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一、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地区均衡发展是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岛内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远落后于其城市发展, 尤其是海南省中西部黎族聚居地。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很明显,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还很低。统筹海南城乡发展,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通过研究黎族地区农民增收状况,分析其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将发展理论与 黎族地区实际相结合,找出民族地区发展的共性,以促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 展,实现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的和谐。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落后状况,尤其 是教育以及剩余劳动力问题,也部分地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发展民族地区的经 济, 增加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 保障其就业和生活,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破。研 究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以加快社会平缓地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二、文章主要分析 0305 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收入的状况,并且 在笔者数次的深入村户调研的基础上, 对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存在 的困难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对策。 首先从总量、结构和增长速度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了昌江县农民 收入水平和全国、其它地区水平,得出了昌江县农民收入总体水平比全国平均水 平要低得多、收入结构非常不合理以及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的结论。 其次分析了近年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 主要是缺乏资金, 农民创业无法起步, 土地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利益受到侵犯,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理想,制度 安排不合理,收入来源的渠道单一,政府政策引导成效不够显著,农业风险大, 人力资源开发滞后、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不够理想等等。 最后,笔者提出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的对策。首先从提高劳动力素质 入手,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并且要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要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使农业技术推广为农民增收起到作用。其次是农业 的生产、销售必须建立起产供销的链子,才能使农民收入得到保障。对于海南昌 江的气候优势, 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抢种、 扩种农产品, 满足内陆需求的同时, 增加农民的收入,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同时,要建立起农业保险制度。再次是 建立起土地流转机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最后是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高度 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在郊区建立农民进城的住房,为城乡对接打下基础。要鼓励 农民自主创业,打破对资源的垄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 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 三、文章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是介绍笔者选题的缘由及选题意义,简单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ii 谈论在“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热点和经济转型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研究黎族 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对农民收入进行界定,介绍其它学者对农民增 收问题的研究观点、视界、深度,并且构建了文章的理论基础。最后,说明本文 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一章) 。 第二是谈论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收入的情况。 此章简略介绍全县发展现状 和近年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详细说明了近几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收入的 情况(第二章) 。 第三是对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 层面来探视,由表及里,详细阐述当前昌江县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以及形成的 原因。此章除了论述增收困难是由于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等基本原因外,还 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封闭及思想状况等因素(第三章) 。 第四是着重谈论昌江县农民增收工作的指导原则、战略、思路、对策与建议 等内容。在透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的共性与特性,因 地制宜,事实求是,客观地把握其内在规律,提出相应措施。遵循指导原则,从 战略高度来看待农民问题,在政策上扶持,引导,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第 四章) 。 第五简单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并且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主要有农 民增收困难的制度性因素,农民家庭收入、积累与再生产的关系以及农民收入结 构与消费结构相互影响关系的问题研究。 (第五章)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科学发展;农村经济;城乡一体化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 plan in entirety of city-countryside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area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deas. some regions especially middle areas inhabited by ethnic groups are under-development, compared to cities in hainan province, which are dualistic economic structure and low-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lan in entirety of city-countryside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ainan, so as to make its economy into virtuous circl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essay aim at promoting the areas 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 achieving the harmony, unity and integration of minorities, through studying the farmers income of li nationality, analyzing its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and finding out similarity of development among the region inhibited by ethic groups. the key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peoples harmony. the social backward of the region inhibited by ethic groups partly cause the disharmony, especially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and surplus-labor. the important ways to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are to boost the economy of the area,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guarantee their employment and life. at present time, our country is at a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which needs a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 breakthrough of rural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is worthy to be studied. this essay analyze the farmers income of changjiang l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hainan provinc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data of 2003-2005years and several deeply investigations of countryside, then make an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concl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armers income through three aspects: gross, structure and speed