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 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 研究生:杨文光 导师:朱寿兴 教授 年级:2005 级 学科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朱光潜和杜威作为中西美学史上两位杰出的代表,他们的文艺美学观有着某些共同之 处,但同中有异,比较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对于我们批判地吸取和融合他们的思 想精华,深入理解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解决一些文艺美学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杜威和朱光潜的文艺美学观进行比较: 第一,围绕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探讨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和目的性,审美经验是否 应该与认知经验、实践经验割裂开来。 在 2000 年扬州美学会谈上,很多人对日常生活要不要审美化,日常生活能否给人以 美感这个问题进行了争论。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涉及到朱光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在朱光 潜看来,功利色彩很强的日常生活不存在着美,他认为审美不涉及功利目的性,认为人只 有从功利和实用目的中分离开来才获得美感,艺术之所以能给人于美感,是因为它使人从 现实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与现实形成一定“距离” ;同时美感的获得是对形象的直觉, 不涉及名理和概念。而在杜威看来,艺术即经验,这个经验包括功利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经 验,他主张将审美经验和日常经验联系起来,甚至把审美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等同起来。 朱光潜的观点实质上是对杜威将艺术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等同,将日常生活审美泛化观点 的反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杜威和朱光潜所代表的观点正是扬州美学会议上所争论的核 心话题。我们把他们两者的观点弄清楚了,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美学争论。那么,应该 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在笔者看来,我们既不应该象前期的朱光潜那样将日常生活经验和 艺术审美经验割裂开来,不能赞同他将审美经验和认知经验、实践经验割裂开来的做法, 而应该用杜威的某些合理的文艺美学观点来纠正它。但我们也决不能象杜威那样将日常生 活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等同起来,因为那样将导致艺术的庸俗化。在这一点上,我们又要 反过来用朱光潜的某些合理的文艺美学观点去纠正它。总之,把杜威和朱光潜的文艺美学 观点进行对比可以吸取他们文艺美学观点的合理之处,克服他们各自的片面性。从而正确 对待日常生活要不要审美化这个问题。 第二, 朱光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点都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 然而,这同中又有所区别。因为,前期的朱光潜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太注重艺术与 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及实践性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但比较注重人(个体)的精神 生活,注重艺术和人的修养、情趣这些精神层次的生活的联系;而杜威受其本国的社会背 ii 景、文化特征的影响,比较注重艺术与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及实践性的(社会)生活 的联系,却很少涉及艺术与人(个体)的精神生活的联系。另外,后期的朱光潜在看待艺 术和生活的联系时,虽然因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看到了艺术与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 面及实践性的(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点看似与杜威注重艺术与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 及实践性的(社会)生活的联系的观点相同,然而,这同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前 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后者却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之,朱光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点同中有异,不仅由于两人所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不 同,而且由于其思想渊源不同所致。 第三,朱光潜和杜威都比较注重艺术和人的情感问题,都比较注重“情感的客观化” 以及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的差异。同时,他们还比较注重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和联系,反 对主客二元的对立。但是,对于艺术与人的情感问题,他们论述的内容和角度则有所不同。 朱光潜主要从审美直觉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角度来论述;而杜威则是从他的实用主 义经验论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角度来论述。