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清山为例.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清山为例.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清山为例.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清山为例.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清山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李亍为和旅游市场的变化,国内夕 游 客对山岳旅游资源的要求逐渐提高,需要山岳旅游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深 层次上再开发,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山岳型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 的旅游资源,本文对我国山岳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历史及开发现状进行 了探讨,并以三清山的旅游业发展作为实证案例。三清山的自然禀赋和人 文景观都很丰富,通过对三清山旅游资源特点、旅游开发历史及旅游业发 展存在问题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证研究为基磁,避一步探 讨三清山旅游业深度开发的对策体系,对三清山如何做到社会、环境、生 态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对策思路。 关键词:山岳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三清山对策 m o u n t a i n sh a v e g r o w i n gi n d u s t r yi n a b s t r a c t b e c o m eam a g n e tf o rt o u r i s m ,w h i c hi st h em o s tr a p i d l y t h ew o r l d 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a c c o u n t sf o r1 5 。2 0 o f w o r l d w i d et o u r i s m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a n dc h a n g eo ft o u r i s t s b e h a v i o r ,v i s i t o r s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m o u n t a i n st o u r i s ma r e i m p r o v e d g r a d u a l l y , n e e d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t or e d e v e l o po nt h ep r o f o u n dl e v e l o fs u ,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o r d e rt o a d a p t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o u r i s tm a r k e t 。m o u n t a i n sa r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t o u r i s mr e c o u r s e s i nc h i n a b u tm a n yt o u r i s mr e c o u r s e sh a v e b e e n d a m a g e db e c a u s eo f u n c o r r e c te x p l o i t a t i o n ,t h i s 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m o u n t a i n 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a sw e l la s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i n d u s t r yi n o u rc o u n t r y s a n q i n gm o u n t a i nw a s r e g a r d e da sac a s e t h ep a p e rr e s e a r c h e d 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a n d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i n s a n q i n gm o u n t a i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a n dr e a s o no fc a u s i n g a l s ow e r ea n a l y z e d 。a tl a s t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s y s t e mh o wt or e a l i z ew a yo f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a n q i n g 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 w e r e p r o p o s e d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o uy a n g w e i ( 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y )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z e n gq u n z h o u k e yw o r d : m o u n t a i nt o u r i s mr e s o u r c e s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a n q i n gm o u n t a i n s t r a t e g y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焱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阂和借阕。本人授权毒笛太学可驭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 。 *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攀位论文在熊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篱名:弘节瑶譬导师签名: 签字蹬戆: 妒。年f 学。基 签字瑟豢:击彩年厂月夕毽 学馒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缝: 电话:一 邮编: 第一章导言 一问题的缘起 旅游业是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四大功能的现代朝阳产业,快速发展 的中国旅游业不仅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将成为推动中国 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旅游业还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 要先导产业,也是各地区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切合点。