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研究:基于信用评级的分析 专业;金融学 硕士生:张康 指导教师:孟建波教授 陆军教授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和体系结构的设置,以尽快 与国际监管体系接轨、提升监管效率来应付银行业全面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和影 响。但是我国银行业监管起步晚,面临的监管形势有着更为特殊的性质,因此比 起其他国家来说监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何种监 管体系和监管方式更为有效? 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比起世界水平来有哪些地方 需要改进? 本文想就这一方面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 本文先从考察银行业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详细介绍了监管的定义、 目的、内容、方式和必要性。其次回顾、总结了银行监管方式的有效性理论。接 着通过对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变革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引入了银行业监管指标体 系,量化了银行业监管力度和效率,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监管效率进行实证比较的 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我国银行业监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引入激励 相容机制、加大审慎监管建设等政策建议。 。 本文的新颖之处在于从银行业监管减少银行风险,提升银行竞争力的目的出 发,建立了基于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了各 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差异及监管制度对其监管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银行监管效率监管指标体系信用评级 a n a i y s i s o nt h e e 怖c i e n c y o fc h i n e s ec o m m e r c i a ib a n k s u p e r v i s i o n b a s e do nb a n kr a t in g s m a j o r :f i n a n c e n a m e :z h a n gk a n g s u p e r v is o r :p r o f e s s o rm e n gj i a n b o l r o f e s s o r 毛u 如n a b s t r a l 冀 c 腑c o 眦拄yh 锵b e c n e 戚砒m er e f 0 i m i n gt 重l e ba i l :i 【i i l g 删i s i o n 勰dp e r f b c t i n g 协e 始档凇t o 攘e 或畦辩醚蹦艟蠡撼砖嗣捌嚷s i o 纛嘲蟠鑫r 瘩a 瓣涵靼堙毽氇es 鼙p e 喇s l 镧e 蠡c i 谨c y 幻c o p ew 酶也e 呻a c l 溉c o m p l 哟。阿l 堍o fb 砌量鸿i n 她略懒c l l i | 陋sb 砌d n g s u p e r v i s i o ns t a 巾甜糟l a t i v e l yl a :t e ,w et l a 、,et of k eas p i e c i a ls i t u 撕。扎t h 琳c o m p a r e dt oo 也e r 瑚埔e s 氆e m u s tb cac e 砥nd i 彘嬲n c e s 讯s u p e r v i s i o n 1 1 t e n t m e 融o d 鞠蠢e 蜀c i e n 哆w l l i c h 剿畔主s 妇掣爨e 璎勰d 擞鼬o da 糟趱。糟e 融e 6 v o ? 习吸x 黻h a v e 幻b ec 量谢& g 醴协锻匹撼也e e 街c i e l l c y ? w e 晰l ld i s c u s sn l e 俐蛐e r c i a lb a i l ks u p e n ,i s i o n 缸姗t h i s 嬲p e c t f i r s t l yw ee n u m e 豫毒e 吐l ec o n c e p t 锄dt 重l e o r i e so fk m k i n g 雌i s i o 坞i n 仃o d u c e 雠 如f 茏l 瑟。岛搿弼) o 辩,淡瑶e f 峨嫩e 氆醯s 鑫箍纛n e 豁毋o f 翱尹咛棚s i o 鹃掩v 主霉w 氆e 幽e o 五e so 鑫v 采i d i 移 o fb a n k i n gs u | 附r v i s i o nn 抛d e 。1 1 1 w es t l l d yo f 嫩n 0 v 硝o fc l l i 舱 sb a n k i i l gs u p e 州s i o 珥 i n m 嘲u l 七协ei n d e xs y s t e ma n dq l l a 州妇也eq u a i i 哆柚de 伍c i e 饿* w - ea l p 、,i d e 姐e m p i r i c a l c o 珏l p 榭巍v e 如d y 糖哺e 。撞c 赫壤勰df 0 1 e i 辨涮e s 怠l a 筑b a s 耐o n 妇咖由a b 缯,骶 d i s c 醛sh o wt o 辨娃e c tc 量l i 越 sb 雹d 趣s u p e 嘲s i o 扎w _ e 翱i g g e 鲢也皴谯e 搬建b 钟撼豁s l l o u l d 锄删u c e i v ec o m p a t i b l em e c l l a i l i s m 柚dp a y 似鹏a 土t e r n i 叫t 0 协ec 0 删瞳u c t i 姐o f s u i e r v i s i o ns y s 钯m 灌趣粼v 舞雠i s 爨舔瓤谯e 弛o f 斛粒趣妞萎文鑫嚣d 锻凌a 撼堍她圈辩羲v e 曲i l 每 o fb a 妊i i gs 雌嘲讹i o 玛w ee s t a b l i s ham u l t j p l el 妯e a rr e g 碍s s i o nm o d e it oe s t i i n a 舱m eb 越墩 眦i n g s ,锄d 蝴p 谢c a l l y 咖d yn l er e l 弘l 撕0 nd i l 融n c e s t 、粑e nc l l i l l l a 粕df o r e i 盟c o u i l t r i e s 锄d 氆e 赫弦髓粕越嘲l 蕊赚毒o b b a 呔s 删姓 k e y w o r d s :e f f i c i e n c yo fb a n k ss u p r t v i s i o n :i n d e xo fr e g u l a t i o n :c r e d i t r a t i n g s 毽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繇霖 日期:上叼富年岁月】r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群钇导师签名:圆 日期:姗x 年9 月2 泊 日期:年月 日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前言弟一早刚j 百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国际银行业面临着越 来越严峻的形式和复杂的风险。