研究他们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把握 他们在这方面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艺术与人的情感 这一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比较 iii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between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bstract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re the outstanding persons in the aesthetics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common grounds in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between them, bu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also. it is very importance to compar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ir views, and grasp their souls critically,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ir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and account for some problem in literature aesthetics. the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between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will be deployed as the following: first, whether material gain and purpose are involved in aesthetics? whether the experiences of aesthetics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cognize and practice? these two points were discussed base on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at the conference of aesthetics in yangzhou, 2000, there was a debate on whether aesthetics is necessary in daily life, whether daily life will give persons the sense of aesthetics. actually, the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of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were involved in the debate. at the views of zhu guangqian, there is no beauty at daily life for its material gain; aesthetics are not involved in material gain and purpose; a person will not get the beauty until he separate from material gain and purpose; the reasons why literature give a person the beauty sense is because it free him from the reality, and give him the “aesthetic distance”; at the same time, a person get the beautiful sense from intuition, not the famous, ethic or principles. on the contrary, at the view of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of daily life with hard material gain is included in this experience also, john dewey protested to combine aesthetics experience and daily experience together, and aesthetics experience is equivalent to daily life experience. indeed, the viewpoints of zhu is disproved those of john dewey, that regard the experience of aesthetic and daily life as the same, and extend the beautiful sense of daily life. so, it is clear that the viewpoints of zhu and john dewey are the core of the debate at the aesthetics conference in yangzhou. some actual debates of aesthetics will be solved if the differences of viewpoints between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re clear. how do we treat with this problem? at the sight of author, it is not rational of zhu guangqian to separate the experiences of daily life and aesthetics, separate the experiences of aesthetics and recognize, practice, and it should be modified by john deweys rational viewpoints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but it is also not rational of john dewey to regard daily life experiences as literate aesthetics experiences, because it will bring on the philistinism of literate. at this point, it must be modified by the reasonable iv viewpoints in literature aesthetics of zhu guangqian too. in summary, comparing the viewpoints of literature aesthetics of john dewey and zhu guangqian will help us imbibe the reasonable viewpoint from them, overcome their disadvantage, and treat with the problem that whether beautiful taste in daily life is necessary or not. second, the viewpoints of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re all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literature and life, that is their homolog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homology. because the earlier zhu guangqian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he