因此, 为了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为了积极参与国际 旅游市场竞争和满足国际旅游多样化的需求,我国旅游业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入世后旅游业的挑战加剧, 如何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旅游经济优势,进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己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研究并付诸实施的重要课题。 山岳型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 值。山岳型旅游资源集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于一身,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1 1 9 处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约占5 0 ,分布在全国1 9 个省。截至2 0 0 5 年8 月,我国有世界遗产3 3 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 2 处,世界自然遗产4 处,世界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 处,世界文化景观1 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2 处,居 世界第3 位。3 3 处世界遗产中,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占1 0 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特别是名山己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对山岳型旅游资源的 开发力度加大,一大批山岳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发展成为当地的拳头旅游产品, 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岳型旅 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事实表明,这样的发展已经给生态环境和旅 游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坏,这些势必影响着山岳型旅游区的未来发展。因此,我 国的山岳型旅游资源面临着如何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深度 开发,深入研究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成为今后和相当时期内的 一项重要和极其迫切的任务。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三清山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来探讨 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道路。三清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 重点仄l 景名胜区、国家a a a a 级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拥有奇特绚丽 的自然景观、气热恢宏的古代建筑、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被誉为“江南第一仙 峰,天下无双福地”,更有“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之赞誉。三清山赋存丰厚 的旅游资源,是国内其他同类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不能比拟的。但资源优势只能是 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之一,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品优势,更不能代表经济优 势。本文通过对三清山旅游资源特点、旅游开发历史、旅游业现状及旅游业发展 中存在问题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与国内部分 山岳型风景区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三清山旅游业深度开发的对策体系,归结山 岳型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学术史回顾 目前,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方向,引起了众多学者 的关注。就目前对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的相关研究而言,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 一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山岳型旅游资源进行研究。代表作有:熊国保的 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该文针对江西龙虎山旅游资源开发的 现状,分析了龙虎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对龙虎山旅 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樊姝玉的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初步 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为例,该文在对山区旅游业发展阶段以及山区发 展旅游业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典型的山区旅游目的地九寨沟风景 名胜区为例,分析讨论了山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制约因素,提出了以加强保 护与管理、加快交通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及明确市场定位等为中心的山区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对策;乜3 马占元的秦岭北坡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该文在综 合分析秦岭北坡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全面规划、合理 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秦岭北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口3 。 二是从旅游市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黄成林的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 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该文详细对比分析了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 国内客源市场特点及其原因,并根据两山旅游资源、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 场的互补特征,认为两山应该联合促销,协同开发客源市场【4 1 。