2 0 0 7 年7 月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从而 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巨大的冲击引起了学界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和对银行监管体系的重新审视。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从2 0 0 6 年1 2 月1 1 日起,按照w t o 的有关规定,我国 正式向世界各国开放银行业,各国银行的纷纷进入既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先进的 管理、经营理念,也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竞争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银行 业的开放也给我国的银行监管形势带来了新的冲击。首先,我国银行业起步晚, 底子薄,面临的形势有着更为特殊的性质,同时世界范围内的风险扩散加剧,又 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其次,不同经营模型、文化氛围的银行进入我国 银行业,又给我国监管当局带来了新问题,如何对混业经营的外资集团进行有效 监管? 如何与被监管银行母国进行协同监管? 这都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对于我国银行业监管而言,近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 和体系结构的设置,以尽快与国际监管体系接轨、提升监管效率来应付银行业全 面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我国银行业监管起步晚,比起其他国家来说监 管内容、监管手段、监管效率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何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 更为有效? 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比起世界水平来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本文想 就这一方面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问题。 本文先从考察银行业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详细介绍了监管的定义、 目的、内容、方式和必要性。其次回顾、总结了银行监管方式的有效性理论。接 着通过对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变革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引入了银行业监管指标体 系,量化了银行业监管力度和效率,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监管效率进行实证比较的 3 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我国银行业监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 2 1 研究目的 ( 一) 引入银行监管评价体系,构建银行监管指标。 ( 二) 比较研究我国监管环境、监管体系、监管措施的有效性。 ( 三)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在当前环境下 我国银行监管过程中监管效率效益三者的关系,并提出政策建议。 1 2 2 研究方法 对于银行监管的度量方面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以定量分析为主, 主要运用指标综合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计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主要在于综 合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后,依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 议。 1 3 总体框架 第一章前言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文献综述。 第二章银行监管定义 介绍银行监管的定义、必要性、目的、原则、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银行监管有效性理论 从银行监管总体有效性,银行监管内容有效性出发,进行理论推导和准备。 第四章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演变和现状 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并对我国银行监管体系 4 做出初步的评价。 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银行监管指标的量化,建立包含2 4 个国家1 2 5 个银行的模型,并在 此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效率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第六章结论 针对模型显示和文章分析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 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1 4 创新之处 ( 1 ) 在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通过对各个国家监管体制的研究 比较,把新协议与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就在新形式下监管体系 架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2 ) 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进行数据的采集、模型的建立 并进行分析银行监管的微观效率。 ( 3 ) 在宏观方面完善了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范围内 的截面模型对我国银行监管进研究,对我国银行监管与国际接轨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1 5 文献综述 对银行监管的必要性,m i n s k y ( 1 9 8 2 ) 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认为银行 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他们在系统内增加风险性业务和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 稳定性,因而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d ia i i l o n d d y b v i g ( 1 9 8 3 ) 建立的银 行挤兑模型指明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和救助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公众信心, 防止挤兑危机;s t i 9 1 e r ( 1 9 7 1 ) 和p o s n e r ( 1 9 7 4 ) 提出了监管经济理论, s p i e r i n g s ( 1 9 9 0 ) 的研究表明,政府监管可以增进社会福利。 