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会之后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舞会之后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舞会之后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舞会之后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教学目的、要求: 1要求了解舞会以后的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舞会以后的主要内容。 3重点掌握舞会以后的思想蕴含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作者创作舞会以后的意图,其小说中体现出的思想内涵及时代意义。难点:舞会以后的艺术特点十分鲜明。第一节:舞会以后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主要内容: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写作背景 (1)托尔斯泰所处的时代背景 (2)作者的写作背景 一、时代背景 舞会以后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晚年写的(190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当时没有发表,直到1911年才作为遗稿面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托尔斯泰完成了一次世界观的激变:从原先维护土地私有制和统治阶级特权的贵族地主思想立场上,转变为俄国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思想的忠实代言人,一方面对黑暗专制的俄国社会给予“撕破一切假面具”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宣扬其以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抵抗邪恶为核心原则的所谓“托尔斯泰主义”。因此,对阶级对立的现实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对贵族上流社会奢侈浮华的生活及其残害人民的暴虐统治抱有极大的厌恶与憎恨,便是此时写作这部小说的托尔斯泰的真实心态。 二、写作背景 舞会以后的创作起因于托尔斯泰哥哥谢尔盖亲身经历的一桩真实事件:当年托尔斯泰就读喀山大学时,兄长谢尔盖爱上身为当地军事长官的某上校的女儿,经常双双出入上流社会的舞会与晚宴,当地军事长官有时也翩翩起舞,在舞厅里显得那般温文尔雅。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尔盖目睹了这位上校下令并监督士兵对一个逃兵残酷地实施“夹鞭刑”的惨象,对其女儿的炽热爱情顿时荡然无存。小说情节与此大同小异,虽然写于20世纪之初的1903年,但反映的却是19世纪40年代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生活,而这位沙皇正是以滥用棍棒刑罚臭名昭著于俄国史册的。 舞会以后属于托尔斯泰的晚年作品,而其晚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讽刺性的大大加强,写于该时期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复活、教育的果实、黑暗的势力等中长篇小说、戏剧如此,作为短篇杰作的舞会之后也不例外。其辛辣讽刺的效果,主要借助作家巧妙的情节结构安排(先写舞会的豪华与欢快,后写刑场的凄惨与恐怖)与人物性格刻画(上校舞会上的温文尔雅与刑场上的野蛮与残忍的不同表现),在如此极不协调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照中自然而然地获得。 第二节:舞会以后作品的讲解 1主要内容:舞会以后的主要内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1)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舞会以后的思想内涵一、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出生在俄国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出生地为莫斯科南郊200公 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居住于此,而他的大部分作品亦在此写就。因早年父母病故而由姑母监护养大,并继承世袭爵位。就读喀山大学时中途辍学,回到庄园定居。试图在自己领地实行改革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境况,但因长期受压榨与欺骗而导致的农民对贵族地主的不信任,改革因此失败。托尔斯泰根据这次经历写了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第一次明确表现出其一生最为关注、不懈探索的关于农民与贵族地主之间的关系问题。 