率风险工作,并提出农信社管理利率风险的注意点。 徐忠、程恩江(2005)根据金融发展理论,提出我国对农村贷款补贴的政策使农 村金融市场利率扭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并认为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利率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7 页,共 35 页 场化改革首先要打破农信社在农村的垄断地位。 张旭梅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 河北金融2006 年 02 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8 页,共 35 页 3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 比较分析 3.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及其成效 3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及 比较分析 3.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及其成效 3.1.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3.1.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走过了 31 个年头,这期间 取得的各项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伴随着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金融体制改革正在有 序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质进展表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 融制度的创新,以及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汇率的逐步市场化改革,这些都为中 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金融保障。在众多的金融体制改 革中为我国 8 亿农民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最受社会关注。 在改革开放的 30 年中农村信用社改革大致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恢复 “群众性, 民主性, 灵活性” 及各项规范管理的改革 (1980-1995 年) 19801990 年,中共中央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行指示: “信用社应该在银行的 领导下,实行统一核算,自负盈亏,它要办得活一些,不一定要受银行一套规定的 约束,要起民间借贷的作用” 。全国农村信用社大搞加强信用社机构建设,加大农 村信用社自主经营权,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灵活性等活动。 1991 年中国农业银行公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章实施细则强调信 用社应该坚持“三性” ,要办成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章实施细则对信用社的各项管理作了详尽完整的阐 述,通过一系列管理规定,如:业务管理、劳动管理、利率管理、资金管理等,为 农信社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 第二个阶段:建立和完善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1996-2000 年) 1996 年,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对我国农信社改革具有很重 要的意义,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重点是要求把农村信用社改革摆在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关键是确 定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的性质。 决定由国务院颁布后,全国上下一片响应,对农 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内容为: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 离隶属关系,农信社县联社与央行分别对农信社管理及金融业务进行监督管理。以 后的几年中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真正成为了合作性金融组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9 页,共 35 页 第三个阶段,从农村合作金融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改革。 (2001-2006 年) 2002 年,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 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 加强内部控制, 进一步增强 “三农” 服务能力, 发挥农村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2003 年,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颁布拉开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大幕, 试点先后在山东吉林等八个省展开。国家更为强调农信社支农作用,要求农信社起 到联结农民的纽带作用。从此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三农”政策的出台农村金融改 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力争尽快满足支持“三农”发展的要求。 为了使农信社在改革后能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基本上在改革后能实现产权明 晰,治理结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领会国家金融改革精神多次向试点农村信用社进 行资金支持,这其中包括数次发放再贷款及专项央票等。此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 包袱等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两年后,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扩大至全国 21 个省 份,改革步伐继续推进。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推动作用,其中,涉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政达 10 余项,并对农村信用社产权问 题进行创新,规定在县域内允许外国资本、私有资本入股,以达到增强农村信用社 资本实力、优化农村信用社资本结构的目的,并规定先进行小范围试点后向全国范 围内推广。为了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中央对农信社改革进行了有力的资金支 持,截止至 2007 年末,央行支持农信社发展,为后者再贷款额度达 1300 亿元,这 对农信社顺利进行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援。 3.1.2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 3.1.2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效 改革开放 30 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效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发展上更主要的为 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来看,改革过程中试点农信社资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截止 至 2007 年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农信社不良资产比率将为 9.4%,而在进行农 信社改革前,这个数字达到近 38%,农信社资本充足率提高到 13%,资本实力明显 增强,资本机构得到改善,这有利于农信社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农信社在 增强自身资本实力同时,不忘根本,对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支持,02 至 07 年五年间, 农信社对农业及农户贷款比率提高 6 个百分点,由 39%提升至 45%,截止至 2007 年 末,农信社支农贷款总额占全国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量的 92%。 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从历史包袱的化解及其总体经营状况来看都有明显成 效。农信社资本实力显著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结构进一步优化,支农服 务能力提高。这使得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较快的速度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0 页,共 35 页 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在支农 方面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大,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与日俱增。换句话说,农 村信用社改革的 30 年,是农信社自身加速发展的 30 年,也是以农信社为主力的农 村金融机构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 30 年。 推动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农业资源丰厚积累做出贡献。 