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辅车唇齿的中朝两国拥隋者绵延千年的亲善关系,然而在两国友好往来的大背景之下, 朝鲜对中华的认识却非始终如一,特别是进 西势东渐的近代,中朝两国皆经历着前所未有 的震荡巨变时期,伴随着半岛内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朝鲜对华观先后经历了“亲华_ 脱 华帝华帚泮”的思想嬗变进程。 本文立足于风云变幻的近代东北亚国际舞台,试图将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这历史过 程付诸笔端。本文以时间顺序为段限、以列强在朝鲜半岛的争夺为历史背景、以朝鲜半岛政 治思想界人士为硼:究对象,榻魏玢带谆撞耘弘扫朔娌变的个中因素。 全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个部分构成。 第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拟要突 破的问题等。 席论部分共由四章组成: 第二章主要论述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的演进轨迹,为近代对华观的嬗变铺垫历史背景。 朝鲜王朝自建立之初即与明朝确立了传统的宗藩关系,对明“事大以诚”,然而伴随着明清 朝的更迭,朝鲜对华观亦随之发生巨变,对清“华夷观”大行其道,“反清复明”的论调甚 嚣尘上。但在清朝政权不断巩固及其对朝鲜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朝鲜“北学派”应运而 生,他们主张抛弃华夷之辨,北学清朝。这样,朝鲜近代之前的对华观即呈现出了“事大一 华夷北学”的演进轨迹。 第三章主要论述朝鲜开港以来的对华观。自1 8 7 6 年朝鲜国门的洞开,朝鲜半岛即成为 了日本势力及西方列强关注的敏感地带,清朝为了保障东北边防更为捍卫其最后个藩属国 的国家利益,与日本势力在朝鲜半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惜强权干涉朝鲜内政。然而,朝 鲜国内伴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深入,开化派“脱华开国”的呼声不断高涨,这样,新兴开化派 与卫正斥邪派围绕着“脱华开国论”与传统华夷观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朝鲜传统对华观遭受 着急剧的思想冲击。 第四苹主要论述朝鲜对华独立平等意识的发展。甲午一战,清朝遭魈吼被迫撤出朝 鲜,而彼时沙俄势力适时目盯完成了半岛内列强势力的重组,日俄在朝进入短暂对峙期。朝 鲜国内以独立协会为首的资产阶级势力积极利用这稳定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肃华”运 动,极力清除华之残余影响,强化朝鲜民唳自主性;大韩帝国则借成立之机,积极寻求与华 缔结对等外交关系,淡化中国对朝的历史影响,朝鲜对华观发晨进入历史最低点。 第五章主要论述朝鲜亡国之后的对华再认识。1 9 0 4 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最终实现 了朝鲜的独占殖民地化,朝鲜国内的进步 、士亦逐渐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 认识,开始广泛组织反日独立运动。而此时中国已经取得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几 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无疑对邻邦朝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朝鲜反日独立运动志士们开始 对中国产生了新的认识,遂转战中国,此其中“联华反日”思想尤为突出,自此,中朝两 国人民并肩作战,书写了中朝关系的新篇章。 关键词:对华观,亲华,脱华,肃华,联华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w e r ef r i e n d l yc o n n e c t i o n sf o r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y e a r si n c h i n aa n dk o r e a 1 u t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e x c h a n g i n gf r i e n d l y b e t w e e nt w oc o u n t r i e s ,t h ek o r e a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h i n ah a dn o tb e e n t h es 鲫ea l l t h et i m e , e s p e c i a l l yc a p i t a l i s t c o u n t r i e si n v a d e dk o r e a i nm o d e r nt i m e s ,c h i n aa n dk o r e aw e r ea 1 1g o i n gt h r o u g h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e n o 瑚o u sc h a n g ep e r i o d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c e s so fm e l t i n go f m o d e r nt i m e si nk o r e ap e n i n s u l a , t h ei d e ao fk o r e at oc h i n ah a d e x d e r i e n c e df r o m ”c l o s et 0c h i n a t a k eo f fc h i n a g e tr i do fc h i n a u n i t ec h i n a ” t h i sd o c 岫e n ti sb a s e do nm o d