50年代初入伍驻扎高加索山区,适逢俄国与土耳其因领土争端引爆的可里米亚战争。战后的托尔斯泰根据参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保卫战的亲身经历,写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60、70年代托尔斯泰分别从借鉴历史与关注贵族婚姻家庭关系的不同视角,继续为贵族阶级积极探寻社会出路,相继完成了融史诗、编年史、历史小说为一体的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战争题材的不朽史诗之作战争与和平,以及铺叙感应于西欧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潮,大胆追求自由爱情权利,终至失败而卧轨自杀的俄国贵夫人安娜人生悲剧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80年代初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一次质变:同隶属的贵族地主阶级决裂,从原先坚持的贵族地主阶级立场上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并且在解决社会矛盾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济世理论,即以宣扬“要爱一切人”、“不以暴力抵抗邪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的所谓“托尔斯泰主义”。世界观的激变引致其文学创作的显著变化:一方面对俄国社会给予最猛烈无情的批判,表现出“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进行“托尔斯泰主义”的道德说教,将之奉为消除社会罪恶的根本途径。这一特征在作家该时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均有典型体现。其中长篇小说复活的问世,标志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其颠峰。托尔斯泰是俄国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二、舞会以后的思想内涵 1、小说的情节梗概 小说以主人公伊凡瓦西里耶维奇追述自己30年前的一段恋爱经历为故事的核心内容:出身贵族的年轻大学生伊凡在一次舞会上,与上校彼得符拉季斯拉维奇的女儿瓦莲卡相识,并坠入热烈的迷恋之中。舞会女主人邀请瓦莲卡父女表演跳舞,父女二人优美的舞姿、端庄的仪表、文雅的举止、温婉的神情,令众人赞不绝口。深受感染的伊凡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与“善”的美妙世界。 舞会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内,回到家里的伊凡兴奋得无法入眠,于是来到田野散步,不料当走至瓦莲卡家附近时,却惊讶地看到一幕惨不忍睹的景象:一位鞑靼士兵因不堪忍受军营里的残酷折磨逃跑未遂,正半身赤裸、双手被捆,在晨雾笼罩下的积雪中遭受“夹鞭刑”,直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更令伊凡惊奇的是,这场刑罚的指挥者与监督,竟然就是刚才舞会上温文尔雅致、慈祥可亲的彼得上校。尽管那位鞑靼士兵已是奄奄一息,以微弱的呜咽哀求大家“发发慈悲”,但上校却因一位执行鞭笞的矮个士兵不够用力,恶狠狠地上前就给了他一记耳光。这次意外的相逢,使伊凡如恶梦初醒,满意到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沙皇军队的凶残暴虐,原先炽热的爱情荡然消退,美妙的生活幻想也从此破灭了。他不愿意同流合污,大学毕业后既不去军队服役,也没有到政府部门供职,成为一个不满现实、孤独漂泊的“零余者”(或曰“多余人”)。2、小说的主题思想作家借助青年贵族大学生伊凡与瓦莲卡由相识、热恋到冷淡、分道扬镳以及邂逅上校指挥“夹鞭刑”的舞场和刑场上的一段亲身经历,透过彼得上校的所作所为,犀利暴露与抨击沙俄专制制度及其支柱军队的酷刑,无情撕下俄国反动统治阶级在豪华奢侈、优美文雅、温柔多情的所谓“文明外衣”的虚假面具下掩藏的凶残暴虐、戕害人民的本相,深刻传达出宗法制农民的强烈抗议与意欲摆脱专制统治的愿望。3、小说批判的对象 首先,作为沙皇专制政体的代表人物,上校彼得凶残、暴虐的性格特征显而易见,但让读者触目惊心的不仅在其外在言行,更在于其野蛮、残忍、以极大的自信作恶的全部感情世界。作家竭力渲染上校的愚妄和顽固,旨在说明他不过只是一架沙皇专制制度的残暴而低能的机器,实际上他是完全奴从于专制政权的酷刑制度。无疑这属于一种灭绝人性的感情世界,而它正是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生活方式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石。由此作家以深邃目光透视了贵族内在生活的深处,大大开掘了暴露的主题,使小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其次,通过刻画上流社会(以上校为代表)与下层社会(以遭受刑罚的鞑靼士兵为代表)的各色人物形象,作家向读者昭示: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是建立在对人民实行暴虐统治的基础之上的。