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国内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当属浙江省,而其中宁波的服装产业具有代表意义。这 些集群内部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作为龙头主导着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而其 他多数中小企业则更多通过模仿创新、干中学、反求工程等来实现创新,即集群内部 中小企业的创新更多的受益予知识和创新的外部性,集群内部企业间的联结关系结构 多为“雁型结构”或“梯型结构”。 本文分析了宁波服装业的发展轨迹和现状,阐述了宁波服装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 即将加入w t o 的局势下,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理论背景;在产品组 织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宁波服装产业存在的突出阀题及对策。本篇以迈克尔啵特的 钻石理论为依托,对整个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要素及优劣势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 产业结构模型及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服装产业 中图分类号:f 0 6 1 5 a b s t r a c t z h e j i a n gp r o v i n c ei st h ep e r s o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a n dn i n g b o a p p a r e li n d u s t r yh a sd e l e g a t i o nd e n o t a t i o n i nt h e s e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o n e o rac o u p l eo f b i g e n t e r p r i s e sl e a da b i l i t ya n dl e v e lo f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m e d i u m - s i z e da n ds m a l le n t e r p r i s e s a c h i e v ei n n o v a t i o nb yi m i t a t i o n i naw o r d ,i n n o v a t i o no fm e d i u m s i z e da n ds m a l l e n t e r p r i s e sb e n e f i tt oi n e x p e r i e n c e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h i s t o r ya n d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n i n g b oa p p a r e li n d u s t r y w i t h t h ec o m i n go fe c o n o m yg l o b i n ga n dw t o ,n i n g b oa p p a r e li n d u s t r i e sm u s ta d j u s ti t s s t r a t e g i e so f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g ou pt h eg r a d eo fi n d u s t r i a l b a s e do na ne n t e r p r i s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p a p e rp o i n t s o u tt h eb u l g ep r o b l e mo fa p p a r e le n t e 巾r i s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g i v e ss o m ef e a s i b l es u g g e s t i o n s b a s e do nt h ed i a m o n dt h e o r yo fm p o r t e r , t h ep a p e rr e s e a r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e l e m e n ta n da d v a n t a g e & i n f e r i o r i t yo fn i n g b oa p p a r e l i n d u s t r y , e x p o u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m o d e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i o no f i n d u s t f i a lc l u s t e r s k e yw o r d s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 sa p p a r e l i n d u s t r i a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n u m b e r :f 0 6 1 5 i i 第一章引言 1 1 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 第一章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装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面料制作、服装设计、服装生产和 物流与营销等) 出现新的发展态势。服装设计具有很强的产品增值功能,服装设计师 和服装企业越来越重视开发服装的文化内涵,从而赋予服装以物质消费品和文化消费 品的双重功能:服装设计方面也不断融入绿色理念。相对而言,服装制造的科技发展 相对滞后,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对低成本区位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产品营销逐渐以 品牌为依托,非价格因素成为服装贸易的竞争焦点。 浙江服装业已经形成三个基本的生产地域,即杭州、宁波和温卅l 。它们各自以生 产女装、男装和休闲装为主,无论在产品品牌还是在营销策略上,都带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简单来说,这三大地域的优势分别是脑力( 杭州) 、实力( 宁波) 和魄力( 温 州) 。其中,宁波素以“红帮裁缝”著称,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西服生产企业,宁波 服装产业已初步构成以服装主业突出、区域品牌领衔、集群优势明显、核心能力卓著 的产业基本架构。但目前宁波服装产业的增长势头和增长幅度己明显趋缓,利润空间 也在缩小,宁波服装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期,提高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则是 转型的关键所在。 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理论源自于企业群落理论( m a r s h a l l ,1 8 9 0 ) , 其目的是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1 。 