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著作权社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历史比较和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从著作权社 会基础的一般理论出发,沿着著作权保护的历史轨迹,在中外著作权发展历 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著作权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著作 权社会基础在2 0 世纪的最新变动情况,最后提出为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著作 权法律制度,我们应当首先培育和完善我国著作权的社会基础。 文章考察中外著作权发展历史后指出:传播技术的革命,印刷术的发明 与应用是著作权产生与发展的科技前提;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著作权产生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的健全是著作权产生和发展的政治保障;权利本位 的确立,著作权意识的觉醒是著作权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基;独立的商人阶 层、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与发展是著作权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文章还 进一步指出,进入2 0 世纪,著作权社会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子信息技 术、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国家的民主政治 更加健全,人权得到主权国家的高度重视,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这些变化不 仅给传统著作权保护体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也对各国著作权保护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培育和完善我国著作权的社会基础,既要弥补我国 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先天不足,又要应对著作权社会基础新变化的挑战:一、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振兴我国版权产业;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为著作权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提高公民的著作权意识,创造 良好的著作权文化环境。 关键词:著作权社会基础出版特许权培育和完善 t h es o c i a lb a s i so fc o p y r i g h t a b s t r a c t c o p y r i g h t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i n t e l l e c t u a lp r o p e r t yr i g h t s ,i ti so f m o m e n t o u s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a n dc u r r e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u s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p 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a n ds t r u c t u r a la n a l y t i c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t h ee s s a y a n a l y s e s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c o m m o nt h e o r yo ft h e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b a s i sf r o mt h e v e r yb e g i n n i n g i ta n a l y s e st h e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w e s t e r n 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a n dt h ec h i n e s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i nh i s t o r y , 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s o c i a lb a s i st h a tm a k e st h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a p p e a ra n dd e v e l o p t h e ni t a n a l y s e st h el a t e s tc h a n g e so ft h e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b a s i si n2 0 如c e n t u r y a tl a s t , t h ee s s a yc o n c l u d e st h a tw em u s tr a i s ea n dp e r f e c tt h ec h i n e s e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 b a s i sf i r s t l y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t h ec h i n e s ec o p y r i g h t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 a f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h i s t o r y , t h ee s s a y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 r e v o l u t i o no fs p r e a d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o fn e wp r i n t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 a r ea ne s s e n t i a lp r e r e q u i s i t et ot h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i