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诗经·豳风》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诗经豳风研究诗经豳风研究 姓 名:黄 玲 导 师:力 之 教授 专 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方向:唐前文学文献 年 级:2004 级 中文提要:中文提要: 本文对豳风的研究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文化背景,从微观上切入一个个具体 的问题,对整个豳风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文献考辨为基础,重新细细审查丰富 完整的传世文献,通过文史互证等方法,进一步探讨以下相关的重要问题。 “豳”之地望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豳”地应该包括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旬邑、邠 县以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县、宁县、正宁县一带。 豳风是周公的专辑,七篇均或周公所作,或为周公而作,或诗歌内容与周公密 切相关,否则不入此风。 “豳”非诸侯国名,乃周人先祖的居地,周公作为这一专辑的主 人公,其当时的历史地位堪与先祖并重。 七月是周族的农业史诗。诗作为周族的农业史诗出现在豳风并成为其代表 并非偶然,周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民族,其起源、发展和繁荣都与农业息息相关。 七 月正是周公追述先祖居豳时的农事诗,作于西周初年。将七月作年从西周初不断 往后推移之傅斯年、徐中舒、陆侃如、冯沅君先生的“春秋说” ,郭沫若先生的“诗的时 代当在春秋末年或以后”说皆难以成立;谓七月为豳地旧诗、作年甚古也无法令人 信服。当今学术界广泛流传的底层劳动人民所作及小奴隶主作说,亦不可取。 七月作 者,当尊诗序为周公无疑。郑玄注周礼言及豳诗 豳雅 豳颂 ,形成了七 月一诗备三体之说,指七月诗虽居风中,却既似“雅”又像“颂” ,包含了风、 雅、颂三方面的内涵,然七月仍是一首完整的风诗,三体当为合一之三体。 鸱鸮不是“劳动人民” 所作, 诗序所引金縢是可靠的,在没有新的更 可信的材料发现以前,我们仍然相信鸱鸮为周公所作。 鸱鸮并不是规范的“禽言 诗” , 而是一首名正言顺的寓言诗。 傅斯年、徐中舒先生提出东山是“鲁诗” ,然是说种种理由均不能够成立。 东 山是成王时关于周公的诗,至于其作者,学术界多赞同归士自作说。古时山以东南西 北为名者为常事,一般乃依都邑所在之方位而言。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东山”为东 山诗之“东山”证据还不充分,只备一说。 破斧作者, 诗序说是“周大夫” ,姚际恒、方玉润以为“四国之民” ,皆不然; 破斧乃参加东征的士兵胜利归来后所作。诗中“周公”为周初之周公旦无疑,诗有 “周公东征”作为最可靠之内证,作于周公东征胜利后。 “斧” “戕” “锜” “銶”非兵器, 乃军士筚路蓝缕、除道樵苏所用器具。 吴汝纶谓伐柯与九罭本为一篇,非是。 伐柯 九罭确为两篇,无合一 ii 之理由。据考察,两篇均为婚恋之诗。 伐柯侧于婚, 九罭重于恋。编诗者采此二 诗入豳风 ,以伐柯喻周公东征已胜利,将归未归之际,谓成王当以隆礼迎周公也。 九罭之背景与伐柯同,表达的却是异地异人的感情,即东人对周公的留恋之情。 狼跋一诗,程颐、朱子等宿儒指出狼乃恶兽,不当喻圣人。事实上,狼在古代 尤其是豳风的时代并不是邪恶的象征,以狼为贪婪、邪恶之代表是后人的问题, 。 狼 跋中的狼,是威猛不可侵犯的,以狼比兴周公之威风凛凛,是理所当然的,不应存在 任何疑问。现代学者陈良煜对“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与“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有新 的见解,然其能否成立,有待进一步研讨。 狼跋乃东征胜利后,作者对周公发自内心 由衷的赞美。狼兴周公,威猛地猎其物,喻周公东征伐四国之圣人气象。 关键词:关键词: 豳风 周公 研究 iii the study on the “bin” in poetry author: huang ling advisor: professor li -zhi major: chinese classical documents direction: pretang documents grade: 2004 abstract: the paper tries to grasp history and culture background, and enter every concrete problem to study bin. it studies the ancient document carefully t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by the combin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oday the place of bin includes xun yi county and bin county in xian yang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and qingyang, ning and zhengning county in qingyang city in gansu province. bin is the title of zhou gong. its seven poems are all with zhou gong. bin is not a name of a duke country, and it is the ancestor field of zhou. zhou gongs historical