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桩基础检测仪的研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l 页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s i g nm e t h o d sa n dr e a l i z a t i o na b o u tp i l ei n t e g r i t yt e s t i n gs y s t e mb a s e d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e m b e d d e dt e c h n o l o g ya r ed i s c u s s e di nt h i s p a p e r t l l l e h a r d w a r ea n ds o f t w a r ep r o j e d so ft h es y s t e ma r es p e c i a l l ys t u d i e d t h em a i nw o r k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r es u m m a r i z e da sf b l l o w s 1 1 1 ep e r f 0 肋a n c ec h a r a c t e r j s t i co “h ep i l e j n t e 鲥t yt e s t e r a n di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so fh i 曲p r e c i s i o n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s y s t e ma r es t u d i e dd e e p l yw i t ht h eb a s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s y s t e m ,t h r o u 曲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h a c ks t r e s sw a v et h e o r yt h a tj s u s e dt ot e s f i n gt h ep i l ei n t e g f i t y a c c o r d j n gt o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e c h n i c a ld e m a n d s a n df u n c t i o ni e a l i z i n g ,ah o l i s t i cp r o j e c ta b o u td a t ac o l l e d i o na n d 锄a l y s i sb a s e do nt h e p i a t f o 瑚o fs 3 c e b 2 4 1 0 i sp r o v i d e d t h et e s t i n gs y s t e mi sm a d eu po ft h ec 0 1 i e d i o nu n i ta n dt h ep r o c e s s i gu n i t b a s e d o n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舀e ss u c ha sd y n a m i cm a 势i 母t e c h n o l o g y ,a d v a l l c et r i g g e r t e c l l i l o l o g y ,咐os t a g ep i p e l i n et e c h n 0 1 0 9 y ,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u i l i ti sr e a i i z c d o nt h e d e m a l l do ft h ep r o c e s s i n gr e q u i r e m e n t ,l o o s e - c o u p l j n gp m c e s s i n gu n i ti sd e s i g l l e d i n f h ee n d ,e a c hf u n c t i o nm o d u l eo ft h ef e s t i n gs y s t e mi sd e b u g g e d f r o mt h er e s u l t ,t h e d e s i g l lo fe a c hf u n c t i o m o d u l ei ss a t i s f i e dw i t bt h et e c h n i c a ld e m a i l d s s o f 细a r ed e s i g n ,d e b u gm e t h o d sa n ds o f l w a r ed e v c l 0 p i n gn o w 酊ed i s c u s s e di n t h i s p a p e r ,w h i c hi sd i v e di n t o “v op a r t s o n ei sd a t ac o l l e c t i o ns o f c w a r et h a ti s d e v e l o p e di nt h eq u a n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o t h e ro n ei sd a t ap r o c e s ss o f t w a r et h a ti s r e a l i z e di nt h ee m b e s t1 d ee n v i 