st h ee c o n o m i cb a s i so ft h e 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 ;t h e d e m o c r a c ys y s t e mi st h ep o l i t i cg u a r a n t e et ot h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 ;t h er i g h t s e l f i s hd e p a r t m e n t a l i s ma n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c o p y r i g h ti st h ec u l t u r a lb a s i so f 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 ;a n d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m e r c h a n ts t r a t u ma n dt h e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t e l l i g e n t s i as t r a t u ma r et h ed i r e c td r i v i n gf o r c et ot h ec o p y r i g h ts y s t e m t h e e s s a ya l s op o i n t so u tt h a tn e wc h a l l e n g e sh a v eb e e nb r o u g h tt ot h ec u l t u r a l c o p y r i g h tp r o t e c t i o ns y s t e mb yt h er a p i d l yd e v e l o p i n go fe l e c t r o n i c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 ,t h ep e r f e c t i o no f d e m o c r a c ys y s t e m ,t h ea t t e n t i o nh i g h l yp a i dt oh u m a nr i g h t s , a n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 o ft h ek n o w l e d g ee c o n o m y a tl a s t ,t h ee s s a yc o n c l u d e st h a tw em u s tr e m e d yh i s t o r i c a ld e f e c t so ft h e c h i n e s e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b a s i s ,a n da l s ow em u s td e a lw i t hn e wc h a l l e n g e sf r o m 2 t h ec h a n g e so f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b a s i s ,i no r d e rt or a i s ea n dp e r f e c tt h ec h i n e s e c o p y r i g h ts o c i a lb a s i s f i r s t l y , w em u s td e v e l o po u rn a t i o n st e c h n i c a l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u n d e r t a k i n g sa n dp r o m o t eo u rn a t i o n sc o p y r i g h ti n d u s t r i e s s e c o n d l y , w em u s tc o n t i n u a l l yp e r f e c to u rn a t i o n ss o c i a l i s t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a n d p r o v i d eaw i d es p a c ef o rc o p y r i g h tt od e v e l o p t h i r d l yb u tn o tt h el a s tw em u s t e n h a n c eo u rc i t i z e n s c o p y r i g h t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c r e a t eab e h e rc u l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t op r o t e c tc o p y r i g h t k e yw o r d s :c o p y r i g h t ;s o c i a lb a s i s ;s p e c i a lp e r m i s s i o no fp u b l i s h i n g ; r a i s ea n dp e r l e c t 3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 二季妇乳指导教师签名: 驷7 年月弓日沙7 年月;目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枣口象 争- 年占月弓日 自1 7 1 0 年7 月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令 颁布至今,著作权已经有了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期间先后经历了特许时期、 权利主义时期和世界权利时期三个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政治、 文化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著作权法在世界范围 内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著作权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蓬勃红火的局面。一方 面,著作权法学界非常重视对与著作权法有关的现实性课题的研究,如计算 机程序、数据库、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等著作权保护问题; 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对一些著作权基础理论的探讨和争鸣,如著作权的法哲 学基础、著作权法观念的历史变迁、著作权制度的起源、著作权的基本原则、 著作权的社会基础,等等。与对现实性著作权诸问题的研究相比,著作权法 学界对著作权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虽众说纷纭,却难达共 识。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我们首先就有必要对著作权领 域诸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一番深入系统的研究,须知一项制度,根基越厚, 才越能茁壮成长。