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的东亚分工地位及其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东亚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中“雁阵 模式”理论曾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原因和模式的最优理论。但 上世纪9 0 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迅速 追赶以及中国的崛起,使日本“首雁效应”不断削弱,曾经主导东亚经济发展的 “雁阵模式”逐渐式微,而东亚经济却依旧保持高速增长那么拉动东亚经济增 长的新动力来自哪里? 与此同时,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东亚的迅速发展, 中国在区域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转交和提升,对区域内其他经济体的出口增 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考察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中国 在东亚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并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通过增加从东亚各经济体的 进口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本文在梳理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贸 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与东亚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验证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依 然具有显著的“出口导向特征”在此前提下,结合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逐渐深 化的背景,考察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东亚贸易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在新型区域分 工体系和贸易格局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最后,把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与 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相结合,探讨了中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通过把制成 品分为最终产品和以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品,更进一步的考察了中国分别通过不 断增加这两类产品的进口在拉动东亚经济增长中所起的“独立引擎”和“导管” 作用。 关键词:中国东亚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垂直专业化 a b s t r a c t e a s ta s i a , a st h er e g i o nw i t l lt h ef a s t e s t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t h ew o r l d ,h a s a l w a y sb e e nt h ef o c u so fa t t e n t i o no ft h e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n i t y t h e “f l y i n g - g e e s e m o d e l w a so n c et h o u g h tt h eo p t i m a lt h e o r yw h i c hc o u l dr e a s o n a b l ye x p l a i nt h er a p i d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e a s ta s i a s i n c et h e19 9 0 s j a p a n sr o l ea s l e a d i n gg o o s e a n d t h e “f l y i n g g e e s em o d e l h a v e b e e nw e a k e n e dd u et oj a p a n ss l a c k d o m e s t i c e c o n o m ya n dt h ef a s tc a t c h i n g u po ft h en e w l yi n d u s t r i a l i z e de c o n o m i e sa n dc h i n a h o w e v e r ,e a s ta s i aa saw h o l es t i l lr e m a i n e dd y n a m i cg r o w t h s ow h a ti st h en e w e n g i n eo ft h er e g i o n s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 a tt h em e a n w h i l e ,谢t ht h e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i nt h ee a s ta s 斌c h i n ah a sb e e nc o n t i n u o u s l y p r o m o t i n g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r e g i o n a lp r o d u c t i o nn e t w o r k sa n dh a sb e c o m ea r t i m p o r t a n td r i v e ro fg r o w i n ge x p o r to fo t h e re a s t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 f r o mt h i sp o i n t , t h i st h e s i se x a m i n e s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t r a d ep o s i t i o no fc h i n ai nt h er e g i o nv e r t i c a l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i t se f f e c to fs t i m u l m i n gt h e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o fe a s t 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t h r o u g hr a p i d l yg r o w i n gi m p o r tf r o mt h