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论文)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随着北宋政治建设,台谏制度的也经历了建立健全的历史过程。北宋初年,基 本承继唐制,但由于初期统治者对台谏系统的轻视,台谏系统多名存实废。宋神宗 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 ,真宗为加强和完善台谏制度建设,特别颁布一道诏书, 史称 “天禧诏书” 。 这道诏书对台谏系统的官职设定和台谏系统的职能都作出了规定。 这道诏书的颁布,标志着北宋台谏制度的健全,并形成了新的发展态势。台谏制度 逐步完善与健全,在职能上开始趋同,一改前朝的分流态势,走向合流。并且台谏 系统从相权中独立出来,最终形成了与代表行政权的相权相制衡的局面。 台谏制度的健全以及台谏势力在中央权力结构中地位的大为提高,致使台谏在 北宋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北宋大规模的党争中,台谏势力无不 卷入其中。台谏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党争,甚至沦为党争的工具,台谏在党争中基 本丧失了其言事弹劾的监察职能。 本文试图截取台谏与党争的互动关系作为突破点,将台谏制度纳入北宋具体的 政治生活特别是北宋的党争场景中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加以认识分析。在台谏制度 的职能上主要选取其在中央朝政上的职能,来分析台谏制度在党争中的影响,并找 出台谏制度在党争中功能缺位的原因。台谏在北宋历次的党争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 同的,但总的来说,台谏势力介入党争,使党争进一步激化。并在党争过程中,党 争双方都争相控制台谏系统,使其成为宣传自己打击对手的工具。台谏沦为党争的 工具。 台谏在党争中功能缺位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台谏系统的工具性特性使其丧失了 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于皇权以及君主支持的一派得以存在。同时台谏制度本身的 缺陷也造成了台谏在党争在的功能缺位,并且党争造成整个北宋政治环境的恶化也 致使台谏制度丧失了其正常发挥制度功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北宋;台谏制度;党争 ii abstract with th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taijian system has also experienc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tang of basic inheritance system was used, but because of the early ruler contempt of the system, the system was waste. in the first year of tianxi(ad 1017), zhenzo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this system issued a decree, known as tianxi edict. the edict set official functions of the system. the promulgation of this edict marks the integrity of the taijian system. the system changes the function and diversion towards convergence. taijian system independent from the right and culminating. eventually, formed the situation of balances relative to the right which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check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aijian system and the more role of it in the central power structures, taijian system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northern song dynasty. particularly in large-scale party struggl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aijian system forces all involved. to some extent, taijian system intensified the party struggles, and even become a tool of the party struggle. taijian lost its monitoring function of words do impeachment in the basic struggle in the par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intercept taijian system and party intera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aijian system into the political life of the northern iii song dynasty specific competition, especially the party scene. then, try to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olitical science. select the functions on the central royal government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aijian