在著作权诸基础性理论之中,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研究尤为 重要也尤为薄弱,目前尚无学者对此展开专门研究。“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 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行的社会根基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 形发展”。 然而,以往我们只顾移植制度,却忽略了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缺 乏对著作权制度发生、变革、发展的系统研究,以及对著作权与科技进步、 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的深刻认识。有鉴于比,本文主 要采用历史比较、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尝试从社会基础的一般理论出发, 沿着著作权历史发展的轨迹,在中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考察著作权得以产 - 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著作权社会基础的最新变动情况,最后提出为进 “【荚1 英格尔斯走向现代化f a 】,世纪档案影响2 0 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1 0 0 篇文献l q 北京:中国文史出 版t i = ,1 9 9 6 4 3 5 1 一步完善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我们应当首先培育和完善我国著作权的社会 基础,为我国著作权保护打下扎实的社会根基。 基于以上思路,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著作权社会基础的一般理论,界定了 著作权社会基础的概念,概括了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特征,指出了著作权社会 基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二章在对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历史考察 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产生、发展的异同。本文第三章 多角度探讨了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内涵。本文第四章着重分析了2 0 世纪著作 权社会基础的最新变化情况。本文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完善我国著作权社会基 础所面临的主要问困难,进而提出了培育和完善我国著作权社会基础的一些 具体措施。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一个简单总结。 2 第一章著作权社会基础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界定 一、著作权社会基础的概念 何谓著作权社会基础? 至今尚无学看对冥加以明确界定。从词义构成上 看,“著作权社会基础”包括三个基本概念:“著作权”、“社会”和“基础”。 。著作权”,在我国即“版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 和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o 著作权本质上是私权,但是一种 公共性很强的私权。所谓“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生活为基础的各种社 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以人们社会关系的内容为标 准,可将社会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科技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基础” 一词则有多层含义,最初指房屋的地基,后引申为“事物发展的根基或起点”。 基于以上基本概念,笔者从词义学的角度认为,著作权的社会基础是指对著 作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支撑和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内在的构成要素以及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著作权社会基础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内在的、有利 于著作权制度有效运行的各要素及其最佳结构进行探讨。 二、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特征 在深入探讨著作权社会基础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著作 权社会基础的一些特征。基于著作权社会基础的概念,笔者认为著作权社会 基础具有客观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1 、著作权社会基础具有客观性 著作权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结构,而一个社会结构的形成 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考察各个不同形态的社会可以 发现,每一个社会其经济、政治、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过 。“著作权i 。版枫”在我国系删一语( 参见并作权法 第5 6 条) 。奉文枉表述时采用前青,但0 i 用 他人j 锄或沿用习惯用法时一仍j e 用。 9 是汉东,土编知识产权法【m 】一t 京:中冈政法人学j f 版什,2 0 0 2 2 7 。马克思想格斯选集( 第4 卷) 【q 北京:人民小版化1 9 9 5 3 2 0 3 程,而且具有独特性。如果强行将一种社会的政治结构与另一社会的经济结 构进行嫁接,往往适得其反,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只有当一个社会的经济、 政治、科技和思想文化等要素都孕育成熟时,著作权才会得以产生并良好的 运行。如果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尚未孕育成熟,就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因素 发展的停滞,著作权将难以产生,也难以正常运行。即使迫于外界的冲击和 压力而制定了著作权法,也往往只是徒具形式的一纸空文罢了。 