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作为考察对象,集中论述了自 然的恩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内在和超越的双重含义,现 象学还原,本质直观,内时间意识,意向性的构成等现象学的基本思 想,并指出是现象学的观念而不是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 观念标志着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象学转变的完成,从而揭 示出 现象学的观念一书在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所占的 重要地位。最后,笔者简要地橇述了胡塞尔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哲学的思维态度现象学还原本质直观内时间意识意向性 的构成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t a k i n g h u s s e r l s t h ei d e a so f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a st h e o b j e c to ft h es t u d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o u r s e su p o nt h eb a s i c i d e a so ft h e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s u c ha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n a t u r a lt h i n k i n ga t t i t u d ea n d t h ep h i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a t t i t u d e , t h ed u a lm e a n so fi n a m n e n c ea n d t r a n s c e n d e n c e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r e d u c t i o n 。e i d e t i ci n t u i t i o n ,i n n e r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t e n t i o n a i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 p o i n t s o u ti t i st h e “t h ei d e a so f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n o tt h e “t h ei d e a so fp u r e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a n d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t h a t i n d i c a t e st h e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e i d e t i c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t o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p h e n o m e n o o g y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t h ea u t h o ro p e n s o u t “t h ei d e a so f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c o u r s e 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u s s e r l s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s a tl a s t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t h eh u s s e r l sp h i l o s o p h yo f h i s t o r y 。 k e yw o r d s :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i n k i n ga t t i t u d e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r e d u c t i o n e i d e t i ci n t u i t i o ni n n e rt i m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 t e n t i o n a i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一、导论: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以及本文的缘起 象2 0 世纪初众多的西方哲学家一样,胡塞尔( e h u s s e r l ) 也是从数学入手 开始其学术生涯的。起初,胡塞尔在大学里学的是天文学和数学,热衷于对数学 基础的探求,并在维也纳大学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数 学家魏尔斯特拉斯( k w e i e r s t r a s s ) 的助手,在这里,魏尔斯特拉斯的人格和 学问对胡塞尔有深刻的影响,同时,数学所要求的明晰性和精确性也始终影响着 他。对数学基础的探求使他转向逻辑的基础的探求,这种对数学和逻辑的基础的 探求使他一步步地进入到哲学的领域。在他的同乡,后来成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 任总统的马萨里克( t m a s a r y k ) 的引导下,胡塞尔重返维也纳大学,听了著名的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布伦塔诺( f b r e n t a n o ) 的课,最终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 胡塞尔完全地转向了哲学,开始了其一生的“哲学漫游”。他后来回忆说;“我是 听了布伦塔诺的讲演之后才决心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的,这是因为他的 讲演使我树立了这样种信念:哲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它也能以最严格的科 学精神来对待,而且必须以这种精神来对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胡塞尔 把建立一门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从而为其它一切科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作 为其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胡塞尔的一生是典型的德国学院哲学家的一生,就 象海德格尔曾经对亚里士多德所做的描述一样,“他生出来,他工作,他死了。” o 不仅如此,胡塞尔还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是一个有 着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为此,胡塞尔为了建立他心目中的严格科学的哲学倾注 了毕生的精力,而他自称是一个哲学的“永远的”探索者和漫游者。