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是人类劳动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不管在何种经济形态中,产 品总是作为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体现了凝结在其中的人类劳动。然而,马克思所关注是 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在其中占优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即“商品拜 物教”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作为一种显在的“物” ,构成了巨大的支配权利, 使人成为物的奴仆。 “商品拜物教”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也必 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形成普遍的商品拜物教观念。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批判的 理论旨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 并揭示出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 态。 本文力图从原著出发,来阐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的主要内容,揭示出马克思 对商品拜物教破除的现实意义。文章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阐述了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通过对拜物教概念的词源学 追溯,揭示马克思创造商品拜物教概念的渊源,其次,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 内在联系,详细的阐述了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原因。 第二部分,论述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早年对异化劳动 理论的提出到唯物主义学说的建立,表明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并且深刻 的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 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奠定了科学的理论 基础。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核心内容。主要从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商 品拜物教观念两个方面阐述。通过商品本身具有的拜物教性质出发,揭示出商品拜物教 观念产生的根源。 第四部分,分别论述了卢卡奇的物化意识理论、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以及齐泽 克的意识形态批判,阐释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批判的当代发展。 第五部分,评述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破除的路径。从实践方面的破除是通过消灭 私有制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实现共产主义。从理论方面的破除是通过人的本 质的复归,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商品拜物教 物化 异化 意识形态 批判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any form of production is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labor. that mean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economic form we are in, the product is always as the outcome of human labor, and reflects the condensation of human labor. however, what concerns marx is that commodity production based on wage-labor in capitalist society brings the phenomena of materialization, which is calle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commodity as obvious “objects” holds powerful dominating right what makes people be in bondage. “commodity fetishism” has become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is phenomenon is reflected in peoples conception to form general concept of commodity fetishism. the purport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lies in criticizing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reveals that capitalism is not an ideal social form for human. this article, through marxs original work, tries to clarify marxs critical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reveals the ways to explode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article: part i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ommodity fetishism. first of all, tracing the etymology of “fetishism”, we revealed the cause how and why marx created the concept of commodity fetishism. secondl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division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a detailed description is given of historical causes of commodity fetishism. part ii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s criticism to commodity fetishism.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octrine of materialism, it indicates that marx had changed his standpoint from idealism to materialism and clearly revealed restoration of human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ll of the theories above have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cientific theories for marxs commodity fetishism critiques. part iii discusse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riticism of marxs commodity fetishism. ther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re two aspects here, which are materi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concept of commodity fetishism. starting from the inherent fetishism property of commodity,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root of generation of commodity fetishism. part iv analyses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ideological criticism to commodity fetishism such as lukacs materialization theory, marcuses critique of technological reason and zizeks theory of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comments the methods of marxs disintegration of commodity fetishism. one from the practice is to eliminate private ownership and social relations based on the private ownership, and finally realize of communism. another from the theory is through the return of human innate character to emancipate mankind thoroughly. key word:commodity fetishism materialization alienation ideology critiqu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前前 言言 在商品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中,无限制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无限制的追求 物欲,无节制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归根结蒂是现代人将拥有商 品看作是财富和价值的象征。