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ic卡失效分析及其机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卡失效分析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高技术存储产品,i c卡具有容量大、保密性强以 及携 带方便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半导体产品制造工艺水 平的提高以及高性能l s i 的涌现,i c卡向功能多样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满 足人们对方便、迅捷的不断追求。但与此同时,由于在i c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 会产生芯片碎裂、内连引线脱落、 芯片电路击穿等引起的密码校验失效、 数据丢 失、 应用区不能读写等一系列失效和可靠性问 题, 对其可靠和广泛的应用带来很 大影响,其失效模式、失效机理i待深入研究。 本文分析了i c卡芯片碎裂、引线键合失效、静电放电失效等的失效模式和 失效机理, 并结合i c卡制造工艺和i c卡失效分析实例, 对引起这些失效的 根本 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并就提升制造成品率、改善可靠性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i c 卡, 失效机理, 薄 / 超薄芯片, 碎裂, 键合 f a i l u r e a n a l y s i s a n d f a i l u r e me c h a n i s m r e s e a r c h o f i c c a r d s ab s t r a c t : a s a v e r y i m p o r ta n t r o l e i n t h e a r e a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i c c a r d s h a v e m a n y g o o d a d v a n t a g e s s u c h a s g r e a t c a p a c i t y , s t a n d o u t s e c u r i t y a n d a tt r a c t i v e c o n v e n i e n c e s , w h i c h l e a d t o i t s v a r i e t y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e m i c o n d u c t o r m a n u f a c t u r e p o w e r f u l m i c r o p r o c e s s o r s 而没有身份 证就不能乘坐飞机、 订饭店房间: 利用在街头越来越普及的磁卡电话亭, 只要有 张电话磁卡,我们可以迅速接通世界各地 人们之所以广泛接受并使用各种卡片, 说明它的用途十分广泛, 并和人们的 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期望新型卡片的出 现,以 满足日 常生活、工作以 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1 9 7 0 年,法国人罗兰德 莫瑞诺 ( r o l a n d m o r e n o )第一次将可进行编程设 置的i c ( i n t e g r a t e d c i r c u i t s ) 芯片放于卡片中,使卡片具有更多的功能。当 时他在专利申请书中, 对这项发明作了如下阐述: 卡片上具有可进行自 我保护的 存储器。这样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张i c 卡,使得卡的功能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在此后的时间里,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 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技 术的发展,i c卡不断推陈出 新,出现了存储卡 ( m e m o r y c a r d )、加密存储卡 ( s e c u r i t y c a r d )、c p u 卡 ( s m a r t c a r d )、射频卡 ( r a d i o f r e q u e n c y c a r d ) 等诸多种类 ( 为简便起见,本文统称为i c 卡),i c 卡制作技术亦日 趋成熟,其 内存越来越大,处理器功能越来越强,多功能i c 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及。 