姗m e n ta n db a s e do nt h ep l a t f o 珊o fs 3 c e b 2 4 1 0 d e b u g 垂d g a 1 1 d t e s t i n gp 刊吣船a i l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w h 0 1 es y s f e mj s a c c o m p l i s h e d ,f i o mt h ei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t h ep i l et e s t i n gs y s t 锄i sah i 曲p e r f o n a n c e p r o c e s s j n gs y s t e mw i t hs t e a d yc a p a b i i i t y ,a c c u m c y ,a n di ss a t i s f i e dw i t ht h ed e m a n d s o ft h ep i l ei n t e g r i t yt e s t i n gs y s t e m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 f 页 k e yw o r d sp i l ei n t e g r i t yt e s t ,b a c ks t r e s sw a v e ,d y n a m i cm a g n i f yt e c h n o l o g v , a d v a n c et r j g g e rt e c h n o l o g y “_ ”_ 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页 1 1 引言 第1 章绪论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各领域。嵌入式 系统是应用于特定环境,面对专业领域的应用系统,其特点为:面向特定应用, 有实时要求;软硬件协同设计,有较好的升级换代能力;功耗与可靠性能严格保 证。它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工艺、电子技术等与具体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它面 向用户、酝向产品,必须与具体应用相结合才具蔫命力,才能显示其优势。桩 基检测设备就是嵌入式系统技术的一个应用力 司。 桩基础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在高层建筑、铁路、公路、水路工程等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一桩一柱大直径灌注桩的采用,对成桩的可靠性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同时促进了对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使用较普遍的桩基 础检测技术主要有:声波投射法、低应变动力测桩法、高应变动力测桩法等。其 中以应力波理论为基础的低应变动力测桩法得到快速的发展。它的基本原理是, 根据桩顶受到桩锤冲击下产生的动力波,由桩顶实测力和加速度数据来分析桩的 完整性。基于此种方法的测桩设备轻便、灵活,运输和现场安装工作量小,测量 效率高,耗时短,不易发生安全事故。 鉴于桩基动测技术潜在的社会效益,利用嵌入式技术的特点和原理,设计实 现一个完整的桩基检测嵌入式系统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1 2 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桩基动力检测技术最初是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和牛顿撞击定律,根据打桩时测 得的贯入度与打桩所消耗的能量建立关系式,推算桩的极限承载力,称为动力打桩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2 页 公式。著名的有海利打桩公式、格尔谢凡诺夫公式等。近代的桩基动力检测技术 是在应力波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桩基动测技术研究在我国始于2 0 世纪7 0 年代。1 9 7 2 年,湖南大学学者周光龙提出了“桩基参数动测法”,对开创我国桩的 动测方法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9 7 8 年东南大学学者唐念慈应用波动方程法 对渤海1 2 号平台钢管桩进行了动力测试,并获得成功。应力波反射法动力测桩, 以其测点广、经济、快捷、无损等诸多优点,成为目前人们所公认的桩基质量检测 的有效方法【“。 目前,市场上的桩基础测试仪种类繁多,国内的测桩设备有中科院武汉岩土 所的r s m 0 8 e 桩基分析仪器、武汉岩海公司生产的1 6 1 6 k p 高应变动力测桩仪、 国外有美国p d i 公司生产的p i l ed y n a m i ca n a l y z e r ( p a u 等【“。这些测桩仪 大部分属于分体式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采集仪、便携计算机、电源。随着 测桩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此类测桩仪显示出如下局限性: 系统整合性差,设备沉重,进出现场不方便。 集成度差造成现场连线繁琐,易产生接口故障。 功耗大、发热量高、可靠性差。 系统缺乏可扩充性。 测试软件接口不够友好。 