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_第1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_第2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_第3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_第4页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酵工程专业论文)竹黄菌发酵产竹红菌素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竹黄是我国民间药用真菌,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竹红菌素。本文筛选到一株产竹 红菌素的竹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鉴定,然后围绕其色素组成成分鉴定、固态发酵产色素 条件和产色素的生理特征展开了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 1 ) 采用p d a 平板筛选到一株产竹红菌素的竹黄菌株,命名为s u p e r h 1 6 8 。通过 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株隶属于竹黄属( s h i r a i a ) 。r d n a 聚类分析表明,该菌株与 g e n b a n k 中已经提交的竹黄菌( s h i r a i ab a m b u s i c o l a ) 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 1 ( 1 8 sr d n a ) 和8 8 ( i t s 5 8 sr d n a ) 。在无性世代的菌丝上发现了较小的分生孢子器( 3 5 岬 1 0 - - - 2 0i m a ) 和分生孢子( 一般 1i n n ) ,之前的文献中未曾有报道。对发酵菌丝的组成 成分研究表明,其营养组分与子座差异较大,但竹红菌素含量接近。 2 ) 利用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竹黄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固态条件下所产的色 素进行了分离,发现固态发酵条件下所获得的色素有6 个主要组分,采用n m r ( 1 hn m r 及”cn m r ) 及质谱法对其中的4 种组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4 种组分分别为竹 红菌甲素( h a ) 、竹红菌乙素( h b ) 、竹红菌丙素( h c ) 和痂囊腔菌素c ( e c ) 。其中 e c 为首次从竹黄中分离到。 3 ) 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生长需要较充足的营养条件,在营养贫乏的固态基质( 如 米糠、甘蔗渣、锯末、竹屑、秸秆、橘皮和玉米芯等) 上几乎不生长。色素产生需要合 适的基质,主要是淀粉含量高的些谷物( 如大米、小米、小麦、黑米、玉米、高粱和 荞麦等) 及某些副产品( 如麸皮) 。利用大豆及豆粕作为基质时,菌体生长良好,但无 色素生成。色素的产生与基质的淀粉蛋白比值( s p ) 有很大关系,只有当s p 大于1 4 时才会产生色素。此外,色素各组分百分含量还受到发酵基质的影响,其中h a 是色素 的主要组分( 通常超过4 0 ) ,以小米和高粱为基质时菌株不产h b 。研究表明,发酵基 质中淀粉酶活力和蛋白酶活力均比较低。淀粉酶活力和还原糖含量变化非常一致,在一 定时间内可以反映菌体量的变化。但两种酶与菌体产色素无直接关系。 4 ) 以玉米渣作为固态发酵基质,采用2 5 0m l 三角瓶进行固态发酵实验。首先通过 单因素法对固态基质产色素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然后通过响应面设计对培养基进一步 优化,最后获得的优化培养基为:玉米渣( 粒径1 0 一- , 1 2m m ) 2 5g 、麸皮5g 、初始含 水量5 0 、初始p h7 0 ,n a n 0 30 2 6 1g 、z n s 0 4 7 h 2 00 0 5 4g 、葡萄糖1 5g ,培养温 度3 0 ,相对湿度为8 0 9 0 ,发酵周期18d 。在此条件下色素产量为1 4 0 8m g g 干基,约为优化前的2 倍。实验还发现氮源的种类和添加量对色素的产生有着极为明显 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无机氮源中的n a n 0 3 及有机氮源中的牛肉膏、酵母膏有利于 色素的产生,而无机氮源中的尿素和某些铵盐( ( n 地) 2 s 0 4 、n h 4 c 1 和n h 4 n 0 3 等) 及有机 氮源中蛋白胨对色素的合成具有强烈抑制作用。金属离子对色素的合成也有一定影响: z n 2 + 、n 矿及k + 利于色素产生,m n 2 + 则有抑制作用。根据固态发酵过程数据,构建了菌 体生长、色素合成和底物( 残糖) 消耗动力学模型。 5 ) 采用液态发酵的方法,对菌体产色素过程中的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菌体 摘要 在产色素时氧化水平较高( 丙二醛含量升高) ,这表明菌体在产色素时受到了色素的氧 化胁迫作用。