2 、著作权社会基础具有结构性 结构性是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社会”概念内涵的 广阔性,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内容自然也相应地包容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科技因素和思想文化因素等因素。但是,著作权社会基础并非社会的各个方 面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构性整合,因此 表现出强烈的结构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构成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各要素的 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它们的不同组合使社会的内在结构也不同。社会经济 力量强于政治力量,经济领域的权利必然制约政治领域的权力,增强个人的 自主性精神的发育和促进文化领域的多元发展,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多元 互动的社会结构。相反,社会经济力量弱于政治力量甚至完全被政治力量所 覆盖,经济领域则强烈的依附于政治领域并相应的形成依从于专制政治的独 裁性意识和文化。国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必将导致不同的后果,而多元互动的 社会结构才是著作权的以产生并良好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础。 3 、著作权社会基础具有动态性 构成社会基础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思想文化要素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 中,这就使得一个国家著作权社会基础也相应地要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 动态性特征。著作权产生之前,由于传播技术落后,整个社会呈现出的是一 种经济与政治相融合的单一性社会结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产 阶级革命爆发之后,社会经济领域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使经济与政治相对分 立,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市民社会阶层,个人的权利诉求受到 了高度重视,著作权有了产生的内在需求。著作权产生之后,著作权社会基 础的各要素仍在不断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 。胡燕论宪法的社会堆础【d 】戚都:刖川师范大学,2 0 0 4 7 4 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民主政治的更加健全,人权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这些因素的变化不仅冲击了传统著作权保护体系,同时也对著作权保护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受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动态性特征的影响,著作权本身也在不 断地发展完善,囝以实现其与社会基础现实的一致性。 第二节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理论价值 著作权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社会基础才有可能产生? 近代意义上的著作 权制度为什么首先产生于欧洲而非印刷术的发源地中国? 中国古代的著作 权保护究竟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英国1 8 世纪那种“著作权保护制度”? 在著作权起源问题上,无论东西方的知识产权学者,都毫无例外地认为 著作权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而印刷术在中国的采用与普及比欧洲 要早很多个世纪。如上述论断成立,那著作权应当最早出现于中国。近年来, 关于著作权的起源问题以及中国古代是否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著作权制度 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观点纷呈。有学者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宋代,著作权作为特权出现后不久就 一度被作为民事权利、作为创发作者的权利受到保护;更有学者提出中国至 迟在宋代便已创制出著作权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著作权制度的国 家。o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近代意义上的著作权是西方文明的衍生物,它源 于欧洲特别是英国1 7 、1 8 世纪的社会结构,以1 7 0 9 年英国安娜女王法令 的颁布为其产生的标志,中国古代有关版权的法令只不过反映了“帝国控制 思想传播的努力”,虽然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有过著作权保护的萌芽,但不 能由此否认中国近代著作权制度的“舶来品”性质。 以上争论加深了人们对 著作权发展历史的认识,但美中不足的是,争论中学者们没有就著作权得以 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也反过来给后人进一步探讨 。参见:谢昭山部分固家修改著作权法简况著作权,1 9 9 9 ( 2 ) :4 8 o 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 】北京:法律 i ;版社,1 9 9 8 ;李明山陶保霖的著作权主张评述 s 1 并作权,1 9 9 2 ( 3 ) ; 刷生城版权始十何时何困【j l 舷学研究,1 9 8 4 ( 6 ) ;朱驯远,略论版仪观念拒中国的彤成【j 1 中斟版权研究会,主编 版权研究艾选,北京:商务日j 书馆,1 9 9 5 :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j f ;版朴,1 9 9 7 o 参见:宜守缘知识产权处是罂想控制:对中固古代法文化的透视粱治f 详,梁治、f 主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 京:北京三联书店;李雨峰理性的书锟卜一关十帝制中国版权词题的省思们政泣论坛,2 0 0 5 ( 9 ) 5 留下了广泛的余地。对著作权社会基础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许并不能够 消弭上述理论的纷争,但是至少可以使对上述理论难题的研究更加深一步, 这也正是本文力求达到的目的之所在。 