system in the party struggles, and identify functional reason for the absence of struggle in the party. taijian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the previous war party. overall, taijian intervene the party competition making the competition intensified. and in the process of party competition, party competition system of both sides try to get control remonstrations making remonstrations as a propaganda tool for their own fight against opponen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taijian features in the struggle of party. instrumental taijian system lost its independent status, attached to the imperial power and the monarchy supported the faction would prevail. meanwhile, the sugges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itself also caused defects remonstrations function in the party struggles in the absence. party struggles resulting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roughout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also resulted in the loss of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system function. key words: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monstration system; party struggles 承诺书 39 承 诺 书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大一统历史统治,创造了灿烂的制度文明。伴随着封 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皇权官 僚”为核心的政治统治制度和管理方式。这套统治模式,在中国古代比较有效地实 现了对中国庞大国土和民众的统治与治理,并且也有力地维系了中华文明长达几千 年的文明延续与发展。 “环顾世界各个文明,两河流域、古埃及,这些悠久的古老文 明大多经历了三千年便灭绝了。而如今我们所见的西方文明则是以曲线形式进入现 代世界的。再反观中华文明,不仅没有经历灭绝,甚而直线进入了现代世界,这样 强大的文化生命力绝不会仅仅只是四大发明的功劳而已。当我们审视自身历史便会 发现,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套旷古绝今的制度支撑起整个中华文明的延续。 ” 面对 这套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政治统治制度,如何科学认识与分析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 项重大课题,我们不能以专制与黑暗简单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而必须要进行深入的 考察。 在中国古代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中,台谏制度无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形式。 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以台谏制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正常运行。台谏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大特色。然而在北宋以前台谏并不是合一的,台是指御史台,谏是指言谏官,二 者机构分设,职责相异。中国文官政治演变到北宋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台谏制度也有了新的态势与内容。北宋在继承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又有所调整与 发展,在台谏制度上从分流逐步走向了合流,台谏二者开始合称。台谏制度在北宋 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台谏在北宋中央权力架构的地位上也大为提升。台 谏制度影响了整个北宋朝的发展。翻开北宋史,我们会发现北宋时期宦官乱政、女 主外戚干政,以及中枢谋反的现象很少,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北宋台谏制度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台谏制度的正常运行,对北宋官僚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对北宋王朝 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以至于元人认为, “宋之立国, 元气在台谏” 。 凡 此种种都表明了,台谏制度是宋代政治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很值得深入探讨和研 究。 方钦.皇权中国的逆现代性j.读书,2009,2,63.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390,列传第 149.