计斌的庐山旅游 市场开发研究,这篇文章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变动等因素对旅游 2 消费的影响,在旅游需求的距离衰减规律、时间分布规律和目的地选择心理规律 等的基础上,分析了庐山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旅游市场目前的状况,探讨庐山 旅游市场进一步开发的途径。本文对庐山旅游形象的整体设计,旅游产品的深层 次开发,根据需求规律分析庐山的旅游客源市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组 建庐l l i 旅游集团以改变庐山旅游行业目前小、弱、散的局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 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 三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吴炳玉的武夷山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文 化旅游是高品质旅游,是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该文分析了武夷山文化旅游 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开发的相应对策。【5 】张伟群的天柱山风景区文化 旅游特色项目开发构想,天柱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不仅有 雄、奇、灵、秀,“不下黄山,远胜庐山、九华”的自然景观,而且有薛家岗人类遗 址、古南岳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具有符合当今旅游市场要求的文化特色旅游 的资源优势。探讨天柱山风景区文化旅游特色项目开发的设计原则与操作策略是 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天柱山旅游市场的突破口。【6 】 四是从旅游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有万绪才的安徽省山 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 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最后提出该 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口1 张伟靖的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从武夷山风景区形成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它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特 点,综合评价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并就将来的开发策略提出了建议。 五是对山岳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研究。如陆林的山岳风景区旅游 经济效益研究。其对山岳型旅游景点的季节性、客流量及环境效应等进行了系统研 究;【9 】潘新萍武当山旅游经济突破性发展研究,该文对武当山资源特点、优 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突破性 发展武当山旅游经济的对策。 3 第二章山岳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历程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人类掠夺式地开发大自然,向大 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砍伐森林,开采矿产,向大自然排放废物,造成了全 球性的资源恶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环境问题己在全方位地威胁着整个地球。人 类在大自然的回报面前,不得不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 训。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环境生态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 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逐步形成 的。 ( 二)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寂静的春天和增长的极限两本书的出版。1 9 6 2 年, 美国生物学家r 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的开始。 此书被称为“2 0 世纪里程碑式的著作”。这本书对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进行了描 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环 境污染的新视角唤起了人们对古老的生态学的兴趣,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影响 的深度和广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起“合作的协调”关系。此后,1 9 7 2 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此书列举了经济增长所引发的种种环境和 资源问题,明确地将环境及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到“全球性问题”的高度来 加以认识。这两本书的出版使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1 9 7 2 年6 月5 日首次联合国 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 次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觉醒。这次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性 发展”这一表述,并将其中的“可持续性”定义为“在不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前 提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这次会议标志与会各国已经在“保护和改善人 类环境”方面取得了“共同的看法”,制订了“共同的原则”。斯德哥尔摩会议第 一次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在各国政府面前,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世 4 人对环境问题的觉醒,各国政府开始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内部 的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取得进步。 第三个阶段是1 9 9 2 年6 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 会。这次会议通过了2 1 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两个纲领性文 件。通过会议,国际社会就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为生存必须结成“新的全球伙 伴关系”等问题达成共识,接受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纲领,即里约环 境与发展宣言和2 1 世纪议程,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但有 区别的责任”。会议一致同意在文件中确认下列原则: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恶化 负有主要责任、应当提供资金作为官方发展援助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 有益于环境的技术等。