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 翟; , 扎 幺 ,;, 褫: 爹7 7 乏 “i 酚,、 兰亭序( 冯承素摹本) 缸f l 。表秘丸零懿簏釜髫知謦鏊 一零龠旌舢瓣最憋孝簿耘麓一 荔秀静擎象磐,影磁熬姓溅缒一瓢露疆轰狐循竹疋麓藩、薹溆纽,潼磋肇压带秘一蓐蕊褥静搭缴 秣磐菇盘黪謦姥杉髻镑每黜,簸一镰一豫奠曩“觞缀鼢谚绝;|惫琦也元鲲氛鸯惫氛秘锈识澎一凝字谲之截麝蘩磊顿幺氨鲤磊小链壤麝潼蔽“援钒糍t徽 蠹倦可露蝣久k爹荫艘谤卿矬一秽象取穗缀拖黪言,室茹痧咝一袭黪鬻错识激藏象锨幺弛张数一掰分麓缘静黪黪露髫娄唆鲤姥秘蘧鬟懑靛己镶熊墓幂蹴一,务鑫一黪岔及鬟群矗税渗讳绝一瞳芋耄袭虢德乏袭餐一缘缀衍激“霉缴磊编移:;】一轻象“翌黪壤茂德始酸猕貉矾一熬最誊盘,荔绺耄。纂炎蟹q一寰夔蔽墩臻莒氏壤参龟虫触 一嚣务一舞象磐繁黪灸萋!|彬锯瑜乏麓谚褫知p甄圣薹霪链豁鼓绣巷岳囊凌,氟硌_| 。“伊心凇毒争摄裁孩箍写羧跨人貉冀辑盘德破参专笏萋嚣“黢魄黪蔹毛礴边援群臻囊镌糠臻靛耘焦。滋 左 l 叠 1 爹 i j v 稍“男 莒荸弋, q 钝磊 既何 t 蛙簧乏 憝“心 诊,漤 泰j ,2 蠹 帝鬣 :嚣; 繁惹,* 鬟 褥,? 藏 鬻。搿,?锄。强m耘,#锈0穗臻像绣。铭篪凇缓渤霪绲锈篪篪秀溯缆鳓渤磁貔秀缆锄兹饿镛渤缓镙篪缓物缭貔缓缳馏兹馏缓么 攀 。,一i磐o;了,l?, 蓑涅餐萋誊。,o;,。一;,一,。,一氽醑起寐瞬截鸯锥莒艟普冬藏扰敝籀麓,一韪嵫零疑勘来薰。篙文戮务褥务霉碡誊轰 势母走窳。黪匙簪黪; 一数若丸佛健赫蔫审专条秦良簿熬龟蓦髫一劳爷萁审缆兹巍夺饩蹴壤船般怒渤豢篱一务饔乙酉遥善船乏尊褫愚是兽审麟是载一毅茜绋。兽蓬潍瞬蟓甓善酉老躐秘酶礤蒜 鼍o 。r 誊簧臻戴 够露凑一善餮龟 一燕馨愿霉凳帮 - 广童 一 1 鲈 t。小1,-p - , 巨 糍 镶 普 猫 刍 静 戈 李叔同如来普贤八言联 口 戈书事末乏元罨苜争瓠意 朱境界垂育辽傺 考李砰篮节鼻仪锰谒颂纂句 酿品晕一拿邓辞一蕈二 身相 蜉蝴戈警隶袭健岁码,言 量净工 i 、p -,li中 - ? 名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文献综述一l 绪论。3 第1 章虚静的内涵6 1 1 虚静的内在含义6 1 2 虚静的理论源流7 第2 章虚静与书法创作前的心理1 1 2 1 虚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前提1 1 2 2 艺术构思的内容得力于虚静1 4 2 2 1 文字内容与形式1 6 2 2 2 书法意象与气势17 第3 章虚静与书法创作中的心理2 2 3 1 虚静是书法创作中必要的心理。2 2 3 2 技巧手法的运用依赖于虚静2 6 3 2 1 有意于佳与无意于佳2 7 3 2 2 心理障碍:焦虑与紧张3 1 3 2 3 虚静是通达高境界的心理3 3 第4 章虚静与书法审美时的心理3 6 4 1 虚静与“雅玩”3 6 4 2 虚静与“静观”3 7 结论4 0 参考文献4l 致谢4 3 , 、 p o可;,妒 摘要 中国书法“虚静 心理研究 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国庆 指导教师曹建教授 摘要 一般而言,艺术心理学很少以书法艺术门类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而导致书法艺术的内 部研究相对滞后。为了更好地把握书法艺术创作、审美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本文以书法美 学范畴之“虚静”为研究对象,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对虚静的特点、虚静与构思、虚静与技巧、 虚静与审美几方面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虚静是书法创作和审美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本 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语义学和历史文献学方法,将虚静置于整体的文艺学环境中来考察其本质 含义和源流。作者认为,虚静不只是虚和静,还是虚中求实,静中求动。它是文艺创作和审 美中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第二部分采用历史文献法、归纳法、分析法、例举法,共同阐明虚静心理在书法艺术整 个环节中的必要性和独特性。第二通过对大量的历代书论分析和归纳,得出在书法艺术创作 前虚静是书家应该具有的一种必要心理的结论。在这种心理过程中,艺术构思的内容是清晰 的、具体的。第三章主要从创作中的虚静心理和艺术实践之间关系出发,说明虚静在艺术创 作中的重要性。从虚静的对立心理角度,说明焦虑、紧张心理是不利于和有害于书家书法艺 术创作的。第四章,从艺术审美角度,说明虚静是书法艺术欣赏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书法虚静创作审美 , i 、 ,lt a b s t r a c t s t u d y o nt h em e n t a l i t yo f v i r t u a l i t y , i n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o f a r t :z h o ug u oq i n g t u t o r :c a oj i a n ( p r o f e s s o r ) a b s t r a c t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d u et ot h es c h o l a r ss e l d o md e e p l ys t u d y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a r t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i n t e r n a ls t u d yo fc a l l i g r a p h i ca r tl a g sb e h i n d i no r d e rt ob e t t e r g r a s pt h ec r e a t i o no fc a l l i g r a p h i ca r t , t h ei n t e m a lr u l e sa n dn e