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6页可下载查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摘 要要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 重要范畴。正是通过对分工的考察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详细阐述了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考察了所有制的产生和扬弃,同时还以分工视角深化了对人的解放和 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 并对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预测。 可以说, 分工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得以形成和全面阐发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与方法论, 也是 我们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枢纽。 第一章以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从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 主体与客体的二重划 分、 具体劳动的质的差别、 劳动形式本身等多重维度全面考察了社会分工的类型, 并在此基础上抽去分工的具体历史形态和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从最一般的 意义上总结了社会分工的社会性形式和本质性内涵。 第二章则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发展历程、 历史作用的具体考察和详 尽阐述,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结构性地内涵着的逻辑特征。首先, 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 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 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这是马 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分 工的价值并置,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 第三章着重指出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和方法论原则。 这尤 其体现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形成和阐述过程中。首先,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介;其次,社会分工的规律是阶级产生和阶层划分的基础; 再次,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国家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还有,社会分工的历史是 “现实的个人”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最后,社会分工的消灭是实现世界历史和 共产主义的前提。 第四章探讨和研究了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具有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深刻理解和科学运用唯物史 观的方法论枢纽。其次,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洞悉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阶层分 化的理论出发点。最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科学发 展提供理论借鉴。因此,社会分工是正确描述历史发展进程、详尽分析社会复杂 现象、合理化解社会发展问题、深入探索社会结构奥秘和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 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社会分工;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分层关键词:社会分工;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分层 英语摘要 iii abstrac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of social production is the basic organization and formal soc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area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just through examination and research to division, marx and engels explicat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detail, examined generation and abandon of ownership,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freedom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made a creative prediction to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thats to say, division is an important foothold and methodology, to the formation and full elucidation of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hich is also the theory hub of understand marxs historical philosophy. chapter i overally examined the types of social divis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s, the division of both subject he object,the differences of practical labor, the forms of labor itself, based on which the paper extracted the actual historical forms of division and its specific performance at every filed, so as to summarize divisions social form and na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most general sense. chapter analysed the logical charactors of marxs and engles views on social division. firstly, social division is the logical combination of abstract division and actual division, which are the two types of marxs social division theory. secondly, social division the historical unification of natural division and social division, which are two dimentions embodied by marxs social division theory. finally, social division contains not only positive division and critical division, which are two sides owned by marxs division theory. chapter iii highlighted that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embodied in the forming and exploiti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and engels knocked on the human society, the mystery of history the gate, which is especially seen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rocess. first of all,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exercise intermediary contradictions; secondly,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laws are divided into classes and classes have the foundation; aga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vision of society and country are the source ideology; also,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history is real persona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英语摘要 iv clues; finally, the eradication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realize the premise of communism. chapter iv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todays practice of socialism. first of all,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 hub of profoundly understand and u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econd,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nticipating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ory. finally,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erefore,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to describ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complex social situation, resolve social development questions reasonably, explore the mysteries of the social fabric of society and research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al division of labor;mode of production;superstructure;social stratification.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引言 1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1 引引 言言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 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工现象时始终把分工和一定的物质生产、社会 劳动相联系,在具体考察生产劳动的不同形式的过程中,研究分工的历史、发展 和各种形式,从而全面揭示出社会分工的本质性内涵。