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谢尔盖瓦话里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 e r g e yv a s i l y e v i c hr a k h m a n i n o v , 1 8 7 3 1 9 4 3 )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题材 的作品。其中,1 9 1 2 年创作的练声曲( v o c a l i s e ,o p 3 4 ,n o 1 4 ) ,是一首有 着很高的演唱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无诃浪漫曲,却由于无词的特殊性一直未受到人 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创作该练声曲的各种内外因条件出发,挖掘其内在强 烈的情感性:以及练声曲在发声练习曲和歌曲之白j 的桥梁作用这一独特价值, 丌刨性的运用到声乐学习中来,提高声乐学习者音乐感受能力和发声技巧的同 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声乐学习中由发声练习曲直接进入歌曲演唱所带来的困 惑。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领域的现状、意义及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重点、 难点等问题。 第二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创作 该部分通过介绍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及创作生涯,让人们了解拉赫玛尼诺夫 极富浪漫与传奇色彩的人生和他那集浪漫主义精神与俄罗斯情怀于体的音乐 作品。从拉赫玛尼诺夫的人生经历和音乐创作生涯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用灵 魂来创作的音乐家,把浓郁的俄罗斯忧伤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音乐作品中,使其 作品充满了伤感和浓郁的抒情性,这也是其练声曲具备情感性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情感性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该部分先从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产生时的政治环境、音乐文化状况、音 乐美学环境等外部条件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音乐风格、音乐情怀这一内斋i j 条件 两方面论述了练声曲产生情感性的条件。然后从练声曲本体的各种音乐 元素入手,全面的分析其情感性的具体表现。 第四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情感性在声乐学习中的重大意义。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因为这一观点极少被人提及,需要创造性地研究, 所以也是难点。该部分从练声曲“无词”的浪漫曲形式和兼有“情感性”的 特点出发,对其进行大胆的设想、分析;探究其在声乐学习- i - 计提高声乐学习者 的感受能力和在发声练习曲与歌曲之| 日j 的桥梁作用,解决如今声乐学习中的一些 难题,发挥练卢曲在声乐学习中的价值。 第五部分:结语 关键词:练声曲 情感性发声练习歌曲 意义 a b s t r a c t s e r g e yv a s i l y e v i c hr a k h m a n i n o v , ( 1 8 7 3 1 9 4 3 ) w h oi san o t e dr u s s i ac o m p o s e r , p i a n i s t a n dc o n d u c t o r , h a dw r i t t e na l a r g eq u a n t i t yo fm u s i c a lw o r k so nv a r i o u ss u b j e c t si n h i sl i f e v o c a l i s e ( o p 3 4 ,n o 1 4 ) ,c o m p o s e di n1 9 1 2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o r ya sr o m a n c e ss a n sp a r o l e s ,w h i c h h a sg r e a tv a l u eo nb o t hv o c a la n da c a d e m i cs p e c i a l t y , i sc r i m i n a li g n o r e df o ri t ss p e c i a ls u b j e c t f i r s t l y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s t r i v et od i s c o v e rt h eg r e a tw o r k si n t e r n a le m o t i o nf r o mt h ee x t e r n a l s u r r o u n d i n g sa n dt h ei n n e rm o o dw h e nc r e a t e d s e c o n d l y | t h ea r t i c l ew i l li n d i c a t et h ew o r k s u n i q u ep l a c e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i n g i n gp r a c t i c a le t u d ea n dr e a ls o n g s ,a n do r i g i n a l l y a p p l yt h a tv a l u et ov o c ml e a r n i n g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t h el e a r n e r sa b i l i t yo nf e e l i n ga sw e l la s h i s h e rv o c a ls k i l l ,i ns o m es e l l c c i tm a y b el a k e sas o l u t i o no nl e a r n