c e s s i t yo f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 v i r t u a l i t y ”a sas t u d y i n go b j e c t ,w h i c hi so n es i d eo f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v i r t u a l i t yo fa e s t h e t i c si sd e e p l y s t u d i e df r o ms e v e r a lf a c t o r sw h i c ha r ea r o u s e df r o m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f e a t u r e s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 s ,t h et e c h n i q u e s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b e s i d e s ,i ti sr e g a r d e da s o n eo fn e c e s s a r yc o n d i t i o n si nc a l l i g r a p h i cc r e a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 p a r t s :t h ec h a p t e ro n em a k e su pt h ef i r s tp a r ta n dt h ec h a p t e rt w ot of o u rm a k eu pt h es e c o n dp a r t p a r to n e 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s e m a n t i c sa n dh i s t o r i c a lp h i l o l o g y , t h ev i r t u a l i t yi ss t u d i e du n d e r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t of i n do u ti t se s s e n t i a lm e a n i n ga n do r i g i n a l -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 v i r t u a l i t yi sn o to n l ym a d eb ye m p t ya n dm o t i o n l e s s ,b u ta l s oi sm a d eb yt h em u t u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o fe m p t ya n dm o t i o n l e s s v i r t u a l i t yi so n eo fi m p o r t a n tm e n t a lf a c t o r si n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c r e a t i o n a n da e s t h e t i cs e r l s e p a r tt w o :t h et h e s i st a k e st h em e t h o d so fh i s t o r i c a lp h i l o l o g y , i n d u c t i o n ,a n a l y t i c sa n d e n u m e r a t i o nt oe x p l a i nt h en e c e s s i t ya n ds p e c i a l t yo fv i r t u a l i t ym e n t a l i t yi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i cc r e a t i o n i nc h a p t e rt w o ,o n ec o n c l u s i o nw a sm a d et h r o u g hal o to fl i t e r a t u r er e v i e w , w h i c hi st h a tv i r t u a l i t yi s a n e c e s s a r ym e n t a lc o n d i t i o nb e f o r e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i cc r e a t i o n , a n d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m e n t a l i t y , t h e c o n t e n to f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i sc l e a ra n dc o n c r e t e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r o u g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m e n t a l i t yo fv i r t u a l i t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a r t , t h et h e s i se x p l a i n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 v i r t u a l i t yi na r tc r e a t i o n f r o mt h en e g a t i v es i d eo fv i r t u a l i t ym e n t a ls e n s e ,i ti sv e r i f i e dt h a ta n x i e t y a n dn e r v o u sa r eh a r m f u lf o rc a l l i g r a p h i cc r e a t i o n i nc h a p t e rf o u