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2 同时,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党争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 “作为中 国封建专制的派生物或封建统治内部的权力之争的产物,朋党与朋党之争,历代有 之。但历代的党争的层次与内涵,似乎都不及北宋党争来的丰富和深沉。北宋士大 夫因政见引起的党争,萌芽于仁宗景佑、庆历年间,盛行于神宗熙宁以后,直至北 宋灭亡。 ” 在这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党争中, 台谏制度以及这一制度下的台谏系统始 终处于党争的漩涡。台谏从君主之耳目,逐步沦为党争的工具。在党争的政治环境 下,台谏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制衡作用。台谏对党争的介入进一步激化了党争, 致使北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时间之久规模之大的党争内耗严重破坏了北宋的统治, 最终北宋无力应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灭亡。以致后来元人在总结评价北宋历时的时 候发出“宋之天下,以台谏兴,亦已台谏败”的感慨。 因此,本文选取了北宋政治 制度中很有代表性的台谏制度和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党争现象作为契合点,来分析台 谏制度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影响,以及党争中台谏制度功能缺位的原因。 以 其找出一些经验与教训,为当今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提供一份历史经验文本。 二、学术回顾 北宋史与北宋制度史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北宋朋党政治和北宋台 谏制度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的理论成果。 在北宋台谏制度方面,数十年来学界涌现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专著有虞 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刁忠民宋代台谏制 度研究 , (巴蜀书社,1998)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以及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和白钢中国制度史 (人民出版社,1993)等。这些著作对北宋台谏制度的设置,运行,演变,台谏官 员的选拔、考核以及台谏制度在北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 与分析。 同时还有大量的学术论文,从台谏制度在北宋不同朝代中的建制与作用的角度 写就的有:罗家祥试论北宋仁、英两朝的台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89 年第 1 期) ;刁忠民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4 期) , 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年第 3 期) , 论宋哲宗至高宗时期之台谏制度 (四川大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人民出版社,1998,1.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390,列传第 149. 引言 3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6 期)等;从北宋台谏制度的特点,北宋台谏 制度的运转,以及台谏制度与北宋政治的关系的角度写就的有:虞云国试论宋代 对台谏系统的监控 (史林 1997 年第 3 期) , 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 (上海师范大学 学报 1996 年第 1 期) , 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 (学术月刊 1995 年 第 11 期) ;贾玉英台谏与宋代改革 (中州学刊 1991 年第 3 期) , 王安石变法与 台谏 (抚州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 , 台谏与宋代权臣当政 (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5 年第 3 期) , 有关宋代御史台政制的几点辨析 (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2 年第 1 期) ,汤毅平宋代台谏合流论 (湖南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1 期)等;从监察制度的角度写就的有:曾宏翊、肖鸣浅析宋代监察制度的困境和 影响 (法制与社会,2007 年 9 月) ;肖建新宋朝的风闻监察述论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2 期) ;等。 关于北宋朋党之争的研究,也有许多学术专著和论文。专著有:罗家祥朋党 之争与北宋政治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 (人民 出版社,1993)等。这两部著作对朋党之争的原因、性质、特点,以及党争的历史 过程,以及党争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不同的是罗家祥从党争对北宋政治影 响角度来分析的,而沈松勤主要是从党争对北宋文学影响的角度说明的) 。