正是通过对分工的研究和 论述,马克思恩格斯详细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考察了所有制的产生和扬 弃,同时还以分工视角深化了对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并对世界历史 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预测。可以说,分工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得以形成 和全面阐发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与方法论, 也是我们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 史哲学的理论枢纽。 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恩格斯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 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分工的科学考察和详尽分析开始揭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深入到了对社会历史 规律的认识,从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们新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基本观 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和方法论原则,分工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甚至可以说,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超过了 对异化劳动的研究,过去曾经用异化劳动说明的现象,现在用社会分工来加以说 明了。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形成和阐述过程中。那么,我们今 天探讨和研究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性地坚持与发展马 克思主义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国内学界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来看,对分工和生产力、生产关系、 阶级、 国家、 世界历史、 人的发展等基本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这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 主义经典原著的本真内涵。但与此同时,这些研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来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 固然这一 理路是对唯物史观在社会分工领域的科学运用, 但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 社会历史当中存在的具体分工的考察出发去探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形成和阐 述过程; 或者他们仅仅把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作为自己研究视域的辅助部分加以 1 本文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分工思想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因此,本文语境中的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 也同时包括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研究引言 2 解读, 而不是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视角出发来考察这些基本范畴的内涵 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 显然这里存在着研究理路的颠倒和研究重心的倾 斜, 并不能真正突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整体价值及其在马克思哲学理论当中 的应有地位。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者仅仅抓住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有关 分工的只言片语,就自我想当然地做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而不是在具体的语境 中分析分工的具体历史形态和具体的社会作用, 缺乏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基本 内涵理解的历史眼光和对其内在逻辑线索的整体把握。 可见,在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进行探讨和研究时,诸如这样的研究倾向与 其说突出了分工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却不如说造成了对分工思想更大意义上 的遮蔽,即海德格尔所谓的“解蔽即是遮蔽,理性澄明之处即是暗处” 。因此, 在面对林林总总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诸如“蛇喻”式的歪曲误读、庸俗 化、机械化理解时,我们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该如何应对?对马克思恩格斯创 立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而理解的视角和途径又该是什么?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下社会各阶层发展的新特征又该如何分析?如此等 等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发展无不促使着我们的理论研究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 初语境,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分工阐明和论述他们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又是 如何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借助考察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分工, 进而在理论上 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科学批判。 除此,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 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分化如此迅速、 如此广泛、如此深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史都是空前的。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分工的 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这一历史现象?能否在此基础上寻求长期保持社会各方面和 谐共处的思路和办法时?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把问题的焦点锁定在对马克思 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上,试图在重新梳理和明晰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的同时,深 入考察其与唯物史观的形成和阐明之间的内在关系, 诸如分工和生产方式矛盾运 动、阶级的产生和消亡、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产生、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自由而 全面发展等马克思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关联, 以期再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活生生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为我 们当代人深刻理解和科学运用唯物史观,洞悉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阶层分化,构 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思路方法。可见,社会分工是正 确描述历史发展进程、详尽分析社会复杂现象、合理化解社会发展问题、深入探 索社会结构奥秘和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出发点。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3 第一章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分工的类型社会分工的类型 按纵向的历史发展阶段来划分:社会分工作为劳动的基本形式,在人类历史 的长河中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最初出现的是原始社会的以纯粹的地理 自然和生理自然为基础和标志的自然分工, 不同的劳动还没有划分为相互独立的 部分,这是由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其次,第二阶段的分工是从原始社 会末期开始的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确立起来并不断发展的自 发分工,即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为标志、以劳动的固定性和自发性为鲜 明特征的真正意义的分工。 这种自发分工的现象是同社会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联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历史过程。最后,是存在于未 来共产主义社会,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对应的自觉分工阶段。从中可以看出,私 有制和异化正是产生在自然分工向自发分工的过渡过程中,个人的畸形片面发 展、人与人关系的对立和冲突、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而扬弃私有制和异化就 要用自觉的分工取代自发的分工。 从主体和客体二重划分的角度来看: 如果抛开发生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特 殊的分工形式,从分工一般的意义上进行考察,无论哪一种分工,实质上都应当 包含两部分内容: 其一是劳动分工,即社会生产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包括不同的 劳动领域、不同的劳动部门、不同的工种以及同一工种的不同工序等,这是分工 的客体方面,表现着社会生产的技术形态;其二是劳动者分工,即总体劳动者分 解为不同的部分,长期地、稳定地固着在不同的劳动活动中,这是分工的主体方 面,表现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任何一个现实的劳动分工都是劳动分工和劳动 者分工、分工的客体方面和主体方面的的相互统一。相对于生产条件而言,分工 表现为劳动部门的划分;相对于劳动主体而言,分工表现为劳动者的职业划分, 即分工始终意味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 系,它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在未来的发展 中,表现为两种相反趋势:劳动本身的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会越来越细,劳动者 分工的强制性和对抗性将越来越弱,以至消失。