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_第1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_第2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_第3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_第4页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系统工程专业论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合理范围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我国自上世纪8 0 年代末开始研究高速铁路建设问题,并以京沪 线为蓠选基标进行了初步可行性研究。在运输组织模式的探讨中,专 家通j 遘分析高速铁路的特点和我国既肖铁路的现状,褥出京沪高速铁 路建成初期采用“以高为主、离中有中”的运输组织模式,后期逐步过 渡到纯高速的运输组织模式。这在当时我国瓯有铁路线路等缀普遍较 低、黼速动车组造价蹄贵的实际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 择。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 步撵离,篌褥瀣行需求更为多元纯,帮分旅客瓣窭嚣鹣茯捷、舒适等 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原本制约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的路网 环:瓷鞠离磊静葫车缓成本等酶碍,氇璇着我嚣铁路事熊耱飞逮发震舔 大大弱化。因此,进一步开展对高速铁路多种运输组织模式的研究分 辑变终卡分毖要蟊遥韬,论文瓣磅究裁是在这一骛景下开震懿。 论文首先对京沪商速铁路影响区域的客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 了铁路运输金嫂可采臻戆3 秘跨线窖渡运输缎织方案,麸毫逮客运专 线长远发展的角度阐明了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模式所黩有的优势。 通过分据我国既肖线与嵩速铁路的不同运营特点,论文对德合下 线动车组开行的既有线技术条件提出了相关建议。并猩技术环境满足 的基磁上,对高速动车组下线的一系列限制因索,如众业投资回收、 旅客支付能力、动车缀整备梭修、衔接线路的实际线路条件等做以定 性分柝。然后从旅客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探讨高速动车组下线开行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蘸,对院中速上线、高速下线和高速换乘遥3 种 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方絮,建立确定高速动车组下线合理范围的双层规 翔模型。 最后,以v i s u a lb a s i c 语言编制模型求解程序,得到了高速动车 缝静下线合瑾范围,缡舍京沪篱速铰潞影嫡送壤豹实舔情嚣,彳罨妥不 同区段高速动车组下线开行的具体方案。 关键运:篱逮魂车缝下线;双层麓鲻;灵敏度分援 a b s 锄c a b s t r a c t l | ss 鑫e e | 魏e 强do f 王9 8 瓠。珏f 珏m f y 蠡叠sb o 辫珏| o 瓣s e 戚| 瓣l s s 珏eo f h i g h s p e e dr a i l w a va n dt a k e nt h eb e i ! i 王n 鼢s h a n 曲a il i n ea st h es e l e c t e c l t a r 卫e tt oc a n vt h r o u 柚t h ep r e f e a s i b i l i t vs t u dv w h e ns e l e c t 协gt h e t r a n s p o n a l i o no r 空a n i z a t i o np a t t e m ,e x p e n sr e a c h e dac o n c l 璐i o n 如f o u 憩 a n a l v z 涵窖攮es p e c l a l i l l e so f 壕eh l 瞳- s 聱o e d 涮1 w a ¥a 1 堪氇ea c 瓣嬲押o f 壤e e x i s t i n gl i n e s t h e0 0 n d u s i o ni 8t h a ti nm ee a d vv e a r st h ep a t t e 抛i s “h i g l l s p e e dt r a i n sa r cc h i e fw i t hs e v e f a lm e d i u m s p e e dt r a i n s ”a n dl a t e ri s “h i 曲一s p e 嬲l 穗i n sa o u n | f o r 越l ”。曩l i sp a t l e mh a sal 觚区s he 纸c lo b 也e h i g h s p e e d 糟i l w a y 妇n s p o n a 蛀o no f g a 珏耋z a l 耋o n 琢娃t a 蔽n gt h ea d u a 珏t y i n t oa c c o u n t ,t h a t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i n gl i i l e sa r e 口0 0 ra i l dt h e h i 曲s p e e dt f a i ni sv e r ye x p c n s i v e ,t h i si sar e a l i s t i cc h o i c e u n d c rt l l i s p a l e 芏珏,攮oh i i 蠹臻i l w a ye a 珏e x e ni 拓枉利嬲ca b i l i l y 纯芏耋基e s t 蠢l 酶珏硅氇e h i 曲- s p e e dt f a i n sa f en o te n o u 醢i nt h ee a 娃yt i m e 1 w 1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c o u n t r v se c o n o m va n ds c i e n c ea n d l e c h n o l o g v ,i tb e c o m e sm o r ea n dm o r cn e c c s s a r v8 赫dl l r g e n tt os t u d v f a 狂s f | 采i o 拄o f 瓣i z 藤泌鑫氆o d oo f 氇oo | 萎l 强eh i 馥* s 辩e dt f a 攮溉。