r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a r t 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t h et h e s i se x p l a i n st h a tt h ev i r t u a l i t yi so n eo ft h ep r e 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c a l l i g r a p h y k e yw o r d s :c a l l i g r a p h y ;v i r t u a l i t y ;c r e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i i i d,#0ij妒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在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的研究方面,文章一般多为零碎和片段的文字论述。 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研究并未有相关专著问世。书法属于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之一, 西方没有这门学科,近些年来有人曾对书法的艺术性质产生过质疑。朱光潜在“子 非鱼,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一文中说道:“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 术,和图画有同等的身份,近来才有人怀疑它是否可以列于艺术,这般人大概是 看到西方艺术史中向来不留位置给书法,所以觉得中国人看重书法有些离奇。其 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他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一方面,由于西方 的文艺心理学科步入我国的时间较晚;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没有留给书法相应的 艺术位置,不能提供给我们直接经验和现成成果。作为艺术美学学科的分支 中国书法美学,其发展自然比较缓慢。 从历史文献来看,与虚静相关的文字资料颇多,一般散见于中国文艺理论之 中。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高起学道家哲学与古代文学理论、吴调公主 编文艺美学卷、夏昭炎意境概说中国文艺美学范畴研究、涂光社中国 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曾祖萌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等等。其中,朱良志专门撰 写了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虚静说,从文艺美学角度论述了虚静的含义及其 特点,以及它与西方审美“距离说之间的区别。 从虚静所呈现的特征来看,它与西方“无意识 心理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在国外无意识心理研究著作方面,主要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艾伦温诺创 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等。在国内,这类著作主要有 高楠艺术心理学、周冠生艺术创造心理学、孔建英艺术心理范畴分析 和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等。这些研究著作主要从文学、绘画、音 乐等几个方面来探析无意识心理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对书法这一艺术门类的无意 识心理研究有着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作为新兴的书法美学学科与传统文艺学科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它相对晚一些。 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书法美学的相关研究自发地形成了一股热潮。在这一领 域中,值得一提的文章有几篇。吴振峰在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 备一文中,主要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文献学研究方法探析“散”的作用和虚静的 特点,涉及面较广。遗憾的是作者并未深入、系统地研究“散”的内因和特性, 只是由面到面的论述,而缺乏深度。对古代书论中有关虚静的文献资料梳理还比 较欠缺,并没有直接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方式对虚静心理进行专门研究。在辛尘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 一、二、三、四) 四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西方实验心 理学研究方法来分析“静、“和 、“兴”三种艺术创作的心理,使得该项研究更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具有科学性和实证性。但不足的是,作者只注重了西方的这种研究方法,而整理 和分析古代书论的力度不够。除此之外,与此相关的文章还有刘永估的思维在 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阙长山的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和试论书法创作 的心理因素、陶雪华的创作心态说、傅京生的书法心理研究札记、熊秉明 的书法内省心理探索研究班的一周、冯为民的书法创作“无技巧境界初探、 沈季林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徐文平的静观静 美静养书法精义悟探、陈振濂的书法审美的主体研究、廖晓君的书法 审美意识初探、崔树强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第八章的“散、静、闲、 王登科书法审美与阐释中的“虚静与书法美、刘赞爱书法:形态与审美 中的“书法语言的形式法则”,以及白鹤、李雯的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等 等。 