总抗氧化力变化比较小,说明菌体启动了抗氧化机制维持了胞内及胞外氧 化还原水平的平衡。研究发现,在发酵2 4h 左右加入终浓度4 0l m a o l l 的过氧化氢可 以促进色素的产生,一定强度的光照( 4 0i x e m 2 s ) 也可以促进平板培养和液态发酵条 件下色素的合成。上述结果说明色素对菌体的氧化胁迫作用可促进色素的分泌,属于一 种正反馈机制。 关键词:竹红菌素:结构;固态发酵;优化;氧化胁迫;竹黄 u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s t r o m a t ao fs h i r a i ab a m b u s i c o l aw e r eu s e da sf o l kd r u gi nc h i n a , a n dt h em a i na c t i v e c h e m i c a l so ft h e mw e r eh y p o c r e u i n s i nt h i ss t u d y , ah y p o c r e l l i n - 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w a s i s o l a t e da n di d e n t i f i e da ss h i r a i as p t h em a i nc o m p o n e n t so ft h ep i g m e n t sw e r ei s o l a t e d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 p i g m e n t - p r o d u c i n g c o n d i t i o n so fs o l i d - s t a t ef e r m e n t a t i o n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t r a i nw e r ea l s oi n v e s t i g a t e d t h er e s u l t sa r ea sf o l l o w s : 1 ) ah y p o c r e l l i n - p r o d u c i n gs t r a i nn a m e ds u p e r - h 16 8w a si s o l a t e du s i n gp d a p l a t e s ,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w i t hm o l e c u l a rb i o l o g i c a lm e t h o d s ( 18 sr d n aa n di t s 5 8 sr d n a )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r e s u l t so f c l u s t e ra n a l y s i s ( 9 1 a n d8 8 s u p p o r t e d 谢t 1 1sb a m b u s i c o l a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s t r a i nw a sp r o v e dt ob e l o n gt ot h eg e n u ss h i r a i a s m a l lp y c n i d i a ( 3 - 5 i lxl0 2 0 岬) a n d c o n i d i a ( 9 9 ) ;其他实验试剂均购自上海医 药集团公司,普通试剂为分析纯;高效液相色谱( h p l c ) 试剂均为色谱纯,购自江苏 汉邦科技有限公司。 2 2 4 培养基 p d a 培养基( g l ) :土豆2 0 0 ,葡萄糖2 0 ,琼脂2 0 ,p h 自然。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p d a 斜面培养基( g l ) :土豆1 0 0 ,葡萄糖1 0 ,琼脂2 0 ,p h 自然。 液态发酵产色素培养基( g l ) :葡萄糖2 7 ,牛肉膏3 ,k 2 h _ p 0 41 , k c lo 5 , m g s 0 4 7 h 2 00 5 ,f e s 0 4 7 h 2 00 0 1 ,调p h6 0 。 固态发酵产色素培养基:大米3 0g ,无机盐溶液2 5m l ( 其中1 l 中含k 2 h p 0 41g 、 k c l0 5g 、m g s 0 4 7 h 2 0o 5g 、f e s 0 4 7 h 2 00 0 1g ) ,1 2 1 灭菌3 0m i n 。 2 2 5 孢子悬液的制备 将培养7d 的p d a 斜面用无菌水( 含o 1 t w e e n 8 0 ) 将孢子洗下并配制成1 0 6 个m l 的孢子悬液。本实验接种量均为1m l 。 2 3 方法 2 3 1 菌株的筛选 新鲜竹黄子座( 包括与之相连的一段枝干) 首先用0 1 h g c l 2 消毒3m i n 后用小刀 切成很小的组织碎块( 大约2 x 2m m ) ,用3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 5m i n ,再在7 0 乙 醇中研磨3 0s ,无菌水冲洗后晾干,置p d a 平板上于2 6 培养并挑选产红色素的菌落, 提取色素后分析其是否为花醌类色素。 