1 9 9 3 年,各种存储器 工 c 卡销量为2 . 6 亿张,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i c 卡 销量为3 5 0 0 万张, 而仅仅8 年以后的2 0 0 0 1 年, 全球就有5 亿张c p u 卡和近1 0 亿张存储器卡在市面流通, 主要应用领域是电信、 城市交通等等, 预计在通信以 及因特网相关的应用需求不断增长的激励下, 未来几年内全球的发行量将增长到 3 0 亿张。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高技术存储产品,i c卡具有容量大、保密性强以 及携 带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金融、通讯、交通、 消费娱乐、医疗保健、 企业内部管理、出入控制等等。随着半导体产品制造工艺 的提高以及高性能 l s i的涌现,i c卡向功能多样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满足 人们对方便、迅捷的不断追求。但与此同时,由于 i c卡芯片碎裂、内连引线脱 落、 芯片电路击穿等引起的密码校验失效、 数据丢失、 应用区不能读写等一系列 失效和可靠性问题, 对其广泛应用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各类失效 模式及失效机理加以深入研究。 7 . 2 、后道工序 ( 植模块)的生产工艺 7 . 2 . i , 热溶胶带层合工艺 f 高压段 段 -压 1子宁认、 升温段保持段 冷却段 取出 图8 :工 c 卡层合工艺 果时间太短,三者未能有足够时间层合 将事先做好的热溶胶带在有模 块的地方打洞,露出模块封装的环 氧树脂,接着将此胶带与模块条带 加热碾压并层合,然后中间加隔离 带将已层合好的模块条带收卷、运 输或保存。同样,在层合工艺中, 将带磁条的膜,印刷后的片材,底 面膜三者对位置放在一起在镜面板 之间加热,加压,见图 8 。在升温 段中如果温度升高过快,低压段压 强偏高会导热应力产生,保持段如 迅速降温的话,也会引起芯片碎裂。 7 . 2 . 2 、基片铣槽工艺 即在i c 卡基片上铣槽以便植入模块。由于相关制造标准对模块在卡片上位 置精度有要求, 深度精确度需达到士5 u m , 较难控制, 正如上文提及的, 这也是 引起成品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7 . 3 、卡初始化、个人化 发行商通过读写设备对卡进行个人化处理, 根据应用要求写入一些信息, 即 可投入使用。 三、i c 卡应用及其常见失效模式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高技术存储产品,i c卡具有容量大、保密性强以及携 带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金融、通讯、交通、 消费娱乐、医疗保健、 企业内部管理、出入控制等等。随着半导体产品制造工艺 的提高以及高性能 l s i的涌现,i c卡向功能多样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以满足 人们对方便、迅捷的不断追求。 但与此同时, 使用中亦出现了诸多失效问题, 常见的失效模式主要有: 密码 校验错误;数据写入出错;乱码;全 “ 0 、全 “ f ,数据丢失等。 这些失效问题的存在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甚至巨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了 i c 卡的广泛应用。因此,十分有必要结合 i c 卡的制作工艺、使用环境对 i c 卡 作相应的失效分析, 对其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探索导致失效的根 本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i c 卡质量和性能。 