这些文章或从书法艺术的创作角度出发,或从书法审美角度出发;或从文献 学角度入手,或者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各有所偏颇,缺乏对虚静心理历史和横向 整体环节的研究。文章一般为古代书论与文论简单结合的论述,因而书法虚静心 理研究只停留在面上,未具体研究虚静心理的内部构成。虽然西方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对中国传统独的虚静心理研究并非完全适宜,因为虚 静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独特含义。正基于此,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书论的 整理,侧重于利用传统文艺美学研究方法探究“虚静 心理的独特性和神秘性。 本文将“虚静 从古代书论中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并挖掘中国书法艺术心理的 潜在价值,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书法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2 , , 绪论 绪论 1 、关于选题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及其研究方法在诸多领域的运用,形成了 与此相关的多种学科,如人类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等。在1 9 世纪与2 0 世纪期间,东西文化交流频增,心理学的研究方 法逐渐被运用到国内艺术研究方面,艺术心理学就是这一形势之下的产物。 目前,在文艺心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较多,如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高 楠的艺术心理学、童庆炳的现代心理美学和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刘 兆吉的文艺心理学纲要、吕景云和朱丰顺的艺术心理学新论、周冠生的艺 术创造心理学、赵雅博的中外艺术创作心理学等。这类著作注重文学的心理 研究,在美术心理方面的研究一般都以章节的形式出现。在中国书法虚静心理研 究方面,只有文艺创作中的无意识心理和审美无功利性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在艺术门类心理研究方面,现已有些专著成果。如在音乐方面,有罗小平、 黄虹的音乐心理学,普凯元的音乐心理学的基础等;在戏剧方面,有余秋 雨的戏剧心理学;在美术方面,有库津的美术心理学、丁宁的美术心理 学等;在书法方面,有张天弓的书法学习心理学,它主要从生理特点和教育 心理学的角度来揭示书法学习的规律。除此之外,还有高尚仁的书法心理学、 书法艺术心理学等。这类心理学专著注重运用实验研究法,来研究书写者的 生理( 手、血压、呼吸、神经) 和心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书法虚静心理的研究 上,两人专著几乎没有相关的文字论述。 关于书法“虚静 的文字论述,一般多为单篇文章,或是散见于各类艺术心 理学专著当中,而以专著形式的著作并未出现。 在古代书论中,与虚静相关的文字记载颇多,多为只言片语,或为体悟式的 简单论述。在这方面研究上,并未有系统、深入性的研究成果。通过该项研究可 以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以弥补书法艺术心理研究的薄弱现状,拉近与在这方面 研究已经比较完善的学科之间的距离。同时,随着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 大,以及书法艺术在创作和审美中的现实需求,对中国书法艺术心理研究大有必 要的。 2 、相关概念 本文以书法美学范畴:“虚静 为对象加以研究,既不同于书家个案研究的写 3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法,也不同于一般书史体例的描述,而是以词语为对象,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和 分析。因此,在本文写作上,首先从词语选择方面加以考究,找出与虚静相关的 词语。 ( 1 ) 虚静的近义词 虚:清虚玄虚虚心虚无空虚 静:恬静宁静静默幽静平静静寂净寂寂静沉静静谧 恬静娴静清静静虑 闲:清闲闲适幽闲悠闲 淡:恬淡简淡淡泊 泰然安然沉着清心心正无为凝神澹泊平和寡欲遗形 ( 2 ) 虚静的反义词:烦躁躁动不平不安激荡心浮气怒着意 3 、研究方法 ( 1 ) 文献实证法 本文主要从古代书论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并以此作为校勘和整理的基础,从 中梳理出与虚静相关的原始资料。对于记载不一的同一个资料,结合多个版本和 注解进行分析和论证,以及结合同时期书论和书史,去伪存真,以确保本文所需 论据的可靠性。并注重史论结合,做到论从史出,史出论入。 ( 2 ) 词语关联法 以“虚静”为书法美学中的范畴之一,故本文从虚静相关的词语分析着手。 以虚、静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作为词语检索和分析的对象。在梳理文献时,避免漏 掉与虚静同义不同形的词语,从而保证这方面的原始资料更加丰富和详备。 ( 3 ) 文图互证法 以图证文,以文证图,图文二者,互为表里,使得本文更加形象与直观、简 易与明白,说服力更强。 ( 4 ) 归纳法与演绎法 从历代书论中梳理出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加以归纳分析、整理研究,抽象演 绎出与虚静相关的核心观念。探讨虚静的含义、虚静与构思、虚静与境界、虚静 与创作、虚静与审美之间的多组命题。 