我们且不管 事实上胡塞尔是否达到了他心目中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也不管别人 对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作出怎样的评价,至少在胡塞尔看来。他的现象学就是这 样一门严格科学的哲学,他甚至不无自豪地宣称:“现象学可以说是一切近代哲 学的隐秘的憧憬。”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胡塞尔的现象学仍属于近代鼯方哲学 的传统,而胡塞尔也可能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最后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纯粹哲学 家”,盖因在他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几乎没有人象他那样把哲学当成一门 严格科学去追求,也没有哪个哲学家再去探寻一种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基础;相 反,他们试图把哲学排除在科学之外,同时去消解作为一切科学的基础。也许, 正因为这一点,胡塞尔及其现象学更显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胡塞尔的思想以逻辑研究为标志,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前现象学时期和现 象学时期,笔者基于考察的需要,在这里主要对胡塞尔现象学时期的思想发展作 一描述性的绍述。这一简单的绍述则是以胡塞尔的四部主要著作为其“路标”。 ( - - ) 、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发展。 1 、逻辑研究与现象学的建立 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发表于1 9 0 0 年,正是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 。斯皮格尔伯格:现象学运动,转引自刘放桐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北京,2 0 0 0 年 第3 0 4 页。 。舍汉主编:海德格尔:其人其恩转引自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北京r1 9 9 5 年 第3 页。 。胡塞尔著,舒曼编,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9 7 年,第1 6 0 页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象学的建立,“现象学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由于这部著作是对心理主义的 批判,胡塞尔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又被称为批判心理主义( 反心理主义) ,胡塞尔 自己则称这个时期的思想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学。 众所周知,胡塞尔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是算术哲学,在这部著作中,胡塞 尔试图通过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澄清来寻找数学的基础,但是,胡塞尔是在对心理 行为的描述分析中来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的,这就与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哲学思 潮相一致。这是一种把数学逻辑规律奠基在心理规律之上的心理主义,它把逻辑 把握成为一种思维的艺术,把逻辑规律最终归结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否 定逻辑规律的普遍性、绝对性,进而不承认绝对真理的存在。总之,在算术哲 学这部著作中所流露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逻辑规律奠基于心理规律之中。因此, 这部著作一经发表即招来了众多的指责,其中最为重要的批评来自当时著名的数 理逻辑学家弗雷格( g f r e g e ) ,弗雷格在对算术哲学所写的书评中指责胡 塞尔把数学逻辑规律心理学化。弗雷格的这种指责是完全符合事实的,而胡塞尔 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胡塞尔后来回忆这个转折时说:“然而,思维的心理联 系如何过渡到思维内容的逻辑统一( 理论的统一) 上去,在这个问题上我无法获 得足够的连贯性和清晰性。此外,数学的客观性以及所有科学的客观性如何去俯 就心理学对逻辑的论证,这种原则性的怀疑就更使我感到不安了。”o 因此,一 方面由于弗雷格的批评,一方面由于自己研究的深入而对心理主义产生的怀疑, 胡塞尔逐渐放弃了他在算术哲学中所持的心理主义观点,并因此取消了算 术哲学第二卷的写作计划。此后,胡塞尔主要研究兴趣就集中在“纯粹逻辑学” 上。 这一研究的最终成果,就是标志着现象学“受洗”( 即正式出现) 的逻辑 研究,并由此引发了欧陆哲学中蔚为壮观的“现象学运动”。在这部著作中,胡 塞尔的矛头针对的是当时依然在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心理主义哲学,这也正是胡 塞尔早期自己的观点,因而对这种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其实也就是对自己早期观 点的反驳。为此,胡塞尔曾引用歌德的话来形容自己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没 有什么能比对已犯过的错误的批评更严厉了。”。胡塞尔指出心理主义哲学的根本 错误在于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因为自然规律是关于事实之间的联系的规 律;而逻辑规律是关念之问关系的规律:自然规律是经验的概括,只有偶然性; 而逻辑规律则是先天的原理,具有必然性;因此把逻辑规律归结为心理规律显然 是错误的。胡塞尔进步认为心理主义哲学的这种错误是因为没有区别心理活动 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而产生的。并因此而断定心理主义哲学必然导致相对主 义和怀疑论。可以说,胡塞尔对心理主义哲学的这种批判是极其有力的,“随着 这卷的发表,心理主义这种形式的怀疑论连同有关心理主义的讨论在哲学史上 最终被归入了档案。”固通过第一卷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判,胡塞尔指出了逻辑规 律的客观性,自在性以及普遍有效性,因此被认为是“拯救了共相的客观实在性”, 但也被认为是一种柏拉图式的实在论。