position is equal to his ancestor as the center of bin. we can make a hypothesis that all poems in bin is written by zhou gong or written for zhou gong or related to zhou gong. july is the odes of zhous agriculture. the poem is not accidental to be agriculture odes and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bin. the original person of zhou took agriculture seriously very much. the july poem is written by zhou gong in west zhou original years. it is wrong for xu zhongshu, lu kanru, feng yuanjun and guo moruo say behind the time. so does the point that july is the old poetry in bin . academic circles say it is written by the poor person. the point is also wrong. july ought to be believed that it is written by zhou gong according to the preface of poem . zheng xuan said there is bin poem, bin elegant and bin ode. july is in the atmosphere in the poetry anthology, but it like both elegant and ode so we agree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in it. we still believe that chi xiao is not written by the poor person while written by zhou gong according to the preface of poem and the jinteng. only if new more credible material can refute it. chi xiao is really not a bird word poem , and is a fable poem. xu zhongshu point out that east hill is the poem of lu country. the reason is not true. east hill is the poem about zhou gong in the king of cheng. academic circles agree its author is a scholar. indeed, the author is not the nobleman to zhai xiangjuns point. the book of mengzi says when confucius ascends east hill, lu county become smaller in his eyes .the east hill is not the east hill in the poem. the preface of poem says the author of damage axe is minister, while yao jiheng and iv fang yurun agree people in four countries. they are wrong. the poem is written by soldier after the victory of war. axe, destroy, qi, qiu are not armaments. they are implements used for cleaning obstacle in the war. fell the tree and the concentrated fishnet is two poems not one. they are concern on marriage and love. fell the tree is for marriage while the concentrated fishnet is for love. people collect fell the tree into bin to say that the king of zhoucheng ought to welcome zhou gong from east. the concentrated fishnet expresses people east being reluctant to see zhou gong leave. about wolf tread cheng yi, zhu xi point out that a wolf is a bad animal not like sage. in fact, the wolf symbolizes not vicious on the ancient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time of bin. the wolf in the poem is strength and the author say zhougong like it is logical and natural. modern scholar chen liangyu has overthrown the point that the wolf cant move forward and backward completely. we agree him. but the