w e b e r ( 1 9 0 9 ) 提出了集聚经济理论2 ,从技术、劳动分工、规模经济和经常性开支 成本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化的原因。p o r t e r ( 1 9 9 8 ) 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 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3 。k r u g m a n 认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受益递增是各个国家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根本原因4 。 v e n a b l e s ( 1 9 9 6 ) 根据集群地方化和城市化效应出现规模递增收益的现象,提出规模 较大的集群比规模较小的集群更具有竞争优势5 。b r e s c h i ( 1 9 9 8 ) 与i s a k s e n 分析 了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6 。 国内学者王缉慈、童昕( 2 0 0 1 ) 主要从技术经济学角度7 ,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 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魏守华( 2 0 0 2 ) 根据产业集群区域 显现出的超强竞争力8 ,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 场竞争优势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第一章引言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 中,大量 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 现象。产业集群理论不仅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 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还强调了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提 出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产业发展途径,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 1 2 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企业集群( 1 0 c a le n t e r p r i s e sc l u s t e r s ) 或地方产业集群 ( 1 0 c a l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 以下简称集群) 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 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 在扎根于日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 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 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 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集群这一主题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进行 了十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从上个世纪9 0 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国际上集群研究一直在进行跟踪, 1 9 9 9 年仇保兴小产业集群著作的出版92 0 0 1 年王辑慈等人撰写的创新的空间: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问世,以及2 0 0 2 年底中国软科学协会“产业集群( 簇群) 与区域创新发展”宁波会议,都对我国的集群研究起到了促进繁荣的作用。据初步估 计,参与集群研究的以及对集群研究有极大兴趣的研究者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他们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发展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地方横向课题的支持下,集群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与日 俱增,涉及到的学科有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1 3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当属浙江省,而其中宁波的服装产业具有代表意义,这 些集群内部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作为龙头主导着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而其 他多数中小企业则更多通过模仿创新、干中学、反求工程等来实现创新,即集群内部 中小企业的创新更多的受益于知识和创新的外部性,集群内部企业间的联结关系结构 多为“雁型结构”或“梯型结构”。相对而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一般由众 多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结网创新,单个企业无法影响集群整体的创新水平,企业 问存在明显的动态学习和群体创新行为,呈现出一种“动态网络”的形态,如萨克森 2 第一章引言 尼用“动态网络”对硅谷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进行描述”。通过对宁波服装产 业集群存在的高附加值的核心链节薄弱、产业内的合作程度低,专业人才匮乏、中介 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集群的现代服饰文化内涵浅薄等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比较 成熟的产业集群理论找到提高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 1 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通过书店、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宁波的服装企业进 行实地考察,分析宁波服装业的发展轨迹和现状,阐述宁波服装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 特别是加入w t o 以后,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理论背景;在产品组织理 论的指导下,分析宁波服装产业的问题及对策;以p o r t e r 的钻石理论为依托“,对整 个宁波服装业的发展要素及优劣势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模型及产业集聚的 发展方向。