e r sc o n f u s i o nw h of a c e dt h e c h a l l e n g et h a tj u m pt oa c t u a ls i n g i n gd i r e c t l yf r o mv o c a lp r a c t i c ei nv o c a ll e a r n i n g t h e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f i v ep a r t s c h a p t e r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h a s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i t u a t i o n ,m e a n i n go ft h er e s e a r c hf i e l du n d e r d i s c u s s i o ni nt h i sa r t i c l e , 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a sb a s i ct h r e a d s ,m e t h o d s ,f o c a lp o i n t ,d i f f i c u l t ya n d e t c c h a p t e r t w o :d e e d sa n dc r e a t i o n so f r a k h m a n i n o v sl i f e t h i sc h a p t e rh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g r e a ta r t i s ta n dh i sc o m p o s i t i o n c a i e r ra n ds h o w e dp e o p l et h e a r t i s t sa m a z i n gl e g e n d r ya n dr o m a n t i cl i f e a sw e l la sh i ss y m p h o n i cw r i t i n gg a t h e r e dw i t h f o m a n t i c i s ma n dn a t i o u a lc h a r a c t e ra sar u s s i a n f r o mt h ee n t i r ea r t i s t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sa m u s i c i a n , w ew i l lf i n dt h a tt h et r u t h :h ew a sa l w a y sc o m p o s i n gw i t h i nh i ss o u la n da p p l y i n gb i s d e e pr u s s i a nm e l a n c h o l yt om u s i c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sw h i c ha r ea l w a y ss e n t i m e n t a la n de x p r e s s i n g a n dt h ev o c a l i s ei si n c l u d e d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t e r m st ob r i n gf o r t ht h y m o g e n y a n df e a t u r e si nr a k h m a n i n a v “v e e a l i s e t h i s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t e r m st ob r i n gf o r t ht h y m o g e n yi n “v o c a l i s e ”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t h a ta r et h e e x t e m a lt e r m ss u c ha st h ep o l i t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m u s i cc u l t u r ep o s i t i o na n dm u s i ca e s t h e t i c s c o n d i t i o na n dt h ei n t e r i o rt e r m ss u c ha sr a k h m a n i n o v so w nm u s i cs t y l ea n de m o t i o n t h e n ,f r o m v o c a l i s e ”i t s e l fd e p a r t u r e ,t h et h y m o g e n i cf e a t u r e si nd e t a i l sa r ea n a l y z e da c c o r d i n gt ov a r i o u s m u s i ce l e m e n t s c h a p t e rf o u r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y m o g e n yi nr a k h m a n i n o v v o c a l i s e ”f o rv o c a ls t u d y t h i sp a r ti st h ek e yp o i n to f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 b e c a u s et h i sv a l u e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b yf e wp e o p l e ,i t i st h ed i f f i c u l tp o i n t b a s e d0 0t h ep a a i c u l a f i t yo fr o m a n c e ss a n sp a r o l e sa n dt h et h y m o g e n yi n v o c a l i s e ”,t h i sp a r tg i v e sab r a v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a n de x p l a n a t i o nt oe x p l o r et h eb r i d g eu s a g e b e