e r nn o r t h e a s ta s i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 ,a t t e m p t i n gt od i s p l a yt h e c o u r s et h a tt h ei d e ac h a n g e so f k 0 r e a nt qc h i n ai nm o d e r nt i m e s t h i st h e s i si sn a r r a t e di nt h eo r d e r o ft i m e , r e g a r d sc o n t e n t i o ni nk o r e ap e n i n s u l ao fc a p i t a l i s tc o u n t r y a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 r e g a r d sp e r s o n a g eo fp 0 1 i t i c a li d e 0 1 0 9 y c i r c l eo fk o r e ap e n i n s u l a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 u 咖a r i z ea n d a n a l y z et h ef a c t o r so ft h ec o u r s et h a tt h ei d e ac h a n g e so f k o r e a nt o c h i n a t h i s t h e s i s i n c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n l a i nb o d y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f i r s tp a r ti n t r o c i u c e st h et r e n d ,p u r p o s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m o t i v e a n dm e t h o d so ft h i ss t u d v t h em a i nb o d yh a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o n e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c o u r s et h a t t h ei d e ac h a n g e so f k o r e a nt oc h i n ab e f o r e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 k o r e a nd y n a s t y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v a s s a ls t a t er e l a t i o nw i t h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a d o p t e dt h ef r i e n d l yf o r e i g np o l i c y t o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b u tk 0 r e a b e g a nt oc h a n g et h ep 0 1 i c yt od e s p i s e c h i n ad u r i 力gq i n gd y 力a s t y h o w e v e r ,f o l l o w i n gq i n gd y n a s t yr e g i m ew a sc o n s 0 1 i d a t e dc o n s t a n t l ya n d c h a n g i n g 0 ft h ep o l i c i e st ok o r e a n , ” t h eg r o u po f b e ix u e ” h a d m a p p e a r e di nk o r e a t h e ya d v o c a t e dt o1 e a r nf r o c h i n a , t h ei d e a o f k o r e at 0c h i n ah a sc h a n g e da g a i n c h a p t e r t w o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c o u r s et h a tt h ei d e ac h a n g e so f k o r e a nt oc h i n ai n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 j a p a na n dw e s t e r nc a p i t a l i s t c o u n t r yb e g a nt o e n t e rk o r e as i n c e1 8 7 6 s o q i n gd y n a s t yb e g a n t o c o m p e t ew i t hj a p a n e s e i no r d e r t pp r o t e c tk o r e a ,a n db e g a n t o i n t e r f e r et h ei n t e r n a la f f a i r so fk o r e a h o w e v e rk o r e aa d v o c a t e dt o t a k eo f fc h i n aw i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r n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t h i sw a y , t h e r ew e r et w ok i n d so fd i f f e r e n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st oc h i n ai nk o r e a