i v , i c 卡失效分析 为深入分析i c卡失效机理, 探究其失效的根本原因, 在深入了解i c卡制造 工艺、使用状态的基础上,对失效的i c卡进行了以下几部分分析和实验。 一、客户返回i c 卡的批量检测 1 、客户返回i c 卡功能测试结果 共测试客户返回i c卡1 7 3 9 张,分属a , b ,c ,d四个公司。其中公司a , b , c所使用的i c卡模块来自 于公司a , d公司所使用的模块来自 于公司b 。表 2列出了不同客户返回 i c卡中失效类别及其所占百分比的数据,有关测试的详 细结果见实验数据附件一。 表2 :不同客户返回7 4 4 2 1 c卡的测试结果对比 失 效 类 别 公 司 ; ( 4 1 2 张 ) i c卡 来源及各类失效所占百分比 公 司 b (5 3 qrk ) 一 公 司 。 (2 6 张 )公司d ( 1 2 4 8 张) p w n o t v e r i f i e d 八u一八曰 p w v e r i f i e d 全 0 0 全 0 0 全 f f 全 f f ( 有电流) ( 无电流) ( 有电流) ( 无电流) 5 . 6 6 0 3 3 . 0 8 1 . 8 9 9 6 . 1 5 0 . 1 6 3 3 . 4 9 1 . 2 8 4 . 4 1 e c - 0 7 . 2 8 6 . 5 5 2 2 . 3 3 8 . 01 2 . 1 8 2 4 . 2 7 1 7 . 9 6 8 . 7 4 13 . 2 12 13 . 7 7 e c异常 c o l p m n e c - 0 6 / 0 0 0 . 4 0 0 . 3 2 0 . 4 8 0 . 1 6 n-n曰 nu-门 e c - 0 6 i-,. c - 0 7 e c - 6( 恢复) 功能正常 测试结果表明: 0 0 4 3 . 44_6 .724 .9 7 1 ) 、主要的失效模式为全f f 、全0 0 、乱码以及错误计数代码出错等; 2 ) 、不同客户返回i c 卡的失效模式的分布相差很大。如c 公司返回的2 6 张i c 卡中,属于 “ p w n o t v e r i f i e d ”的占到9 6 . 6 %; b 公司返回的5 3 张 i c 卡中, 功能正常的占到4 3 . 4 %。 可见相同模块, 而后期模块贴装、卡的制作工艺不同, 其质量亦有较大差别。 2 、失效i c 卡中硅片的 观察 观察i c 卡中硅片的方法是: 先将i c 卡表面的导电金属层和粘结硅片的粘结 剂除去,然后在o m 或s e m 下从硅片背面观察其完整性。具体实验方法、步骤见 后面补充实验。 从客户返回的由a 公司加工模块、b 公司制卡的i c 卡中取失效模式为全f f 和全 0 0 的各 2 0 张,取由b 公司加工模块、d 公司生产的失效模式为全 0 0 的i c 卡2 0 张。 先用万用表检测各样品输入、 输出端以及导电端的导通情况: 一般v c c - 地、工 / 0 , c l k和 r e s e t 等端子之间无开路,部分样品v c c 与 g n d 之间的反向电 阻偏小。 然后除去硅片背面的覆盖物后,观察硅片背面,得到以下结果: 1 ) 、几乎所有硅片均己裂开 ( 见表 3 ) 解剖样品数硅片破裂样品数 硅片未破裂样品数 公司a 全f f 1 8 1 7 1 公司a 全0 0 1 8 1 8 0 公司b 全 0 0 2 0 1 9 0 总计 5 6 5 5 1 2 ) 、 公司a 的硅片裂缝都位于硅片中央附近, 平行于硅片边缘。 裂缝表现为贯穿 硅片的一条,或 “ t , 字型,或 “ 十”字形。 公司b 的硅片裂缝有几种形状: 裂缝位于硅片中央附近,垂直于边缘( 7 片) 裂缝靠近硅片边缘 ( 7片) 裂缝斜穿硅片或集中在硅片一角 ( 6 片) 其中两类的裂缝呈多条 3 ) 、在公司a 样品的中央附近, 硅片上均有明显的划痕, 且各个样品上的划痕位 置和形状也相近,如表4 及图1 9 所示。划痕近乎垂直于硅片边缘,为直线并带 有弯勾的形状。划痕多出现在硅片的裂缝附近,且裂缝在划痕处略有弯折。 距 a 边 ( m m ) 距 b 边 ( m m ) 距 c 边 ( ,) 距 d 边 ( m m ) 长( k m )宽( , m ) 面积 ( , m ) f f一51 . 1 0 . 60 . 6 1 . 09 0 . 58 . 0 - 1 1 . 1 8 3 9 f f 一 71 . 0 0 . 70 . 7 0 . 99 6 . 5 9 . 61 2 2 4 f f - 1 31 . 2 0 . 70 . 8 0 . 99 2 . 3 1 3 . 31 2 0 0 f f - 1 51 . 