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中小学网络德育问题严峻而迫切。本文以对杭州市中小学的有关 网络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调查作为切入口,从现代教育科学的视角,对 当前中小学网络德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网络社会的特征。分别论述 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不可控性、自由性及全方位性四个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社会对现代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分别 讲述了网络社会对学生品德的四个影响: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视野的 拓展;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认识的模糊;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情感的 冷漠;导致了一些学生道德行为的失范。 第三部分对网络社会中小学德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四个基本策略:树立新型的“网络社会”观;让学生带着任务 走进网络社会;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社会的消极影响;充分调动家 庭资源应对网络社会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第四部分探讨了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方法改革的问题。认为在 网络社会中,中小学德育应加强自控力强化法、免疫力提高法和案例 优先法。 第五部分分析了网络社会与各科教学改革的问题,主张各科教学 应关注、渗透针对网络社会的特点而进行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了分析:教学内容中有机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因素;教学过程中注意 网络因素的扬弃和批判;教学评价过程中关注网络影响的评价。 网络社会对品德形成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 战。如何应对挑战,国内尚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既从 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又从实践角度提出了系列的对策和方法。 选题有价值并富有创新意义。本文提出的四个策略和三个方法也有独 到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社会中小学德育 a b s t r a c t m o d e r ni n t e r n e ts o c i e t ya n d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g r a d ea n dm i d d i es c h o o l s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o fi n t 哪e ts o c i e t yi nt h eg r a d ea n d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1 8 窟r h n n e s s t h et h e s i sc 州e so u tm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t on e t w o r k1 n n u c n c e u p o ng r a d ea n d 面d d l es c h 0 0 1s t u d e m s o nt h ep e r s p e c 乜v e s 硝m o d e m p e d a 9 0 西e s a n ds c i e n c e ,t h em e s i s m s c i l s s e dm a n yq u e s t l o n 8 a b o u t n e t w o r km o r a lt r a i n i n gi nm eg r a d ea i l dm i d m e s c h o o l s 1 h em e s i si sd i v i d e dm o 矗v ep 砒s t h e 丘r s tp a r tm a k e s r e s e a r c n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i n t e m e ts o c i e 锣”t h ea u t 1 0 rs 印a r a t e l yd j s c o v e r s 士o u r p m a r y c t i n t e r n e ts o c i e t y d 娜a c t e r s :v i 咖a l l y ,i nc o n d l l a b l y 舭e l ya i l d e n t i r e l y t h es e c o n dp a np r e c e d e st h ea 1 1 a l y s i si n i n f l u e n c eo fi n t e m e ts o c l e t y o ns t u d e m s ,m o r a lc h 锄c 溉f i r s t ,p r 咖o t i n g i i n p r o v e m e n to m 0 8 t s t u d e mm o m l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 ne x p o u n d st h r e en c g a t i v e e t 士e c to n s t l l d e n t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c o n d u c i n gs o m e s t u d e n t sb l u rm o m lc o g n l t l o n ; c o n d u c i n gs o m es t l l d e n t s i n d i f 艳r e n c et om o m ls e n s i b i l i 够;c o n d u c i n g s o m es t l l d e n t so u to fo r d e ro f m o r a lb e h a v i o r t h et h i r dp a n ,t h ea u t h o rc o n s t m c t s f o u re s s e n t i a ls t r a t e g i e st ot h e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o fi m e m e ts o c i e t yi nt h es c h 0 0 1 w es h o u l dl e a ds t u d e n t 8 t oe r e c tm en e w s 哆1 ec o n c e p t i o na t “i n t e m e ts o c i e t y w es h o u l d i n d u c t s t i 】d e n t ss t 印i m o “i n t c m e ts o c i e t y w i t ht a s k w es h o u l dm a k es t u d 。