meaning still ought to continue its function as a fixed idiom. return to the poem, we ought to correct its understanding. the poem is written after the victory of war. the author sends its sincere eulogy to zhou gong. the wolf is relation to zhou gong. qi is the wolfs prey relation to four countries. the poem is prey of wolf but is prey of zhou gong indeed. keywords: bin zhou gong study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 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 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 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第一章第一章 豳风概述豳风概述 诗经原名诗 ,或称“ 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 一。作为古典文学辉煌的源头、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以及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 诗经 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和不可估量的文献价值彪炳史册。 诗经根据风 雅 颂分类排列。 风即国风 , 孔子诗论中称为邦 风 1,收录的是当时各个诸侯国和地区的诗歌。 豳风排在风之末2,与其他诸风 不同, “豳”不是“国名” (诸侯国) ,却也独立成为国风之一,而且还是国风的 压卷之作,下接小雅 ,个中原因使得其在诗经研究史上成为一大难点。对此,前 人已经做过相当多的工作,然尚有相当多的商榷空间,加之豳风在我国文学史乃至 文化史上有重要的价值,笔者不揣浅陋,欲在前哲时贤的基础上,再探其谜。 一、 “豳”之地望一、 “豳”之地望 豳风在诗经中地位比较独特,要探讨其中的原因,必须首先弄明白“豳” 之地望问题,这是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鉴于诸侯国的历史地位,其地望一般据史书记 载即可,确切可信,基本没有异议。而“豳”不是诸侯国,故其地理位置有待我们详细 辨析。 提到“豳”地,不得不提周族的历史。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的发展是伴随着 整个部落的迁徙而发展的,推翻商朝以前,经过了以五个杰出的部落首领为标志的五个 阶段,分别是: “后稷居邰” “公刘居豳” “古公亶父居歧” “文王姬昌居丰” “武王姬发居 镐而有天下” 。 3 史记 的记载是可靠的, 我们从 诗经 本身就能找出内证来。 大雅 生 民 :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 实坚实好,实颖实粟,即有邰家室。 ” 大雅公刘 :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观其泉流。其君,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 大雅绵 :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 ” 大雅文王有声 : “文王受命,有此 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大雅文王有声 :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 1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将今诗经通行本中的颂称为讼 , 大雅称为大夏 , 小雅 称为少夏 , 国风称为邦风 ,个中原因值得深入思考。其中,有观点认为国风战国时 代就称邦风 ,汉代因讳高祖刘邦名“邦”而改邦风为国风 ,可备一说。 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吴公子札来聘,见叔孙穆子。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 召 南为之歌邶 鄘 卫为之歌王为之歌郑为之歌齐为之 歌豳为之歌秦为之歌魏为之歌唐为之歌陈自桧以 下无讥焉。 ”此处观周乐, 豳风非在国风末,乃于齐风后秦风前,故有些学者以为 时国风之序乃然。然这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国风之顺序就是如此,因古人引文或记书不按实 际顺序的情况比比皆是。 3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11118 页。 2 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显然, 公刘中“豳居允荒”之“豳”即豳风之“豳” 。那么, “豳”居何地呢? 郑玄豳谱曰: “豳者,后稷之曾孙也。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今属右扶 风栒邑。 ”4周族祖先后稷之后几代分别是不窋、鞠陶、公刘,而公刘居“豳” ,故郑玄言 “豳者,后稷之曾孙也” ,并以为公刘所治之“豳”在汉右扶风栒邑也。此与班固说同, 汉书地理志云,汉右扶风郡有县二十一,栒邑为其一,曰: “有豳乡, 诗豳国, 公刘所都。 ”5 元和郡县图志又记“邠州”管县四,三水县为其一,下曰: 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里,公刘始都之处。