【1 0 】 ( 三) 可持续理论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专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诠释。如同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 态环境领域一样,最初的可持续性就是指生态的可持续性,着重从自然属性定义 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后来,又出现从社 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尽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至今仍众说纷纭,但目前学术界普遍引用并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是由联合国世界与 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 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概念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 展要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如果过度开采资源,超过环境承载力,必将 导致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恶化,最终影响和限制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环 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 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1 1 1 】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概述 ( 一)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世界旅游业发展迅猛,面对这一形势,一些旅游人士颇感 乐观,沉醉于旅游经济高速增长的喜悦之中,甚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但 冷静的观察其背后,就不难发现许多触目惊心的问题。 1 、旅游引发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是旅游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景旅游区内不适当的开发使地貌 和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尤其是旅游线路、道路两侧、湖泊水库四周、 宾馆和房屋等建筑物所在地更为突出。据黄山风景区抽样调查,逍遥溪在暴雨时 溪水中含砂量达5 。1 5 ,瞬间最高含砂量竞达2 0 左右。【1 2 1 其次是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旅游景观的破坏和消亡,一方面是由于旅游 区环境被污染和旅游环境恶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观赏石自然崩塌、山体滑坡 等使景点消失;持久的干旱导致旅游区一些自然景观消失,如瀑布断流,溪潭枯竭、 古树死亡等;另一方面则纯属人为所致:如旅游区客流量超载导致资源退化、名 贵树种死亡,使摩崖石刻、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2 、旅游引发的社会问题 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游客带来的各种信息,从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道德 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直到生活习俗,都会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一方面不仅推动了接待地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社会文化带 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如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引发吸毒、犯罪等。 ( 二)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1 9 9 0 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 会会议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 ( 1 )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 ( 2 ) 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 ( 3 ) 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 ( 4 ) 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 5 ) 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 由此可见,可持续旅游的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其核心就是要 实现满足游客需求和满足旅游区居民需求相统一,保证当代人在从事旅游活动的 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6 第三章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概述 一、山岳型旅游资源的概念 山岳,是指相对突起,轮廓线起伏很大的地貌形态。山岳型旅游资源又可称 为山地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域范围较大的空间综合体。它下有基岩、地层,表有 地貌形态、土壤、植被和人类文明足迹,上至宇宙空间的风、雨、云、雾、日、 月等景观。山地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有较强的吸引力。其景观特征主要表现 为:陆地表面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一般海拔在5 0 0 m 以上,按位置由上向 下可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部分【1 3 1 。 二、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分类 ( 一) 按成因分类 任何山岳都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形成的,但不同阶段山的成因往往以 某一营力为主。以内营力为主的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如五台山、泰 山、黄山和华山等;还有褶皱断块山,如北岳恒山;岩浆喷发形成的叫火山, 如长白山的白头山、台湾阳明山、云南腾冲火山群。有的山体经外营力长期侵蚀、 剥蚀而成山的称侵蚀剥蚀山,如雁荡山。 ( 二) 按高度分类 名称海拔高程 例子 极高山 5 0 0 0 m 以上四川i 贡嘎山、四姑娘山 高山 3 5 0 0 5 0 0 0m 台湾玉山、云南点苍山 中山 1 0 0 0 3 5 0 0 m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 低 山 1 0 0 0 m 以下 北京香山、南京紫金山 绝对高度小于5 0 0 m 、相对高度 丘陵 北京玉泉山、湖北龟山 大于5 0 m 资料来源王清廉旅游地理 ( 三) 按岩性分类 花岗岩山:如黄山、华山、九华山、衡山、崂山、普陀山等; 变质岩山:泰山、嵩山、梵净山等。