二、著作权社会基础的现实意义 自1 9 1 0 年大清著作权律颁布至今,近代意义上的著作权制度在中 国已经曲曲折折地发展了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 后,随着1 9 9 1 年新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以 下简称著作权法) 的颁布施行,中国的著作权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对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并公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 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法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和著作权集 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著作权保护有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 可以说,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程,形式上, 中国的著作权保护已经基本完成了与著作权国际保护标准的接轨,满足了以 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对中国著作权保护的要求。然而,法律制度 的完善不仅仅是法律规定得多么完善,更重要的还在于法律能够得到有效的 贯彻执行。令我们迷惑的是,现实中,中国的著作权侵权问题相当的严重且 普遍,中国政府大力加强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与政策得不到民间的有力支持, 著作权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许多规定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之上成了 一纸空文,广大民众对著作权侵权者多持同情甚至是支持的态度。据不完全 统计,1 9 9 5 年至2 0 0 4 年,各级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共收缴侵权盗版复制品 3 5 亿件,受理侵权案件5 1 3 6 8 起,结案4 9 9 8 3 起,。没有收缴的侵权盗版复 制品和侵权案件恐怕更多。有关调查也显示,在我国,从来没有购买过非正 版制品( 盗版) 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 9 1 ,也就是说,被调查者中每1 0 个 人里面就至少有8 人购买过盗版制品, 盗版在中国民间的市场之大、基础之 深可见一斑。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著作权保护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如此大的落差? 笔 。中国新闻h :板撤i n l2 0 0 5 - 4 2 ;( 5 ) 。 。社会公众知识产权认知程度调盘”解读搬告会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m 】北京:中国人民人学j f i 版 杜2 0 0 4 2 4 2 6 者以为我们得从中国著作权的社会基础中去寻找最终的答案。因为理论上良 好的制度可能不是现实的制度,理论上良好的制度如果没有现实且稳定的社 会支持及合理性基础,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制度的。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 “任何时代的法律,只要其运作,其实际内容就取决于当时人们理解的便利; 但是其形式和布局,以及它能再多大程度上获得所欲求的结果,则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其传统。”著作权的社会基础远不止于传统,著作权保护的实际 效果的好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基础的完善程度。中国著作权社会基 础的部分缺失和不完善注定了中国著作权保护的理想与现实要产生很大的 落差,也注定了中国的著作权保护任重而道远。本文研究著作全社会基础的 现实意义也就在于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著作权社会基础,如何使著作权制 度更好地融入我国社会。 。c l i v e rw e n d e l lh o m e s j r , t h ec o m m o nl a w , l i t t l eb r o w na n ds o nc o m p a n y , 1 9 4 8 e 2 ;转引白:牵雨峰近 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a i 刘备u i ,主编中困知识产权计论( 第二卷) l q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3 9 2 7 第二章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 近代意义上的著作权为什么首先产生于欧洲而非中国? 中国古代的著 作权保护为什么没有自发演变成英国1 8 世纪那种“著作权保护”? 中国著 作权保护的理想与现实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 概而言之,著作权的社会 基础到底是什么? 具备了什么样的社会基础著作权才可能产生、才会更好的 发展?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对中外著作权制度的历史有一个详细的 考察,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答案。然而,正如马克思经典作家所认为的“法 和宗教一样没有自己的历史”,同样,著作权也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对著 作权社会基础进行历史考察,必然只能把它放入其所依附的社会之中。 第一节西方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特许出版权制度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演变与书籍印刷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著作权是随 着印刷术的发明、改进而出现的,是人类传播科技发展在法律领域的必然反 映。0 1 5 世纪中叶,古登堡创造出了机械合金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在欧洲 各国迅速得到商业性使用,使得图书能够在工业化规模上被大量的生产出 来,图书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大为降低。当时欧洲逐渐冲破宗教神学重重藩篱 束缚,科学渐发达昌盛,文艺复兴运动正方兴未艾,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 现,欧洲各国建立了许多所大学,文化教育事业得以有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 普及,社会对书籍的需求大量增加,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图书市场。智力产品 演变成商品,它能够为出版商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于是一个新的产业 图书出版业出现了。