n t 8 s e l f c o n s c i o u sr e s i s t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o nt h e m w es h o u l dm o b i l i z e t h e f a m i l vr e s o u r c e st or e p e l t h e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o nm o r a le d u c a t l o n _ t h ef 曲r t hp a r t ,t h ea u m o rp r e c e d e sm e r e f o m “m o r a le d u c a t l o nm g r a d ea n dm i d d l es c h 0 0 1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t o “i n t e m e ts o c i e t y ”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s h o u l de m p h a s i z et h e m e t h o do fs t r e n g t h e nw i l l p o w e r ,h e m e t h o do fe n h a n c ei m m u n i t ya n dt h em e t h o do fc a s e sp r i o r i t y i nt h el a s tp a r to ft 王1 et h e s i s ,m ea u t h o r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r e f o mo ft e a c h m e t h o dw i t hr e g a r dt o “i n t e m e ts o c i e t y t h ea u t h o rm o s t l ya 1 1 a l y z em r e e a s p e c t :m o m le d u c a t i o no fn e 嘶r o r kn e a t l yp e n e t r a t ei n t ot h ec o n t e n to f t e a c h i n g ;t e a c h e r ss h o u i dd e v e i 叩m eu s e m l 柚dd i s c a r dt h eu s e l e s s i n g r e d i e n to fn e t 、7 l r o r kd u 血gt h ec o u r s eo ft e a c l l i n g ;w es h o u l dp a y a t t e n t i o nt om ei n n u e n c eo fn e t w o r kd u r i n gt h et e a c he v a l u a t i o n t h en e g a t i v ee 岱:c to ns t u d e n t s m o r a lc h a m c t e ri nt h ei n t e m e t8 0 c i 晰 h a sc h a l l e n g e d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i n 铲a d ea i l d 血d d l es c h 0 0 1 m a ts h o u l d w ed oi ss t i l l1 a c ko fs y s t e m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 e x p o u n d i n gi sv 唧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c o n s t m c t ss t r a t c g i e st oo v e r c o m em ec u r r e n tt o u 曲 p r o b l e m sa n db a r r i e r s t h e r ei sa 1 1i m p o n a n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i l c ea 1 1 d i n n o v a t i o nt or e s e a r c hn e t w o r km o r a lt r a i n m g t h ea u m o rh a so r i g i n a l o p i n i o na b o u tt h ef o u re s s e m i a ls t r a t e g i e sa n dt h r e er e f o m st om e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o fi n t e m e ts o c i e t vi nt h es c h o o l i n a m e :w a n gy - a n h o n g m a j o r :c u r r i c u l u ma n di n s t r u c t i o h t h e o r v d i r e c t e db y :x uu h u a k e yw o r d s : i n t e r n e t s o c i e 锣, g r a d ea dm i d d l e s c h o o l s ,m o r a l e d u c a t j o n 绪言 绪言 当前,随着全球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 变着人们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地影响 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进程。 可以说人类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进入网络社会的转型。“2 0 0 4 年1 月 1 5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三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在宏观上的各项数据均 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到2 0 0 3 年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了7 9 5 0 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 0 8 9 万台,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2 7 2 1 6 m , c n 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3 4 万和5 9 6 万。互联网已经 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正在 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 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了“网民”的行列。网络为青少年学 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上 网成为许多中小学生度过课余时问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中小学生 对上网的认识又如何呢? 据笔者2 0 0 3 年在杭州市中小学里做了一次 主题为“网络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的调查,( 其中有效问卷8 0 0 份) 结果表明,有3 9 1 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上网。当被问及“你 认为上网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时,有6 1 的中小学生回答是“聊天”、 “玩游戏”,这种对网络的认识令人担忧。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 他们知识阅历浅,鉴别与防范能力差,以及学校的网络教育与网络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 t 啦:生堂女型:睦b ! :! ! 也! 堡】旦i 型2 壁q 生垃l 1 5 丝q q ! 翼 1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育机制均未健全和完善起来。因此,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 文化占领学校网络阵地,防止一些人利用网络传播错误的思想和信 息,构建有效的网络道德防范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是当 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有关网络德育,一般认为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 l a n ) 和广域网 ( w a n ) 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 化、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网上德育基地等,这些德 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 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 必然趋势。 