由于一些变质岩结晶致密,抗风化能 a 力比较强,岩石虽然非常古老,但仍高耸屹立; 流纹岩山:如浙江雁荡山、镇江北固山; 石灰岩山:山西恒山、昆明西山、桂林一些奇峰; 玄武岩山:如峨眉山顶部、长白山; 红色沙砾岩山:如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龟峰; 石英砂页岩:如湘西武陵源( 青龙山) 、河北嶂石岩等。 ( 四) 按旅游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如黄山、庐山、泰山等; 登山考察型:如珠穆朗玛峰、四姑娘虮贡嘎山等; 健身疗养型:我国近些年注意开发此种类型的山岳,主要用于疗养、度假、 避暑。如浙江天目山、江西庐山【1 4 】。 三、山岳型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 一) 自然特性强、自然景观富有美感 山地旅游资源较好地保持了原始自然风貌,与平原地区相比,受人类活动影 响小。山地因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开发难度较大而保存较完整,自然特性极强。 山地旅游资源的这种自然特性对人类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山岳型旅游资源的美,主要体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听觉美。从美 学的角度来看,山岳一般具有雄、高、重、幽、秀、险、奇、峻等特点,游人观 赏可获得多种美感,是人们领略美学艺术的集结点,是赏美、育美的理想之地。 ( 二) 地域性与季节性 地域性指山地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即不同的地质历史过程和其它各种具有 个性特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从南到北气候类型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 季节性随着太阳辐射、气温、降水等因素的季节性变化,必然引起山地旅游 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在不同时间,山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春见山容、夏见山气、 秋见山情、冬见山骨:晓山高,夜山低、晴山近,雨山远。 ( 三) 多层次性与多变性 山地旅游资源是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具有多种 层次。自然景观包括风景地质、地貌、水体、气候以及珍稀动植物景观等;人文 景观主要包括各种古建筑、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多变性表现在山地垂直变化 大,即由地势高低起伏等因素引起的气候景观和动植物景观在垂直方向上的显著 变化,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四) 丰厚的人文资源 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古迹。游览 山岳风景名胜,不仅可以享受到自然风景的美,而且可以获得深邃历史渊源,包 括文化景观、人文特色和民间传说与神话在内的人文景观的美。因而具有重要的 社会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 五) 典型的科学研究价值 山岳旅游资源拥有珍贵的地质遗迹,独特壮观的地质构造,神秘的化石,体 现地球史的地质剖面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火山、地震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价 值,对于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地质发展史、探索生命的起源等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 一) 资源丰厚、分布广泛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全世界海拔7 0 0 0 m 以上的山峰有1 9 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 座,号称“世界屋脊” 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由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延伸出许多 高大的山脉,向东逐渐降低为低山、丘陵,大体上以东西和东北西南两种走向 最普遍。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分布在西部,山形高峻、气势雄伟;东北一西南走向 的山脉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风景秀丽。此外还有南北、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 脉。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 祁连山、阴山、秦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南岭、台湾山脉等;东西走向的山脉 大多是我国地理区域的重要分界线,如阴山、秦岭、南岭等;东北西南走向的 山脉主要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 二) 中、东部山岳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丰厚 我们的祖先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古代许多诗人、文学家对我国的山川都有过 无数的讴歌称颂。千百年来,山岳凝聚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也为旅游者留下了博大浩瀚的人文景观。山岳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人类历 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包括碑刻题咏、摩崖石刻、石窟、悬棺、佛教塔林、道教文 化、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亭台楼阁、殿宇寺观等文化景观和遗址。古代的历史 9 文化名山,如中国著名的“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此类名山能激发游人思古之悠情,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近代历 史名l l j ,如井冈山等,此类名山能使人获得丰富的革命历史知识,是人们缅怀革 命先辈的场所。此外,还有宗教名山,如四大佛教名山( 五台山、峨眉山、普陀 山、九华山) 和四大道教名山( 武当山、崂山、青城山、龙虎山) 。 ( 三) 西部山岳险峻,具有典型的科研价值 西部高山地貌气候特殊,雪峰、冰川、动植物十分诱人,拥有珍贵的地质遗 迹,独特壮观的地质构造,神秘的化石,体现地球史的地质剖面以及大自然鬼斧 神工的火山、地震遗迹,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地质发 展史、探索生命的起源等有重要意义,是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主要目的地。 ( 四) 我国山岳资源的质量优、品味高 我国山岳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 值,许多山岳型旅游资源以其特有的资源特色被列为世界级和国家级的旅游景 观。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一半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到2 0 0 5 年8 月,中国 已有3 3 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泰山、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武当山、峨眉山、庐山、武夷山和青城山1 0 处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占3 0 3 。 