于是,商品似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驱使现代人去追 逐它、迷恋它。简言之,人类通过“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拜物” ,而“拜 物教”就是将人的“拜物”行为宗教化。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是人类劳动“物化” 的具体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而且体现了人类生存及其 劳动呈现的过程。 马克思在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了价值本身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 的生产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却披上了一层“物”的外衣,在人们面前表 现为一种虚幻的形式,由此便会产生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整个劳动价 值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 大致上只限于 资 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 。但是,这一理论仍然不 失为马克思的经济批判的一个最富有魅力的章节。 艾萨克鲁宾在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论的论文集中指出, “支持马克思主义 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都把商品拜物教的地位轻视了,前者认为它是与马克思 价值理论相关不大的另外一个主题,而后者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文学或文化批判,因而只 是讨论价值的文本中的一个枝节性的问题。 ”24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物质资 料生产的不断扩大,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时代界限也被突破了。 今天,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的货币已经不仅仅是符号,而作为价值的容器或载体的 商品也不仅仅是“象形文字”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要加以揭示的社会现象不仅仅 是事物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要说明,这些物质载体和这些物之间 的关系构成了人们头脑中虚幻的反映, 也造成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虚假的自主活动得以可 能的途径,人的自主活动只有嵌入这个被物(商品)所规定的社会机制中才是可能的。 它不仅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物化体系中,也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为资本 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异化的表现,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出发点。就整个社会领域而言,人 的欲望、想象、人对未来的规划,甚至对人性本身的理解,都可以被纳入到马克思的商 品拜物教批判所涉及的范围之内来考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观念中,商品拜物教是最著名的一个概念。商品 拜物教概念, 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进 行批判时所使用的一个词项。而他所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概念则是在德布罗斯创造的拜 物教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1 拜物教概念的渊源拜物教概念的渊源 拜物教(fetishism)一词,从词源学上追溯,首先是“1760 年,由法国历史学家、 语言学家查理斯德布罗斯(charles de brosses)在论物神崇拜或古埃及宗教与尼 格里蒂亚的现代宗教的近似中第一次把这个概念详细阐述为一种一般类型的原始心 理和自然的的宗教实践。他从物神(fetiche)这个词派生出拜物教概念” 1。 德布罗斯指出,物神这个词,来源于 16 和 17 世纪西非海岸地区使用的混杂语 fetisso。这个混杂语(fetisso)又是来自于“feitico”一词。在 15 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航 海到达非洲西部海岸地区, 他们发现当地的原始部族相信并且崇拜某种具有魔力的符咒 或护符,便将这些神物用中世纪晚期葡萄牙语单词(feitico)来指代,其原义为手工制 品。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拜物教这个词语,最早起源于交换和贸易,是一个最典型的 跨文化的概念, “它源自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体系之间的相遇,使它具有典型的非 洲血统、基督教的封建思想和商业资本主义的特征” 。 2 辞海中关于“拜物教”的解释有两种,一是“ 拜神教的对称。指灵魂观念 尚未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识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 ” 3 正如前文所叙述的那样,这种拜物教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当时人们生产实践 的局限性和对科学知识的缺乏, 对于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无法解释其本质原因和 运动规律,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等自然现象,人们往往只能借助于对宗教世界的幻想 1 peter osborne: commodity: fetish and hieroglyph,how to read marx,norton,2006,p6. 2 peter osborne: commodity: fetish and hieroglyph,how to read marx,norton,2006,p6. 3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63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去寻求解释,于是便将这些事物或现象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一方面,当这些自然 事物成为他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衣、食、住、用的时候,原始人就对其表示感 激。另一方面,当这些自然现象对他们的生命物产造成威胁甚至是破坏时,人们没有力 量抵御,于是就对其表示敬畏,产生崇拜的心理,即使他们自身可以创造出工具、武器、 加工品等新事物,他们对这些创造物依然崇拜,因为这些事物本身也是来自于自然界。 这就是拜物教的最初阶段。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 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渐提升,他们抛弃了先前对事物或自然现象的崇拜,反而认为在这些 自然事物以及自然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主宰一切的神灵, 从而也就形成了万物有灵论的观 念,于是拜物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物神崇拜阶段。此外,在辞海中对“拜物 教”概念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的迷信,例如商品拜物教,货币拜 物教,资本拜物教等。” 1这就是马克思使用拜物教概念的意义,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 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商品生产在其中占据优势的社会。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物质的东西具有某些占优势的社会关系赋予他们的特性, 并表现出这些特性似乎生来 就是属于它们自己的。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这种综合性的特征叫做拜物 教,它的基本形式是作为价值的容器或载体的商品拜物教。 ” 2 与上述拜物教一词的诠释相应, 马克思根据费尔巴哈对宗教崇拜的解释区分了两种 拜物教:第一种拜物教是对宗教的崇拜,意味着人们创造了一种宗教,然后赋予其人自 身没有的超自然能力;第二种拜物教,也就是马克思描绘的拜物教,指的是涉及到商品 本身这种特定对象的拜物教性格。确切地说,涉及到的是商品形式所具有的拜物教性 格。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取代了拜物教的 神物,尽管人们认识了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但是却没有理解商品形式和社会关系, 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而这些商品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并 受到人们盲目的崇拜,于是产生了新的拜物教形式,即商品拜物教。 