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是以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地方独特的产业文化为基础 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规模、绩效、发展轨迹进行了总结,并重点分 析了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产业网络结构和动力机制,在产品组织理论的指导下,以 p o r t e r 的钻石理论为依托,分析宁波服装产业的问题及对箴,提出解决宁波服装产业 集群突出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 3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 为主) 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 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其目的是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 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产业集群理论不仅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强调 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还强调了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 的整合能力,提出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产业发展途径,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 创新的作用。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 理论源自于企业群落理论( m a r s h a l l ,1 8 9 0 ) , 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 围内的地理集中”,其目的是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 间的传播与应用,其理论研究主要有三大流派: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 争优势理论。外部经济理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m a r s h a l l 首先提出来的,他所讲的 外部经济部分来源于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经济,即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 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集聚经济理论是由工业区经济 学家w e b e r ( 1 9 0 9 ) 首先出的,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 r e g i o n a lf a c t o r ) 和 集聚因素( h g g l o me r a t i o n ) ,从技术、劳动分工、规模经济和经常性开支成本等方 面分析了产业集群化的原因,即从集聚因素造成的经济性“一般经济开支成本” 降低来研究集群产生的动因“。p o r t e r ( 1 9 9 8 ) 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 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 的形成机理和价值”。 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们从不同的视角 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研究。在产业集群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三次产 业集群研究的高潮:2 0 世纪3 0 年代,h o o v e r ( 1 9 3 7 ) 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 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 4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群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 0 世纪7 0 8 0 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探 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的是与“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集群 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 s c o t t ,1 9 8 3 ,1 9 8 8 ) 。 这是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高潮”;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 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群的创新 体系”( l u n d v a l l ,1 9 9 2 ) 。k r u g m a n ( 1 9 9 1 ,1 9 9 5 ) 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 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认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受益递 增是各个国家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根本原因2 0op o r t e r ( 1 9 9 0 ,1 9 9 4 ) 从静态竞争优 势的原理出发,认为集群促进区域竞争,并因此保持或增加其经济增长的速度,提出 了地区竞争力的著名的“钻石”模型,他特别强调产业集群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 力的作用“。v e n a b l e s ( 1 9 9 6 ) 根据集群地方化和城市化效应出现规模递增收益的现 象,提出规模较大的集群比规模较小的集群更具有竞争优势2 2ob r e s c h i ( 1 9 9 8 ) 与 i s a k s e n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这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第三次高潮的出 现”。 从产业集群的发生机制来看,主要有三种主要观点:m a r s h a l l 对产业集群发生机 制的解释、w e b e r 对产业集群发生机制的解释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群发生机 制的解释。m a r s h a l l 最早关注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他将这 一“特定地区”叫做“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企业,他们规 模经济较低,但专业化程度较高,联系十分密切。m a r s h a l l 把地方性工业在产业区的 集聚归结为企业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层面的规模报酬不变、社会层面的规模报 酬递增,并且指出这种外部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了几方面的好处:1 、技术的外溢。 