of growth. compare to other areas and average level of nationwide, the farmers income of changjiang is much lower, the structure of income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speed of growth is slow. secondly, there are difficulties existed on the increasing of farmers income: people who live in rural area can not start their business because of lack of capital, morbidity of land system, violation of interest to farmer, applic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s not ideal, arrangement of institution is unreasonable, single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iv channels source of income, government doesnt play a notable role, agricultural risk is high, under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surplus-labor are not well transferred. finally, author 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first step is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labor, from the fundamental education to introduce talents, so as to bring new vitality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and to train the peasant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ut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bring into fullplay. the second step is to build the chain of production, sal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guarantee farmers income. with the advantage of climate, changjiang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green agriculture, lead up and scale up produc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nl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lso, and bring about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meanwhile, institu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third step is to establish the institution of land-transfer, so as to protect the farmers rights and benefits. the final step is that government must enlarge the agricultural introjections, highly value the problem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build the houses at the suburbs, which are only for peasant who enter city to work, and contribute to contact joint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government also should encourage the peasant to start their business, and break the monopoly of resource, attract investment, develop townships enterprises, and increase employment,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surplus-labor into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ertiary-industry.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is arranged as follow: firstly introduce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simply talk about the meaning of studying farmers income at the li nationalit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an nong issue” that becomes the focus, period of economy-transform,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n definit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introduce other scholars idea, view, depth on the issue of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after all illustrate the method, content and creation of the paper. (chapter one) secondly talk about the farmers income situation of changjiang l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this part simp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county, and states the policies regarding “san nong issue”, and analyzes the farmers income conditions of the county. (chapter two) thirdly discuss the reasons that obstructing increase of farmers earning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macroscopic view to microscopic view, elaborate the obstacles to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and the origin that cause it come into being. what cause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v the problem are the basic factors such as capital, technology, labor, besides, it involves lagging and latch-up of the minority region, awareness of the people live there. (chapter three) fourthly the emphasis of this part is principle, strategy, train of thought,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of the work concerning farmers income of the county. in connection with common character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farmers income of changjiang county, based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materials, objectively grasp the discipline inside;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with the guidance of take actions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and a factual and realistic work style. taking as a strategic issue, government should create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to support and guide the peasant,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chapter four) the fifth chapter simply summarizes the content which is studies in the article, then pose the projects that need a further research, say, institutional factor to difficulties of farmers income; the relation among household income, accumulation and reproduction; interrelation of income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key words: region inhibited by ethic groups;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rural area economy; integration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1、笔者自幼在黎族地区生长,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的感性认识,且 取材方便,对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再者,作为当地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 献策亦是责任所在。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重大历史课题, “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 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 ,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目标,更是针对过去农村建设实践中存 在的不合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现象而提出的。农村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 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复杂问题,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特 有的民族特性,使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更需要探讨,更值得研究。 