1 辞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638 页。 2 英博托莫尔: 马克思主义思想词典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9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1.2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原因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历史原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首先是从商品这个最平 凡、最基本的“细胞”开始。为什么马克思不从别的概念开始,而从商品入手?因为资 本主义社会最大量的、最日常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 所固有的、最单纯的、最普及的现象。然而在商品生产与交换活动中,为什么产生了商 品拜物教?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笔者将从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 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 分工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从手足分工开始,到出现男女、氏族的自然分 工;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到今天社会普遍的国际分工等等,分工始终在社会不断发展进 步的基础上与人类相伴随。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要研究商品拜物 教问题,就必须从理论上弄清楚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 首先,分工是商品产生的直接原因。所谓分工,在原始社会早期,只是根据性别、 天赋、需要、偶然性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的差异而形成的自然分工,这个阶段的分工没 有出现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最原始形态是采集和狩猎社会,在 这个社会中人类靠直接攫取自然界中的物质维持生存, 而不是靠自觉的生产产品来满足 物质生活需要,人们劳动的基本方式是共同协作的劳动。劳动产品的交换是在血缘群体 中直接进行的,产品也是在人群中平等分配的,所以,这个时代尽管人类生活的非常艰 苦,但却是一个没有私人财产和阶级压迫,没有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社会。这是一种真正 的原始公有制社会。因此,这个社会被看作是一个前商品经济社会。 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的蜕变,终于走到了文明的门槛。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自发社 会分工的出现,促使人类自己生产食物来满足生存和发展。从人类直接靠自然界攫取食 物到自己生产食物这个转变:一方面是,随着氏族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类要开辟新 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人们不断地 对生产工具加以改进,从而满足了人类自身不断扩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人类社会由 采集狩猎社会不断向农耕和畜牧文明社会转变。由于长期的自然分工的发展,一方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出现了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这一分工使得他们之间的劳动发生了差别,人们之间有了 不同的活动领域。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域范围活动,不同的氏族和部落间的 自然分工必然导致人们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同。 这些就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提供了 前提条件。 于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即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这时人类生活相对安定, 人们除了拥有维持生存的必需品以外还开始有了余留,也就是有了剩余产品,于是部分 氏族首领开始脱离生产劳动,这就标志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分工的萌芽开始出现。 由于有了劳动条件的差别,同时也就有了不同的物质利益,部落内各个成员就把劳动产 品看作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就出现了物品的归属问题,归属权从此产生。与此同时, 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也产生了。由于部落间的分工扩大,他们之间开始交换剩余产品, 这就标志着一个新生物商品开始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 杆。分工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间接地促使剩余产品增多,这为第二次社会大分 工奠定了基础。 接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即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这次分工又一次引起了人 类社会的经济革命,劳动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劳动的具体形态也已经多样化。私人劳动 上升为主导地位。个体劳动者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与不同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使 得直接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出现了,只是还带有极不发达的萌芽性质。在这个 阶段,商品交换变得频繁,使得商品交换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商品经济直到这时才 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此时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已逐步演化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的对立。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也就应运而生。这也就为第三次 社会大分工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从人群中独立出来, 这在商品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 义,因为商人是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分 工的这种特殊性: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商人阶级的形 成。 ” “随着商业来往集中在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扩大,于是生产和商业之间也立即产生了相互作用。 ” 1这次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商品生产 的扩大、商品交换范围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金属货币的出现,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发 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也可以从一个城市运往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促使 各个城市之间的生产形成新的分工。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领域逐渐的扩大,地 域局限性就慢慢开始消失。而商人的出现对于异化的意义在于:第一,商品交换出现大 规模的贸易,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换转变为间接交换,在这种状况下,商人的出现促使 远距离贸易发展起来,商品的等价物货币,初具雏形;第二,商人的出现,在方便 了商品流通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与乡村的对立,这种对立鲜明的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 工并且也被迫于从事某种活动, 这意味着人所创造的社会关系已经开始控制和奴役着人 自己。 1.2.2 商品经济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建立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劳动 生产效率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财富增加,这也就必然带来了奴隶制,于是产生了两个 阶级的对立: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引起了远方贸易的出 现,商品经济随之产生,私有制也随之发展,导致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城市 和乡村的对立。