蠡e h a n d ,t h e 辑r o w t ho ft h el i v i n gs t a n d a r dm a k e sp o o p l e st r a v e ld e m a n d s d i v e r s i f o m l 。m o r ea n dm o r ep e o p l el o d g el l i g l l e rd a i mo nt h es e r v i c eo f 也e 难i l w av s u c ha sq u i c k e fa n dm o r ec o m f o n a b l c 。0 撞m eo t h e rh a n d ,o n r 0 0 娃氆f v s 粕1 w a vh 鑫sa l s oa 融鑫n c e dv e f vq u i e 警l v 瓤f e e o 珏ll ov 潲。 t i l r o u g i lt h ea l t e r a t i o n so ft h ee ) 【i s t i n 蕺l i n e s ,t h od r a w b a c k sw h i c h r e s t r i c t e dt h eh i 曲一s p o e dt r a i nm o v e do f fl i n eh a v ew o mo 正m e a n w l l i l e , b e c a u s c 谯ei 珏v 髂辔冀t o 拄o fo u r u m w so w nh i 砖- s p e e d 舡面n 嚣d v a n o e s q h c 醢v ,场o s to f t h et f a 主nd e p 辩s s e s 矗1 0 1 1 m ep a p e rf i r s t l ya n a l y z e st h ef c a t u r e so ft h ep a s s e n g e r si nt h e b e 题i n g s h a n g h a ih i 曲幅p e e dr a j l w a yi i l n u e n c e 瑚g c ,a n dt h e n n t r a s t s l 搪e ea v a i l a b l e 拄a | l s p o 娃a 耋主。珏o f p 蚓z a 钿珏 p a t l e f n s 壬b fo v 材 l i n e p a s s e n g 掰sa 鼍| h ee n d ,d a 矗蠡e s h ea d v a n t a g e so f 量h eo f f l i f l e 重l i g h s p e e d t r a i nt r a n s p o n a t i o no 鞭辑n i z a t i o nm o d ef o rt h el o n g r a n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h i g h - s p e e dr a i l w a 弘 熟eo l l i 魏e 矗i g 蠡- s 争o o d 妇i 魏 糟鑫s 筘o r 瞧| 赫珏o | g 蓬鼓 z 撼醴b o 曲 氧 j n 矗u e n c c db vm a n vf a c t o f s ,s u c ha sr e c l a i mo fi n v e s t m e n t ,n a s s c n g e f s p a v m e n ta b i l i t v ,s e t t l ea n dr e p a i ro ft h et r a i n 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e x i s t i n gl i n e s oi ti sn e c e s s 舡v od e e p l vs l u d vn l es c o p eo ft h er e a s o n a b l oo f _ l i n e d i s 鼍a n c ea 藤氇e 班i e ef o f 氇ep 矗s 辩珏g e f s | a 瓤n 鐾氇e 拄a i 藏。 1 m r o u 曲a n a l v z i n gt h ed i f f e r e i i tb e t w e e nt h eo p e 豫t i o ns 口e c i a l i t i e so ft h e h i 曲- s p e e dr a i l w a ya n dm ee x i s t i n gl i n e s ,t h ep a p e rb d n g su ps e v e r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o i l 也ee x i s 垃b gl i 珏e so nw h 妊| hl h eh i g h s p e e dt r a i nw i l ll f a v e l 。 f f o mt h ev i e w so f 攮ep a s s e n 冀e f sa 珏de n t e r p s e ,o o n | r l s l j n 窭谯e 睡r e e o r e a n i z a t i o np a t t e m s ,t h ep a p e fr e s e a f c h e st h ee c o n o m i cb e n e f i ta n ds o c i a l j e 哀交遵大学顼学使论文 p r o f i t ,锄dt h e nb u i l d sa b i l e v e lp r o g r a m m i n gt oc o n f i r mt h es c o p eo ft h e r c a s o n a b l eo 承l i n ed i s l a n c e 。 飘l e 辫p e r 鹊e sv i s 珏狂a s i c 考op f o g 灌拄t os o l v e 氇el s s 驻岛a n d 鑫。