t w e e nt h ei m p r e s s i o nc a p a c i t yi m p r o v e m e n tc h r o u g hv o c a ll e a r n i n ga n d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f o rv o c a ll e a m e r s ,a n dt os o l v es o m ep r o b l e m sd u r i n gv o c a ll e a r n i n g t h a ti st h ev a l u e c h a p t e rf i v e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v o c a l i s e t h y m o g e n y v o i c i n gp r a c t i c es o 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引言 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 作品3 4 号之1 4 ) 。是创作于2 0 世纪初的一首无 词浪漫曲,此时的练声曲已具备了很强的艺术性,这其中包括浓郁的歌唱性,这 一特点使该练声曲常以声乐曲的形式出现在当时的音乐会上。 而声乐学习及声乐作品的创作发展到今天的2 1 世纪,使我们广大的声乐学 斤、 习者拥有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料。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广大的声苛擎习 者依旧在采用从发声练习曲的训练到歌曲的演唱两点式的声乐学习方法。这种声 乐学习方式难以避免以下两个问题:一、长时间的、反复的发声练习曲的训练让 声乐学习者觉得声乐学习单独、枯燥、没有趣味,从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二、 由发声练习曲直接进入到歌曲的演唱,使声乐学习者习惯性的追随发声练习曲的 练习思维,使得歌曲的演唱空洞、苍白,难以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达不到歌 曲演唱的审美要求,不能很好的完成歌曲演唱这一二度创作。 经过研究,笔者发现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它 的旋律优美、动听,能弥补发声练习曲的乏味;同时,拉赫玛尼诺夫赋予了该练 声曲浓厚的情感性则能改善由发声练习曲直接进入到歌曲演唱所带来的音乐感 受欠缺等问题。 遗憾地是,国内有关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情感性的研究和意义的挖掘基 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笔者试图从这一新的视角出发解析其学术价值。以拉赫 玛尼诺夫的练声曲为例,引申到其它同类型的也未得到人们充分关注和重视 的练声曲,使之在丰富声乐作品的同时,成为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的有效手 段之一。希望这一笨拙的研究和见地能为广大声乐学习者带束新的视野、新的认 知,更好的发展我们的音乐事业。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及创作 ( 一) 拉赫玛尼诺夫的生平 一个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成长历程和他生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因素是 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探讨拉赫玛尼练声曲之前,首先对他的生平进行简 单的追溯。 1 童年时期 谢尔盖瓦西罩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 e r g e yv a s i l y e v i c hr a k h m a n i n o v ) ,俄 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1 8 7 3 年4 月出生在诺夫戈罗德奥涅格的一个贵 族家庭。 拉赫玛尼诺夫这个姓氏源于“拉赫玛尼”( r a c h m a n y ) ,它意思是“亲切”或 “慷慨”。拉赫玛尼诺夫家族极为富有,素来受人尊敬,世代有从戎的传统。其 祖父阿卡迪拉赫玛尼诺夫( a r k a d yr a c h m a n i n o f f ) 是约翰费尔德( j o h nf i e l d ) ( 当时旅居俄国的爱尔兰作曲家兼钢琴家) 的学生,是一位热情的音乐家,还曾 结谚 过普希余和格林卡。拉赫玛尼诺夫的母亲是当时一位将军的女儿,有着良好 的教养且弹得一手好琴;所以拉赫玛尼诺夫4 岁时随他的母亲学习钢琴。6 岁时, 父母礼聘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的安娜奥娜兹卡娅( a n n ao m a t s k a y a ) 来教他 弹琴。在祖父最后一次来访时,拉赫玛尼诺夫还与老阿卡迪一起即兴弹奏钢琴二 重奏。拉赫玛尼诺夫还常陪着外祖母上东正教堂做礼拜,唱诗班的歌声和教堂的 钟声在他的脑海罩留下深刻的记忆。拉赫玛尼诺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的音 乐氛围中长大的,良好的音乐气息和音乐环境使音乐在他的心里逐渐萌芽。 而父亲的无度挥霍和浪荡行径使家境逐渐变得萧条。1 8 8 2 年父母分居,他 随母亲移居彼得堡。1 8 8 5 年秋天,在表哥西洛第的推荐下,师从兹威列夫 ( n s e v e r e v1 8 2 3 ,1 8 9 3 ) 。在此之前,他还经历了件让他很伤心的事:仅比他 大五岁的也有着同样音乐天赋的他挚爱的姐姐患了恶性贫血,离开了人世。此时 的谢尔盖1 2 岁,他与外祖母吻别,仔细保管外祖母缝在他狄央克内衬罩的1 0 0 卢布,搭上了丌往莫斯科的火车。他的章年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路只能靠他自 己了。 2 求学经历 拉赫玛尼诺夫在跟随兹维列夫的第一年罩只学钢琴,练习改编成四手联弹的 管弦乐和室内乐。此时,俄罗斯另一位音乐大师是拉赫玛尼诺夫崇拜的偶像,他 就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一生的音乐创作都深受这位大师的影响。 