6 南宋朱熹诗集传云: “豳,在今邠州三水县。 ”7 各朝代所记“豳”地,虽然小有差别,但直到清朝都在三水县境内。 民国时期,三水县又改回古名栒邑,建国后改为“旬邑” ,属陕西省咸阳市。 而关于“豳” , 大雅公刘有内证: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 据此看来,公刘横渡过渭河之后, “豳”应当在渭水流域附近,而渭北即与泾河流域相重, 因而我们说,位于泾河流域一带的古之栒邑即今旬邑属于“豳”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今之旬邑并不能涵盖“豳”之全部范围。 唐孔颖达豳谱正义引杜预语云:“豳在新平漆县东北,邰今始平武功县所治, 厘城是也,邰近而豳远,从内出外故言出。”8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许广语云: “新平漆县之东北有豳亭。 ”9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又引括地志云: “豳州,新平县即汉漆县, 诗豳国, 公刘所邑之地也。 ”10 这种观点认为“豳”在新平漆县,与当时之“栒邑”说有差别。其实,杜预、许广 等人所言都是史实,秦时确有漆县,东汉设新平郡,西魏时始设豳州,之后豳州在历史 上一直存在,下亦有豳县,明朝新平归豳州直辖。民国初年豳州取消,改设豳县,建国 4 阮元校刻本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版,第 387 页。 (后引十三经注疏均此本) 5 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15461547页。 6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 62 页。 7 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90 页。 8十三经注疏 ,第 387 页。 9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13 页。 10 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113 页。 3 后的 1964 年改邠为彬,即今天陕西省咸阳市彬县。 今彬县与旬邑毗邻,从地理学角度来说,彬县在渭河流域,与大雅公刘 “涉渭 为乱,取厉取锻”是极其符合的。因而今彬县也属于“豳”无误。 事实上, “豳”还不只包括此两地。 张剑先生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一文11,通过对正史、地方史志以及民 间文化风俗遗迹进行综合考察,考证出“豳”是包括古北豳(今甘肃庆阳一带)在内的。 张先生指出,括地志记载“宁、原、庆三州”乃“公刘居之” ,甘肃省通志及有 关县志均明确载有甘肃庆阳之庆阳、宁县、正宁县,乃至合水、华池都称为“北豳”,而 这些地区都是周先祖不窋、公刘带领族人创业的地域范围,并且其许多活动遗址至今犹 存于这一带,更为重要的是,北豳一代从古至今的生产生活习俗在七月中得到了某 些印证。张说近是。 综上所述, “公刘居豳”之“豳”即豳风之“豳” ,其地应该包括今天陕西省咸阳 市旬邑、邠县以及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县、宁县、正宁县一带。而豳风七月则是对 包括古北豳在内的豳地生产生活状况的一种风俗写真。 不同意“豳”在渭河泾河流域的主要声音来自钱穆,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著的周 初地理考中提出: 以今考之,周人盖起自于冀州,在大河之东。后稷之封邰,公刘之居豳,皆今 晋地。及太王避狄居岐山,始渡河而西,然亦在秦之东境、渭洛下游,自朝邑西至 于富平。12 钱先生在文中力证“豳”在汾水流域,说周先民之发源地在山西,后迁至陕西。而 且他认为“豳” “邠”古今字, “邠” “汾”亦相通,皆得名于汾水。钱先生的观点曾经得 到陈梦家、邹衡、许倬云诸先生的赞同,然其观点是从周族发源地而来的,而关于这一 点,并没有考古资料证明周人的发源地在今山西境内。1959 年发现的陕西长武碾子坡遗 址,经过长达 10 年的发掘工作,清理了很多先周古墓。此遗址经专家鉴定年代是早于古 公亶父的,钱先生却说古公居河东临汾古水之滨,后迁陕西,遗址在前,古公在后,按 钱先生说古公居山西的话,从山西迁陕西之前,就应该还先有一次陕西迁山西,显然不 可能。李学勤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中说的很清楚: 目前已知的先周文化遗址分布,主要在陕西中部泾、渭流域一带,大致范围: 北界甘肃庆阳地区,南界在秦岭山脉北侧,西界在六盘山和陇山东侧,东界在子午 11 张剑 豳风七月与北豳先周文化 ,见甘肃高师学报2000 年第 1 期。 12 钱穆周初地理考 ,见古史地理论丛 ,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78 页。 4 岭西侧至泾河沿岸一带,全区南北长约 300 多公里,东西宽约 200 多公里,就遗址 分布密度言,明显呈现为三大群,一群在泾河上游与甘肃接壤的陕西长武县一带, 一群在岐山、扶风、武功一带,一群在长安丰镐一带。13 这些考古事实均说明,周先民主要活动于泾水渭水流域,并不如钱先生所说在山西, 故其说“豳”在汾河流域也就失去了依据,不能成立。 钱先生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法得知后来的出土“证据” ,因而在 80 年前得出的结论 有纰漏,是可以理解的。然其深厚的功力是世人公认的,考证过程中,钱先生面对纷繁 复杂的古籍材料,信手拈来之境界使人深怀敬佩,乃我后辈难以企及也。 二、 豳风是周公之专辑二、 豳风是周公之专辑 豳风共七篇,分别是七月 鸱鸮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 关于这七篇入豳风的问题,甚为复杂。 