2 3 2 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2 3 2 1 形态特征 菌株的菌丝、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器用光学显微镜( 石碳酸棉蓝染色) 和扫描电 镜观察并拍照。作为对比,对野生竹黄子座中的分生孢子和茵丝也进行了观察。 2 3 2 2 培养温度对菌落形态及产色素的影响 将接种孢子块的p d a 平板分别在2 2 、2 4 、2 6 、2 8 、3 0 、3 2 、3 4 条件下培养3d , 观察菌落形态和色素的产生情况。 2 3 2 3 生孢时间研究 将接种孢子块的p d a 平板在3 0 条件下进行培养,从第2d 起对菌丝进行显微观 察并拍照。 2 3 2 4 湿度对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的影响 将接种孢子块的p d a 平板分别在相对湿度为5 0 、6 0 、7 0 、8 0 、9 0 条件下 培养4d ,观察菌落形态和色素产生情况。 2 3 2 5 发酵培养方式的选择 液态发酵条件:采用2 5 0m l 三角瓶,装液量5 0m l ,接种量1m l 孢子悬液,于 3 0 * c ,1 5 0r p m 下培养7 2h 。固态发酵条件:接种量lm l 孢子悬液,拌匀后于3 0 。c 黑 暗培养2 1d 。 2 3 3 分子生物学鉴定 竹黄菌株用摇瓶( 5 0m l 2 5 0m l ) 发酵4 8h ( 2 6 。c ,1 5 0r p m ) ,1 0 ,0 0 0g 冷冻离心 1 0m i n ,收集新鲜菌丝体。 2 3 3 1d n a 的提取 总d n a 提取方法按照y l i m a t t i l a 等( 19 9 6 ) 和p a a v a n e n h u h t a l a 等( 19 9 9 ) 所提 供的方法进行【9 3 , 9 4 1 。 1 2 第二章产竹红菌素竹黄菌株的筛选及组成成分分析 2 3 3 2r d n a 扩增及序列分析 1 8 sr d n a 以及i t s 5 8 sr d n a 采用通用引物扩增。二者的引物序列分别是n s l ( 5 - g t a g tc a t a tg c t t gt c t c 3 ) n s 8 ( 5 - t c c g ca g g t tc a c c ta c g g a - 3 ) 和 i t s 5 ( 5 - g g a a gt a a a a g t c g ta a c a ag g 一3 ) i t s 4 ( 5 - t c c t cc g c t ta t t g a t a t g c 37 ) 一引。其中i t s 5 i t s 4 扩增片段包括部分1 8 sr d n a ,i t s l 和i t s 2 ,5 8 sr d n a 全长及2 8 sr d n a 一部分。1 8 sr d n a 和i t s 5 8 sr d n a 用u l t r a c l e a np c r c l e a n u pk i t 纯 化,并由上海生工测序。所得1 8 sr d n a 和i t s 5 8 sr d n a 序列通过b l a s t ( h t t p :w w w n c b i n l m n i h g o v b l a s t ) 寻找相似序列以进行同源分析。多序列比对采用 c l u s t a lw ( v1 8 3 ) ,用b i o e d i t ( v7 0 1 ) 进行序列调整。进化树用m e g a 软件( v3 1 ) 采用邻位相连法( n e i g h b o r - j o i n i n g ,n j ) 构建( k i m u r a2 - p a r a m e t e rd i s t a n c ec a l c u l a t i o n ) , 1 0 0 0 次b o o t s t r a p 检验。以l e w i ai n f e c t o r i a 和d o t h i d e ai n s c u l p t a 作为构树外群。 2 3 4 色素制备 在大米固态发酵培养基中接入1m l 孢子悬液,在2 5 0m l 三角瓶中拌匀后于2 6 c 黑暗培养1 8d ,6 0 。c 烘干,研成粉木并过8 0 目筛,用丙酮提取其中的色素。提取液经 真空旋转蒸发获得黑色粘稠浸膏用于检测。 2 3 5h a 鉴定 h a 是竹红菌素代表性成分。通过颜色反应可以快速检测到花醌类化合物的存在, 但是否为竹红菌素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将色素浸膏复溶于甲醇并进行r p h p l c 检测, 以h a 标准品作为对照,对比其保留时间。子座中的色素也一起并行处理进行分析。h p l c 系统采用反相c 1 8 分析柱( h e d e r a o d s 2 ,2 5 0m m x 4 61 1 1 1 1 1 ,5r t m ) 。流动相为c h l o h : 水( 7 2 :2 8 ) ,进样量5 0 此,流速1m l m i n ,柱温3 0 。c ,于3 0 0n l n 检测光吸收。将与 h a 标准品保留时间相同的峰进行收集,并用e s i m s ( 离子模式,e s i ;电子能量,7 0 e v : 离子源温度,2 0 0 。c ;接口温度,2 8 0 。c ) 和d a d 连续波长扫描( 2 0 0 - - 6 5 0n m ) 分析。 2 3 6 发酵茵丝与子座组分比较 2 3 6 1 常规成分分析 包括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粗纤维、还原糖等。上述指标测定参考文献 9 6 】 进行。 