1 8 8 6 年拉赫玛尼诺夫把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曼弗雷德改编成了钢琴二 重奏,经兹维列夫安排,柴可夫斯基听到了拉赫玛尼诺夫弹奏这首曲子,柴可夫 斯基对他的改编给予了嘉许和赞扬。1 8 8 7 年2 月他完成了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一 一d 小调谐谑曲。1 8 8 7 年秋天,新学年丌始不久,他又写下一首钢琴曲三 酋夜舳。“此时的 t 赫玛尼诺犬足如值得水,他的钢琴演奏技巧f 1 益娴热,爵乐 知识闩渐丰富,加上他的创作,都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川同时,“教授 们愈来愈清楚拉赫玛尼诺夫具有作曲天赋,便准许他在新学年丌始时除了继续上 西洛第的课之外,还修塔纳耶夫的对位课”。1 2 1 1 8 9 0 年丌始写歌曲,在此之前还写了一首对位练习曲六声部的无伴奏 经文歌我的上主,拉赫玛尼诺夫在此忆起了童年时常陪外祖母上教堂的情景。 歌曲有三首圣所之门、我什么也无法告诉你、我心又在悸动。1 8 9 1 年初, 他回到莫斯科,发现街头巷尾都在谈论食物短缺的事。1 8 9 0 年到1 8 9 1 年间,俄 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而此时他j 下在为双钢琴谱写e 小调俄罗斯狂想曲。1 8 9 1 年1 0 月与莱文合作在莫斯科首演俄罗斯狂想曲。“1 8 9 1 年2 月,拉赫玛尼诺 夫首度以指挥身份登台,率莫斯科音乐学院合唱团首演他的六声部经文歌我的 上主”。p 1 1 8 9 2 年拉赫玛尼诺夫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想提前一年毕业。在创作歌剧 的考试项中,仅用1 5 天谱完了歌剧阿列科的全曲。十天以后,拉赫玛尼诺 夫获颁大会质奖章,这项名为“自由艺术家”的奖章只颁发过两次。 多年以后,他的同学亚历山大戈登怀塞回忆起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才华时 表示:“姑且不谈他的作曲能力,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天赋远超过我认识的 任何人,教人诧异,就像年轻时的莫扎特一样。他记谱的速度非凡,我记得我们 一同上西洛第的课时,西洛第要拉赫玛尼诺夫学弹勃拉姆斯有名的亨德尔主题 变奏曲与赋格( v a r i a t i o n sa n df u g u eo n at h e m eo fh a n d e l ) ,那时星期三的事, 三天之后,他就能弹得像老师一般。他练习记下他昕过的每一首曲子,不管它是 如何复杂”。【4 l 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对拉赫玛尼诺夫音乐才华的了解也可见 一斑,而他提前一年毕业,拿到盒质奖章也就理所当然了。1 8 9 2 年6 月1 3 只的 毕业音乐会后,拉赫玛尼诺夫离丌了音乐学院,他的学生生涯结束了。1 9 岁的 他以职业音乐家的身份开始了在乐坛上闯自己的天地。 3 光明而曲折的音乐事业 音乐给拉赫玛尼诺夫带来了荣誉,名望、快乐和幸福,也给他带来了痛苦、 磨难和沮丧。 当时,名音乐学院成功的毕业生是不愁出路的。刚毕业,成功的音乐出版 商卡尔古泰尔( k a r lg u t h e i l ) 就找到了拉赫玛尼诺夫,想与之合作。理想的金 额和刚毕、i k 困窘的处境使拉赫玛尼诺夫丌始了与古泰尔的合作。事实证明古泰尔 确实做了i f j j 拇的选择,“直到他1 9 1 4 年去世,公司被谢尔前序察维茨拈的出版 社买下为止,古泰尔都是拉赫玛尼诺夫忠实的出版商”。【5 l 有了出版商这一客观 条件,拉赫玛尼诺夫丌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歌剧阿列科也就颇具影响 的、成功的上演了。之后又有三首歌曲、岩石管弦乐曲、悲歌许多备 受人们青睐的作品问世。 或许每一位音乐大师的成功都需要挫折来磨砺。1 8 9 6 年,格拉祖诺夫酒后 失败的指挥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交响曲,打击四面飞来、不解曲作者良苦用心 和内心真f 意图的批判使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了人生的低谷。因为这件事拉赫玛尼 诺夫曾丧失了创作的灵感,一度不能创作! 对于一个作曲家、一个音乐家来晚不 能创作意味着什么? 笔者认为对于一直平步青云的拉赫玛尼诺夫来说这是比失 去生命还要悲惨的一件事。幸好,拉赫玛尼诺夫用两年的时间终于走出了这种困 惑而尴尬的境地。1 8 9 9 年,他作为钢琴家第一次出国巡回演出,获得世界性声 誉,同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带来了他的巅峰之作第二钢琴协奏曲( o p 1 8 ) 。 此后,优秀的作品源源不断。如春、吝啬的骑士、里米尼的弗朗西斯卡、 钟声。1 9 0 4 年起在莫斯科大剧院任指挥。1 9 0 6 年,全家迁居德国,在 那里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 9 0 9 年又回到他亲爱的祖国,在莫斯科继续从事创作 和指挥。 十月革命时,因为长时间的政治压抑,对无休止的革命战争前途的渺茫等原 因,他离开了俄罗斯,来到美国。此后主要在欧美各国从事演出活动。“拉赫玛 尼诺夫虽然离开了祖国,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祖国人民的命运十分感怀。他 曾多次举行音乐会,募集款项捐赠苏联军队和人民。1 9 4 3 年因患癌症,不得不 终止演出活动,并于3 月2 8 同在洛杉矾病逝,终年7 0 岁”。1 6 】 ( 二) 辉煌而厚重的创作生涯 上文中提到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只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概况,下面将对他 的创作做较完整的叙述。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 早期( 1 8 9 1 1 9 0 0 ) 此时的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 1 8 9 1 ,1 9 1 7 第二版) ,独幕歌剧阿 列科( 毕业作品,根据普希会长诗茨冈改编,1 8 9 2 ) ,交响幻想曲悬崖 ( 1 8 9 3 ) ,管弦乐茨p q 主题随想曲( 1 8 9 4 ) ,第一交响曲( 1 8 9 5 ) ,以及钢琴、 小提琴和人提琴的,些歌三重委( 纪念柴可犬j a g - ,1 8 9 3 ) ,符一 例琴小描( 细l 著名的升c 小调前奏曲) 及声乐浪漫曲( 其中著名的有别唱吧,美人、春 潮等。