本文中网络德育系指发挥网络优势开展网上德育活动,对学生进 行政治、道德、法制、人文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网络道德是网络环境所生成的道德。它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 中的道德的新特点。社会道德的特殊形式。网络道德的建立和发展, 应当力足于现实社会道德的基础上,运用既有的道德原则在网络活动 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建构统一的信息社会 的道德体系。 网络意志:指在网络环境下,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 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 。王健敏著: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l o 月第l 版,第3 0 5 3 0 9 页。 2 绪言 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的失范。 由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特殊的信息媒体的显著特点,由此导致的网络道 德的失范具有世界广泛性、个体隐匿性和影响严重性等特点。 “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发展、 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以上这些都 对我国传统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社会,这个在 昨天听起来还似乎十分遥远的名词,不知不觉,我们己身在其中。德 育是个老问题,同时也是个新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关 注:异军突起的“小网迷”们正在随心所欲的“泡网吧”:网上聊天、 网上交友、浏览“网上垃圾“”网吧“网住了许多孩子的心,有 的甚至以此荒废了学业,身心健康受到伤害。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 能熟视无睹。德育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成长。网络社会的到来促使我 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思考。中小学校的德育 工作必须未雨绸缪,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内容,把提高儿童青少年 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迫切的目标,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 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 功能,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在网络上建立起塑造儿童青 少年健康人格的“长城”。为此,研究“网络社会”背景下中小学德 育工作如何改革与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小学在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德育活 动,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普 遍关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花了1 8 个月进行网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络调查,呼吁社会抵制网络垃圾。在国内,有关网络德育的文章也屡 见报刊杂志。2 0 0 1 年以来,相继有开明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网络 道德教育和广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问世。 但由于网络社会本身是新事物,总的来看,缺乏系统地、深层次地研 究。理论上探讨的较多,具体实践的较少,提出的问题多,拿出切实 可行的办法较少。基于上述研究概况,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 研究法和调查法。通过阅读各类期刊杂志、一些研究专著,及与之相 关的各种文献,调查现有的中小学情况。并借助各种现代电子检索系 统获取更为全面的材料,更为客观地提出立论,更为全面地进行论证, 得出更为完备的结论。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升级和质量的提高,人类正在步入一种新 的、不断迅速扩张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 许多人又称之为“信息 社会”) ,也称虚拟共同体( v i n u a lc o m m u n i 够) 。“网络社会”不同 于现实社会,相比较而言它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 1 虚拟性 虚拟性指网络社会虽然客观存在,但人们看不见、摸不着这一 特征。这一社会以知识、消息、信息、声音、图像、文字等作为自己 的形式。网络社会以虚拟现实( v i 咖a lr e a l i f y ) 和虚拟空间( c y b e r s p a c e ) 为基本的技术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网络。这种 新型社会与现实社会最大、最首要的区别在于它的虚拟性质。“网络 社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的虚拟社会。它 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 系统。具体地说,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 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 或者说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 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随着三维动画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 善,在互联网世界里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了另外一个 时空概念。1 9 8 4 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曾用故事告诉世 人:“屏幕之中另有一个真实的空间,这一空间人们看不到,但知道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它在那儿。它是一种真实的活动的领域,几乎像一幅风景画。” 他在科幻三部曲中首先使用了“c y b e r s p a c e ”( 赛伯空间) 一词,也有学者 把它译为“在线空间”或“计算机空间”,其内涵是指电脑网络专家为 用户营建的仿真空间。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 年龄、相貌、身份、学历和社会关系等都能借助虚拟网络得到隐匿和 篡改,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在网上,“人格面 具化” 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交往,不 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在网络社会中,往往会出现如下现象:在通 过电脑交往的活动中,双方并不经过直接接触,而是通过b b s ( 电子 公告板) 或电子邮件等形式来实现交流。进入电脑网络这个虚拟的社 会环境中,你可以以任何你所想象得到的身份参与社会交往,因此电 脑网络中大多数人不是以其真实身份出现( 基本上每个入网者都取得 了虚拟身份) ,一个白发老翁可以发布电子讯号将自己伪装成红颜少 女,强盗亦可自称警察而难以被发觉,看似彬彬有礼的先生,很可能 是“女扮男装”;心思细致的“佳人”,或许让你陷入认男为女的尴 尬,在网络社会中与你关系密切的朋友,也许就是现实生活中与你关 系紧张的邻居。正如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有一幅著名的 漫画,一条狗对另一条正在上网的狗介绍经验说:“在因特网上没有 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出了互联网的虚拟性。