e m o nt h e b a s i so f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r e g a r d i n g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x p o r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 t h et h e s i sf i r s te x a m i n e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e x p o r ta n d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i ne a s ta s i aa n dt e s t i f i e st h a tt h e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o ft h i sr e g i o ns t i l l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 e x p o r t a a d e n t e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f t e rt h a t ,g i v e n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t h ea u t h o rs t u d i e si t s 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 仃a d ep a t t e r no fe a s ta s i aa n dt h ec o n v e r s i o no fc h i n a sr o l ei nt h e n e wt y p eo fr e g i o n a lp r o d u c t i o nn e t w o r k sa n dt r a d ep a r e m f i n a l l y , t h et h e s i s c o m b i n e se a s t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 e x p o r tt oc h i n a 、析t ht h e i r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t o a n a l y z ec h i n a sp o s i t i v ee f f e c to nr e g i o n s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i nt h i sp a r t ,t h ea u t h o r f u r t h e rd i v i d e st h em a n u f a c t u r e dg o o d si n t of i n a lg o o d sa n di n t e r m e d i a t eg o o d ss u c h a sc o m p o n e n t s & p a r t s 嘶t l lt h ei n t e n t i o no fa n a l y z i n gc h i n a sr o l ei nd r i v i n ge a s t a s i a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s e p a r a t e l ya s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e n g i n e a n da c o n d u i t b y 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m p o r tt h e s et w ok i n d so fp r o d u c t sf r o mo t h e re a s ta s i a ne c o n o m i e s k e yw o r d s :c h i n a ;e a s ta s i a ;e x p o s ;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天津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影鼠签字日期:2 0 d 年朋j 瑁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 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砂瓴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如咿年j 月p 日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自e :邮编: 第1 章导论 1 1 选题背景 一直以来,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都备受世界瞩目。上世纪6 0 年代起,以日本为首的 东亚各经济体陆续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逐步向工业化国家迈进,在经济发展领域取得了 辉煌的成果。直至今日,东亚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因此东亚经济增长的原 因与机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i i 1 “雁阵模式乃理论与东亚经济增长 ( 1 ) 东亚经济“雁阵 形态的增长轨迹 如表1 1 所示,6 0 年代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 1 6 :继日本之后,7 0 年代四小 龙的年均增长率为9 9 6 ;从8 0 年代中期开始,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明显加快,1 9 8 9 年 和1 9 9 0 年东盟国家( 不包括新加坡) 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四小龙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 的地区:中国在进入9 0 年代后也实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增长。这一过程明显构成了东亚地 区的“雁阵模式 形态的经济增长轨迹。 表1 1 东亚地区“雁阵模式”形态的经济增长( ) 经济体 1 9 6 0 一1 9 7 0 一1 9 8 61 9 8 81 9 8 91 9 9 01 9 9 11 9 9 21 9 9 31 9 9 41 9 9 5 1 9 7 01 9 8 0 中国 1 1 34 13 89 21 4 21 41 3 11 0 9 马来西亚 1 29 99 19 09 58 99 99 29 8 新加坡 8 42 11 1 51 0 09 26 66 31 1 71 1 68 2 韩国8 21 0 6l o 66 79 2 9 4 5 96 1 8 59 2 日本1 1 6 8 33 0 6 8 5 35 2 3 41 o 0 21 12 o 台湾 9 41 1 58 08 55 77 67 86 97 46 5 香港 8 81 2 58 02 74 o5 76 56 35 63 9 菲律宾 3 46 86 23 o o 70 32 14 44 7 泰国 1 3 31 2 21 1 68 18 18 39 09 2 印尼 7 57 27 06 56 87 58 2 数据来源:6 0 、7 0 年代的年均增长率数据来自u n c t a d 数据库,其他数据来自i m f 数据库 ( 2 ) “雁阵模式 理论的实质与局限性 在解释东亚经济增长的理论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雁形理论以及后来发展的“雁阵 模式理论。