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作品“在艺术上虽然还不够平衡,但也初步显露了 他的才华和个性”。同 2 中期( 1 9 0 0 1 9 1 7 ) 此时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也是高峰期,写出了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主要有: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 1 9 0 1 - 1 9 0 7 ) 康塔塔春天( 1 9 0 2 ) ,歌剧吝 啬骑士和里米尼的弗朗西斯卡( 1 9 0 4 ) ,第二交响曲( 1 9 0 7 ) ,交响诗死 亡岛( 1 9 0 9 ) ,钢琴前奏曲集( 1 9 0 2 1 9 1 9 ) ,钢琴音画练习曲集,本文将 要重点论述的练声曲就写作于这一时期( 1 9 1 2 ,1 9 1 5 修订) ,声乐交响诗钟 声( 1 9 1 3 ) ,无伴奏宗教合唱约翰兹拉托乌斯特礼仪和通宵祈祷,以 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包括本文将要讨论的练声曲) 等。“这些产生在世纪初俄 国社会动荡不安时期的作品,一方面具有时代变革的高涨气氛,另一方面又渗透 了由衷的抒情。同时,他作为钢琴家和指挥家的活动也很频繁,1 9 0 4 1 9 0 6 年任 莫斯科大剧院指挥,演出了一系列俄罗斯歌剧,还在莫斯科爱乐协会音乐会上指 挥交响乐演出,1 9 0 9 - 1 9 1 0 年冬,曾赴美国和加拿大进行旅行演出。”1 8 】 3 后期( 1 9 1 7 1 9 4 3 ) 此时的拉赫玛尼诺夫经历了俄国的两次革命。他对二月革命表现出很大的热 情,把当时自己音乐会的收入捐给了军队;而对十月革命则表现出茫然,没有思 想准备,这也是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反映。1 9 1 7 年1 1 月,因为看不到动荡 局势的光明前途,也没有专心于音乐的环境;他带全家出国访问演出,到了瑞典、 月麦及美国,并在美国度过了他的晚年。在国外,他的大部分时间被音乐会占据; 同时,因为浓烈的乡愁、对祖国的思恋而无尽失落也使他很难提笔写作。“他同 美国音乐唱片月刊记者的谈话时说:离丌俄国后,我失去了创作的欲望。 失掉祖国后,我失去了自己。一个失去音乐的根、传统和故土基础的流亡者,除 了静悄悄的回忆和打不断的沉默外,任何安慰也没有留下”。1 9 】 些许年后的1 9 2 6 年,他动笔写了合唱与乐队的三首俄罗斯歌曲,钢琴科 列利主题变奏曲( 1 9 3 1 ) ,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j f 想l l i ( 1 9 3 4 ) ,第三 交响曲( 1 9 3 6 ) 及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 1 9 4 0 ) 。后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内 涵却深刻。这些作品是一个背井离乡的艺术家对故土深深的思恋,难以释怀的孤 独、忧伤与条的淋漓表现。在苏联对抗德困法两斯饯争时,他将自己多次爵乐 会的全部收入全部捐赠给了苏联国防基会会。“并写到:寄自一位俄罗斯人,对 俄国人民在其与敌人的斗争中尽微薄之力。我愿意并相信最后的胜利会来l 鼯”。 1 1 0 1 1 9 4 3 年3 月2 8 同,7 0 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因患癌症病逝。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 2 0 世纪上半叶,但他的音乐作品却保持着1 9 世纪木浪漫主义乐派、俄罗斯民族 乐派的风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保守与落后。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世纪之交 人们动荡不安的思潮,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总之,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生是富有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儿时母亲的琴声,与 外祖母一同去教堂的钟声,还有与外祖父即兴弹奏的钢琴二重奏以一种天真 而温和的色调培养着他的音乐思维。少年时家境的败落,父母的分居,挚爱的姐 姐的病逝,独自一人踏上莫斯科求学的征程,使他感受到了离愁别绪和生活的艰 难,第一交响曲的失败所带来的无穷的折磨和烙在灵魂深处的悲观与忧 伤。这些生活的经历、思想的成长、感情的沉淀都深深地“篆刻”在他的音 乐中;明亮的俄罗斯忧伤、丰富厚重的情感、深远而让人无限遐想的意境让 我们在大师那美妙而深刻的音乐中去领略意境、升华情感吧! 二、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情感性产生的条件及表现 ( 一) 练声曲情感性产生的条件 1 外部条件 ( 1 ) 政治环境 1 9 世纪末,沙卑制度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犹如莫斯科严冬的天空一样狄暗, 沉闷得令人窒息。“到处是贫穷、愚昧、落后的现象,人民失去了最低限度的自 由、民主的权利。同时,这也是俄国的旧制度走向崩溃的时代,社会的各个角落 都隐藏着动荡不安的因素,特别是思想比较活跃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沙辛亚罩 山大三世的黑暗统治下,痛苦压抑和悲愤激动的情绪同益剧增,他们用不同的方 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感触。”l n l 此时的俄罗斯人民,向沙辛- 的专制制度展丌了 激烈的斗争。“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1 8 1 2 年的卫国 战争和1 8 2 5 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后者就是列宁所指的贵族革命时期的丌始。 这两个事件决定着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俄罗斯哲学思想、 社会思想、文化艺术思想的发j f 芝道路。俄罗斯的民族文化,也包括它的民族爵尔 在内,向莳迈进着。” 1 2 1 ( 2 ) 音乐文化状况 俄罗斯民族属东斯拉夫民族的一个分支。