c 0 罐i n g t ot h ep r a c t i c a l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 b e 玎i n g - s h a n g h a ih i g h - s p e e dr a i l w a y i l l n u e n c er a n g c ,r e a c h e st l l eu l t i m a t e n c l u s i o no ft h es 0 0 p eo ft h e f e a s o 珏a b l eo | l i n ed i s t 簌巍c e , k c p r d s o 雕l i n eh i g l l s p e e dt r a nb i - l 州e lp r o 酽a m m i n g s e n s i t i v j t ya n a l y s i s 鞋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关于我国高速铁路的运输组织模式,在上世纪8 0 年代后期,以 拟建京沪轮轨高速铁路为背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对京沪线跨线客 流较大这一特点,提出了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初期采用“以高为主、高 中有中”的运输组织模式,后期逐步过渡到纯高速的运输组织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我国既有线运行环境差、高速动车组造价昂贵的条件 局限下,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然而,这种运输组织模式的缺点也相当明显,例如对中速列车的 车辆条件要求较高、对高速铁路线路养护不利以及行车组织工作复杂 等。而且从现今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潮流来看,一般将高速铁路作为 开放系统纳入整个铁路旅客运输系统和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如果京 沪高速铁路在后期采用封闭式的纯高速运输组织模式的话,那么无疑 将高速铁路人为地孤立于路网体系之外,不利于高速铁路的发展。当 年的研究指出,限制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与 京沪线相连的既有线线路条件差,且均为非电气化铁路,这些铁路线 不具备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的硬件环境;其次,高速动车组造价昂贵, 若采用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模式,将会大大增加高速动车组的运用数 量,投资巨大,经济上不合理。 随着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铁路运行环境 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运输组织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铁 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铁路客运正全面向高速化迈进。 到目前为止,我国铁路己先后进行了5 次大提速,并筹划在2 0 0 6 年 1 0 月1 日进行第6 次大提速。从现在的情况看,在铁路提速改造的影 响下,与未来京沪高速铁路相连的既有线线路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 靶豪交遥大孥硬学位论文 善,线路运营体系的技术装备和旅客列车速度有了明鼹提高。同时, 在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建设和发展规划指导下,秦沈客逡专线建成、哈 大和京秦电气化构成了连接华北秘东北的快速客运干线;与京沪线相 连豹葭济线、溅海线囊沪菝、溪赣绫瓣毫气诧改造氇纛惫惹开震送行; 铁道部2 0 2 0 年铁路中长赣发展蕊矧,己将京沪高速铁路帮京广、京 哈、陇海、沪汉蓉等客运专线纳入客运专线网络体系。因此,我国高 速铁路建设和落营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高速 动车组下线运行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 另一方瑟,我国在裹逮动车缀鹣磺发王终上氇取褥了缀大熬进 步,高速动率缀遁产纯成灸可髓。我国自行研制静“审肇之星,动车缝 在测试过程中,最高时速达到了3 2 1 5 k m 。同时我国也通过技术引进 来促进高速动车组的国产化。根据最近与德国西门予公司签订的合 同,我国将向髑门子公司购买6 0 列最高髓速可达3 0 0 烛胁的高速列 车,蓄挺3 列列车耱一些重要都绺程疆门子公司生产,葵余列车将在 串国j 车集鬻疆蠡撬车车辆厂生产。在壹接麴买国终胬遴舞车静基穑 上取得列车和部件生产的技术支持和技术转让,这一攒施必将加快我 国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工作,促进高速动车组国产化的步伐。高速动车 组制造成本的降低,使锝制约高速幼车组下线运行的成本问题大大弱 讫。 在这耱溃溅拳,臻究毫速动露缀下线运行熬台理魏获下线运霉瓣 合理范围就e l 菔必要和紧追,论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袋w 开的。论文良 拟建的京沪高速铁路为背景,从用户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研究,通过 分析旅客和众北两者的收益得到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的合理范围。 l 。2 国外离速铁路跨线列车弹行现状分析 ( 1 ) 法国运行情况 法国和德圈是目前欧洲高速铁路运营成功的典型。法国的t g v 模式是采用的高速动车组下既有线逡彳亍的组织模式。遇过高速铁路新 线与既有铁路路网兼容,可以使t g v 高速动车组利用既有线到达更 多的边远城市,提高高速动车组的通达性。1 1 g v 高速动车组下高速线 后,以既有线允许的速度( 通常为1 6 0 _ _ 2 2 0 k m h ) 继续前行到达离新 线终点站几百公里的城市和地区。