ignor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t and the matter level of person, material gain level and practice (social) life, but he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s (individual) spiritual lif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life of spiritual level, such as the culture and sentiment of person; but john dewey wa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of his homeland, h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he matter level, material gain level of person, and practical (social) life, but seldom he invol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persons (individual) spiritual life. further more, when the later zhu guangqian searched the relationship of art and life,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aesthetics of marxism and noticed the relationship of art and the matter level, material gain and the practical (social) life of person, in this regard, it seem as if the viewpoints of zhu guangqian are the same as john deweys, however, there are essential difference of them, because the base of former is marxism while the latter is pragmatism. in a word, although the aesthetics viewpoints of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re similar,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of them also, the reasons are not only their social background, cultural atmosphere are different, but also the origin of their thoughts are different. third,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 are all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art and the emotion of people, the “objective emo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emotion of aesthetics and non- aesthetic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malgam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subject and object, against the opposite of them. however, for the problem of art and peoples emotion, the states of their contents and view of sight are different. zhu guangqian stated from the sight of aesthetic intuitionalism and practical aesthetics of marxism; while john deweys states is based on his pragmatism empirism and darwins biologic evolutionism. the research on the uniform and different of zhu guangqian and john deweys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at these aspects, will help us grasp their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thing manner, an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problem of art and peoples emotion deeply. key words: zhu guangqian john dewey literature aesthetics ideas comparis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 言 朱光潜是我国一位很有影响的融会中西的美学家,国内很多学者对他的美学思想进行 了研究,其中包括比较性的研究:有的把他和布洛进行比较,有的把他和尼采进行比较; 有的把他和克罗齐进行比较。但把朱光潜和杜威进行比较的论文目前尚未出现。实际上, 杜威和朱光潜的文艺美学观点有很多可比之处,把他们的文艺美学观点进行对比有很大的 现实意义,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美学热点讨论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我们 在对比中发现他们文艺美学观点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取长补短,形成一些更全面、准确的 文艺美学观点。 本选题与近年来的美学热点讨论有关。人们在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中提出了一 些截然相反的观点有的人认为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无不存在着美,从而主张日常生 活审美化;有的人则认为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会导致美的概念的泛化和艺术的庸俗化。朱光 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点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上述两种观点。在朱光潜看来,美感与功利无 关, 人们要获得美感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实用目的中解脱出来, 并与现实功利保持一定的 “距 离” 。艺术之所以给人以美,就在于它与日常生活形成一定距离,由此使人从现实的囚笼 里解脱出来,给人以自由,进而使人产生审美愉悦。而在杜威看来,艺术领域存在美,日 常生活领域也同样存在美,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艺术领域而忽视了生活领域的美的存 在。