4 、关于本文的几点说明 第一,由于本文是以美学范畴:虚静为其研究对象,故应寻求与虚静相关的 词语进行分析,但所列出的词语可能不足。在书论中,有可能导致对这些词语的 4 绪论 原始资料梳理不足。 第二,本文主要是以虚静作为传统书法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突破口,更多注重 虚静与创作、虚静与审美的横向环节。在书法艺术创作前后,虚静所表现出来的 特点不同,很难表述,而对二者间的区别辨析尚欠充分。 第三,“虚静”具有独特的内在文化含义,不同于西方文艺学中审美“距离说 。 故本文立足于探讨虚静的本质特征和民族性,没有就此多作对比分析。 两南大学硕十学何论文 第1 章虚静的内涵 遗形忘体,泊然若亡,谓之虚;虚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专精凝神, 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住气,安而不动,谓之静。 一一式古堂书太上十三训 1 1 虚静的内在含义 虚静即清除自我私心杂念,无牵无挂,凝神静虑,悠然无为。在中国美学 范畴辞典中,作者认为,它“指一种不受任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 平心静气的精神状态。借指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保持虚空明静的精神心理 状态而获取审美对象的方式。它是进行艺术构思的基本前提,亦是艺术创造的一 种高层次境界。 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一虚。心地虚无,涤除思虑,心无杂念,空诸一切。虚指空虚、虚无。广雅释 诂三:“虚,空也。”荀子宥坐:“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老子第三 章:“虚其心,实其腹。”虚指清静无为的内心境界。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 清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无欲则静,盖外物不入,则内心不除也。”韩非子解 老:“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在书法艺术创作和审美时,主 体必须摒弃一切生活烦思,忘却是非得失,不计名利巧拙,内心呈现空明之态; 虚静是无自我的生理欲望,如同婴儿的心境,即“堕肢体 ;它是无意识的心智思 维活动,即“黜聪明”,排除先有的认识偏见。虚是审美主体为了书法艺术创作和 观照而获得的空灵心境,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书法艺术构思和想象。虚不是绝对 的空和无,虚中包含无限的内容和大干世界。虚是为了书法艺术构思中产生更具 体、形象、生动的艺术意象。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虚中有实,虚中有意。 二静。澄净心灵,心无起伏,片刻安定,安闲静寂。静指安静、宁静。广韵静 韵:“静,安也。 高诱注:“静,宁也。”指的是心静气和、安定的状态。静与动 相对,指的是平静和静止。玉篇青部:“静,息也。”增韵静韵:“静,无 为也。 静又指环境寂静、清静。古今韵会举要敬韵:“静,寂也。”韦昭注: “静,默也。 静具有清、净、和、淡的特点。清,心地空明清澈;静,心地明澄 净无为;和,平和恬淡。广韵静韵:“静,和也。 增韵劲韵:“静,淡也。” 静也指道家修炼的境界。云笈七签卷九十引三清经:“夫修炼之士当须入静 三关,淘炼神气,补续年命,大静三百日,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书法艺 术创作和审美时,这种静不是静如死寂,而是静中有动,以静待动,除去主体心 灵的喧嚣和世间烦扰。心灵保持纯静透明,为书法艺术展开更多的艺术空间。在 虚静时,主体己通过瞬间获得刹那间的生命永恒。 6 第1 章虚静的内涵 因此,“虚静”既包含“虚”,也包含“实”;既包含“静 ,也包含“动”。在 虚静中,“虚、“实 、“静、“动”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书家在书法 创作时,只有充分认识到“虚静 的内涵和四者的内在关系,才能发挥自己的主 体能动性,才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体悟到古人书法精微之处。西方哲学家叔 本华在世界是意志和表象中也谈到静观:“每当我们达到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 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的时候物与我就完全溶为 一体。 1 2 虚静的理论源流 关于虚静的论述,早在先秦的诸子文集之中,就有大量的这方面文字论述。“虚 静”说作为先秦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之一,其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道家、 儒家等对此都有过诸多的论述。 对虚静论述最有代表性的道家人物当属老庄。老子曾言“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 ( 老子十 六章) 。王弼注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 卒复归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 老子道德经注) 道的本体特征是静,动是静外 在表现,静中含动,动中含静。因此,观道之人唯有虚静其心,物我两忘,与道 同在,才能明道、知道和得道。 老子的这句话表达了两种含义:一是,只有审美主体虚其心、静其心,涤除 心胸,才能体悟到宇宙中存在的道,玄鉴到万物的生命轮回。老子所言的道,即 为宇宙的初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地母。 ( 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产生万物的一切根源。“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道”是自在无为、先天地生的宇宙本 体,具有时间的无限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二是,静作为“道”的本体存在形态。 