例如,东南线加延伸线的高速区段 长度为5 6 5 k m ,但通往法国南部的高速通行网络却达到3 2 1 5 k m ;大 西洋新线长度为2 8 2 k m ,通往西部和西南部的通行网络达2 4 4 0 k m 。 至2 0 0 1 年法国已拥有的高速新线为1 5 7 6 k m ,但高速动车组的通达里 程已达到5 8 0 0 k m ,这个联结1 3 6 个车站、通行高速动车组的网络, 既有铁路占了大部分,同时该网络的形成,使法国每日发车4 0 0 列高 速动车组完成的客运量达到法铁全部客运量的一半。 ( 2 ) 德国运行情况 德国的高速铁路在路网中起着主要通道的作用,高速列车可在既 有线运行。德国新建并投入运营的高速线路为4 2 7 k m ,线路允许的最 高运行速度为2 8 0 k m h ;既有线改造后可允许列车以2 0 0 k 1 l l 速度运 行的线路达到6 5 0 k m ;新建线和改造线的总长为1 0 7 7 k m ,但高速列 车i c e 可提供服务的路网范围却达到了4 0 0 0 k m 。与法国高速铁路作 为客运专线不同的是,德国高速铁路昼间运行旅客列车,夜间运行货 物列车( 货车的运行速度为8 0 一1 6 0 k i i 汕,一般载重2 5 0 0 t ) 。同时, 高速铁路除了开行l c e 动车组外还开行为集散旅客服务的地方及短途 旅客列车,即高、中速混跑。 总之,欧洲国家建设的高速铁路,普遍重视高速线和既有线运行 的兼容性,提高高速动车组的通达里程,有效扩大高速动车组的服务 范围。 ( 3 ) 日本运行情况 日本高速铁路由于高速线采用标准轨距,与既有线轨距不同,互 不连通,多年来一直采用换乘设备和换乘组织解决高速线与既有线问 的旅客换乘问题。这种“纯高速”的运输模式尽管取得了成功,但是日 本铁路仍然着手对既有线进行适当的改造( 一般是在不改变既有线平 纵断面的情况下,将窄轨改为宽轨;同时尽量利用原有设备,在某些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区段将既有线变为三轨线以同时适应新干线列车和既有货运列车的 运行) ,采用将新干线列车开行到既有线的措施,并已开通山形小型 新干线和秋田小型新干线,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由于小型新干线的建 成,拓展了新干线高速动车组的运营范围,从东京到山形全长 3 5 9 9 k m ,新干线开通之前,旅行时间需要4 h 4 9 m j n ;新干线开通后, 从东京到福岛再换乘既有线列车需要3 h 0 9 m i n ;山形小型新干线开通 后,旅客不需换乘,旅行时间缩短到2 h 2 7 m i l l 。东京到秋田全程 6 2 2 6 k m ,旅行时间在新干线建成前为7 h 5 8 m i n ,乘新干线到盛冈换乘 则需4 h 3 7 m i i l ,现在不需换乘,旅行时间缩短到3 h 3 9 m i n 。山形小型 新干线开通前,东京到山形的航线每天有5 次航班,山形小型新干线 开通后已减为每天3 次航班,山形小型新干线旅客年运输量的变化情 况见表1 1 ,高速动车组跨线运行的竞争力可见一斑。 表1 1 山形新干线旅客年运输量的变化 时期运输人数( 万人) 1 9 9 0 71 9 9 1 6 ( 开通前) 2 0 6 1 9 9 2 7 1 9 9 3 6 3 2 2 7 1 9 9 3 7- 1 9 9 4 63 1 3 3 1 9 9 4 7 1 9 9 5 63 1 6 9 1 9 9 5 7 1 9 9 6 53 2 5 2 0 0 0 1 2 - _ 2 0 0 1 1 13 6 1 4 通过对国外高速动车组开行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高速动车组下 既有线运行是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值得我们借鉴。 1 3 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预研现状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铁路运输能力紧张,无法满足经济发 展的需要,铁路已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1 9 8 9 年中国科学技 术协会在制定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提出要发展速度2 0 0 k m h 以上的高速交通工具,由此引发了我国高速客运专线问题的研究热 潮。铁道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尤其是铁道 部所属科研机构、学术协会和高等院校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研究。 1 9 9 2 年由网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豳家经济委员 会、国家体制改薄委员会和铁道部缀成“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重大技术 经滚霾题蘸期磷突”漂题慧彝缀,羧会全蓍五令磊秀究攀位虢家护线 为背景开展了我黼发展商速客运专线的重大技术经济阕题研究,主要 研究了世界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概况、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遮输模式与技 术方案、筹资与经营机制方案、经济效益评价、技术引谶与国际合作 等主要技术经济润题,于1 9 9 3 年掇出了“京沪高速客邋专线重大技 零经济趣题裁攒磺究”研究擐告,戏蔻我国第一次大瓣撩开展熬嘉速 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阖题磅究成蹙。 1 9 9 4 年,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计划中,歹灏进行“高速 客运专线关键技术研究”。其中“我日高速客运专线发展模式研究” 子课题研究了离遮客运专线建设和逡营的一些技术经济问题。主要包 括高速列车的运营缀织模式磅巍( 鞠麓中速列车共线方絮与缝高速方 案) ,不霹运营缌织模式下毫逮客运专线懿窖运需求颈蓼i | | ,不同发曩 模式的项目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效擞评价等。