由于m a r s h a l l 时代信息的流动是按距离衰减的,所以知识在当地的传播要比远距离 流动更容易。“对于机械、流程和企业一般组织的发明和改进,人们很快进行研究; 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好的思想,会被别人采纳,这个思想又与他们自己的建议结合起来, 因此它又成为新思想的源泉。”“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协同创新的区域环境,知识信息的 扩散是仓4 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产业区的经济持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 的新企业的加盟。2 、提供一个专业技术工人共享的劳动市场。产业区内集聚了许多 潜在的劳动力需求和潜在的劳动力供应。“雇主们往往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 能的工人的地方去( 办厂) ,同时,找工作的劳动者,自然也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 们那样技能的地方去找职业”。所以这种集聚既降低了工人的失业概率,也确保了 厂商无论是在“好时光”还是在“坏时光”的劳动力供应。这种潜在的供需关系又加 强了既有的产业集群。3 、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产业集群可以支持该产业专用的 多种类、低成本的非贸易投入品的生产。众多使用中间投入品的企业集中在一起才使 辅助性工业能够使用专业化的、高成本的机械设备,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来供应众多的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消费者。m a r s h a l l 在收益不变、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认为企业的集聚是为了追求企 业外部的规模经济。他特别强调当地文化的影响即企业的“根植性”。但是,我们发 现:劳动市场其实会由于垄断买方的问题而没有出清( 供大于求,出现非自愿失业) , 也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述的第三个集聚原因其实也已经承认了企业层面的规模经 济。m a r s h a l l 的外部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原因,但并没有阐明这 种外部经济的最初来源何在,他只论述了集中生产的优势,而没有描述可能导致集中 的过程,他忽略了区位和运输成本因素,因此也就没有注意到不同的产业和区位,产 业集群的程度和持续性是不同的。w e b e r 在工业区位论中阐述了微观企业由于相 互协作、动力使用、成组分布( 分工序列化,互相投入产出联系) 而在选址决策 中趋向于集聚。他把区位因子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区域因素使工业固定于一定 地点( 如趋于使运费最小或劳动成本最小的区位) ,集聚因素使工业趋于集中或分散 ( 如相互分工协作或地价上涨等) 。w e b e r 认为合理的工业区位应这样确定:在区域因 素决定了工业企业的区位后,相互关联的企业为了节约运费和交易成本而做趋于集聚 的区位调整。w e b e r 将产业集群归因于企业决策者将集聚所得的利益与因迁移而追加 的运输和劳动成本进行大小比较后的结果,他将社会集聚和意外集聚( 外部经济) 看 作是次要因素而在分析计算时没做具体考虑。由于w e b e r 的工业区位论是以古典经济 学为基础、以成本分析为依据来研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工业地域结构,所以他没有 考虑垄断价格给企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也没有考虑政府的作用、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只从资源禀赋的角度考虑资源型产业的集聚,所以不具有一般性。2 0 世纪9 0 年代 以k r u g m a n 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k r u g m a n 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 i x i t - s t i g l i t z 垄断竞争 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 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他偏重密切的经济联系导致集聚而非比较优势,并 且认为技术外溢是集聚的次要因素,因为低技术产业也能形成集聚。在 d i x i t s t i g l i t z 模型中,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形式而内生。对于消费者行 为:他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不同种类的消费品替代弹性越小,种类越多,价格指数就 越低,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越高;对于生产者:由于企业规模报酬递增,面对消费 者对产品种类的不同偏好,每个企业就生产不同的工业品,这样就加深了生产的分工 程度。为实现足够的规模经济,每个企业都想使自己的产品独占一国的消费市场:为 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他便倾向于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的地方,但大的市场需求又 取决于所有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以制造业为例:一方面,只有制造业大集中的区位 才- 有较大的当地市场需求,这就产生一种向心力驱使新企业的加盟;另一方面,只有 有较大市场需求的区位才有更大规模的制造业部门,有较大制造业部门的区位有较低 的制造品价格指数,从而有能力支付工人一个较高的实际工资,这就产生了对劳动力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的吸引。两方面结合就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程度。这样的循环累积过程使产业集群一旦 发生,就能自我增强而持续下去。k r u g m a n 将最初的产业集群归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集聚的产业和集 聚的区位都具有“历史依赖一| 生。 从世界各国产业集群的模式来看,根据国家干预在产业集群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 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将国家层次上产业集群的模式分为三种类 型: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以美国的硅谷、第三意大利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比较具 有代表性;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群模式,以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和台湾新竹等地 方比较具有代表性;计划型的产业集群模式,以前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和改革开放前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聚区为代表。