1 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局限性可以看出,将采集仪、计算机和电源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测桩仪 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不仅使仪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增强,而且其整机性能和 技术指标也较分体式仪器大为改善。论文从该点出发,设计出一套通用的、高度 集成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论文研究目标 构建高度集成的系统单元,简化现场联机操作步骤,提高设备易用性。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3 页 降低整机功耗, 改善人机接口。 提高动态范围, 需解决的问题 提高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拓展采样频带宽度,改善设备性能。 测桩设备的工作现场一般较恶劣,弥漫着各种干扰( 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 , 当被测信号微弱时,有效数据可能被噪声“淹没”,导致数据采集与处理误差,可 靠性降低。 仪器多采用基于软件的程控放大方式,降低了数据采集的速率。 由于采集系统的频响范围有限,动测曲线无法反映桩身多处断裂时的状态, 超浅部的桩身成为测试盲区。 解决方案 硬件上将输入信号接模拟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噪声;软件上通过数字滤波 器,对信号进一步高精度滤波。 采用全硬件的高速实时浮点放大技术,提升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 整体权衡调整各部件的性能参数,通过选择传感器、采样保持器、模数转换 器的参数指标来提高系统的频响范围。 1 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1 4 1 论文研究内容 论文根据桩基础完整性检测原理,提出了系统设计的体系结构,分别对软硬 件两个平台进行研究设计和实现。 测桩仪硬件平台的设计思路是使系统具有可扩充性,数据采集单元具有通用 性,并与嵌入式系统集成,普遍适用于高精度、非高速的瞬态信号采样现场。主 要包括数据采集单元和处理单元。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页 测桩仪软件平台的基本思想是各软件子模块具有较低的耦合度,可移植性强。 主要包括数据处理算法、a r m 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及应用程序。 最后,通过实验给出有效、可靠的系统调试报告。 1 4 2 论文结构 论文讨论测桩仪在嵌入式平台上的实现过程,其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系统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概况,提出论文的 研究目标与方案,最后给出研究内容。 第二章基于桩基础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嵌入式系统的结构特点,阐述桩基 础测试仪的系统框架。 第三章描述系统的硬件设计,对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的各环节均进行详细 介绍。 第四章介绍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数据处理算法、a r m 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 及应用程序。, 第五章给出相关系统调试及测试分析。 结论总结了主要的研究工作,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谣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页 第2 章桩基础测试仪的系统结构 2 1 桩基础检测技术 2 1 1 桩基础检测的方法 桩基石出是软土地区建筑物常用的基础形式,它把建筑物的结构载荷通过桩传 递到地基深部,从而满足建筑物合理的形变和基础沉降要求。在以现代建筑为特 征的大型土水建设工程甲,都会广泛使用到桩基技术。 低应变动力测桩是采用低能量的瞬态或稳态激振,使桩在弹性范围内作低幅 振动,利用振动和波动理论来判断桩身缺陷。低应变动测法主要用于检测桩身完 整性,还可以将结果进步分析计算得到动刚度,进而推求承载力。 2 1 2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原理 低应变反射波法源于应力波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在桩丁页进行竖向激振,弹性 波沿着桩身向下传播,在桩身存在明显波阻抗界面( 如桩底、断桩等部位) 或桩 身截面积变化部位,将产生反射波。经接收、放大、滤波和数据处理,可识别来 自桩身不同部位的反射信号。由此可计算桩身波速、判断桩身完整性和混凝土的 强度等级。 反射波法将单桩视为维匀质弹性体杆件,桩头受到瞬态脉冲力作用时,在 桩身中产生压缩应力,使桩质点产生运动( 记为压缩应力f 和质点运动速度v ) , 应力波在桩身中的传播规律近似满足一维波动方程,根据一维波动方程分析导出 的反射波相位特征,是反射波法测试的主要依据。其简化线性波动方程是: 的反射波相位特征,是反射波法测试的主要依据。其简化线性波动方程是: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6 页 碧一寺袅= o 协d 口2 tw a2x。 其中 v 。