万物生于道,而归于静。宇宙万物,芸芸众生,瞬息之间,静动变化,最后化为 静之态。 将“虚”、“静 二者合在一起讲的是庄子,他指出虚静为万物的根本和宇宙 的本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静还体现在审美主体的虚静 心态和审美方式上,即庄子所提出与此密切相关的“心斋 、“坐忘”。“无听之以 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 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 ( 人间世) “心斋 即为重视用心之 道。在观道时,审美主体要排除自己感官与外物的直接接触,否定自我的理性认 识和逻辑思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即 为离形,忘却自己的形体和感官,忘掉是非得失和功名利禄,去除自己原有的情 7 两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感、欲望和认识偏见,即“去智”。虚不只是虚,虚可以向实转换;虚不只是虚, 虚能够静,静可以向动转变。“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 心也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万物之境也。夫虚解怡淡寂寞无为 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矣。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 静,静则动,动则能矣。 老子和庄子强调的“虚静”太过于纯粹化,是一种超脱世俗和名利的心理状 态。为了逃避现实的竞争和获得人生哲学上的发展,古今诸多艺术家基于此。他 们把人生理想寄托于绘画、音乐和文学中,如宗炳、司空图、皎然和王维等。这 与儒家重视的“文以载道不同,儒家讲立身之道和治国之道,道家讲天地之道 和宇宙观。在现实的需求中,“虚静 是儒家审美时的一种短暂心理需求。虽然艺 术与人生生存状态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与整个人生仍然相统一。实际上,这种强 调的虚静与人的伦理修养和文化修养相联系,是儒家“淡泊之志 中的静,是从 属于社会的内心虚静。它更多属于人伦之道的社会现实世界观,不同于道家的宗 教哲学观和宇宙观。 先秦之时,除了老庄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关于“专 与“一”、“静与“动 的论述。在庄子一书中,曾记载道:“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若近、 “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荀子认为,虚静是知道的一种方 式,通过虚心专壹方式才能达n , o 静的目的,继而通过心静的方式才能知道,即 虚壹( 方式) 静( 既是目的又是方式) 心( 既是感官又具有认知功能) 知( 心的功能) 道( 宇宙本体) 。“人何以知道? 日心。心何以知? 日虚 壹而静。”( 荀子解蔽) 韩非子认为虚静可以得德,“思虑静则故德不去,孔窍 虚则和气日入”;在虚静中存在着辩证法,“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 韩 非子) 魏晋六朝之时,虚静不局限于哲学范围内的探讨,人们已开始将它结合具体 的艺术门类来论述。“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 最早 自觉地把“虚静 运用到文艺创作研究中的是陆机。在文赋中,陆机认为“罄 澄心以凝思,渺众虑而为言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故。慨投篇而援 笔,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其中的“澄心 、“伫中区”和“收视反听 是虚静的同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在文 心雕龙中,刘勰在陆机的基础之上,从文学创作角度再次论述了虚静的作用。 他认为,虚静是文艺创作构思的前提,“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 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2 0 8 页 8 第1 章虚静的内涵 雪精神”( 文心雕龙神思) ,并详尽论述了“虚静”与创作时的情感和想象之 间的关系。在前一小节,已经论述了虚静的含义,虚不是空诸所有,没有任何东 西;静是澡雪涤除,静中有动。所以,在二人的文论中,陆机、刘勰并没有把虚 和静绝对化。他们不仅强调虚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而且强调文艺创作时才学的 重要性。在创作前,陆机认为要“颐情志于典坟”( 文赋) ,刘勰强调“积学以 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 文心雕龙神思) ;在创作中, 陆机认为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 文赋) 在“神思 过程中,刘 勰认为虚静是“神思”的必备心理状态,提出“辞令管其枢机”( 文心雕龙神 思1 。他还提出“水火以鉴,火静而朗( 文心雕龙养气) ,“或率而造极,或精 思愈疏 ( 文心雕龙物色) 。 在画山水序中,东晋宗炳讲:“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昧象。至于山水 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 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澄怀”与老子讲的“涤除玄鉴”、庄子 讲的“心斋 和“坐忘”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之上,宗炳建立起了审美心胸的 理论,“澄怀”则成为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其实是审美主体为了保持虚静的 心理。 