5 对信用评级制度,t h e o d o r e ( 1 9 9 9 ) 通过对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的银行危机 研究认为银行的信用风险会反映于银行的信用等级上来,c e u s t e r 和 m a s s c h e l e i n ( 2 0 0 3 ) 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新巴塞尔协议也指出外部评级制度 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对银行经营指标与银行评级的研究方面,p 0 0 n ( 1 9 9 9 ) 通过对1 9 9 7 年穆迪评 级中的1 3 0 个银行财务指标与其评级进行了回归,p o o n 和f i r t h ( 2 0 0 5 ) 通过对 2 0 0 2 年f i t c h 的1 0 6 0 个银行财务指标与其评级进行了回归,认为银行的财务指 标与其评级的关系是显著的。 在金融监管效率研究方面l e v i n e ( 2 0 0 2 ) 和b a r t h ( 2 0 0 3 ) 对1 0 7 个国家的银 行监管、发展趋势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严格的银行监管限制了银行金融 业务的开展,往往导致银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h o v a k i m i a n 和k a n e ( 2 0 0 0 ) 对美国商业银行资木充足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h a v r y l c h y k ( 2 0 0 5 ) 以波兰银行业1 9 9 7 年一2 0 0 1 年的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对银行的运营 和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在市场进入、所有权与风险的研究方面,h a s a n 和h u n t e r ( 1 9 9 8 ) 与 d e m i r g u c k u n t 和h u i z i n g a ( 1 9 9 9 ) 分别指出外资银行在与国内银行竞争中往往 处于不利的地位,b a r t h ( 2 0 0 4 ) 认为国家所有权不是一个达到最优的银行股本结 构,多样性的发展才有利于银行资源最优配置。1 i a n g ( 1 9 9 1 ) 指出市场集中度与 银行风险正相关,n i c o l o ( 2 0 0 4 ) 通过对1 9 9 3 2 0 0 0 的数据分析认为更高的市场集 中度会导致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并且在1 9 9 7 2 0 0 3 年间两者的联系加强了。 国内有关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 对监管的必要性,林海( 2 0 0 0 ) 、刘明志( 2 0 0 3 ) 运用成本收益与合约理论 对银行监管进行了分析,许成刚( 2 0 0 1 ) 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论述了实施金融 监管的原因,黄金老( 2 0 0 1 ) 从金融体系脆弱性与金融体系的发展方面研究了金 融监管的重要性。 对监管的体系性和效率性,陆军、陈志毅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 横向比较研究与制度安排建议,谢平( 2 0 0 1 ) 对不同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 王自力( 2 0 0 1 ) 分析了银行监管模式,并提出了衡量银行监管效率的原则,陈建 华( 2 0 0 2 ) 对金融监管有效性理论历史沿革做出了总结。 6 对银行监管体系的描述性,王华庆( 1 9 9 6 )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银行业 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李早航( 1 9 9 9 ) 从我国现状出发,研究了我国银行业监管 与金融业国际化的关系,梁宝柱( 1 9 9 9 ) 、周道许( 2 0 0 0 ) 都对当代监管体系做 出了很好的归纳和阐述、李德( 2 0 0 2 ) 从全球化的角度研究了银行监管、谢平、 蔡浩仪( 2 0 0 3 ) 详细的介绍和研究了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7 第二章银行监管定义 2 1 银行监管定义 银行监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主权法规的授权对 银行市场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以一 定的法规程序,对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实行监督、检查和协调。以 此来维护市场秩序和防范市场风险,同时对银行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 促,并以此保障、促使银行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地发展。银行监管 实质上是银行监督( b a n ks u p e r v i s i o n ) 与银行管制( b a n kr e g u l a t i o n ) 两个方面 的综合。银行监督用以确保银行经营和交易活动的稳健与安全,银行管制则以法 律和法规的形式规范银行业的运行模式、行业结构及经营活动。 从整体框架上来看银行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监 管原则的确立、监管目标的界定、监管方案的决策、监管工具的选择、监管绩效 的评判和监管过程中各方面的组织协调等一系列过程。 银行业监管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银行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 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广义的银行监管除包括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对银 行体系的监管之外,还包括各银行的内部稽核、同业公会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 的监管等。考虑到我国的现实情况和研究的针对性,本文所指的银行监管选取狭 义的银行监管定义。 2 银行监管必要性理论 9 2 。