0 0 . 7 0 . 61 . 0 8 8 . 41 3 . 4 1 1 5 4 f f - 1 71 . 0 0 . 70 . 5 1 . 06 2 . 5 8 . 65 3 7 . 5 0 0 - 20 . 8 0 . 8 0 . 71 . 0 5 7 . 5 2 01 1 5 0 0 0 - 70 . 8 0 . 90 . 6 0 . 97 6 . 7 1 91 4 5 0 0 0 -1 4 1 . 10 . 6 0 . 60 . 9 9 6 . 82 2 . 3 1 3 0 0 0 0 - 1 60 . 9 0 . 8 0 . 71 . 0 8 03 7 2 1 6 0 0 0 - 1 70 . 9 0 . 60 . 8 0 . 97 0 1 2 . 28 4 0 平均 1 . 00 . 6 0 . 6 60 . 9 3 7 7 . 7 21 6 . 4 1 1 8 5 . 5 a c 0 翻 a 圃翻t b 辛 圈 图1 9 :硅片背面裂缝及划痕位置示意图 公司 b样品的硅片背面亦有 明显的划痕,其形状基本上是长 方形,且也垂直于硅片边缘。就 公司 a 和 b的硅片样品相比较, 公司 a样品背面的划痕显然较长 划伤程度也较为严重。 同时,我们取了来自公司 a 和 b的功能正常的样品各四片, 采用相同的解剖程序对它们进行 了解剖,结果这 8个硅片背面均 无裂纹,这就说明我们的解剖方 法是可行和可信的, 解剖过程本身并不会造成硅片开裂。另外,我们在功能正常 的硅片背面也观察到了划痕的存在, 但与碎片背面的划痕相比, 他们的划伤程度 明显要轻微些。 4 ) 、 在公司a 和b的硅片背面均发现存在明显的硅片减薄工艺和顶针工艺带来的 条纹痕迹, 这表明硅片背面存有应力损伤层, 可能会导致应力集中甚至硅片碎裂 的潜在因素。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进口 s i me n s芯片的背面发现有着良 好的 光洁度,并且芯片背面的划痕也非常轻微。 更详细的实验结果参见附件二、三。 3 、模块有关尺寸的测量 我们测量了2 0 张公司d 的i c 卡样品的 基板和模块厚度, 亦对m i c r o 2 4 c 0 1 s c e 4 4 4 2 样品进行了同样的测量。 注: mi c r o 2 4 c 0 1 . 8 c e 4 4 4 2 模块经过磨削处理 结果如下: 1 ) 、公司d模块 ( 由b 公司生产) 基板厚度: 2 5 9 w m 是 d模块厚度 i 2 583一12一583 598一11一579 mi c r o 2 4 c 0 1 样品编号 基板厚度 模块厚度 模块参数 1 2 11目-一-一., 、-门一-、肠-6 一、分一j口一又-习旧一自卜-、 寻乍二犷们-限川-f犷-侣月一介 烈 l 林 111 夕 2 74583一 _2 7 859 02 8 o 一, 2 7 45 8 3 11 5 8 5 3 ) 、表 7 : 样品编号 基板厚度 模块厚度 8 c e 4 4 4 2 模块参数 1 2 ( ji m ) 、卜ui i 3 2 6 4 5 5 7 4 2 6 6 5 4 95 5 3 为便于比较, 表8 和表9 又分别列出了上述三种样品基板和模块厚度的统计结果 表8 、三种i c卡样品基板厚度的比较 最大值 ( p m ) 最 小 值( l m ) 平 均 值( a m )极差 ( a m ) 公司 d 2 6 0 2 5 8 2 5 9 2 mi c r o 2 4 c01 2 8 0 2 71 2 7 5 . 4 1 9 8 ce4 4 4 2 2 6 8 2 6 4 2 6 64 最大值 ( lx m ) 最 小 值( ji m ) 平 均 值( ja m ) 极差 ( p m ) 公司 b 5 9 85 5 9 5 7 2 . 3 3 9 mi c r o 2 4 c0 1 5 9 0 5 8 3 5 8 57 8 ce4 4 4 2 5 6 5 5 4 9 5 5 7 1 6 由此可见, mi c r o 2 4 c 0 1 和8 c e 4 4 4 2 i c卡样品的基板厚度虽有一定的分散 但由于模块经过磨削处理,所以 其一致性较好。 失效模式分布 失 效 机 理 密 码 校 验 错一 芯 片 抗 干 扰 能 力 差 数据写入错 裂片 乱 码一 裂 片 全 “ 0 ” 全 “ f 裂片 数据丢失 芯 片 数 据 保 存 可 靠 性 差 其中芯片碎裂是i c卡的主要失效机理,其引起的失效占据总数的6 0 %以上。 二、工艺检测与评估 1 、为了解、评估模块加工工艺状况,特对b公司生产的、三类工艺产品的金丝 m一一一 p-nll 弧高、金丝拉力等进行了抽样测试。 