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doc_第1页
心理健康标准.doc_第2页
心理健康标准.doc_第3页
心理健康标准.doc_第4页
心理健康标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心理健康标准摘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在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上存在争论,建立具有层次性和全面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可以化解这些争论。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论争;层次性;全面性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心理健康的诊断,心理健康量表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明确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涉及面既广又复杂,学者们迄今仍没有形成共识。笔者希望通过以下讨论减少分歧,增加共识,以利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一、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界说1908年,美国的比尔斯(CWBeers)所著的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书出版,这被认为是心理卫生运动开始的标志。13 7 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7.1从此,心理卫生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心理健康成为时代课题。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刘艳认为心理卫生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是“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其他人格障碍的科学”;第二,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第三,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在第三个层面上的含义。25 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6(3):46-47.2(一)心理健康的概念界说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多种界定。4 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3 6 9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利希(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心理善。当事者在那种善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心理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国内学者刘艳在概括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8 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37-439.以上的各种观点说明,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统一,不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作定义被广泛承认和引用。(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界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10 17 24 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 (6):169-175.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1 15 22 23 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9-53.12 刘春蕾,汪依桃.人性观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是否心理健康的5条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13 张海钟.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几个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333.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条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4 柳夕浪.个性培养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49.有人归纳各种标准,认为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依据有七种:(l)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作为标准;(2)以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3)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4)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5)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6)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7)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16 18 19 张海钟.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44-47.二、心理健康标准之论争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不同,而且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以下论争。(一)众数原则与精英原则之争江光荣曾把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归为两大类,即“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 21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47.“众数原则”是,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对众数原则提出了异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有天性,且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的方面。25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6.如果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 ;相反,便会使个体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那么在此条件下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这样,众数所代表的人格就不是健全的人格,以众数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便是荒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思路,马斯洛本人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江光荣认为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精英原则”。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颁布的极端,所以将其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其他人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基本一致,如罗杰斯把心理健康看作“机能充分发挥”,奥尔波特看作“成熟”,弗罗姆看作“有创造力”。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这一原则,也以天才人物或精英人物在个性方面的与众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众数原则提出了质疑。江光荣等则对精英原则持反对态度,因为系统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对历史文化有价值的人不一定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二)社会性与个体性之争社会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社会层面来确定标准,认为是否与社会协调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社会规范标准、生活适应标准等都属于社会性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规范为健康、正常,反社会规范视为异常;生活适应标准以生活适应状况为指标,善于生活适应者为正常,生活适应困难者视为异常。个体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个体层面来确定标准,个体的无病症程度、机能发挥程度、成熟程度等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医学症状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等均属于个体性标准。医学症状标准,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指标。这一标准以精神医学研究为基础,有临床症状或病因者被认为是异常者。个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以心理成熟与发展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低者为异常。从各心理学派的心理健康观来看。人本主义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心理健康与个体潜能的开发密可分,所以人本主义主张采取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健康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医学标准,它根据个体的“症状”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精神分析学派也主张采取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但是,在行为主义看来,健康就是人的行为、习惯等与社会不相矛盾,所以行为主义主张采取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三)社会适应是否是心理健康标准之争社会适应标准之争是社会性标准与个体性标准之争的延伸,二者具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有的学者承认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性,但并不承认社会适应标准。如张海钟一方面主张个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健康的标准,即承认心理健康标准有社会性的一面,但他同时反对把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标准。在社会适应是否是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一些心理学家把社会适应看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更多的人把社会适应看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就各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适应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标准。