交往 主体隔着“面纱”,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沟通、交流着,交往活动 叶平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教育景观救育理论与实践1 9 9 9 年第7 期 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问一网络与生存【m ,厦门大学出版社,2 0 0 0 6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也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每个 用户就是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一员,通过网络互相联系、沟通。人们无 需见面就可以完成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时空压 缩化”特点,国界和地域的概念将成为历史。我们知道虚拟现实具有 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 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伸出了虚拟社团、虚拟共同体、虚拟城市、 虚拟国家等网络政治学的基本要素。因此,许多人认为如何正确地认 识网络资源及网络,把握虚拟性特征十分重要。 1 2 不可控性 不可控性主要是指在网络社会中个体交往对象的不可控性。网络 社会在引发社会变革的同时,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尤 其是交往方式。网络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基础,扩大了学生的 交往范围。在网络社会中,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 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人们,可以没有任何障碍、任何歧视地进 行自由、民主、平等的沟通和交往。这种交往可以超越时空和种种主、 客观因素的限制,具有更大的开放性、选择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因 为,网络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创造着一种可以进行全球沟通的 “网络语言”。这种语言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把世界各地的 人们联系起来,为全球文化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和物质载体。 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白由任意交往,网络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际交流 的空间和范围,掩盖了人与人中心理和形象上的障碍。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的社会关系囿于时空限制,交往面狭窄:亲戚、朋友、同事、邻 7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里、师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熟人社会”。其交往活动依附 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 的支撑和约章。而在“网络社会”里,尽管计算机专家可以将一切信 息还原为数字“o ”或“1 ”,使得声音、影像、触感等都成为了“o ” 和“1 ”的各种组合方式。也就是说,信息在其构成上是确定的,但 是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和超时空特征使得作为行为目的、意义和情 感的传播通道并不是清晰可辨的。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多 元的世界,它跨越了时空的地理界限,但却无法聚合历史文化的差异。 这些都使得发生在人与人之问的网络交往易变、混沌,网络社会中的 交往对象也因此充满了不可控性。 网络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存在于网络社会的普遍交往掀 开了人类交往史中新的一页。网络社会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使得世界性普遍交往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也使得“交往” 成为现时代的一个主题,成为人和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正是网络社 会所具有的普遍交往特征,有人甚至认为“当代社会的本质是全球化 交往的社会。”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对象的不可控性,一方面表现为:超时空性。 网络人际交往使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网络技术 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交往方式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 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称之为“c y b e r s p a c e ”的交往空间。由于 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与光速一样,每秒可以绕地球七圈半,因此,在 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身处其他地区网络之中的任何他人 8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发生交往关系,既可以定向与某一个人联系交往,也可以同时与多个 人联系交往,而这种交往行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发生和完成。“电子 媒介确实改变了社会交往行为的时空参数,大体上使得任何人都能够 在任何时候与任何入进行交流。理论上,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图景已有 技术可能性。”交往具有了普遍l 生和无限性,交往走向了世界。不同 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你可以和世界各国的人进行交流,只要你愿意。每个个体都可能最广 泛地参与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去,从而“作为地球人,世界公民的基础 感觉正在不自觉地形成”,让人感觉到了“天涯若比邻”、“四海 皆兄弟”的同时,也会让人体验到“对面不相识”的感觉。同时,网 络交往剥夺了人们之间直接的交往机会,大大的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 心灵距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疏忽、人与人关系的隔阂。人们可 以自如地在虚拟的环境里与远方的网上朋友联系,却不善于与现实生 活中的邻近伙伴沟通,或者适应不了周围的真实环境,造成个体之间 “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封闭的“部落化”倾向。 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型共同体的形成。由网络交往所形成的是一 种以前所没有的新共同体,有人称之为“电子共同体”或者“地图上 没有的共同体”即“虚拟共同体”。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空 间结合在一起。