:、兰,表示纵向波的传播速度,它是由材料常数p 和e 决定的常值。 vp 由一维应力波传递理论可知,在桩头上施加一个作用力时,将产生一个沿桩 身轴向方向向下传递的应力波。若桩身混凝土处于连续状态,则直至传到桩底才 出现反射波信号。如果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桩身中存在的断裂、夹泥等缺陷时, 会产生反射与透射,各界面反射波的曲线变得复杂,认真分析波形并选出可靠的 缺陷反射时间t ,从而得到缺陷部位距桩顶的距离l l = v d 。t 2 ( 2 2 ) 其中 v 。表示同一工地多根已检合格桩的桩身纵波速度的平均值。 2 2 系统实现方案 在利用反射波法检测桩基完整性的试验中,为了获得正确的桩身响应信号, 要求试验仪器应具备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能够对振动量特征参数 ( 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力) 的频率、幅值和时差等进行测试和分析。 根据上述需求,系统可划分为采集单元和处理单元两大部分,其中采集单元 包括动态放大、模拟滤波、高精度采样、数据缓存;处理单元包括数据的分析、 计算和图形显示。在采集单元里,传感器将反射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送入动态 调整增益的放大环节,该环节自动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调整放大,直至其达到 高精度采样的最佳识别状态( 模数转换器的1 2 量程附近) 。放大后的信号经高 精度模数转换部分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本地缓存。个采集周期后,处理单元 读取采集数据,完成分析、计算和显示。将上述两个单元与嵌入式系统技术结合 起来,根据测桩系统的具体需求,对嵌入式系统迸行合理裁减,开发出一个完整 系统。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同时l o a d 和s t o r c 多条指令,增加数据吞吐螽i 茧嘈景噱嘤海嚆烈篪雀;豇常当鞘磊驯到i 聚溜磐受矮矩拿霎碧太请渊礁强消旄狲融。簇摇茬整薯骞菪鞘嘏戮酚器掣譬嚣 誊;器搿鲤g 蠢;剿貉掣采掣氟黪釜再藕等携揭勘釉靴豳瞳, 复j 薹i ! 孽孬匹麓珥 曩惟蔫避童壤嘎一勰髫童别r g 引! 骢墓贿d 轩弘瞻妇乳j 带翮繇函嚣; 彰萎。 进行一次预采样,c p l d 根据粗测值进行编码,送给可编程放大器作为当前信号 的放大倍数,接着对放大后的信号进行第二次高精度a 册转换,从而得到具有较 高精度的测量结果。预采样a d c 采用1 0 位闪速型a d c 即能满足粗测精度和动 态放大的要求,由于1 6 位的a d c 价格较高,因此设计中采用1 2 位a d c 来实现 高精度转换。采集单元的结构描述如图3 2 所示。 图3 2 数据采集单元的结构图 2 、为保证采样波形的完整性,利用c p i _ d 实现超前触发技术,即在触发前预 存定长的信号数据。系统未进入触发状态时,每次经预采样a d c 转换的数字信号 都与触发电平码比较,若满足条件则实现触发。采样数据连续存入s r a m 中,当 满足触发电平后,记录下当前地址,同时启动计数器,计数器满后停止向s r a m 内填充数据,并向a r m 报告一个周期采样结束。 3 、利用c p l d的采样放大与模数转换的时序设定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3 页 o o p f 图3 3 二阶低通滤波器电路图 各电容视为开路,通带内的增益为1 。 n 节点的电流方程: 令c ,。= c 。= c ,r 。一r 。= r ,联立求解以上三式,可得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v o ( s ) ta ,v ( 。) ( s ) ) = v n ( s ) 志 之 滤波器的增益为: a v ( 加器2 而五鑫可可 s , 上式表明,该滤波器的通带增益应小于3 ,才能保障电路稳定工作。 将s 换成j ,令: 。2 对。;l r c( 3 4 ) 可得: 。丽去面 s , 丸。瑶再茜孓 。5 当f = f 。,a ,;1 时,上式分母的模: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解得截止频率 悟卜,:脊压 ( 3 6 ) p 厚- o s ,r o 。罴 , 若f p = 1 0 5 k h z ,r c = 0 5 8 8 8 7 + 1 0 e - 6 ,选c = 1 0 0 p f ,r = 5 6 k 。 m u l t i s j m 9 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仿真曲线如图3 4 ,图3 5 所示。 图3 - 4m u l t i s i m 9 幅频响应仿真曲线 图3 5m u l t i s i | 1 1 9 相频响应仿真曲线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5 页 3 ,1 1 3 浮点放大模块 浮点放大原理 浮点放大就是根据每个采样点的值来确定放大的倍数,与一般的程 控放大器不同,对不同的转换点,浮点放大器放大的倍数是不同的,或者说放大 倍数是“浮动”的。采样值经放大后再进行a 转换,整个采集系统送给计算机 的数据就由放大倍数和刖d 转换结果两部分组成,这样的数据有些类似于计算机 中的浮点数,相应地可称放大倍数为“阶码”,a d 转换结果称为“尾码”。整 个浮点数据采集系统的动态范围d r 等于a 仍转换器动态范围加上浮点放大器动 态范围,即: d r = 2 0 1 9 2 “+ “= 6 0 2 ( m + n ) ( 3 8 ) 式中m 为浮点放大器等效位数,n 为高精度a d 转换器位数。 