该理论形象、客观地描述了伴随产业阶梯转移,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相继起 本文中所指的东亚包括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日本、n i e s ( 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 、东盟四国( 菲 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 。后文如未特别指明,东亚均指这十个经济体 1 飞、进入高增长通道的过程。战后5 0 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劳动 力成本迅速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下降,日本开始以f d i 的方式向四小 龙转移此类产业,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生产,然后返销 给日本或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入7 0 年代,随着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它们经 历了与日本相同的状况,类似于日本和四小龙之间相似的产业转移又在四小龙与东盟四国 以及与中国之间重演。对此,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和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渡边利夫用“雁阵 模式 理论予以描述和概括,说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 结构的相继调整。 “雁阵模式”理论的前身是“雁行理论”。“雁行理论 又称“雁行形态论 或“产 业的雁行发展理论 ,是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 9 3 2 年最早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 合原理一文中提出来的。“雁行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追 赶型经济发展模式。所谓“动态比较优势 ,强调的是从生产要素开发的角度进行国际比 较。它谋求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力的跳跃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 雁行形态理论体现着既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又发挥静态比较优势的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 “雁阵模式 理论是“雁行理论 在国际范围的延伸与拓展。“雁行理论”考察的是 一国各产业依次调整的过程,强调特定国家产业结构的顺次调整,该理论的基础是动态比 较优势;“雁阵模式 把研究视角拓展到国与国之间,强调特定产业在国与国之间的依次 转移,该理论的基础是动态产业转移。“雁阵模式 本质上是指东亚先进国家或地区对后 进国家( 地区) 之间的一种产业梯次转移的状态和过程。 “雁阵模式”理论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后进国家首先实施和推行进口替代,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然后不失适宜的向“出口导向转变,这种不断地交替调整和 转变,最终实现了动态与静态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雁阵模式理论的基础。 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雁阵模式 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首先,“雁行模式 理论作 为一种后进国家追赶型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种创新型发展模式;其次,“雁阵模式得 以顺利运转的前提条件非常严格,它要求先进国与后进国之间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差距和 调整速度。如果先进国与后进国的产业结构出现同质化,或两者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均衡, 会导致作为“雁阵模式 基础的产业动态转移不能顺利运行甚至是产业转移链条的脱节和 断裂,而这也是造成后来“雁阵模式 在东亚地区破产的最主要原因。 ( 3 ) “雁阵模式的破裂 胡俊文,论“雁行模式一的理论实质及其局限性,日本问题研究,1 9 9 9 年第4 期 2 日本自9 0 年代后期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 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其经济增长率接近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图1 1 所示,在 1 9 9 6 1 9 9 8 三年间,日本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1 9 9 9 年恢复了正增长,但当年国内生 产总值仍低于负增长前的水平。而且新千年的到来并没有使日本经济停滞的情况得到缓 解,2 0 0 1 年和2 0 0 2 年日本经济再次陷入了负增长的尴尬局面。尽管2 0 0 3 年局面得以扭转, 但仅仅维持了三年,2 0 0 6 年再次出现了2 2 7 的负增长,而且维持三年增长后的2 0 0 5 年 的4 5 7 万亿美元g d p 总值也未能恢复到1 9 9 4 年4 7 7 万亿美元的水平,日本把这段时期 成为日本“遗失的十年。 g d p ( 十亿美元) 0 0r 1 11 31 51 9 9 71 92 0 0 12 0 0 32 0 0 5 年份 图1 1日本经济增长( 1 9 9 1 2 0 0 6 ) 数据来源:根据i m f 数据整理绘制 与日本持续低迷的国内经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其它国家的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增 长,尤其是中国的迅速崛起。如表1 2 所示,进入9 0 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年均1 0 的速 度快速增长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 9 9 1 年的4 0 6 0 亿美元提高至u 2 0 0 6 年的2 6 4 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东亚其它国家也都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特别是1 9 9 7 年东亚金融危机过后, 在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东亚各国( 印尼除外) 快速的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在 短短一年之后再次恢复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而此时日本仍在金融危机带来的负增长的阴 影中止步不前。 