2007 年,我国粮食产量、棉花产量、肉类总产量、油料产量等都有了大幅提高, 粮、油、棉等人家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产品资源丰富。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 速发展,表现在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以及农业 设施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面积增大,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上三方面可以显示出我 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现代化农业已经初具规模。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如下数据:2007 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农 业总产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中的比重分别为 52.3%、4%、34.2%、9.5%,与 1978 年相比,农业所占比重下降了 27.7 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 升了 0.6 个、19.2 个和 7.9 个百分点,农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减少,林业、 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主要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在资源比较优势的驱动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蔬菜粮食等种植类农产品的分类上全国已经初步行形成了东北的大豆、 玉米带, 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和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 目前河南、黑龙江等 13 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 70%以上,提供的商品粮 占全国的 80%以上;畜牧业生产也更加向区域化集中发展。四川、湖南等 13 个生猪 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到全国的 75%以上。内蒙古、黑龙江等 7 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 量占全国的 60%以上。农产品的规模种植与饲养,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同 时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农民收入以农 业收入为主体,而农业收入以粮食收入为主,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 发展,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大幅提高。1978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34 元提 高到 4140 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 7.1%。1978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 生活消费支出由 116 元提高到 3224 元,生活水平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1 页,共 35 页 3.2 不同地区农村信用会社改革情况比较分析 3.2 不同地区农村信用会社改革情况比较分析 3.2.1 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以北京为例 3.2.1 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以北京为例 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北京市农村商业银行。北京作为 世界化的大都市其发达程度毋庸置疑,北京市的农村相对于全国来说也是较为发达 的,面对这样的情形农村信用社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怎样进行改革是北京市农 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村信用社系统首个省级农村商业银 行,其肩负着政策性支农与商业化市场运作双项职能。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体制机制 的系统性创新,全面实施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的过程才能 克服重重矛盾,为最终走出一条由农村信用社转型为一家运营高效、风控严密、盈 利能力突出的商业银行特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的高速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一个发展奇迹。 下面介绍一下北京市农商行的发展之路: 首先,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之初,由于底子薄,信用 社资产质量低下,北京农商行订立了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具体目标是在 06-08 年三年之内保证款、贷款规模翻一番,资产质量达到中国银行业同业之平均 水平,经营效益达到银行同业中等水平,从经营管理方面看,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全 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标准。为达到此目标,北京农商行在此基础之上制 订了细化目标, 分别是: 2006 年定为全面规范化年, 旨在推行行内经营服务规范化; 2007 年定为创新提升年,旨在抓好业务创新,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2008 年为高 速增长年 ,旨在在严密内控的基础上提高经营业绩,增快发展速度。北京农商行 制定了这一系列目标,正是希望农商行可以一年一个台阶,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健 康告诉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加上全行上下的奋力拼搏和开拓创新,最终在 三年后实现了既定目标,缔造了一个新的奇迹。 截止至 2008 年 9 月末,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达 2289 亿元,贷款余额 1158 亿元,存款余额 1973 亿元,分别较改制前增长 105%、129%和 110%。这样的经营规 模相当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又造了一个原北京农村社的系统,这样的成就不得不令 人过目相看。 科学的发展规划同样促成了其他各项优质指标的形成:第一,发展速度指标: 三年间北京市农商行的发展速度始终名列前茅领跑北京银行同业,北京农商行经过 三年努力,存贷款增速平均高出北京辖区内银行同业存贷款增速 49、54 个百分点, 存贷款增速平均高出全国银行同业存贷款 40、53 个百分点,存贷款增速平均高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2 页,共 35 页 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 14、46 个百分点;第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北京农商 行竞争力得到质的飞跃。2008 年末,在北京市辖内银行同业中,北京农商行存款规 模占比达 5.12%,贷款规模占比达 6.32%,相对于改制前分别提升了 0.71、2.31 个 百分点;经营效益实现飞跃,经营业绩大幅提升。2008 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农商行 人均利润达到了 28.1 万元,网点平均利润达 302.2 万元,前三季度实现利润 21.1 亿元,相对于改制之前分别增长了 84%、101%和 102%。而资本利润率达到了 38.1%, 经营业绩达到了全国银行业的平均水准;第四,资产质量得到改善,资本结构实现 优化,不良贷款指标“双降” 。截至 2008 年底,北京农商行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不 良贷款为 4.99%,相比于 05 年下降了 17.93 个百分点,相较于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的 平均水平来看,北京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一个低水平,并且低于全国银 行同业水平 0.7 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不良贷款率降低,为北京农商行的 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五,北京农商行经营素质提高,达到银监会风险监 管标准 14 项。截至 2008 年底,在银监会的 17 项监管目标中,05 年改制前只有 3 项达标,而 08 年这一数字达到了 14 项,而未达标的三项较 05 年也有了较大提高。 其次,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北京市农商行在三年的改革实践中时刻牢记建行 时确定的战略目标,坚持改革,不断创新。 要改革就要彻底,由农村信用社改为农商行,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 是体制的改革,北京市农商行进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进而创造一个 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在 2005 年北京农商行进行筹备时,北京农商行领导员工上 下同心,克服种种障碍,上收了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财权、人权和事权,成功摆脱了 由于体制转型所带来的风险。