浮点放大器放大倍数范围为2 0 2 9 ( 1 0 位的a d c 采样,双极性占去1 位,即 m = 9 ) ,动态范围为: d r = 6 0 2 ( m + n ) = 6 0 2 ( 9 + 1 1 ) = 1 2 0 8 ( d b ) ( 3 9 ) 浮点放大模块的硬件实现 浮点放大模块如图3 6 所示,主要由预采样转换电路、编码电路、可编程放 大器( p g a ) 组成。预采样转换电路完成信号量的瞬态保持和粗测,在本系统中 采样保持器l 肥9 8 和模数转换器m a x l 4 2 6 组成了预采样转换电路。预采样模数 转换器采用1 0 位的闪速型m a x l 4 2 6 ,它能在满足放大要求的条件下,以较高的 转换速度工作。根据预采样转换值输出瞬态信号所需的增益倍数,得到阶码。可 编程放大电路选用的放大器是a d 5 2 6 。它将瞬态信号取出,根据增益倍数放大输 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6 页 预采样转换电路 图3 6 浮点放大的结构框图 系统采用m a x l 4 2 6 来完成预采样模数转换功能,它主要完成信号的粗量化, 以便实现其增益整定。m a x l 4 2 6 是具有1 0 m s p s 转换速率的1 0 位a d c ,芯片内 部集成采样保持器扩展了其动态性能。它采用流水线型结构,最大数据吞吐量的 情况下功耗为1 5 6 m w 。输入模拟信号的电平范围为+ 2 v 到2 v ,输入信号带宽为 1 5 0 m h z ,外部单电源+ 5 v 供电,采用内部参考电压方式运行。 m a x l 4 2 6 的转换输出数据值关系如表3 1 所示【4 2 1 。 编码电路 编码电路是连接预转换电路和可编程放大电路的纽带,其主要功能是根据前 级预转换的粗量化值确定合适的增益,提供给后级可编程放大电路,以保证较大 信号输入时,a d 转换不满格,较小信号输入时,a d 转换也有一定位数。 c p l d 根据得到的预采样数值向可编程放大器给出放大系数。由于单片 a d 5 2 6 的放大倍数最高为1 2 8 ,无法满足测桩仪的动态范围,所以本系统采用2 片a d 5 2 6 级联,扩展其增益倍数至2 5 6 。根据单片a d 5 2 6 的增益关系【39 1 ,可得 两片级联的增益关系如表3 2 所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7 页 表3 1m a x l 4 2 6 的转换输出数据表 差分输入码值输出 + f l l l ls c a l e 0 1 1 1 1 1 1 1 1 1 + f u l ls c a l e 1 l s b 0 1 1 1 1 1 1 1 1 0 + f u l is c a l e 一2 l s b0 1 1 1 1 1 1 1 0 l + 3 ,4 f u l ls c a l e 0 1 1 0 0 0 0 0 0 0 + 1 2f u l ls c a l e0 1 0 0 0 0 0 0 0 0 + 1 ,4f u l ls c a l e0 0 1 0 0 0 0 0 0 0 + ll s b ( 1 2 “9 )0 0 0 0 0 0 0 0 0 1 b i p o l a rz e f o 0 0 0 0 0 0 0 0 0 0 一1l s b ( 1 2 “9 )1 1 1 1 1 1 1 1 1 1 1 4f u l ls c a l e11 0 0 0 0 0 0 0 0 一1 2f u l ls c a l e1 1 0 0 0 0 0 0 0 0 _ 3 4 f l l l ls c a l e 1 0 1 0 0 0 0 0 0 0 f u l ls c a l e + 1 l s b1 0 0 0 0 0 0 0 0 1 f i l l ls c a l e 1 0 0 0 0 0 0 0 0 0 表3 2 两片a d 5 2 6 级联的增益关系表( i n 表示第n 级连接) b 1a 2 1a 1 1a 0 _ 1b 2a 2 2a 1 2a o 2 g a i n 1 0 0ddxx1 1d010xx x 2 10l 03x x k4 1d110xxx 8 l1 xx10031 6 1lxx1 d0i3 2 l1x x1d106 4 11k x 1 bl11 2 8 11x x11kk 2 5 6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8 页 为确保高精度a d c 的输入信号落在半量程左右,结合表3 1 和表3 2 ,对 m a x l 4 2 6 输出的转换值进行编码,其真值表见表3 3 。 从表3 3 中可以看出,该增益编码电路的逻辑功能相当冗杂,若用纯粹的门 逻辑电路搭建实现,必然使得系统变得复杂且不可靠,然而通过对c p l d 内部逻 辑编程实现增益编码功能不仅避免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而且增加了系统的稳 定一陛。 表3 3 输出电压值与放大倍数关系表( v p p = 4 ) 输出电压范围a d c 输出编码放大系数增益 ( a 2 2 艘1 ,a x 1 ,a x 1 ) l v o u t i l 2 v p p l o o o o o o o o o 0 1 1 1 1 1 1 1 1 13 0 0 01 1 4 v p p i v o u t i 1 2v p p 1 0 x x x x x x x x 0 1 x x x x x x x x0 0 0 12 1 8 v p p l v o u t i 1 4 v p p 1 1 ( ) x x x x x x x ,0 0 1 x x x x x x x0 0 1 0 _ 4 1 1 6 v p p l v o 咀t l 1 届v p p 1 1 1 0 x x x x x x 0 0 0 1 x x x x x x0 0 1 1b 1 3 2 v p p i v b u t i 1 1 1 1 0 x x x x x ,0 0 0 0 1 x x x x x0 1 0 0 1 6 1 1 6 v p p l ,6 4 v