与此相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欧洲各国相继建立了特 许出版权制度和出版检查制度。1 5 世纪后期,教皇席斯都四世第一次颁布教 令,规定凡是没有获得教会当局颁发的许可证的书籍,一律不得出版,由此 确立了特许出版权制度。法国国王西斯一世于1 5 0 7 年颁布教令推行特许出 版权制度,由国王对出版商尤其是首都巴黎的出版商授予出版某种图书的独 “郭凯峰中固特许f 版权和著作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庸宋争清末时期) 【a 】,刘存i ,主编冲国知识产权评论 ( 第一二卷) 【q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3 0 2 8 占权。法国国王还于1 5 2 9 年颁布了一部出版法,建立了对图书出版前的检 查控制制度。之后不久,德意志也实行了特许出版权和出版检查制度。英王 亨利八世于1 5 3 4 年取消了图书自由进口的政策,并授权英国出版商有权禁 止某些外国出版物进口到英国。女王玛丽一世于1 5 5 6 年颁行了 星室法庭 法,批准成立了出版商公司,授予该公司出版图书的垄断权,并规定出版 图书必须呈报官方审查并在该公司登记。这种出版特许制度,由于它保护的 主体是印刷出版商,权利性质是国家授予的特权,所保护的行为是出版,而 忽视对作者权益的保护,因而它并非著作权制度。回 随着欧洲图书市场的繁荣,同业竞争现象日益加剧,新型印刷技术的应 用又使得翻印他人图书成为成本低廉的易举之事,由此导致未经出版者准许 而擅自复制他人书籍的“海盗行为”大量滋生,这严重损害了正当出版商的 应得利益。出版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垄断某些书籍的印刷及销 售市场,便要求王室授予他们印刷出版某些书籍的特许或垄断权,以制止盗 印行为,获取垄断利益,由此导致了特许令状保护制度和出版许可证制度的 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废除了“星室法庭”,但并没有同时取消出版 商公司享有的出版特权,只是以议会颁发许可证的形式代替了原先的星室 法庭法。1 6 6 2 年英国议会颁布了 许可证法,它规定;凡印刷出版图书, 必须在出版商公司登记并领取印刷许可证,凡取得许可证者,均有权禁止他 人翻印或进口有关书籍。在法国,受到王权强力庇护而将作者排斥在外的巴 黎书商行会成员,实际上是出版特权的垄断者。在德国,出版商经过政府审 查程序将出版许可演化为出版特权。因此学者们认为,这种由君主或地方政 府对某些作品授予出版专有权,是一种封建特许权,而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财 产权。o 二、西方著作权制度的产生 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欧洲图书市场的 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出版商在特许出版权制度的庇护下,获得了高额的垄断 “刘备i i i 知识产投法f m l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版社,2 0 0 0 2 8 2 吴汉东,曾新明,l 二毅,胡开忠西方请固善作权制度研究l m 】北京:中国政法人学i i ;版t ,1 9 9 8 6 9 利润,而作品真正源泉的作者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保护,作者阶层与出 版商阶层的利益冲突导致了作者阶层强烈的呼吁并积极主张制定专门法律 以保护其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出版商从特许出版权制度的实行过程中逐渐 形成了排他的出版意识,形成了早期的“出版所有权论”,即出版商认为, 对于印刷出版的作品应产生一种所有权i 以便使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自由出 版作品并能够对抗擅自复制之人。后来,由于欧洲封建王朝的衰落和市民阶 级权利观念的进化,出版商又提出了“精神所有权”学说,即对出版物的垄 断性保护不应由国王授予特权才产生,而应基于作者精神所有权的转让而取 得,作者对其作品以及作品物化的书籍均享有所有权。因此,出版商阶层也 积极呼吁和干预政府制定旨在保护作者权益并兼及出版者权益的新型法律 制度。西作者和出版商这两个阶层的强烈要求和积极立法主张,形成了一张巨 大的合力,最终在著作权社会基础初步具备的英国催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部 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令。 1 6 6 2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许可证法必须每隔一段时间( 从几年到十几 年不等) 就通过议会续展一次才能继续生效,到1 6 9 4 年按规定应当再度续 展时,却未能够在议会获得通过,由此导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英国盗印图书 的活动曾一度猖獗,出版商们因此强烈要求能通过一部不需要续展的、长期 有效的成文法,以保护他们的翻印专有权,同时,要求保护作者权的呼声在 英国也与日俱增。1 7 0 9 年1 月1 1 日英国议会对一份旨在保护作者权益的法 案进行审议讨论,并于1 7 1 0 年4 月1 0 日通过该法案为了鼓励知识创 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案 即安娜女王法令,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保护作者权利的法律。人 类历史上的著作权制度由此诞生了。 安娜女王法令被认为在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明确了作者对其作品的支配权内容,它完全不同于特 许出版权制度中以出版商的利益为本位的行政特权,它是以作者为本位的权 利,确立了作者在这项权利中的主体的核心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权利 。拿| ;凯峰冲国特许i i i 版权和善作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庸朱拿清束时期) 【a i 刘存h l ,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 ( 第一二卷) f c j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3 0 6 i o 是依法产生而不是根据皇家或政府授权得到,并且权利人可以自由处分之, 因而其权利的性质被确立为由民法所调整的可转让的财产权。 受英国安娜女王法令颁布的影响,法国紧随英国之后,分别于1 7 9 1 年和1 7 9 3 年制定了 表演权法和作者权法。受资产阶级革命大洗礼的 法国,高扬“天赋人权”的旗帜,以“精神价值观”作为其著作权立法的哲 学基础,确立了以保护作者精神权利为中心的著作权观念,强调对作者个人 权利的保护而不是对出版者权利的保护,强调著作权法律不仅应当保护作者 的财产权利更应当保护作者的人身权利,法国的著作权法使世界著作权法律 制度更加前进了一步。相比之下,1 7 9 1 年和1 7 9 3 年的法国著作权法对世界 各国著作权法的影响更大,之后欧洲各国相继制定的著作权法都规定了作者 人身权利的内容。 