c h a p t e rt h r e e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e q u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k o r e at oc h i n a q i n gd y n a s t yw a sf o r c e d t o w i t h d r a wf r o mk o r e aa f t e rt h es i n o j a p a n e s ew a ro f1 8 9 4 1 8 9 5 ,b u t r u s s i au t i l i z e dt h i sc h a n c et oe n t e rk o r e ap e n i n s u l a t h ei n d e d e n d e n t a s s o c i a t i o nh a d1 a u n c h e de x t e n s i v em o v e m e n tf o rg e t t i n gr i do f ,c h i n a a tt h es 锄et i m e ,t h ek i n g d o mo fk o r e as e e k e dt oe s t a b l i s he q u a l d i p l o m a t i cr e l a t i o n sw i t hc h i n aa c t i v e l y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k o r e a n t oc h i n ah a dd r o p p e dt o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i n i 叫mf o rt h e s er e a s o n s c h a p t e r f o u r 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r e r e c o g n i z a t i o n t oc h i n aa f t e r e x t i n c t i o no ft h ek i n g d o mo fk o r e a i n 1 9 0 4 , t h ej a p a n r u s s i aw a r b r o k eo u t , j a p a nc a p t u r e dk o r e af i n a l l y s o m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b e g a nt o r e a l i z et h ee s s e n c e o f i m p e r i a l i s m , a n d o r g a n i z e di n d e p e n d e n t m o v e m e n t st or e s i s tj a p a ni n v a d e r s a tt h i sm o m e n t , c h i n ah a da l r e a d y m a d et h eg r e a tv i c t o r yo ft h e1 9 l1r e v 0 1 u t i o n ,a n dh a do v e r t h r o w nt h e f e u d a lg o v e r n m e n tf o rt h o u s a n d s0 fy e a r s s o m e k o r e a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b e g a nt or e r e c o g n i z ec h i n aa g a i n , t h e nk o r e a n s1 a u n c h e dt h ee x t e n s i v e s t r u g g l eo fr e s i s t i n ga g a i n s tj a p a ni n c h i n a f r 鲫t h e no n ,k o r e a n c a r r i e do na n t i j a p a n e s ew ”w i t hc h i n e s e k e yw o r d s :t oc h i n a sv i e w , c 1 0 s et oc h i n a ,t a k eo f fc h i n a , g e t r i do fc h i n a u n i t ec h i n a 1 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绪论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清晰呈现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过程,分析以此为基础 的近代中朝关系的历史波折,并将这一思想层面的变革重置于近代风云变幻的东 北亚格局,详细阐述朝鲜近代对华观嬗变的前因后果,以期将这一历史问题更加 系统化、完整化、清晰化。通过这种对双边外交关系的单边切入,为近代中朝关 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 其一,明确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过程,以更好地了解朝鲜对华的历史认识, 把握其在近代中朝关系变革中的表象。 其二,通过分析开港后朝鲜知识阶层的对华认识,了解朝鲜开化思想的萌生 及朝鲜近代化的进程。 其三,通过清晰朝鲜对华观嬗变过程中的朝半岛列强纷争,透析朝鲜近代对 外思想变革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教训,裨益于现世。 1 2 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以“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在国内外史学界都较少涉及, 学界关于类似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中朝关系层面的构建,并在此方面取得了丰硕 的研究成果。 