1 )表1 0 :三类工艺金丝弧高 ( 单位: 一 2 )表 1 1 : ( 单位:克力)三类工艺金线拉力测试结果 2 、对蓝膜进行检查的初步分析结果 从公司a 和b 取回的原来粘贴7 4 4 2 芯片的蓝膜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 1 ) 、蓝膜上,凡芯片己取下处,均可看到蓝膜被刺穿的孔洞。 2 ) 、 在芯片己取下处, 部分位置的蓝膜上没有留下划片的痕迹, 这说明有些地方 的划片没有划彻底; 3 ) 、有些芯片边缘有裂纹及硅片崩落现象。 三、补充分析 为了对芯片碎裂及引线焊接失效等有进一步了解, 以深入分析失效的根本原 因,又对i c卡模块进行正面、背面开封,用o m. s e m进行进一步观察分析。 1 , i c卡正面开封观察 1 . 1 、目 检 卡基本身有无折裂、扭曲等异常情况。 1 .2 、电学检测 所测i c卡为6 触点 1 25 3 4 1 .2 . 1 、使用万用表测量测量6 个触点间的电阻 表 1 2 :万用表测量结果( 单位:ko) 正面 1 - - 02 - - 0 3 - - 04 - - 05 - - 0 1 号 6 05 65 6 5 6 c 眨, 2 号 6 05 8 5 85 6 0 : 】 3 号 5 65 65 6 5 6 斌j 4号 1 2 01 3 01 3 0 6 0 仁 名 勺 5号 1 2 01 2 0 1 2 06 0 沈j 6号 5 65 55 5 5 5 己o 7 号 5 65 6 5 65 5 co 8 号 5 75 55 5 5 6 仁 火, 9号 5 6 5 55 65 5 o口 反面 0 - - 10 - - 2 0 - - 30 - - 40 - - 5 1 号 1 2 03 2 03 2 0 3 2 0 口o 2 号 8 5 2 6 02 6 02 6 0 心 书j 3 号 6 52 6 0 2 6 02 6 0 心 洲j 4号 1 5 04 0 0 5 0 02 8 0 o 口 5 号 4 3 06 0 0 6 0 04 0 0 co 6 号 7 53 4 0 3 4 02 5 0 oo 7号 7 59 0 2 5 02 0 0 c . 自 2 7 附件一: i c卡来源: 失效类别 客户返回7 4 4 2 1 c卡测试统计 公司a ( 4 1 2 张) p w n o t v e r i f i e d 所占比例 7 . 2 8 % 全0 0( 有电 流) 9 2 2 2 . 3 3 % 33-100一9-36 全0 0( 无电流) 全f f( 无电流) 全f f( 有电 流) e c异常 8 乃1 % 2 4 . 2 7 % 2 . 1 8 % 8 _ 7 4% p w v e r i f e d 6 . 5 5% 1 7 . 9 6 % 失效描述 只能读, 不能验证口 令或进行擦写操作, 用户地址 有些有内容, 有些无内容, e c 存在0 7 , 0 6 , 0 4 三 种 加v c c 便有0 . 1 5 - 0 .2 5 a电 流, 其中 有3 个为多次读 操作后分别由 乱码、 e c - 0 7 和e c - 0 6 变为此状态 加v c c 或进行读操作均无电流 加v c c 无电流 加 v c c 有0 . 1 - -0 . 2 5 a电流 e c为0 7 , 0 6 , 0 4 , 0 0以外的异常数,如0 1 , 0 3 , 0 5 , f f . f c , 4 7等,存储地址内 容多为乱码, 有 些a t r也己出 错 错误计数代码原先为0 4 或验证口 令后由0 7 变为0 6 或由0 6 变为0 4 ,其中有6 个a t r己出错 错误计数代码变为0 0 ,其中 有 3 个 a t r出 错,1 e c - 0 6 -s e c- 0 7 0 . 2 4% 验证口令后恢复为 0 7 , e c - 6 f( 恢复) 4 0 . 9 7 % 个用户地址内容为乱码 错误计数代码原先为0 6 , 但不能正常完成擦写操作 错误计数代码原先为0 6 , 令后错误计数代码恢复为 正常操作 用户地址无内容, 验证口 0 7 , 并可进行所有功能的 功能正常 1 . 4 6 错误计数代码为正常的0 7 , 可进行所有功能的正常 操作 失效类别数量 所占比例失效描述 p w n o r v e r i f i e d 35 . 6 6 % 用户地址无内 容, 只能读, 不能验证口 令或进行擦 写操作, 其中 有1 个e c为0 7 , 2 个e c为0 6 全0 0( 有电流) 1 73 2 . 0 8 %加v c c 便有0 . 1 5 - - 0 .2 5 a电流( 有几个是在多次 读后 由 乱码变为此状态) , 其中有 1 个只是在未进行读 操作时有o . i a电 流 全0 0( 有电流) 11 . 