2 3 6 2 总氨基酸分析 总氨基酸测定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因被酸水解,色氨酸未能检出。 2 3 6 3 脂肪酸成分分析 脂肪酸组分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2 3 6 4 无机元素分析 无机元素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 2 3 6 5 色素含量测定 竹红菌素总量按照文献【9 7 】进行测定:将竹红菌甲素标准品溶解于丙酮中配制成不 同的浓度梯度于4 6 5n l t i 下比色,建立标准曲线后测定样品中的色素含量。 2 3 6 6 甘露醇含量测定 扛m 大学博学位论i 参考药典2 0 0 5 版测定。 2 367 麦角固醇含量测定 按照文献 9 8 1 的方法进行。 2 4 结果 2 4 1 产菲琨类色素茵株的筛选 2 4 1 1 产红色素的菌株形态特征 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实验共筛选出4 5 3 株不同菌株,其中产红色素的菌株有1 3 株, 其中一株所产色素颜色反应呈阳性( 筛出序号为1 6 8 ,命名为s u p e r h 1 6 8 。见图2 - 1 及表2 1 ) 。 表2 - 1 产红色素的菌株( 4 d ,2 6 ) t a b2 - ir e d p i m e m p r o d u c i n gs u a i m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m a t e r i a l s ( 4 d 2 6 x 2 ) 编号 筛选序号茁落特征 i 2 1苗落直径4 2e m 苗落背面紫红色。气生菌丝向色樯醢。颜色反应阴性 26 7 菌落直径21c m ,苗落背面红色气生卣丝白色,密集。颜色反向阴性 31 0 3 苗落直径3 0c m 苗落背面浅红色,气生苗丝黄白色,密集。颜色反麻阴性 4 1 6 8 茁落直径3 8c m ,苗落背面裸红色,气生凿丝白色,较稀蒇。颜色反麻目i 性 52 1 2 苗落直径3 3g i l l 苗落背面红褐色气生菌丝白色密集。颜色反应阴性 6 2 15 菌落直径2 8c m ,菌落背面红色气生苗丝白色,驶稀疏。颜色反席阴性 7 2 7 9 苗落直径2 9c m ,菌落背面檄红,气生苗丝白色,密集。颜色反麻阴性 83 2 4 茁落直径3 3 c m 苗落背面中心处徽红色气生茁丝白色中心密集,突起。颜色反应阴性 93 5 7 菌落直往4 | 0c m 茁落背面紫褐色。气生苗丝白色密集。颤色反应明性 1 03 7 2 苗落直径3 , 4c m ,苗落背面血红色,气生茁丝白色,密集。颜色反麻阴性 l i3 9 6 菌落直径l2c m 菌落背面浅红色,气生苗丝白色,密集。颜色反应阴性 1 24 0 2 苗落直径19c m ,茁落背面微红,中心较深,气生苗丝白色,密集。颜色反应阴性 1 34 1 l 菌落直径2 4c m ,苗落背面 戋红色,有黄色同心蹦,气生茁丝黄自色,密集。颜色反麻阴性 表示刚性反应菌株,命名为s u p e r - h 1 6 8 24i 2 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的形态及色素鉴定 菌株在p d a 平板上的形态及分泌色素所产生的颜色反应如图2 1 所示。 翮 图2 - l 产竹红菌素茵株s h i r a i as ps u p e r - h 1 6 8 ( a 茵落形态:b 色素麒色反应( 1f c c i “2 h c i ,3 n a o h ) :c 色素可见光谱扫描围龇丙酮) ) f i g 2 - 1 t h eh y p o e r e l l i n - p r o d u e i n g s t r a i n s h i r a i as ps u p e r - h 1 6 8 a c l o n y m o r p h o l o g y ;b c o l o rr e a c t i o n ( 1f e c l 3 ,2 h c i ,3 n a o h ) :c t h e v i s i b l ea b s o r b i n g e o f t h e t o t a l # g m e n b f i n a e e t o r e ) ) 1 4 第二章产竹“菌素竹黄菌株的筛选及组成成丹分析 在2 6 条件下培养4d 后,菌落直径平均为3 8c m ,气生菌丝白色绒毛状,中心较 高且密,基内菌丝分泌红色素,可将培养基染为红色。该色素易溶解在氯仿、丙酮及乙 醇中,不溶于水,芤醌类色素颜色特征反应阳性( 图2 - 1 ) 。菌体所产色素在4 6 5n m 附 近有最大光吸收。 2 4 2 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的生耪学特征 2 4 2 i 形态结构 野生竹黄及其菌丝、分生孢子形态见图2 - 2 ;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的形态结构见图2 - 3 。 图2 - 2 野生竹黄子座形态结构 ( a 野生竹黄子座;b 子座中的茸筮( 2 5 0 0 ) :c 子座中的舟生孢子( 1 6 0 0 x ) ) r i g 2 - 2 t h e m o r p h o l 删s u l l c u i f e o f t h es t r o m a 扭o r s b a m b 淞i c o l a ( as u o m a t a o f s b w n b u s t c o l a ;b m y c e f i a i n t h es t r o m a t a ( 2 5 0 0 x ) ;c c o n i d i a i n t h es 。