这也是弗雷格的立场。但是胡塞尔不愿意 采取这样的一种实在论,在随后发表的逻辑研究第二卷中,通过他的六项研 究中对意识的现象学本质分析,揭示了逻辑对象的观念性,并认为“数”等概念 是由意识构成,可以通过“本质直观”来把握。 。倪粱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北京1 9 9 6 年,第1 6 页 o 胡塞尔著,倪梁康译:逻辑研究第一卷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9 9 年,第2 页。 。胡塞尔著,倪粱康译:逻辑研究第一卷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9 9 年,第3 页。 。倪粱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 9 9 7 年,第7 页。 2 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成 2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和先验现象学的正式形 随着逻辑研究这部著作的发表,胡塞尔确立了在德国哲学界的地位。在 逻辑研究第二卷发表的那年,胡塞尔来到了哥廷根大学,同时被教育部建 议任命为该校的哲学教授,只是因为“同行相轻”的缘故遭到了哥廷根大学哲学 教授们的抵制而被拒绝,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胡塞尔的学术声誉,很快,在他周 围就聚集了一批热爱现象学的青年学者,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现象学运动”。这 个时期,胡塞尔经常与“幂尼黑现象学派”和“哥廷根现象学派”迸行交流,年 轻的现象学开始了它的第一个繁荣期。在这期间,产生了一批有名的现象学者, 同时也有大批的现象学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大部分最后都汇集在胡塞尔主编的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卷上( 1 9 1 3 年) ,胡塞尔本人也在上面发表了一 部著作: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这部著作的发表公开表明 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验现象学时期。但是,胡塞尔思 想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得到这一阶段的“现象学运动”成员的赞同和理解。相反, 在一开始就被他的同伴们指责为是向先验唯心主义的倒退,是在某种程度上的 “回到康德去”。这种看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了解哲学史的人都知道,在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德国,新康德主义依然占据着德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在这种 氛围中的胡塞尔多少是受到了影响的,不过这还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在纯 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的影子,事实上,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尤其是其中的“先验想象力”部分 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有详细的考察。 不过,对于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发展而言,从“本质现象学”( 描述心理学) 到“先验现象学”的过渡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胡塞尔在为逻辑研究第二 版的发表所写的“前言”中有意识地强调了这种过渡的必然性:“逻辑研究 是一部突破性的著作,因而不是一个结尾,而是一个开端。”圆并且,胡塞尔在 1 9 3 5 年回忆由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发表而造成的“现 象学运动”的分裂时也说:“逻辑研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它只是一条 必经之路而已。” 我们知道,逻辑研究主要是批判当时哲学界流行的心理主 义思潮,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分析意识活动的因素和结构, 而且胡塞尔自己本人也称这一时期的现象学为“描述心理学”,同时在逻辑研 究一书中还大量重复他在算术哲学中的研究,这样,给人的影响好象胡塞 尔本人自己也没有脱离心理学,或者说现象学仍然是一门心理学,如果这种看法 成立的话,那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心理主义哲学所作的批判就会陷于无效 的境地,这显然不是胡塞尔要看到的结果,更不是胡塞尔“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的目标:另外,胡塞尔在这个时候认为他的现象学的研究对象不是人类的心理现 象,而是纯粹的意识:人类的心理现象只不过是纯粹意识的一个实在的例子而已, 为此,胡塞尔认为他的现象学应该是一门纯粹的意识论。基于这样的原因,胡塞 尔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书名中就运用了“纯粹现象学” o 这里指的是中译本纯粹现象学通论( 见注3 ) 即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也就 是通常所说的观念i 。胡塞尔计划中运部著作有三卷。但在他生前只发表这一卷 o 胡塞尔著,倪粱康译:逻辑研究) 第卷第二敝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9 9 年,第5 页。 。“a 耶格旌密特与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谈话录”,载于:埃迪斯泰因:通向内在宁静之路;转引自 倪粱康著t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北京,1 9 9 6 年第】9 页。 3 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来区别他现在的现象学( 先验现象学) 与之前的“本质现象学”( 描述心理学) 。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只是术语使用上的差别,而在于两者的本质区别。在这部著 作的“导论”中,胡塞尔指出:“纯粹现象学是- - i 1 本质上全新的科学”,它“不 是心理学,而且既不是对其领域的偶然划定,也不是其术语系统,而是本质的基 础才是其不能被纳入心理学。不论现象学必定认为对心理学方法具有多大意义, 不论它为后者提供的。基础多么必不可缺,它本身( 已经是- - f l 观念科学) 绝 不是心理学,正如几何学不是自然科学一样。甚至前一区别比所类比的后一区别 更为根本。”。 在逻辑研究中,胡塞尔谈到了“意向性”,但只是把意向性当成本质直 观观察到的结果:所有意识都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朝向对象是意识的最普遍的本 质。