中国:在中朝关系史领域中的学术成果包括:杨昭全、韩俊光中朝关系简 史( 辽宁民族出版社,1 9 9 2 年版) ;吉林社会科学院中朝关系通史编写组中 朝关系通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徐万民中韩关系史( 近代卷) (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王薇、杨效雷、吴振清中朝关系史( 世界知 识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白新良中朝关系史( 明清时期) ( 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2 年版) 等。此类论著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中朝关系史的发展进程,但却很少以思 想层面的变革为视角,来剖析近代中朝关系更迭的思想基础上的动因及影响。 除了上述中朝关系史论著外,中国学者陈尚胜的朝鲜王朝( 1 3 9 2 1 9 1 0 ) 对华观的演变( 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0 月版) ,依据朝天录及燕行 录中朝鲜使臣的对华认识,分析了当时朝鲜王朝的对华观,但其论述多侧重于 微观方面的探讨,时间段限也主要集中于明、清至1 9 世纪中叶,偏重于古代史部 分。另外,在该书的后论处附录了事大论一华夷论一北学论一文,将朝鲜对华 观的转变过程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该文章主要基于对 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言论进行辨析,而并没有把这一观念的更迭置于当时错综 复杂而又急剧变化的东北亚局势之中详加论述,缺乏历史背景的铺陈,在思想变 革的动因及其影响方面也涉及较少。 此外,王明星的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 1 8 6 卜1 9 1 0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8 年2 月版) ,主要论述了朝鲜近代外交5 0 余年的发展历程,着重强调了中国、 日本、俄国、西方势力对朝鲜近代外交的外部影响,并将中国因素位列四大因素 之首,对中朝关系进行了外交层面的剖析。该书侧重于政治外交领域事件的论述, 而较少涉及深刻影响朝鲜外交政策变化的思想阶层的对华认识的转变,对这一变 化也没有形成结构化的总结分析。 韩国:在中朝关系史领域中的学术成果包括:全海宗韩中关系史研究( 一 潮阁,1 9 8 3 年版) ;权锡奉清末对朝鲜政策史研究( 一潮阁,1 9 8 6 年版) :金 景昌东洋外交史( 集文堂,1 9 8 7 年版) ;金翰奎韩中关系史( 大宇学术丛 书,1 9 9 9 年版) 等,也对中朝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但此类著作也多集中于外 交层面的展开,缺乏对外交表象下思想层面的研究。 韩国学界除了中朝关系领域的研究,也很少涉及专门的“朝鲜近代对华观的 嬗交”这一课题。韩国学者崔承现的近代韩国报纸所见的韩国之中国观( 中国 近代史史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0 0 4 年版) ,基于朝鲜近代报纸独立新 闻、联合新闻、皇城新闻等,对其中刊载的相关于中国的内容进行分析论 述,将近代朝鲜中国观分为积极、消极两类略加展开,并介绍了其对现代韩国意 识的影响。但文章由于篇幅所限,论述得不够充分,且只局限对报纸新闻层面的 分析,并不能清晰的呈现朝鲜近代对华观的演变过程。 另外,郑玉子在其专著朝鲜后期朝鲜中华思想研究( 一志社,2 0 0 1 年版) 中分三章论述了朝鲜王朝后期的中华思想,对明清政权更迭后朝鲜王朝创设大报 坛及“对明义理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述,透析了朝鲜王朝对明、清思想认识 的差异点,及其“小中华”思想的演进。但其更侧重于微观事件的展开,而没有 从宏观上将对华观的嬗变这一历史过程展现出来,更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思想体系 加以论述。 2 但是,韩国学界关于朝鲜近代思想进程的微观研究却相当精细,堆积了大量 的优秀研究成果。如:李光麟的韩国开化史研究( 一潮阁,1 9 8 2 年版) ;申福 龙的韩末开化思想研究( 平民书堂,1 9 8 7 年版) f 慎庸厦的独立协会研究 ( 一潮阁,1 9 9 2 年版) 等,对韩国思想近代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整 理,其中也在部分论述中折射了近代朝鲜的中华观。 日本、朝鲜学界同样没有此类专著,相关内容的研究多见于通史类的资料, 如信夫清三郎的日本外交史( 商务出版社1 9 8 0 年版) ;井上清的日本帝国主 义的形成( 人民出版社1 9 8 4 年版) 、日本军国主义( 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版) ; 朝鲜社会科学院编著的朝鲜通史(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舨) 、朝鲜全史 ( 中国朝鲜历史研究会,1 9 8 8 年版) 等,都对史实事件进行了详实而充分的论述, 但关于朝鲜对华观却多只间接涉及。 1 3 研究方法及其拟要突破之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由于本论文的时间段限跨越很大,且注重于宏观脉络的 把握,因此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较侧重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力图 在清晰呈现朝鲜对华观嬗变的整个过程的同时,细微展现朝鲜近代思想界的动向 与迈进。此外,本论文还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及横向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竭力 客观全面地放映朝鲜对华观的演变进程。 