f f o m a t a ( 1 6 0 0 x ) ) 田2 - 3 竹黄茼株s u p e r - h 1 6 8 结构现察 ( a 有隔菌丝( 2 4 0 0 ) ;b 正在释被孢子的分生孢子嚣( 1 0 0 0 x ) ;c 分生袍子嚣( 2 4 0 0 ) ;d 分生孢干 嚣中的小分生袍子( 1 0 , 伽0 x ) ) f 遮2 - 3 m o r p h o l o g i c , a ls h u c l u r eo f t h es t r o m a t a o f s b a m b u s l c o a a n d t h es ”m n $ h i r a t as ps u p e r - h 1 6 8 ( a s e p t a l m y c e l i a ( 2 4 0 0 x ) ;bp y c n l d i i l mr e l e a s i n gc o n i d i a ( 1 0 0 0 ) ;cp y c n i d i , m o n t h e m y c e l i n m ( 2 4 0 0 ) :d c o n i d h i n t h e p y c n i d i u m ( 1 0 0 0 0 ) 1 南大学博学位论文 竹黄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的菌丝有隔,其上生有分生孢子器,为近椭圆形,大小为3 5 岫1 0 2 0g t a ,成熟后释放出大量分生孢于,易结块,呈黑色。分生孢子极小,近 圆形,直径通常小于1g m 。 2 422 培养温度对菌落形态及产色素的影响 培养温度对菌株形态和产色素的影响如表2 - 2 所示。在2 2 3 8 范围内,色素产 量和菌落直径有一个类似的变化过程,均是从低到高再降低。当温度高于3 0 的时候 其色素产量下降较快,在3 8 时不再产色素。 表2 q 温度对茵落彤态厦产色素的影响( 3d ) t a b2 - 2e f f e c t o f k m 耻m m o n m e m o 巾h o l o g y 卸dp i g m e n t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m es t r a i n ( 3d ) 温度( )直径( c m )菌落形态 产量( m 平板) 2 22 0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o8 6 2 4 2 5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i2 3 2 63 苗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2 0 6 2 83 6 苗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21 3 3 03 9 苗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2 3 l 3 234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l9 3 , 茁落白色。气生菌丝较密集,不太发达,中央成簇状突 h1 起,边缘整齐,白色 1w ,。 菌落白色。气生菌丝不太发达,贴附于培养基中央菌 丝突起,菌丝呈棉绒状 7 ,。 菌落白色,气生菌丝不太发达,贴附于培养基中央营 , 丝突起,菌丝呈棉绒状 2 423 生孢时问研究 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予器和小分生孢于可用孢子悬液接 种,故有必要研究其产孢时间。因孢子很小故可以通过观察分生孢子器的数量进行估 计。通过连续观察,发现在第3d 的菌丝上已经可以看到分生孢子器,到第7d 时,分 生孢子器几乎已经布满所有菌丝( 图2 4 ) 。 目2 - 4 茵丝上的分生孢子器( 7d ;a4 0 0 x :b l o t 3 0 ) f i g2 q e y e n i d i ao n m e m y c e i i a ( 7d ;a4 0 0 :b 1 0 0 0 ) 2 424 湿度对竹黄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竹黄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形态和产色素的影响如表2 - 3 所示。 第二章产竹红菌素竹黄菌株的筛选及组成成分分析 t 表2 3 湿度对菌落形态及产色素的影响( 3d ) t a b 2 3e f f e c to fm o i s t u r eo nt h ec o l o n ym o r p h o l o g ya n dp i g m e n tp r o d u c t i o n ( 3d ) 湿度( )直径( 啪)菌落形态 ,赢、 5 03 3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1 4 2 6 0 3 6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1 8 5 7 0 3 8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1 9 2 8 03 9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2 2 9 03 9 菌落白色绒毛状,中央突起、较密集、边缘整齐,白色 2 2 湿度对菌体生长及产色素有一定影响。