2 圭金融脆弱说 金融脆弱说认为,由予银行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依靠资产组合的资本扩张 来盈利,比较其他商业企业,银行有更高的资产负债比例,因此银行在经营过程 中要承担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国别风险、技术风险等风险,银行业 具有其内在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银行业加以监督和管制。 2 2 2 公众利益说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但是 盘于窦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市场也有市场失灵的时候,因此, 为了纠正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政府的监管主要是对市场 不适合或低效率的一种反应,其躁标是防止因自然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 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所产生的价格、产量、分配等变量的扭曲,从而实现保护消 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 2 3 管制失灵说 管制失灵说认为监管是毫无毖要的,不但管制不会引起公众利益的改善,相 反,管制还会造成严重的寻租行为,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掇益,阻止了社会资源 的优化;同时还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使得可以对社会傲崽改善的资源消耗在 这些无益的行为上,并且银行业寻租行为有影响和扩散到其他层次上去。 2 2 4 管制成本说 管制成本说认为,监管是需要成本的,依据经济原则,当一项活动的成本小 于进行这项活动所取得的收益时,这项活动就是可行的。因此,在当管制实施而 得到豹收益大于管制施行焉付出的成本的情况下,银行监管是可行和有效的。 2 3 银行监管内容 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一) 市场准入 银行的市场准入监管是政府监管部门根据经济金融和市场需求状况,按照合 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对银行的设立、变更进行审批。其目的是在银行 l o 审批环节对整个银行体系实施有效的控制,保证各类银行在数量、质量、结构、 规模等方面符合经济、金融发展的市场需要,并与监管部门的能力相适应。 市场准入监管包括银行机构准入、银行业务准入和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准 入。银行机构准入是依据法定标准批准银行机构法人或其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 是确定机构的设立和变更审查银行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审查 申请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审查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和金融 从业人员比例要求审查银行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是否合理办公和 营业场所是否符合要求。银行业务活动准入,是对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界定,目 的是使银行保证充足的资本和足够的流动性,防止恶性竞争和金融风险的传递, 维护金融业的稳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是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高级管理 人员任职资格的核准。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职业道 德具有与所担任职务相适应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和从业经历,具有相应的专业 技术职称与学历具有与担任职务相称的业务经营能力,并与拟担任职务无利益冲 突。 ( 二) 市场运行 监管部门对银行机构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管,是对银行进行的持续性监管。它 可以随时了解银行业务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情况,并掌握市场动态,防范、控制 和化解金融风险,纠正违规行为,督促银行依法审慎经营,以保证银行体系的安 全与稳定。 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主要是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以及借助 社会中介机构所进行的外部审计。具体体现为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 监管、业务范围监管、贷款风险控制、外汇风险管理、准备金管理和存款保险管 理等各个环节。 ( 三) 市场退出 银行业的市场退出监管是监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经营管理不善、严重 资不抵债的银行进行最后贷款援助或强令其退出市场的监管行为。监管机构吊销 银行的营业许可证,使之失去作为金融机构的资格。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银行体 系的平稳运行,避免经济、金融的动荡,以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银行的退出和 危机处理对于银行业的稳定、市场信心的恢复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成为银 行监管当蜀监管薛又一重要环节。由予菜些银行由于经营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而 弓l 起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或者发生了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必须退出的事 由,不能继续经营,丽必须进行挽救或破产清算。市场退出按原因和方式可以分 为两类: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主动退出是指银行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 程规定的事由需要解散。被动退出则是指由于法定的理由,如法院宣布破产或因 严重违规、资不抵债等原因而遭关闭,取消其经营业务的资格,在这个过程中监 管机构必须对银行进行有效的盗管和管理,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所有者的权益和金 融市场的稳定。 4 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 2 。4 1 银行监管成本收益分析 ( 一) 银行监管的收益。