另外,本论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 突破: 第一,本论文试图将朝鲜对华观嬗变的这一历史过程,从复杂多变的近代东 北亚历史中剖离出来,并以此为主线赋予其逻辑性及层次性,清晰呈现朝鲜思想 界对华观念更迭的动因、过程及其影响。 第二,笔者还尝试将朝鲜近代化及其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进程、朝鲜对中华 传统儒家思想的态度转变等,溶注于其对华观念嬗变的历史过程之中,具体透析 其在近代中朝关系中的表象。 第二章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的演进轨迹 2 1 朝鲜王朝对明的“事大政策” 2 1 1 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 “华夷秩序”是指中华与“蛮夷”之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古代类型的国 际关系体系i l 】,其思想基础渊源于儒家的“华夷之辨”。传统的儒家思想以“礼治 德化”为准则,将世界划分为中华与蛮夷两部分,认为中华尚“礼”,故为尊;蛮 夷粗鄙,则为“贱”。宣扬“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 义,故谓之中华。”翻而“夷狄之俗,以攻伐杀戮为贤,其为生民之害也”f 3 】等, 其儒家华夷观以文化为准绳制定了等级森严的条规与戒律。 华夷观念经两汉帝国发展入唐,得到了不断的强化及认同,为确立以中华为 中心的世界秩序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至明清两代,“华夷秩序”发展到了顶峰 时期。在当时的亚洲大部分地区,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朝鲜、琉球,北起外兴 安岭、恰克图、巴尔喀什湖一线,南跨喜马拉雅山诸国,再经缅甸、暹罗、老挝、 越南等国,绕衔苏禄、吕宋、以及南中国海诸岛国。形成了一个以华夷关系为特 征的、规模空前的国际秩序。【4 】而在华之众多藩属国之中,朝鲜无疑是对华“事 大以诚”最为典型的国家i 由于地理条件的便利,早在商周时代,周武王便“封 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 0 1 中国文化便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德化濡染一方之民。公元l 世纪到7 世纪, 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高句丽、新罗、百济都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大量派遣留 学生,实现了对华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借鉴与交流。唐玄宗就曾赐诗新罗国 王,日:“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1 可见,中华文化及儒学精髓已深入到了 i l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6 期,第3 0 4 5 页。关于“华夷秩序”史学界 存在着多种概念,如:宗落关系、朝贡关系、东亚世界等,本论文中采用了“华夷秩序”与“宗藩关系” 这两个概念。“华夷秩序”侧重于文化领域的划分,而“宗藩关系”则侧重于政治制度领域的划分。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 m 何瑭:河内祠堂记,载何衡许文正公遗书卷末。 1 4 】陈潮: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 ( 第二辑) ,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8 月,第2 0 9 2 4 6 页。 嘲后汉书卷1 5 l ,东夷列传。 嘲三国史记卷2 3 ,杂志 第二。 4 半岛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9 1 8 年,朝鲜侍中王建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王,定 国号高丽。此时正值中原两宋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期,高丽以“华夷 文化优劣”为准则,视两宋王朝为华之正统,延续宗藩之策,而对周边少数民族 政权则嗤之以鼻,称“契丹,是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相异,衣冠制度慎勿 放焉。川7 1 高丽末年更是鉴于攻辽事宜的纷争,李成桂顺利完成了朝鲜半岛的又一 次改朝换代,遂开启了对明积极事大、强化中朝宗藩关系的新时代。 2 1 2 明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强化 1 3 9 2 年,李成桂夺取政权后即宣称:同中国建立封贡关系,是“以小事大, 保国之道。我国家统一以来,事大以勤,立陵( 恭憨王) 于洪武二年( 1 3 6 9 年) , 服事大明,其表云:子孙万世,承为臣妾,其诚至矣。”1 积极寻求明王朝的支 持与认可。接着,李成桂又以“权知国事”的名义,派韩尚质以“和宁”、“朝鲜” 请国号于明朝。朱元璋以“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 祖之”【- ) ,这样,朝鲜李氏王朝自建立之初,就与明朝建立了亲善友好的宗藩关 系,虔心皈复处于颠峰状态的华夷秩序。而作为维系这种华夷秩序的基本准则, 朝鲜必须遵用明朝正朔、行大明年历:国王、王后、世子要获得真正意义的名分, 也必须经明朝的册封;明朝“每当圣节、正旦、皇太子千秋节”,朝鲜也都要奉表 朝贺。