五、我国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和发展 ( 一) 我国古代对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开发 我国古代对山岳的开发首先是源于自然崇拜。早在4 0 0 0 年前的夏朝,就有 “禹封九山”的传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 观。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族形成一套祭祀山岳的礼仪。自秦皇汉武以来,历代 帝王在新登基或太平盛世之时,总要巡游天下名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显示“文 功武治”和“受命于天”,造就了“五岳”等名山n5 | 。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 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 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 过苦修以求解脱。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占据名山胜境,推行宗教。魏晋南 北朝时期,游览自然风景已成为士大夫、文人们的新风尚,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 们独立的审美对象。士人、诗人、画家、官宦、僧人和道士们常常集结于名山大 j 1 1 :2 _ 间,欣赏山水,吟诗作画,参禅悟道,创建寺庙。可见,中国名山大川的开 1 0 发和建设,一开始便有许多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参与。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 繁荣,宗教隆盛,文人学士游览名山大j l i 、群众性的朝山进香和游览活动相当盛 行,这就大大促进了名山的建设,不仅有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而且有许多书 院、亭阁、路桥及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点缀于自然山水之间。n 叫在封建社会里, 除帝王巡游、僚官宦游、释道云游、学者访游以及个别探险者对偏僻地区山地风 景的旅行外,山区尚无外来游客的光顾人们对环境的影响处于最低限度,古代对 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并赋予了我国山岳旅游资源的人文内 涵。 ( 二) 我国近现代对山岳型旅游资源的开发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些外国资本家、国内官僚、 军阀等侵占名山,修别墅、建公馆,变成禁地,乱伐森林,破坏环境。例如庐山 就是外国传教士建立别墅,度假避暑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地。 因此,近代对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烈的殖民色彩。 1 9 4 9 年后直至7 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中国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都 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坎坷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和当时政策的影响,旅 游不被提倡,故亦形不成足够的规模,旅游活动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吸引力大、交通 方便的少数地区,那些较偏僻、可进入性差的广大山区很难得到开发。这一时期 内,山岳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自然景观保持良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山区旅游业蓬勃兴起。我国经济的迅 速发展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出游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旅游产业已成为发展地 区经济、吸引外资、赚取外汇、提高当地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为 了振兴山区经济,纷纷开发本地旅游资源。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的景观资源、环境质量、社会发展等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从 而又将制约着山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六、山岳型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大量的山岳旅游资源被开发出来,成 为旅游目的地,由于过度开发,山岳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目前都面临可持续发展 问题。山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景区的物种群落的多样性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是最容易受 到游客影响的部分。游人在景区内不负责任的行为,如采摘奇花、异草或树上刻 名留念等行为极易导致旅游景区内生态群落受影响。 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不仅对景区内水的消耗量增加,而且景区生活污水也 在增加很多景区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也是旅游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由旅游者的随意乱丢垃圾产生。 ( 二) 条块分割,多头管理 不少山岳型旅游景区同时拥有“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a a a a 景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寺观”、“国家地质公园”中两项以上的头衔。目前我国的 山岳型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1 2 个,国家建设、林业、环保、旅游、文物、宗教、 国土等部门都在管景区。管理者的立场不同自然发出的指令有分歧,使得景区无所 适从。名胜古迹和森林、水体等生态资源名义上为国家所有,实际上国家、省、市、 县、乡的各部门都能插手分割建设,如大量山岳景区的核心景区可以看见某厅某局 建设的培训中心、疗养所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 在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常见。 ( 三) 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 山岳型旅游资源往往位于人迹罕至的落后地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 可进入性差,旅游接待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再加上从事接待的服务人员大 多文化素质较低,使游客享受不到“货真价实”的服务。