同时也有 各种学术论文,如从文学文人与党争的关系角度的有:成长健、师君侯从三篇看北宋的党争 (中国文学研究 1993 年第 2 期) ;曹丽芳苏门词人与北宋党 争 (东岳论丛 2009 年第 6 期) ;陈善巧黄庭坚入蜀与北宋党争 (内江师范学院 学报 2007 年第 1 期) ;李如冰略论北宋党争背景下山谷词的转型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 ; 从党争思想以及对党争的起因、 性质、 影响角度的有: 李真真宋人“党”观念探析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年第 2 期) , 从 元祐调停看宋代朋党政治倾向的恶性膨胀 (社会科学辑刊 2009 年第 6 期) ;巩本栋 北宋党争的再评价及其思想史意义 (古籍研究 2000 年第 1 期) ;陈植锷从党争 这一侧面看范仲淹改革的失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 年第 4 期) ; 田耕宇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3 年第 1 期) ;罗家祥试论两宋党争 (华中师院学报 1984 年第 5 期) , 宋 神宗与熙丰时期的朋党之争 (江汉论坛 1990 年第 3 期) ,罗家祥论北宋党争的起 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 年第 6 期) ;宋鸿宋代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 政治的影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 年第 4 期) ;张劲宋哲宗“绍述” 时期新旧党争述论 (江西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5 期) ;金强、葛金芳北宋文官政治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4 与熙丰党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关于台谏与党争研究成果还不多, 学术论文有沈松勤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 (历 史研究 1998 年第 4 期),以及在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1) 、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贾玉英 宋代监察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以及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 (人民 出版社,1993)中略有论述。总之,关于北宋台谏制度和北宋党争,单从其中一个 方面的研究来看,都已经比较深入,可拓展的余地不多。但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 探讨台谏与北宋宋历次党争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还略有不足。因此,本文把北宋 台谏制度的研究置于北宋党争中加以考察,从中探寻北宋台谏制度在北宋文官政治 中的影响,以及台谏对党争的影响,以及台谏制度在党争中功能缺位的原因。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本文以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台谏制度与党争的互动关系 作为切入点,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北宋台谏制度。在史料上,主要选 取宋史 、 续资治通鉴长编 、 续资治通鉴以及相关文集作为参照。应用现代 政治学中政治制度学的理论通过逻辑方法对史料加以梳理,力图对北宋台谏制度与 党争,特别是台谏制度对党争的影响以及台谏制度在党争中功能缺位甚至论为党争 工具做出分析说明。 本文之所以把台谏制度与党争合而分析,原因是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对北宋台 谏制度和党争的历史性描述,而是重点从政治学理论中政治制度与政治环境二者的 相互关系的角度,考察分析台谏制度在北宋党争环境中的运行,以及台谏与党争的 互动影响。找出台谏制度在党争中缺位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北宋台谏制度的描述,台谏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主要论及 台谏制度从分流到合流的历史过程;台谏机构的建制、官员选任以及台谏职能地位 与作用。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北宋党争的全貌进行大致的描述,分析党争的特点以及 党争对北宋政治的影响。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的互动关系。选取北宋党争现象中 代表性庆历党争、熙丰元祐党争中台谏与党争的互动,找出台谏对党争的影响,得 出台谏介入党争,致使党争激化,最终台谏沦为党争工具。 第四部分是从第三部分台谏与党争的互动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台谏在党争中 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察功能,而是沦为党争的工具,并找出其缺位的原因。主 引言 5 要从台谏本身的工具性特性及其本身的缺陷两大方面做出阐释。最后对北宋整个制 度权力架构作出分析与评价,并得出历史借鉴。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6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述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 统治模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其中台谏制度是最具特色的一种政治制度,作为监察制 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中国政治史上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正如蔡定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中国封建统治者之所以能在辽阔的疆域内 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维持两千多年,若仅就统治技术方面的原因分析,统治 者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监察制度就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中的一个。 ” 北宋以前,台谏是职责有异并不统一的监察部门。台一般是指御史台(御史官), 谏指的是谏院(谏诤官)。御史台制度形成较早,大约成形于秦汉时期,但御史作为 官职早存在于周朝,掌文书与记事。到秦汉之际,开始承担“纠察之任” ,并形成 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御史台。谏官大约也出现在秦汉时期,秦时,设置谏议大夫, 通典职官三中记载: “谏议大夫,秦置,掌论议,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 令。 ” “给事中,加官也。秦置,汉因之,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 位次中常侍、侍中、黄门,无员。 ” 常侍从皇帝于左右,对皇帝进行谏诤以影响朝 政决策。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发展,台谏两大系统,职责虽异而相沿不辍,御史台 专以纠察臣僚政事的过失,而谏官专以正君主的得失。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 古代监察制度的统一整体,在中国古代国家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以台谏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健全和成熟,从分流 走向合流。台谏制度几乎在整个宋代的政治生活产生中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以至于 元人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 之感。为何台谏制度能够在宋代产生如此之大的 影响,这与台谏制度在宋代的新发展以及在宋代整个政治架构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1.1 北宋台谏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 公元 960 年,后周政权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发动了政变, 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在北宋建立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一 面着手全国的武力统一进程,一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建构。台谏制度伴随着 宋朝政治制度上的革故鼎新,逐步建立健全,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监察体系。 蔡定剑.国家监督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31. 杜佑.通典m.中华书局,1978,卷 24,职官六. 杜佑.通典m.中华书局,1978,卷 21,职官三.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390,列传第 149.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述略 7 1.1.1 宋初承袭唐制 从总体上看,宋初台谏系统的设置基本上承继了隋唐之制。无论在机构建制上, 还是在职能划分上都大体沿袭隋唐模式,但又有所损益。 宋初沿袭唐代设御史台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掌纠绳内外百官奸匿,肃正朝 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纠弹。 ” 在机构和官吏的设置上,在唐代御史台的长官 为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而宋初,御史大夫不是正官,而为加官。御史中 丞为御史台最长官,总主台务。御史台下设三大机构:台院、殿院、察院。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分别任职于三院。但三院御史仅存其名,御史多外放而不专 监察之职。常以其他官员兼任,并且三院御史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专门的职责。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 978 年) ,御史台开始专领职权,但没有言事之责。在宋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 1012 年) ,真宗下诏三院分设侍御史一名,殿中侍御史两 名,监察御史六名,三院御史定位六人之制。 职能上,宋初侍御史以副贰掌台政,协助御史中丞处理台务。殿中侍御史掌殿 院,专门“掌以法仪纠百官之失。凡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则东西对立,弹其失仪 者。 ” 监察御史领导察院, “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 则举正。 ” 此外御史台中还有五使: “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 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薄、禄料、假告皆主之。祭 祀则兼监祭使,掌受誓戒致斋,检视纠劾。又有廊下使,专掌入阁监食;又有监香 使,掌国忌行香,二使临时充。通称曰五使。 ” 御史台内还设有主簿、检法两名属吏。主簿的主要任务是“掌受事发辰,勾稽 簿书。 ” 检法的职责是检核法律条款,并参与案件的审理与定刑。并且御史台还“置 推直官二人,专治狱事” 。 北宋初,在谏院与谏官的设置上仿唐制,谏院不是独立的机构,隶属于中书、 门下两省,设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为谏官。