在实验范围内,湿度对菌落形态无明显影响, 在相对湿度为8 0 - - - 9 0 时色素产量较高。 2 4 2 5 发酵培养方式的选择 固态发酵及液态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前者发酵周期虽长,但色素产量较高,其色素 含量可以达到4 2 - 4 8m g g 干基,且后续提取简便,便于操作;液态发酵周期虽然较 短,但产量比较低,大约为1 5 1 4 1 9 1 0m g l ,仅相当于4 0g 左右的固态发酵物,且 色素存在于发酵液中和菌丝体上,需要大量有机溶剂萃取,操作繁琐且杂质较多。以产 色素而言,固态发酵易于产物积累和提取,成本低,总体优于液态发酵。 2 4 3r d n a 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 通过p c r 扩增得到的1 8 sr d n a 全长为1 7 6 9b p ,i t s 5 8 sr d n a 全长为5 7 2b p , 均已被g e n b a n k 接收,登录号分别为e u 2 6 7 7 9 2 和e u 2 6 7 7 9 3 ( 见附录1 及附录2 ) 。通 过与g e n b a n k 中的序列进行b l a s t 比对,发现1 8 sr d n a 与g e n b a n k 数据库中竹黄( s b a m b u s i c o l a ,u 0 4 2 3 3 ) 有9 8 的相似度,i t s 5 8 s 与竹黄菌株( s h i r a i as p ) m l 2 0 0 4 ( a y 4 2 5 9 6 6 ) 有9 9 的相似度。通过n j 树分析发现,该菌株的1 8 sr d n a 与g e n b a n k 数据库中的两条竹黄( s b a m b u s i c o l a ) 序列( a y 5 4 3 5 8 8 ,a b l 0 5 7 9 8 ) 聚在同一分枝上, 且相似度达9 1 :i t s 5 8 sr d n a 序列与登录号为a y 5 3 6 3 7 4 和a y 5 3 6 3 7 2 的竹黄菌 假b a m b u s i c o l a ) 聚在一枝上,其相似度为8 8 ( 图2 5 ,图2 6 ) 。综合上述分析,菌株 s u p e r h 1 6 8 属于竹黄属,但与已报道的竹黄无性型形态学差别较大。 s rrl e p t o s p h a e t i am a c u l a n s ( u 0 4 2 3 3 ) 5 3 l l l e p t o s p h a e t i am a c u l a n s ( u 0 4 2 3 8 ) 叫踌l 砌a 唧,a 咖s sa g a 嘲娜嘲8 2 3 ) k = :二于嚣:三= 淼 9 9 、s h i n a i ab a m b u s i c o l a ( a b l0 5 7 9 8 ) 卜一 0 0 0 5 l e w i ai n f e c t o t f :a ( u 4 3 4 6 5 ) d o t h i d e ai n s c u l p t a ( u 4 2 4 7 4 ) 图2 51 8 sr d n a 邻接树 f i g 2 - 5n e i g h b o r - j o i n i n gt r e eo f18 sr d n a 1 7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4 4h a 鉴定 2 0 1 6 9 1 2 暑 爹e 4 图2 - 6i t s 5 8 sr d n a 邻接树 f i g 2 - 6n e i g h b o r - j o i n i n gt r e eo f l t s - 5 8 sr d n a t 抽( m m b 1 8 璩 : 8 4 9暑薹亭 第二章产竹红菌素竹黄菌株的筛选及组成成分分析 o5l o1 5 2 s 3 03 55如5 5砷 舒7 07 5帅 r i m m i n ) c 。 m _ l s c a n e s - 3 7 3 e 4 5 4 6 5 4 4 5 4 7 6 1 3 l哟! h l + 1s c a r l _ e 8 + 5 8 3 e 5 5 7 0 4 8 1 75 2 9 7r 掣 2 2 5 03 0 03 5 04 o o4 5 05 0 05 5 06 0 06 5 07 0 07 5 0 毫 2 8 e 图2 7 f i _ a 的鉴定 似发酵色素:b 竹黄子座色素:ch a 标准品; dh a 质谱图;eh a 紫外可见连续波长扫描图谱) f i g 2 - 7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o fh a ( a p i g m e n t s p r o d u c e db ys o l i d s t a t ef e r m e n t a t i o n ;bp i g m e n t so f t h es t r o m a t ao f s b a m b u s i c o l a ; ch as t a n d a r d ;ds p e c t r u mo fe s i - m so fh a ;et h eu l t r a v i o l e t - v i s i b l ea b s o r b i n gc u r v eo fh a ) 从r p h p l c 分析可见,菌株s u p e r h 1 6 8 发酵所产色素中有6 个主要组分( 图2 7 a ) ,且其颜色均能由红变绿,显示了花醌类色素的特征颜色反应。