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池田谦一在电子网络的社会心理 一书中,曾经分析说:以往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在一个人生活史中逐步 形成的,在本质上它是受到本人的职业、学校、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 国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 范静晔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版,第6 4 页 9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的物理状况所制约的,但是电子共同体即可以在与个人史毫无关系的 地方形成,他们很可能是由共同关心某一领域的人所形成的,构成这 个共同体的成员也不受年龄、性别、职别等限制,而是由他们所关心、 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所决定。他说:“电脑通信在电子空间能一下子飞 跃时间、空间与社会的篱笆纯粹以信息之缘连接的人与人关系 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形成了全球性的没有制约的中间集团,它给 予人们的创造性动力的可能性是无法估量的。”应该说这种电子共同 体具有了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因为它们真正是为共同关心、共同目标 结合而成的共同体。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更加和谐的 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人们结缘于电子空间,形成“比特族”、“电脑 族”,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1 3 自由性 自由性主要是指在网络社会中,个人意见发表的相对自由性。在 “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主要通过电子邮件( e m a i l ) 、聊天室 ( i n t e m e tr e l a yc h a t t i n g ) 也叫在线聊天室、电子公告板( b u l l e t i nb o a r d s y s t e m ,b b s ) 、虚拟社区、游戏娱乐室等进行交往。网络联系着每 个人,只要你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你就可以在有空的任何时候将 你的资讯传给别人,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 精神世界和理想,如在b b s 上发表看法、发e m a i l 等。网络社会是 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组建的,因此它没有中心、没有层次、也没有 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这样就弱化了个体对社会及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从 1 n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中享受到民主和平等。可以这么说在网络砸前人人平等。在网络中, “网民”已经完全抛开了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收入、资历、 学历、种族等的区别,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不 会因为你在现实社会中是领导或是学者而对你另眼看待,因而在观点 的发布上没有更多的其它干扰因素。你可以同任何“网民”说包括自 己隐私在内的任何话,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网络所具有的这 种特殊优势,给人类渴望精神和情感交流者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相对 隐蔽的场所。而在传统媒体中,对作者的言论发布更多的体现的是权 威性。一般媒体都有自己言论的写作班子,且大多数由媒体自己人组 成,即使向写作班子之外的人约稿,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是有一 定知名度或相对理论水平比较高的人。同时,也不在需要交往的另一 方必须到场,也不必考虑对方是谁,是哪一个行业的。 目前,“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着网络 社会。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网络,上载、发布网络,一般没有严 格的新闻审查制度和核查系统,人们不必面对面( f a c et of 犯e ) 直接 打交道;如在b b s 上,言论观点是自由的,主题是随意的,主题的 确定完全可以说是自发的、随意的,可以是针对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 工作、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同样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任何人都 有选择主题的权利。而且由于它的虚拟性,它的观点表达和言论深度, 比现实社会更加广泛和深入。平时由于各人在社会上的角色不同,想 说又不敢说的问题,由于虚拟不但敢说,而且畅所欲言,并且言论发 布者的发言较少受到限制;而在传统媒体中的言论发布,主题一般是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由媒体的有关人员预先设定的,或是为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或 针对社会时弊,言论的作者虽然有写什么,不写什么的自由,但需要 经过层层把关和修改,在发表上会受到很大的控制。网上没有国家 和地域界限,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和控制的方式也 不再起作用。虚拟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时空”,非群体化社 会开始增多。 1 4 全方位性 全方位性指的是网络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渗透 到社会的生产、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在生产领域:由于信 息的迅速反应,已经使商品的产一供一销之间信息反馈的时间差、地 域差几乎降低到零。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使生产和流通中的库存规 模缩小,信息优于生产即以买定产的方式,节约了库存,甚至不再需 要库存,从而减少了积压,也降低了风险。资金占用由多到少,信息 消除了传统生产流通诸环节的浪费,降低了行销成本。同时,信息资 源还克服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资源只能独占和使用的局限性,使 有限资源能为不同的使用者所共享,并在使用中产生更多的信息。在 经济领域:网络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类型一网络经济,网络经 济包括电子商务,网络金融业、网络通讯业、网络技术产业等。它突 出了知识、信息的价值,用未来学家的话说“知识广义地说,包括 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一是现在第三 1 2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次浪潮的主要资源。”网络有利于广泛、迅速地传递商贸信息,沟 通顾客和生产厂家,及时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网上虚拟银行 的开业预示了一个新纪元:互联网主导的金融业革命已经揭开序幕, 远离管理和工作将成为发展趋势。目前,网络经济的份额在社会经济 总份额中所占的比例正在不断的加大,并且会继续上升,( 见案例1 ) 。 案例l 全球网络地址新的主导产业部门 以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正成为新的产业部门,它不仅带动了信息技 术产业和信息商品化产业,而且正在带动卫星太空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和新型材 料产业等。信息技术产业大体可以分成:计算机硬件、软件与信息媒介产业。信 息商品化产业大体可以分成新闻报道、出版和数据库产业,咨询业,客户信息代 理产业,教育和教养产业,电信产业,网络产业等。其中,仅全世界电信产业的 营业额在1 9 9 5 年就达到7 8 8 0 亿美元,2 0 0 0 年则己超过了l 万亿美元。 资料来源:萧琛: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3 4 7 页。 