他认为日常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是密切联系的,美不是脱离现实功利的“空中楼 阁” ,而是与现实功利有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即经验中,他极力保持艺术审美经验和 日常生活经验的连续性,向传统的以康德为代表的“审美不涉及功利”的观点提出挑战。 由上可见,朱光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具有对比性,将它们作对比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朱光潜在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注意到文艺是生活的反映及文艺与生 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的核心内容则是围绕生活经验来阐发艺术原理。 他们两人都极为重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都注重生活对艺术审美的重要作用。然而,他们 的观点实为异曲。因为两人的文化背景不同朱光潜在其前期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的 影响极深,比如受精神至上的道家文化思想影响极深,因而较为注重人(个体)的精神生 活和修养。这使得他所说的生活的侧重点不在于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和实践性 方面,而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其后期,他由于受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论点的影响,才把侧重点放到了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及实践性的(社会)生活。而杜 威由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他把侧重点放在了人的物质层面、功利层面及实践性的 (社会)生活,忽视了艺术与人(个体)的精神方面的生活。另外,朱光潜是站在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的立场上来阐述他的文艺美学观点的,而杜威却是从实用主义哲学立场出发 的。他们的观点同中有异,具有可比性。 最后,朱光潜和杜威都比较注重艺术和人的情感问题,都比较注重“情感的客观化” 都比较注重审美情感和非审美情感的差异以及都比较注重主客体之间的融合和联系,都反 2 对主客二元的对立。但是,在“艺术与人的情感”问题上,他们论述的内容和角度却有所 不同。朱光潜主要从审美直觉论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角度来论述;杜威则是从他的实 用主义经验论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角度来论述。他们在这方面的文艺美学观亦同中有别, 亦具有可比性。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对杜威和朱光潜进行对比研究呢?朱光潜文艺美学方面的著作 很多,而杜威在这方面的著作相对少些,但两人的文艺美学思想来源都很深,相关材料很 多。因此,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本论文的研究写作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目前没有 现成的材料,所以首要的任务是材料的梳理工作,然后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文艺 美学观点进行比较并做出评价。而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析、综合的方法。先分别分析他 们的文艺美学观点的可比之处,然后再进行比较,再进一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找出他 们之间的互补之处,进而探讨文艺美学创新的一些路数。 3 一、对朱光潜、杜威关于“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的文艺美学观点的比较 (一)朱光潜认为审美不涉及功利性,是对实用世界的超脱。 (一)朱光潜认为审美不涉及功利性,是对实用世界的超脱。 这主要表现在: 1.心理距离说。 朱光潜的“心理距离说”是他的重要的文艺美学观点之一,在文艺心理学 、 悲剧 心理学等著作中,朱光潜把这个学说发挥得淋漓尽致。寻根究底,朱光潜的这个学说主 要是受了布洛的 “心理距离说” 的影响。 布洛在其代表作 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 “心 理距离” 中主张: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在心理上要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 审美主体要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或功利 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审美对象。他认为一个功利的自我很 难达到审美的境界,只有与审美对象相成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光异 彩,才能达到一种美不胜收的境地。朱光潜吸收布洛的这一观点并举例说:在海上航行遇 上大雾,对一般人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因为海雾不仅使人呼吸不畅, 耽误行程,而且会使人感到一种未知的恐惧。而当你抛开实际的功用考虑,不去想这些海 雾所带给你的危险和不愉快,单单把注意力集中到“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 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上一层面网” 1的美景上时就会获得一种愉快的审 美经验。在朱光潜看来,前一个经验之所以不能给人于审美感受是因为观赏者把注意力集 中于“实用世界”中,使得他们把自身的知觉、情感以及一切实际生活需要都连瓜带葛地 固结在一起,成为获得美感的障碍。换句话说,美感的丧失是由于与观赏物靠得太近, “距 离”太近所致。而在后一种经验中,由于观赏者与审美客体海雾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使得他能够从实际生活的实用目的中解脱出来。 因而获得了审美感受。 朱光潜还举例说 “一 条街还没有使你一眼看到就想到银行在哪里,面包店在哪里;一棵不认得的树还没有使你 知道它是结果的还是造屋的,所以你能够只观照它们的形象本身,这就是说,它们和你的 欲念和希冀之中还存有一种适当的距离 。池塘中园林的倒影往往比较实在的园林好看, 也是因为存在距离的缘故。 ”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光潜所谓的“心理距离说”实际 上便是一种审美不涉及功利说。 在涉及到文学艺术方面时,朱光潜又用他的“心理距离说”以及审美不涉及功利说来 论述他的观点。 比如, 朱光潜把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度分为 “旁观者” 和 “分享者” , 并认为由于“分享者”置身于局中,容易与事物失去应有的距离;容易受实用的世界地束 缚而得不到审美的享受。