其中h a 标准品的保 留时间为5 1 1 0 9m i n ,与5 1 1 1 5m i n ( 菌株s u p e r h 1 6 8 发酵所产色素) ,5 1 1 2 5m i n ( 子 座色素主峰) 接近。故可以初步判定该位置的峰为h a ( 图2 7a ,b ,c ) 。e s i m s 分析 1 9 :2 :1 8 4 9 昌甚_ l 掌 3 2 2 1 1 5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显示,在e s + 图谱中,其r r d z 为5 4 7 ( m z 5 6 9 m + n a 】十,5 2 9 【m + i - - h 2 0 + ,4 8 7 【m + i - - 4 c h 3 】+ ) ;在e s 图谱中,其m z 为5 4 5 ( 图2 7d ) 。故该物质分子量为5 4 6 ,与已报 道的h a 分子量一致。紫外可见连续波长扫描表明,该物质显示了h a 的特征光吸收, 在4 6 3 6n n l 处有最大吸收峰( 图2 7e ) 。从而确认该物质为h a 【3 2 。 2 4 5 发酵茵丝组分分析及与子座的比较 2 4 5 1 常规成分分析 由表2 - 4 可见,发酵菌丝中的水分、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的含量低于天然子座, 而粗灰分、还原糖含量则高于子座,其中还原糖约是子座的5 倍。 表2 - 4 发酵茵丝及天然子座中常规成分分析 t a b 2 - 4c o n v e n t i o n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so f f e r m e n t e dm y c e l i aa n dt h es t r o m a t a 2 4 5 2 总氨基酸分析 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菌丝和子座氨基酸种类一致,但含量差别很大( 表2 5 ) 。 菌丝体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天然竹黄子座,子座氨基酸总量为菌丝体的2 8 4 倍。 表2 - 5 发酵菌丝和竹黄子座总氨基酸含量分析 t a b 2 - 5t o t a la m i n oa c i d sa n a l y s i so f t h ef e r m e n t e dm y c e l i aa n dt h es t r o m a t a 2 4 5 3 脂肪酸分析 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菌丝和天然子座的脂肪酸种类相近,而不同来源的同种 脂肪酸含量有所不同。其中,菌丝体硬脂酸( 7 1 6 ) 、油酸( 3 0 7 5 ) 的相对含量明显 高于天然子座( 分别为4 8 9 、2 5 1 6 ) ,而肉豆蔻酸( o 1 6 ) 、亚麻酸( 1 2 1 ) 、亚 油酸( 4 1 8 5 ) 的相对含量与天然子座接近。棕榈酸( 1 5 8 9 ) 、棕桐油酸( o 5 6 ) 的 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天然子座。另外,在发酵菌丝中还检测到了十四烯酸( 0 0 5 4 ) ,而 第二章产竹红菌素竹黄菌株的筛选及组成成分分析 天然子座中未能检测到。 表2 - 6 发酵菌丝和天然子座的脂肪酸含量分析 t a b 2 - 6f a t t ya c i d sa n a l y s i so f t h ef e r m e n t e dm y c e l i aa n dt h es t r o m a t a 名称 子座( 相对含量,)发酵菌丝( 相对含量,) 注:“”表示未检出 2 4 5 4 无机元素分析 无机元素分析结果如表2 7 所示。可以看出,发酵菌丝中的大量元素n a 含量特别 高,是天然子座中的6 3 4 8 倍,而元素k 的含量远远低于子座,约是其含量的1 8 。发 酵菌丝中的微量元素f e 、c u 、s e 的含量高于天然子座,有害元素c d 的含量与子座相 近,p b 和h g 的含量低于子座,二者均未检出a s 。 表2 7 发酵茵丝和天然子座常见无机元素含量 t l b 2 7c o n t e n t so fi n o r g a n i ce l e m e n t si nt h ef e r m e n t e dm y c e l i aa n dt h es t r o m a t a 垒整 王壅! 竖焦!垄醛堕丝! 些咝! a l7 7 2 45 7 4 l c d0 0 2 20 0 2 2 p b0 0 1 5o 0 1 1 h g 0 0 0 3 20 0 0 21 z n 1 9 9 11 7 5 7 f e7 5 5 2 9 1 3 9 n a3 6 9 32 3 4 4 2 3 k1 2 3 2 0 5 42 2 1 7 7 6 c u1 2 3 2 1 4 6 7 m g 4 4 8 6 32 3 0 3 2 c a6 6 4 7 57 3 9 3 1 s e 0 0 7 20 1 3 a s 注:“”表示朱检出 2 4 5 5 生物活性成分分析 发酵菌丝和子座的生物活性成分分析见表2 8 。从表中可见,发酵菌丝的竹红菌素 总含量( 3 5 8m g g ) 与子座含量( 4 2 3m g g ) 接近。 表2 - 8 发酵茵丝与天然子座的活性成分含量 t a b 2 - 8c o n t e n t so fb i o a c t i v ei n g r e d i e n t si nt h ef e r m e n t e dm y c e l i aa n dt h es t r o m a t a 垒签王壅! 