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群模式主要有下列基本特征: 1 、市场机制十分完善,产业集群的成长、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来 完成。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逐自发地形成的( w e b e r , 1 9 0 9 ) 。2 、外部政簟力量对产业集群区的成长、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主 要通过调节产业集群的制约因素,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3 、政府的调节作用往往 是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其产业集群成长、演化完全 是一个市场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自发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业集群的成 长完全以竞争为动力,政府在产业集群上的认识十分有限,产业集群的类型主要是 m a r s h a l l 式的产业区,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中小型企业,如英国 的斯塔福德郡的陶器生产、贝德弗德郡的草帽生产和谢菲尔德的利器生产等。在 m a r s h a l l 看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是这些产业区内企业集聚的根本原因,而宫廷的奖 掖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m a r s h a l l ,1 9 2 9 )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业集群区开始 大量涌现,涵盖了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到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再到知识技术密 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几乎所有的产业门类,并不断演化,呈现出形态、种类、规模各异 的产业集群群落,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 俗称第三意大利) 的传统产业区、美国硅 谷高科技产业区和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区以及德国b a d e nw u r t t e m b e r g 地区产业集 群等。这类产业集群区的出现,大都是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获得专业化经 济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以及特定区域社会文化优势和持续创新的氛围等而聚集到一起 的,而政府仅仅通过一些调节和激励措施,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引导并促进集聚 区的良性发展。因此,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作用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产业集群 的成长基本上依赖产业与市场的互动,由于企业竞争力和内源力的高低以及本地根植 性的强弱影响,各产业集群区竞争优势的差距明显、层次性较强。政府扶持型的产业 集群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 、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 作用比较薄弱,产业积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 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2 、由于产业起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群和 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3 、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 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区的形成。从欧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基本 经验,可以得出:市场的自动选择的长期性使得关键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后发展国 家来说,变成痛苦而难以忍受的漫长过程。要摆脱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约束,实现经济 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集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 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 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 业集群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同本的 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群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 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实现落后国家的赶超 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产业集群区的发展壮大,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 等方面与私营部门相比都不再具有优势,无法对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起到支配作用, 政府需要逐步退出,转为行使市场主导型模式下政府的职能。计划型的产业集群模式 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产业集群模式,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 中央计划经济的力量,迅速的转移和调配资源,扶植重点产业,迅速地形成独特的产 业集群。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2 0 世纪6 0 年代我国的三线建设都是这种集聚模 式下的产物,虽然说这些产业集群区的出现,适应了当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 事的传统体制,但是集聚的经济效果增加收益、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往 往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由于计划经济的刚性和条块分割的影响,这样的集聚 设想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 产业集群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中特性。