但是,有的人把社会适应理解为人对社会环境的完全顺从,或把社会适应看成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一个完全顺从社会环境和从众的人不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于是社会适应也就不能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张海钟在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一文中,从哲学推论和临床证实两个角度论证了,社会适应不应该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认为,当一个社会是病态社会时,适应社会的人不可能是健康的人。(四)心理健康标准是否包含价值判断之争在是否把价值判断纳入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存在分歧。许多学者意识到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社会道德等社会价值体系而独立地存在,因此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人,心理健康判断指标应该是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我国学者张海钟曾谈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应该是一个把潜能实现与民族的人类的福利事业和文化进步联系起来的人;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一个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环境,在发展文化中发展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不惜各种伪装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虚假人际关系的人。”可见,在主张心理健康标准包含价值判断的学者们看来,罪犯、歹徒、黑社会分子自然是心理不健康的人。这一观点似乎也符合我国传统,如古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反映了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人的心理会更健康的观点。国外的许多学者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时也把社会价值判断纳入其中,如现实疗法的创立者威廉格拉塞对行为的评估标准就是首选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个体的需要,然后还要兼顾一下行为是否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评定不应该包含价值标准。江光荣认为,心理健康的评估应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并主张缩小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心理学家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干预学科领域之外的事。江光荣认为,对人进行评价和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不是一回事。对人进行评价可以包括多个侧面,例如可以从行为上评价一个人,可以从社会价值上评价一个人,可以从相貌上评价一个人。对人的心理机能进行评价,只是对人评价的一个侧面。而且还认为心理健康的评价与社会评价是不能合而为一的。他还认为不存在 “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有价值的,这些人的心理自然应该是健全的。”这样的逻辑。在主张心理健康评估不应包括价值判断的学者们看来,罪犯、歹徒、黑社会分子中也不乏心理健全的人,而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好人群”中,也有着成千上万的心理不健全的人。(五)文化普适应性与文化相对性之争一种观点认为,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受文化影响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心理健康标准没有差异,即心理健康标准具有文化普适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文化中,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即心理健康标准具有文化相对性。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者和其他研究者形成对峙。人本主义者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人类都有共同的内在天性,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虽然有许多行为在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异常,但也有不少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看待。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对同性恋的看法。在美国的一些州,同性恋被视为变态,且违法;但在有的州则认为既非变态也不违法。三、系统心理健康标准的建立论争的化解(一)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纵向层次性系统心理健康是有层次(等级)的。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按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心理健康水平是呈常态分布的,可划分为严重心理疾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极端心理健康水平等五个层次。其实,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性有其客观原因。从个人来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不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在不同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处于不同的层次。从群体来看,由于不同个体的心理可能处于不同的健康状态,这使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存现不同的层次。另外,不同领域研究心理健康有不同的目的,从而其心理健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医疗领域往往以疾病治疗为目的,其评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自然是有无心理疾病症状;社会学领域往往以纠正个体或群体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为目的,其标准自然是能否与社会大多数成员保持行为上的一致;教育界往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其标准自然是能否充分发展、实现潜能。我们只有根据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层次差异来建立一种从低到高的有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才能符合客观实际,且为各个领域考查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在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系统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应该是生存标准或说疾病标准。即是说,一个人处于心理疾病状态,危及个体的继续生存时是最不健康的一种状态。社会适应标准处于中间状态。一个人处于心理疾病状态,连自己的生命都存在危险,自然就谈不上适应社会了。有的人虽然无医学上的疾病,他继续生存下去是可能的,但是他对社会环境存在不适应问题,心情不愉快,缺少幸福感等。这样的人虽然较有心理疾病的人健康,但我们却不能认为其完全健康。最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标准是适应社会且具人创新能力,能在社会中不断地获得成功,感到愉快、幸福。这三个层次是基本的层次,根据需要还可以划分为更为细致的层次结构。确立了心理健康的层次性后,单纯的精英原则和众数原则都是有局限的。因为,众数原则仅承认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而单纯的精英原则仅承认极端的健康水平。把心理健康标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层次系统,意味作把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有机地结合来。众数原则形成的标准是较低层次的标准,精英原则形成的标准将是较高层次的标准。(二)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是都趋向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相结合,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首先就是要建立个体内部与外部社会两个心理健康标准系统。个体与社会不是对立的,二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因此,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即是说个体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包括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大的系统。这两个大的方面内部还可以细分为多个维度。从内部状况来说,还包括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积极地满足自我的基本需要等维度;从外部关系来说,还包括行为符合规范,能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种亲和状态等维度。这样心理健康标准就形成了由内部各标准和外部各标准共同构成的全面性系统。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争论也就可以化解了。另外,建立心理健康的全面性系统后,社会价值是否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的争论和心理健康标准是否有文普适性的争论也可以化解。在全面性系统观点看来,心理健康标准是全面的,社会与个体是协调的,那么社会价值标准将成为所有心理健康标准之一。一个不道德的人可能内部机能完整,表现为一种内部健康状态,但是这只是心理健康一部分,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实现了部分心理健康。那种不仅内部协调、机能健全,而且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能达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把社会价值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系统后,由于社会价值会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一定差异,那么心理健康标准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三)层次性、全面性地理解社会适应有许多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社会适应,然而国内外都不乏反对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社会适应的内容和层次。适应本来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后来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在怎样评定生物的适应性能的问题上,有不同种看法。达尔文在阐述其自然选择的原理时曾指出最适应环境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即有能力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生存下来并成功繁殖后代才能算是适应者。生态学认为,存活率和繁殖率都不能作为生物适应成功的完全指标,“物能利用率”才是生物适应的指标,即是“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环境条件是最适者”。 An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ndardJian Hua( Education Department ,Bijie College,Bijie,Guizhou,551700,china)Abstract: Mental health standard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ndar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controversy may clear up if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