婴咝!蕉壁堕丝! 翌丝! 竹红菌素 4 2 3 3 5 8 麦角同醇669464 甘露醇4590 5 2 2 l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5 讨论 菌种的筛选一般包括初筛和复筛。初筛的手段尽可能快速、简便;复筛则是确认符 合工作目的的菌株,需要精确测定其生产指标或者产物。在本实验中,根据菌株能够产 红色素这一特征,首先从产红色素菌株筛选入手,共获得了1 3 株产红色素的菌株,然 后通过花醌类色素的特异反应进行复筛,获得了一株产茈醌类色素的竹黄菌株 s u p e r - h 1 6 8 。本文筛选菌株的主要依据是花醌类色素的性质及特异颜色反应。花醌类 色素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易溶于氯仿,能溶于丙酮,不溶于水,且与三氯化铁呈阳 性反应( 由红色变为紫红色) ,加入碱液,则由红色变为鲜绿色【2 9 1 。上述反应均表明化 合物中有酚基的存在。目前有少数几种羟基醌如竹红菌素、金丝桃素、尾孢素、枝孢素、 痂囊腔菌素及弗莱菌素等具有遇碱变绿的特征。在本实验中,首先通过颜色反应初步鉴 定菌株产花醌类色素。因菲醌类色素有多种,对所产色素是否为竹红菌素还需进一步鉴 定。因竹红菌素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为h a ,故可通过鉴定h a 的方法确认竹红菌素的存 在。通过标准品比对,质谱分析及连续波长扫描,最终确认竹黄菌株s u p e r - h 1 6 8 所产 色素中含有h a ,且为其主要成分。研究还发现,人工培养条件下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所产色素组分较为复杂,其主要组分为6 种,而竹黄子座中的色素仅3 个主要组分。二 者所产色素成分中均是h a 占优,子座中h a 含量较高( 7 0 以上,数据未显示) 。 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的菌丝上生有分生孢子器( 3 - 5 岬1 0 - - 一2 0l a m ) 及小分生 孢子,后者个体极小( 9 8 为止。各样品均制备1 0m g 以上,以用于n m r 分析。 3 3 3 色素成分的鉴定 3 3 3 1n m r 分析 江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用氘代氯仿将待测样品溶于5m l t l 标准的n m r 管中,加入少量t m s 作为基准参照 物进行测定。 3 3 3 2 质谱分析 采用q t o f m i c r o 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进行分析,离子模式,e s i + 。质谱条 件:毛细管电压3 0 0 0 v ,锥孔电压4 0 v ,离子源温度1 0 0 ,去溶剂气温度2 5 0 ,去 溶剂气体流速5 0 0m ,扫描范围1 5 0 - - 一7 0 0d a 。 3 4 结果 3 4 1 色素提取工艺的确定 3 4 1 1 提取溶剂的选择 在实验所选取的溶剂中,氯仿的提取效果最好,一次提取率可以达到9 6 ,其次是 丙酮和乙酸乙酯( 分别为9 2 2 1 和7 7 5 8 ) 。实验所用醇类中以乙醇效果为最好( 提取 率为7 0 3 4 ) ,提取效果最差的是石油醚( 提取率仅为3 8 ) 。 表3 1 不同溶剂对色素的提取效果的影响 t a b 3 - 1 e f f e c to f d i f f e r e n ts o l v e n t so np i g m e n te x t r a c t i o n 温度2 0 3 0 * ( 24 0 c5 0 6 0 c 提取率( ) 9 2 2 19 3 6 79 3 8 19 3 9 29 4 2 7 从表中可以看出,提取率在3 0 c 之后差别不大,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方便操作,可 以选择3 0 作为提取温度。 3 4 1 3 提取颗粒大小的选择 表3 3 不同颗粒大小对色素的提取效果的影响 t a b 3 - 3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p r a c t i c a ls i z e so np i g m e n te x t r a c t i o n 颗粒大小对色素的提取影响较为明显。在表中可以看出,当粒径为0 3 0 4n u n ( 4 0 - - 一6 0 目) 时提取率最高。粒径越大,色素提取率越低。在1 4 - 、1 8m m 时,提取到 的色素仅总色素的1 2 左右。粒径在4 0 目以下时,色素提取率均能达到9 0 以上。因 此可以选择4 0 目分样筛进行分选。 第三章竹黄菌株s u p e r h 1 6 8 固态发酵色素成分分离鉴定 提取率( ) 8 8 0 7 9 2 6 89 4 1 99 4 4 79 4 8 9 色素在丙酮中溶解速度比较快,2 0r a i n 的提取率即可达到8 8 0 7 ,4 0 埘 提取率增幅减小,为了节约时间,提取时间可以确定为4 0r a i n 。 3 4 1 5 提取体积的确定 表3 - 5 不同丙酮体积对色素的提取效果比较 t a b 3 - 5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a c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