当然,劳动者自愿地和有选择地 从事某种职业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 根据分工所体现的具体劳动的质的差别来划分: 社会劳动分为生产劳动和非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4 生产劳动,与之相应,社会分工也可以分为生产分工和非生产分工。生产劳动是 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劳动,它能够物化在物质产品中,以产品的形式 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非生产劳动只提供社会效用,以劳动行为本身满足 某种社会需要,但不直接形成物质财富。生产劳动的种类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 历史地变化和扩大。大体说来,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以采猎为主,古代和中世纪 的生产劳动以农业为主,近代以来的生产劳动以工业为主,现代社会的生产劳动 正逐步从以工业劳动为主向以信息产业劳动为主转变。 自从国家行政机构的出现 和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非生产劳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 细密,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非物质的生产部门离经济基础越来越远, 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一开始直接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为 特征的生产劳动部门与非生产劳动部门的区分, 又逐渐分别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 动内部发展起来。 撇开劳动分工的质的差别,单就劳动形式本身而论,社会分工可以划分为: 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其中,一般分工是各个劳动领域之间以及各领 域劳动者之间的分工; 特殊分工是各个劳动领域内部不同劳动部门之间的分工以 及劳动者的职业分配;而个别分工是直接劳动过程中不同工序、工种和机能的划 分以及劳动者在具体工作上的职务分配。对社会分工的这三种类型,通常又简化 为两类:社会内部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到了这两 种分工的存在: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 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 ” 2社会内部分工同企业内部分工 不仅范围大小,而且存在着质的差别。从劳动方面说,社会内部分工是不同具体 劳动的分立,而企业内部分工则是对同一具体劳动中的不同操作的分割;从劳动 者方面说,前者是职业分配,后者是工作分配,社会分工的劳动是相对完整而独 立的,企业内部分工的劳动则是片面而单调的。无论是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还 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完善,都表明分工不是一个抽象的静止的哲学范畴,而是一个 具体的运动着的历史过程。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详细描 述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商业和工业的分工。同样,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厂内部的分工和以大机器生产 为基础的现代工厂内部的分工不可同日而语, 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较之手推磨决 定的分工也更加精密。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14 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5 按分工是否和私有制相联系可以把分工划分为旧式分工和新式分工。 在马克 思恩格斯看来,所谓旧式分工是指以私有制为前提的使人类的劳动呈现出固定 化、片面化、强制性和对抗性特点的分工的旧有性质。这种分工限定劳动者的活 动范围,固定劳动者的劳动形态,限制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束缚劳动者的自由选 择,是奴役和禁锢劳动者的桎梏,是造成一定历史阶段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对立和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使人们劳动的分化和利益分裂,进而产生社会不平等 的最终根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消灭分工”并不是要消 灭一切分工,而是要消灭那种和私有制相联系并使主体对客体、劳动者对劳动本 身的奴隶般屈从的狭隘分工现象, 取而代之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觉自愿的新 式分工,这种劳动分工将失去它的自发性和对抗性的旧有特征,生产资料和社会 物质财富将受联合起来的社会成员的共同占有和控制, 社会将能够根据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 自觉地和自主地控制与调节各种劳动 分工的协调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工看作旧式分 工,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自觉分工看作新式分工,并不是简单地对劳动分工做一 种具体的历史的顺序描述, 而是借助对分工的现实考察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 义生产的私有性质, 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其分工理论的终极旨归和最终落 脚点。 此外,还有两种具有综合形式的分工,即脑体分工和城乡分工。在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 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与此同时出现的意识形态家、僧侣的最初形式。 ”3这种分 工使意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的纠缠” ,获得了想像现实社会的某种 相对独立性,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劳动的进步和文化的繁 荣。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在整个社会层面上是社会内部分工的基本形式, 它使享受和劳动、管理者和劳动者、资本和劳动由不同的人承担具有了可能性和 现实性, 这实际上导致了承担物质劳动生产职能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社会管理职 能的脑力劳动者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 也促使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 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因此,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 4城乡分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 ”5它 把“一部分人变成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 ”6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2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32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04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04 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6 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表现为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和地产的分离、 个人的发展受阶级 决定以及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并凌驾于个人之上。可见,城乡对立的消灭是 和分工的消灭、私有制的消除相一致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分工的本质社会分工的本质 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劳动和分工作为生存和 发展的手段和力量,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形成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社 会结构的现实基础。那么,抽去分工的历史形态和在各个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从 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分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性形式和本质性内涵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分工作为一切特殊的生产活动方式 的总体,是从物质方面、作为生产使用的劳动来考察的社会劳动的总体形式。 ”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分工时认为: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 是分工,一方面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另一方面是每个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 ”8针 对这两种分工的适用范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整个社会内的分工, 无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 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 9他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还指出: “从 某种意义上,分工无非是并存劳动,即表现在不同种类的产品中的不同种类的劳 动的并存。作坊内部的分工是以社会内部的行业划分为基础的,并且在一定 意义上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10 可见,无论是“一切生产的基本形式” ,还是“社会劳动的总体形式” ,抑或 “生产活动方式的总体”和“共同活动的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工现象 时始终把分工和一定的物质生产、社会劳动相联系,在具体考察生产劳动的不同 形式的过程中,研究分工的历史、发展和各种形式,从而全面揭示出社会分工的 本质性内涵,即社会分工就是社会总劳动以社会需要为根据、以不同的劳动资料 为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主体本身差异性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 性质的专业划分, 它意味着总劳动被分割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和社 会成员固定分配在不同的劳动职能上, 体现着生产条件和劳动者在不同生产领域 和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关系, 反映着劳动组合形式的合理化程度和劳动者运用生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第 41 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14 页。 