也就是说在这里胡塞尔只是说明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结构。然而在纯粹现 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胡塞尔扩展了“纯粹意识”的功能( 意向 性的功能) ,它不仅意味着关于某物的意识,而且还构造出意向对象,这就表明 意向性不仅具有“朝向性”,而且还具有“构造性”;意向性既是一种能力,也是 一种结果。这样,胡塞尔通过这个转变,开辟了现象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即 “意向对蒙”领域。而这个转变也是胡塞尔一生思想的第二次转折。同时也由于 各个成员对现象学理解不同,“现象学运动”的第一阶段也因此划上了句号。 3 、笛卡儿的沉思与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1 9 1 6 年,胡塞尔接替了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 h r i c k e r t ) 的教席,从而 开始了他在弗莱堡大学的教学生涯。象在哥廷根大学时期一样,在胡塞尔的身边 很快就聚集了一批学生和助手,其中就有著名的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 ( m h e i d e g g e r ) 。并由此开始了“现象学运动”的第二阶段,弗莱堡大学一下 子就成了当时“现象学运动”的中心,也是欧洲哲学的中心。1 9 2 8 年,胡塞尔 在弗莱堡大学结束了他一生的教学生涯,并把他的教椅留给了他白认为最能继其 衣钵的弟子:海德格尔。 不过,胡塞尔并没有因退休而停止其哲学思考,反而其哲学活动更为频繁, 其中在1 9 2 9 年2 月到巴黎作了两次报告,报告后来经过胡塞尔的扩充并在1 9 3 1 年以法文首次发表。这部著作就是笛卡儿的沉思。与胡塞尔在1 9 2 7 年为不 列颠大百科全书撰写的“现象学”条目相呼应,他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一个重 要的概念:交互主体性。从而使“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成了胡塞尔在这一阶段的 主要特征。“交互主体性”概念的提出也是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内在发展的必然要 求。我们知道,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主要是分 析了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但也仅仅只是单个的意识及其相关物,“是纯粹意 识单子和它构造的世界,因此,关于这个纯粹意识单子的先验现象学在这个意 义上仅仅是一门先验的自我论”o 这样,胡塞尔似乎就陷入了别人所指责的先r 验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的唯我论,他自己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种状况,并委婉地指 出这种先验自我论“只是最底层的先验现象学,而不是完整的先验现象学,一门 完整的先验现象学显然还包含着由先验唯我论通向先验交互主体性的进一步途 径”。这样看来,不管是为了回应别人对他的指责,还是为了自己的先验现象 学的完整性。“交互主体性”显然是一个必须得到解答的问题。 。 o 胡塞尔著,舒曼编,李幼蒸译;纯粹现象学通论 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9 7 年第4 2 - 4 3 页。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 9 9 7 年,第1 7 页。 。倪粱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 9 9 7 年。第1 7 页 4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这个“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在胡塞尔那里可以表达为:在先验自我构造出先 验的事物以及由这些事物所组成的自然视阈之后,怎样再构造出他人和由他人所 组成的社会视阈呢? 从现象学的意义来看,这里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去考察:一 个方面就是,“交互主体性”意味着相对于自我的他我,相对于自我这个主体而 言的另一个主体,这显然不再是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一客体关系,而是一种 新型的关系:主体一主体关系。换句话说,“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传统的认识论问 题:我作为一个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客体? 而是一个新认识论问题:我 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个主体? 另一个主体如何对我成为有效 的事实。”。另一个方面,“交互主体性”问题还表现为“我”与“我们”的关系, 即个体的“我”怎么与总体的“我们”具有共通性以及他们之间沟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明白地表述为:为什么有些东西对于“我”以及“我 们”都是有效的,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客观性”,为什么有些东西只对于个别 的“我”有效,而对总体的“我们”无效。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主观性”。 总之,胡塞尔通过“交互主体性”问题的提出达到了两个目的。其一:实现 了先验现象学从“单个的主体”到“复数的主体”,从“先验自我论”到“交互 主体性现象学”扩展的意图,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唯我论”和“自我论” 的指责;其二:因为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表明了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共 通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客观的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不过,胡塞尔还是认为, 先验自我论是“第一哲学”,而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是“第二哲学”;第一哲学可以 依靠自身而成立,第二哲学的成立则须以第一哲学为依据;“第一哲学构成第二 哲学的方法总体,它在其方法论证中只与其自身有关。”。 4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印与生活世界理论 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象大 多数其它后期的著作一样,这部著作起初也是以讲演的形式出现,后来经胡塞尔 和其助手的加工而出版的,这是一部带有总结性的著作,也是胡塞尔著作中相对 容易读懂的著作。 从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书名就可以表明,胡塞尔开始公开地 探讨关于人类历史、政治的“实践现象学”问题。