3、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注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问题、农民增收问 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富农扶农政策近些年也层出不穷。总体上来看,收到了很 好的绩效,农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收入也增多,但新时期和经济转型期中,还 存在一些问题、障碍,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 4、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社会各界都把注意力转向了西部。从各种社会发 展指标来看,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比一些西部省区还落后,却享受不到西部大开发 的一些优惠政策;第三产业较发达,但人均收入却远低于东部省区。 海南岛因旅游业的发展而使很多人忽略了它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性。 1952-1987 年,在海南曾设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辖二市、七县,昌江黎族自 治县是其中之一,隶属广东省。1988 年建省之后,虽然国家把海南设为全国最 大的经济特区,但实际上没起到特区的作用。90 年代初的海南房地产旋风和海 南旅游业的发展, 使人们几乎忘记这个岛上还有占海南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少数 民族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半数以上的市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取而代之的印象是, “海南岛是旅游胜地,海南人民挺有钱” 。此选题反映海南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 与农民收入水平,以引起关注。 5、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一系列的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如产业结构调 整、经济增长方式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也侧面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 整。 由此引发的农民创业、 农民打工热潮需要理性、 正确引导, 才能够积极推进。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 (二)选题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地区均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岛内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远落后于其城市发展,尤其是海南省中西部黎族聚居地。 城乡二元经济特征很明显,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统筹海南城乡发展,均衡 发展,才能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通过研究黎族地区农民增收状况,分析其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将发展理 论与黎族地区实际相结合,找出民族地区发展的共性,以促进民族地区更好,更 快发展,实现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民族融合。 3、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的和谐。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落后状况,尤 其是教育以及剩余劳动力问题,也部分地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发展民族地区的 经济,增加民族地区的农民收入,保障其就业和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4、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突破。 研究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以加快社会平缓地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5、建设惠及九亿农民的小康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小康是全社会的小 康。研究农民增收,就是要农民都过上小康的生活,这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改变 农村面貌的基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就是生产发展。 6、九亿农民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有研究表明,农民消费比工薪阶层消 费低很多。增加农民收入,开发农民消费群体,拉动内需,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的重要保证 7、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若不能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造成中国目前许多 社会问题的原因, 收入差距过大列居第一位。 因此, 研究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一)农民收入的界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农村住户的总收入包括以下四部分: 1、 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和个人, 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 而获得的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 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质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4、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 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用后的收入总和。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反映的是 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是: 纯收入总收入一次性工伤补贴保险公司赔付农村外部亲友赠送 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亲友赠送调查补贴 农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常住人口 (二)文献综述 发展中国家、落后地区都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共性。自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以来, 城乡二元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农民增收也因此而备受关注。但关于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研究,则是寥 寥无几。以下介绍国内学者的观点和研究。 1、关于劳动力素质 李忠斌在(2007) 民族教育投资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中指出, “教育 落后是民族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真正瓶 颈,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尽快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为后续的发展 积聚能量,提供支撑” 黄金辉(2005)在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一书 中,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研究,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 认为,从长远来看,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素质越高,农民收入就会越高, 并且会持续稳定地增长。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课题组在发表的文章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 重要保证(中国农业教育 2006 年 1 月刊)中说到,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最根 本的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进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 平,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加快城市化进程, 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现实, 充分体现出抓好农 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蔡昉 2005 年在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许多农 村地区陷入了一种温饱陷阱的状态,即解决了贫困与温饱问题后,农村经济发展 与农民增收会变得缓慢。 2、关于制度 银平均(2007)在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一文中讲到,农村贫 困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是由于农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福利制度和文化 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正因为如此,农村贫困处于恶性的代际传递 与循环之中。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改变国内现行的社会经济政 策,消除社会排斥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农村一种公正公平的环境。 温铁军(2005)在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中说到, “三农”问题的两个主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4 要矛盾是:一是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城乡分 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矛盾。 