私有制的产生及其巩固是自发社会分工的结果,它又反过来引起了分工 的扩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态取得了以发达商品经济 取代简单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就彻底否定了自然经济形态,使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体 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也就变为社会的主体形式成为普遍发展的生产形态。这 样,在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整个社会关系都是以商品交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建立的标志, 第一, 机器大工业取代手工业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这是人类社会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人们利用机器这种新的生产工具,产生出大量的物质 财富,不但能满足生存,而且能部分地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第二,以工业为基础产 业,社会开始工业化和商品化。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建立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 1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 59-6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的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形态。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标志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 之间以生产劳动结成的社会关系被商品这种人创造的产物所遮蔽, 变成一种物化或异化 的社会。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国家富庶,于是产生了资产阶级,同时也造成 了赤贫的无产者阶级, 现代工业国本身包含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即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 之间的矛盾。只要私有制存在,社会平等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第三,资本和资金是发 达商品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和生产条件。商品生产的两极就是劳动和资本,缺少其一 商品生产就不可能进行。然而,如果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不能消除,人的对象化活动就不 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的本质性活动;人的本质性活动就不是对人的丰富和完善,反之,人 生产出来的产品只会进一步的加强对人的控制和压制。第四,商品经济是一个为卖而买 的谋利社会。商品生产者行为的目的是“为卖而买” ,是为了更多的利润而生产劳动产 品,谋利是他生产的动力,而获取更大的交换价值即剩余价值才是他生产的目的。 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是以集体劳动为基本生产组织的社会, 分工协作是人类基本劳动 方式,商品生产的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在一个生产机构内部,人们是 分工协作,在整个社会内部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普遍的依赖和合作不是直接的关系,而 是通过商品和商品之间的这种物与物的关系体现出来。商品的交换,实质上表现的是人 们劳动的交换。 只是商品交换的出现, 把这种人类劳动交换的社会关系用商品这种 “物” 给掩盖了。于是,商品拜物教就出现了。因此,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是一个被商品物化的 社会,并不是人类真正理想的社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私有制,马克思的批判就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184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所进行的分析,以此揭示出资本主义 社会的内在矛盾。 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又是通过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奴 役表现出来的。由此,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探索中,从早期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到唯 物史观的建立,表明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他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形 成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因此,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了科学的理论来源。 2.1 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 简单地说, 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批判是通过探索物质生 产活动历史的根源,而不是通过逻辑思辨构造历史,因此,它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发展 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大量地使用异化概念来 分析经济问题,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性和局限性。由此,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 批判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 2.1.1 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 所谓劳动产品的异化,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也就是劳动者(工人)通过自身的 劳动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不归劳动者 (工人) 所有, 反而成为一种不属于劳动者所有的、 异己的东西。劳动产品就是一种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物化的劳动。所谓对象化劳动, 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的实现,即劳动的实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自然基础。 马克思认为,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 1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环境中,工人 的现实化就是到饿死的地步,工人的劳动不再属于工人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剥夺。 十八世纪时期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典型的代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 况一文中这样描述: “这个社会的武器是资本,即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直接或间接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占有,所以很显然,这个战争中一切的不利条件都落在了穷人这一方面。穷人是没有人 关心的;他一旦被投入这个陷入的漩涡,就只好尽自己的能力往外挣扎。如果他侥幸找 到工作,就是说,如果资产阶级发了慈悲,愿意利用他来发财,那末等待着他的就是勉 强能够维持灵魂不离开躯体的工资;如果他找不到工作,那末等待他的就是饿死。 ” 1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绝大多数的英国人民的状况,生产资料被 少数资本家所掌握,几百万穷困不堪的人,已经到了人们难以想像的非人的境地。我们 可以这样来做个对比,奴隶的生存还会因为他的主人的施舍而得到保证,农奴也还有可 以依附于一块土地,这两者都还不至于到饿死的地步,而工人找不到工作就只有一种结 果:成为贼或是饥饿致死。如果侥幸的找到工作也只有靠不断地为资本家干活,才能勉 强得到维持工人本身肉体生存的生存资料,而工人们则被迫于这种强制性的劳动中,并 且这种劳动对象不能为工人所占有,反倒成为同他自身对立的、独立的力量。因此,工 人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我们得到这样一种逻辑: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得到劳动的对 象,才能得到工作;其次,他才是作为肉体的主体,得到生存资料才能够生存。这就是 马克思所说的奴隶状态的顶点,即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身的主体。 这种强制的劳动剥夺了工人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他们没有空闲时间去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就更没有所谓的精神活动和理想,这种工作只能使工人丧失自己 的尊严,沦为“牲口” 。