在过去2 0 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东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的“首雁效应”,或 者说取决于日本对该地区输出的经济推动力的强度和节奏。而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衰退,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领头雁 的地位在逐渐削弱,对地区内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也在不断减弱。所谓“首雁效应是指在雁行模式中,“领头雁 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 耄| 舢 | 喜 撇 伽 。 经济结构调整节奏以及国内外经济政策对雁行模式中的其他国家经济结构运行稳定性以 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作为“雁阵模式 基础的各国产业梯度性差异正随着日本 “首雁效应 的衰落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缩小,客观上造成了“雁行模式 的 逐渐式微和最终破裂。 表1 2 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率( ) ( 19 9 1 - 2 0 0 6 ) 年份日本中国 韩国 新加坡 香港台湾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 1 9 9 1 3 49 29 46 65 77 69 57 。0一o 68 1 1 9 9 2 1 01 4 25 96 36 47 88 96 50 38 1 1 9 9 3 0 21 46 11 1 76 36 99 96 82 18 3 1 9 9 4 1 11 3 18 51 1 65 67 49 27 54 49 0 1 9 9 5 1 91 0 99 28 13 96 59 。88 24 79 2 1 9 9 6 2 6l o 07 o7 84 26 31 0 0 7 85 8 5 9 1 9 9 7 1 4 9 34 78 35 16 67 34 75 2- 1 4 1 9 9 8 一1 87 8 6 9一1 45 54 57 4- 1 3 10 6一1 0 5 1 9 9 9 _ o 27 19 57 24 05 76 10 8 3 4 4 4 2 0 0 0 2 9 8 48 51 0 01 0 05 88 95 46 04 8 2 0 0 l 0 48 33 82 3 0 6 2 2o 33 61 82 2 2 0 0 2 咱1 9 17 o4 o 1 84 24 44 54 45 3 2 0 0 3 1 81 0 03 12 93 23 45 54 84 97 o 2 0 0 4 2 3l o 14 78 78 6 6 1 7 2 5 16 26 2 2 0 0 5 2 6l o 24 o6 47 34 15 25 65 04 5 2 0 0 6 2 3 1 0 5 0 6 9 6 04 05 55 25 04 5 数据来源:根据i m f 数据整理编制 1 1 2 东亚经济增长的“出口导向一特征 东亚开放的经济政策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使东亚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而正是 这种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特征使东亚的经济增长一直对外部需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事实也 证明,东亚各国及地区采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确实极大地促进了东亚地区的发展。 回顾东亚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 它们无不例外地实行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 。首先,除了中国以外,东亚国家和地区大 多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以消化日益增长的生产能力。因此,确立“出 口导向型 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 规模,利用来自外部的需求消化日益增长的国内产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足够空间,确保 工业生产的长期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次,对于东亚相对后进的国家来说,采取“出 口导向型 发展战略则可以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在销售他们产品的同时 获得外汇实现资本积累,为进一步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和技术知识,为可持续 。赵曙光, o ,就会增加一国的 收入;反之,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即贸易逆差,n x c , v u 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印尼马来西诬菲律宾泰国 图4 7 中国对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出口增长的贡献率( 1 9 9 5 - 2 0 0 6 ) 数据来源:同图4 6 ( 3 ) 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结构的变化 表4 7 东亚各经济体向中国零部件出口中各技术类别产品的比例( ) 经济体年份 r bl tm th t 1 9 9 52 92 3 34 1 13 2 7 日本 2 0 0 62 31 2 04 3 74 1 9 1 9 9 55 23 0 75 2 81 1 3 韩国 2 0 0 61 61 0 63 4 95 3 o 1 9 9 52 13 34 3 9 5 0 7 新加坡 2 0 0 60 91 93 2 76 4 5 1 9 9 53 82 8 23 7 93 0 1 香港 2 0 0 61 91 6 93 8 54 2 7 1 9 9 57 4 38 41 6 50 8 印尼 2 0 0 61 8 2 8 94 0 53 2 4 1 9 9 54 4 29 32 3 02 3 5 马来西 2 0 0 63 10 71 2 58 3 7 1 9 9 51 6 98 86 2 11 2 2 菲律宾 2 0 0 60 1o 14 69 5 2 1 9 9 51 5 32 2 84 7 11 4 8 泰国 2 0 0 68 。