李昌平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路径突破和制度创新分析 (东南学术, 2007 年第 5 期)一文中提出,在宏观层面上,要纠正将农民致富的梦想寄托在私人资 本上的错误路线, 纠正靠剥夺农民土地增值和农民工剩余价值实现城市化和现代 化的错误路线;在微笑层面上,对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村庄体制、家庭承 包经营制度和财政体制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 赵凯(2004)在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我国农业 经济合作组织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手段, 通过对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对传统农业经济 合作组织的改造,实现两类组织的顺利发展,优化组织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建立 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微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 场的对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交易费用高、进入市场困难等问题;宏观: 构建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适度地将农业生产、销售和信用活动置于政府 的宏观调控之下,达到真正保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国风在(2005) 农村经济创新分析一书中提到, “农村经济发展的每一个 历程都是和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一次大的发展,而每一个 大的发展都是一次创新的结果。 可以这样说: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之所以非常迅速, 其动力和源泉在于经济创新。中国农村经济的创新机制是一个整体,包括制度创 新和技术创新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农业发展联系起来,对农村经济创新 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3、关于劳动力转移 赵俊超(2005)在农民问题新探一书中,表达了一种观点,那就是通过改 革城市住房,提供低价的房价,以住房运动来促进社会的转型,以便更多的农民 工向城市流动。 此举的目的, 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一产向二、 三产转移,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提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 宋坤在农民创业读本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农民创业的问题,并提倡以农 民创业潮逐步替代农民打工潮。 白书祥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规律与农民增收 (人口与经济2006年1 月刊)一文中提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特征、就业手段特征、流动性质特 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体现着三大规律, 即动力规律、流动规模有限规律、推拉 “双反”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流 动、 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 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 二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 三 是提高城镇化水平; 四是鼓励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创业。 4、关于农产品销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张明星在 试析贫困山区订单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湘西州订单农 业的调查与思索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 解决农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 而解决此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发展订 单农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 提出解决方法, 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增 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新的路子。 三、农民收入相关理论 (一)农业发展理论 1964 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认为,传统 农业的技术是原始的、已知的、既定的和落后的。传统农业虽然贫穷但有效率, 相对来说很少发生重大的缺乏效率的配置, 但这只限于农民所能得到的传统生产 要素的配置。这就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虽然农业生产率低下,但要素配置 已达到最优状态, 依靠重新配置受传统农业束缚的农民所拥有的要素不会使农业 生产有显著的增加。因此,舒尔茨断言,技术停滞是传统农业落后和农民贫困的 主要原因。舒尔茨对有效率的贫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在传统农业中,农 民进行资源再配置不会增加多少产量。其次,由于不会发生像配置大型机器设备 所出现的不可分性,因而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都是易于变动的。再次,没有一个 生产要素处于失业状态。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在技术水平一定并有其它 要素进行配合时,耕种每一块土地都能增加一定的产量,能够并愿意进行一些有 用工作的工人都会受到雇佣。最后,农民对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不会做出反应 的说法。舒尔茨进一步指出, “当农民是文盲时,农业杂志和报纸显然是不能起 作用的。关于一种新要素特征及其使用方法的教育是复杂的科学教育,其前提是 具有较高的知识。就农民而言,这种有用的知识是由他们的教育水平程度决定 的” 。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传统农业改 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 1966 年“梅勒农业发展阶段论” 。该理论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 技术停滞、生产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传统的投入为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 技术稳定发展和运用、资本使用量较少为特征的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以技术的 高度发展和运用、资本集约使用为生特征的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 美国 1971“韦茨农业阶段论” 。三个阶段: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 业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 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 日本 1988 速水佑次郎“速水农业发展阶段论” 。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 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个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着重 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通过实行农产品的价格政策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6 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通过调整产业结 构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二)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理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 现代经济增长理念经历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 变。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的资本积累论,在经济思想 史上带来了古典增长理论的复兴,也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框架。到 60 年 代中期,索罗、斯旺等人提出的技术进步论,为外生经济增长论构造了一个比较 完整的理论框架。哈罗德多马模型 g=s/k 的主要思想内涵是,要谋求产出的增 长,必须得到一定国民收入水平和一定储蓄率的保证。 增长的快慢和收入水平、 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例密切相关。 其主要缺点是把资本看成是促进增长的唯一因 素,没有考虑到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rl k则表明, 资本和劳动可以相互替代。 然而, 该函数并没有表明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柯布道格拉斯函 数的基础上,将增长模型发展为:y=f(k、l、r、t),其中,k、l 和 r 分别表 示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t 为时间(表示技术不断改进趋势的因素) ,f 表示函 数关系。 该函数表明了产出增长与资本、 劳动、 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有密切关系。 80 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 重新思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了内生技术变化的理论, 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 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它解决了经济科学中一个令人困惑的主 题:增长的根本原因。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作 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 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的新问题研究。 (三)人口流动理论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的内涵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的特 点。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工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 较高,使农业剩余劳动流向工业部门,只要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工业就可以得 到无限劳动供给。 