而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劳动越多,他自己和内部的世界就越贫 乏,归之于他自己的东西就越少。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的异化概 念,实质上矛头对准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马克思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资本 主义社会的反常现象: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 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 成正比。 ” 2工人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关系,是一个与自己相对立的、外在的对象关系。 人的对象化活动之所以生产出异己的对象商品,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 成的,并且创造出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外部力量,这就是异化,即物的异化。 劳动产品是物化劳动的体现,是劳动的对象化和现实化,这是一切劳动产品的共同 1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 297 页。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特征。当异化劳动的条件不存在的时候,对象化的劳动就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也就是 说,消除了私有性质的对象化活动就不再是异化劳动。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首先 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揭示了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关系,由此,这里可以看 出,他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 2.1.2 劳动的自我异化劳动的自我异化 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继续分析,发现劳动产品的异化之所以出现,是根源于劳 动的自我异化。所谓自我异化,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由于劳动产品是劳 动者的劳动结果,而劳动结果的异化,即劳动产品的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 在生产过程中,也就是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因此,这也就显示出,劳动生产活动本 身就是异化的。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没有考察工人的劳动同产品的直接的关系,而是 掩盖了劳动同生产的关系,掩盖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说: “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 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 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 1从这里可以看出,劳动本身的异化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 一是劳动对工人来说是疏远的,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外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 动过程中不是对自己的肯定,而是对自己的否定,不是感到了幸福,而是感到了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巨大伤害和折磨,并且使精神遭到 难以想像的摧残。 我们以工人为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使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和许多物品一样成为其中之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 卷中所指出:劳动成为一种外部力量“作用于人就像作用于物” ,人仿佛达到了一种非 人的状态,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工人只有在生产劳动之外,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因 此,工人的劳动不是他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劳动,也就是说,不是他本质的体现。 二是劳动不是工人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正如马 克思所说,人们只要能够摆脱不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劳动,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地逃避劳动。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异己性表现在: “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 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 1人只有在执行 自己的动物本能时,才觉得是在从事人的活动,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的机能的时候,反而 觉得自己不过是一种动物。 因此,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劳动的关 系,而这种生产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是被迫的劳动。如果工人的劳动 不是自愿的劳动,那么就是对工人自身的毁灭,就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的相异化。 2.1.3 人同类本质相异化人同类本质相异化 “类本质”是费尔巴哈的术语。此时的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有着内在的理论关联,但 是马克思是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想, 并且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的 理论视野。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的异化与劳动的自我异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人同自己 的类本质相异化。 首先,马克思从类生活出发,分析了其对于人和动物的意义。类生活无论是对于人 还是动物,从肉体或肉身方面来说,都是靠无机界生活,而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与动物 相比范围更大,所以人比动物更具有普遍性。为什么人比动物更具有普遍性呢?马克思 把人与动物做了对比的分析,第一,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不能使自 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也就是动物不具有意识,因而它就是自己的生 命活动;而人具有意识,从理论领域来说,自然中的阳光、空气、水、动物和植物等等, 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界中的客体对象,一方面作为文化的化身,成为人的精神食粮,是人 能够意识到并且把人类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它们,使其成为表现“他的作品和它的现 实” ,也就是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物化到客体身上,使客体成为对人有用的物。 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参与到人类的生活中,被人们利用和改造,就说明这些客体 的属性和本质为主体人所吸收,对象化为主体的能力,最后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由此 可以看出,人的普遍性首先把整个自然无机界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存和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生活,其次,作为人类的生命活动的对象,为人们所加工、享用和消耗,成为人的生命 活动的一部分,最后也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可以看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 活都同无机自然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就是类的存在物,人是有意识 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类自己的生活对人来说就是对象。而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 意识的活动。 接着,马克思进一步说,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人的生产对象即生产资料,也就 是夺去了人的无机身体和劳动产品,这样也就是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异化劳动 不仅使自然界,更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即一种生命活动、一种生产活动同人相异化, 也就是使类同人相异化。