根据银行监管的原则和目的,银行监管的收益可以 定义为系统稳定性收益与系统效率性收益。稳定性收益指银行监管能够确保银行 业稳定有序的运行,能够有效的分散系统风险、规范行为,从而规避银行倒闭事 件的发生和挤兑的出现。效率性收益指的是在实施监管下被监管银行效率提高, 在实施监管下银行体系总体效率提高,在实施监管下社会福利提高这兰个方面的 收益。 ( 二) 银行监管的成本分为监管直接成本与监管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监 管当局在执行监管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被监管银行因为监管而带来的成 本。间接成本包括因监管而引起的道德风险,低效率等机会成本损失。 首先,直接成本分为监管当局的行政成本与被监管银行所付出的社会成本。 锻行业监管需要由法律规定,政府设立专门的、常设的监管部门来负责制定 和实施监管规则。因此监管的行政戏本包括监管的人员配备、设施设置、办公场 所和因为实施监管工作( 现场、非现场监管) 丽带来的费用支出。 对于被监管银行来说,他要按照监管当局所设定的规则从事经营活动,并且 及时向监管当局提供经营信息,进行内部规范以符合监管要求,这些都会给银行 带来成本。 1 2 其次,间接成本指既不容易被观察到、也难以量化的成本。这种成本即不表 现在监管当局的支出上,也不表现为被监管者直接负担的成本的增加,但是却造 成了整个系统的效率低下,如道德风险、负外部性以及被监管者所付出的机会成 本等。 如图所示意: p e f q q s d 图2 - l 横轴代表业务数量,纵轴代表价格,s 与d 表示监管实施前的的供求曲线, s 表示实施监管后的供给曲线。根据经济学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银行服务对象( 社会) 承担的监管成本为p p 银行服务对象( 社会) 的福利损失为p p c a 银行的生产者剩余损失为p e g c 监管的总成本为p e g c a ,其中社会成本为e g a ,间接成本为g c a 综上所述,当监管所得收益超过监管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我们就认为监管 是经济的和可行的。 2 4 2 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分析 作为银行监督的保护措施,向银行体系注入风险评估原则、控制银行的流动 性风险、防止银行发生挤兑和倒闭,资本充足性监管受到了各国监管当局的高度 1 3 重视,1 9 8 8 年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资本充足率监管开始在世秀范围志的银 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资本充足率的衡量主要依靠会计账目,广泛的应用各种比率形式来量化资本 充足率( 包括资本存款比率、资本负债比率、资本资产比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 资产比率等等) 。资本充足率监管就是在市场对银行持有资本约束降低的情况下, 嘲监管者强制性地规定银行持有资本的最低比例,以此来约束银行的资产组合风 险以及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减少银行体系的损失。 传统的资本监管采用的是所谓的硬约束监管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各国监管 部门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最主要内容是资本的充分性要求。从银行安全性来看,银 行资本监管有一种对银行体系注入原则的作用。由于银行经理倾向于持有较低的 银行资本,以实现较高的收益率。因此,监管部门关于银行资本的最低限额规定 对于银行资本的数量起着主导作用。这一管理方式的优点就是简单快捷明确。由 于没有对银行的资产组合加以任何限制,所以银行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 性;由于不需要对单个银行的经营风险做出预警,对监管者而言减少了中闻步骤 和工馋量。但是传统的资本监管体系很难把表癸业务这样具有定风险性的活动 反映到这个指标体系中来,而且该体系也没有对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做出区分。 对于资本监管有效性,我们做如下理论分析: 考虑一个单期模型,在仁o 时期不管资本充足率高低,资本为c 银行都以相 同的利率r 吸收到存款d ,银行得到存款后用于投资,投资收益率r 为一服从二 值分布的随机变量( 即p ( r 刚( x ) ,p ( r - o ) = 1 - p ( x ) ,且p ( x ) 0 ,p ”( x ) 在的时候,如果有r ( c + d r d ,银行也可以自己承担损失,当其他条件给 定的情况下,银行的资本c 越多,银行可以承担的损失就越大。 对监管者而言,当r d r ( c + d ) 的时候,监管当局就要做出救助行为,即支 出为 1 4 ,【,d r ( c + d ) 】且r 瑚,r 尺) 为银行投资收益的密度函数,且 f ,d c + d 1 d i【,d r ( c + d ) 】l ( 胄) 嘏 二l 万j o 。当a 被外生给定,则此时均衡经济增长率g ,邗,k 。如 图所示: 1 5 g ab y 图2 也 当没有存款保险时,g 与s 交于均衡点a ,由于储户的存款不能得到保证, 即使出现了高予均衡的存款额( 轰矗) ,最终也是回豳到均衡水平触上来, 因此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投资额,在这点上经济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矗点) 。 当弓l 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后,由于储户存款有了保障,且姿 o ,所以储蓄睦 a 口 线由s 提升到s ,交g 于点b ,此时稳定的储蓄额从艇提升到黯,并且形 成了稳定的投资,所以均衡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上( b 点) 。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对经济的增长确实有一定的促 进作用。 2 4 4 最后贷款入的有效性分析 最后贷款入是指中央银行在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时提供贷款的职费,即充当 最磊贷款入,以此来缓解银行流动性风险,保证银行平稳渡过难关的应急措藏。 巍予监管措施的相对滞后性、监警当局与银行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宏观经济 环境的系统性风险等原因,即便是最为有效的监管当局,也无法保证银行不倒闭、 银行业不出问题。而且,从维护市场原则和保证市场效率的角度出发,银行的违 规经营和违法操作,理应受到市场的惩罚。只要不引起系统性金融危机,监管当 局就没有义务和必要为每一家银行“保险 ,否则监管就是对市场的替代而不是 补充。 嚣此,最后贷款入理论的提出,是在于稳定市场信心,以及切断危橇银行与 1 6 其他银行的资金联系,防止单个银行危机扩散和蔓延到整个市场。最后贷款人系 统应该包括救助、兼并重组、接管、市场退出、破产清算等一系列环节。其中, 按照实施的主体不同,救助又分为银行自我救助、政府财政救助、中央银行救助、 银行同业救助等方式。 我们根据g o o d h a r t ,h u a n g ( 1 9 9 9 ) 的研究来对最后贷款人理论进行分析: 设银行整体风险水平为h ,发生的概率为x ,缺乏流动性的商业银行s ,即缺 乏流动性又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r 。