相反, “旁观者”由于从实用世界解脱出来,置身于局外而容易 得到美感。同时,朱光潜还根据他的“距离说”来反对那种只为满足欲望而进行文艺创作 和欣赏的做法。他认为,一些创作者写性欲小说以及一些读者看性欲小说,都是为着满足 自己的欲望,都只是属于实用的活动,而这些实用的活动把他们和对象摆得太近,因而不 4 能从中获得美感。另外,朱光潜还把距离说运用到悲剧理论当中,并认为作为艺术最高形 式的悲剧之所以能够给人于美感而不同于现实中只给人于痛苦的悲剧的原因便在于:前者 不含利害的关系,而后者却具有利害关系。由此,他还进一步区分了审美同情和道德同情 的区别:审美同情完全消除了自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是完全超功利超实际,是不涉及功 利性的,而道德同情却恰好相反,它因主体太计较于功利得失而丧失了美感。最后,朱光 潜还用距离说来批评文艺的一些流派写实主义,认为写实主义把事物描写得过于惟妙 惟肖,这不免把“观者引回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 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 3他的言外之意是:观赏者如果涉及到功利的对象,便不能 获得美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距离说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审美不涉及功利说,它主张主体 超越功利性和实用目的性,主张主体只有与对象形成一种“距离”才能获得美感。这样一 来,在这种主张下,审美便与对象的功利和实用目的性绝缘了。由此可见,心理距离说是 朱光潜的审美不涉及功利性这一主张的典型表现。 2.形象直觉说。 朱光潜的审美不涉及功利性的主张不仅表现在他的心理距离说,还表现于他的形象直 觉说当中。具体而言,朱光潜的审美直觉说是受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地深刻影响的。 在克罗齐看来,艺术审美只涉及“直觉” ,不涉及概念、名理及功用。朱光潜受这种观点 影响,也认为审美只关涉主体对对象的直觉; “ 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 4,而美 感的经验在他看来便是 “形象的直觉” 。 在解释 “形象的直觉” 时朱光潜是这样论述的: “无 论是艺术或者是自然,如果一件事情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 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霸占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 观赏它,领略他,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情都暂时忘去。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 5 这个“形象的直觉”的阐述实际上符合了克罗齐的审美不涉及名理、概念及功利目的的思 想,因为在他看来, “叫人觉得美的”必须是“在你心眼中现出”的“具体的”东西,而 不是抽象化的名理或概念。朱光潜受克罗齐这种思想的影响,也把审美和名理、概念和实 用目的对立起来。为了说明和区分审美和名理、概念和实用目的的不同,朱光潜还在文 艺心理学中区分了人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即科学的态度、实用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他 以梅花作为例子,对这几种态度做了具体的区分:科学态度侧重概念的分析、抽象的思考 以及梅花的特征;实用态度则注重梅花的实际效用;而美感态度却只注重梅花的形象,它 与前面两种态度无关。这是朱光潜“审美不涉及功利性”主张的一个重要体现。 朱光潜还把他的“形象的直觉”运用到艺术中来,在论及“诗与直觉”时,他认为“诗 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 6 为此他举例说,在读崔颢的长干行时, “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 新鲜的图画,或者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意思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 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 5 唐人五绝 , 它用平声韵这类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 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 7朱光潜的言外之意是: 在读诗的时候, 你如果要在诗中获得美感, 就必须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诗所展现的形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艺术所摆脱的 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 8,而如果你联系到了实用 世界,你便体会不到诗的美感。由此可见,朱光潜的形象直觉说的核心思想也还是审美不 涉及功利性。 (二)与朱光潜文艺美学观点不同,杜威认为审美涉及功利性。 (二)与朱光潜文艺美学观点不同,杜威认为审美涉及功利性。 这表现在: 1.杜威努力保持美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 如前所述,朱光潜主张审美无功利性,与实用目的无关。杜威的观点与之截然相反。 杜威的文艺美学观是建立在功利层面的日常经验和实用目的之上的,他力求建立美的艺术 和实用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认为衡量一件事物是否美,是否是艺术,不能以这个事物有 无实用目的为标准, “实用与否,不是区分是否是艺术的标志” 9。他举例说: “黑人雕塑 家所做的偶像对他们的部落群体来说具有最高的实用价值,甚至比他们的长矛和衣服更加 有用。但是它们现在是美的艺术,在 20 世纪起着对已经变得陈腐的艺术进行革新的作用。 它们是美的艺术的原因。 ” 10按杜威的观点,美的艺术不是与实用的艺术对立,审美也并 非就与实用目的相分离。相反,很多美的艺术都涉及到实用目的,只要它“直接而自由地 对扩展与丰富生活作出贡献” 11。在杜威看来,是否体验到美感,不在于象朱光潜所说的 观赏者必须从实用目的中解脱出来,与实用生活经验形成一定距离,而在于观赏者所体验 的生活的完满程度。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在杜威的艺术即经验里得到进一步证实。在 艺术即经验中,杜威说: “一个钓鱼者可以吃掉他的捕获物,却并不因此失去他在抛 杆取乐时的审美满足。 ” 12他还说, “碗、地毯、长袍和武器等,被付诸实用,从内在的角 度说,是没有关系的。也许绝大多数现在生产出来的实用物品和器皿恰好并非是真正审美 的。 ” 13杜威的言外之意是:一种对象是否给人以美,不在于这种事物是否具有实用目的, 而在于他能否使人体验到生活的完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任何实际的活动,假如它 们是完整的都将具有审美性质” 。 14由此可知,杜威是主张审美涉及目的和功利性的, 其前提是:这个审美体验必须是审美主体体验到生活的完满。 其次,杜威“审美涉及功利性性”的观点还表现在他对实用世界的生产和审美关系的 讨论中。他曾说过: “在一个不完美的社会(没有社会是完美的)之中,美的艺术在一定 程度上是从生活的主要活动中逃脱,或对它们的外在装饰。