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 988 年)把 左右补阙改为左右司谏,把左右拾遗改改为左右正言。但是北宋初期,官制有官、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8 职、差遣之分, “国初虽置谏院,知院官凡六人,以司谏、正言充职;而他官领者, 谓之知谏院。正言、司谏亦有领他职而不预谏诤者。 ” 也就是说,宋初,带司谏或 正言的官职并非都是谏官,有的只是寄禄官,只有在谏官领职的才是谏官。同时也 有他官供职的带知谏院。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下诏置谏官六员,始为定 制。在职能上依据唐制, “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 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 1.1.2“天禧诏书”标志着北宋台谏制度的健全 尽管宋真宗时代仍属北宋初期,但真宗天禧元年颁布的“天禧诏书”在北宋台 谏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一改北宋初年台谏地位低下,建制不全的局面。 因此,有必要把宋神宗时期的“天禧诏书”拿出来进行分析。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二月,颁发了一道诏令,史称“天禧诏书” 。这 道诏书的颁布,标志着北宋台谏制度走向成熟,也说明了北宋统治者开始重视台谏 系统。这道诏书颁布以后,台谏制度无论在制度建设上,还是从职能职责上,逐步 趋于完善。台谏系统在整个制度建构的地位中也开始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与宰执、 侍从并驾齐驱,相互制约的地位。纵观整个北宋台谏制度,大体上是遵循这道诏书 而运行的。只是在不同的形势下有所变动。 “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增其月俸,不 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获有急务,听非时入对;及三年,则黜其不胜任者。 ” 这 道诏书同时颁布了建立谏官和御史的命令,并以六员为定制,并且御史和谏官不兼 任其他职务,专职的御史和谏官开始正式出现。这道诏书还产生了言事御史。 “天禧 初,始置言事御史六员” 。尽管在后来言事御史被取消,但御史可以言事一直贯穿 北宋灭亡。御史与谏官在职权上开始相互渗透,并且御史台三院的职权趋于一致, 三院名存实废,趋于一致。同时这道诏书赋予了台谏官很大的权力,台谏的地位有 了很大的上升。 根据“天禧诏书” ,开始设置谏院,但依然没有从门下、中书独立出来,直到宋 仁宗明道元年(公元 1032 年)开始把门下省作为谏院的办公所在地,谏院从门下、 中书两省独立出来,与御史台并称台谏,在整个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1,志第 114,职官一.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1,志第 114,职官一. 毕沅.续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95,卷第 33,宋纪 33,真宗天禧元年(一零一七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54, 庆历五年正月乙亥.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述略 9 1.1.3 台谏合流 台谏合流,指的是御史台(台官)与谏院(谏官)在职能职责上趋于一致。台 谏合流对于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北宋开启的台谏合流最 终影响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北宋以前,台谏尽管都是监察系统,但在职能划分上有着不同的分工。御史的 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对百官进行监督并弹劾有违失的官员,肃正朝规纲纪。其主 要对象是针对大臣官员的。而谏官只要是规谏君主的,对皇帝进行建议和劝告的, 同时参与朝政对皇帝出谋划策。秦汉以降,谏官制度针对皇帝而设立的系统,而御 史台制度是监督臣下设立的制度。 甚至在北宋初年,台谏系统依然沿袭前代,直到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 以后,台谏逐呈合流之势。真宗始设言事御史,御史的职能有了言事的职责, “官曹 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 ” 加 重了御史的职权,台谏两大系统在职能上开始互相侵袭。 同时从制度上也允许谏官可以弹劾大臣,谏官也同御史一样拥有了弹劾权。谏 官既能规谏君主又能弹劾百官。在宋真宗以后,台谏官出现了很多相互兼职的情形, 这样台谏都可言事弹劾,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了。台谏共同谏诤皇帝,监察宰相与百 官,共同参与朝政,影响政务决策。而且,台谏两大系统共同奉行风闻言事原则和 独立言事原则,上到君主宰相,下到六部百官都可以行使监察之权。从此台谏系统 的重要性得到增强。 尽管终北宋一朝,台谏系统多有变化,但合流终成定制。从此延续下来,对明 清监察制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1.2 北宋台谏机构的建制与职能 北宋台谏机构的建制与职能,从北宋初年到北宋末,终北宋一朝,一直都在调 整变化,很难对其进行详尽的描述与说明。出于篇幅的考虑,只能选取其中比较重 要的部分对其进行说明,而略去其中调整与变化的过程。 1.2.1 台谏机构的组织建构 (一)御史台 北宋御史台在设置上基本遵照唐制,但在建制上略有更革损益。整个御史台官 转引自刁忠民. 论北宋天禧至元丰间之台谏制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7.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10 员的品秩都很低。但却在事权上拥有很大的权力。 1、御史台最高长官:依唐制为御史大夫。