如果救助s ,则监管者不会有任何损失,而 救助了r ,则监管者面临着不能回收的救助成本z 。监管者面临选择救助或不予 救助的决定,即i = 1 或者= o 。管理者的选择方式是,当i = 1 时,z 要尽可能的小。 对银行而言,银行倒闭的概率为p ,规模为j ,请求最后贷款人救助的银行 缺乏偿付能力的概率为y 。根据理论,最后贷款人会导致道德风险,即在p 固定 的情况下,银行缺乏偿付能力的概率y 与卜i 的具有正相关性。而银行的传染性 可以用银行倒闭的概率p 与i ,j 的正相关性来刻画。 在单一模型下,设监管当局想要的存款规模为d 如果没有银行求助,即p = o 的情况下,监管者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则实际的 存款量d - d ,因为监管者没有采取行动,所以也没有任何成本。当p 0 时, 由于j o ,监管者必须做出决策:救助( 卜i = 1 ) ;不救助( 卜i = 0 ) 。 如果管理者不实施救助,那么缺乏流动性的银行将引起挤兑,则此时存款变 动与问题银行的规模间存在关系:d = 历+ , b 反映了问题银行引发存款变化的系数,为随机项,且e s = o ,哳( s ) = 七, k 为存款变化的风险大小。则此时监管者的损失为肋( d ) 。 如果监管者实施救助,则其承担的成本为z = n + a j ,其中n 为救助固定成本,a 为救助变动成本。 从利益最大化原则出发,监管者的决策方程为:m 埘肋( d ) ,e z 】 其中肋( d ) 为实际存款量与期望存款量的差异,用以衡量银行倒闭所引发的传 染性对银行系统的损失,色z 表示监管者的救助成本。 对于监管者选择不救助,哳( d t ) = ( 巧一d ) 2 + 矽2 ,i 血勋) 意味着b j = d , 1 7 此时有最小值,池浙( d ,) = 移2 对于监管者选择救助,其期望成本是琶z = + 形) x ,那么当且仅当 e z = + ) x 皿n 胁( d ) = 移2 时监管当局会选择救助。在此情况下 歹丛譬巫诽3 嘞 由上式可知,当且仅当救助银行规模大于上式的临界规模时监管者才实行救 助,即存在“t o ob i gt 。纯主王 效应。如果商业银行知道了这个临界规模,将 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选择,因此,对监管者面言,只有在不对商业银行提 供明确的救助信息和标准是有利于监管者的救助效果的。 1 8 第三章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演变和现状 3 1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改革历程 在1 9 7 8 年以前,我国的银行类机构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同时担当着中央银 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角色,实行了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和统收 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在这一段时间内不存在相应的银行监管体系。 ( 一) 银行监管的改革阶段 1 9 7 8 年推行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陆续恢复和设立了四大国有银行( 1 9 7 9 中国农业银行、1 9 7 9 中国银行、1 9 8 4 中国工商银行) ,相继成立了3 家政策性银 行( 1 9 9 4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1 1 家股份制 商业银行、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多家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1 9 8 2 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研究金融机构改革,制定金 融机构管理办法,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撤并等。1 9 8 3 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明确了中国人民银 行是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1 9 8 6 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组 织机构、业务范围以及分支机构的增设、变更、撤销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中国人 民银行依法行使金融监管职能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础。 这一阶段是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初期,从监管方法上来看,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从监管工具上来看,监管工 具比较单一,主要以货币供应量为调节手段。从监管对象上来看,这段时间我国 实行统一的银行监管体制,即中国人民银行同时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 管,由于当时金融工具单一的局面还未得到很大的改善,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仍 1 9 占有绝对主体地位,因此这段时间内的金融监管主要就是集中在银行监管方面。 ( 二) 银行监管的强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金融秩序出现混乱的局面,各地盲旦扩张投资、 乱集资、乱拆借、用信贷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等现象严重,有闯题机构先后发 生支付危机,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受到影响。在这一背景下,1 9 9 3 年年国务院做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强化金融监管, 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 系,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两时,加快了银行蓝管的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建 设。1 9 9 4 年先艨颁布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圭9 9 s 年先后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等金融 法律,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监管机构开始吸收巴塞尔委员会的关于资本标准要求 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协定中的思想,不断地改革金融监管的方式和手 段,逐步向金融监管函际惯例靠拢,开始从审批机构、检查违规为主要内容的金 融行政管理及合靓监管转向以防范和化解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 ( 三) 银行监管的深化阶段 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民银行同时承担银行、保险、证券监管的局面。 