44 23 4 15 3 4 1 9 9 5 6 32 4 4 4 2 42 6 9 东亚 2 0 0 6 2 4 8 93 4 15 4 6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表4 7 中显示的是,1 9 9 5 - 2 0 0 6 年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中各技术类别产品 所占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出口零部件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在考察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最终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时观察到的变动 趋势基本相同。 首先,资源型初级制成品( r b ) 在各国和地区对中国出口零部件中的比例明显降低, 其中以东盟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次,低技术产品( l t ) 在东亚各经济体( 印尼除外) 向中国零部件出口中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第三,中技术产品( m t ) 在东亚各经济体对中 国零部件出口中的比例,不同的国家经历了方向不同的变化,对日本、香港和印尼而言, 中技术产品日益成为它们向中国出口的主要零部件产品;最后,高技术产品( h t ) 在东亚 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中的份额都有显著的增长,截止2 0 0 6 年,高技术产品在整个 东亚地区对中国零部件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达到5 4 6 。 ( 4 ) 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贸易净出口 由表4 8 中可见,截止2 0 0 6 年除了新加坡、香港和印尼之外中国在与其它东亚经济 体之间的零部件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而且逆差的规模逐渐扩大。在此,考虑到中国 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转口贸易,沿袭上文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大陆和香港作为整体,考察由 此构成的“大中华区 与东亚其它经济体在零部件贸易中的贸易平衡情况。 表4 8 中国与东亚各国零部件贸易差额( 十亿美元) 经济体 1 9 9 52 0 0 02 0 0 6 日本 一1 1 4 51 8 8 3- 4 4 3 8 韩国 3 9 41 1 7 73 4 2 7 新加坡0 0 5 o 0 80 5 4 香港 7 3 91 1 6 56 5 2 8 印尼 0 1 2一o 4 71 5 1 马来西亚 o 2 22 3 9一1 0 3 0 菲律宾o 3 0 0 5 4 1 0 7 4 泰国0 4 9 1 4 9 3 2 7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数据厍数据计算得出 从图4 8 中可以看出,“大中华区在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中净进口国的地位。除香 港以外的四小龙是中国零部件贸易最主要的逆差来源地,且逆差规模在逐渐增大,由1 9 9 5 年的2 5 9 亿美元增长到2 0 0 6 年的7 7 5 亿美元;其次为日本,日本对“大中华区一的零部 件贸易顺差由1 9 9 5 年的1 8 8 亿美元提高到2 0 0 6 年的3 6 0 亿美元,约占中国在东亚地区零 部件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第三,东盟四国和中国之间的零部件贸易差额相对较小,可以 说基本保持平衡。 5 5 资料来源:根据h a l t m a i e r 等,“c h i n a sr o l e8 se n g i n ea n dc o n d u i to fg r o w t h ”,i l fw o r k i n g p a p e r ,2 0 0 7 3 2 0 ,p 2 9 ,t a b l e4 数据整理绘制 注:其中台湾的2 0 0 5 年的数据由2 0 0 4 年数据代替 图4 8 中国及香港与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贸易差额( 十亿美元) 综上所述,从贸易总量角度看,零部件贸易在中国东亚各经济体双边贸易占有越来越 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东亚各国和地区零部件出口目的国的地位不断增强,东亚各经济体 通过向中国出口零部件极大的促进了各自的出口增长;从贸易结构角度看,东亚各国和各 地区对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中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取代低技术含量的同类产 品成为东亚各经济体向中国零部件出口的主导产品;最后,中国在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中 的净进口国地位不断强化,与各国零部件贸易逆差规模逐渐扩大。由此表明,中国正在逐 步替代亚洲四小龙原来在东亚地区的贸易和分工结构中的作用,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零部 件净进口国和主要的装配加工基地。 4 2 2 中国在东亚经济增长中的导管作用 ( 1 ) 基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考察 随着中国在东亚各国( 地区) 零部件出口中比重的提升,中国通过从这些经济体进白 越来越多的零部件,在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口增长的同时,还在拉动着这些经济体的经 济增长。这里采用的关于零部件出口对一国出口及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衡量方法与分析最 终产品时采用的方法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从图4 9 中可以看到,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额的增加对它们的出口增加和 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对中国出口零部件对各东亚经济体出口增长的 贡献率来看,菲律宾是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1 9 9 5 - 2 0 0 6 年间,菲律宾对中国零部件出口 增加在该国出口增长中的比例分别达到4 6 ;其次为日本和韩国,对中国零部件出口增加 5 6 对两国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 7 和2 5 ;第三,虽然与上述三国相比,中国东亚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中因对中国零部件出口增加而增长的部分要小,但在其中的平均贡 献率也达到将近1 0 。 