根据产业性质,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如美国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波士顿1 2 8 公路、德州 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 非亚等。第二类是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中国浙江的 一些地区:宁波的服装、嵊州的领带、温州的皮鞋、海宁的皮革、乐清的电器、柯桥 轻纺、永康的小五金、义乌的小商品等。第三类是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 如日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 国内学者王缉慈( 2 0 0 1 ) 主要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 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等,王缉慈认为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 竞争优势的源泉,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高度分工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而 技术创新是中国产业集群与国际产业集群的主要差距”。魏守华( 2 0 0 2 ) 从产业组织 理论角度,根据产业集群区域显现出的超强竞争力,从生产成本、基于质量基础的产 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优势等方面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 3 第二章产业集群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 中,大量 产业联系密切的企、韭以及楣关支撑机构在空闻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 现象。产业集群理论不仅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 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且还强调了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提 出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产业发展途径,尤其突出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 9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3 1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规模与绩效 宁波市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鄞州区石硬街道、奉化市江口镇长达1 5 公里的区域 范围内( 见图3 1 ) 。目前,宁波服装产业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并配以羊毛绒服 装、童装、针织服装、丝绸服装、皮革服装等系列。2 0 0 3 年,全市共有2 0 0 0 余家服 装企业。在浙江省的服装行业中,宁波的服装产量占4 0 左右,其中西服、童装和针 织服装分别占4 4 、7 6 和6 5 。宁波服装出口占全省的3 0 ,总资产占到全省的5 0 。 宁波服装产量、销量、名牌数、销售收入及利税在国内均名列前茅。产品出口欧美、 东南亚、中东等8 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服饰制造销售基地。 宁波服装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 0 0 3 年,宁波市上规模的工业 企业中,服装企业占十分之一;服装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 7 ,利润占全市 的1 1 4 。与此同时,服装业与旅游业、外贸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互相推动、协同 发展。 图3 - 1宁波市服装产业集群的区位图 1 0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3 2 宁波服装产业生产特点 与其他地区的服装产业相比,宁波服装产业相对比较成熟,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 意义,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服饰制造销售基地。已初步构成以服装主业突出、区域品牌 领衔、集群优势明显、核心熊力卓著的产业基本架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 方面的生产特点: l 、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同步增长。不少企业已经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 线,可以实现电脑排料、自动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等自动化生产。 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提高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节约了人力资本,并进而增强出口创 汇能力和企业竞争实力。 2 、完整的服装产业链逐步形成。服装加工业的兴起带动着地方纺织行业的发展, 纺织行业也不断加快技术改造,引进一大批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 业的主要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大大增强了纺织产品的后加工和深加工能 力,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面辅料生产企业、印染企业也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产 品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至此,服装加工、印染、面辅料制作的相互配套的 地方服装产业链逐步完善。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国内服装业界高质量奇缺的状况,雅 戈尔集团已经通过合资的方式涉及纺织制造领域,这将进一步增强宁波服装的产业链 优势,提高宁波市及全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 3 、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宁波服装产业逐渐将部分服装生产企业或生产环节转移 到内地,借助自身强大的产业基础,信息、人才和交通的优势,形成服装设计、和中 高档服装生产中心。 3 3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 宁波现代服装工业自5 0 年代开始起步,经历了成长、转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 比较成熬的产业。在这五十多年中,服装产业集群从以小型服装加工厂为主到具有一 批以服装主业、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从接受来料加工到自创品牌,从单纯对 上海及国内市场的依赖,逐渐走向大规模进军国际市场。