1 9 9 5 年握出了研究报 告,得出根据我圈京沪交通走廊的实际情况,宜采用商中速旅客列车 共线运行方案的结论。 1 9 9 5 年3 粥,铁道部成立京沪麓遮客运专线预可行糕研究办公室, 组织铁逶罄爨溪翁三及羹鏊设诗魏、铁道秘擎疆究菠、铁道邦经济霾 划研究院、铁邋部所属高等院校翻黧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单位, 开展“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预可行性研究”,于1 9 9 6 年提出了研究报告。 该课题主要研究了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运输需求、京沪高速客运专线 的主要技术经济情况、沪宁高速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情况、京沪高 速客运专线建竣资金筹集方案、沪宁莲速客运专线筹姿秘经营管理模 式、京沪高速客运专线成本与效蕊、寒沪离速客运专线扩能效果、蘸 有京沪线电气化后的运输能力等问题。该项研究的主嚣特点是从客运 需求角度认证修建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必要性,阐明既有铁路电气化 所增加的运输能力不能解决京沪通道运能紧张的问题。邋过较深程度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以此进行京沪高速客运专线项 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并探讨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筹资和 经营管理模式。该项研究是我国对高速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问题研 究力量和研究费用投入最多、研究范围广泛的研究项目。 1 9 9 6 至1 9 9 7 年,铁道部根据京沪高速客运专线投资巨大、技术 复杂、我国缺少建设和运营经验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全线一次贯通方 案具有一定风险性,提出研究分段( 分期) 建设、分段运营、分段受益、 最后全线贯通的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设立了“京沪高速客运专线分段 建设的技术经济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分段建设的必要性、建设阶段 的划分、分段建设方案的运量预测、分段建设对应的列车开行方案、 分段建设的扩能效果、分段建设的经济效益以及不同分段方案的技术 经济效果分析等。 此外,国内铁路领域的设计、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以及个人还开 展过一些规模较小的高速客运专线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如铁三院、铁 四院进行过不同速度目标值的土建工程投资比较,西南交通大学及一 些设计院进行过不同列车运行速度的运输支出比较、不同速度和票价 对客运需求的影响等。何邦模( 1 9 9 5 ) 介绍了法、德、日3 国在高速铁 路上组织列车运行的情况及开行多种速度的列车的经验,分析了京沪 高速铁路的客流特点及中、近期高速车组的供应能力,认为一段时期 内采取“高、中速混跑”的运输组织模式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过程中 不可逾越的过渡阶段。胡思继( 1 9 9 6 ) 针对“全高速”方案的缺点提 出了京沪高速“快速换乘”的组织办法。该文献提出的模式虽有明显 的优势,但关键在如何做到“快速换乘”、中高速列车的衔接上缺乏 足够可行的、可靠的办法予以保证,操作上有一定困难。赵鹏( 1 9 9 8 ) 提出了动车组不固定区段使用的概念,并就使用和检修相结合等问题 进行了研究,同时构造出高速铁路动车组不固定区段使用条件下动车 组周转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动车组使用数量的公式。刘万明 ( 2 0 0 2 ) 研究了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主要技术经济问题,包括商速 客运专线的客运需求、速度目标值、建设时机、技术系统选择、国民 绪论 经济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通过上述研究,达成共识的京沪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为:京沪 高速铁路为客运专线,以输送本线大站间到发客流为主,在运营的前 期兼顾跨线中速客流,京沪既有线仍采取客货混行,以货运为主,兼 顾普通客运列车,这是我国铁路特定行车组织条件下采用、运营组织 十分复杂和困难的运输组织模式。 近几年,在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铁路客运正全 面向高速化迈进。高速客运专线建设和运营的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已 有较大的进步,高速动车组下线运行组织模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 视。北京交通大学( 2 0 0 3 ) 年在对新形势下的京沪高速客运专线运输 组织模式的研究中对高速动车组的下线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该报 告以中速上线和高速换乘为基础方案,以高速下线为目标方案,对高 速动车组的下线范围进行了计算,确定了只要目标方案的收益大于基 础方案就开行高速下线动车组的原则。 总体上看来,在京沪高速客运专线运输组织模式的研究中,对“以 高为主、高中有中”模式研究的比较多,对高速动车组下线问题的研 究很少。本文在参考学习上述文献的基础上,以下线高速动车组的合 理开行范围为研究方向,从铁路和旅客两个角度,确立“用户费用最 小化、企业收益最大化”的下线高速动车组开行原则,采用双层规划 模型( b i l e v e lp r o g r a m i n g ) 研究高速动车组的合理下线范围。 