表4 91 9 9 5 - 2 0 0 6 年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额、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 ( 十亿美元,) 经济体年份对寥国黧对篓是岩g d p氅济璺艮 件出口额口总额 率( ) 1 9 9 51 6 9 54 4 2 9 45 2 7 7 8 7 日本 2 0 0 67 1 9 96 4 6 7 34 3 6 6 4 6 - 1 73 1 9 9 5 二2 9 1 2 5 舶5 1 7 卫1 7 1 7 韩国 5 7 4 7 3 2 5 4 6 8 8 8 2 7 2 0 0 6 1 9 9 51 0 71 1 8 2 68 4 2 9 5 6 8新加坡 1 0 1 22 7 1 8 01 3 2 1 62 0 0 6 1 9 9 5 1 卫2 1 7 3 舟71 4 4 卫3 3 1 6 香港 6 7 13 2 2 6 71 8 9 8 0 2 0 0 6 1 9 9 5o 7 24 5 4 22 2 3 3 6 3 5 5印尼 2 5 61 0 0 8 03 0 2 7 42 0 0 6 1 9 9 50 7 97 3 7 88 8 8 3 g 7 7 马来西亚 1 7 o o1 6 0 6 71 4 8 9 52 0 0 6 1 9 9 5 0 0 6 1 7 4 57 5 - 5 3 5 5 7 菲律宾 1 3 8 4 4 7 4 l1 1 7 5 62 0 0 6 1 9 9 50 4 35 6 4 41 6 8 0 2 泰国 2 2 8 2 0 0 68 6 41 3 0 5 82 0 6 3 4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i y j f 数据库数据计算得出 从对各东亚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对中国零部件出口的增长对东亚各国和地 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图4 9 中带阴影的柱形上的数字表示的是中国增加 的零部件进口对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菲律宾为例,从表4 9 中可以看到,菲律 宾的国内生产总值( g d p ) 由1 9 9 5 年的7 5 5 3 亿美元增长到2 0 0 6 年的1 7 7 5 6 亿美元,十 一年间增长了5 5 7 ,而图4 9 中对应于菲律宾的带阴影的柱形上方的1 8 2 的含义是, 中国增加的零部件进口在菲律宾5 5 7 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1 8 2 个百分点,换言之菲律 宾的经济增长中的接近三分之一是由对中国出口零部件增长导致的。把东亚作为整体考 察,1 9 9 5 - 2 0 0 6 年间,中国因进口零部件增加对东亚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 个百分 点。 5 7 a u 7 0 ? : 4 0 :1 :1 : : :1 | 3 0 :。: : - - :7 - 。一 : : : 。 2 0 := := 1r2 :l : , 一 f - : : r : 。_ 一: 蓁 门 := = :甜赢一 4 : 蓁:两 : 网 : :97 1 0 7 : :雾谰竺嬲 1 0 : 10 :a _ j u 两 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东亚 口对总出口贡献率囵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i t l p 数据库数据计算整理绘制 图4 9 东亚各经济体对中国零部件出口对其出口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2 ) 基于垂直专业化程度的考察 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在东亚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出 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品比重在逐渐提高。从图4 1 0 可以清楚地看出,从1 9 9 2 年到 2 0 0 3 年这1 1 年中,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比重大幅提升,从i 9 9 2 年 的1 4 7 7 上升到2 0 0 3 年的2 2 9 4 。 图4 1 0 中国总出口中垂直专业化比率变化( 1 9 9 2 2 0 0 3 )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 美贸易关系,2 0 0 5 5 2 5 ,p 1 5 从表4 1 0 中可以看到,从行业看,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高的部门集中在以仪器仪表 5 8 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行业2 0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行业1 8 ) 以及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 行业1 9 ) 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上,2 0 0 3 年这些行业产品出口的v s 比率分别 达到了3 7 4 4 、2 3 9 8 5 和2 2 8 4 。从变化趋势上看, 1 9 9 2 - 2 0 0 3 年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都出现了提高,除了机械制造业外, 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行业1 1 ) 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行业1 4 ) 为代 表的化工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也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表4 1 0 中国制造业出口v s 比重( 1 9 9 2 - 2 0 0 3 ) 序号 部fj1 9 9 22 0 0 3 l 农业0 0 4 6 8 0 0 6 5 6 2 煤炭采选业 0 1 0 4 20 1 1 6 2 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 0 8 7 00 0 8 9 4 4金属矿采选业0 1 3 6 00 1 9 4 4 5 非金属矿采选业 o 1 0 0 90 1 1 4 0 6食品制造及烟草加:业0 0 7 2 30 0 8 0 0 7 纺织业 0 1 4 9 40 1 6 0 6 8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o 1 6 0 60 1 6 7 4 9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 1 4 8 70 1 9 2 6 l o造纸印刷及文教j j | 品制造业0 1 2 8 40 1 7 4 9 1 l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上业o 1 5 2 00 2 1 5 2 1 2 化学工业 o 1 3 5 60 1 7 8 7 1 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 1 0 7 10 1 5 2 1 1 4 。