在这条独特的发展轨迹中,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各个发展阶段,基本适应了当时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这正是 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壮大起来的根本原因,也因此能够在国内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作出迅速反应。表3 一l 列出各个发展阶段的市场需求状况、服装 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及其代表企业,对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的回顾和 总结。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表3 - 1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 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状况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代表企业 生产组织由早期乡村、城镇创办的合作社( 组) 发展到后期的服装厂; 起步期初期以承接百货公司及市民的来料加工为主,宁波服装总 ( 5 0 年代 成衣制造开始 6 0 年代生产军装、绣服,7 0 年代中后期开始社、宁波绣服 至7 0 年代 起步,市场需求 生产西服;厂、宁波鞋帽 量少。 中后期) 服装制作的设备简单,产业发展缓慢; 厂等。 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到1 9 8 0 年,仅奉化就有 7 6 家服装厂,职工人数达到4 7 8 0 人。 依靠近郊区位优势和人缘关系优势,为上海及 海外加工: 经济发展、对外各地兴办服装厂,尤以奉化居多; 交流增多,引起奉化市江口镇以生产西服为主,奉化市莼湖区 鄞县纺织服 服饰观念的改以生产衬衫为主,鄞州区则都以生产西服为 装厂( 后改为 成跃期变,进而促进成主: 甬港服装总 ( 7 0 年代衣业快速发展;初期单纯为上海服装厂加工,后期出现一批上 厂) 、奉化罗 末至8 0 年服装市场不成海联营厂; 蒙西服厂、鄞 代中期)熟、不稳定;积累了技术与经营经验,但资本积累的速度 县培罗成西 8 0 年代中期,慢; 服厂、上海开 全国兴起“西服服装市场不成熟、不稳定,导致地方小企业快 开公司宁波 热”。生速亡; 衬衫厂等。 产业颇具规模,到1 9 8 5 年,服装企业达8 2 5 家,从业人员6 3 7 0 人,产量3 5 5 1 万件。 大量落后企业倒闭: 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引进设各,产品趋向高 转型期 档、优质; 鄞县青春服 ( 8 0 年代 “西服热”降 成立服装工业公司,管理国营、大集体服装企 装厂、r 波甬 温。业,以及乡镇服装企业; 港服装总厂、 中后期) 罗蒙柏服厂 部分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部分产品获部级、省 级奖,但品牌和奖项的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 发挥。 服装市场相对 杉杉集团开创品牌大获成功,由此带动一批品 饱和: 牌企业的诞生: 中高档服装的 一小批领先企业开始向世界名牌迈进; 发展期需求量上涨、服 品牌拉开了地方服装企业间的档次,以及宁波 杉杉集团、雅 ( 9 0 年代 装文化内涵力 与其他地区服装业的档次,逐渐在全国建立起 戈尔集团、罗 至今)图彰显: “宁波服装”这一区域品牌; 蒙集团、一休 消费心理日趋 政府对服装业的重视程度加大,优化服装产业 集团、洛兹集 成熟,名牌价值 的发展环境: 团等。 服装专业机构( 院校、测试中心) 及服装协会 增强。 成立,产业系统基本完善( 见图3 2 ) 。 资料来源:钱茂伟宁波服装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 9 9 9 ;调研资料及各企业网 站资料整理。 1 2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图3 - 2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图 3 4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产业网络结构 3 4 ,l 本地网络 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在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中早期,地方企业网络就 已经存在。例如,一些小型加工点以松散型加工的方式形成劳动密集型服装生产联合 体”。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实力增强,地方企业的相互依赖程 度也相应地降低。目前宁波服装企业之问的产品联系无法准确地描述出来。从被访企 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企业的地方产品联系强度相当弱,即使他们所用的服装辅料也 可能来自宁波以外的其他地区,甚至不少中小企业也是如此。地方辅料市场基本上面 对小型服装加工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首先,宁波以男装生产为主,男装的 样式较为有限且变化不大,其规模经济明显,适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一般来说,企 业采用现代服装制作设备后,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不需要外包。其 次,宁波服装业界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三个等级,即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第一 梯队,以罗蒙、培罗成等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及其余企业构成的第三梯队。第一、 二梯队的大中型企业越来越追求品牌,力图使服装体现文化内涵和企业个性,而转包 给以生产中低档服装的小型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和成本,服装质量也难以控制,所以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自己生产,或在区外寻找合适的生产商。再次,宁波也有- 4 , 批 企业生产女装、休闲装等产品,但是尤其女装的个性化比较明显,变化较快,需要较 强的设计理念,外包的风险和成本均较高。 目前,企业间的产业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信息联系。这种信息联系既可以通过正式 的交流活动而发生,也可以通过不同企业间的人员交往而发生,信息联系在中小企业 之间更为频繁。 新建的宁波服装学校、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纺织服装测试中心等服装 专业机构以及宁波大学新设置的相关服装专业成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新兴实体。