8 9 %加v c 。 或进行读操作均无电流 全0 0( 无电流) 71 3 . 2 1 %加v c c 无电流 全f f( 无电流) 23 . 7 7 %错误计数代码变为00 功能正常 2 34 3 . 4 0 %错误计数代码为正常的0 7 , 可进行所有功能的 正常 操作 i c卡来源:公司 失效类别 p w n o r v e r i f i e d c ( 2 6 张) 一 数 量 所 占 比 例 9 6 . 1 5 % 全f f( 无电流)3 . 8 5 y . 失效描述 用户地址无内 容, 只能读, 不能验证口 令或进行擦 写操作,其中有 1 个e c为0 6 ,其余的e c全部为 0 7 无电流 i c卡来源:公司d ( 1 2 4 8 张) 失效类别数量所占比例失效描述 p w n o t v e r i f i e d20 . 1 6 % 只能读, 不能验证口 令或进行擦写操作, e c为0 7 , 用户地址有内容,a t r和标识码也错 全0 0( 有电流) 1 61 . 2 8 % 加v c c 便有。 . 1 5 a电 流, 其中有2 个为多次读操作 后分别由乱码和e c - 0 7 变为此状态 全0 0( 无电流) 5 54 . 4 1 %加we 或进行读操作均无电流 全f f( 无电流) 9 37 . 4 5 % 加v c c 无电流 全f f( 有电 流) 20 . 1 6 %加v c c 有0 . l - 0 .2 5 a电流 e c异常 40 . 3 2 % e c为0 7 , 0 6 , 0 4 , 0 0以 外的异常数,存储地址内 容多为乱码, 有些a t r也己出 错 p w v e r i f i e d ( 乱码) 41 83 3 . 4 9 % 错误计数代码原先为0 4 或验证口 令后按常规递减, 即由0 7 变为0 6 ( 2 6 张) 或由0 6 变为0 4 ( 3 8 1 张) , 存储器地址绝大多数有内容 e c- 0 050 . 4 0 错误计数代码变为 0 0 , 其中有 3个a t r出 错,1 个用户地址内容为乱码 co l u mm60 .4 8 %错误计数代码为0 6 , 用户地址内容呈规则的列状排 列 e c - 6 f( 恢复) 5 8 34 6 . 7 2 %错误计数代码原先为0 6 , 用户地址无内容, 验证口 令后错误计数代码恢复为0 7 , 并可进行所有功能的 正常操作, 其中有 5 7个存储器用户地址有内 容, 而其它的存储器用户地址无内容 e c- 0 6 / 0 020 . 1 6错误计数代码为0 6 ,用户地址内容绝大部分为0 0 功能正常 6 24 . 9 7 y.错误计数代码为正常的0 7 , 可进行所有功能的 正常 操作 v , i c 卡失效机理及应对措施 工 c 卡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诸多失效及可靠性问题, 严重影响了质量、 成本以及发展和应用, 而诸多工艺试验以及失效分析发现, 芯片碎裂、内 连引线 脱落 ( 脱焊、 虚焊) 、芯片电路击穿等是引起 i c 卡失效的主要原因, 而对批量失 效i c 卡的失效分析亦表明,其中芯片碎裂占据失效总数的6 0 %以上,因而有必 要对导致各类失效特别是芯片碎裂失效的根本原因 ( r o o t c a u s e ) 进行深入的研 究。 一、芯片碎裂 芯片碎裂是硅器件的一种失效模式,约占早期失效总数的1 %,而对于使用 薄/ 超薄芯片的i c卡,芯片碎裂则占其失效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通过改进封 装设计、 限制器件使用环境条件可以很好的防止芯片碎裂引起的器件失效, 但即 使在良 好的设计、 合格的制造工艺以 及规范的使用环境下, 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芯 片碎裂几率。随着i c卡可靠性级别和芯片系统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芯片碎 裂失效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1 、碎裂概述 芯片碎裂归根结底是由 应力造成的, 但是其产生的原因随具体情况而不同: 硅片前道工艺中的外延层淀积、 扩散和离子注入、 氧化、 退火、 淀积形成欧姆接 触、金属内连、钝化层淀积; 硅片后道工艺中的机械减薄 ( 研磨、抛光) 、化学 减薄 ( 湿法或者干法刻蚀) 、 背面金属层淀积;封装工艺中的划片、上芯、 压焊、 塑封等都将影响硅片/ 芯片的应力。