第二节中国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著作权观念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印出术发明之前,所传播的书籍均为手抄本,由于抄数毕 竟有限,书籍的传播范围受到很大限制,所以保护作者或出版者的财产利益 尚无必要。但是,在著书( 创作) 一抄书( 复制) 一卖书( 传播) 的活动中, 古代士人在其作品的财产权利得到承认之前,已率先察觉到其所拥有的人身 权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 作品署名权利观念的朦胧:史记孟子 苟卿列传记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各著书,言治乱之事, 以干事主”,为了表明自己的作者身份或学术派别,古代士人已注意到作品 上的署名问题,他们或是在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姓名或学派始祖的姓名,如论 语就是孔子的授业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叙的孔子言行录;或是直接以作者 姓名或学派始祖的姓名作为作品的名称,如老子、韩非子、孟子等 著述。( 2 ) 作者身份意识的萌动:在古代士人那里,抄袭他人陈言被视为偷 窃他人财产,因而受到舆论的谴责。南朝文学评论家钟睐的诗品,记载 “刘眷呲知识产权法l h f 】| e 京:中周人民大学小版t f = ,2 0 0 0 2 9 l l 了宝月抄袭柴廓之作;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中揭露了 文子剽窃孟苛、管仲之言。这些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窃取他人精神产品的行为: 因而受到古代士人的鄙夷。o 宋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活字印 刷术的发明和图书印刷业的发达使得图书生产成本降低并且转化为商品,为 宋代以营利为目的的出版商带来了收益,同时,也为直接促进宋代版权观念 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近代版本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二翻板有例禁 始于宋人中引述宋代程舍人在其印刻的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 “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说明该书原出版商已向官 府提出申请禁止他人翻印其著作;“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表明出版商力图 独占著作利益,版权观念业已萌芽。翻板有例禁始于宋人还详细记载了 宋代段昌武 从桂毛诗集解三十卷前在国子监登记的“禁止翻版公据”,固其 中指出了出版商要求“禁止翻版”的理由:一是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口 讲指画,笔以成篇”,。平生精力,毕于此书”;二是该书具有原创性,“一语 一言,苟足发明,率以录焉”;三是现出版商罗氏及其侄子的版本质量好,“校 雠最为精密”;四是其他盗版商嗜利盗版,“则窜易首尾,增损其义”,辜负 了罗氏及原作者的一片良苦用心。o 这份公据还提出了对盗版的制裁措施,“追 板辟毁,断罪施行”。但是,宋代并无关于保护著作权的立法规定,其对著 作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版商自身力量的强弱,正如学者叶德辉评 价的那样,“可见当时一二私家刻书,陈乞地方有司禁约书访翻版,并非载 。参见:曲辰困扰古人的著作权纠纷【j 1 著作权,1 9 9 3 ( 2 ) ;转引自:吴汉东关于中国著作权法观念的历史思考【j 】 法商研究1 9 9 5 ( 3 ) :4 5 o 参见:王清中外版权思想、版权保护制度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 。吴汉东,菖新明,f 毅,胡开忠著作权含理使用制度研究【m 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i 版社,2 0 0 5 2 4 o 公据如下:“行在国子监,据迪功郎新赣州会昌县旗段维清状维清先叔朝奉吕武,以诗经而魁秋贡, 以j i :举向擢第春官,学者成宗之印山罗史君瀛尝遣其予侄束学,先叔以毛氏诗l j 讲指撕,笔以成编本 之东莱诗记,参以晦j 苣诗传 ,以垒近世诸儒一话一言,苟足发明,率以录焉,名曰丛桂毛诗集 解 独罗氏得其缮奉,授雠最为精密令其侄漕贞樾锓梓以广其传 维清窃惟先叔刻,占穷经,平生精力毕于此书,倘或j 他市肆嗜利翻版,则必窜易首尾,增损音义非 惟有卓罗贞十锓梓之意,( 笔者注:刻印肯) 办蕈为先叔( 笔青汽:著作肯) 明绔之玷令状拨陈,乞备腰 两浙路,福建路运卅备词约束乞给据付罗贡l j 为照 未敢臼专,伏候白旨呈奉台判牒,仍给奉惦除己蔷牒两浙,猖建路运d 备例约束所属书肆,取责 知委义状i 口j 申外,如肯小遵约束违庭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蝣毁,断锥施行,须至给据古 右,j f 给公据付罗贞i :,擞收执照成。 淬裱八年七月口i i 给” 4 邓建l 鹕宋代的版权问题兼评郑成腮1 j 安守廉之争川环球法律评论2 0 0 5 ( 1 ) :7 4 在令甲,人人之所必遵,特有力之家,声气广通,可以得兴其志耳”。由于 中国封建法制的滞后,作者、出版者关于“不许复版,翻印必究”的权利主 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装饰书籍牌记的空文,他们关于著作权保护的卓越见 解,在缺乏著作权保护法律机制的条件下,只是一种没有法律意义的道德文 毒。 二、中国著作权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法律文化随 之进入一个新的变更时期。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侵入,极大的刺 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出版、文化事业空前繁荣,为中国著作权观 念的发展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西方法律文化的传入,中国 的作者、出版者的著作权观念迅即复苏并走向成熟,其中,中国著作权保护 的鼓吹者和先行者首推严复。与此同时,通过地方官员的行政告示对著作权 加以保护这一措施的有限性及译介西书数量的激增,促使外国出版商不满足 于自发的个别保护,依靠政府进而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商与磋谈对此加以制 度化便成为条约体制下的便捷性行为。对著作权保护要求最迫切的国家当属 美国和日本,它们通过外交谈判不断地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并最终于1 9 0 3 年中美互换了中美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日互换了通商行船条约,条 约中分别加入了著作权保护的条款。