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j i :业 0 1 4 5 00 2 0 0 8 1 5金属制品业o 1 5 7 10 1 9 3 5 1 6机械工业0 1 6 8 l0 2 1 6 8 1 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o 1 8 9 8 0 2 1 2 9 1 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 1 7 1 50 2 3 9 8 1 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 1 9 1 00 2 2 8 4 2 0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o 2 1 4 40 3 7 4 4 2 l 机械设备修理业0 1 7 2 00 1 9 5 3 2 2 其他制造业 o 1 6 0 2 0 1 6 4 6 资料来源:同图4 1 0 中国对美国出口中垂直专业化程度 中国贸易地位提升以及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东亚地区的快速发展,使该地区的贸易格局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日本作为零部件主要供应方,出口到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经后者加 工成最终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东亚原有的“三角贸易 模式已经改变。随着日本在东亚地区 领导能力的下降,其作为主要零部件供应国地位也有所下降,四小龙国家和地区作为零部 件供应国地位的增强,以及中国在东亚地区贸易和分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东亚业已形成 以日本和四小龙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作为最主要加工装配基地和“出口平台”向美国 5 9 等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最终产品的新“三角贸易 模式。在新的“三角贸易”模式中,中国 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零部件进口国和区域外市场的最终产品出口国,它对美国最终产品出口 的增长同样拉动着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出口进而相关部门产出和经济的增长,而这就是中 国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中“导管”作用的体现。 表4 1 1 中的数据显示的是在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中,所包含的进口零部件的比例以及 在这些进口零部件中各经济体所占的份额。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v s 比例的绝对数值来看, 在中国对美国出口中的v s 比率不断提高,由1 9 9 2 年的1 4 7 7 提高到2 0 0 3 年的2 2 9 4 。 其中,日本和韩国是东亚地区中国零部件进口主要来源国,2 0 0 3 年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 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来自日本和韩国的比例分别达到4 和2 7 。与日本相比,韩国和 东盟国家作为中国零部件进口来源国的地位提升尤为迅速,1 9 9 2 年韩国和东盟国家向中国 出口的零部件在其向美国出口产品价值中的比例仅为0 6 2 和0 7 2 9 6 ,而2 0 0 3 年的相应比 例就攀升至2 7 9 和2 6 6 。如果把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看作整体代表东亚地区的话, 东亚地区是中国零部件进口的最主要来源地,2 0 0 3 年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每单位价值的产 品中的所包含的从东亚进口的零部件的价值为0 0 9 4 7 。 表4 1 1 中国对美国出口中v s 比率变化( 1 9 9 2 - 2 0 0 3 ) 年份总和日本 韩国 日韩美国东盟日韩东盟其它国家 1 9 9 20 1 4 7 70 0 2 3 20 0 0 6 20 0 2 9 40 0 1 4 20 0 0 7 20 0 3 6 60 0 9 6 9 1 9 9 30 1 5 5 20 0 3 1 50 0 1 0 70 0 4 2 20 0 1 4 70 0 0 7 70 0 4 9 90 0 9 0 6 1 9 9 40 1 5 6 10 0 3 3 7 0 0 1 3 2 0 0 4 6 9 0 0 1 6 2 0 0 0 90 0 5 5 90 0 8 4 1 9 9 50 1 5 7 30 0 3 5 50 0 1 5 50 0 5 10 0 1 6 60 0 1 0 30 0 6 1 30 0 7 9 3 1 9 9 60 1 5 80 0 3 4 20 0 1 7 40 0 5 1 60 0 1 6 70 o l l 30 0 6 2 80 0 7 8 5 1 9 9 70 1 6 0 10 0 3 5 80 0 1 9 20 0 5 50 0 1 6 60 0 1 3 50 0 6 8 60 0 7 4 9 1 9 9 80 1 6 2 20 0 3 3 80 0 1 9 20 0 5 30 0 1 80 0 1 5 50 0 6 8 50 0 7 5 7 1 9 9 90 1 6 3 50 0 3 3 8 0 0 1 8 8 0 0 5 2 6 0 0 1 90 0 1 4 2 0 0 6 6 80 0 7 7 7 2 0 0 00 2 1 30 0 4 0 10 0 2 2 70 0 6 2 80 0 2 2 70 0 2 2 90 0 8 5 70 1 0 4 6 2 0 0 10 2 1 3 50 0 3 70 0 2 1 60 0 5 8 60 0 2 3 90 0 2 1 80 0 8 0 40 1 0 9 1 2 0 0 20 2 1 8 10 0 3 7 50 0 2 3 60 0 6 1 10 0 1 9 80 0 2 3 40 0 8 4 50 1 1 3 8 2 0 0 30 2 2 9 40 0 4 0 20 0 2 7 90 0 6 8 l0 0 1 7 80 0 2 6 60 0 9 4 70 1 1 6 8 资料来源:同图4 1 0 从中国向美国出口v s 比率中各国贡献度来看,从图4 1 1 中可以看到,以日本、韩国 和东盟为代表的整个东亚地区在中国向美国出口v s 比率中占的比例最大,2 0 0 3 年该比例 达到4 1 3 。换言之,在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作包含的进口零部件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东 亚地区。 资料来源:同表4 1 0 图4 1 1 中国向美国出口v s 比率中各国贡献度 表4 1 2 中国向美国各部门出口v s 比率分解( 2 0 0 0 ) 行业日本韩国东盟日韩东盟美国其他总和 仪器仪表及文化 办公机械制造业 0 0 80 0 2 6 20 0 5 1 90 1 5 8 10 0 5 5 20 1 6 1 20 3 7 4 4 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 0 0 4 7 90 0 2 6 0 0 2 3 4 0 0 9 7 30 0 2 20 1 2 0 50 2 3 9 8 科学研究事业 0 0 4 8 4 0 0 1 8 5 0 0 2 7 70 0 9 4 6 0 0 3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