在军事领域:它可以使军事指挥系统全面迅速地掌握敌情,加强 全局的协调、控制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教育领域:网络向教育领域的 渗透决不只是意味着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简单交融,其对整个教育 领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在网络社会中,有互联网引发的人类历史上 的媒体革命正迅速影响到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 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人类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都为网络教育 的推行创造了条件。可以这么说,网络教育正在掀起教育领域的一场 新革命。网络教育革命将带来教育范式的转型,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型、 。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著,陈峰译: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版,第 3 1 页。 1 3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教育观念的转型、教学方式的转型,并且也将带来教育经营方式的转 型。网络教育的作用是传统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见案例2 ) 它必定 将在我国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从1 9 9 9 年到2 0 0 1 年, 我国的网络教育的招生学校由4 所增加到了4 5 所,并且招生人数也 在呈几何级数向上攀升,从一两百人增加到了四五十万人。 案例23 0 所高校今年获准开展网上学历教育 2 0 0 0 年6 月2 7 日,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在教育部举办的新闻记者通气会上 透露,今年设立研究生院的3 0 所高等院校将获准开展网上远程教育,教育部将 投资4 0 0 0 万元支持高校网络教材及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目标是形成开放 式教育网络,构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为此,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 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6 所学校试点的 基础上,扩大到3 0 所高校进行试点,名单近期公布。这些学校可以开设研究生 课程,本、专科学位学历教育。招生时既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录取,也可以 自行组织考试。各学校根据学生考试成绩颁发毕业证书。 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将在明年完成2 0 0 门左右社会亟需专业的专业基础和 技术基础课程、公共课的网络课程建设,此外还要建立教学案例、教学模块、教 学素材库,如建立重大疾病、m b a 、法院判决案例等案例库。 为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课件的制作水平,教育部还将为高校教师开 设网络技术培训班,现已在全国设立了十几个培训基地。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2 0 0 0 年6 月2 8 臼 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全新的社会结构特征,网络社会的生存使许多 事物的外围( 形式) 统一到数据流上跨越国家传统政治疆界的越 境数据流( t r a n s b o r d e rd a t af 1 0 w ) ,而不再具有丰富多彩的时空表 1 4 第一章“网络社会”的特征 现时,事物的核心( 内容) 却可能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反映。网络的发展 也带来了诸如“网上色情、暴力”、“信息污染”、“国家与社会的 安全”、“文化的融合与侵略”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网络社会对现代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第二章网络社会对现代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品德,即思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 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一般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基本心 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各有其重要作用,又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形 成有机的统一体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品德。如果各种成分发展严重不协 调,就会出现品德结构上的缺陷,妨碍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导致学 生个体不良品德的产生,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科技进步是历史进步 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巨变往往与科技的变革密切相关。任何一种革命 性的科技的进步,都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的前进。网络的发展, 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为德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 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同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世 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福祸相随,同样,网络正给人们带来正 反两方面作用的潜在冲突。网络犹如滔滔大江,挟裹着珍珠和淤泥翻 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愚昧。由于网络 与生俱来的难以抗拒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生,他们很快成为 了互联网的主力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 最近一次 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 0 0 3 年1 2 月3 1 日,中国大陆的“上网计算机”达到3 0 8 9 万台,“上网人口”约7 9 5 0 万人,“上网人口”中5 2 9 的是2 4 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 8 岁 以下的占1 8 8 。( “上网计算机”指至少有一人使用该台计算机上 网;c n n i c 对“网民”的定义为平均每周上网至少l 小时的中国公民。) 】6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报告结果另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多,高中以下的学生 占1 3 5 ,高中生占的比例最高,为2 9 3 。由此可见,青少年是网 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共享、个性化的 广褒平台。它能使学生更详尽、更直观、更快捷地了解世界上文明的 发展现状,感受现代社会的思想潮流,打破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束缚, 从而在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应社会的新途 径。他们与网络一起成长、互相交融,成为新工具下的新一代。