然而,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一系列的繁规缛节的束缚之下,朝鲜王朝却仍然 能够对明“事大以诚”,当然这其中有政治上寻求大明的支持与保护;经济上朝贡、 使臣贸易的利益刺激等因素,但文化上的“慕华心理”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 治德化”同样在这种古老的东方国际秩序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正如朝鲜史 书有云:“我东方文化,慕拟中华,上自学士大夫,下至委巷之贱,莫不知尊周之 重,以血诚服皇朝数百年。川1 ”特别是在“壬辰倭乱”之后,李氏朝鲜对明的事大 心理之外,更多了感恩之念,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随之达到了极限。 1 6 世纪末叶,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他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满足封 建主和商人的贪欲,于1 5 9 2 年以十七万陆军和三、四万海军的兵力悍然入侵朝鲜。 n 1 1 积弱积贫的朝鲜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一岿千里,不得不向明朝求援。1 5 9 2 年7 月, 明朝派五千士兵赴朝参战。同年1 2 月,又派了以宋应昌为经略,以李如松为东征 四高丽史卷2 ,世家,太祖二十六年四月。 啪 李朝太祖实录卷1 ,总书。 f 9 】李朝太祖实录卷3 ,二年癸酉三月。 转引自 韩 李光涛:中韩民族与文化,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第6 9 页。 【1 】朴真爽、姜盂山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4 月,第2 6 3 页 提督的四万三千名援军。“”中朝军民并肩作战,壬辰卫国战争自1 5 9 2 年始至1 5 9 9 年终,历时七年,明朝“縻饷数百万,举国援朝“1 ,捍卫了藩属国的国家利益, 也以此不断强化了中朝宗藩关系。朝鲜更是抱以“万历再造之恩,将百世不忘也” “”之心志,将“慕华”与“感恩”思想相结合,宣扬“竭一国之力,以奉天朝将 官”“”。1 5 9 9 年( 万历二十七年) 7 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壬辰战 争中明朝兵部尚书邢玢、经略杨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耵 种种“感恩”意识广为所见,中朝两国关系也在这种“再造之恩”意识的强化下 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巩固。 综上所述,中朝两国作为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即延续着亲善往来的友 好关系,特别是进入有明一代,传统的“华夷秩序”渐入顶峰时期,朝鲜王朝虔 心皈复,对明积极“事大以诚”,明朝与朝鲜王朝之间的这种亲善关系在中朝关系 史上描绘了最为绚烂的一笔。 2 2 明清之际朝鲜对华观的嬗变 2 2 。1 朝鲜对清“华夷观”的确立 1 、明清朝代的更迭对朝鲜对华观的影响 公元1 6 世纪末至1 7 世纪初,值壬辰战争之时,中国东北女真族势力适时异 军突起,1 6 1 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安拉称汗,建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金 政权建立之初,就周旋于明、朝势力之间,但明、朝宗藩关系在短暂松动之后于 仁祖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强化。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后金终于1 6 2 7 年、1 6 3 6 年两 次征伐朝鲜,迫使朝鲜国王仁祖订立了“城下之盟”,其中第一条即要求“去明国 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朝谒。”“7 1 自此,结束 了明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城下之盟”的签订同时也标志着清、朝宗藩关系的最 终形成。 然而,清朝虽然实现了对朝鲜的武力征服,却没能得到朝鲜对其思想、文化 领域的“事大以诚”。相反,朝鲜国内对清“华夷观”大行其道,“尊明贬清”思 想甚嚣尘上。朝鲜王朝自认为接受了正统的华夏文明,认为“古之华”已经转移 【1 2 j 同上,第2 6 9 页。 明史卷3 2 0 ,外国一朝鲜传。 【1 4 】 韩 成大中:青城集,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 4 8 页。 1 司李朝宣祖实录卷3 6 ,宣祖二十六年三月。 l i 】李朝宣祖实录卷1 1 7 ,宣祖三十二年九月。 i l 刀清太宗实录卷3 3 6 到了朝鲜半岛,因此以“小中华”自居,而视真正入主中原的满清为“夷”、为“胡”、 “虏”,朝鲜虽迫于形势向清朝行事大之礼,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以“夷”待之。 并认为满清逐鹿中原颠倒了传统的华夷关系,朝鲜王朝对明的“事大观”因此逐 渐转变为对清的“华夷观”。“”而这种华夷观在现实中则表现为朝鲜臣民视清朝统 治下的中国为腥秽遍地、文物沦丧的野蛮国家,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 除在致中国政府的公文中用清帝年号外,内部公文包括国王陵墓、太庙、文庙祭 享祝文,仍用明崇祯年号等。特别在朝鲜孝宗、肃宗朝,对清华夷观尤为突出。 2 、孝宗、肃宗朝的“尊明贬清”思想 朝鲜王朝进入孝宗朝一代( 1 6 4 9 1 6 5 9 年) ,“尊明贬清”思想发展尤甚,甚 至走到了清国的对立面,积极筹备“北伐”清朝之计划。孝宗以儒家春秋义理观 出发,视汉族政权明为华之正统,主张“反清复明”,并积极关注日本、南明、 台湾等方面的动向,力图谋求反清势力的联合。孝宗还积极加强国内城池工事的 建设,在与清国接壤的北边和与海上相连的南面广建城池,力图完善国家的整个 防御体系。同时,孝宗也加强了朝鲜军队的建设,扩充军队数量,“将汉城御营厅 军由7 0 0 0 名增至2 l o o o 名,禁军由6 0 0 名增至l o o o 名,并全部改为骑兵。”