1 9 9 2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协助人民银行对证券业的监管, 1 9 9 8 年人民银行将证券市场的监管职责全部移交证监会,同年成立了中国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把保险业从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体系中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 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益管的局面。1 9 9 8 年,人民银行开始监管体系的调整,撤销 了稽核监管局和井资金融机构管理司,调整为银行监管一司、锻行监管二司、毒釜 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司,改变了多头执法的局面,实行由同 职能部门负责对同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从现场到非现场的全过程 监管。2 0 0 1 年,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再一次做出调整和变动,并按照“监、管” 分离的思路,在原监管一司和二司之外,成立新的银行管理司,负责所有市场准 入、退出及监管政策研究等属于管制类的业务。2 0 0 3 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中国 人民银行不再承担银行监管职能,中国入民银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职能和银行监 管职能分离。至此,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益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分业经 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进一步完善。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进入个 新阶段,旨在改进监管手段,完善监管功能,提高监管效率等方面有所创新。对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银行监管,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增进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银行监管制 度安排在构建银行监管体系、构建监管法律体系、完善银行监管内容等方面都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 我国的银行监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银行监管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以 及监管手段和方式等制度性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逐步缩小了与西方发 达国家的差距。建立起了一个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分业监管体制。 2 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现状 监管主体 我国银行业监管主体主要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同时,财政部对政策性银行 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主体架构如下: ( 一) 人民银行 根据主要职责,我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如下相应的监管职能机构: 金融市场司:制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 和黄金市场的管理规定,并承办有关金融机构在上述市场的市场准入及退出审批 工作。 支付结算司:组织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和设置支付结算规则,制定支付清 算、票据交换和银行账户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研究规范支付结算工具创新 业务研究。 调查统计司:负责金融、经济信息的搜集、汇总、分析工作并制定金融业综 合统计制度。 反洗钱局:负责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研究和制订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则 和政策,承办反洗钱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汇总。 人行下设办公厅、条法司、货币政策司、会计财务司、科技司、货币金银局、 2 l 国痒局、凿际司、蠹审司、人事司、研究局、征信管理局、党委宣传部共计个职 能部门。 ( 二) 银监会 根据主要职责,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了如下相应的监管职能机 构: 政策法规部:拟订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起草有关法律 和行政法规草案,提出制定或修改的建议承担行政复议和符政应诉工作监督、协 调有关法德法规的执行开展银行业法律咨询服务。 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制定统一的业务创新审慎监管糠准,为银监会内其他 监管部门提供专业化的监管咨询和协助,制定相应的风险监管策略等。 银行监管一部:负责对国有商业银行等的监管工作。 银行监管二部:负责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银行监管三部:负责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工作。 锻行监管西部:负责对监管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监 管工作。 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负责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统计部:负责全圉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的收集、分析。 国际部( 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承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际金融 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等金融组织的官方联系及业务往来的有关工作负 责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外事管理工作。 