该民族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传统, 积累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宝藏。自1 9 世纪2 0 年代以来,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 在音乐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诞生了对俄国以及世界都有着深远影响的“革命歌 曲”。俄罗斯民间音乐除了人声演唱的民歌外,还有丰富的民间器乐等。 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音乐时代是浪漫主义后期,而此静俄罗斯出现了一大 批优秀的音乐家,使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成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运动的一个重要的 组成部分。他们包括:有俄罗斯“音乐之父”之称的格林卡、强力集团( 五人团) 、 莫索尔斯基、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而在这些音乐家中给 予拉赫玛尼诺夫影响最大的是柴可夫斯基。当年少的拉赫玛尼诺夫还是莫斯 科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时,柴可夫斯基就是他崇拜的人。他的音乐才华最终也得 到了柴可夫斯基的赏识。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都能见到柴可夫斯基的影子,他 们有着相同的创作基调:极富有抒情性,忧郁而悲观。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中“最 优秀的一些篇页,可以看到拉赫玛尼诺夫的抒情歌曲是多么明朗、清新,和柴可 夫斯基的歌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p 3 同时在和声技法上,他也继承了俄罗斯乐 派先辈们如: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具有浓烈的色彩性。当 柴可夫斯基逝世时他创作了悲歌以示无限的沉痛。他的音乐创作“既有柴可 夫斯基交响乐中的激越,又不乏肖邦音乐中的细腻以及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炫 技”。1 1 4 1 这些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特点,表明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有着浓厚的俄 罗斯音乐情怀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 3 ) 音乐美学环境 音乐美学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当时 作曲家们的创作意识形念和审美观念。因此,在探讨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的 情感性之i j i ,我们有必要了解当时音乐关学的发展状况拉赫玛尼诺夫所处的 浪漫主义时期是“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的巅峰时期。 情感论的音乐美学思想由来已久,“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一观念在西方人 的头脑中根深蒂固”。i t s 该音乐美学思想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萌芽,经文艺复兴 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发展到浪漫主义时代以一种风靡的形式深 深的影响着当时的作曲家们。也冈此情感沦音乐荚学思想住雅个音乐爻学心想 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论点就是认为音乐作为一门 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能充分的表现人的情感;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不同程度 地感受到某种特定的情感内容,进而也唤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对音乐审 美本质的认识,就可以通过检验音乐创作者以及欣赏者所赋予音乐的情感内容束 实现”。1 1 6 】情感论音乐思想真萨意义上的发端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丌始的,到浪漫 主义时期的1 9 世纪中叶达到高峰。“它反映出情感的地位在1 9 世纪终于赢得了 独立,内在的主体性、抽象的、无形的内心情感终于摆脱了对概念及思想内容的 从属关系,至少在音乐艺术的王国中占据了支配地位”。【1 7 】李斯特曾这样描述: “在纯音乐中感情的体现,并不通过思想,并不像在大多数其它艺术尤其是 文字艺术中一样,必须通过思想,它( 音乐) 能够不求助于任何推理的形式, 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f 1 8 】而且浪漫主义时期的这些器乐独奏小品,“诸如f j 奏曲、夜曲、船歌、浪漫曲等结构精巧,情调浓郁,最适合于表达浪漫主义者的 内心世界那种极其细腻多变的情怀”。【1 9 1 而我们要谈的这一练声曲不仅是李 斯特所涉及到的“无词”同时也属于浪漫曲的体裁;而拉赫玛尼诺夫自始至终都 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忠实履行者,且该练声曲创作于1 9 1 2 年,是拉赫玛尼诺 夫创作的高峰时期;因此当时“情感论”美学思想对该练声曲的影响就可窥 一斑了。 2 自身风格因素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位俄罗斯的浪漫主义乐派音乐家,有着浓厚的俄罗斯 情结,同时又自始至终保持着浪漫主义的风格,丝毫不曾改变。 拉赫玛尼诺夫的整个音乐学习,音乐成长都是在俄罗斯,继承了俄罗斯民 族音乐风格的特点。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拉赫玛尼诺夫渴望能够有潜心研究音乐、 创作音乐的环境,常在各国巡回演出,既使忙碌、奔波也不放慢脚步。