但在北宋御史大夫仅为加官,故一般 是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最高长官,总判台务。御史中丞秩为从三品。 2、下设机构: 御史台下设置台院、殿院和察院三院。台院设侍御史一人,殿院设殿中侍御史 二人,察院设监察御史六人。然而,侍御史在北宋朝是御史台的副长官,秩为从六 品。协助御史中丞处理台务,实则台院名存实废,成为御史台的一个内置机构。三 院制转变为两院制。御史台的监察职权由殿院和察院来行使。 殿院中设二名殿中侍御史,秩为正七品。并有言事的权力。分纠朝会及朔望、 六参班序失仪者。 察院设六员监察御史,秩为从七品。 “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 , 同时也有言事 之权 3、此外还设主簿、检法两名主要属吏。主薄与检法各一名,秩均为从八品。主 簿主要负责公务受理,文书的封启,以及监督失责与审核簿书钱谷等事宜;而检法 则主要负责对法律条款进行检核,并且参预定刑。 (二)谏院 北宋谏院的设置始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 ,定制为六员。以左右谏 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谏议大夫为谏院最高长官。共同执掌“规谏 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 此外还有隶属于谏院的机构登闻检院和登闻鼓院。登闻检院隶属于谏议大 夫,登闻鼓院隶属于司谏、正言。 “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凡言朝政得失、公 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 例通进者,先经鼓院进状;或为所抑,则诣检院。并置局于关门之前。 ” 北宋谏官与前代相比,除有言事规谏的职权,又增加了弹劾的权利。这样御史 与监管的职权出现混同,台谏合流。 1.2.2 台谏官的选任制度 台谏官的选任制度是台谏系统各项制度中最为核心的制度。选任制度是确保选择 德才兼备的人员充任台谏官员,直接关系着台谏官员的素质和台谏系统的工作效能。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4,志第 117,职官四.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1,志第 114,职官一. 脱脱.宋史m.中华书局,1977,卷 161,志第 114,职官一.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述略 11 北宋统治者十分注重台谏系统的人才选拔,形成了与前代相比比较严密的选任制度。 根据史料,台谏官的选任制度大体上遵循皇帝亲擢原则,侍从荐举原则,宰执不 预原则,并且对充任台谏官员还有资序和德行才学等的标准要求。 (一)皇帝亲擢原则 皇帝亲擢原则是北宋台谏官选任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制度,通过这项制度北 宋历代君主把台谏官的任用权从宰相手中夺回,使台谏系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 使其更能发挥监察丞相与百官,巩固皇权的作用。北宋一朝,历代皇帝都把选任台 谏官必须君主亲擢作为祖宗之法来实行。特别是台院与谏院的最高长官一般是皇帝 亲自任命。而属员一般是侍从举荐的。但也有君主亲自任命台谏院属员的情况,如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 1048 年)宋仁宗亲自任命何郯为侍御史, “初,台阙知杂, 执政欲进其党,上特用郯,且谕郯曰: 卿不阿权势,故越次用卿。 ” 在皇权较弱的年代,皇帝亲擢制大多会遭到相权的压制。但只要皇权一强,这 一原则又为君主重新强调和肯定。 (二)侍从荐举原则 北宋台谏官选人制度的侍从举荐原则,是由唐代御史台长贰辟举属员的制度发 展演变而来的。北宋把御史台长贰举荐属吏扩大到整个侍从官圈都可以举荐台谏官 员。在制度了延伸了唐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 1009 年) “秋七月甲寅朔, 诏右仆射张齐贤、户部尚书温仲舒、右丞向敏中、御史中丞王嗣宗、知杂御史卢琰 各举才堪御史者一人。 ” 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 1023 年)四月, “丁巳,诏翰林学 士至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各举太常博士以上一员堪充谏官、御史者以名闻。 ” 侍从举荐中那些人可以举荐,因为北宋台谏官的作用于影响十分重大,那么举 主的选择就关系重大。在北宋有欲选台谏官员先要选择举主的说法。一般选择侍从 官员中与皇帝最为亲近的官员来举荐台谏官。如侍从官中的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 在北宋常举荐台谏官,并实行举主与所选官员连坐的规定,即同罪保举。 同时,侍从举荐一般有独举与共举两种方式。独举是举主秉承皇帝旨意,单独 通过面奏或上折为君主举荐台谏官员。共举是皇帝召集各个举主一同开会,联名举 荐台谏官员。 (三)宰执不预原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65, 庆历八年十一月乙卯.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72,大中祥符二年秋七月甲寅朔庆.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00, 天圣元年丁巳.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12 鉴于唐朝相权对台谏官员任免的干预,北宋统治者在台谏官选任制度中确立了 宰执不预原则,并把宰执不预列为祖宗家法为北宋历代君主所奉行。宋仁宗明道二 年(公元 1033 年)十二月, “丁未,出侍御史张沔知信州、殿中侍御史韩渎知岳州。 先是,宰相李迪除二人为台官,言者谓台官必由中旨,乃祖宗法也。既数月,吕夷 简复入,因议其事于上前,上曰: 祖宗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 敢言者矣。 迪等皆惶恐。遂出沔、渎,仍诏自今台官有阙,非中丞、知杂保荐者, 毋得除授。 ” 宰执不预原则规定除不得举荐台谏官外,还有与现任宰执有亲戚关系 的,也不能担任台谏官以及被现任宰执曾经举荐者不能再举为台谏官。 然而,宰执不预原则在北宋台谏官员选任制度上实行的同时,还存在宰执进拟 的规定。