这种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是人的类生活,现在 却成为满足并维持其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 生活本身就被降低为生活的手段。 这样, 就把人的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被贬低为动物的活动,使人的活动仅仅成为勉强维持生活 的手段。于是,对于动物来说,人所具有的优点变成了他的缺点。这就形成了一种“颠 倒” ,这种颠倒使人同类本质相异化。 我们知道,动物的生产只是为自己生产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只是从自然界中获 取维持肉体的食物或建造自己的住所,例如燕子从别的地方叼来树枝来搭建自己的巢 穴。这种生产仅仅表现为直接的肉体支配的生产,只是按照惟一的一种尺度来生产;而 人的生产不仅仅只受肉体的支配,而且是在更高的一个程度上来进行的生产,即按照一 定美的标准规律来生产和建造,而且不限于一种尺度内构造,人懂得在任何一种尺度上 来运用对象,构建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然而,异化劳动却把这样的关系颠倒过来了,这 意味着人通过实践所创造的对象世界或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人的异己的、外部力 量,与人相异化,并且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生活,自己的本质变成是仅仅维持 自己生存的手段, 这种目的与手段的颠倒使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了。 马克思说: “人 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 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 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1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1.4 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 异化的直接结果。 ” 1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在于, 当每个人都与自己的本质相异化的时候, 他们只有通过他人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与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与自己的劳动不表现 为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才能够实现。这个时候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就是异 化的关系。马克思说: “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 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 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 2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 列异化关系,特别是人同人相异化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最先是从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关 系的异化开始说明,由此一步一步揭示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也就是工人与资本家、资 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人对人的异化关系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工人和资本家的对 立。工人的劳动、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而是属于一个不同于他自己的存在物,这个存 在物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 “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 己力量。 ” 3马克思指出这个存在物是人,即资本家。然而“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 出对他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 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 4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同自己 本身的关系是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个人不同于工人的人,具体地说, 这个人就是资本家。全部生活对人来说,就是一种从自己的手中溜掉了的外部力量。社 会的本质是没有人性的,只是资本(物) ,而资本家就代表了一种人格化的资本。社会 的本质就成了纯粹经济性的了: “我的生存手段就是别人的生存手段 ,我企求得到的 东西是我无法得到的,每件东西都是与自身不同的他物。因此,我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 他物。 ” 5资本家凭借资本无偿占有了本来属于工人的东西,即劳动产品,因而工人与资 1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9 页。 2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59 页。 3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60 页。 4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第 3 版) ,2000 年版,第 60-61 页。 5 马克思: 哲学的贫困 ,转自西方学者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 19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本家必然处于对立状态。所以,异化的最终结果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奴役,也就是人对人 的统治和奴役。这样就表明人与人的关系全面异化了。 其次,马克思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异化劳 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私有财产导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分离。然而,私有 制又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由此,马克思也就论证了资本主义制 度的历史局限性,这使得他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他著作中,通过对现实的、 处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劳动的考察,从而发现了扬弃私有制的秘密。 2.2 唯物主义学说唯物主义学说 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表明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他的思想体系只是 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还没能科学地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没有用政治经济 学原理加以阐述资本家与工人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尚未建立 起来,这种批判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况的谴责。1845-1846 年,马克思和恩格 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此时,马克思从科学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房售房合同协议书模板4篇
- 酒水供货结账合同范本
- 小房东违约合同范本
- 代理股份合同范本
- 喷漆外包简单合同范本
- 智慧数学题目及答案初二
- 教研组长工作计划幼儿园怎么写(5篇)
- 肢体猜成语最难题目及答案
-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实践
- 时尚发布会方案
- 2025云南昆明巫家坝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逐梦飞翔·奋进高二-高二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课件
-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学案
- 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新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计划)
- 现代智力七巧板赛前培训
- 国航特殊餐食代码表
-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ppt课件(完整版)
- AS9100D体系标准中文版
- 免疫细胞治疗中心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 《中国人民警察警歌》歌词
-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