银监会下设办公厅、监察局、人事部、宣传工作部、群众工作部、财务会计 部、监事会工作部等职能机构。 ( 三) 其他机构 1 9 9 8 年6 月2 2 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中央金融工委是党中央的派出机关,它的职责是领导、保证、管理、监督、协调。 领导,就是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联系金融系统的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 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保证,就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 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决定在金融系统贯彻落实。管理,就是协助中央组织部做好 金融系统中夹管理于部的管理工作。监督,就是监督金融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帮顿 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协调,就是协调 各金融机构党委之间以及各金融机构党委与地方党委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金融工委也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之一。 2 0 0 3 年1 2 月1 6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汇金公司 是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对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的 权利和义务,支持其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国家注资的安 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注册资本达3 7 2 4 6 5 亿元人民币。从汇金公司的职责 定位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人行使对工行、建行、中行、交行 等的监督权以外,汇金公司还承担了一部分央行金融稳定的职能,能够向一部分 券商发放再贷款解决流动性危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汇金公司也是我国 金融监管系统的一部分。 3 我国银行业监管具体内容 ( 一) 我国银行业准入: 表3 1 分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 资本要求不低于1 0 亿人民币不低于1 亿元人民不低于5 0 0 0 万元人 ( 或等值货币)币,资本充足率不低 民币,资本充足率不 于8 ,核心资本充低于8 ,核心资本 足率不低于4 ,不充足率不低于4 , 良贷款比例不高于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 1 0 1 5 高管要求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应具备中专以上学 历,从事金融工作8历,从事金融工作6 历,从事金融工作5 年以上,或从事相关年以上,或从事相关年以上或从事经济工 经济工作1 2 年以上经济工作l o 年以上作9 年以上 发起人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是城市信用社股信用合作社资本充足 不低于8 ,非银行份有限公司,且资本率不低于6 ,核心 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充足率不低于6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3 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 额的1 0 ( 境内) 于3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整理 以上为境内机构准入条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银行业有四种方法,即: 投资入股中资银行、设立驻华代表处、设立独资合资银行、设立外国银行分行。 对于不同的进入方式,银监会具有不同的要求。想比境内机构准入条件,我国对 进入本土的外国( 或其它地区) 金融机构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表现为在进入者的 资金和内部控管上的要求较高。具体条文不一一列出。 ( 二) 资本充足率要求 根据我国2 0 0 4 年3 月1 日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 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充足率= ( 资本一扣除项) ( 风险加权资产+ 1 2 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核心资本充足率= ( 核心资本一核心资本扣除项) ( 风险加权资产+ 1 2 5 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商业银行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 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 本的1 0 0 ;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 0 9 6 。 可以看出我国关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理念在逐步向巴塞尔i i 看齐。但是目 前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 别明显的现实,因此按照银监会对待新资本协议“结合国情,积极参照 的 基本态度,我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 2 0 0 7 ) 指出,鉴于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总体 资本充足率较低中国银行业应先执行好一九八八年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应首先按 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要求,大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与此同 时鼓励大银行开发内部评级体系,当条件成熟时采取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 ( 三) 我国目前无以法律法条明确规定的存款保险制度,但一直存在着隐性存 款保险制度,即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