1 9 1 0 年,在国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强力 呼吁和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压之下,清政府无力死守“祖宗成法”,只好循西 方法例,进行了包括著作权在内的修律活动,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 权法大清著作权律。然而,大清著作权律还没有来得及有效实行, 辛亥革命就爆发了。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大清著作权律由于与民国的法 律无抵触的内容而得以保留,并一直沿用到了1 9 1 5 年。1 9 1 5 年北洋政府颁 布了北洋政府著作权法,内容基本抄袭了大清著作权律。1 9 2 8 年国民 党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著作权法,加进了许多有关政治的内容,后几经 4 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辑( 卷二) :翻版自- 禁始十束人沈m :辽宁教育 i i 舨社,1 9 9 8 ;转弓i 臼:邓建鹏束代的版权问 题一燕许邵成思l j 爱守壤之争【j 】,卦球法律评论2 0 0 5 0 ) :7 5 。李雨峰近代中目版权法的产生【a 】刘备川,主编中固知识产权评论( 第二卷) i q t 京:商务印书 馆2 0 0 6 3 7 0 1 3 修改,2 0 0 3 年修正的著作权法至今仍在我国台湾地区适用。 1 9 4 9 年新中国成立至1 9 9 0 年8 月,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没 有颁布过系统的著作权法,宪法、民法、继承法、税法等为著作权提供了法 律保护的原则和依据,一些行政管理法规特别是政策,对我国当时的著作权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护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零散的著作权保护已经不能适 应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作家,文艺家纷纷要求国家立法保护自己的 利益。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不断向我国提出制定 著作权法和加入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要求。适应此形势变化的需要,1 9 9 0 年9 月7 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保 护作者权益的法律,中国的著作权保护从此步入正轨,进入了一个朝气蓬勃、 健康有序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三节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产生、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中外著作权社会基础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中外著作权制度的 产生、发展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1 、著作权法观念的产生与印刷术的采用密切相关。权利的落脚点在利 益,回利益是法律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根本因素,无利益也就无权利。在著作权 法的历史上,正是印刷术这一新技术成为新阶级( 市民阶级) 取得新的财产 利益的工具,从而催生了著作权法观念的萌芽。中国宋代著作权观念的萌芽 与毕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采用密切相关,欧洲特别是英国著作权法观念的 出现则是古登堡机械合金活字印刷术普及的直接产物。 2 、著作权法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著作权是 私权,著作权作用的领域是商品经济领域,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便不会有 著作权产生的土壤。中国古代虽然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小农社会,但是在唐宋 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版业已初具规模,盗版的肆 。所谓利益,简单的说,就足为生存和发展而努力争取的要求、需要和憋译,足法律背后起互酗作用的根 奉州索,反映到法律条文中去,就成为法律权利,法律权力就是法律保护的利益。 1 4 意横行使得出版商有了保护自己利益的需要,著作权观念得以首先萌芽。欧 洲向来有重商主义的传统,1 6 、1 7 世纪资本主义业已萌芽,。出于维护自己 的正当权益,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出版商形成了自己的行会,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即时配送行业2025年配送路径优化与成本控制物流管理研究报告
- 基于深度学习的2025年量化投资策略在指数基金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医疗保险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太阳能器具行业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家具家居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手机浏览器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2025年留学服务行业前景分析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2025年电能质量治理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内部按揭合同(标准版)
- 湘潭合同(标准版)
- 2025年秋招:新媒体运营笔试题目及答案
- 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输电运维班)
-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诊断与措施
- Unit 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大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课件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英语全册
- 肺炎护理试题填空及答案
- 食材配送 售后服务方案
- 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安全操作规程修订要求
- 2025年四川绵阳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盾构机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公开课】物质的转化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