1 4 主要研究方法( 双层规划) 综述 层次性是系统的六大特征之一,对于大系统和复杂系统,层次性 更是主要特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实际问题 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性愈加明显,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层次性 的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层规划正是为了研究系统层次性问 题而产生的,而这类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 2 0 世纪5 0 年代提出来的s t a c k e l b e r g 对策,是一种多人非零的 兹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策,其中局中人有上下层关系并且备自有不同的目标,而各自的策 略集通常是彼此分离的。多层规划问题与这类对策有些共同点,各层 次豹决策者必须婊次骰出决策,各巍的策略集不必完全分离的。 2 0 整纪6 g 年健,魏n t z i n g 稳弹o l f 疆窭了大穰线瞧瀵翔翡分解 算法,相当予承认有个核心决策者,他的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其他 各层次的决策者实现自己的目标只不过是为实现核心决策者目标的 一种分工,他们的目标必须与核心决策者的目标完全一致,没有自己 独立豹剩益。多鼷貔划承认有最高决簸者,但不是绝对豹,它容许下 蒺决蓑考毒冬囊不弱黪稳蓑。 2 0 世纪7 0 颦代发展起来酶多隧轹溉划通常是寻求个决策者酶 互相矛盾的多个目标的折衷解,有魑技术,如分层优化救术,也可以 用来求解层次问题,但下层的决策不影响上层的耳标,因而可以逐层 独立求解。而多滕规划正是要强调下滕决策对上层目标的影响,因此 多层援翻薅题懑鬻不韪逐层独立求艇。 2 0 毽纪7 0 霉代以来,入键在务稀凌实的层次分教系统往证决策 问题的研究中,遇到了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人们寻 找各种特定的方法并成功地解决了这魃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多层规划 的概念和方法。如c a s s i d y ( 1 9 7 1 ) 的政府政策效力分析,k y l a n d ( 1 9 7 5 ) 豹经济层次分橱,8 r a c k e n 等人( 1 9 7 3 一1 9 7 7 ) 豹战略武器酝罄臻究, e 懿d l e r 稻瓣o r t o 齄( 1 7 7 ) 静墨嚣罨农澈貘鍪 等。多瑟蕊翔( 瀚l t i l e v e l p r o g r a 珊i n g ) 一词就是c a n d l e r 和n o r t o n 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原意 是嵌套着的数学舰划问题,即在约柬条件中含有优化问题的数学规 划。 2 0 世纪8 0 筇代至今,多层规划的数学模型更加明确釉形式纯了。 文翌乎,c a n d l e r 鞠手瓣n s l e y ,8 i a l e s 帮k 8 r w 锄,b 料d 簿先嚣提出 了一般的二层规划或n 层规划的数学模型;b e n s o n 、阮国被把上述数 学模型推广到容许集是无界的情形;汪寿阳等人深入研究了二层非线 性问题;王先甲、冯尚友和盛昭瀚也分别出版了关于二艨规划理论与 算法的专著。焱过去的2 0 多年中,多层规划理论、方法殿应用都有 缝论 了很大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运筹学分支。多屡规划通常有 如下的特点: ( 1 ) 系统楚分攫管理豹,各层次筑者袄次设出块策,下层月骚飙上 罄,毽下瑟煮鞠警貔鱼主较。 ( 2 ) 各层决策者有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往往是相厩矛盾的。 ( 3 ) 各层决策者各自控制一部分决策变最,以优化释自目标。 ( 4 ) 上层决策者优先做出决策,下层决策者在为优化自己的目标 嚣选择策略时,不能违背上层的决策。 ( 窜上层熬凌繁鼍能影稳銎l 下溅豹簸疼集,透瑟部分穗影穗下瑟 藩标的达成,德上层不能完全控制下滋的决策,在上朦决策允许范匿 内下层有自主决策权。 ( 6 ) 下层的决策不但决定着自身目标的达成,而且也影响上层目 标的达成。因此,上层在选择策略以优化自己的目标达成时,必须考 虑妥下层可嶷采敬熬羡瘘对骞己豹蚕释影响。 ( 7 ) 各层决策者静容许策略集遴常楚不可分离酶,德稍往往形成 一个相关联的憋体。 ( 8 ) 由各个状策者共同作出的最后决策应当是各个决策者均可接 受的满意决策。 在多层规划貔应愆孛,以双层怒划最戈豢觅,这怒因为现实熬决 策系统大嫠哥虢麓藏是双瑟决策,键翔:孛夹纛蝰方,公霹弱子公司, 工厂的厂部和车间,高校的校部和院所等。实际上,任何多层决策系 统都是一系列双层决策系统的复合。因此,双层规划的模型能很好地 描述管理系统中的分级管理决策间蹶。 双层确定性援则是在生产技术不凝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躺数学规 越方法,主要麓凌盔骞袋戆粪潦条传下,土下嚣墨决蒙卷黪嚣蠡耀互 依赖、相互制约时的最优决策问题。 双层规划模型应用很广,最初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城,如。自然资源 管理问题、项圈选择问题、水资源保护和分配政策的战略规划问题、 农业部门的战略规划问题等。近年来,随着交通分配模型的发展,科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技术的进步,双层规划模型在交通问题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如k i m 和s u h ( 1 9 9 0 ) 以及f r i e s z 等人( 1 9 9 0 ) 用双层规划模型研究了网络设计 问题,y a n g 和y a g a r ( 1 9 9 4 ) 将双层规划模型应用于最优匝道合并问题。 y a n g 和y a g a r ( 1 9 9 5 ) 以及w o n g 和y a n g ( 1 9 9 7 ) 用双层规划模型描述交 通信号控制问题。