然而,拉 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对政治的不敏感性,及不懂政治等原因,导致 了他1 9 世纪上半叶的移居美国。从此漂泊他乡,直至逝世。而祖国人民却时时 刻刻在他的心中。在饿罗斯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时,他曾多次捐资给祖国人民, 并附言一卜沉重的牵挂和祝福。既使在音乐上取得了再大的成就,他也因没有身处 故土而深怀感伤。的确,他的成长、成j 郁是在俄固这片热土上,俄罗斯浓郁的 民族音乐风格和先辈们留下的丰富的音乐则寓都深深地滋涧着他,影响着他。 m 时,拉赫玛尼诺人尤论作俄罗斯还址作荚喇翱5 保持着浪漫1 :义的创作风 格。当时2 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乖是通俗音乐,包括爵士乐、摇滚乐的篷勃兴起, 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审美空间。当时某些音乐家,如与拉赫玛尼诺夫同样有 着俄罗斯渊源的乔治格什温( 1 8 9 8 1 9 3 7 ) 为适应美国音乐的潮流,试图将 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做有效的调和而创作了蓝色狂想曲( 1 9 2 4 ) 。而拉赫玛尼 诺夫不仅保持了浪漫主义风格,既使在他的和声写作技法和调性写作的方法上也 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方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一直到他的最后一首作品一 0 p 4 5 交响舞曲的完成都没有改变。这也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位把浪漫主义风 格根植到灵魂的音乐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诚是任何艺术的最高品质”。 1 2 0 我们深信说这句话的音乐家,他肯定是用心灵、用灵魂创作音乐的。 ( 二) 情感性在音乐元素上的表现 练声曲( v o c a l i s e ) 最早是一种有钢琴伴奏的无词的声乐练习曲,原是为提 高、发展歌唱技巧而写作的,它盛行于1 9 世纪。到2 0 世纪时,它发展成一种为 音乐会演出而写作的特殊体裁的作品,成了音乐会演唱的艺术作品之一。牛津简 明音乐词典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总结:“练声曲是用一个或多个元音演唱的、无词 的声乐练习曲或音乐会演唱曲目”。1 2 1 著名的有:拉威尔的哈巴涅拉风格练习 曲( v o c a l i s ee nf o r m ed h a b a n e r a ) ,拉赫玛尼诺夫的独唱练声曲、钢琴 伴奏,( o p 3 4 ,n o 1 4 ) ,沃恩威廉斯的三首由单簧管助奏的女高音练声曲 等。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练声曲创作于1 9 1 2 年,是同年创作的浪漫曲十 四首中的最后一首,修订于1 9 1 5 年,此曲是拉赫玛尼诺夫8 3 首浪漫曲中的一 首。俄罗斯浪漫曲自诞生以来,就以独特的j x l 貌散发着绚丽的光芒和馥郁的芳香。 至1 9 世纪时它已是一种有乐器( 主要是钢琴) 伴奏、与诗词帽结合的声乐体裁 的名称。该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献给前苏联女高音歌唱家安东尼娜瓦西罩耶芙 娜涅同月一诺娃( 1 8 7 3 1 9 5 0 ) 的。该曲因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内涵,后来还 被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这首创作于2 0 世纪的练声曲已经具备了浪漫式歌 曲的艺术性,演唱时需认真的揣摸、思考、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 1 曲式和声及织体的创作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他的和声技法属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的探索阶 段。” 2 2 1 当时的2 0 世纪:十年代在和声技法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而拉赫玛 尼诺夫一直保持着“传统年声的桀螋骨架”,1 2 3 l 在此基础 :他为更好的表达向己 内心的创作思维而做相应的调整,不做刻意的“保守”和一味的追随。或许这萨 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个性所在,在摇曳的风雨中保持自己,表达自我。我们可 以从他的这一练声曲中看到这些特点。 该练声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歌曲中富有浓厚的复调特性的一首复调音乐 作品,由二段式组成,结构图示如下: 图示( 一) a 一- 。” & 芦4 厂 。厂一i a 7 + b 1 2 c 1 3 0 + 9 ) + a 9 调式调性。c 一。g 一4 d - 。g 调式调性4 c 。c 该曲是一个对比关系,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巧妙 的运用了复调的写法。从总体上看:a 段是1 9 小节,b 段是2 2 小节,其结构是 均衡的;但细部构造却极不方整。a 乐句7 小节,b 乐句1 1 小节,对比中旬c 乐 句长达1 3 小节,再现句a7 乐句也比它所再现的a 乐句长两小节共9 小节。这 种均衡结构下的非方整乐句排列方式,暗示着拉赫玛尼诺夫那看似平静却深藏忧 伤、跋涉与憧憬生活。仿佛是那大海海底波涛汹涌,海面却宁静如镜。这j 下 反映着浪漫主义音乐家那看似波澜不惊却极其浪漫、热情,充满幻想的生活。 该曲创作的1 9 1 2 年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高峰期。此时的他已经用悲歌抒 发了他对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沉痛悼念,已经走过了1 8 9 7 年第一交响曲 演出的悲惨经历。这一主题动机与声乐演唱的旋律部分以及钢琴伴奏的下方几个 声部形成动静结合的多声部复调式织体,“由于深化情感心理而使声乐钢琴形成 二重结合的过程,在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显得极为突出”。1 2 4 】见谱例( 1 ) 。 谱仞l ( 1 ) n u 。