p p i v o u t h 1 1 1 0 x x 】( 】【o o 0 0 0 1 x x x x0 1 0 13 2 1 3 2 v p p 1 1 2 8 v p p l v b u t l 1 1 1 1 1 1 0 x x x ,0 0 0 0 0 0 1 x x xd 1 1 0 6 4 l 6 4 v p p 1 2 5 6 v p p j 、b u t i f 2 ) a 1 1 d + 4 ) s t r c c r 2 ,【r 1 】,槲 ;( 【r 1 = r 2 ) a n d ( r 1 + 4 ) b c c b 1:r 1 1 2 l d r r 1 ,= l i m a g e $ $ z i $ $ l i m i t l;t o po fz e r oi n i ts e g m e n t m o v r 2 柏 3 c m p r 3 ,r 1;z e r o i n i t s t r c c r 2 ,i r 3 ,槲 b c c b 3:r 1 - 1 上述代码实现了r w 数据的拷贝和z i 段的清零功能。其中引用到的4 个符号 是由链接器定义输出的。 i i m a g e $ $ r o $ $ l j m j l | :表示r a s h 内r o 段结束地址加l ,也是r w 数据 源的起始地址。 j i m a g e $ $ r w $ $ b a s e i :表示r w 段在ra m 里的起始执行地址,是编译选项 r w b a s e 指定的地址,也是程序里r w 数据拷贝的目标地址。 i i m a g e $ $ z i $ $ b a s e i :表示z i 段在r a m 内的起始位址。 l i m a g e $ $ z 1 $ $ l i m i t l :表示z 1 段在r a m 内的结束地址加l 。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4 3 页 程序先把f l a s h 里l i m a g e $ $ r o $ $ “m i t | 开始的r w 初始数据拷贝到r a m 里 l l m a g e $ $ r w $ $ b a s e i 开始的地址,当r a m 这边的目标地址到达l i m a g e $ $ z i $ $ b a s e i 后就表示r w 段的结束和z i 段的开始,接下来就对z i 段进行清零操作,直到遇 到结束地址l i m a g e $ $ z i $ $ “m 斗 4 1 1 6 改变处理器模式 a r m 处理器共有7 种执行模式【3 3 u s r :用户模式,即正常程序的执行模式。 f i q 二快速中断响应模式。 i r q :一般中断响应模式。 s v c :超级管理模式。 a b t :出错处理模式,可实现虚拟存储器和存储器的保护。 u n d :未定义模式,可用来支持硬件协处理器的软件仿真。 s y s :系统模式,具有操作系统时,用来运行操作系统的特权任务。 除用户模式外,其它6 种都是特权模式。系统复位后,处理器自动进入缺省 模式s v c ,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此时许多操作都需要在特权模式下才 能进行( 通过修改c p s r 来实现模式转换) ,所以不能进入u s r 模式。在堆栈初 始化阶段,会发生多种特权模式的切换。在最后阶段才把模式设置成用户模式。 所以内核的中断使能也是在最末进行,因为如果在系统初始化完成之前就触发了 有效中断,将导致系统死机。 4 t 1 7 呼叫主应用程序 所有的系统初始化工作完成之后,都需要把程序流程转入主应用程序。在本 系统中直接从启动代码跳转到应用程序的主函数入口,没有利用a d s 开发环境提 供的系统级呼叫。因为系统级呼叫一m a 抽0 是编译系统提供的一个函数,它负责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4 9 页 绘图区l c d 屏的坐标转换 为了在l c d 上能方便地绘制波形,需要将l c d 的坐标转换为绘制波形显示 的二维坐标。在绘制象素点的函数中定义:横坐标正方向向右,纵坐标正方向向 下。l c d 显示波形的区域为 ( 5 ,6 5 ) ,5 1 7 ,4 4 9 ) ) ,映射前的绘图区l c d 坐标见图4 6 。 在坐标转换的程序里,需将x 轴的点左移5 个单位,v 轴的点下移2 5 7 个单 位并反向。映射后的坐标图如图4 7 所示。 ( 5 ,6 5 ) ( 5 ,2 5 7 ) y l c d d 臂 ( 5 ,4 4 9 ) ( 5 1 7 ,6 5 ) 。触c d d 图4 6l c d 绘图区的坐标图 y w a v c ( o ,3 壤 ( o ,0 ) 卜( 翌 ( 0 ,3 ) 图4 7 波形显示坐标图 l c d 坐标与波形显示坐标的关系为: x w a v e = x l c d d 一5 ;( 4 1 ) y w a v e = ( 2 5 7 一y l c d d ) 6 4 :( 4 2 ) 其中x l c d d 、y l c d d 分别表示l c d 的x 、y 坐标值,x w a v e 、y w a v e 分别表示波 形显示的x 、y 坐标值。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5 0 页 波形的比例缩放与翻页 波形显示方法是每采集完一个周期的信号,刷新一次l ( 、d 显示屏。由于l c d 显示屏面积有限,如果将信号样本点与屏象素按一一对应的方式显示,则在许多 情况下信号在一个显示屏的范围内无法全部显示出来,波形的缩放就是在有限的 显示范围内显示指定的信号样本点,而且信号波形的形状保持较小的失真。缺省 状态下,为了便于分析信号的总体变化趋势,信号样本点全部压缩在一屏内显示。 用户也可以选择放大、缩小和下翻显示。 波形的缩放主要由间隔取数显示来完成。由于波形显示框的大小为5 1 2 t 3 8 4 。 对予特定的四种采样周期,不同的波形放大倍数用不同的间隔点取数来实现。表 4 1 给出了不同的采样周期数和放大倍数所对应间隔点个数的关系。 