通过科学规划,专家反复论证,形成了一级法人、统 一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北京农商行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国内外商业 银行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组织结构再造以及业务流程再造,形成了各职能部门、 各专业委员会的国际化、 标准化、 规范化的管理架构, 建立了银行各部门内部制衡、 有效运作的运行机制及架构。通过新设新的业务部门如投资银行部,创造出新的 利润增长点,保证了北京农商行又快又好的发展。 北京农商行作为一家集商业运作和支农任务于一身的商业银行,自身在业务创 新上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令人称赞的。在北京农商行 05 年成立之 初,北京农商行的业务单一,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当时中间业务以及电子业务在北 京农商行的业务单中几乎为空白,当时业务只是简单的存贷业务,无法满足客户需 求。通过北京农商行三年的努力,积极借鉴国内外同行先进经验,大胆进行银行业 务创新,北京农商行基本上实现了与国内银行看起的业务种类与模式,与 05 年建 行之初比较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飞跃。三年间,北京农商行共获批开展 30 余项 外汇业务产品,为北京农商行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打下了良好基础。为满足中小企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3 页,共 35 页 金融需求,北京农商行相继推出了多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努 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中小企业与银行共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北京农商行为更好的服务广大客户,实现电子化银行,推出了“金凤凰网银” , 这是全国首家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网上银行,北京农商行这一壮举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使广大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网上银行。随后,北京农商行更是创新性的开办了全国 首款“指纹银行”产品,这款产品可以提供给客户更为简单、安全、便捷的网银登 录方式及金融服务方式,北京农商行的大力创新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同行的好评。 这些创新性银行业务配合较为传统的 atm 机、电话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多元 化、集方便快捷安全于一身的金融服务。 再次,不忘根本,服务三农。在高速发展、不断创新、做大做强的同时,北京 农商行不忘根本,主动承担政策性支农任务,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己任,并不 断尝试,试图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三农服务方式、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 了可贵的资金支持及良好的金融服务,真正成为北京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主力 军。经过三年尝试与不断创新,北京农商行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三农”的创新型金 融产品,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计划生育户创业致富贷款、农村助残贷款、设 施农业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多项贷款业务、 “农家女”小额贴息贷款等,这些业 务在创立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首都农民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 资金需求及金融服务,拉近了农商行与“三农”距离,有力的促进了广大农民的致 富。 3.2.2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以贵州为例 3.2.2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以贵州为例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之一,与北京市相比无论是从面积上还是行 政区划上都要庞大复杂很多,因此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工作上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和问题,但是贵州农信社在众多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最终选择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地 区的农信社改革之路。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描述改革的定义: “改革就是一个不断否定,修正以至完 善的过程”贵州省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说是在一步一步的不断试验中走出来了 2003 年,作为全国 8 个首批改革试点之一的贵州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没有任何前 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探索的改革之路。 第一步,成立省联社。2003 年 12 月,贵州省农村信用联合社成立,作为地方 性的金融机构,在省政府的授权范围内担当起省内所有农信社的总指挥,避免了各 地农信社改革“各自为战”的无序试发展。 第二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因省内各地经 济发展不平衡,整体欠发达的情况下包括较为发达地区和十分不发达地区,要区别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比较研究 第 14 页,共 35 页 情况对待,不能采用相同的改革模式。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讨最终决定按照“股权 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这两种产 权模式。 下面介绍一下在贵州省农信社改革的探索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家: 印江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 作为省内十分不发达地区的印江自治县在农信社大改革中依然保留了合作制的 形式,成立了贵州省第一家统一法人社-印江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通过实施以县 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的改革,股权结构得到了改善。目前,印江联社的信贷资金覆盖 了全县 348 个村、1000 多个自然村寨,惠及农户 80以上。小额信贷投放占新增 贷款的 6006 以上,高于全县农业贷款,远远超过银监局提出的农村信用社新增 贷款的 70投向农业、农户的要求。通过创建信用工程,开展晚间预约服务、上门 服务,农村信用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山旮旯里的金融超市” 。 花溪农村合作银行 花溪地区在贵州省范围来看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农民对金融服务的 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地区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模式对农信社进行改革,花 溪合作银行也是改革启动后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正 在探索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农民永远是其服务客户。虽然有了“银行”的招牌, 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没有忘记服务三农的宗旨,坚持“改制不改姓” ,对“三农”的 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小额农贷从 2004 年的不 足 15 亿元,如今已接近 4 个亿,翻了一番多。正是这种符合实际明确的市场定 位,使得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老百姓最信任的银行。 第三步,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进全省农信社改革。2006 年底贵州省在全国率 先完成 84 家以具(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4 家农村合作银行的组建工作。87 家联 社(合行)均获得了专项央行票据兑付。通过大胆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公司 治理路径,按照“授权合理,权贾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原则, 已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3.2.3 不同地区比较分析 3.2.3 不同地区比较分析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的大喜之年,在这短短的 60 年中新中国的成绩有目 共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得到了世界 人民的肯定,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形逐渐 凸显出来,在全国农信社的改革中也面临到了同样的问题。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农信社改革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1)产权模式改革方面的比较 首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