但是,在一个比我们所生活在 其中的社会更好地组织起来的社会之中,一个比起现在来要大得不可比拟的幸福将会参与 到所有的生产方式里。我们生活在一个其中有着大量的组织的世界之中,但是,它是外在 的组织,而不是一种增长的经验,一种涉及活的生物整体,朝向一个完美的终结的秩序。 艺术作品并非疏离日常生活” 15杜威是不主张把美的艺术从生活中脱离开来的。 相反, 他看到了美的艺术和实用世界的生产的密切联系,并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量的组织的 6 世界之中” ,他所说的这个“世界”应该是一个实用的世界,一个有完满的秩序的世界。 由此可见:一、杜威是主张审美涉及功利和目的性的,其前提是,这个审美体验必须是审 美主体体验到生活的完满和有序性。二、杜威比较注重事物形象后面的“实存” ,即实用 世界,比较注重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的连续性,与朱光潜那种只注重审美对象的形象 所引起的审美愉悦的观点显然不同。 总之,杜威想保持美的艺术和实用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而反对把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 分裂开来的,这是他的审美涉及功利和目的性的集中体现之一。 2.杜威努力保持审美经验与功利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经验、认知经验之间的连续性。 如下所述,杜威认为,审美经验不是没有实用的考虑,不是没有理智的概念,不是完 全不涉功利性的日常生活经验,而是只要这一日常生活经验是“具有整一性、丰富性、积 累性和最后的圆满性的经验,就具有了审美的特质” 16。从他的话中可知,杜威努力保持 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认知经验的连续性,主张审美是涉及功利性的。这一点在他的艺 术即经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极力反对传统那种认为审 美经验和日常经验、认知经验毫不相干的看法,反对那种把艺术经验“当作穿着礼服在音 乐厅和剧院里正襟危坐听音乐和看戏” 17的做法,认为从这种所谓的“艺术经验”出发所 建立的文学理论将走向形式主义。他另觅蹊径,从“一个经验”出发,将日常审美经验、 认知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统一起来。在他看来,不管是日常生活经验,还是认知经验,只 要具有他所说的整一性、丰富性、积累性和圆满性,便是“一个经验” ,便具有审美的特 质,便是审美经验。比如说,一项工作的圆满完成,一道数学题目的圆满解决,一种思想 认识的顺利完成,都可以是“一个经验” ,都可以给人于审美愉悦,相反,如果这种经验 不完整,不具有积累性、完满性等特性,便不成其为审美经验。总之,杜威不仅把日常审 美经验、认知经验和艺术经验统一了起来,而且把“一个经验”是否构成审美经验的标准 归之为是否具有整一性、丰富性、积累性和最后的圆满性。 另外,杜威还用“一个经验”理论来阐述艺术与经验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艺术是一种 经验的延续,是扩大的经验,我们只能从日常的经验中去追塑艺术发展的答案,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因为,艺术的源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之中,要了解、领悟艺术,就要以一 个经验为起点,用经验作为研究艺术的出发点,一切形式的美都可以通过经验为起点来研 究。如此,艺术审美经验便要以日常经验为基础;而艺术审美经验便也要日常经验的扩大、 延续和集中来体现,它们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由此,在杜威看来,审美经验是不排除 功利目的性的。相反,审美经验还必须以这个功利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少了这 个基础,便也没有了艺术的审美经验。这样,审美经验也便和日常生活经验统一了起来, 这点是与朱光潜所认为的审美不涉及功利目的,审美经验要与日常生活经验保持“距离” 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最后,在保持审美经验与认知经验的连续性方面,杜威的观点也与朱光潜所认为的审 美不涉及功利概念、名理,从而将审美经验与认知经验割裂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不仅否认 7 审美不涉及功利、概念和名理,审美经验与认知经验完全分离的观点,而且还极力保持审 美经验与认知经验的连续性。关于这一点他在艺术即经验里说得很明确: “审美不能 与智性经验截然分开” 18,审美的敌人不是理智。一个思维的经验同样具有它自身的审美 性质,只要这种思维具有“完整的经验时,就有了审美的性质” 。 19从这个思想出发,杜 威反对将经验划分为实践的、情感的及理智的做法。在他看来,这种划分将会割裂审美经 验与认知经验之间的连续性。由此可知,杜威的观点与朱光潜所认为的审美不涉及功利、 概念、名理,从而将审美经验与认知经验割裂的观点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综上所述,朱光潜的文艺美学观点主张审美不涉及功利性;而杜威的则主张审美涉及 功利目的,他们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审美是否涉及功利目的性,或者说,朱光潜和杜威的文艺美学观点孰是孰非? 审美是否涉及功利目的性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是探讨的热点,现在的美学热点探讨“日 常生活审美化”便是围绕这一个问题来展开的。结合朱光潜和杜威关于这方面的截然不同 的观点来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也是关键所在。 (三) “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探讨的核心问题。 (三) “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探讨的核心问题。 在传统的认识之中,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功利性的活动” 。 20 “审美”或者是“美 学”一词(包括当初“美学”这一学科的建立) ,表示的皆是一种独立于日常生活之外的 艺术活动,这正如前引朱光潜所说的:审美是超脱日常生活经验、与日常经验形成一定距 离的;审美仅仅是对“形象的直觉” ,不涉及功利性; “审美”创造出的是一个不同于实用 世界的所谓的“第二自然” ,它表达的是一种超脱实用世界的立场。这是以朱光潜为代表 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审美”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纯审美”有着它深刻的理论背景及来源。 这除了前面我们涉及到的布洛、克罗齐等人以外,康德、贝尔等人也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 有力维护者。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充分地论述了他的审美不涉及功利说,他明确地把 实用世界和审美经验分割开来,认为: “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 象的实存的表象结合着的但现在既然问题在于某物是否美,那么我们并不想知道这件 事的实存对我们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而只是知道我们在 单纯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如何评判它。 ” 21他还说: “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 内,就会是很有偏心,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了。我们必须对事物的实存没有丝毫倾向性, 而是在这方面完全无所谓的态度,以便在鉴赏的事情中担任评判员。 ” 22此外,还有克莱 夫贝尔,他也是“审美无功利”说的典型代表。因为在贝尔看来,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 情感的,只有纯粹的形式关系,即有“意味的形式” ,那些不能给人于审美感受的事物是 因为它会把人们引导到功利性很强的实用世界当中从而无法给人于超凡的审美情感,因 而, 贝尔把美感的获得归功于无功利目的性的纯粹的形式, 从这点来说, 他也还是主张 “审 美不涉及功利性”的。总之,持有“审美不涉及功利性”观点的人历来为数不少,直到现 在,很多人还坚持这种观点。 然而,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那种“纯审美”的看法遭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并使得审 8 美朝着生活化、实用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它不再是那种超然于人们的生活之外的、 高高在上的的神圣领域,而是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23。人们越来越倾向 于一种建立在实用和商业基础之上的审美模式,以往的“纯审美”也和功利层面的日常生 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它不再是朱光潜等人所认为的“审美不涉及功利性”了。以往那种 将审美与认知对峙的观点也逐渐受到消解,人们越来越注重将审美与科技知识联系起来, 技术逐渐向审美的层面过渡,功利实用性的消费产品也正与人们的审美紧密联系起来。可 以说,现在的美学逐渐从“纯审美”过渡到“食利者的美学” 。杜威的美学便是“食利者 的美学”的有力支持。如前所述,杜威企图将审美经验和功利性很强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主张审美是涉及功利目的性的。杜威的观点是对传统“审美不涉及功利”的“纯审美”观 点的反抗和颠覆;是对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观点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还有韦尔施,他也 是反对传统的“纯审美”并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代表。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 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传统的“纯审美”理论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现象 的大量涌现和时代的要求了。因此,他主张要把审美眼光转向日常生活领域,把审美和日 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主张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那种传统的审美 不涉及功利性的理论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然而,传统的“纯审美”理论并不为此就被颠 覆,它们仍有着它们存在的意义和道理。因而,主张“纯审美”和反“纯审美”而主张日 常生活审美化的争论便持续着,成为当今美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而这一争论波及到文学 艺术,也便出现了关于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问题的热点探讨。 (四)对“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这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热点探讨的分析。 (四)对“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这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热点探讨的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论及在“审美是否涉及功利性”问题上传统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审 美不涉及功利性”观点和以杜威为代表的 “审美涉及功利性”观点之间的对立。那么, 他们的观点孰是孰非?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关系到日常生活是否应该审美化这一重要问 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必须把朱光潜和杜威的观点进行对比,找出他们各自观点的合理 性、片面性和互补性,以便取长补短。 首先,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审美不涉及功利性”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第一,就日常生 活审美化现象来说,朱光潜的观点维护了精英艺术的地位,对防止艺术庸俗化、审美泛滥 化起了一定的警醒作用。对杜威将功利性很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等同起来的 做法是一种纠正。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需求的扩大,各种琳琅满目的消 费产品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运应而生。生产者为了扩大销售量以便从中获取最大利润, 在产品外观上极力包装,以便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于是, “功利目的性”便与“审美” 挂了钩。此外,很多艺术审美活动也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纯审美”范畴,从而渗透到功利 性极强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的精英艺术也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仅仅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而 “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艺术,它逐渐脱去了“神圣的外衣”而逐步与功利性活动如商业 等挂钩。一些文学作品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一味满足大众的一些低级趣味,而一 些商业活动则打着“审美”的旗帜大张旗鼓地追求利润的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