有些旅游景区在管理上 存在着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 ( 四) 产品结构单一,具有单纯观光旅游特征 目前从山岳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和市场供给来看,山岳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单 一,观光型产品为主导产品,缺乏参与型、趣味性、知识性和体验性产品,影响 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从旅游形式看,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趣味性、知识性和体验性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趋势,山岳旅游同样也 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1 2 七、山岳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适合于可持续发展普适性原则同样适宜于山岳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中“环 境限制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它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前提;同时,由于旅游产 业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而实现社会福利或实际纯收入的最大化是所有经济活动 最高的目标,因此从经济收益的标准出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原则为“经 济持续性”,要求实现旅游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有一系列内在及附属性原则,总括而言,除了上述“环 境限制性”和“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包括: 1 、自然资本原则。将环境视为旅游生产要素的成分之一,是作为自然资本 参与旅游开发。 2 、预警原则。如果没有对各种旅游活动行为影响进行科学论证,那么这种 开发是危险的和值得全社会关注的。 3 、环境质量原则。资源利用应保持环境质量不发生明显的变化,或至少控 制在可接受的危险界域之内。 4 、污染者付费原则。对产生污染的生产、社会单位或部门采取收费的方法 予以控制污染的过量行为【1 7 】。 第四章案例研究三清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文已对山岳型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价值、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可持续 发展理论进行了阐述。下面将以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以下简称三清山) 为 实证案例,概述三清山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山岳观光型产品开发的历程,梳理三清 山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三清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之路。 一、三清山历史沿革 三清山坐落在江西省东北部德兴市、玉山县交界处,怀玉山脉的中段,古为 饶、信、衢三州之会,今为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旅游网络上的一颗明珠, 三清山的形成大体和黄山同期。其山体构景地质基础为燕山期花岗岩,中心景区 范围约8 0k m 2 ,主峰玉京峰,海拔为1 8 1 6 9 m 。有浙赣铁路干线、3 2 0 国道、沪瑞 高速公路( 江西境内段称“梨温高速”) 、2 0 5 国道、2 0 6 国道、皖赣铁路、九景 高速公路从山边经过。三清山东距浙江衢州市1 0 7 k m ,南距福建武夷山市2 2 7k m , 西距上饶市8 7k m ,北距安徽黄山市2 5 5k m ,距省会南昌市3 6 4k m ,是国务院 第二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黄l 【j 姐妹山”的称誉。三清山经过2 0 年的努力已从一个交通不便的偏僻之山发展为初具规模、蜚声海内外的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 三清山是我国传统道教名山之一,自古享有“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高 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之美名。它经历了“女娲填海”,“禹王治水”,“卞和采玉” 的传说阶段。春秋战国时,三清山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时又属九江郡, 汉代为豫章郡所辖,三国时为吴国领地。东晋升平年间( 3 5 7 - - 3 6 1 ) ,葛洪辞官 来到三清山炼丹修道,著书立说,宣传道学,后葛洪被尊为三清山的“开山始 祖”。当时与其同来的还有尚书令李褒山,今在三清山玉华峰上可寻“尚书悟仙 台”石刻,葛洪也留有“丹井”遗迹。葛洪之后,三清山逐渐成为历代信奉道学 名流所向往的地方。隋代全国统一后,三清山属波阳郡弋阳县,唐( 周) 证圣元 年( 6 9 5 ) ,武则天设玉山县,三清山为玉山县所辖。唐咸通、乾符年间( 8 7 4 8 7 9 ) 紫金光禄大夫、信州太守王鉴( 山西太原人) ,奉僖宗之旨抚民至三清山北 麓,见三清山水秀山明,高峰耸天,幽香纵横,森林茂密,仙气飘逸,心甚向往, 任满后,携家隐居于三清山下的大源坞( 今畈大乡引浆村) ,古名为“隐将村”。 1 4 后王氏分支住延溪( 今畈大乡早禾田) 和泸田( 今畈大乡汾水村) 两地。其后, 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炼丹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道教建筑,即老子宫观,此观及周 边地区后被称为“三清福地”碉1 。 自宋代以后,三清山主要由玉山县所辖。宋乾道六年( 1 1 7 0 年) ,王鉴的第 十代孙王霖始创三清道观,按后天八卦图布局,供奉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 灵宝道君、太清君) 。三清山被王姓视为自己的祖业,有“邑南少华,王姓祖业” 之说。北宋名臣王安石,游三清山玉光亭题咏:“传闻天玉此埋堙,千古谁分伪 与真。每向小庭风月夜,却疑山水有精神。”宋代大文学家苏轼送子赴任德兴县 尉时,亦寻访葛洪的遗址。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三清山西部金刚峰下结庐讲学。 元时,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内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 出家) 。 他们专门从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个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 不出家) , 他们受道教经典戒规约束,谙熟各种斋醮祭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据元 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当时三清山正在大兴土木,扩建三清观。观 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 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 明代正一道派受到皇帝的宠幸,把三清山道教文化发展推向高峰期。王霖后 裔王祜,于景泰年间( 1 4 5 0 一- - 1 4 5 6 ) 在三清山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宫观工程,浙江 常山全真道士詹碧云协理其事,总体按先天八卦图式布局,即在其旧基再建三清 宫,并沿途点缀布景,增设殿宇。