美国 著名的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 d o nt a p s c o t t ) 在数字化成 长一网络时代的崛起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网络世代”( n e t g e n e r a t i o n ) 的概念。网络世代在我国业已形成。他们是社会群体中 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 中小学生的年龄层次由于正处于道德发展阶段,正是品德形成和发展 的关键期。因此,网络对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2 1 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视野的拓展 信息是网络社会的主要资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种方式、 一种工具,正以飞快的速度影响着世界,影响着孩子。它为学生学业 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在传统 的德育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居于被动发展的地位。学生个体为了取得 集体的认同,有时不得不放弃个人许多个性特征,学生接受的往往是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育。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只要拥有一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 ! 垃:丛! 璺型衄丛! 魁:g d 尘! 卫】旦i 型2 q 壁型q ! ! 2 地q = b ! 盟 1 7 第二章网络社会对现代巾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联网电脑,既可方便地获取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 的各种信息,又可与外界自由地交流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 知欲和想象力,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 信息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主体。 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和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由于匿名性和虚拟性,学 生可以抛开一切顾虑,在网上自由自在地聊天,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 见。或者以电子邮件或在b b s ( 电子公告板) 上充分发表的观点、见 解和建议。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无限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 思想、兴趣、爱好、能力等对信息进行加工、吸收、获取。在网络空 间里个体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从电视与电脑的区别中, 人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电视与电脑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单 向的,而后者是互动的。单向的电视使儿童只能被动的吸收,形成他 们对外界的依赖,缺乏独立自主的欲望。电视不能成为其主动探索的 工具,他们也缺少积极创新的舞台。而对网络互动功能的好奇,成为 他们主动探索的动力。据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上网”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信息与通讯:“查找资料”( 5 2 1 ) 、“浏览信息” ( 4 7 ) 、“找人聊天”( 4 5 6 ) 、“收发e m a i l ”( 3 9 8 ) 。网络提 供的强大的搜索、存取、数据分析功能,使儿童自己寻找资料、分析 判断得出结论成为可能。他们的自我意识因此而变得更为强烈。创新 对他们而言有更深层的内在动机,他们把创造当作自我实现、自我满 足的途径。各种个人网页、主页的设计,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和成功感。“极具个性的网络世代通常都拥有强烈的独立性及自主性。 论现代网络社会与中小学德育 此特性大部分衍生于他们是积极的资讯寻求着,而非以往被动式的资 讯接受者。网络世代所拥有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存取资讯特权,更赋予 了他们获得必要资讯的权力,以便与他们觉得不正确的资讯相抗衡。” 他们在网上可以体验到各种人生角色的酸甜苦辣。这种丰富的体验, 恰是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网络上大量的积极的、正面的信息拓展了 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的视野。 学习方面,从网上提供的信息来看,多数人都对作弊、弄虚作假 的行为深恶痛绝,认为这是不诚实、不守信的现象。强调学习要主动 刻苦、努力、诚实,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见案例3 ) 案例3 校园诚信:考验个人也考验制度 本报记者赵小雅 近日,校园诚信问题不断被提及,与此同时,有关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弄虚 作假的议论也不绝于耳。教育诚信、校园诚信成了教育自省的一个重要话题。 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 失信成了社会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之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全社会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诚信教育活动。学校 作为教育青少年儿童的重要阵地,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学生更是应有的责任和义 务。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诚信教育成了会议的重要议题 之一。与会者谈到,在一些社会失信现象和错误认识的影响下,校园内也存在着 大量的不诚实、不守信的现象,如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弄虚作假、教师言行不一 等。所以,加强诚信教育应该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受到进一步重视。目前,“诚信在教育”、“诚信在校园”在许多地方已经被响 【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一网络时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 9 9 9 年版,第9 5 页。 1 9 第二章网络社会对现代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亮地提出并被付诸实践。 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系统就向全市8 0 0 万市民做出了庄严承诺:诚信在盐城教 育。他们提出了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以“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 务”为经,阱“诚信行为、诚信制度、诚信文化”为纬,以创建“诚信校园”为 契机,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诚信校园不光是学生诚信,而且也包括教师和校 长的诚信。盐城教育局对校长、教师、学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诚信要求。对校长, 要求廉洁奉公、奋发有为、坦诚待人、表里如一、履约践行、率先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