国风之“风”除“豳”外,其余均以地望 为标准, 某国产生的诗歌即称某国风, 豳 照理也应当遵循这个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 “豳” 不属于诸侯国,假设豳风产生于“豳”地,于此之外, “豳”的特殊性注定它必定会 超越其地理本身的意义,而更多了一层政治的因素,因而我们更多应该从诗篇本身去讨 论这个问题。于是我们会发现, 豳风不同于其他国风的一点是,各诗篇之间存在 着一种特殊的内在联系。 朱子诗集传卷八云: 武王崩,成王立,年幼不能莅阼,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公刘之化, 作诗一篇,以戒成王,谓之豳风 。而后人又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以 附焉。14 朱子此处所谓豳风即指七月 ,他说豳风本只七月一篇,周公所作,余六 篇乃后人所附豳风之中而成今日七篇之豳风 。朱子所言未必可信,然其指出豳 风诗篇均与周公有关却是对的。 关于豳风之形成问题,清人方玉润观点颇同朱子,其诗经原始曰: 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 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且公刘世远,亦难代 13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 (下编)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82 页。 14 朱熹诗集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90 页。 5 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 作也。至鸱鸮 东山二诗,乃为公作。 伐柯 破斧 九罭 狼跋则又 众人为公而作之诗。以其无所系属,故并附七月后,而统而名之曰豳 ,凡 以为公故也。当季札请观周乐时,篇次本居齐后秦前,不知何时移殿诛国 之末。15 方氏不同于朱子之处是其认为七月古有其诗,绝非周公所作(关于七月之 作者问题,详见第二章第二节) ,而豳本单篇后人并附余篇所成之说与朱子是如出一 辙的, 且方氏比朱子更进一步指出哪些诗为周公作, 哪些诗为众人为公作。 当然其言 “ 东 山乃为公作。 伐柯 破斧 九罭 狼跋则又众人为公而作”云云尚有待商 榷,下文各章将陆续论及此问题。据朱子和方氏,解释不通的一点是,诸国风并无 单篇成风之例,编诗者有什么理由这么做,不管如何,相信这七篇与周公有关之诗 一开始便一起直接并入而成豳风大概要比朱方之说要合理得多。且方氏说鸱鸮 等六篇“以其无所系属”才附七月后并入豳风 ,则不然。 “无所系属”便弃而不 用即可,何必非要入风而违了编诗者的意愿(倘若编诗者本身真要使豳风只七 月一篇的话) 。孔子删诗不管是否属实,至少说明时人是重视诗集的整理工作的, 又怎么会如方氏所言而做呢?方氏“无所系属”言之不当,然其“凡以为公故也”云云, 如朱子般道出豳风之共性又极是。当然我们知道, 七月是豳风中最杰出的一 篇,其实不但在豳风中,即使在整部诗经中, 七月也是当之无愧的杰作。然 而古人常以七月代指豳风乃因其为豳风之首篇,而非因其出色之故。力之 先生云: “唐代以前(包括唐代)人引书不严,有以传当经者有以后人之序当原作品 者有以首篇代其所在之全体者”16的是。因之,此与豳风单篇论是两个不 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毫无疑问的便是, 豳风是周公的专辑,七篇均是与周公有关之诗。我们已 知“豳”不是诸侯国名,而且最特别的是, “豳”是周人先祖的居地,也就是说,作为一 国风 , 豳风并不存在国家空间的现实性。换言之,周公作为这一专辑的主人公, 其当时的历史地位堪与先祖并重,显然, 豳风存在一个潜在的体例:诗篇或周公所作, 或为周公而作,或诗歌内容与周公密切相关17,否则不入此风。前人已多次提出, 七月 以外其他六首都是符合这个体例的。而我们亦可以以此体例作为判断七月作者的一 15 方玉润撰 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 303304 页。 16 力之楚辞学三题之“三” , 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 ,巴蜀书社 2005 年版,第 2324 页。 17 朱子所言“取周公所作及凡为周公而作之诗”是有道理的,然尚未完善,其所分此二类尚不可完 全概括豳风各诗。据下文考证可知, 七月 鸱鸮乃周公所作, 破斧 狼跋 东山均 与周公东征有关,然破斧与狼跋为美周公而作, 东山不为周公乃东征归士表达自己的 感情,属与周公有关而非为公作,而伐柯与九罭本婚恋之诗,因诗意切合当时东征胜利 之时局,故编诗者取以并入,亦为与公有关之属。 6 个证据,就七月而言,很显然此诗绝非为周公而作,其诗歌内容也于周公无关,那 必然是周公所作,才可理所当然入豳风 ,至少“ 诗三百”之编者如是观。更为重 要的是,某种程度上七月是豳风之代表,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周公作了七月 成为豳风的核心,其余六诗因与周公之关系才一同入了豳风 。胡承珙毛诗后笺 云: 此(指汉书地理志 )因言周秦风俗而连类及之非以七月一篇兼有文 武时事。 孔从子引孔子曰: 于七月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 此实周公上述 豳俗,以明农桑为王业之本,与大雅公刘 尚书无逸同义,而其后创制 周礼,遂以播之籥章,专官守之。若非追陈“豳”俗,何以名之为豳?若非周 公所作,又何以鸱鸮以下六篇皆周公之诗,而附于其后邪?18 此可谓得其大也。 18 胡承珙毛诗后笺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版 (续修四库全书第 67 册)。 7 第二章 第二章 七月七月 第一节第一节 周族的农业史诗周族的农业史诗 七月既是豳风最杰出色的,也是其中争议最多的。