y a n g ( 1 9 9 5 ) 用双层规划模型来预测交通流,y a n g 和 l a i i i ( 1 9 9 6 ) 以及y a n g 和b e l l ( 1 9 9 7 ) 用双层规划模型研究了公路拥挤情 况下的价格问题,国内高自友,宋一凡、四兵锋等用双层规划模型研 究了连续平衡网络设计问题,四兵锋、高自友、陈建华等用双层规划 模型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票价的制定问题,安梅、高自友等用 双层规划模型研究了交通需求o d 估计问题。 本文在参考学习上述模型,特别是国内学者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 铁路票价制定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将双层规划模型用于确 定高速定动车组下线合理范围这一问题上。 1 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在研究高速动车组下线合理范围这一问题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 ( 1 ) 拟建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背景材料分析。从京沪高速客运 专线的影响区域的经济、人口情况入手,分析出沿线的客流特点;提 出三种跨线客流组织方案,即高速换乘、中速列车、高速下线,评价 分析三种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对高速动车组下线开行组织模式的边界 条件进行定性界定。 ( 2 ) 分析满足高速动车组下既有线运行的技术条件,制定满足 动车组下线运行的建议线路技术标准、列车整备检修方式、既有线客 运服务设施及调度指挥方式。 ( 3 ) 从旅客和企业两个角度分析影响高速动车组下线开行的因 素。对旅客而言,明确选择出行方案选择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 高质量地实现空间位移”;对铁路运营部门,高速动车组是否跨线以及 跨线的合理范围是使企业收益达到最大。 ( 4 ) 利用双层规划模型( b i l e v e lp r o 铲a m m i n g ) 来建立高速动车 组下线合理范围的确定模型,以拟建的京沪高速客运专线为背景,在 充分考虑用户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不同要求下确定动车组下线的合理 范围。 ( 5 ) 编制程序求解高速动车组下线合理范围确定模型,在符合 京沪高速动车组下线范围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布局,铁路路 网发展的现状及中长期规划,制定出合理的下线方案。 图1 1 高速动车组合理下线范围确定过程示意图 1 6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国外高速铁路跨线运 行的现状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状况,确定了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 路。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拟建中的京沪高速客运专线 背景资料分析 2 1 拟建京沪高速铁路客流情况分析 2 1 1 京沪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京沪高速铁路联接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带和以上海为中心 的长江三角洲两大沿海经济区,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 江苏和上海四省三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临渤海、黄海和东海, 海岸线长达5 0 0 0 余k m ,有天津、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张 家港和上海等良港,其中天津和连云港系欧亚大陆桥桥头堡。京沪铁 路沿线气候温和,自然风光绚丽,名胜古迹遍布,有驰名中外的历史 文化名城2 2 座,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京沪沿线地区历来就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沪 三大直辖市及七个人口逾百万的大城市构成了一条经济实力雄厚、辐 射能力强的轴线。北京是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并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四 省三市面积不到全国的1 1 5 ,而人口却超过全国的1 4 ,人口密度是 全国平均水平的6 至7 倍。发达的经济、高密度的人口以及发达的旅 游业,使得京沪沿线地区存在着大量工作性出行( 如商业出行) 和非 工作旅游( 如旅游、探亲等) 。 2 1 2 京沪沿线客运情况分析 通过对京沪沿线客流进行分析,按照出行距离可将其分为以下3 拟建中京沪高速客运专线背景资料分析 类: 短途客流源:在京津唐和沪宁杭两个城市密集区内,各城市之间 的距离小,人员交流极为频繁: 中途客流源:京沪高速线上的各大城市间有大量的人员交流,出 行者般希望当天办完事并返回,因而对朝发夕归列车和夕发朝至的 旅馆列车十分青睐; 长途客流源:紧邻京沪线的辽东南半岛、山东半岛以及长江三角 洲等地城市密集区,按照我国铁路路网中长期规划的设定,与京沪高 速客运专线相连接的高等级线路将会迸一步强化城际问的关系。由北 京、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上海衔接全国各地的铁路网, 将给京沪高速铁路输送大批中长途高速客流。 由于京沪铁路与其它各线乃至整个路网的密切联系,中长途客流 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跨线旅客运输。