时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孙原贞为其手书“三 清宫”坊额,宫殿内供奉三清,形成一幅完整而统一的三清山道教福地洞天图, 三清山进入一个鼎盛时期,仅三清宫道观道士就有1 2 0 余人,山亦从此远近闻名n 。 虽然三清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远近虔诚信徒道众朝山者络绎不绝。每 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盛大道场,多达数千人登山朝拜。邻近省县道众, 徒步登临,朝山进香,沿为习俗。但到了清代末年、中华民国以后,由于统治者 的冷落及社会动荡,三清山道教每况愈下,日渐衰微。道观为风侵雪蚀,日渐衰 破。 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 9 5 7 年,三清山上的林木、建筑 物,一概由德兴县畈大乡汾水村王姓子孙轮流派人管理。1 9 5 8 年到1 9 7 8 年的2 0 年中,三清山山上的管理由汾水村生产队负责。1 9 7 8 年汾水村首次成立三清山 管理小组。从此,三清山开始走向有组织、有领导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护三 清山的林木和古建筑。1 9 7 8 年以后,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三清山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1 9 8 2 年2 月,德兴县成立开发少华山( 三清山) 筹 备建设委员会。同年4 月,又组建德兴县风景名胜区普查评价小组,对三清山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全面普查。1 9 8 4 年,原上饶地委、行署专门成立了上 饶地区风景名胜开发领导小组和县级建制的上饶地区三清山管理局。1 9 8 5 年, 三清山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全省四大旅游区之一,1 9 8 8 年经国务院 批准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 9 8 6 年、1 9 9 3 年由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了两轮总体规划,1 9 9 4 年9 月,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关于三清山风景名胜 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对三清山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规范、科学的依据。1 9 9 6 年 原上饶地委、行署同意成立三清山旅游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三清山管理委员 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形势。1 9 9 9 年三清山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请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 0 0 1 年三清 山着手申报国家地质公园,2 0 0 5 年顺利通过了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的评审。 二、三清山旅游资源秉赋的特色及综合评价 ( 一) 自然旅游资源 1 、山岳资源 三清山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北侧为赣东北缝合带深断裂,是喜 马拉雅期岩体抬升形成的典型“三角形断块山”。三清山山体南北狭长,玉京、 玉虚、玉华三峰并列,如三清列坐其巅,顶峰玉京峰,海拔1 8 1 6 9 m ,劈地摩天, 峥嵘崔嵬。三清山自然景观的特色是奇峰怪石,竞相崛起。有孤柱擎空,峻峰巍 峨的玉京、玉虚、玉华峰;有秀丽俊秀、翠叠丹崖的蓬莱、云丈峰;有形似利 刃的双剑峰,千峰竟秀。在山南梯云岭玉台上俯仰诸峰,则干峰笔立,令人惊叹。 而在这些石景中,更有景中“三绝”,它们是“神女峰”、“观音听琵琶”和“巨 蟒出山”。最绝的是“神女峰”。此峰高8 0 m ,像一位年轻而美丽的仙女。体态轻 盈,秀发披肩,若有所思,十分瞩目。我国一些名山都有不少似人的石景,但像 “神女峰”那么酷似的,却是极其罕见的。 2 、水体资源 1 6 三清山由于植被较好,年降水量多达2 0 0 0 多毫米,因此,水源比较充沛, 流泉飞瀑,各具姿态。有高达百米的冰玉洞瀑布,有落差8 0 多m ,宽数十米的 龙潭瀑布;有形同珍珠帘栊高挂悬崖的“玉帘瀑布”;有奔流激而发出滚雷急鼓 之声的“水乐坑瀑布”;还有千娇百媚的玉女潭,相互映衬,各具神妙。以及二 桥墩瀑布、扬清瀑布、川桥双色瀑布、庆云瀑布等。 3 、天象资源 三清山的云海雾涛,气势磅礴,变幻莫测。奇峰怪石,苍松翠柏,由于云烟 烘衬,更加富有诗意。偶尔还可见海市幻影,“三清神光”尤为奇特。 4 、植物资源 三清山植物茂盛,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八,种类繁多,其中平顶古松连 片几千亩,数以十万计,树龄最高者近千年,有许多象形古松,造型奇特,千姿 百态。有名贵的天女花,猴头杜鹃等各色杜鹃,还生长着罕见的石耳、灵芝、黄 莲等名贵药材,更有著名的“怀玉山云雾茶”,不仅是引人入胜的游览胜地,更 是研究植物的良好场所。三清山自然景观的另一特色是山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古 松和其他许多珍稀植物。无论在悬崖峭壁,还是峰尖石隙,苍松破石而出,凌空 而长,生机勃勃,赋予奇峰异石以生命之美,从而构成了许多绝妙的画面。如 天门石崖上的“姐妹松”,树龄4 0 0 多年,枝叶相连,互相倚立。珍贵的植物有 华东黄杉、华东铁杉、福建白玉兰、香果树、高山黄杨、木莲等1 0 多种,均为 国家一类保护树种。目前已发现1 5 7 科,5 0 0 属,1 0 8 8 种植物种类。 5 、动物资源 三清山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山高林密,气候适宜,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 衍极有利的自然环境。据1 9 8 2 年资料记载,三清山现包括各种飞禽走兽3 0 0 余 种,熊、獐、鹿、山羊、野猪、娃娃鱼等珍稀动物也时有所见。 ( 二) 人文旅游资源 三清山人文旅游资源是构成风景名胜资源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与自然旅游 资源一起构成三清山独有的景源特色。 1 、道教文化 三清山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始于晋代葛 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的地位,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炼丹术士、著名 1 7 的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 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于是葛洪便成了三 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时至唐朝,道教被朝廷奉为 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 香客络绎不绝。其后,方士将化缘所得,在葛洪结庐炼丹之处营建了三清山上第 一座道教建筑一老子宫观( 此观被称为三清福地) ,进一步巩固了三清山在道 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 岗岩雕刻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 三清山上道教建筑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张天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