这似乎有点在人们的意想之外, 因为了解胡塞尔的思想及其生平的人都知道,在胡塞尔的心中,纯粹理论的问题 即使不是全部,那也是占有不可替代的首要的位置。所以“人们完全可以将他称 作是一个非政治性的人,他受的教育、他的爱好、他的职业以及他对科学严格性 的偏好都决定了他的非政治性。”固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总是把胡塞尔对 “欧洲危机”的思考归结为当时外在危机状况的压迫。这也许并不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这决不是促使胡塞尔在这方面运思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定要把胡塞尔对 “欧洲危机”的研究确定为是对当时外部危机状况的反映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 证明:胡塞尔是在欧洲危机状况发生之后,而不是之前就有了危机意识的产生。 。倪梁康著z 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北京,1 9 9 6 年第1 4 0 页 o 倪粱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 9 9 7 年,第1 9 页 o 张庆熊翻译出版的中译本单行本的译名是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9 9 年这里采用的是收录在t 胡塞尔选集 中的译名( 见注1 5 ) o p 利科:“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于:胡寒尔;转引自倪粱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 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北京1 9 9 6 年。第1 1 5 页。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然而事实表明:“早在2 0 世纪的的二十年代,胡塞尔便已经提出了科学危机 和哲学危机的概念和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说胡塞尔对“欧 洲危机”的思考是出于外在危机状况的压迫,不如说是哲学家在面对理论危机时 所产生的对现实危机的超前意识。或者我们可以,胡塞尔在欧洲现实危机出现之 前,就已经预言了这种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胡塞尔对人类历 史,政治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是出于理论和方法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实践和现实 的兴趣,”。 于是,伴随着胡塞尔的危机意识,他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个“生 活世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社会哲学概念,在胡塞尔 那里它是一个科学批判的概念。就是说,它是胡塞尔开辟的通向先验现象学的另 一条道路。之所以要开辟这样一条道路,胡塞尔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在这之 前的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道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过于深奥和困难。相应于“生活世 界”胡塞尔还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另外两个世界:科学的世界和纯粹意识的世界。 在胡塞尔看来,客观的科学世界已经远离了活生生的主观的生活世界,从而必然 陷入一种深深的危机;而摆脱这种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对“生活世界”进行反思, 通过观点转换达到纯粹意识的世界。很多著作都把生活世界理论简单地称之为 “生活世界现象学”,其实这是不严格的。因为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在 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因而是一个必须得到还原的世界,它只是先验现象学的一个 “前史”,而从“生活世界”向“纯粹意识世界”的转交就是从自然态度到哲学 态度的转变。当然“生活世界”相对于另外两个世界而言,还是具有某种奠基性 的地位,不管是客观的科学世界还是纯粹意识世界,它们都得以“生活世界”作 为前提。 通过前面的绍述,我们知道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其实质性的原 因在于理论上的意向,而非现实的压追: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胡塞尔是想通过对 “生活世界”概念的分析在先验的态度中发现纯粹意识及其相关物的本质结构。 但是,由于前面所提到的曲解,胡塞尔这一方面的运思努力往往成了别人批判的 对象。相反,他们继承的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被认为是出于实践目的 的部分,这也许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解释“现象学运动”从来就是复杂而不可能定 于一致的原因,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现象学才能在其百年之后依然浩浩荡荡的 往前推进,焕发出更大的理论魅力。 ( 二) 、本文写作的缘起 象众多介绍胡塞尔思想发展的文章一样,笔者在上述对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发 展的描述性的绍述中也没有提到本文要考察的文本:现象学的观念。不过笔者 在这里的疏忽是一种故意。因为,笔者以为,现象学的观念这本小册子在胡 塞尔的著作中无论如何都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如果我们不是以“书的厚薄”而 是以“思想的份量”来衡量的话。下面就来看看笔者持这种看法的理由,也就是 本文的缘起。 首先,正如我在前面所绍述的那样,学术界一般认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 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发表正式表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完全形成,从而实现 他一生中第二次重大的转折。然而事实上,胡塞尔从“本质现象学”到“先验现 。倪粱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三联书店,北京,1 9 9 6 年,第1 2 1 页。 。倪粱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卷,编者引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 9 9 7 年,第2 1 页。 6 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象学”的发展,是早于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这部著作的发表的。 