其中,减薄、上芯、压焊、塑封是产生芯片 碎裂隐患的主要工序, 更为严重的是, 一般在工艺过程中观察不到碎裂现象, 只 有经过热固化或者器件热耗散时的瞬时加热, 由芯片和封装材料热膨胀系数存在 差异或者使用中受外界应力作用, 芯片碎裂才会最终暴露。 例如: 穿过结的裂纹 可能导致短路或者漏电, 裂纹也可能全部或者部分截断电路, 最为致命的是, 裂 纹引起的这些效应只有当有热或者电流通过时才会显现, 而标准的电学测试则根 本无法检测到这些失效。 根据前面的抽样分析结果,芯片碎裂引起的 i c卡失效约占 据失效总数的 6 0 %。裂纹形状多为 “ 十” 字、 t ”字型,亦有一部分为横贯芯片的单条裂纹, 并在中心顶针触碰部位略有弯折。 约5 0 %以上的 碎裂芯片, 其裂纹位于芯片中央 附近并垂直于边缘;其余芯片的裂纹则靠近芯片边缘或集中于芯片一角。 三、注塑成型相关失效 诚然, i c卡模块注塑成型工艺相对于一般i c产品来说比 较简单, 但由于其 加工设备相对同样简易些, 所以依然会出现一些质量和可靠性问题, 比如: 冲丝、 包封材料孔洞等,严重时会引起i c卡失效。 环氧塑封料在注塑成型时呈熔融状态, 是有粘度的运动流体, 因此具有一定 的冲力。 冲力作用在金丝上, 小岛 图5 1 :冲丝影响的衡量方法示意图 使金丝产生偏移,极端情况 下金丝冲断,这就是所谓的 冲丝。冲丝是塑封产品的一 个通病,无法完全消除,但 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将其控制 如图5 1 给出了冲丝影响的一个衡量方法, 当a / b 2 0 %时,可判为不良品 a / b 1 2 - 1 5 %时,必须引起重视并进行调整 a l b 1 0 %时,情况较好 ( 注: a 为偏移量, 到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a l b 越大,冲丝程度越严重: b 为键合点间距) 。 ,卿 注费过程 巡豁 厂 冲力 图5 2 :冲丝过程示意图 冲丝缺陷涉及到键 合和塑封两个工序, 这里 主要讨论塑封的各种因 素。 塑封料流动对金丝的 冲力大小, 可先建立一个 理想模式。 假设熔融塑封 料为理想流体, 也不考虑 塑封体厚度, 则这种冲力 f 可表示为: f = k f r ju s i n 0 其中, f为单位面积的冲 力, k f 为常数, ” 为熔融 塑封料的粘度,。为流动速度,0 为流动方向与金丝的夹角。虽然一般无法测定 成型时的粘度和速度值, 此公式也无法用数值来比 较, 但可以 从中看出 各参数的 影响程度:冲力越大,冲丝程度越严重,粘度越大,速度越快,冲力越大,0 角 度越大,冲力越大。 图5 3 表示a u 丝偏移量同封装树脂在型腔内的流速及封装树脂在型腔内的 粘度的关系。从图中可以 看出,为了 减小a u 丝偏移,应降低封装树脂的粘度, 并控制封装树脂尽量缓慢地在型腔内流动。 封装树脂 粘度o p a - 4 竹“日路、喇的理翻奥 图5 3 : a u 丝偏移量同 封装树脂在型腔内的流速及封装树脂在型 腔内的粘度的关系 翼 时 间 图5 4 :塑封料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 塑封料在成型过程中粘度是不 断变化的。粘度变化如图5 4所示。 虽然 i c卡引脚数目比较少,但是冲 丝严重的话, 仍然会引起短路或者引 线连结处脱落,导致i c卡失效。 此外,注塑过程中留下的气泡、 小孔以及麻点 ( 表面多孔) 在经过后 续工艺后将会扩散、 增大, 容易导致 潮气以及其它有害杂质的侵入, 加速 i mc生成、引起焊盘腐蚀,导致i c卡失效。 冲丝等诸多失效的 最佳分析手段为x - r a y 扫描,因时间及仪器方面的问 题 未能对各类 i c模块的冲丝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四、静电放电 ( e s d )引起的失效 1 , e s d 对i c 卡失效的影响 静电放电( e s d ) 是直接接触或静电场感应引起的两个不同静电 势的物体之间 静电荷的传输。 它是一种大能量( 可包含几百毫微焦耳能量) 、 短持续时间的事件 ( 上升时间为 1 5 n s ,下降时间为 1 5 0 n s ) , 它可以损坏几乎绝大部分半导体器件和 半导体集成电 路。 在典型的工作条件下,1 5 0 p f 的人体电 容,能累积。 ap c的 1 .3 、倒装芯片的应用给芯片暴露提出了诸多难题。 1 . 4 、倒装芯片工艺的一些失效,比如焊球连结失效等,不像引线键合技术那样 暴露在外面可以直接观测。 2 、一些可行的失效分析方法 2 . 