9 马克思:资本论m,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第 397398 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 295297 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7 产工具的水平高低,是分工的客体方面和主体方面、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的辩 证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由此,社会分工的本质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社会劳动在客体方面划分的角度来看,分工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基 本形式,不仅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基本尺度,而且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 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分工不是从来就有的,起初只是基于纯粹的地理自然和 生理自然的自然分工,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自然分工只是在原始社 会末期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发展为社会分工。恩格斯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基于生产的发展、产品的丰富和贸易的扩大详 细描绘了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分别以游牧民族的分离和畜牧业的出现、 手工业 与农业的分离、商人的出现和商业同工业的分工为标志的三次社会大分工。马克 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曾反对把分工看作一种永恒的规律和单纯而抽象的范畴, 认为不同的时代会赋予分工不同的面貌和性质, 而且分工的发展是和生产工具的 积聚不可分割的,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反过来也一样,蒸汽磨所 决定的分工不同于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 而大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又使分工的规模 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11由此可见, “包含着劳动条件、 劳动工具和材料分配”的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发展阶段“依赖于 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2并且这种劳动分工本身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 越精细,越来越深化。社会分工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恩格斯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 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 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13与此同时,作为“共同活动方式” 的社会分工也是一种扩大的生产力,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它能 够减少劳动的非生产消耗,提高劳动技能,节约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工具的改进 和专门化,既可以扩大人类劳动的广度,又可以不断拓展劳动的深度。非生产劳 动领域的逐步延伸,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人类文明的日 益繁荣等等,都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密不可分,并能在对社会分工现象的科学 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其次,从社会劳动在主体方面划分的角度来看,分工作为所有制形式的相等 表达,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动态表征,又是不同劳动者之间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56166 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35 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8 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基本原理 8 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分工和私 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 产品而言。 ”14可见,分工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 产品的方式,它既反映了劳动者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资料的占有关系,又 规定着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成员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固定占有形式, 其本身就意味 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表现为劳动主体之间的职业分工。与 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 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 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 者之间的劈分, 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 形式。 ”15这说明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是与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相适应的, 一定历史阶段的分工本身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经济关系, 它规定每个社会 成员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制约和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 活的各个方面,是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并且这种社会关系和 所有制形式会随着劳动方式和分工的不同而经常发生改变。在私有制条件下,分 工不仅使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由不同的个人承担成为现实, 而且还使社会分裂为 两大利益对抗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同时还 是个人发展畸形化、社会活动固定性、社会关系外在化和共同活动成为异己力量 的最终根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旧的分工” ,并且认 为随着这种旧的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 “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 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 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16这 样,在未来的发展中,与劳动本身的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越来越细相反,劳 动者分工的强制性和对抗性将越来越弱。 最后,从分工在整个人类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作用来看,是使人类社会各个 层次、各个领域、各种活动彼此独立、相互联系的动力机制,同时也是正确分析 社会现象、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 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劳动分工现象作了深入研究, 从而使分工超越 了实证的经济学体系,成为一个唯物史观的基本哲学范畴,还在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中将分工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的一切范畴的范畴” 17。由此可见,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4 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27 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7 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3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04 页。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9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作为人类劳动和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其本身首先具 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中间环节,其 次也是阶级存在、国家产生和意识分化的基础,或者说分工除了侵入经济领域, 还会侵入社会其他一切领域,并且到处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和人的分解打下 基础,正如当代法国哲学家埃蒂安巴利巴尔所说: “劳动分工是社会群体组成 和解体的基本原则。 ”18一部劳动分工的发展史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历史 的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活动领域的不同劳动分工形 式的涉及最大限度地延伸了劳动分工模式对世界的解释功能。某种意义上,分工 构成了社会历史基本矛盾运动的交汇之处, 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动力机制。与之相反,包括上层建筑在内的所有 社会关系又通过调节和完善社会分工系统进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 来看, “分工是联结人类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种活动的契机和枢纽。 ”19 这样,分工不仅作为人类劳动和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它本身又是构成社会经济 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诚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从分工的观点来看问 题最容易理解。 ”20因此,分工还是正确描述历史发展进程、详尽分析社会复杂 现象、合理化解社会发展问题、深入探索社会结构奥秘和科学研究社会运动规律 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出发点。 