由 于这些机构是地方服装市场现实需求的产物,所以它们自成立起就一直积极主动地与 产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它们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如培养专业人才、丌设培训课程 等,另一方面直接将其开发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此外,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雅 戈尔、杉杉、罗蒙、培罗成等数家知名服装企业和1 0 余所开设服装专业的职业学校, 以专业、资金为纽带,组建宁波服装职业教育集团,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3 4 2 非本地网络 一、网络联系 从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来看,非地方网络自发展初期就开始建立起来, 其动机在于从区外获得先进技术、寻求产品市场。非地方网络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并 不断向外拓展的动态过程之中,进入品牌发展阶段后,非本地网络所跨越的地域空间 也逐渐从浙江省内、邻近的江苏和上海,扩展到全国范围,并达至海外。 面料供应。被访企业多数表示,国内高级西服面料的生产商数量有限,且分布相 对集中于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份。大多数西服企业通常与这些地区的厂家直接建立 起相对固定的供货关系,部分高档西服面料需要从意大利、日本等国进口。本地虽然 也有一些纺织厂,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较低,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加工外包。第一类外包的是差异化产品,例如服装厂自己加工西服,而让其他地 区的服装厂为其加工衬衫、休闲装等,寻找区外加工商的动机是价格低、产品质量好。 另一类外包的是相关产品,如皮鞋、领带等,这些产品在浙江均有专业化的生产领域, 而且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品牌。第三类外包的是自己放弃生产的产品,例如一些企业效 仿“耐克”的经营模式,即采取品牌加盟的方法,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自己 主要致力于品牌运作。这类企业选择外包商时通常更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多选用外 地分包商。 营销网络。不少服装企业在全国建立了以分公司( 办事处) 、专卖店、专厅( 专 柜) 为主的三级营销网络体系。以雅戈尔为例,它在全国设有1 5 6 家分公司、2 2 0 0 多 家销售网点,并在香港、日本和美国设立了三家分支机构。 1 4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技术合作。一种方式是与区外技术人员或技术服务提供机构建立短期合作关系, 例如雅戈尔曾邀请上海的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为其 编制企业“二五”规划。另一种方式则是聘请国内外资深的服饰管理专家和设计人员 安扎企业或与国内外同行企业联手共同开发新产品。例如雅戈尔集团与国际著名的服 饰品牌专家、法国巴黎时尚工作室创建人奥博利马蒂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他在三年内 作为集团的品牌顾问,为该品牌的提升及营销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以前的国际合作多数是通过合资来获取资金和技术,目前宁 波服装大中企业则以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为目标,积极寻求与国外著名服 装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分工合作的契机。例如,雅戈尔己开展了产业全链 条的国际合作。它与日本晃晃服装水洗公司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服装印染、 水洗项目;又与世界5 0 0 强企业日本依藤忠等公司合作面料制作,意欲构筑完整的产 业链;成立雅戈尔日本公司,加强与日本在商品、品牌方面的开发、生产和贸易的合 作,增加自己的品牌销售;与皮尔卡丹公司达成开发面向亚洲市场的产品合作协议。 此外,另有一些宁波服装企业也正在运筹新的国际营销策略,例如,以投资控股的方 式收购国外服装企业及其成熟品牌,借用后者的销售网络进军国际市场。 二、甬沪产业联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在宁波的非本地网络关系当中,最具有重要价值的便是与上海的产业联系。8 0 年 代初,宁波开始利用两地的民间亲缘关系与上海建立起产业联系,促使宁波服装业摆 脱了长期踌躇的局面,迅速成长起来。在随后的各个发展阶段,甬沪两地出现了不同 的合作形式和内容,其联系强度日益增大( 见图3 3 ) 。 图3 - 3甬沪产业联系的变化趋势 联系强度 同 低 l i 主体增多i u l 。 厂研台作 户研甬产 沪店甬厂 护总甬分。 甬企独营i 一 沪店甬厂 、 # 厂台作 。 户店甬厂山 一 成长期转型期发展期未来成长阶段 第三章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成长期:宁波与上海两地的服装企业开展合作,宁波作为上海的服装加工地,获 得后者的技术指导。尽管在这种合作模式当中,无论是代加工还是联营,宁波服装企 业总是处于弱势,赢利的空间相对较小,然而,正是通过产业合作,宁波服装产业才 开始步入现代大工业的发展阶段。 转型期:此时宁波服装企业开始独立经营,塑造自己的品牌,上海是最好的营销 窗口。因此,一些企业相继利用上海的这种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销售网络。 发展期:这个阶段,宁波服装企业除了完善在上海的营销网络之外,更重要的是 利用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时尚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当地的营销网络也相应地履 行产品展示的功能。同时,宁波的几大品牌企业都先后依托上海专业院校、研究机构 数量多,专业人才丰富的优势,开展了产业界与学术界( 高校和研究院所) 的联合。 学术界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设计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另一方面可为企业员工开设适合 他们需要的培训课程,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战略规划,甚至双方还可联手创建 企业的研究职能部门。例如,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 原中国纺织大学) 合作成立“东雅艺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充分依托东华大学纺织服装方面 的人才、科研优势及服装设计、展示等市场运作经验,利用雅戈尔的产品、品牌和资 金优势,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有益探索,实现校企“双赢”。此外,个别企业甚 至将总部迁移上海。 未来杭州湾大桥的竣工将给宁波服装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宁波将被接纳入以上海 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圈,会更好地接受上海的辐射,并通过服务上海、接受产业的转移, 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幅地范围,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两地将会围绕产业链开 展全链条合作,这尤其会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3 5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文化 服装位居人类四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