就其题旨而言,古代儒 者从诗序中确立的“宣扬王者”论统治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中尽管时有创见, 但终究没有摆脱封建传统下深厚的诗教功能的影响。近代以来,一大批思想活跃的学者, 转了一个大弯,从分析阶级关系入手,完全走到了与传统截然对立的一面,于是七月 被称为饱含血泪的奴隶之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下层劳动者的痛苦,揭露统治阶级对人 民的残酷剥削。这一观点在当今的影响绝不亚于“宣扬王者”说在整个封建时代的影响, 最为明显的是,现在通行的各种教材大都采用这种说法,而教材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影响 之大是无庸置疑的。 七月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显然不是十分恰当的,更不是“血泪 史” “无衣无褐”能够概括得了的。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共八十八句,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 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形象的劳 动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画面。然而它又不是单纯的农事诗,诗歌以时间的变换和空间的转 移为线索,在表现耕织劳作的主体内容的同时,又收田野风光、星日霜露、昆虫草木、 衣食住、风俗等等于其中,这一切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与农业生产融为一体,具 有史诗之气魄,难怪有人说七月是一首宏伟的农业史诗。 探讨题旨,光说农事诗、农业史诗当然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为其寻找一个归宿。 于此,我们完全可以从诗序中得到启示, 诗序曰: “ 七月 ,陈王业也。周公遭 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19今人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 中也说: “ 诗经豳风七月就是追述周先公居豳时的农事诗。 ”20因而可以说, 七 月是周族的农业史诗。这并不是单纯地回到“宣扬王者”的立场。其实“宣扬王者” 论本身并没有错,而它本来只是一种解读,但传统过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使人容易忽 略了诗歌本身的意义。我们所持观点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与我们反对单纯地宣扬王业并 不矛盾。 七月作为周族的农业史诗出现在豳风并成为其代表并非偶然。周是一个非 常重视农业的民族, “周”字在甲骨文中作田中长禾黍貌,其下或加口字,总为种田之人。 周族的起源、发展和繁荣始终与农业息息相关。周的先祖弃开始便做的是农官,教族人 种植稷和麦,被尊为农神,即后稷。故诗序所言“陈王业” “致王业之艰难”之“王 业”即农业。而后稷以后的每一代继承人都牢记先祖的王业,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所以 19十三经注疏 ,第 388 页。 20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 (第一编) ,人民出版社 1953 年版,第 52 页。 8 汉书地理志 (下)云: 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 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21 据此我们可知,方玉润认为周公不可能作七月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方氏曰: 豳仅七月一篇,所言皆农桑稼穑之事,非躬亲陇亩久于其道者,不能 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22 以为周公远离陇亩只是方氏据周公的地位想当然而已,但是他却忽略了周族世代重 农的传统,且据史籍所载,从后稷到文王都是亲身耕作的,周公时称圣人,当然也不例 外地会做好榜样,而且当时周已建国,周公更能深切体会后稷以来各位先祖世代奋斗开 国的不易,自然会对当时的王者和继承者进行深刻的教育,所以其作七月是没有问 题的。 第二节第二节 作年与作者作年与作者 七月一诗的年代归属问题,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按年代之早晚,有以下几 种观点。 其一, 七月 作于西周初年。 此说法从 诗序 而来, 影响最为深远, 古代诸家 图 谱都这样说,当代也有很多学者赞同此说。其实此派观点只在时间上一致,其他相 关问题却是分属各家的。如虽然都认为是西周之作,一些学者相信七月是周公所作, 用周先人的历史来教育成王及周族子孙。而持七月乃农奴、奴隶所作说者也有人认 为作于西周初,乃西周初之奴隶作。 其二,把七月的写作时代向后推移,现代学者蒋立甫先生提出“其写定的年代, 不可能早于西周中期”23;近人傅斯年24、徐中舒先生25甚至说它是“鲁诗” (详见第四章 21 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1643页。 22 方玉润撰 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 ,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 303 页。 23 蒋立甫诗经选注 ,北京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56 页。 