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人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认为,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的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 在一个停 滞的农业中,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的。农业对经济 发展不仅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 而且还为工业部门的扩张 提供所需的农业剩余。因此,要使劳动转移顺利进行,就必须使农业生产率与工 业生产率增长保持同步,或者是平衡增长。 托达罗模式的基本思想是: 农业劳动者进入城市的主要动机是城乡预期收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就越多;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越 高,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就越多。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起来要高于 未来的预期农村收入的现值,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流动。 (四)贫困理论 马尔萨斯认为贫困产生的原因是物质再生产不能满足人口增长所引起的消 费增长,在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两者不平衡时,贫困就产生了。 纳克斯的恶性循环贫困理论的观点是: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 落后、收入水平低,有限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要,所以能 用于储蓄的部分有限,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低生产能力 导致低产出,低产出又造成低收入。从需求方面看,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 收入水平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必然也低,市场需求十分有限,因而投资 机会少,导致资本形成不足,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低产 出和低收入。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基本思想是, 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理论 值时,国民收入的增长就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回到维持生存 的水平上;当人均收入大于这一理论值,国民收入超过人口增长时,从而人均收 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人口增长为止,在这一点上,人口增长和 国民收入达到新的均衡,因此,在一个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 齐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 ,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 过最低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由人口增长所抵消。它说明了,发展中国 家经济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 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 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全面的、 大规模的投资, 以大幅度提高资本形成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要求。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 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 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必须对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相互间的作用,预测发 展趋势,做出相应调控对策,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四、研究内容 本文对黎族地区农民收入的研究仅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8 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其它收入不在研究范围内。 (一)黎族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黎族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总收入的构成部 分。农民外出务工所涉及到的劳动力素质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工资水平 问题,流动性问题等等,需要不断地改善。 (二)黎族地区农业生产收入。 农业生产收入整个过程涉及到土地, 农业风险, 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因素,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农民农业生产收入提高。 (三)黎族地区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农民收入。劳动力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生产要 素。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民的收入。文章将研究劳动力素质与农民收入的 关系。 (四)黎族地区农民经营收入。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两方面,一是向二产三 产转移,二是农民自主经营。近年来农民经营收入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 (五)黎族地区民族特性、思想状况对收入的影响。黎族的民族特性影响了其 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行为。 (六)宏观经济政策与农民收入。近年,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但 对农民增收似乎收效不大。 五、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重点与系统分析的 方法,分析黎族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内容,得出一般规律,以为研究黎族地区农 民增收奠定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遵循以下研究方法: (一)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结 合运用。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利用多 学科理论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本文对问题的研究。 (二)宏观与微观、总体与局部研究相结合。从宏观与微笑角度来观察农民收 入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总体收入情况与局部收入特征研究相结合,使 本文研究的逻辑更清晰,更系统。 (三)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农民收入存在的障碍, 分析原因,以此得出一般规律与框架,进行规范分析。这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的表现。 六、可能创新之处 (一)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农闲时期,发展畜牧业、养殖业,是短 期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办法。无论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还是资金短缺,制度 的完善,或者是其它方面的改善,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然而,在生产要素当中, 却完全可以增加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回报。农民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源中,要进行生产决策,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金只能让农民选择种水稻,还是 种甘蔗或者其它,通常不能二者兼种,在此,具有相互排斥性。如果增加生产时 间,则可以解决生产相互排斥的问题。在农闲时期,村民多数是以玩乐为主,如果 充分利用农闲时期发展畜牧和养殖业等,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农民问题。民族地区开放的程度低,起步晚,起点 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社会往来、城市与乡村的交往,是促进地区平衡发 展,缩小差距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除了子女读书之外, 就是:一通过与非民族地区、城市的社会交往、经济交往,获得了经验和知识, 然后再到村民间的相互交流;二通过派人员长期驻村传授,因为驻扎时间长了, 与村民的亲切感就增强, 这就扫清了与技术人员交流的障碍, 使传授知识、 经验、 技术等都变得容易。 笔者观察到,办农民集体培训班,农民职业教育这种形式取得的效果并不理 想,甚至可以说对提高生产能力起不到任何的作用。而现场技术指导及个体指导 往往能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三)通过研究发现,恩格尔系数并不是绝对的生活水平衡量的标准,恩格尔 系数不仅受食品支出的影响, 还受到其它支出的影响, 这与某一群体的消费倾向、 生活习惯及社会经济制度相关。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非常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几何图形:小学数学几何图形学习教案》
- 地基检测考试题及答案
- 护理入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及验收流程说明文档
- 猴王出世缩写300字7篇范文
- 招投标信息标准化录入与审核表
- 团队协作激励与任务考核体系表
- 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维护管理责任书
- 企业内部沟通纪要记录表
- 医疗安全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美丽乡村建设课件
- 中频电疗法理疗(共60张PPT)精选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杭州医学院
- 黑底搭配大气企业宣传商业计划书商务通用PPT模板
- GB/T 17608-2006煤炭产品品种和等级划分
- 沪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 地下停车库设计统一规定
- 综合实践课《绳结》教学设计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整理)ASME-B161.34规定的标准磅级阀门(常用材料)额定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