1 9 0 7 年胡塞尔在哥廷根大学所做的五次演讲即后来成书的现象学的观念就 已经表明,他已经坚定地完成了他的第二次思想转变:从“本质现象学”到“先 验现象学”的突破。“在这部著作中,胡塞尔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已基本完成 了向先验现象学的突破,从而成为一名先验唯心主义者。”。只不过,现象学的 观念一书只是由五篇演讲构成的导论性的著作( 现象学的主要部分和理性批 判导言) ,虽然大致展现了现象学的进程,但许多具体的问题并役有得到详细 的探讨,但这并不影响它应有的地位,因为“在五篇讲稿中,胡塞尔第一次公开 地阐述了这些可以说决定了他以后全部思想的想法。一用这本书的出版负责人比 梅尔( w b i e m e l ) 话来讲就是:随着胡塞尔的手稿的逐步出版,“它们将说明从 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发展。这些文稿将更明确 地突出五篇讲稿的关键地位。”。其实,翻阅过胡塞尔的这两部著作的读者都 看得出来,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所具体阐述的思想: 现象学是一门全新的方法论,中止判断,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和时间构造。没有 一个不在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中已经有了表达,只是前者更详细地对这些问题 进行了阐述,但始终没有偏离后者所规定的方向。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对现象 学的观念的考察中会有具体的论述。这样,“关于胡塞尔直到1 9 1 3 年才随着纯 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一书的出版而转向唯心主义的论断便可能得到了 纠正。” 其次,笔者以为,进入现象学存在着两条可能的道路。一是按照时间顺序, 顺应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发生的走向的道路,即从逻辑研究出发,然后是纯 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最后是1 9 1 6 年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讲及 其它;一是由一般概论到具体分析的道路,即从现象学的观念以及1 9 1 6 年 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讲开始,接着是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和纯粹现象学和现 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最后才是逻辑研究。这两条道路当然各有其所长, 前者显示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历程,后者则是系统地进行的道路;前者是从案例到 方法的过程,后者是从方法到案例的过程;如果说我们把前一条道路称之为“时 间在先”的话,那么后一条道路显然是“逻辑在先”;在哲学上来讲,往往逻辑 在先要优越于时间在先,“时间在先”一般都隐含着“逻辑在先”作为其前提, 否则时间在先是无从发生的。在这里,“逻辑在先”的现象学之路“其精要在于, 首先综观现象学广厦之全貌,而后才登堂入室,逐一审视其中的各间宅舍,最后 掌握现象学各个细微砖块乃至它们具体的砌切方法。”。这就好比我们必须先学会 下棋的规则之后,才能真正地下棋,否则的话只能是乱下一气。我国著名的现象 学者倪梁康在初识现象学时,瑞士现象学者耿宁( i k e r n ) 就向他推荐此书作 为现象学的入门向导,“他认为,介绍或研究胡塞尔的著作,当首先选择此书为 妥” 基于这样的理由,现象学的观念一书“作为现象学的导论部分比较合适”。 o 它能为我们提供直接进入现象学迷宫的钥匙。 最后,据笔者所知,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文革后中国大陆最早翻译出版 。胡塞尔著, o 胡塞尔著, o 胡塞尔著, o 胡塞尔著, o 胡塞尔著, o 胡塞尔著, o 张样龙著: 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译者的话,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2 页。 倪粱康译t 现象学的观念出版者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2 页。 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出版者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6 页。 倪粱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出敝者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5 页。 倪粱康译:逻辑研究) 第二卷第二部分译后记,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第3 9 7 页。 倪粱康译:现象学的观念,译者的话,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1 6 页。 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诨程目的团结出版社北京2 0 0 3 年。 7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的胡塞尔著作,但是直到最近才有对这本书的一个较为详实的阐述。这也是笔 者写作本文的一个理由。在进入对现象学的观念一书的具体考察之前,笔者 还须说明的是:这项考察本身就是试图在现象学精神的境域中进行,即尽量面对 文本本身,让文本说话,而不掺入或者较少掺入笔者的评价。同时,这一考察也 是笔者进入现象学的一个尝试。 现在就让我们来“面对实事本身”吧。 二、 中心:现象学的方法对现象学的观念的考察 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胡塞尔1 9 0 7 年在哥廷根大学举行讲座的五篇讲稿, 以及讲座后胡塞尔写下的一篇“讲座的思路”,之后一直到1 9 2 6 年,才由他的助 手兰德格雷贝( l l a n d g r e b e ) 用一般文字把它翻译出来,并经胡塞尔进行修改 加以注释,准备出版。不过,直到1 9 4 7 年才第一次作为胡塞尔全集第二卷 出版。这或许也是一个人们一直把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而 不是把现象学的观念当成胡塞尔思想的第二个转折的原因。 现象学的观念一书的产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就是他所 受的屈辱:哥廷根大学拒绝了教育部任命他为哲学教授的建议。这一屈辱让他感 受到“同行相轻”事实上比他想象的要严重多了。这一屈辱也促使他向内心探求, 然而胡塞尔这段时间受着怀疑的折磨,甚至怀疑自己能否作为一个哲学家生活。 对于胡塞尔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怀疑更严重了。因为我们知道胡塞尔是一个有着 宗教般虔诚的哲学家,视哲学如同他的生命,对哲学有一种献身精神,他一心一 意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容不得一点可疑,要达到一种无可 怀疑的确定性。