24 傅斯年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 ,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一册) ,商务印书 馆 1928 年版。 25 徐中舒豳风说兼论诗经为鲁国师工歌诗之底本 ,见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册) ,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9 第一节) ,陆侃如 、冯沅君先生所著的中国诗史虽不同意豳风产于鲁地,却对 “春秋说”表示赞同26;而郭沫若先生在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中说: “这( 七 月 )不是王室的诗,并也不是周人的诗。诗的时代当在春秋末年或以后。 ”27 第三种观点认为七月于西周以前早就产生了,是“豳”地之旧诗。最早是南宋 遗民金履祥在其资治通鉴前编中提出此看法的28,清姚际恒等人也持是说,崔述则 更说诗作于太王以前,其丰镐考信录卷四曰: 读七月如入桃花源中,衣冠古朴,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此诗当为太 王以前豳之旧诗。盖周公述之以戒成王,而后世因误为周公所作耳。窃疑豳之旧诗 当不止此,此篇因周公识之传之而独存,犹商颂 ,当时亦必多,而正考父独得 其十二篇也。29 崔述“读七月如入桃花源中,衣冠古朴,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云云,从鉴赏 诗歌的角度论七月 ,似有些道理,然而我们绝不能以鉴赏代替考辨,更不能将诗歌所 描写之时代与其创作之时代混淆,崔氏显然犯了这个错误。 此外,还有比太王时代更早之说,今人赵雨先生甚至认为七月最初成型当在公 刘之世。赵先生还提出一种其称为“体证法”的作年研究方法论: 其二,应当用生命去体验,注重逻辑与直觉的结合,给出对诗歌精神气质 的哲学理解。30 对于先秦诗歌作年的考察,所必需的并非纯粹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绝对的客观主 义立场,而是对诗章的思辨的把握和同情的理解。因为诗的考古学就其本质而言恰 是精神与生命的考古学。即以七月的作年而言, 孔丛子中就载有孔子 的“吾于七月 ,见豳公之造周也”之说。他对七月的判断便是此诗成于“豳 公造周”之时。这意见出于整理过诗经的孔子,自有相当的分量,可是后人一 向认为孔丛子来历可疑,便把它无端埋没了。回顾诗经研究史,仅仅是以 体证法研究七月 ,就有许多丰富的素材。31 26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 5861 页。 27 郭沫若青铜时代由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114 页。 28 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332 册) 。 29 崔述丰镐考信录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丛书集成本) ,第 6869 页。 30 赵雨上古歌诗的文化视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6 页。 31 赵雨上古歌诗的文化视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9 页。 10 赵先生似乎言之有理,然而所谓“体证法”万万不可作为考察问题的主要方法,任 何一个严谨的学者对此法恐都是不敢苟同的。关于赵先生提到的孔丛子问题,值得 商榷。疑孔丛子者不少,而也有不少学者以其为真孔子诗论。 孔丛子之真伪问题 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即使在其确切可靠的前提下,赵先生对于“吾于七月 ,见 豳公之造周也”的理解也是有问题的。他以为孔子于此判断七月成诗于“豳公造周” 之时,这便与其“ 七月最初成型当在公刘之世”说吻合了。殊不知“见豳公造周”与 “此诗成于豳公造周之时”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孔子于 七月中重新品味了“豳公造周”的历史,至于诗成于何时,从此言中是看不出明显 的提示,那是后人自己判断的事情了。对此,今人力之先生云: “他(孔子) 对七月的判断便是此诗成于豳公造周之时”云云,显然 未得其实。 孔丛子卷一记义中有记载孔子读诗而论其内容的一段话, 其中有此语与其前的“于蟋蟀 ,见陶唐俭德之大也” ( 四部丛刊缩本第 12 页) 一语, “见陶唐”云云,显非孔子断蟋蟀作于尧之时。 “见豳公之所以造周” , “见 陶唐俭德之大”等等,均孔子就作品所及时代与内容而言(这里不辨“孔子语”之 真伪) ,而非断作品的创作时代。32 其可谓入深者也。 需要再次提出的是,以为七月为“豳”地旧诗、作年甚古的学者们大约都被一 种意识误导着,因为七月之内容是描写早周之人的生活没错,故他们容易顺其自然 的认为,既是描写上古时候的诗歌,自然是上古人上古时候所作。他们忘了一点,很多 时候诗歌所描写之时代与其创作之时代是完全不同的, 七月正是如此,所以诗序 作者是很明智的,其言“陈王业” “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直接明 言诗歌是陈述古代生活非反应当代生活。 而七月之作年问题与作者不可分割。据笔者目力所见,研究七月作者问题 的成果中,考辨最得力、最不可动摇者乃力之先生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一文33。 先生从“破”入手,对先儒金履祥、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等否定或怀疑七月为周 公作之理由逐一批驳,有理有据,举证翔实,结论可靠。此文一出,关于作者问题之争 可以休矣,此无赘言之必要,今取其驳金履祥一例以见一斑: 至于金氏之“同一蹈厉” 、 “同一文轨”与“明著其为后人之辞”云云,可 谓殊不知异矣。 (1)若公刘 七月真为“豳之旧诗” ,因先周豳地文化远远地 32 力之 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 ,巴蜀书社 2005年版,第 230 页。 33 力之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见中国诗经学会编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学 苑出版社 2002 年版。后又收入其 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一书中。 11 落后于夏京与殷都,加之公刘与商颂诸作、 七月与五子之歌等, 或因体制异,或因文类别,便不可能“同一蹈厉” 、 “同一文轨” 。 (2) 生民述后 稷事而终曰“以迄于今” ; 绵虽系文王之事于古公之迹,然文王于诗人亦为“先 公”矣。因之,金氏云此“明著其为后人之辞”者,非也。其以公刘与七月 无“明著其为后人之辞”而断这两首诗非周初之作,实似是而非,不足为凭。 公 刘的作者,亦当以诗序之说为是。34 此外,当今学术界广泛流传着底层劳动人民(或奴隶、或农奴、或国人)所作说, 从第一节题旨我们知道这是错误使用阶级斗争理论的产物,并无史证,完全可以摒弃。 综上可下结论云: 七月作于西周初年,作者乃周公无疑。 第三节 七月备三体第三节 七月备三体 豳风不但于国风而言特殊,在整个“ 诗三百”中也与众不同,其中一点 就是豳风与“雅” “颂”之关系。事实上,古人谓“豳风” “豳雅” “豳颂”主要是针 对七月而言的,只因其在豳风中不同寻常的地位,故将七月之特色扩及整 个豳风 。换言之, “豳风” “豳雅” “豳颂”其实是七月一诗备三体的问题,这在 “ 诗三百”是唯一的例子。当然,鉴于七月乃豳风之核心, “豳风” “豳雅” “豳颂”之理论用于理解整个豳风也未尝不可。 最早引出此问题的盖周礼 。 周礼春官籥章云: 掌土鼓豳籥,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 ,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 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 ,击土鼓,以乐田峻。国祭蜡,则吹豳颂 , 击土鼓,以息老物。35 然周礼只说提到“豳诗” “豳雅” “豳颂”之字样,并未言明是确有其诗亦或只是无 辞之乐。郑玄注周礼却生发开来,形成了七月一诗备三体之说,其注语: 豳诗 , 豳风七月也。吹之者,以籥为之声。 七月言寒暑之事,迎 气歌其类也。此风也,而言“诗” ,诗,总名也。 34 力之 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 ,巴蜀书社 2005年版,第 234 页。 35十三经注疏 ,第 801802页。 12 豳雅 ,亦七月也。 七月又有“于耜” “举趾” “馌彼南亩”之事,是 亦歌其类。谓之雅者,以其言男女之正。 豳颂 ,亦七月也。 七月又有“获稻” “作酒”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之事,是亦歌其类也。谓之颂者,以其言岁终人功之成。36 其后,郑玄笺诗七月时再次阐发了此说: 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悲则始有与公子 同归之志,欲嫁焉。女感事苦而生此志,是谓豳风 。37(二章) 既以郁下及枣助男功,又获稻而酿酒以助其养老之具,是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攻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机械运动》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 粉煤灰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 消防设施施工方案协调与沟通方案
- 桥梁结构优化与加固方案
- 考点解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专题测试试题(含详解)
- 建筑智能化场景控制解决方案
- 难点详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综合测试试卷(附答案详解)
- 第6课 美化教室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劳动湘教版中年级-湘教版
- 司美格鲁肽对比达格列净在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 解析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声现象《声音的特性声的利用》单元测试试题(详解)
- 牛生产学完整版本
- 四川省成都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真题(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直埋光缆工艺要求》课件
- 【MOOC】实境英语听说-河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空乘职业形象培训课
-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学习任务单
- Unit 1 Lets be your friends Get ready Start up教学设计三年级英语上册外研版
- 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教案 1-1 新能源汽车高压电路-高压电路与触电急救
- 12J11卫生、洗涤设施
- DB43-T 2995-2024 综合医院分级心理护理规范
- DL-T5588-2021电力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