表4 1 波形缩放的关系表 编号采样周期数放大倍数间隔数 0 5 1 2 l 1 ( 表不尢间隔取数) 11 0 2 4l 2 ( 间隔1 个点) 2 1 22 0 4 814 22 4l 34 0 9 6l b 24 4 2 8l 翻页技术首先必须确定页首地址的值,页首地址与用户设定的显示比例相关, 所以需根据波形的放大倍数( 可从间隔数角度看) 来计算。相关公式为: 页首地址= 页数+ 5 1 2 + 间隔数,页数从o ,( 4 3 )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2 页 y l c d( o ,4 8 0 (0,li 弛l 蓁蓁:;孽蚕! 娶鬟墓,桌;蠹赣? j妻i 簦襄 笔j;d # l l ;蓑薹摹样囊;l 砰差鬲衙攀诮董圳堇警叫碴霉 雾;誊搿绣渤。 糯枣耀妒塞熹篓蚕蠹蕈委蠢逛莲鬻尝叁妻瑟藕悠陇誊蚤。曼胃羹爨黼褡扪群黼幕髯 1、中断服务程序清除启动转换信号,使数据采集单元停止工作,设置采集数 据有效的标志; 2 、中断服务程序清除c p l d 内的读取完毕信号( 向地址o x 2 8 0 1 f 0 0 4 写o x 0 ) , 向c p l d 表示已识别中断: 3 、主程序检测到采集数据有效标志,调用采集数据读取程序; 4 、采集数据读取程序给出映射的s r a m 地址( s r a m 的地址空间为 0 x28000000ox2801efff),读取sram的数据,由于sdram的响应速度比较 慢(70ns),所以系统中将arm总线读取时钟设定为14个低速总线周期; 5、传输完毕后,采集数据读取程序设置读取完毕信号(向地址ox28010004 写oxffff): 6 、退出采集数据的读取程序,一个周期的采集数据读取完毕。 4 2 4 采集数据处理程序 4 2 4 1 数据处理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5 7 页 频否孽g j 拦x i ;鞴r 彭矗缓定方巴靳 黉鬻錾蓠蠹枣晶躺* 鬻 l 蓄 盛囊攀筮摧一骡罢惶叁囊凳灞增坶雹;酌情况王弱羁捐羽霾| ;l ;i 黼掣囊簿赫 绨葛;碹薹妄| 至i ;”! ,i ;嚣龠蔓茧夔冀蓁箝赋舞藉; ,s ,;* l l ;1 2 1l | | | i 删- 。 ;”一i ; 萋磊甄;* ! 鐾;f i l * 镕i f i ;麓建a l t l 囊啭妄萋墓 蓦i | ( ,a m p a l = o ,a m p a 3 = 1 。 5 3 31 0 位a d c 的调试 m a x l 4 2 6 为1 0 b i t a d c ,电路中采用内部参考电源模式,其内部参考电源通 过下面的端口反映工作情况: r e f p 应输出3 2 5 v ,c m l 应输出2 2 5 v ,r e f n 应输出1 2 5 v 。 c p l d 向m a x l 4 2 6 输出1 m hz 的工作时钟,分别检测o v 、2 5 v 、2 5 v 的 转换值。 5 3 4 1 2 位a d c 的双极性调节 加+ 5 v ,+ 1 2 v ,- 1 2v 电源。c p l d 的调试模块以5 h z 的周期向a d c 发送转 换触发信号c o n v s t ,该信号要求最小的正脉宽为1 5 0 i l s ,由其下降沿触发转换。同 时与a d c 挂接的数据线设定为输入方式,否则c p l d 编译器将对没有操作的i o 口缺省为输出端口,并拉低为o 。 输入- 1 2 m v 用于调1 2正满偏信号误差,调节r 1 9 ,直到数据端口输出从 0 x 7 f f 变到o 】【8 0 0 ;输入+4 9 v 用于调正满偏信号误差,调节r 1 8 ,直到数据端口 输出从0 】【阡e 变到0 x f f f ;输入4 9 v 用于调负满偏信号误差,调节r 1 9 ,直到数 据端口输出从o x 0 0 1 变到o x 0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5 9 页 s 2 = s i n ( 2 4 p i 81 0 0 0 0 + n ) + s i n ( 2 4 p i 4 8 0 0 0 4 n ) ; x i n = s 1 + s 2 : x 1 = z c r o s ( 1 e n 舀h + 2 0 ) ; 数据长度不是阶数的整数倍 i fr e m ( 1 e n 醇h o l d ,m ) = 0 1 e n g t h - n e w = ( r o u n d ( 1 c n g t b 0 1 d m ) + 1 ) + m ; 将输入数据的长度补齐 f o ri = ( 1 e n g t h _ 0 l “1 ) :1 e n 班h _ n e w x i n ( i ) = 0 ; e n d e n d t = l e n g t h n e 、) i 伽; x r e g = z e r o s ( m ,l e n g t h j e w ) ; f o ri _ ( 1 e n 垂h n e w - m “) :一1 :1 x r e g ( :,i + m 一1 ) = x i n ( i + m - 1 :一1 :i ) ; e n d x 芎毒j 冀蓑! 誊j 善耄i l j 蛰氢 囊藉搭础崩掣在辐罕瘫时狲过u s b 口将处理软件下载到处理单元的目标板 上,然后用户启动采集单元采样,最后读取采集数据,串口给出的工作报告如图 5 - 3 x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6 5 页 5 3 5 调试存储器s r a m 与c p l d 和m c u 的总线接口 编写c p l d 程序,完成m c u 对s r a m 的读写操作,数据线的测试数据采用 0 x a a a a 、0 x 5 5 5 5 ,对于a r m 读、写数据的测试地址为o x 2 8 0 0 a a a a 和 0 x 2 8 0 0 5 5 5 5 。a r 隧萌馐崩淄獭嚏剜售口扪l e 出缔。