那些浑身珠光宝气的贵妇、风度翩翩的公子、衣冠楚楚的老爷,之所以能心安理得地享用美酒佳肴,通宵达旦地轻歌曼舞,正是依靠乐师们的奴隶般劳作和暴力机器(包括军队)对人民的残酷镇压。这里传达出作家对于贵族生活方式的彻底否决。 第三节:舞会以后作品的深入分析 1主要内容:舞会以后的艺术特点 2基本概念与知识点:舞会以后的艺术特色与成就: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二是别具一格的心理描写。舞会以后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托尔斯泰不仅是长篇小说的巨匠,同时也是中短篇小说的行家里手。其舞会以后虽题材平易而处理非凡,篇幅短小却蕴含丰富,堪称世界文坛短篇小说中的上品。概括说来,该小说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表现为:1、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小说在对比中谋篇布局,又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对比可谓贯串全篇。 如小说的核心情节为舞会和刑场两大生活场景里发生的事件,而小说冠名舞会以后,顾名思义其泼墨重点当为舞会之“后”发生的故事,而不应在“舞会”本身。然而作家却耗费绝大部分篇幅铺陈舞厅的豪华场面、欢乐气氛以及主人公伊凡的愉快心情和沉醉爱河的美妙感觉。这样处理并非作家的一时疏忽甚至艺术败笔,而是一种精心安排、有意而为之,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作家不吝笔墨地渲染舞会的豪华、优雅、欢乐、幸福,旨在烘托与反衬随后刑场的冷酷、凄惨、凶残、暴虐。有了这样两幅生活画面的鲜明对比,无须作家特地指点或说明,舞会主办者的热情好客、上校父女的文雅和善、达官显贵的宽厚仁慈,等等,统统成了骗人的假面具,前褒后贬,彼此对照,相互映衬,以喜衬悲,以爱衬恨,达到极其自然、强烈、绝妙的讽刺与嘲弄的独特艺术效果。再如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其中既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象伊凡的幸福快乐与兄长的枯燥孤寂生活,上校的残暴与矮个士兵的手软,上校的狂吼与逃兵的哀求等,这些对比或烘托了主要人物的情感,或将不同人物的性格鲜明地区分开来。也有人物自身的对比,尤其是感情世界的对比。例如伊凡舞会上的幸福快乐与刑场边的惊诧恐惧,上校舞会上的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与刑场上的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等之间的巨大落差。前者彰显出年轻大学生对世事认识上的一次深化,后者则暴露出上校凶残暴虐的庐山真面目。2、别具一格的心理描写艺术。 托尔斯泰素以敏锐捕捉、精细呈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嬗变过程,而被称誉为“心灵辩证法”。舞会以后虽然只是一部短篇,截取的也仅为日常生活中的几个片段,但就在这样几个生活场景里,托尔斯泰以其独到的“心灵辩证法”手法,细致摹写出主人公伊凡在舞会前后跌宕起伏的巨大心理变化过程由舞会上爱情幸福感的不断增长乃至达到高潮,到刑场上看到鞭刑时惊诧、迷惘、痛苦以至恐惧的惨淡心情。他的心理发生了180度的骤变:喜悦变成恐惧,幸福沦为痛苦,对上校的尊敬爱慕转为对其的轻蔑憎恶,甚至替他的行为感到羞辱,以至于不得不匆匆离去!伊凡心理到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对上流社会由表及里的观察,显示出他对现实生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深化。而通过人物内心情感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深刻洗练地再现生活的本质,恰恰属于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精髓所在。作业、讨论题、思考题:1 作品表现了什么主题?批判的对象是什么? 2 作品在叙述方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3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课后小结:舞会之后的艺术特点舞会上和舞会之后这两个画面和场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成功地运用了欲抑先扬的和法,首先用大量笔墨描写舞会达人们的高贵气质和曼妙舞姿,以及人们之间的气氛好何温和平缓,用此衬托出鞭刑的残酷;先渲染上校的和善可亲,几乎所有华丽、美好的文字都被作者拿来装饰他了,身材魁梧,脸色红润,仪表堂堂,慈祥和善。以此映衬出他的凶惨,第二天的早晨,这位看似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竟干出了令人残不忍睹的罪恶行径:下令把一个逃跑未遂的士兵打得皮开肉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