r 阿= = 芹甬介ih f 等掣 一r _ 圈rl r 鳇笪芦与;剥:羔加i + 攀of 。eo ,一f fl ,印# e # l 此旋律一开始,钢琴伴奏的低声部就有一个“声音”与旋律声部做横向的对比式 复调书写( 见谱例1 ) ,而钢琴伴奏的其它声部则做和声式的织体来填充。上文 结构图式中提到的a 乐句与b 乐句基本上都是钢琴伴奏中的低声部与声乐演唱的 旋律声部形成对比的复调织体。而在c 乐旬中刚变动较大,此主题的“声音”时 而低声部、时而中声部,有如曲作者为音乐而奔波于异国他乡的漂泊情绪。再现 时的a 乐句则转换成了钢琴伴奏中的高声部旋律与声乐旋律演唱部分俏皮的形 成对比。在稳定的i - v - i 主功能和弦至属功能和弦,回到主功能的和声织体内 部,以旋律线的形成做对比,交响辉映,大显结构带来的音响张力。也证符合了 拉赫玛尼诺夫那充满艰辛、极其曲折而又辉煌不已的音乐事业。 “作为名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织体丰富,色彩绚丽,旋律优美, 气息宽广,技巧辉煌。在其笔下的歌曲中,钢琴伴奏声部同样是精彩纷呈。币如 贝多芬感以舒伯特声乐作品中的钢琴伴奏,这罩有神圣的| 】光那样,拉赫玛 尼诺失的臼碍琴伴奏出可谓才华 j 现,声声珠玑。其织体、和声、表现功能,技术 程度都较【j 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 2 5 1 该曲在调式调性方面也极富有特色。以极柔和而抒情的# c 小调丌始,最后 回到这一柔和的特性。而a 乐段中两个乐句先后出现了三次转调:山# c 转至# g 小调,再转至# d 小调,再出现# g 小调。以一种在属功能方向和下属功能方向徘 徊的方式,表达了曲作者曾有过的痛苦、徘徊、挣扎、向往等丰富的思想内涵。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曲作者尊敬传统而又不失自我的音乐创作个性。b 乐段以一种 非常平静的方式由# c 小调贯穿始终,的确# c 小调那柔和而略带伤感的色彩更能 让我们领略无词浪漫曲的风格和曲作者娓娓道来的意境。 2 旋律语言的情感特点 “音乐是旋律”,“旋律是曲调的音高关系,它是乐音在连续进行过程中,由不 同音程和进行方向所构成的一个形态标志”, 2 6 1 它更是曲作者表达音乐思想和内 心情感的载体。该曲第五小节出现了一个这样的旋律,见谱例( 2 ) 。 谱例( 2 ) 旋律中出现了从# c 小调的g ( 小字一组的g 音) 到9 2 ( 小字二组的g 音) 的八 度跳进,陔跳进由六个音符级进向上构成,分别是gb - a l c l e 2 - f 2 _ 9 2 。力度术语 是渐强后渐弱,而且要求唱得连贯。这是曲作者的一句感叹吧! 用级进上行的方 式暗示他一路走过的失败、艰难和辛酸,到达该乐句的高潮9 2 音时仅做了十六分 时值的逗留,一带而过,落在e 2 音上,用附点四分的时值来延长,是曲作者在战 胜困难后的从容与淡定,附点四分时值的e ! 音,仿佛在笑看风云,即使心中仍有 忧伤。 该曲的主题动机( 见谱例4 ) 是一个具有“死亡”含意的象征符号。“历史 1 - _ 许多音乐家都创作过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如巴赫、海顿、莫扎特、柏辽兹、 李斯特、簪桑、柴町犬斯毖、马勒、马托克等等,丽托赫玛尼诺犬则是其中最 具代表中m 一位,这种种秘的死l :情1 ,儿乎什随了他的人t 小。”。拉斛j = j 5j l 三讲 夫中后期作品,如第二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死亡岛、钢琴前奏曲、 柯列罩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钟声以及交响 舞曲等,这些作品都有“死亡情节”的影子,是拉赫玛尼诺夫长年以来对死亡 这一哲学命题的严肃思考。人们在谈论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时总会不约而同的想 到他的“死亡情节”。这是因为“历史上许多作曲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死亡的 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一个古老的曲调,那就是中世纪天主教教会音调愤 怒的开子”。“愤怒的r 子本是公元前一千多年,由c e l a n o 地方的汤姆斯所 作的一首连续诗,由原诗开头第一句歌词而得名。到公元5 世纪,罗马教皂格里 哥利一世为统一教会仪式而选定了一批天主教教会歌调,在规定的各种教会仪式 上演唱,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格罩哥利圣咏,愤怒的同子便成为格罩哥利 圣咏中重要的主题”。【2 8 j 从下面的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练声曲主题与象征“死亡”主题之间 的相似之处。 “格里哥利圣咏”中死亡主题的旋律,见谱例( 3 ) 谱例( 3 )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的主题旋律,见谱例( 4 ) 谱例( 4 ) 摧蠹盎薤毫主纂i 霸 从:丽两个谱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谱例( 3 ) 和谱例( 4 ) 有着惊人的相似,仿佛 “同出一辙”。谱例( 3 ) 由小字组的c b ag 四个音组成,谱例( 4 ) 由小字 - - f i 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说课课件模板卡通
- 2025企业产品代理销售合同模板
- 2025《设备租赁合同》补充协议书
- 2025科技公司与员工合同范本
- 2025中级会计师知识点《合同解除、违约责任》
- 2025代理合同样本
- 诗词鉴赏炼字课件
- 红绿灯识别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 红楼梦课件图
- 项目部刻章申请书
- 版挖掘机租赁合同
- 语言学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JJF 1265-2022生物计量术语及定义
- GB/T 8118-2010电弧焊机通用技术条件
- GB/T 17421.7-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7部分:回转轴线的几何精度
- 电工技能测试
- 药事管理学全套课件
- 社区心理学课件
- 质量整改通知单(样板)
- 2020届高三北京高考“多文本阅读”总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