18 马克思的哲学m,埃蒂安巴利巴尔法著,王吉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57 页。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赵家祥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 月,第 363 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00 页。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10 第二章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逻辑特征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逻辑特征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同时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 重要范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分工的全部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对社会 分工发展历程的具体考察,还是对社会分工基本特征的详尽分析,抑或是对社会 分工历史作用的深入阐述,都结构性地内涵着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二重逻辑。 首先,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 所存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是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 分工的价值并置,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总之,马克思社会 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体现为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肯定性和批判性二重逻辑的科学分工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 马克思从社会分工和生产劳动的内在联系出发, 既对社会分工的具体历史形 态进行了考察,也对社会分工的社会意义、历史作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关系进行 了阐述。这表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既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又具有客观具体 的现实性。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两种存在样态,其 中充满了理论层面的逻辑张力和现实层面的运思空间。 这种抽象性和现实性相互交织的二重逻辑是这样展开的: 抽象性逻辑是建立 在“异化逻辑三段论”之上的理论思维,这种逻辑直接用分工来说明所有制形式 的历史演进,并且认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都是由分工造成的,还没有从 根本上对分工的不同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加以区分, 而更多的是从主体向度上对 分工进行的价值批判,分工在这里仅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阐释原则意义。虽 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分工理论中介或取代了1844 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但是用分工来解释历史与用异化来解释历史 的逻辑方法并没有实质的不同, 即二者的的立足点都是对一种非异化的理想状态 的价值悬设,而不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和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马 克思恩格斯在论及分工和私有制的实质关联时就曾直言: “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11 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21“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 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22这种 历史认识强调的是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形式的更替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从私有 制、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角度对分工展开的价值批判,分工被理解为某种支配人、 和人相对抗的异己力量。人类社会自从进入“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的分 工社会之后,就将无法逃脱特定的分工范围的限制,并且分工导致劳动及其产品 的不平等分配、单个人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社 会活动的固定化和社会关系存在的物役性。为了摆脱这种不幸的状态,就像克服 异化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一条“消灭分工”的理想化道路,这从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那段带有乌托邦色彩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的描述中不难发现,而对如何消灭分工、消灭异化现象、实现人类解放则缺乏客 观的科学论证。然而正是在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抽象性逻辑意义上,我们认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间并不存在阿尔都塞所 认为的“认识论断裂” ,分工在两部著作中地位的变化恰恰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形 成过程,相反日本学者望月清司提出的著名观点,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没有放弃异化论,而是把异化论具体化为分工理论”反而更为深刻。 现实性逻辑则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并建立在生产、分配、交往等 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理论。在这种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是用历史 的、具体的、现实的分工来说明私有制的起源和发展,并将分工视为社会发展过 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并且还是把握现实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际切入 点,从而不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那样简单直观地讨论“消灭分工” ,取而代 之的是关于分工的客观的、具体的和历史的论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 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 发展的水平, 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 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 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 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在交往比较发达的 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 ”23这里可以看出,马 克思和恩格斯已经指出了分工的两种模式:商业、工业、农业相互分离的社会内 部分工和更为细致的存在于不同个人之间的部门内部分工。 “劳动的组织和划分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8 页。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84 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68 页。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 12 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 工。 ”24显然,分工已经获得了一种决定社会发展的现实规定性,它和生产力、 生产工具、交往、交换等诸因素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辩证地统一于现实生产之中 并通过外化活动佐证着人的本质力量, 为探寻人与人之间的整体社会关系提供了 一种现实的逻辑视角,同时所有制形式也不再被抽象地理解为分工的同义语,而 是取得了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现实的一致性。此时“分工被还原为具有鲜活的具 体内容的社会规定性。与分配、交换、所有制一样,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 一种客观事实。 ”25在这种逻辑下,分工使社会中的个人分离为生产的、消费的、 物质劳动的和精神劳动的种种利益群体。个人与个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由于 分工而产生出各种利益关系,它们作为社会关系的现实的表现形式,既错综复杂 又对立统一,同时也是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之间的矛盾的现实表现。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消灭现实表现出来的社会内部本质的矛盾,分工和生产力 的普遍发展就成了革命必需的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年级上册劳动技术课工作计划
- 数字营销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 房地产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2025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详解
- 老酒店拆除施工方案
- 工程管理成本控制费用分析表
- 2025年铁路运营管理师新员工岗位专业知识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模考模拟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4年高升专检测卷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户外运动安全承诺及免责合同
- 2025年湖北省公务员公开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综合类)
- 抗过敏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
- 电子产品出厂质量验收标准
- 厨房设备维护课件
- 营养科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
- 2025年廉政知识竞赛答题题目及答案
- 压铸模具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供暖减免管理办法
- 360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产品白皮书
- 自行缴纳社保协议书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