“” 孝宗通过布局国家防御体系和强化军事力量,积极准备北上伐清,孝宗曾称“时 上以中原久乱,不可涂视疲敝,偷安苟度,欲修城练兵,以为自强之策。“其积 极扩军备战之决心可见一斑。此外,在其与儒臣宋时烈的对话中,还曾密谈“北 伐”计划。孝宗日:“今日之所欲言者,当今大事也。彼虏有必亡之势朱子谓 虏得中原人,教以中国制度,虏渐衰微者也。今汗虽日英雄,荒于酒色己甚, 其势不久,虏中事予料之熟矣故欲养精炮( 兵) 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 之卒。然后俟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 今日事惟患其不为而已,不患其不成。“2 ”由此可见孝宗在积极筹备“北伐”计划 的同时,对“北伐”充满了信心。但事与愿违,同年5 月,孝宗病逝,“北伐”计 划遂成泡影。“北伐”计划虽未实现,但是萦绕在朝鲜王朝的“反清”思想并未因 此而散去,肃宗朝“大报坛”的设立即是其明证之一。 大报坛是用以祭祀明朝皇帝的秘密祭坛,兴建于朝鲜肃宗王时期( 1 6 7 5 1 7 2 0 【i 】参见( 事大论一华夷论一北学论,陈尚胜朝鲜王朝( 1 3 9 2 1 9 1 0 ) 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1 0 月,第2 7 9 。0 9 页。 【1 研杨昭全:中国一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9 0 页。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 9 7 7 年,第3 8 4 2 页。 叫同上书,第3 8 6 5 页。 7 年) 。所谓“大报”字出于礼记郊特牲,亦是郊天之义,而兼有报德之意。馏1 公元1 6 7 5 年肃宗继王位,沿袭了孝宗、显宗时期的对清之华夷观,决心为明神宗 立庙祭祀,他宣扬“我国之得有今日,莫非神皇之力,而深仁厚泽,无地酬报” 。1 ,遂于康熙四十三年( 1 7 0 4 年) 四月二十二日明朝灭亡六十周年忌日,在 后苑设祭坛,率百官以太牢祭崇祯皇帝,书“大明毅宗烈皇帝神位”九字,贴于 交椅北壁南向,设牌位于东阶下上具冕服,百官衣黑团领,陪祭。上呜咽不 自胜,侍臣莫不感怆。1 自此开启了朝鲜王朝设祭坛祭祀明皇帝的先例。同年十 月初三“大报坛”破土动工,十二月丁亥竣工。“坛在昌德宫禁苑之西,曜金门外, 旧别队营之地。坛制用左议政李畲言,仿我国社稷之制,有土遣有墙,墙高四尺, 比社坛加高一尺,方广二十五尺,四面皆为九级坛上帐殿用黄色绸缎为内帐, 如我国帐殿,满顶骨之规。以一片木加漆,长广如我国阙宗版付以黄纸膀, 而使书写官提其面,日:大明神宗皇帝神位一。汹1 从大报坛的建筑样式、规模及 其后的祭祀仪式,明显可见朝鲜王室对明朝的感恩与追念,大报坛建成后,肃宗 及其后代王室祭祀明朝皇帝的活动不断,即使是在朝鲜与清关系不断改善、调整 后的正宗朝亦屡有发生,但彼时的祭祀已多只注重礼仪,祭祀活动也已流于形式。 筠】 此外,在朝鲜王室肃宗、孝宗等大肆宣扬“尊明贬清”思想的同时,在朝鲜 王朝的儒臣阶层中,此类论调也得到了极大的拥护与渲染,其中名臣宋时烈堪称 典范。宋时烈以“春秋义理观”为其思想基础,高扬华夷之辨的正统论,强调“中 国当尊,夷狄可丑“”,宋时烈以明为尊,感怀明之恩典,日“我太祖大王开国, 高皇帝视同内服,恩礼周渥。我太祖大王,忠贞恪勤,如子事父。”啪1 相反他却 把清朝视为胡虏,称“此虏者,君父之大仇,不忍共戴一天,蓄憾积怨,忍痛含 冤”,而正是基于这种对明感恩、对清憎恨的心理,宋时烈在孝宗朝积极支持并谋 划“北伐”之事,成为了朝鲜“尊明贬清”理论的奠基人。可以说,自宋时烈开 此先河后,朝鲜王朝这种“尊周思明”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朝鲜时代。其之后,成 海应、金平默、柳重教等儒臣皆倡导过此类对明感恩追念的思想。即使是在清朝 嘲李朝肃宗实录卷4 0 ,三十年十一月辛酉。 例 李朝肃宗实录,卷3 8 ( 上) ,二十九年癸未四月。 脚】同上。 1 2 5 l 李朝肃宗实录,卷3 8 ( 下) ,二十九年癸未十月。 i 矧参见陈尚胜:朝鲜王朝( 1 3 9 2 一1 9 1 0 ) 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1 0 月,第3 3 0 页。 鲫宋时烈:宋子大全,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缩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1 0 8 册,汉城景仁文化社, 1 9 9 9 年版,第1 9 9 页。 嘲同上书,第3 9 1 页。 巩固统治、对朝不断调整政策的过程中,虽逐渐得到了朝鲜的认可及贡奉,但其 政权地位,特别是在正统论方面,却始终无法企及明朝在朝鲜王朝心目中的地位。 3 、明清之际朝鲜对华观嬗变之原因 中原王朝明清两代的更迭对朝鲜半岛影响颇为深远,半岛对华观亦随之经历 了显著的演变过程,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朝 鲜王朝自古秉承以春秋义理为核心的中华正统观,这种正统观决定了其对明、清 两朝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如前所述,儒家思想在朝传播甚早,李氏朝鲜更是将 儒家思想作为治世之道,因此面对“夷狄”满清建立的政权,便视之为“华夷变 态、本末倒置、天地不容之事”,大肆宣扬“尊王攘夷、尊明思周”之道。哺其次, 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清对朝鲜无论在政治上、 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苛刻的要求。清朝早在与朝鲜缔结“城 下之盟”时,即对朝附加了必须承诺的多项条款,其中第二条“尔以长子,并再 令一子为质,诸大臣有子者以子,无子者以弟为质。”第五条“其万寿节及中宫千 秋、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庆吊等事,俱行贡献之札勿违明国旧例。”第六 条“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或数万,或刻期全处,数目限期。 不得有误。”第十四条“每年进贡一次,其方物数目:黄金百两、白银千两布 千四百匹,米万包。”