然而现在竟然怀疑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所以胡塞尔在他当时的 日记中写到:“如果我能够称自己为哲学家,那么我首先提到的是我必须为自己 解决这个一般的任务。我指的是理性批判,是逻辑理性和实践理性、普遍价值理 性的批判我已经受尽了模糊性、左右摇摆的怀疑的折磨。我必须达到了内在 的坚定性。”。这里提到的“理性批判”与康德所从事的工作相一致,这不是偶然 的,实际上当时胡塞尔正在深入研究康德哲学,已经有了先验现象学的想法,并 且我们知道后来胡塞尔离开哥廷根大学是为了接替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凯 尔特的教席,这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这种与康德的亲缘关系在下面的考察中将 会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中文版的现象学的观念一书是由我国著名现象学者倪梁康译出的,除了 上面提到的五篇讲稿以及一篇“讲座的思路”之外,它还包括一个“出版者序言” 和“译者的话”。这些对理解胡塞尔的五篇讲稿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笔者接下来 将按照胡塞尔讲座的顺序逐一进行考察。这是一项“细密烦琐”的工作,现象学 的精神也会在考察的过程中尽量体现出来。 o 这里我指的是张样龙著: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中的一章,这本书出版于2 0 0 3 年。除此之 外我没有见到过关于现象学的观念的论述的文章,甚至也很难看到提起它的文字。这是很奇怪也很遗 憾的事情。或许是因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的缘故。本文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 于张样龙在书中的论述。不过,也许由于是讲稿的原因,里面存在着较多的笔误,有些还是重大的。据张 祥龙先生讲,出版社使用的是他的初稿,而不是他的修改稿。为此他还作了一个补充声明,具体请参见中 国现象学网( w w w x i a n x i a n g c o r n ) 。 o 胡察尔著倪粱康译:现象学的观念,出版者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 9 8 6 年,第2 页。 8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 一) 、康德问题的重提: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 区分 1 、 康德的问题:科学认识如何可能 学界公认,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发生了一个认识论的转向,即认识论成了近 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成为哲学家们思考的中心。认识论它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关于事物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其普遍性和必然性如何得到保证:以及它所适用 的范i 目等等。近代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两大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关于事物的规律则是试 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来,或者象休谟那样否认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 笛卡儿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则主张,科学知识是理性的产物,是“天赋观 念”的产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而奠基于感觉经验 的知识是相对的、偶然的。经验论和唯理论这种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片面的回答, 不但没能推进认识论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使近代西方哲学陷入了困境,其逻辑 结局就是休谟的怀疑论。在休谟看来存在着两类知识: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和关 于事实的知识。一方面,关于观念的知识它只与自身相关而不涉及外在事物,只 要保证观念之间的自洽性就一定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由于其仅仅与自身相关 而不涉及外在事物,所以它并不能从某个“天赋观念”出发而推出人类的全部知 识,这样唯理论的理想就无法实现了。另一方面,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建立在感觉 经验的基础上,而感觉经验是个别的、或然的、相对的,从而无法保证知识的普 遍性和必然性,这样经验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的理想也不能实 现。作为经验论者的休谟最终把知识归结为对现象的认识,其规律性( 因果必然 性) 只是人的“习惯性联想”而已。 显然康德并不能接受休谟把因果必然性归结为人的“习惯性联想”的心理主 义,尽管康德“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 的( 独断论的) 迷梦”o ,但是在康德看来作为一种科学知识,它不能建立在没 有普遍必然性的心理习惯的基础上,当然它也需要有经验的内容。这样,康德面 临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限制休谟的怀疑论,另一方面限制古老的独断论。”。这 些表明康德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不同的是康德并不象经验论 那样把知识的基本单位归结为单个的感觉印象,也不象唯理论那样把知识的基本 单位归结为某个“清楚明白的”概念,而是把判断看作是知识最基本的单位,不 过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判断都是知识。与休谟对知识的划分相类似,康德区分 了两种判断: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指“乙宾词属于甲主词而为 包含于甲概念中之某某事物”。,就是说作为宾词的谓项包含在作为主词的主项 的概念中,谓项只是对主项的一个说明,并没有给主项增添什么。比如说“单身 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这个判断。这种判断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并不是科学 知识。所谓综合判断是指“乙与甲相联结而乙在甲概念之外”。,就是说谓项并 不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之中,所以把它们联结在一起就增添了主项的内容,但是正 。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 9 7 8 年 第9 页。 