自唐以降,直至清代。在艺术领域中,“虚静”论说不断扩展到诗歌、词的创 作和审美鉴赏过程中。由于虚静研究涉及到艺术心理的内部,中国艺术历来重视 大美不言的品评方式,所以关于虚静的论述多为零碎、经验式的随感,不成体系。 唐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了思( 神思) 是需要心的“清 ( 静) 和“宽 ,认为: “思苦不来,即须及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 其境思不来,不可作 。在诗式中,皎然也谈到这二者的关系,“有时意静神 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矣”! 在 送参寥师中,苏轼也说明了虚静是静中有动和虚( 空) 中有实的道理,“静故 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 在诗词鉴赏方面中,朱熹就对虚静进行了论述:“令人所以事事作得不好者, 缘不识之故。只如个诗,举世之人尽命去奔做,只是无一个人做得成诗,他是不 识,好底将做不好底,不好底将做好底,这个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 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 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心里闹如何见得”。晚清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也 说道:“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虫相和答。据梧 冥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 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枨触于万不得已,即而 9 两南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察之,一切境象全失,唯有小窗虚幌,笔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 二 辫 日 嚯一 图1 王国维对联 清代王国维对“虚静“说的贡献较大,并 以此作为词境界高低的一个标准。其主要表 现在词的“境界说”:“有我之境”与“无我 之境”中。王国维认为:“以我观物,物皆著 我色彩 ,其中的“我”指的是审美主体,“物” 指的是审美客体,审美客体不是纯粹的自在 体,而是已经是被审美主体情感化了的事物。 那这个“我”也可以与现实的欲望、痛苦和 功利的我相联系,也可以指在审美观照过程 中能够保持“虚静”的我。王国维认为词的 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在这种境界之中, “人惟于静中得之。”在这种境界之中,审美 主体( 我) 与审美客体( 物) 不是对立的关 系,即“不隔,而是物我一体和物我两忘的 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的获得,正是依赖于 审美主体的虚静心理。在词的“有我之境” 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并不是真正完 全的统一,即“隔”。此时审美主体并未处于 静境的最佳状态,而是“于由动之静时得 之”,其静中包含动( 思想、欲望和情感等) 。 “虚静 说形成于先秦时,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的一种认知方式。当魏晋时 期人们将它从哲学运用到文艺理论中,我们第一次看到虚静在艺术创作的独特价 值。经过唐以后的发展,直到清代王国维的“境界论 的提出,在文艺创作中“虚 静 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和表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它的生命 气息。虚静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态度和创作心理,其思想价值对文艺心理学 的研究可想而知! l o 一 蔓器免垒凌囊 德醉心 第2 章虚静与书法创作前的心理 第2 章虚静与书法创作前的心理 学书必先清心。将欲临池,先扫心地,使之一念不杂,静如止水。 一一杨宾 2 1 虚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前提 古代书家强调在作书前先要“散”、“闲”。 笔论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绾闲务,虽 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默坐静思,随意取拟,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沉密若对人 君,则无不善矣。”2 书家散的是什么? 是书家的情怀和性情。为何作书之前要先散怀抱? 只有性 情的散,书家创作才能神情专一,心无旁骛,不为利害所左右。与现实生活的纷 扰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暂时遗忘自我,这种审美非功利性是确保书法艺术创作 成功的第一步。清代宋曹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在作书前书家要忘怀自我,要“散” 怀抱,“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 书家散性情,其目的让创作主体保持一种虚静心理,以便让书家进入艺术角 色发挥出超常的水平。纵然书家虽有良好的笔墨器具,如果书家没有虚静心理, 这些器具难以发挥作用,正所谓“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即使钟、王这样的名家也 是如此。故宋曹又说道: 若迫于事,拘于时,屈于势,虽钟、王不能佳也。3 清代刘熙载也说过: 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4 作草书之前,书者首先应当重视的是自己心理状态调整,尽可能达到“忘我 的境界,也就是虚静的心理状态。