这就为相权干预台谏官的选任开了方便之门。在北宋多有宰相任用台谏官 之例,特别是北宋后期权相当政,台谏官的任用权力就落入了宰执手里。 (四)台谏官选任的资序和德行才学标准 北宋台谏官选任制度还规定了担任台谏官在资序流品和德行才学上的标准,以 期选出优秀的人才担任台谏官员。更好的发挥台谏系统的规谏监察职能。 北宋官员选拔的主要形式是科举取士。北宋对台谏官员的要求很高,担任台谏 官的必须是科举进士出身。同时为了强调台谏官的实际政务经验,北宋要求台谏官 必须由知州,知县的履职经历, “诏台谏官未尝历知州者,且与知州” 。 台谏官的选任在德行才学上也有明确的要求。任台谏官者必须忠直刚毅,博闻 强识并有熟知政务事要。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 1051 年)十月“乙巳,上谓庞籍曰: 谏官、御史,必用忠厚淳直、通世务、明治体者,以革浮薄之弊。 籍既承圣谕, 自是中书奉诏举台官,必以上语载敕中。 ” 历北宋一朝,台谏官的德行才学标准都 是以这一标准实行的。 总之,台谏官选任制度的完善与健全,确保了北宋整个朝代台谏官员的整体素 质,致使北宋时期优秀的台谏官不绝于耳,有力地保证了北宋台谏机构职能的充分 发挥,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2.3 台谏系统行使职能的方式 (一)台谏系统的职能 从职能上来讲,北宋台谏系统既是监察机构,掌有监察、弹劾之权。同时台谏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13,明道二年十二月丁未.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14,景祐元年五月癸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171,皇佑三年十月乙巳. 第一章 北宋台谏制度述略 13 系统又不单单是监察机构。其还有司法以及参议朝政的权利。 从监察机构而言,北宋台谏系统的监察范围较前代范围更广,几乎整个国家机 构整个官员都纳入到其监察范围之内。上到皇帝以及皇帝周围的皇亲国戚,下到宰 相、中央百司、地方州县的各级官员, “既绳外朝臣僚,亦谏内廷君后” 。 本文主要 涉及台谏机构的中央职能部分,对其地方监察职能部分不做描述。总体上有规谏君 主,监察宰执执政的失当并对其违失进行弹劾,监察中央百司及其官员的行政得失 等等。 同时北宋的台谏系统还承担了一部分的司法职能,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与罪名 的评定,以及承诏治狱和受理案件的上诉。并且台谏系统还参议朝政,对政事向君 主提出意见影响朝政决策。 (二)台谏系统行使职责的方式 行使职责的方式,是保证一个机构职能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北宋台谏系统行 使职责的主要方式大致有独立言事、风闻言事以及六察法。 宋真宗颁布的整顿台谏的天禧诏书规定:“其或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 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 ”诏书表明宋代台谏 对上自人君下至百官的阙失,都享有堂堂正正的谏净论列的言事权。宋代对台谏言 事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程序和制度。 第一、独立言事原则的全面确立。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 1017 年)颁布的“天 禧诏书”规定了台谏系统对上到君主下到百官的违失不当,有着正当的规谏的言事 权。北宋时期为了发挥台谏系统的职责,建立了了比较独立的台谏言事制度。 其一,独立于相权的言事制度。北宋以前台谏系统多受制于宰相,御史的监察 弹劾以及谏官的谏诤都无法独立于宰相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北宋以来,一改前代, 台谏系统对宰相独立,宰相不得干预台谏系统。台谏言事不能秉承宰相的指令,成 为北宋台谏言事的基本准则。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四月“辛酉,御史中 丞张咏上言: 请自今御史、京朝官使臣受诏推劾,不得求升殿取旨及诣中书咨禀。 从之。 ” 尽管言事独立于相权有君主对相权的防范意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台谏官 言事的独立。 其二, 独立于君权的言事原则。 北宋台谏官言事也独立于皇帝, 即台谏言事 “不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84,卷 44, 咸平二年四月辛酉. 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14 得求升殿取旨” 。 皇帝不能干预台谏的言事, 同时台谏言事也不能秉承君主的旨意。 言事独立于君主的原则成为北宋台谏官共同奉行的职责操守。台谏官上书言事批评 君主操政的阙失。在北宋一朝不乏其例。 其三,独立于台谏长官及同僚的言事原则。同样台谏机构的长官也不得干预台谏 官员的言事。台谏官员言事弹奏不须向长官禀告,直接上书即可。台谏言事独立于 台谏机构的长官。而且北宋台谏官之间也是独立的,御史与御史之间,谏官与谏官 之间,御史与谏官之间,在言事上都是独立,各抒己见。 第二,风闻言事原则。风闻言事原则的确立为台谏言事提供了权力上的保障, 是北宋台谏官的一大特权。并把风闻言事定为祖制,世代坚守。台谏言事不能追问 其风闻来源,也不能追究其真实与否,即便是不真实也不能言事官追究治罪。风闻 言事的确立使北宋台谏系统异常活跃,台谏言事频频,风闻言事之例在北宋台谏言 事当中屡有发生。台谏成为君主的耳目,致使台谏系统的地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三, “六察法”的实行。 “六察法”是台谏系统监察中央百司的主要方法。 “六 察法”把中央官僚机构按其性质分别纳入监察体制中,专人弹劾各机构的违失,分 工明确,专人专职。 “六察法”的健全有力地加大了台谏对中央机构的监察力度。然 而,随着言事御史与监察御史的趋同,实质上整个台谏同时具有了言事与监察的职 权。 “六察法”与言事也混为一起,大多台谏官可根据监察的内容而上书言事,进行 弹劾。 总体上看,北宋台谏职责行使方式的相对健全完善不仅有利于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