啪1 这些条款在之后清与朝的往来中,朝鲜都被迫一一兑现, 这一系列大量贡物的索取、征兵伐明等措施,急剧地加深了清朝与朝鲜的矛盾, 也使朝鲜更加感恩与怀念壬辰年“举国援朝”的明朝。再次,特定朝代与历史上 的个案现象也对这种对华观的嬗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作为人质入清的 孝宗王回国后积极倡导“北伐”;日本、南明、台湾等势力对清初政权的虎视等等, 无论王族内部抑或外部政局。多方面的因素交织重合,最终导致了明清朝更迭期 朝鲜对华观的明显转变。但是,无论当时“尊明排清”的对华观多么喧嚣,其伴 随着清政权的巩固及其对朝政策的不断调整,亦被湮灭于历史潮流之中。“北学派” 作为一种新兴势力,提出了“北学清朝”的新论调,并催生了朝鲜近代开化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 2 2 2 朝鲜“北学派”的对华观 1 、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正常化 如前所述,清朝与朝鲜虽在“城下之盟”时已确立了宗藩臣属关系,但朝鲜 鲫参见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 0 0 4 年第6 期,第4 4 5 0 页。 删清太宗实录卷3 3 9 半岛内“尊明贬清”思想仍长期大行其道,这种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宗藩关 系,至顺治、康熙朝过渡,才渐趋正常化,清之宗主国地位也才逐渐得到半岛部 分人士的肯定与认可。分析其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满清与朝鲜关系的正常化。康熙 二十四年( 1 6 8 3 年) ,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又出兵收复了台湾,明郑政权 覆灭,台湾自此正式并入清朝之疆域,清朝“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之势渐趋明 朗。对于一直奉行“实利外交”的朝鲜来说,南明、台湾郑氏政权的相继覆灭及 清王朝的不断巩固,已经将其“北伐”计划彻底粉碎,历史潮流已无法逆转。 其次,清朝儒化政策的实行逐渐淡化了传统意义之上的“华夷之辨”。事实上, 满清为有效巩固其政权,早在入关伊始即大兴儒化之策,以“君权神授”说,极 力强调其政权合乎儒家之道统。清顺治帝曾以“祜命自天,监临华夏”o ”之名义 布告天下。清入关后,更是力矫明末弊政,注重安定国计民生,崇尚礼仪教化, 并修纂明史,祭祀明帝诸陵,以此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史载:“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五月,明内院三大学是冯铨、洪承畴、李健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纂 修明史三年三月,译洪武宝训成,颁行中外。川3 ”是年四月“修盛京 孔子庙”嘲。此外,顺治还大力弘扬儒术,谓“自明末扰乱,日寻干戈。学问之 道,阙焉弗讲。今天下渐定,朕将行文教,崇儒术,以开太平。川删可以说,清初 此一系列儒化政策的实行,无疑大大拉近了清与大肆崇尚儒学的朝鲜王朝之间的 文化距离。同时,朝鲜对清的文化认同感也在清儒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强化。 再次,清顺治、康熙两代对朝的怀柔政策直接刺激了两国关系的不断改善。 早在顺治时期,清即采取多种政策以推进中朝关系。如顺治元年( 1 6 4 4 年) 即刷 还朝鲜世子及凤林大君等,日:“未得北京之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己定, 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清此 次对朝鲜世子的遣返无疑为冰冻已久的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生机,朝鲜更是称之 为“国家之庆,宁又大于此乎。州清除了在政治上对朝鲜施以拉拢之策外,在经 济上也实彳亍了减轻负担与赈灾抚恤相结合的政策。清顺治登基初年即大赦天下, 颁诏朝鲜减免岁贡,“念岁币贡物,尽属民膏,今将旧额苎布四百匹、苏木二百斤、 清世祖实录卷1 9 ,顺治元年十一月庚戌 1 3 4 清世祖实录卷1 ,崇德八年八月。 清史稿卷6 ,世祖本纪。 i 卅同上。 鲫 顺治朝东华录卷4 ,元年十一月庚戌。 阳李朝仁祖实录卷4 5 ,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 l o 茶一千包,准与蠲免三节表仪俱准于元旦并贡,以彰柔远之意。“”诸如此类 对朝的贡物减免,在有清一代共计十六次之多。汹1 康熙朝更是在对朝鲜赈灾方面 表现得相当大度,康熙三十一年( 1 6 9 2 年) ,朝鲜“八路大饥,畿湖尤甚,都城 内积尸如山”,康熙特允准于中江贸易米粮,并“截河南大米,由登州泛海, 发盛京仓储,合水、陆运至数万石,平粜、赐赍、凋弊尽起,举国忭庆。删此外, “于交易米二万石外,又自给一万石,别遣吏部侍郎陶岱从海路领来”“”,康熙 的此类善举当时甚得朝鲜民心,甚至有人戏称其为“朝鲜皇帝”。可以说,顺治、 康熙两代的怀柔政策不仅减缓了朝鲜百姓的生活负担,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中朝 关系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伴随着清初对朝政策的一系列调整,中朝宗藩关系渐趋正常化, 其中朝鲜对华观亦随之在不断演进着,彼时,又恰逢朝鲜北学派适时兴起,其力 主抛弃传统对华观,北学清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朝关系向着更加健康 的方向不断迈进。 2 、北学派代表人物的北学思想及其对华观 北学派是指朝鲜1 8 世纪后半期实学思想中的一支,它主张抛弃传统的华夷之 辨,北学清朝以及通过中国传入的西方文化。“北学”一词出自于孟子滕文公 章句,“陈良乃楚国人,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