o 梯利著,伍德增补,葛力译: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北京2 0 0 0 年,第4 3 3 页。 。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北京,2 0 0 2 年,第3 5 页。 o 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北京,2 0 0 2 年,第3 5 页。 9 现象学的方法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因为它不包含在主项的概念中,所以谓项是加在主项上的,因而并不具有必然性, 主项具不具有谓项的性质只有通过经验才能确认。比如说“单身汉是性情古怪的 男人”这个判断。实际上我们通过“单身汉”并不能分析出“性情古怪的男人” 这一特征来,要确定这个“单身汉”是否是“性情古怪的男人”必须通过对他的 观察这种经验。因而,这种通过对经验的综合的判断并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只是 带来了新的内容,所以也不是科学知识。显然,在康德心目中的科学知识应该具 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普遍必然性;一是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扩大认识的内容。 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既要有先天的形式来保证其普遍必然性,又要有后天的感性材 料来扩大其认识内容。这样在康德心中的科学认识就可以表述为:先天综合判断。 在康德的时代,有两种知识被公认为是科学知识,它们是数学和自然科学( 物 理学) 。所以存在着“先天综合判断”是无庸置疑的。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先天 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这就是康德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分解为: 是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的根据、基础、来源的问题;一是先天综合判断怎样 可能或者可能的方式的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是勾连在一起的。对于第一个问题, 康德通过“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的革命进行了解答,即先天综合判断的 根据在于人自身拥有一种先天的认识形式( 知性范畴) ,通过它对感性直观接受 物自体的刺激而形成的感觉材料进行综合统一,最终形成认识对象的知识。这样 既保证了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知性范畴是知识的形式) ,又使知识拥有了经验的 内容( 感性直观接受物自体刺激形成的感觉材料) 。而第二个问题,即知性范畴 如何综合统一感觉材料? 康德在范畴的先验演绎提出了一个“先验想象力”的概 念,他认为通过“先验想象力”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这已不是本文的论题,就 不专门论述了,不过在后面的考察中,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会一再被提及并 予以一定的阐释。我们还是来看看胡塞尔是怎样继续康德的这个问题吧。 2 、康德问题的重提: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 分 胡塞尔的现象学有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现象学还原,即先验的还原。在胡塞 尔那里进行先验还原有三四条道路,其中一条就是重提康德问题。我们在前面已 经简要地论述了康德的问题:科学认识如何可能(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这 也就是认识批判的问题。胡塞尔在这里重提康德问题的方式是区分两种思维态 度: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区分。这个区分对于理解胡塞尔现象学 的其他内容非常关键,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理解这一区分,后面的内容 就无法年导到很好的理解。 胡塞尔在讲座的开头说到:“我在以往的讲座中曾区分自然科学和哲学科 学;前者产生于自然的思维态度,后者产生于哲学的思维态度。”其中“自然的 思维态度尚不关心认识批判。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我们的直观和思维面对着事 物,这些事物被给予我们,并且是自明地被给予。”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不 关心认识批判是区分自然的思维态度与哲学的思维态度的标志。自然的思维态度 不关心认识批判,这是因为“自然的思维态度”,是这样的一种态度:它总是不 假思索地、盲目地、想当然地预设了一些东西的存在,“这些事物被给予我们, 并且是自明地被给予。”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态度还预设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 。胡塞尔著,倪粱康译z 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t1 9 8 6 年第1 9 页。 1 0 现象学的方法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研究 存在,我们的认识只是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它认为这种关系本身是毫无 疑问的,绝对可能的。在胡塞尔看来,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自然科学的态度都属于 这种自然的思维态度。比如我现在去图书馆查资料,就绝对不会担心图书馆会不 会存在。科学家们也一样,他们根本也不会怀疑他的研究对象的存在。 在自然的思维态度中产生的认识,有两种进路:“我们表达直接经验所提供 给我们的东西。根据经验动机,我们从直接的被经验之物( 被知觉之物和被回忆 之物) 中推演出未被经验之物:我们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我们再把一般运用到个 别情况中”,这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它从“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对这 些“直接经验”的概括抽象出一般规律来,然后再把这种规律运用到个别中去。 然而,任何“直接经验”都是个别的、相对的、偶然的,这样一些“直接经验” 再多也不能保证“一般”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从“过去是”不能必然地推出“将 来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早就为体谟的怀疑论所反驳。而且常常“经验的 理由和经验的理由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