“释智”如同老子所说的“绝虑弃智”,指作书 时书者要排除自己头脑中繁杂的理性认识,以及与艺术创作无关的知识干扰,强 调一种澄静虚空的心理。“遗形 就是忘我,即庄子所说的“离形 。为了书法艺 术创作,此时书者就必须忘掉现实中的我,忘掉日常生活中充满各种情欲的我, 让我处于一种“无我 的境界。这种“忘我”是书者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刘熙 载认为它是“超鸿蒙,混希夷”,即是混沌无形,无知无觉;如老子所讲:“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明代书论家项穆说:“为书之言,散也,舒也,意也。欲书必先舒散怀抱,至 2 ( 宋) 朱长文墨池编( 卷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 3 ( 清) 宋曹书法约言( 七) ,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7 年 ( 清) 刘熙载艺概,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厕出版社,6 9 1 页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i i i i i i 曼曼笪曼曼曼舅曼鼍曼曼 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散是形散神不散,放浪形骸,去除杂念,精神集中,心 灵虚静,气不盈息。他们十分强调,书家在作书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中准备就是调整心态,使得志气平和,让书法创作顺利进行。项穆又说道: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 斯于书也,无间然矣。 这里的“定志 意义等同于老子讲到的“涤除 。指创作主体在这时稍安勿躁, 心气平和,心静如止水。“定志”的目的是让书家处于虚静的状态,然而这不是一 第2 章虚静j 与书法创作前的心理 临摹王承烈曰:“虞七生平不临写,但心准目想而已。鄙夫于书翰,亦惟虚 神静思以取之。”6 唐太宗笔法诀云: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 字则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鼓,满则覆,中则正。 正者,冲和之谓也。7 “书亦颠覆”是由于书家“志气不合”而产生颠、覆的结果。“志气不和”是 众多书家所力求避免的一种艺术创作有害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理,是由于 “虚”和“满 。“虚则鼓”中的“虚 不是虚静的虚,是指书家志气不合出现的 气亏志弱,不能形成很好的书法艺术审美意象,或是没有这方面的艺术思维、艺 术观念,不知何所为。它不同于虚静的“虚”,虚静是虚中有实,不是绝对的空和 无,在虚静中书家能够很好构思艺术意象和创作。“满则覆 的“满”指的是书家 杂念太多,从而导致志气不合。 杨宾在大瓢偶记中也论述过这个问题: 学书必先清心。将欲临池,先扫心地,使之一念不杂,静如止水。8 他明确提出,“清心是学书的必要条件。学书者要清心到没有一丝邪念的程 度。 欧阳询也说道:“澄神静虑,端已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 八法) 王 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和王羲之“意在笔先的说法是差不多的: 总之,心君要清宁。欧阳氏所谓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正王右军所谓意在笔先之说也。 爹 7 劬 蕾 鬟 觚 ;:;荔毳 j 糍 影鎏霹鬟7 :黪饔 图3 欧阳询梦奠帖 8 ( 明) 宋啬书法纶贯,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四 7 ( 唐) 李世民笔法决,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 1 7 1 1 8 页 8 ( 清) 杨宾大瓢偶记论笔法,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4 年,5 4 5 页 9 ( 清) 王棠知新录论书法,华人德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4 0 6 页 1 3 一,魏势蒸,藏貉筮撂。髫。苏;爹室黪豁溉凇承一鬏髭黪鬣毅掺,黪。婺蓬,甏爹簇耱 魏彩雾繁。易一, 囊缒匪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意在笔先”强调的是在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构思在前,用笔在后。其实 “意 所需的基本心理是虚静。只有在虚静的前提下,书家才能很好地“意 。“心 君要清宁”、“澄神静虑明确地说明了虚静心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竹简漆书的书写,首先一样讲求书者心理虚静,蒋和认为: 夫竹简漆书,可容指腕兼运否? 学书者先凝神端坐。1 。 姜白石认为,作书之前要“廓然无一物”,其实指的是书家心底虚无,不要有 任何杂念和忧虑,也就是虚静心理。如果书家不能做到这点,就会“营营世念, 澡雪未尽 ,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 而且,还要非常注重书者的人品。 姜白石论书曰:一须人品高。文徵老自题其米山日:人品不高,用墨无法。 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 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对丘壑,日摹妙迹, 到头只与髹采亏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1 1 由此可见,虚静是书家艺术创作前的第一心理要素。如果作书前书者不能虚 静,即使有精良的器具,名家也不能写出满意的作品。 2 2 艺术构思的内容得力于虚静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