1 、 精密x - r a y 设备: s a m ( s c a n n i n g a c o u s t i c m i c r o s c o p y , 扫描超声显微镜) 。 配有高频转换装置的s a m工作站有能力穿透 1 c 卡模块,提供精美的封装内部构 造图像。2 . 2 、背面分析技术:利用p e m 技术可以从芯片背面进行失效诊断和失 效点的隔离。通过去除i c 卡模块背部结构以暴露硅片背面。然后对硅片背面进 行进一步减薄、 抛光,以 透过薄硅片获取信号, 或者也可以用f i b ( f o c u s e d i o n b e a m ,聚焦粒子束) 或 c e l ( c h e m i c a l e n h a n c e d l a s e r ,化学增强激光)技术 对硅片进行更深入地减薄。 四、前景展望 目 前, 在i c 封装领域及i c 卡生产厂家和市场上引起普遍关注的一个新技术 是 “ 卡上系统集成” ,即 “ s o c ( s y s t e m o n c a r d ) . s o c 实际上是在卡内安装微 型个人电脑, 早期的s o c 样品配置有液晶显示器、 生物传感器和工 n f i e o n 技术制 造的工 s o 模块。 这些配置为用户提供了 很大方便, 市场需求量大增。 因此, 对于 s o c 的封装和集成来说,厚度小于1 0 0 p m 超薄i c 芯片的生产相当重要。 随着新技术开发的成功和运用, 芯片将越来越薄, 最终将有像纸片一样薄的 i c电路,如数码相机用来存储图片的存储卡。超薄封装的下一个研究目 标是3 0 p m 厚的 ( 人体头发直径的1 / 2 )超薄芯片减薄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芯片厚度的 物理极限为1 0 1a m ,因集成电路芯片的有源区厚度在 1 0. 3 0 u m 之间,因此, 2 0 p m 的芯片厚度将是生产工艺上能达到的极点。 如此薄的芯片将引发一些新的失 效机理及可靠性问题的产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v i i 、总结 如今, i s卡不断向功能多样化、 集成化方向发展,以 满足人们对方便、 迅捷 的不懈追求。但与此同时,在 i c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密码校验失效、数 据丢失、 应用区不能读写等一系列失效和可靠性问题, 对其可靠和广泛的应用带 来很大影响。 传统的i c卡采用的是引线键合条带技术, 芯片碎裂是其最主要的失效机理, 占 据i c卡失效总数的6 0 %左右。 通过改进、 发展研磨、 划片等工艺技术, 监控、 提高组装 ( 特别是芯片摘取时的顶针过程) 、键合、模块镶嵌等工艺质量,可大 大降低芯片碎裂几率,改进i c卡成品率和可靠性。 此外,引线键合、注模相关的失效,诸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VTE的护理试题及答案2025
- 板带箔材精整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查对制度》培训考试题与答案
- 电炉炼钢工岗位操作规程考核试卷及答案
- 市场经营管理培训课件
- 急救类药品使用规范课件
- mtbi与高效沟通培训课件
- 铌铁火法冶炼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钛精矿电炉冶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煤矿安全培训档案表课件
- 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 保险反思心得体会(10篇)
- 哈工大版理论力学课件
- 常见鸟类图鉴
- 五年级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15篇(word文档)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工程课件01第一章
- GB/T 36713-2018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
- GB/T 17769-1999航空运输集装器的管理
- 药品注册审评员考核试题及答案
- 机器人常用手册-系列中文版-epx2900a00使用说明书
- optimact540技术参考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