京沪线客运距离为1 4 6 3 k m ,可划 分为3 个自然段,即京津段、津浦线、沪宁线,相应的典型区段是北 京天津、徐州一济南、南京一上海,各区段现有旅客列车对数见表 2 1 表2 ,1 京沪线主要区段客车对数分析表 旅客列本线列本线列车跨线列跨线列车 列车类型 区段 车对数车对数所占比例车对数所占比例 ( 对)( 对) ( ) ( 对) ( ) 北京天津 5 32 64 9 12 7 5 0 9 济南徐州 5 11 73 3 33 4 6 6 7 南京上海6 6 2 2 3 3 34 46 6 7 通过对现行旅客列车运行资料分析可以看出,京沪本线列车数量 较少,通过京沪线去京哈、石德、胶济、兰烟、兖石、新兖、陇海、 水蚌、宁芜、沪抗、浙赣等线的跨线列车数量所占比例很大。扣除跨 线列车中的本线乘客,跨线客运量占到全线客运总量的3 0 9 扛巧0 , 各区段所占比重不同。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而言,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通道中各种 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客流特点,必须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来适 应客运市场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流选择铁路 这一运输方式。特别是要针对跨线客流的特点,开行相应的旅客列车 满足旅客需求。因此,在修建京沪高速铁路时,需要统筹解决跨线旅 客运输问题。 2 1 3 跨线客流的运输组织模式 就高速铁路来讲,有3 种运输组织模式:一是普通列车与高速列 车在高速线上混跑;二是将高速旅客动车组延伸到普通线路上去;三 是高速线上只跑停站不同的高速列车,运输组织与其他线路完全分 开。对于与既有线并行运营的高速铁路,其运输组织有以下几种形式: ( 1 ) 全高速换乘模式 高速线上只运行高速列车,长途跨线客流均在高速铁路的出入口 衔接站换乘高速列车。货物、沿线小站停车的旅客慢车和停站较多的 普通旅客快车在既有线上运行。这种运输组织模式将长途跨线客流卡 在高速线与既有线衔接处,既增加高速列车停站和旅客换乘时间,又 给旅客旅行造成不便。但是由于高速线上运行的全都是高速列车,运 输组织方便,可以大大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 ( 2 ) 中速列车上线方案 在高速线上既开行本线到发的高速旅客列车,又有来自既有线路 的跨线中速旅客列车,而货物列车、旅客慢车及部分普通旅客快车仍 在既有线上运行。这种运输组织模式下多数旅客不必换乘,但由于在 高速线上运行有不同速度等级的旅客列车,势必增加列车行车组织工 作的复杂性,必然影响高速线的通过能力。 ( 3 ) 高速动车组下线方案 在高速线上只运行高速列车,跨线的长途客流也由高速动车组运 送,但行驶在既有线上的高速动车组要按规定的速度运行。货物列车、 拟建中京沪高速客运专线背景资料分析 沿途小站停车的旅客慢车和停站较多的普通旅客快车在既有线上运 行。采用这种运输组织模式,需要配各较多数量、价格昂贵的高速动 车组,在经济上不合理,而且必须改造既有线路以满足高速动车组的 运行条件。但在这种模式下,跨线运输方向上有较大的稳定客流,扩 大了高速铁路的吸引范围。 。一。1 崧。一。一 公路 全程中速 高速下线 跨 l l i l i l l i l l i i l i i i i i i i l i l i 跨 线绩 客客 流 - 。亭够奄 流 商 l i- l l i l i i l i l l l i l i l l l i l i lk d鞫 术 线 客 流 中建列车 公路 。一。1 崖。一一 本 线 客 流 图例:目目:l 车高速列车- - - 换乘站 = = :i 孵“高搿布 一公路 一 线城市 航空口蓟 下线城市 图2 1 京沪高速铁路潜在客流组织方案 专家们经过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京沪高速客运专线建成初期,采 用“以高为主、高中有中”的运输组织模式,后期逐步过渡到纯高速的 运输组织模式,也就是中速列车上高速线运行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跨线客流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 2 1 “以高为主、高中有中”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以高为主、高中有中”的运输组织模式下,高、中速旅客列车在 高速线上共线运行,由此将产生如下问题: ( 1 ) 高速线上列车等级太多 首先为了供中速客车待避高速列车,必须增设越行站,但高速铁 路间距就越短,经过的道岔区越多,高速列车也就无法发挥其速度优。 此外,增设越行站需增大工程费。跨线中速列车受全路旅客列车运行 图影响,在高速线上也要保持必要的旅行速度,因而不能过多或随意 地待避高速列车,且高、中速列车追踪间隔时问不同,速度差大,将 引起高速线能力的较大空废和铺画运行图的困难。 ( 2 ) 中速车上高速线对中速车体提出较高的要求 中速车与高速车的车体、牵引方式不同。高速车是动车组,中速 车可能是动车组,也可能是由机车牵引车辆组成。因为高速列车通过 时对中速列车产生的气流压力较大,且根据环保要求,中速车需装设 集便装置,这对中速车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增加了中速车的造价和 运营支出。 ( 3 ) 高、中速列车共线运行对轨道养护不利 高、中速车的轴重、簧下重量及走行部分的力学参数差异较大, 在轨道维修中既要保证高速车所要求的轨道几何偏差标准,又要克服 由于中速车轴重较大对轨道几何状态的影响及对轨道维修作业带来 困难。 ( 4 ) 中速列车不正点运行对高速线产生的影响 在高速线上始发运行的中速列车,可能易于保持正点运行。但从 路网其它干线上高速线运行的中速列车,到达联轨站时则有可能晚 点,此时中速列车不能按运行线规定的时间进入高速线运行,高、中 拟建中京沪高遮客运专线骜最资料分檐 速列车共线运行给运输组织带来很大困难。 ( 5 ) 中遴列车在裹速线上的信号阉题 京沪高速铁路不是地面信譬机指挥行车,而是聚用驾驶室内的车 载信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跨线中速列车改装车载傣号或者 在裹速线土安装售号灯设荟。 2 2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