嘈衙懈涮( 1 1 1 | 【屿墙m 膨懑拉,鞋( 1 l 删i 直接送出测试数据o x a a a a 、 o x 5 5 5 5 ,a r m 根据接收到的数据通过串口打印出来。根据这种方法来检测1 6 根 数据线,待数据线检测完毕后,再调试地址总线。同样送出测试地址o x 2 8 0 0 a a a a 和0 x 2 8 0 0 5 5 5 5 ,c p l d 将接收到的地址信号由数据总线传给a r m ,a r m 再打印 出来。这种方法很容易定位出总线出错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c p l d 的寻址方式 为1 6 位寻址,a r m 为8 位寻址,因此c p u ) 对应的地址值等于a r m 地址右移1 位的值。 调试c p u ) 的中断审请操作,首先删打开外部中断踟3 并设置为低电 平触发方式,向c p l d 内的启动控制寄存器写入启动信号,然后c p l d 拉低中断 引脚。删识别中断后,对c p 加i 内中断控制寄存器写入中断结束信号,c p l d 退出中断请求,结束中断调试。 调试a r m 对s r a m 的读写操作,首先调节c p u ) 与s r a m 的接口,由c p u ) 向s r a m 的测试地址写入固定数据,并把它读取出来放在寄存器内。然后申请 a r m 中断,a 删在中断服务程序内把寄存器的数据读取出来,在串口打印。固 定数据调试完毕后再实现任意数据信号和地址信号的读写操作调试。调试过程中 发现,s r a m 的读写控制信号若由组合逻辑生成,将产生毛刺引发误操作,读写 的数据可能不正确,所以控制信号由时钟同步触发产生。并且a r m 向s r a m 写 入的数据需在c p u ) 内加级缓冲,因为s r a m 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与数据线的延时 需要同步。 西南交通本芏雎毒丝茎盂差珙霉荟 曩;f 登 | 薹毫霹l i ! 妻;亭| i ;耋蚕孽孽孽;暑i ! 量l 莓2 孽 ;妻誊霎薹3 矗l ! 差:暑l i 霉黉j 妻e 璧耋喜薯塞耄i 等j i l 主童萋耋:囊i ! 墼瑚囊蚕粪薹霉羹鎏譬薹d 手啻雨黉委舀羹蠹兰舅誊掣枣萋誊燕蔫萎 建雀粤毒铬滢崤疆淫是蝗思蛱 i ? ;“ 女塑l 一目i j 罐l 一。鏖 l i i i 萼鹱 馨一! :i 薹;i _ 月| l | 一i i 旺0 掣! 誊;i 靠j 篷墨嚣瓣裂嚣栗壶仑接靼 _ * ? i 9 ;j 茎 ;篓i ! ;l :二羹妻耄 耋i 量i i i _ 羹! 孽? l 蠹毫孽 i # i i 蓦兰:l i i ! ! 囊j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0 页 结论 本论文基于嵌入式技术,运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础检测系统进行了设计 和研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在熟悉嵌入式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了解桩基础检测的专业背景知识和 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在系统功能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的 主要性能参数和研究方向。 第二、将硬件系统模块化,分配各个功能模块的处理任务。根据实现功能模 块的性能指标来确定主要器件的选择。硬件系统模块划分为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 处理单元。数据采集单元由高精度瞬态信号数据采集电路组成,在该电路中应用 了浮点a 国转换技术,运用了多种数据采样技术,提高了数据采集电路的动态范 围和采样精度。论文采用c p l d 来实现数据采集电路的控制逻辑设计,为系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权的正当性与法治原则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主管护师考试重要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护士核心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在社会服务中的实施方式试题及答案
- 如何提升行政管理中的文化凝聚力考试试题及答案
- 书法在文化教育中的实践试题及答案
- 成功经历分享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语文备考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新政策试题及答案
- 护理核心竞争力执业护士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新《行政处罚法》亮点ppt解读
- DB35T 2092-2022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养护技术规范
- GB/T 29531-2013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 VSM(价值流图中文)课件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管理信息化实践与发展
- 有源、无源滤波器实验报告
- SWOT分析法很全面课件
- 供应室手工清洗操作流程课件
- 消防应急疏散演练人员签到表(标准通用版)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DCIM整体方案
- 核电站入厂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